一、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柳海涛,李冰,孙双科,陆冬生,李广宁,郑铁刚,何妙玲[1](2022)在《易县抽水蓄能电站竖井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易县抽水蓄能电站库竖井进出水口体型方案进行水力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竖井下弯段采用纺锤形布置方案,出流时环形堰远端与近端流速最大差值可达0.8m/s,近端反向流速-0.16m/s,下弯段改用等径组合弯段后,环形堰远端与近端流速最大差值减小到0.5m/s,近端最小流速0.11m/s,证明后者流速分布较前者得到明显改善。该竖井布置方案在进流工况下,水头损失系数平均0.337,出流工况下水头损失系数平均0.292,证明该体型对于降低反向出流水头损失有利。上库竖井进水口在Re达到13.9×107时会出现3类漩涡,而下库侧式进水口对应Re数则为7.4×107,表明前者防涡效果相对较优。上述研究成果已为设计单位采用,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高学平,徐天浩,朱洪涛,孙博闻,陈思宇[2](2021)在《侧式进/出水口及邻近围堰环流消除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施工完成后,往往对其施工围堰采用不完全拆除方式,从而形成残留围堰。当水库运行水位较低时,进/出水口前方水面在残留围堰和地形的影响下,很可能出现不利环流现象。这种不利环流,在出流工况下易造成进/出水口前方水面波动较大,在进流工况下易诱导进/出水口上方形成有害漩涡。本文以潍坊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侧式进/出水口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寻改善围堰附近水流流态的有效措施。为消除围堰附近的环流,对围堰平台的坡底线进行优化,比较各体型优化效果并进行物理模型试验验证。研究表明:侧式进/出水口前存在残留围堰时,进流工况库区水面流态平稳,出流工况围堰附近容易形成不利环流;对称的残留围堰不会避免环流的产生;当残留围堰平台坡底线角度与明渠扩散角度保持一致,可以降低环流强度,水流可平顺均匀地向库区扩散,水流条件有较大改善。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围堰设计提供参考。
高学平,陈思宇,朱洪涛,孙博闻,徐天浩[3](2021)在《反坡段对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因进/出水口底高程低于库底高程,进/出水口与库区设反坡明渠连接,反坡坡比的大小将影响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目前缺乏反坡坡比建议值指导进/出水口设计,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6种不同坡比1:1~1:6对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进/出水口水头损失系数、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只有在进流工况下坡比对两者存在一定影响。对于进/出水口流态,进流工况,各坡比在进/出水口内部调整段上方均形成了一定高度的回流区,坡比越小,回流区面积比也越小,当坡比小于1:3时,明渠反坡段未出现回流。出流工况,各坡比中、边孔均在反坡段上方出现回流现象,边孔回流区长度模数大于中孔,并且坡比越小,回流区长度模数越大。同时随着坡比由1:1到1:6逐渐减小,平台段水流向库区扩散更加均匀。反坡坡比范围在1:3~1:4时,进/出水口可以获得较好的水力特性。
孟席[4](2020)在《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出水口是抽水蓄能电站的咽喉,是连接库区与电站机组的重要水工建筑物,具有双向过流的特点,进出水口体型设计良好与否对抽水蓄能电站安全运行与经济效益影响较大。本文以河北易县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进出水口为研究对象,针对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开展系统试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进水口各流道分流比与流速不均匀系数、防涡梁上部漩涡流态与发生条件、进水口各段水头损失系数等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四流道进水口扩散段首部,三个分流墩的相对位置是控制各流道分流比与流速不均匀系数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提出了分流墩布置体型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并据此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试验证明,在正反向流动条件下,各流道分流比与流速不均匀系数均满足设计要求。(2)通过水下摄影与加大流量的方法,系统观察了抽水工况下防涡梁上部漩涡水下形态。试验发现,进水口漩涡流态受到上部工作桥墩的影响,在防涡梁上部开阔水域,漩涡强度较低,但工作桥墩之间则容易形成方腔流动,最终形成有害漩涡。通过在死水位附近增加横向结构梁,可有效阻止漩涡进入工作桥墩之间区域,同时当水位升高时,水深加大,漩涡强度减弱,可确保在正常运行水位范围内无有害漩涡出现。(3)在水头损失系数模型试验中,水流粘滞性影响不可忽略,本文试验采用加大流量的方法开展研究。试验发现,只有进水口Re数大于3 ×104条件下,试验结果与原型较为吻合。试验结果表明,易县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在入流条件下(发电)进出水口水头损失系数0.28,闸室段水头损失系数约0.11;出流条件下(抽水)进出水口水头损失系数0.19,闸室段水头损失系数约0.11。图[46];表[10];参[85]
高学平,陈昊,孙博闻,朱洪涛[5](2020)在《侧式进/出水口数值模拟湍流模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为研究侧式进/出水口数值模拟中不同湍流模型的适应性,本文以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侧式进/出水口单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k-ε、RSM、LES和DES四种湍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将各湍流模型对进/出水口水头损失系数、流速分布等水力特性的模拟效果和计算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进流工况下四种湍流模型计算结果均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计算收敛性较好;出流工况下标准k-ε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偏差较大,其余三种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对于侧式进/出水口进流及出流工况,RSM模型的计算效率较高,LES等尺度解析模型的准确性较好。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提高侧式进/出水口计算精度提供参考。
曾少岳,苗宝广,周琦,顾莉[6](2020)在《一种确定侧式进/出水口分流墩间距的方法及试验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扩散段分流墩的布置,根据NB/T 10072—2018《抽水蓄能电站设计规范》的建议值,一般采用分流墩在扩散段起始端的宽度比来设计分流墩间距。但在实际中经常发现,各孔流道分流并不均匀,特别是在扩散出流工况,难以满足设计要求。提出了一种确定侧式进/出水口分流墩间距的方法,采用各孔流道控制断面面积比确定分流墩间距。多个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扩散段起始端的宽度比法,采用控制断面面积比的方法确定的分流墩间距更合理,能使各孔流道分流更均匀,利于减小进出水口的水头损失和确保拦污栅的安全运行。
张翰[7](2020)在《竖井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及体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抽水蓄能电站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和厂房等组成,兼有水电站和抽水泵站的功能,可根据电力系统负荷灵活运行,通过水道系统将水抽送至上水库或泄放至下水库,实现电网电能和水体势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在我国当前能源转型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抽水蓄能电站水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出水口是建于上、下水库内用于控制水流的工程设施,不同工况运行时水流呈现进流和出流的双向流动特点,其体型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抽水蓄能电站运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竖井式进/出水口是进/出水口的一种重要型式,其结构紧凑,开挖工程量小,布置相对灵活,在国内外工程中应用逐渐增多。竖井式进/出水口的引水隧洞与库区垂直连接,出流时来自直管段较高流速的水流在短距离内经过扩散和90°流向转折,流态变化剧烈,水力条件较难控制。针对竖井式进/出水口双向水力特性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模型试验研究多以有限的具体工程为主,缺乏对主要问题的一般性总结;(2)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已是竖井式进/出水口体型优化领域主要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但是较少涉及CFD计算精度的系统讨论;(3)体型优化研究多是采用单因素比较法,且缺乏体型参数影响的精细研究,既无法提供合理的体型参数选取范围,也未能分析不同体型参数对水力特性的敏感性和交互影响;(4)广泛应用在体型仿真优化领域的代理模型方法,在竖井式进/出水口的相关讨论尚不多见,如何构造、选取合理的代理模型,形成快速、可靠的优化流程,还需深入探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对竖井式进/出水口双向水力特性及体型优化进行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沂蒙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竖井式进/出水口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试验对死水位抽水工况和发电工况下的进/出水口水头损失、流速分布、流量分配和漩涡等水力特性进行研究。对比总结国内已有工程的模型试验成果,抽水工况(出流)存在反向流速是亟需解决的体型设计难点。因此,如何消除出流反向流速,同时兼顾双向水力特性,这是当前体型优化研究的主要问题。为此本文引入优化算法和代理模型,聚焦出流反向流速消除,兼顾双向水力特性优化。2.针对CFD计算精度问题,围绕竖井式进/出水口建立三维CFD计算模型,同时考虑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引入网格收敛指数,提出了网格尺度的确定方法及湍流模型的选用方法,并推荐了适用于后续体型参数影响分析及体型优化研究的网格尺度和湍流模型:当孔口网格尺度为0.03D(D为引水隧洞直径)、湍流模型选取Realizable k-ε时,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可得到较好平衡。3.利用单因素比较法研究了孔口高度、盖板半径、扩散段短半轴和扩散段长半轴等体型参数对竖井式进/出水口双向水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响应面法完善了单因素比较法的不足,基于样本数据构建响应面模型,并对其统计显着性和预测准确性进行检验,进而研究不同体型参数对竖井式进/出水口双向水力特性的敏感性和交互影响。4.针对竖井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的双向特点,确定了合理的体型参数及优化目标,结合优化算法和代理模型技术,探讨了快速、可靠的体型优化流程:针对几何建模、网格划分和CFD数值计算等环节,采用了集成方法以提高样本数据计算效率,在此基础上将代理模型技术与启发式优化算法相结合,使原本极为耗时的优化过程效率提升;探讨了多个代理模型的预测误差,并在优化流程中采取了优化代理模型形式、构建多代理模型集合和对比多种优化目标组合等方式,确保了优化结果的可靠性。5.对比分析多种优化目标组合的优化结果,得到了能够消除反向流速同时兼顾双向水力特性的最优体型,并进行了详细的水力特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最优体型的水力特性获得了明显改善,进流流速最大值系数降低幅度达14.71%,出流流速不均匀系数降低幅度达36.01%,总水头损失系数降低幅度达7.47%,其中出流流速不均匀系数降低幅度尤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最优体型下不仅拦污栅断面处的反向流速彻底消除,进/出水口内部的流动分离发展程度也大大减弱,内部流态同样得到了良好调整。
杨浩[8](2020)在《某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混凝土板及整流锥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的形式可分为竖井式和侧卧式进出水口。竖井式相比侧卧式而言有诸多优点,如布置灵活、工程量小、防止水口过坝。尽管如此,我国竖井式进出水口的使用频次仍然较少,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整流锥和混凝土板的施工,由于整流锥下方为竖直隧洞,因此竖井式进出水口中混凝土盖板及整流锥的施工属于高悬空施工,再加上整流锥归属于大体积、重荷载、大跨度的混凝土施工一类,因此复杂难以解决,这就是阻碍竖井式进出水口推广的关键难题之一,本文研究的是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的混凝土板及整流锥的施工关键技术。本文以某抽水蓄能电站竖井式进出水口的施工关键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整个施工流程进行逐次分析,首先对支撑方案从经济性、安全性的一个比选分析,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支撑方案。然后把工程阶段分解分成多个施工过程,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利用施工过程中的数值分析方法正装迭代法对五个阶段逐步分析,分别是第一次张拉前施工分析、第一次张拉过程中的分析、以及整流锥施工、第二次张拉分析、以及混凝土厚板施工的分析,最后利用MIDAS和SAP2000等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复核,分析得出各个变形,应力的变化是否满足施工安全要求。通过对混凝土支撑模架和混凝土局部承压以及平台节点进行验算并且与施工中监测数据相对比,不仅保证了施工安全,也给本课题的研究赋予意义。本研究较好的解决了整流锥及混凝土盖板的施工难点,为竖井式进出水口的施工提供参考资料,并且为此类混凝土施工提供了思路。解决了竖井式进出水口的重大问题,也使得抽水蓄能电站的使用效率更高,有效解决我国电力能源的需求问题,响应国家节能号召。
徐准,吴时强[9](2020)在《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隔墩布置对水力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VOF两相流模型,对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输水管道和部分上库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死水位条件下抽水和发电工况的进/出水口隔墩位置对进/出水口流速分布、流道分流系数、水头损失、墩头附近流速分布等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隔墩后移对发电工况下各流道流速分布、分流系数、进/出口的水头损失几乎无影响;中隔墩后移可改善抽水工况下中隔墩两侧流道的过流流速均匀性和各流道流量分配的均匀性,降低进/出水口的水头损失,但中隔墩后移距离超过进/出水口扩散段起始断面宽度的0.3倍时,改善效果不明显;中隔墩后移进/出水口扩散段起始断面宽度的0.44~0.52倍,边隔墩后移进/出水口扩散段起始断面宽度的0.1倍,可实现墩头附近局部流速的相对均匀化;中隔墩后移扩散段起始断面宽度的0.5倍,边隔墩后移扩散段起始断面宽度的0.1倍,可实现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的最优化目标。
陈昊[10](2019)在《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数值模拟方法适用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电网容量不断增加,抽水蓄能电站凭借着电能回收效率高、响应迅速、使用寿命长的优势在电力调节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侧式进/出水口作为电站输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电站的安全及效益。近年来,随着理论和计算性能的不断发展,数值模拟成为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侧式进/出水口内部水流属于湍流运动,且水流条件较复杂,因此数值模拟方法的选择对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结果有所影响。本文采用多种湍流模型、网格尺度及壁面函数,对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单体侧式进/出水口进行数值模拟,结合模型试验,研究各数值模拟方法的适用性。(1)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激光粒子图像测速仪(PIV)等,对清原下水库侧式进/出水口单体模型进行试验测量。进流及出流工况下,进/出水口水头损失系数较合理,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较均匀,进/出水口内部发现存在低流速区。(2)采用标准k-ε、RSM、LES和DES四种湍流模型对清原下水库单体侧式进/出水口进行数值模拟。综合考虑计算准确性及计算用时,进流工况,四种湍流模型计算结果误差均较小,对孔口内部低流速区模拟效果较好,采用RSM模型计算效率较高;出流工况,LES模型计算准确性最高,RSM模型误差较小且用时相对较短,对孔口内部低流速区模拟效果较好,计算效率较高。(3)在采用RSM模型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0.024H、0.018H、0.013H(H为孔口高度)三种网格尺度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进流及出流工况,对于水头损失系数、拦污栅断面平均流速和流速不均匀系数等水力特性参数,三种网格尺度的数值解已接近解析解,三种网格尺度对数值模拟结果影响较小,网格尺度为0.024H时已基本满足计算要求。(4)在采用RSM模型同时网格尺度为0.024H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标准壁面函数、可延展壁面函数和非平衡壁面函数对清原下水库单体侧式进/出水口进行数值模拟。综合考虑计算准确性及计算用时,非平衡壁面函数与其他两种壁面函数相比,在进流及出流工况计算准确性均较高,对孔口内部低流速区模拟效果较好。(5)结合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多种湍流模型、网格尺度和壁面函数条件下清原单体侧式进/出水口的数值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结果表明,进流及出流工况,采用RSM模型、0.024H网格尺度及非平衡壁面函数时,数值模拟的计算准确性及效率较高。
二、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4)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抽水蓄能电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2 抽水蓄能电站物理模型与试验方法 |
2.1 工程概况 |
2.2 水工模型 |
2.2.1 模型组成 |
2.2.2 模型结构 |
2.3 试验设备 |
2.3.1 流速测量设备 |
2.3.2 流量测量设备 |
2.3.3 压力测量设备 |
2.3.4 漩涡观测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流速设备布置及测点分布 |
2.4.2 流量设备布置及设计流量 |
2.4.3 压力测量设备布置 |
2.4.4 漩涡试验装置及观测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侧式进口漩涡试验研究 |
3.1 漩涡危害及分类 |
3.1.1 漩涡的危害 |
3.1.2 漩涡的分类 |
3.2 漩涡观测及分析 |
3.2.1 漩涡观测试验 |
3.2.2 涡流场特征分析 |
3.3 进水口消涡措施 |
3.3.1 消涡措施Ⅰ |
3.3.2 消涡措施Ⅱ |
3.3.3 消涡措施Ⅲ |
3.4 讨论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侧式进口流速测量及体型优化 |
4.1 初始试验工况 |
4.2 侧式进口流速测量 |
4.2.1 侧式进口流速分布 |
4.2.2 不同流量工况下侧式进口分流比 |
4.3 侧式进口体型优化 |
4.3.1 理论分析 |
4.3.2 优化方案 |
4.4 体型优化后试验工况 |
4.5 体型优化后侧式进口流速测量 |
4.5.1 侧式进口流速分布 |
4.5.2 不同流量工况下侧式进口分流比 |
4.6 讨论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侧式进口水头损失试验研究 |
5.1 水头损失 |
5.1.1 水头损失分类 |
5.1.2 侧式进口的主要水头损失 |
5.2 试验工况设计 |
5.3 抽水工况下水头损失系数 |
5.4 发电工况下水头损失系数 |
5.5 讨论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侧式进/出水口数值模拟湍流模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湍流模型 |
1.1 标准k-ε模型 |
1.2 雷诺应力(RSM)模型 |
1.3 大涡(LES)模型 |
1.4 RANS/LES混合(DES)模型 |
2 计算模型与模型试验 |
2.1 计算模型 |
2.2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
2.3 模型试验 |
3 结果分析 |
3.1 水头损失系数 |
3.2 拦污栅断面及进/出水口前缘断面流速分布 |
3.3 计算效率 |
4 结 论 |
(6)一种确定侧式进/出水口分流墩间距的方法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分流墩布置 |
2 确定分流墩间距的方法 |
3 工程实例 |
3.1 平江抽水蓄能电站[9] |
3.2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10] |
3.3 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11] |
4 结论 |
(7)竖井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及体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竖井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 |
1.2.2 基于优化算法的体型仿真优化 |
1.2.3 体型仿真优化中的代理模型技术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力特性及体型优化研究方法 |
2.1 模型试验 |
2.1.1 模型相似准则 |
2.1.2 漩涡模拟 |
2.1.3 试验量测 |
2.2 湍流模型 |
2.2.1 尺度解析模拟 |
2.2.2 雷诺时均模拟 |
2.3 优化算法 |
2.4 代理模型 |
2.4.1 响应面代理模型 |
2.4.2 径向基代理模型 |
2.4.3 克里金代理模型 |
2.4.4 组合代理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竖井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模型设计及制作 |
3.3 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
3.3.1 进/出水口水头损失 |
3.3.2 进/出水口流速分布 |
3.3.3 进/出水口流量分配 |
3.3.4 进/出水口漩涡 |
3.4 水力特性主要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竖井式进/出水口CFD网格尺度及湍流模型适用性研究 |
4.1 研究对象描述 |
4.2 CFD计算模型与数值方法 |
4.3 网格收敛指数 |
4.4 网格尺度及湍流模型适用性分析 |
4.4.1 网格尺度影响分析 |
4.4.2 湍流模型适用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CFD的竖井式进/出水口体型参数影响研究 |
5.1 体型参数变量选取 |
5.2 基于单因素比较法的体型参数影响分析 |
5.2.1 孔口高度影响 |
5.2.2 盖板半径影响 |
5.2.3 扩散段短半轴影响 |
5.2.4 扩散段长半轴影响 |
5.3 基于响应面法的体型参数影响分析 |
5.3.1 回归模型构建与评估 |
5.3.2 体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5.3.3 体型参数交互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多代理模型的竖井式进/出水口体型优化研究 |
6.1 体型参数及优化目标 |
6.2 多代理模型集合构建 |
6.2.1 样本数据集成计算方法 |
6.2.2 代理模型形式优化与集合构建 |
6.3 基于多代理模型的优化流程 |
6.4 竖井式进/出水口体型优化研究 |
6.4.1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6.4.2 代理模型预测误差分析 |
6.4.3 最优体型水力特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某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混凝土板及整流锥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竖井式进出水口整流锥及混凝土板施工过程中的计算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线性分析和非线性分析 |
2.2.1 线性与非线性分析概念 |
2.2.2 非线性分析求解 |
2.3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2.4 混凝土支撑结构稳定性分析 |
2.4.1 线性屈曲分析 |
2.4.2 非线性屈曲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竖井式进出水口整流锥及混凝土板支撑的施工技术研究 |
3.1 工程实况 |
3.2 工程支撑的难重点及支撑方案 |
3.2.1 支撑的重点难点 |
3.2.2 支撑方案比选 |
3.2.3 支撑施工具体方案 |
3.3 支撑的设计验算 |
3.3.1 厚板支架的验算 |
3.3.2 吊拉型钢平台验算 |
3.3.3 混凝土局部承压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竖井式进出水口整流锥及混凝土板施工过程及分析 |
4.1 施工过程 |
4.2 施工全过程分析 |
4.2.0 第一次张拉前施工分析 |
4.2.1 1m厚板混凝土板承载力分析 |
4.2.2 第一次张拉施工分析 |
4.2.3 整流锥锥体浇筑施工分析 |
4.2.4 第二次张拉施工分析 |
4.2.5 整流锥1m厚板浇筑完成后施工结果分析 |
4.2.7 浇筑1m厚混凝土板的支模体系验算 |
4.2.8 混凝土局部承压验算 |
4.2.9 型钢平台节点验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竖井式进出水口整流锥及混凝土板施工过程监测及数据 |
5.1 施工监测方案 |
5.1.1 结构应力监测 |
5.1.2 变形监测 |
5.2 施工监测实测结果与分析 |
5.2.1 施工监测数据 |
5.2.2 施工监测数据处理 |
5.2.3 监测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隔墩布置对水力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进/出水口三维水流数值模型 |
1.1 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 |
1.2 模型范围与网格划分 |
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2.1 隔墩位置对流道过流流速的影响 |
2.2 隔墩位置对进/出水口局部流速的影响 |
2.3 隔墩位置对流道分流系数的影响 |
3 结 论 |
(10)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数值模拟方法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模型试验研究 |
1.2.2 数值模拟研究 |
1.3 工程背景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模型试验研究 |
2.1 模型设计和模型制作 |
2.1.1 模型参数 |
2.1.2 模型设计 |
2.1.3 模型制作 |
2.2 试验测量技术 |
2.2.1 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 |
2.2.2 激光粒子图像测速仪(PIV) |
2.3 试验成果及分析 |
2.3.1 进流工况 |
2.3.1.1 水头损失系数 |
2.3.1.2 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 |
2.3.1.3 进/出水口内部流态 |
2.3.2 出流工况 |
2.3.2.1 水头损失系数 |
2.3.2.2 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 |
2.3.2.3 进/出水口内部流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湍流模型适用性研究 |
3.1 湍流模型控制方程 |
3.1.1 标准k-ε模型 |
3.1.2 雷诺应力(RSM)模型 |
3.1.3 大涡(LES)模型 |
3.1.4 RANS/LES混合(DES)模型 |
3.2 模型建立 |
3.3 进流工况 |
3.3.1 水头损失系数 |
3.3.2 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 |
3.3.3 进/出水口内部流态 |
3.3.4 计算效率 |
3.4 出流工况 |
3.4.1 水头损失系数 |
3.4.2 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 |
3.4.3 进/出水口内部流态 |
3.4.4 计算效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格尺度适用性研究 |
4.1 网格收敛指数(GCI)评估方法 |
4.1.1 计算方法 |
4.1.2 应用准则 |
4.2 进流工况 |
4.2.1 水头损失系数 |
4.2.2 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 |
4.3 出流工况 |
4.3.1 水头损失系数 |
4.3.2 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壁面函数适用性研究 |
5.1 壁面函数 |
5.1.1 标准壁面函数 |
5.1.2 可延展壁面函数 |
5.1.3 非平衡壁面函数 |
5.2 进流工况 |
5.2.1 水头损失系数 |
5.2.2 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 |
5.2.3 进/出水口内部流态 |
5.2.4 计算效率 |
5.3 出流工况 |
5.3.1 水头损失系数 |
5.3.2 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 |
5.3.3 进/出水口内部流态 |
5.3.4 计算效率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易县抽水蓄能电站竖井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试验研究[A]. 柳海涛,李冰,孙双科,陆冬生,李广宁,郑铁刚,何妙玲. 水库大坝和水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新进展, 2022
- [2]侧式进/出水口及邻近围堰环流消除优化研究[J]. 高学平,徐天浩,朱洪涛,孙博闻,陈思宇. 水力发电学报, 2021(08)
- [3]反坡段对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影响研究[J]. 高学平,陈思宇,朱洪涛,孙博闻,徐天浩. 水力发电学报, 2021(05)
- [4]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试验研究[D]. 孟席.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5]侧式进/出水口数值模拟湍流模型比较研究[J]. 高学平,陈昊,孙博闻,朱洪涛. 水利水电技术, 2020(11)
- [6]一种确定侧式进/出水口分流墩间距的方法及试验验证[J]. 曾少岳,苗宝广,周琦,顾莉. 水力发电, 2020(10)
- [7]竖井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及体型优化研究[D]. 张翰. 天津大学, 2020(01)
- [8]某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混凝土板及整流锥施工技术研究[D]. 杨浩.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2)
- [9]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隔墩布置对水力特性的影响[J]. 徐准,吴时强.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0(03)
- [10]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水力数值模拟方法适用性研究[D]. 陈昊. 天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