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辛酸稀土改性MC尼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念朋[1](2020)在《基于ANSYS的1660 mm2碳纤维导线用放线滑车滑轮优化设计》文中提出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抗弯、抗侧压、抗扭性能差,故要求1 660 mm2碳纤维导线用放线滑车底径较大。若采用传统经验方法设计,将导致放线滑车质量较大、设计周期长、研发成本高等问题。针对放线滑车主要部件滑轮,进行了材料分析研究,提出了优化约束条件,并利用ANSYS软件建立滑轮仿真模型,通过调整滑轮材料、结构尺寸参数等方法,完成滑轮设计,并对滑轮进行试制试验。通过有限元分析结合试验的方法得到了满足工程强度、刚度要求且质量较轻的放线滑车滑轮。与传统经验设计方法相比,滑轮减重约23%。研究结果可为输电线路放线滑车滑轮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陈向阳[2](2020)在《氧化石墨烯MC尼龙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单体浇铸尼龙(也称MC尼龙)相对分子量高于普通尼龙,具有自润滑、耐磨等特性,广泛应用于矿山、机械、军工国防等诸多领域。纳米粒子改性是最常用的MC尼龙改性手段,而氧化石墨烯(GO)正好是改性MC尼龙的理想材料之一。GO作为一种二维纳米片层材料,具有高强度和高刚度,具有大量含氧官能团作为原位聚合反应活性位点,容易解决其在尼龙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问题。由于MC尼龙的阴离子聚合特点,其配方和工艺的变化极大影响了最终材料和制品的性能,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将GO添加进MC尼龙成为改性重点。本文首先对MC尼龙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成功制备并表征了其结构及性能,探讨了最佳催化剂、助催化剂用量,聚合条件和浇铸工艺。然后以原位聚合法制备了 GOPA6改性纳米填料,将其以原料的方式加入MC尼龙成型过程中,解决了 GO与MC尼龙基体相容性不好的问题,得到性能优异的MC尼龙/GO复合材料。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MC尼龙阴离子聚合工艺进行了系列研究,设计了不同配方、工艺的制备方法。研究发现,催化剂NaOH和助催化剂TDI的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都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用量分别为己内酰胺的0.2wt.%和0.4wt.%时,转化率达到最高。当浇铸温度为165℃时,既不会因为温度过高会产生大量气孔影响材料使用,又不会因温度过低造成反应速度导致填料和基体分离。2、以PA6水解聚合为基础,设计了 GO原位聚合法制备GOPA6的工艺,利用PA6水解聚合分散了 GO片层,同时通过分子量调节剂控制PA6在GO层间的分子量。研究发现,分子量调节剂足够时,其用量与PA6熔点呈线性关系,与分子量呈对数关系;GO在原位聚合过程中也呈现影响聚合,降低分子量的作用;原位聚合过程能够有效的将GO与PA6分子链进行接枝,成功将GO分散并提高了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相容性。3、将GOPA6加入MC尼龙聚合过程,制备得到自增容MC尼龙6/GOPA6纳米复合材料,成功解决了 GO团聚的问题,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比于未改性处理的GN和GO,增容改性后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提升了 8.9%,冲击强度提升了 18%,同时在强度和韧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江能德[3](2019)在《反应性聚合物/MCPA6原位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原位成纤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位聚合技术制备MCPA6原位复合材料是一种有效改性MCPA6的方法,添加少量的第二组分反应性聚合物会对复合体系结构和性能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己内酰胺阴离子聚合制备了两种不同结构和含量反应性聚合物添加的MCPA6原位复合材料薄片,通过裁剪制样,在不破坏样品内部原始结构的情况下对其结构变化和材料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并对MCPA6原位复合材料中“原位成纤”现象进行了探讨。首先,在体系中引入柔性TPEU,制备了不同TPEU含量的TPEU/MCPA6原位复合体系,借用FTIR、DSC、DMA、SAXS和SEM等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对复合体系的分子链结构、分子量、相容性,以及晶区和非晶区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体系产生了TPEU-co-MCPA6共聚物,其分子量随着TPEU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TPEU和MCPA6的相容性显着提高,在宏观上为均相,且仅有一个Tg,但微观上存在着相分离。少量(0.25%和1%)TPEU加入使基体结晶度提高6.9%和3.9%,继续增加TPEU含量对基体结晶有阻碍作用,结晶温度和结晶完善程度随着TPEU含量增加而降低。TPEU的加入促进了复合体系分子链的运动能力,非晶区密度逐渐降低,体系自由体积增加,材料韧性显着提高,10%TPEU/MCPA6复合体系断裂伸长率提高147%。随后,我们首次以PAR为大分子活化剂,在MCPA6中引入刚性PAR,制备了不同PAR含量的PAR/MCPA6原位复合体系,研究了催化剂含量变化对复合材料的影响,并对其聚合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中存在化学反应,生成PAR-co-MCPA6,分子量随PAR含量的增加而降低,1%PAR能够促进基体结晶,提高结晶速率,继续增加PAR则阻碍基体结晶,结晶完善程度逐渐降低,10%PAR体系产生了交联的网络结构。复合体系非晶区也存在微相分离,密度先降低后增加。刚性PAR分子链的引入使分子链的运动能力降低,材料刚性和模量得到提高,2.5%PAR含量时弹性模量提高29%。体系中加入小分子活化剂TDI,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20%和33%。针对以上两个MCPA6原位复合体系断面形成的微纤现象,结合其结构变化和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对MCPA6原位复合材料中常见的微纤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MCPA6原位复合体系分子量的降低、非晶区结构的蓬松,以及微相分离的形成对基体原位微纤的形成有显着影响。
周建生[4](2018)在《短链疏水基团改性尼龙6的吸水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C尼龙6是尼龙品种中的一种,其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例如刚性大、硬度高、机械强度大、化学稳定性和韧性好等性能,在交通、建筑、汽车、机械和医学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由于其结构中含有酰胺基团-(NH-CO)-,导致其有很强的吸水性,当MC尼龙6吸水后,其力学性能中各项指数均降低,且尺寸稳定性也会变差,限制了其在某方面的使用。为了拓宽其应用范围,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改性,以此来降低吸水率。本文采用阴离子原位聚合法,在MC尼龙6链段中分别引入三种不同的短链疏水基团,这样对其结构中的氢键不形成破坏,且能保持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其短链疏水基团分别为单羟基封端全氟聚醚、单羟基封端二甲基硅氧烷、单羟基封端含氟聚硅氧烷。首先将这些不同分子量的短链疏水基团与TDI反应得到改性活化剂,之后采用这些活化剂引发己内酰胺聚合,得到不同质量分数的改性MC尼龙6。并对改性后的MC尼龙6进行一系列的表征和性能研究,例如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重分析法(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力学性能、吸水率、接触角以及拉伸断裂表面形貌等。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短链疏水基团的引入对其结晶熔融温度、热分解温度影响不大,且其晶型没有发生改变。从力学数据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短链疏水基团的引入对其拉伸强度影响不大,但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较纯MC尼龙6均有所提高。当采用单羟基封端二甲基硅氧烷改性MC尼龙6时,力学性能保持最好,其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相比于纯MC尼龙6分别提高了0.5 MPa,141.1 MPa,25.0 MPa和827.3 MPa。从吸水率和接触角数据分析可得,三种不同的短链疏水基团的引入均能降低其吸水率,提高接触角。当采用含有两种疏水基团的单羟基封端含氟聚硅氧烷改性MC尼龙6时,改性效果最好,在端羟基含氟聚硅氧烷分子量为500,质量分数为2%时,其24h的吸水率较纯MC尼龙6的降低了72.3%左右,接触角较纯MC尼龙6提高了23.4°。
杨凡[5](2018)在《原位聚合制备MC尼龙6/碳纤维复合材料》文中提出相对于一般碳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而言,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加工成型周期短、耐冲击性能优异、易修理及易回收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作为高聚物的热塑性基体树脂的熔体黏度通常比热固性树脂预聚物高2-3个数量级,其流动性远劣于热固性树脂预聚物,导致热塑性基体树脂难以充分浸渍、复合连续碳纤维,成为限制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发展的主要技术障碍之一。有鉴于此,本论文尝试采用真空灌注成型工艺(VARI)、通过己内酰胺原位阴离子聚合制备单体浇注(MC)尼龙6/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以避免尼龙6在熔融状态下粘度高、树脂基体对碳纤维浸渍困难的难题。论文第二章对MC尼龙6树脂聚合工艺进行研究。以己内酰胺为单体,选用氢氧化钠(NaOH)为引发剂、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活化剂,通过改变聚合温度及时间制备了系列MC尼龙6并考察了聚合条件对阴离子聚合的影响。采用FTIR、DSC、TGA、WAXD等手段MC尼龙6性能进行评价。相对粘度测试结果显示聚合温度160℃、聚合时间40 min得到的MC尼龙6相对粘度达4.84,粘均分子量达到3.3×104 g/mol;FTIR分析表明MC尼龙6的红外特征谱带商业尼龙6的基本一致;DSC、TGA测试结果表明,聚合温度和聚合时间对聚合物热性能影响不大;WAXD测试结果表明所得MC尼龙6晶型为α晶型。论文第三章采用VARI工艺、通过原位阴离子聚合制备了系列MC尼龙6/碳纤维复合材料。采用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FTIR、DSC、TGA、WAXD、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热性能和形貌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聚合成型温度为160℃、聚合成型时间40 min时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的相对粘度达到3.82,粘均分子量达2.08×104 g/mol;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在此聚合成型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197 MPa,断裂伸长率为5.9%,弯曲强度为310 MPa,弯曲模量为26.6 GPa;DSC测试表明复合材料中的基体树脂结晶温度与纯MC尼龙6基本相同,但较商业尼龙6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复合材料中基体树脂的结晶焓和熔融焓均较纯MC尼龙6及商业尼龙6有显着提高,表明碳纤维对基体树脂的结晶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TGA测试表明复合材料分解温度优于纯MC尼龙6,说明碳纤维的加入显着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WAXD对比结果显示,碳纤维对基体尼龙树脂的晶型没有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复合材料横截面、剪切面和拉伸断面的观察显示表明MC尼龙6基体对碳纤维包覆充分、浸渍良好。以上结果表明通过VARI工艺制备尼龙6/碳纤维复合材料基本可行。论文最后总结了全文工作,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赵燕文[6](2017)在《含油MC尼龙/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单体浇铸(MC)尼龙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但是较差的自润滑性、耐磨性严重制约了其广泛应用。利用润滑油对MC尼龙进行改性,可以获得摩擦性能良好的含油MC尼龙,然而,油料的加入使得MC尼龙材料的力学性能受到较大损失。本文针对含油MC尼龙力学性能欠佳的缺点,分别利用氧化石墨烯(GO)、十八胺改性的氧化石墨烯(GO-ODA)、氧化石墨烯/氯化镧改性含油MC尼龙,以期获得力学性能良好的改性含油MC尼龙。首先,本文以经过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了GO,并通过AFM、TEM、元素分析、XRD、FTIR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获得了富含含氧官能团的GO。用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和十八胺(ODA)对GO进行改性,制得了GO-ODA。在此基础上,用原位聚合法分别制备了含油MC尼龙/GO复合材料和含油MC尼龙/GO-ODA复合材料,并对这两类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SEM、接触角和XRD测试。结果表明,当GO的添加量为0.02 wt%时,含油MC尼龙/GO复合材料相对于未添加GO的含油MC尼龙,其综合性能得到提升: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8.7%、10.9%、22.0%;弹性模量、弯曲模量分别提高了2.7%和6.3%;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分别降低了18.8%和63.1%;但其断裂伸长率降低了44.8%。当GO-ODA的添加量为0.02 wt%时,含油MC尼龙/GO-ODA复合材料相对于未添加GO-ODA的含油MC尼龙,其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3.5%、8.4%和26.2%;弹性模量提高了5.9%;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分别降低了25.0%和65.8%;断裂伸长率降低了21.8%。最后,用稀土LaCl3与GO协同改性含油MC尼龙,制备了含油MC尼龙/GO/LaCl3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SEM、接触角和XRD测试。当GO的含量为0.01 wt%、LaCl3的含量为0.007 wt%时,含油MC尼龙/GO/LaCl3复合材料相对于未添加LaCl3的含油MC尼龙/GO复合材料,其综合性能得到提高: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9.9%、7.2%、40.3%;弹性模量提高了6.1%;断裂伸长率提高了24.4%。
吕颖[7](2016)在《含油MC尼龙的结构和性能表征》文中认为本文从实际工程应用需要出发,为解决MC尼龙热学、摩擦学性能较差的缺点,以润滑剂为改性填料,采用了阴离子聚合法制备出含油MC尼龙,研究了润滑剂的添加对MC尼龙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热学性能的影响。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热扫描量热仪等多种方法探讨了改性机理,分析了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润滑剂、不同催化剂活化剂配比、不同润滑剂种类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润滑剂的添加使MC尼龙的吸水率降低了13%,熔融温度上升811℃,结晶温度上升512℃,结晶度有较大提高,热稳定性能提高。但含油量达到8%时,结晶度大幅下降,且熔融所需热量较低,热稳定性较差。(2)添加润滑剂后,MC尼龙的弯曲、压缩强度随着含油量增加而降低,在添加量超过5%时,性能出现大幅下降。MC尼龙的拉伸、冲击性能随着含油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在含油量超过5%时,拉伸、冲击性能大幅下降甚至低于纯MC尼龙。当含油量为4%5%时,综合力学性能较好。(3)含油MC尼龙中添加的润滑剂均匀分散在尼龙基体中,在摩擦学测试中,油滴起到润滑剂的作用,降低了滑动摩擦因数。当含油量超过5%时,含油MC尼龙的滑动摩擦因数降低到0.15。当含油量超过4%时,磨损量显着降低,仅为纯MC尼龙的80%。(4)催化剂主要控制聚合反应的速度,而活化剂主要控制聚合度,即聚合物的分子量。当催化剂用量低时,聚合速度慢,结晶度低,所以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较低;而结晶度低,样品中的非晶部分多,在受冲击时起增韧作用,所以冲击韧性高。(5)催化剂或活化剂用量的改变对材料的结晶度有影响,但结晶度的改变没有改变聚合体的本质结构和磨损机理,对材料的滑动摩擦因数没有明显影响。催化剂活化剂用量的改变对耐磨性有一定影响,结晶度大者其耐磨性高,催化剂活化剂加入量对己内酰胺单体的摩尔比为0.002时耐磨性最好。(6)添加不同润滑剂的MC尼龙性能相差较多,添加润滑剂L2的MC尼龙力学性能较好,添加润滑剂L4的MC尼龙摩擦因数最低,添加润滑剂L2的MC尼龙磨损量最小。
马锦[8](2014)在《成核剂对MC尼龙结晶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探讨了MC尼龙的合成原理以及生产工艺,就合成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选取了一种无机成核剂(滑石粉)和一种有机成核剂(酞菁蓝)对MC尼龙进行改性研究。采用阴离子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出了MC尼龙和经成核剂改性的MC尼龙复合材料。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万能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微观形态、热性能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并与普通尼龙6(PA6)进行了对比分析。应用DSC测试分析了成核剂对PA6以及MC尼龙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成核剂对PA6和MC尼龙起到了异相成核的作用,对PA6、MC尼龙的熔融焓、熔点、结晶温度、结晶度等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对MC尼龙的作用效果大于对PA6的影响;滑石粉能使PA6的结晶速率加快、结晶度提升;MC尼龙的结晶度随滑石粉含量的增加而上升,体系的熔点在滑石粉含量为1%的时候有所上升,当含量高于1%体系的熔点随滑石粉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并低于纯MC尼龙,使MC尼龙结晶的不完善性增加。酞菁蓝对PA6的结晶行为影响较小,但能使MC尼龙的结晶度下降,说明酞菁蓝抑制了MC尼龙的结晶。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加入酞菁蓝和滑石粉在XRD的曲线上体系均没有出现特殊的衍射峰,说明成核剂没有对MC尼龙晶型的种类造成影响,I(202+020)/I(200)比值变化,说明加入滑石粉能使MC尼龙的晶型朝着有利于生成α晶型的方向发展;加入酞菁蓝使MC尼龙的晶型朝着有利于生成γ晶型的方向发展。通过计算表明,滑石粉和酞菁蓝能使MC尼龙体系的结晶细化,晶体尺寸在加入成核剂后明显小于PA6和MC尼龙。将成核剂加入到MC尼龙中,对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表明滑石粉能有效提升MC尼龙的拉伸性能,材料的冲击性能在滑石粉含量为1%时有小幅度的提升,但随滑石粉含量继续增加而下降,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加入少量的滑石粉对MC尼龙能起到增强和增韧的双重效果。酞菁蓝在添加量为0.05%时材料的冲击强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含量超过0.05%后,材料的冲击强度随着酞菁蓝含量增加而下降,并且与纯的MC尼龙相仿;酞菁蓝加入MC尼龙,材料的拉伸性能随酞菁蓝含量的增加而下降,表明控制酞菁蓝的添加含量,酞菁蓝能有效的提高MC尼龙的冲击强度,但材料的拉伸强度下降。
张鹏飞,罗四海,陈涛,易奎,巫龙辉[9](2013)在《浇铸(MC)尼龙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浇铸(MC)尼龙改性的研究现状。对MC尼龙改性后的性能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力学性能、耐磨与自润滑性能及抗静电性能的改性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MC尼龙改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刘文骞[10](2013)在《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铸型尼龙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墨烯以其独特的二维晶体结构及在力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优异性能成为目前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有机修饰及其在铸型尼龙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采用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采用FTIR、XRD、元素分析对氧化石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氧化石墨的层间距由石墨的0.34nm增大到0.85nm,C/O原子比为1.28。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氧化石墨进行改性处理,制备了改性氧化石墨。对改性氧化石墨进行FTIR和XRD表征,结果显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成功的对氧化石墨进行了改性,改性氧化石墨的层间距由氧化石墨的0.85nm增大到1.12nm。以改性氧化石墨为改性填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不同填料含量的MC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改性氧化石墨烯对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耐磨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改性氧化石墨含量为0.2wt%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3倍,拉伸强度和硬度不变。改性氧化石墨含量为0.1wt%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分别比纯尼龙降低了77%和68%。加入改性氧化石墨烯使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提高8℃,熔融温度提高2℃,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提高。采用FTIR、XRD、SEM对MC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改性氧化石墨烯与MC尼龙存在较强的界面作用,改性氧化石墨烯的加入没有改变复合材料的晶型,但对晶格尺寸有影响。改性氧化石墨烯在MC尼龙基体中分散均匀。探讨了MC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表明,催化剂NaOH用量为0.4wt%、活化剂TDI用量为0.5wt%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具有最佳值为8.38kJm-2。对改性氧化石墨烯对反应体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改性氧化石墨烯对己内酰胺聚合过程有阻聚作用,增加TDI的用量能够消除阻聚的影响。
二、异辛酸稀土改性MC尼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辛酸稀土改性MC尼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NSYS的1660 mm2碳纤维导线用放线滑车滑轮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滑轮传统设计方法 |
1.1 额定载荷 |
1.2 滑轮设计参数 |
2 滑轮材料选型研究 |
2.1 MC尼龙 |
2.2 MC尼龙改性 |
2.3 铝合金 |
2.4 铸钢 |
2.5 不同材料对比 |
3 钢丝绳轮有限元模型建立 |
3.1 三维模型建立 |
3.2 材料属性与网格划分 |
3.3 载荷施加 |
3.4 边界条件 |
4 钢丝绳轮优化设计 |
4.1 约束条件 |
4.2 优化目标 |
4.3 优化方法及结果 |
5 试制与试验 |
6 结论 |
(2)氧化石墨烯MC尼龙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MC尼龙简介 |
1.2 MC尼龙的合成原理及工艺 |
1.2.1 MC尼龙聚合机理 |
1.2.2 MC尼龙浇铸成型方法 |
1.2.3 尼龙成型技术难点与对应方案 |
1.3 MC尼龙改性研究概况 |
1.3.1 增强改性 |
1.3.2 增韧改性 |
1.3.3 减磨自润滑改性 |
1.3.4 特殊功能改性 |
1.4 石墨烯及其改性聚合物研究进展 |
1.4.1 石墨烯简介 |
1.4.2 石墨烯改性聚合物研究进展 |
1.4.3 石墨烯改性MC尼龙研究进展 |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C尼龙制备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原料及实验仪器 |
2.2.2 MC尼龙阴离子聚合 |
2.2.3 不同配方与工艺条件制备MC尼龙材料 |
2.3 测试及表征 |
2.3.1 单体转化率测定 |
2.3.2 力学性能表征 |
2.3.3 示差扫描量热测试 |
2.3.4 扫描电镜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催化剂、活化剂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2.4.1.1 催化剂加入量的影响 |
2.4.1.2 活化剂加入量的影响 |
2.4.2 浇铸工艺对MC尼龙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尼龙6接枝改性氧化石墨烯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主要原料及实验仪器 |
3.2.2 低分子量尼龙6水解聚合 |
3.2.3 制备尼龙6接枝改性氧化石墨烯材料 |
3.3 测试及表征 |
3.3.1 FTIR红外光谱 |
3.3.2 X射线衍射仪 |
3.3.3 示差扫描量热测试 |
3.3.4 热重分析测试 |
3.3.5 扫描电镜测试 |
3.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尼龙6分子量控制 |
3.4.2 氧化石墨烯物性表征 |
3.4.3 氧化石墨烯尼龙6原位聚合反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位自增容氧化石墨烯MC尼龙复合材料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主要原料及实验仪器 |
4.2.2 原位自增容氧化石墨烯MC尼龙复合材料 |
4.3 测试及表征 |
4.3.1 力学性能表征 |
4.3.2 扫描电镜测试 |
4.3.3 X-射线衍射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3)反应性聚合物/MCPA6原位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原位成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阴离子聚合制备MCPA6原位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2.1 与小分子共聚改性MCPA |
1.2.2 预聚物大分子活化剂改性MCPA |
1.2.3 填加高分子量聚合物原位聚合改性MCPA |
1.3 PAR/MCPA6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3.1 PAR简介 |
1.3.2 PA6/PAR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3.3 基于阴离子聚合的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4 MCPA5/TPU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4.1 热塑性聚氨酯(TPU)简介 |
1.4.2 PA6/TPU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4.3 基于阴离子聚合的MCPA6/TPU原位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5.3 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设备 |
2.1.1 主要实验设备仪器 |
2.1.2 实验原料 |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
2.2.1 纯MCPA6样品的制备 |
2.2.2 MCPA6/TPU原位复合样品的制备 |
2.2.3 PAR/MCPA6原位复合样品的制备 |
2.2.4 样品后处理 |
2.3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2.3.1 特性粘度测试 |
2.3.2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3.3 核磁分析(1H-NMR) |
2.3.4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5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WXRD) |
2.3.6 小角X射线散射测试(SAXS) |
2.3.7 动态力学测试(DMA) |
2.3.8 热重测试(TG) |
2.3.9 静态拉伸力学测试 |
2.3.10 表面形貌测试(SEM) |
第3章 TPEU/MCPA6原位复合体系结构和性能研究 |
3.1 TPEU/MCPA6原位复合材料产率及特性粘度分析 |
3.2 TPEU/MCPA6原位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
3.3 TPEU/MCPA6原位复合材料相容性分析 |
3.3.1 Small法 |
3.3.2 动态力学分析 |
3.3.3 刻蚀形貌分析 |
3.4 TPEU/MCPA6原位复合材料结晶能力及晶型结构分析 |
3.4.1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
3.4.2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
3.5 TPEU/MCPA6原位复合材料基体堆砌结构分析 |
3.5.1 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 |
3.5.2 动态热机械分析 |
3.6 TPEU/MCPA6原位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
3.7 TPEU/MCPA6原位复合材料机械性能分析 |
3.7.1 储能模量分析 |
3.7.2 静态拉伸机械性能分析 |
3.8 TPEU/MCPA6原位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PAR/MCPA6原位复合体系结构和性能研究 |
4.1 PAR/MCPA6原位复合体系分子链结构及机理分析 |
4.1.1 PAR氨解分析 |
4.1.2 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聚合机理分析 |
4.1.3 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聚合过程中副反应分析 |
4.2 不同引发剂浓度对PAR/MCPA6原位复合体系影响 |
4.2.1 不同引发剂浓度对聚合时间、产率及分子量的影响 |
4.2.2 不同引发剂浓度的5%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DSC分析 |
4.2.3 不同引发剂浓度的5%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WXRD分析 |
4.2.4 不同引发剂含量的5%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TG分析 |
4.3 不同PAR含量对PAR/MCPA6原位复合体系影响 |
4.3.1 不同PAR含量的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产率及特性粘度分析 |
4.3.2 不同PAR含量的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DSC分析 |
4.3.3 不同PAR含量的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WXRD分析 |
4.3.4 不同PAR含量的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DMA分析 |
4.3.5 不同PAR含量的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SAXS分析 |
4.3.6 不同PAR含量的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
4.3.7 不同PAR含量的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4.3.8 不同PAR含量的PAR/MCPA6原位复合材料表面结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MCPA6原位复合材料中基体原位成纤机理 |
5.1 原位成纤概念 |
5.2 原位成纤的不同MCPA6原位复合体系特性规律分析 |
5.3 原位成纤的主要因素分析 |
5.3.1 分子量及其分布对基体原位成纤的影响 |
5.3.2 共聚物的生成和微相分离对基体原位成纤的影响 |
5.3.3 复合体系堆砌结构变化对原位成纤的影响 |
5.4 MCPA6原位复合材料结构变化诱导基体原位成纤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成果 |
(4)短链疏水基团改性尼龙6的吸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尼龙6改性研究进展 |
1.2.1 尼龙6共聚改性 |
1.2.2 尼龙6共混改性 |
1.3 MC尼龙6改性研究进展 |
1.3.1 MC尼龙6的简介 |
1.3.2 MC尼龙6的合成 |
1.3.3 MC尼龙6的改性研究 |
1.4 降低尼龙6吸水率的研究进展 |
1.4.1 共混改性 |
1.4.2 无机填充改性 |
1.4.3 表面处理改性 |
1.4.4 纳米粉体改性 |
1.4.5 其他改性方法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主要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样的制备 |
2.2.1 单羟基封端全氟聚醚改性MC尼龙6材料的制备 |
2.2.2 单羟基封端二甲基硅氧烷改性MC尼龙6材料的制备 |
2.2.3 单羟基封端含氟聚硅氧烷改性MC尼龙6材料的制备 |
2.3 试样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2 差示扫描分析仪分析(DSC) |
2.3.3 热重分析(TGA)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5 力学性能分析 |
2.3.6 吸水率的测试 |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2.3.8 接触角测试 |
第3章 单羟基封端全氟聚醚改性MC尼龙6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2 改性活化剂对改性MC尼龙6材料DSC的影响 |
3.3 改性活化剂对改性MC尼龙6材料TG的影响 |
3.4 改性活化剂对改性MC尼龙6材料的XRD分析表征 |
3.5 改性活化剂对改性MC尼龙6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3.5.1 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3.5.2 对拉伸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3.5.3 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
3.5.4 对冲击强度的影响 |
3.6 对拉伸断面的影响 |
3.7 对其吸水率的影响 |
3.8 对其接触角的影响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羟基封端二甲基硅氧烷改性MC尼龙6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2 改性活化剂改性MC尼龙6对DSC的影 |
4.3 改性活化剂改性MC尼龙6对TG的影响 |
4.4 改性活化剂对改性MC尼龙6材料的XRD分析表征 |
4.5 改性活化剂对改性MC尼龙6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4.5.1 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4.5.2 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
4.5.3 对拉伸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4.5.4 对冲击强度的影响 |
4.6 对拉伸断面的影响 |
4.7 对其吸水率的影响 |
4.8 对其接触角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单羟基封端含氟聚硅氧烷改性MC尼龙6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5.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5.2 改性活化剂改性MC尼龙6对DSC的影响 |
5.3 改性活化剂改性MC尼龙6对TG的影响 |
5.4 改性活化剂对改性MC尼龙6材料的XRD分析表征 |
5.5 改性活化剂对改性MC尼龙6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5.5.1 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5.5.2 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
5.5.3 对拉伸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5.5.4 对冲击强度的影响 |
5.6 对拉伸断面的影响 |
5.7 对其吸水率的影响 |
5.8 对其接触角的影响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原位聚合制备MC尼龙6/碳纤维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概述 |
1.2 连续碳纤维/热塑性树脂的复合工艺 |
1.2.1 溶液浸渍工艺 |
1.2.2 薄膜层叠工艺 |
1.2.3 粉末混合工艺 |
1.2.4 熔融浸渍工艺 |
1.2.5 混合织物和混合纱线工艺 |
1.3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基本成型技术 |
1.3.1 模压成型工艺 |
1.3.2 拉挤成型工艺 |
1.3.3 缠绕成型工艺 |
1.3.4 热压罐成型工艺 |
1.3.5 真空灌注成型工艺 |
1.4 MC尼龙6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4.1 MC尼龙6/无机填料复合材料 |
1.4.1.1 MC尼龙6/微米尺寸无机填料复合材料 |
1.4.1.2 MC尼龙6/纳米尺寸无机填料复合材料 |
1.4.2 MC尼龙6合金 |
1.4.3 MC尼龙6/纤维复合材料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C尼龙6原位聚合工艺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MC尼龙6原位聚合方法 |
2.2.4 聚合物的表征和测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聚合条件的选择 |
2.3.1.1 聚合温度对单体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
2.3.1.2 聚合时间对单体转化率及产物产率的影响 |
2.3.2 MC尼龙6的表征分析 |
2.3.2.1 相对粘度及粘均分子量分析 |
2.3.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2.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2.3.2.4 热重分析法(TGA) |
2.3.2.5 广角X衍射(WAXD)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C尼龙6/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复合材料的表征和测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聚合条件的选择 |
3.3.1.1 聚合成型温度对树脂基体分子量的影响 |
3.3.1.2 聚合成型时间对树脂基体分子量的影响 |
3.3.2 MC尼龙6/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
3.3.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3.3.2.2 聚合成型温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3 聚合成型时间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3.3.2.5 热重分析(TGA) |
3.3.2.6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
3.3.2.7 金相显微镜 |
3.3.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及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含油MC尼龙/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MC尼龙的研究进展 |
1.1.1 铸型尼龙的制备 |
1.1.2 铸型尼龙的应用 |
1.1.3 铸型尼龙的研究进展 |
1.2 氧化石墨烯 |
1.2.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能 |
1.2.2 氧化石墨烯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 |
1.3 稀土 |
1.3.1 稀土的结构特征 |
1.3.2 稀土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GO及改性GO的制备 |
2.3.1 GO的制备 |
2.3.2 GO-GTA的制备 |
2.3.3 GO-ODA的制备 |
2.4 含油MC尼龙材料的制备 |
2.4.1 含油MC尼龙的制备 |
2.4.2 含油MC尼龙/GO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3 含油MC尼龙/GO-ODA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4 含油MC尼龙/GO/LaCl_3复合材料的制备 |
2.5 性能表征及测试方法 |
2.5.1 傅氏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5.2 元素分析 |
2.5.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2.5.4 透射电镜(TEM) |
2.5.5 扫描电镜(SEM) |
2.5.6 接触角测试 |
2.5.7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5.8 力学性能测试 |
2.5.9 摩擦磨损性能 |
第三章 含油MC尼龙/GO复合材料及含油MC尼龙/GO-ODA复合材料的研究 |
3.1 GO以及GO-ODA的表征 |
3.1.1 GO的元素分析 |
3.1.2 GO的TEM分析 |
3.1.3 GO的AFM分析 |
3.1.4 GO、GO-GTA及GO-ODA的FTIR表征 |
3.1.5 GO、GO-GTA和GO-ODA的XRD表征 |
3.2 含油MC尼龙/G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2.1 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 |
3.2.2 弯曲性能 |
3.2.3 压缩性能 |
3.2.4 断裂伸长率 |
3.2.5 缺口冲击强度 |
3.3 含油MC尼龙/GO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
3.4 含油MC尼龙/GO复合材料的SEM表征 |
3.5 含油MC尼龙/GO复合材料的接触角表征 |
3.6 含油MC尼龙/GO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
3.7 含油MC尼龙/GO-OD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7.1 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 |
3.7.2 弯曲性能 |
3.7.3 压缩性能 |
3.7.4 断裂伸长率 |
3.7.5 缺口冲击强度 |
3.8 含油MC尼龙/GO-ODA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
3.9 含油MC尼龙/GO-ODA复合材料的SEM表征 |
3.10 含油MC尼龙/GO-ODA复合材料的接触角表征 |
3.11 含油MC尼龙/GO-ODA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油MC尼龙/GO/LaCl_3复合材料的研究 |
4.1 含油MC尼龙/GO/LaCl_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1.1 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 |
4.1.2 弯曲性能 |
4.1.3 压缩性能 |
4.1.4 断裂伸长率 |
4.1.5 冲击性能 |
4.2 含油MC尼龙/GO/LaCl_3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
4.3 含油MC尼龙/GO/LaCl_3复合材料的SEM表征 |
4.4 含油MC尼龙/GO/LaCl_3复合材料的接触角表征 |
4.5 含油MC尼龙/GO/LaCl_3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含油MC尼龙的结构和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MC尼龙的简介 |
1.2.1 MC尼龙的聚合机理 |
1.2.2 MC尼龙的特性 |
1.3 MC尼龙的改性研究 |
1.3.1 无机改性 |
1.3.2 有机改性 |
1.4 MC尼龙的应用研究 |
1.4.1 机械工业 |
1.4.2 采矿工业 |
1.4.3 钢铁工业 |
1.4.4 建筑施工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 |
2.1 含油MC尼龙的制备 |
2.1.1 原材料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3 制备方法 |
2.1.4 实验方案 |
2.2 性能测试方法 |
2.2.1 拉伸强度 |
2.2.2 弯曲强度 |
2.2.3 压缩强度 |
2.2.4 冲击强度 |
2.2.5 摩擦磨损性能 |
2.3 结构表征方法 |
2.3.1 转化率 |
2.3.2 吸水性 |
2.3.3 油滴形态及分布 |
2.3.4 结晶温度、结晶度 |
2.3.5 磨损形貌表征 |
第三章 含油MC尼龙的结构 |
3.1 含油MC尼龙的吸水性 |
3.1.1 含油量对MC尼龙吸水率的影响 |
3.1.2 催化剂活化剂配比对MC尼龙吸水率的影响 |
3.2 含油MC尼龙的转化率 |
3.2.1 含油量对MC尼龙转化率的影响 |
3.2.2 催化剂活化剂配比对MC尼龙转化率的影响 |
3.3 含油MC尼龙的结晶度 |
3.3.1 含油量对MC尼龙结晶度的影响 |
3.3.2 催化剂活化剂配比对MC尼龙结晶度的影响 |
3.4 含油MC尼龙的油滴形态和分布 |
3.4.1 不同含油量的MC尼龙 |
3.4.2 添加不同量催化剂活化剂的MC尼龙 |
3.4.3 添加不同润滑剂的MC尼龙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油MC尼龙的力学性能 |
4.1 含油量对MC尼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1 拉伸性能 |
4.1.2 弯曲性能 |
4.1.3 压缩性能 |
4.1.4 冲击性能 |
4.1.5 小结 |
4.2 催化剂活化剂配比对MC尼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1 拉伸性能 |
4.2.2 弯曲性能 |
4.2.3 压缩性能 |
4.2.4 冲击性能 |
4.2.5 小结 |
4.3 润滑剂对MC尼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1 拉伸性能 |
4.3.2 弯曲性能 |
4.3.3 压缩性能 |
4.3.4 冲击性能 |
4.3.5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油MC尼龙的摩擦学性能 |
5.1 含油量对MC尼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5.1.1 滑动摩擦因数 |
5.1.2 磨损量 |
5.1.3 磨损形貌 |
5.2 催化剂活化剂配比对MC尼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5.2.1 滑动摩擦因数 |
5.2.2 磨损量 |
5.2.3 磨损形貌 |
5.3 润滑剂对MC尼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5.3.1 滑动摩擦因数 |
5.3.2 磨损量 |
5.3.3 磨损形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成核剂对MC尼龙结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MC 尼龙的合成机理 |
1.2.1 MC 尼龙聚合反应机理 |
1.2.2 MC 尼龙浇铸成型原理 |
1.2.3 MC 尼龙的阻聚现象 |
1.3 聚合物的结晶理论 |
1.3.1 聚合物成核理论 |
1.3.2 晶体生长理论 |
1.3.3 尼龙的结晶行为 |
1.4 MC 尼龙的研究进展 |
1.5 尼龙成核剂 |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6.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装置及制备工艺 |
2.1.1 MC 尼龙的实验装置 |
2.1.2 制备工艺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原材料 |
2.4 实验部分 |
2.5 测试与表征 |
2.5.1 力学性能测试 |
2.5.2 DSC 测试 |
2.5.3 XRD 测试 |
2.6 MC 尼龙的力学性能 |
第3章 成核剂对尼龙 6 和 MC 尼龙结晶行为的影响研究 |
3.1 成核剂对 PA6、MCPA6 熔融过程的影响 |
3.1.1 Talc 对 PA6、MCPA6 熔融过程的影响 |
3.1.2 CuPc 对 PA6、MCPA6 熔融过程的影响 |
3.2 成核剂对 PA6 、MCPA6 结晶过程的影响 |
3.2.1 Talc 对 PA6、MCPA6 结晶过程的影响 |
3.2.2 CuPc 对 PA6、MCPA6 结晶过程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成核剂对 MC 尼龙结晶形态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复合体系的结晶形态分析 |
4.1.1 PA6、Talc/MC 尼龙复合材料的 XRD 分析 |
4.1.2 PA6、CuPc/MC 尼龙复合材料的 XRD 分析 |
4.2 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分析 |
4.2.1 Talc 对 PA6、MCPA6 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2 CuPc 对 PA6、MCPA6 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浇铸(MC)尼龙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C尼龙力学改性 |
2 MC尼龙耐磨与润滑改性 |
2.1 提高MC尼龙的耐磨性 |
2.2 增大MC尼龙的自润滑性 |
3 MC尼龙抗静电性能改性 |
4 结语 |
(10)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铸型尼龙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氧化石墨烯的简介 |
1.2.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 |
1.2.2 氧化石墨的制备 |
1.2.3 氧化石墨的剥离 |
1.2.4 氧化石墨烯的改性 |
1.3 铸型尼龙的改性进展 |
1.3.1 MC 尼龙的增强增韧改性 |
1.3.2 MC 尼龙的减摩改性 |
1.3.3 MC 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研究方案 |
2.2 实验所用原料及制备仪器 |
2.2.1 实验所用原料 |
2.2.2.1 天然鳞片石墨 |
2.2.2 化学试剂 |
2.2.3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2.3.2 氧化石墨烯的改性 |
2.3.3 MC 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3.1 己内酰胺聚合机理 |
2.3.3.2 MC 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4 用甲酸从 MC 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中提取残留物 |
2.4 表征方法 |
2.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4.2 X 射线衍射测试 |
2.4.3 元素分析测试 |
2.4.4 扫描电镜测试(SEM) |
2.4.5 偏光显微镜(POM) |
2.4.6 差热扫描量热法(DSC) |
2.4.7 复合材料冲击强度测试 |
2.4.8 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测试 |
2.4.9 复合材料硬度测试 |
2.4.10 复合材料耐磨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氧化石墨的表征 |
3.1.1 天然石墨、氧化石墨的 XRD 分析 |
3.1.2 氧化石墨的 FTIR 测试分析 |
3.1.3 氧化石墨的元素分析测试分析 |
3.1.4 小结 |
3.2 改性氧化石墨的表征 |
3.2.1 天然石墨、氧化石墨、改性氧化石墨的 XRD 测试分析 |
3.2.2 氧化石墨、改性氧化石墨的 FTIR 测试分析 |
3.2.3 改性氧化石墨的溶解性和分散性 |
3.2.4 小结 |
3.3 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分析 |
3.3.1 铸型尼龙及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 XRD 表征及分析 |
3.3.2 铸型尼龙及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 POM 表征及分析 |
3.3.3 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 FTIR 表征及分析 |
3.3.4 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 SEM 表征及分析 |
3.3.5 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磨损面 SEM 表征及分析 |
3.3.6 小结 |
3.4 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
3.4.1 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 DSC 测试分析 |
3.4.2 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测试分析 |
3.4.3 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摩擦测试分析 |
3.4.4 小结 |
3.5 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条件试验 |
3.5.1 NaOH 用量对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 |
3.5.2 TDI 用量对铸型尼龙/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 |
3.5.3 小结 |
3.6 改性氧化石墨对聚合体系的影响 |
3.6.1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四、异辛酸稀土改性MC尼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NSYS的1660 mm2碳纤维导线用放线滑车滑轮优化设计[J]. 吴念朋.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20(06)
- [2]氧化石墨烯MC尼龙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向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反应性聚合物/MCPA6原位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原位成纤机理研究[D]. 江能德. 华侨大学, 2019(01)
- [4]短链疏水基团改性尼龙6的吸水性研究[D]. 周建生. 华侨大学, 2018(01)
- [5]原位聚合制备MC尼龙6/碳纤维复合材料[D]. 杨凡. 东华大学, 2018(01)
- [6]含油MC尼龙/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赵燕文.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7]含油MC尼龙的结构和性能表征[D]. 吕颖.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3)
- [8]成核剂对MC尼龙结晶性能的影响[D]. 马锦. 湘潭大学, 2014(03)
- [9]浇铸(MC)尼龙改性研究进展[J]. 张鹏飞,罗四海,陈涛,易奎,巫龙辉. 塑料助剂, 2013(03)
- [10]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铸型尼龙的改性研究[D]. 刘文骞.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