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邮政银联卡率先上线(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9)在《科技通讯》文中研究说明发改委、银保监会: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近日,国家发改委、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包括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支持金融
孔令剑[2](2019)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银联商务支付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开始崛起,不断的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冲击与震撼。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开展便捷了人们的消费生活,也方便了各类支付产品的出现,在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浪潮中,也存在很多竞争压力,同质化产品严重,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为此,在快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第三方支付业务如何进一步开展业务、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实力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以银联商务支付产业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借助战略管理理论、行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战略分析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环境分析、五力模型、SWOT分析方法探讨银联商务支付业务的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发现:银联商务支付业务主要存在新商户贡献率低、产品发展结合不合理、盈利能力逐年下降、受体制影响大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支付业务功能不全、核心业务缺乏竞争力、市场敏感度差、银联商务的绩效管理不健全等。最后本文在银联商务环境分析、主要竞争对手分析、SWOT分析之后,从支付产品多元化、支付业务创新金融、系统智能化等方面提出银联商务支付业务发展战略设计。
石娜娜[3](2018)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接近全世界的33%,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从2009年起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人民币,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商品流通大国,但由于在国际上缺少独立自主的流通渠道,缺乏国际一流的流通企业,中国还并不算是商品流通强国,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国际流通影响力太小。自2004年我国商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来,世界知名零售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绝大部分一落户中国,零售业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但是在国际化的大潮下,中国零售企业一直被动地接受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而没有主动做出国际化的回应。自2001年我国正式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然而,与我国成为商品出口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和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极不协调的是我国零售业“走出去”却明显滞后。从《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来看,截至到2016年末,我国的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91.7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13573.9亿美元的12.5%。2016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08.9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1961.5亿美元的10.7%。更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投资流量还是投资存量,目前我国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零售企业国际化始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管制的放松,零售业向海外扩张进行跨国投资的步伐进一步加速,不但有发达国家更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其中,跨国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国际化一经日益成为全球零售领域的重要特征。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8》显示,2016财年“全球零售250强”企业中有168家企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国际化率为67.2%。国际知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在29个和34个国家经营,其中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有5332个门店,还有6363个门店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等海外市场,2016年净销售额4813.1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不含山姆会员店)贡献了 1161.19亿美元,贡献率超过27%。2016年家乐福门店数量达到11935个,法国本土5539家,其余6396家分别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并贡献了年销售额766.45亿欧元的53.16%。可以说国际化是这些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取得成功乃至成为行业巨头的关键因素之一,沃尔玛更凭借其在全球布局获得可观收益,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企业首位。2015年8月28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已经中指出:必须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必须构建开放融合的流通体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为此,要大力实施流通“走出去”战略。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并鼓励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同时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国际化水平;要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流通网络。经受了本土零售国际化竞争的洗礼后,中国零售企业初步具备了“走出去”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源条件,“走出去”可以成为中国零售企业转型发展、开拓创新的主要方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流通产业国际化和世界产业控制权一经从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的大背景下,积极地推动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形成中零售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是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国零售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巩固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竞争优势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中国零售业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跨国零售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一般经验,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探讨在当前独特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时机下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首先从零售业“走出去”战略入手,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然后,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循此逻辑,按照“战略提出→国际经验比较→现状描述与案例分析→路径选择”的总体框架展开。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问题的提出,是论文的第三章,总结了“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发展、演变和实施成果,以及当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是国际经验比较,该部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发达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第四部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路径研究,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以数据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状况,并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分析跨境电商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的作用。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研究。第八章,对接“一带一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俞灵灵[4](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指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李雨桐[5](2017)在《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扩展客户群体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因此成为商业银行转型战略的热点。信用卡属于消费信贷,具有支付便捷的特点,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然而随着发展,整个行业表现出日愈激烈的竞争趋势,如何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内外部环境,进行市场定位,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工商银行作为发展速度较快,竞争力较强的商业银行,研究分析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对于工商银行提高信用卡中间业务收益及提高我国银行信用卡营销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首先概述信用卡与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介绍了信用卡的定义,信用卡产品和利润,信用卡产品优势,之后介绍市场营销理论和分析工具,为后文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其次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环境分析。分别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及对需求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为后文的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做铺垫。其中在宏观环境分析中,运用PEST分析模型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行业竞争环境运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同业竞争者,五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对需求环境进行分析,主要介绍市场现状,客户消费行为调查和客户消费的行为分析。对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对工商银行A分信用卡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之后结合SWOT矩阵对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进行策略制定。在确定总目标以后,运用7P营销组合理论制定营销策略。从产品,定价,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服务过程,进行策略制定。最后制定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保障措施。分别从组织架构,绩效考核,人员培养,风险控制四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杨莹[6](2015)在《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银联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银联卡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品质、国际化的民族品牌银行卡,因其具有安全、便捷、联网通用的支付特点,以及节约社会成本、刺激消费的特殊意义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现代经济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宁夏地区各商业银行扩大银联卡的发行和使用、加快银联卡受理网络的延伸及银联创新支付产品的推广,从而推动了宁夏地区银联卡市场的迅速发展。截止2014年底,宁夏地区累计发行银联卡2283.56万张,布放联网ATM 3051台,发展银联卡特约商户54609户,累计布放POS机具69226台;2014年全年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7802.1万笔、交易金额1411.94亿元。有效的营销策略对于银行卡市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现行以促销为主的营销策略在市场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已显得陈旧和过时。本论文通过对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银联卡营销的微观和宏观环境分析,找出了竞争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对现行营销策略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一步得出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在银联卡业务营销中应落实目标市场战略,实施完善产品服务、科学合理定价、加强渠道建设、优化促销方式、改进人员策略、强化有形展示、重视服务过程相结合的营销组合策略,以提升银联卡整体竞争力。
邢伟[7](2013)在《中国邮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代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多年,城市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经济增长令世界瞩目。毫无疑问,未来30年的国家经济发展重点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在于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农村居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贫血”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在改革攻坚期,如何利用金融杠杆撬动农村经济发展,纠正城乡失衡,确保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政府、学者、金融机构等各方关注的焦点。邮政金融拥有覆盖全国最多最广最全的服务网络,2007年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专业化运营以来,成为加入农村金融的又一只生力军。本文重点围绕邮政金融如何发挥自身品牌、网络、资源等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更好的服务“三农”而展开。通过在全国7个省份的实地调研,了解农村金融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农户的金融需求和信用状况,运用Logit模型总结、分析了农村金融中广泛存在的8种信贷配给类型及其成因、影响因素。本文研究表明,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正值困境当中:传统在位金融机构面对农村市场时,因循守旧过分依赖抵押信贷技术,片面夸大风险固步自封,畏首畏尾不能有效利用资源,不思进取、创新乏力;由于普遍缺乏抵押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金融需求长期以来往往都得不到有效满足,由此导致了严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双重信贷配给,农村经济缺少资金支持只能维持落后、低效率的生产方式。然而,我国农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只是相对的,在社区内部信息是充分的、低成本流动,农户在世代重复博弈下形成了诚实守信的传统,只是传统金融机构未能有效发掘和利用这些信息和要素。中国邮政不是一家单纯的金融企业,在金融业务之外的邮政分销业务拥有24万处直接深入到行政村的渠道末端,经过10年以上的运营已经成为了农村社区的一部分,作为“内部人”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取信息和监督执行,通过邮政金融和分销业务联动,引导社会信息要素参与生产和分配,为邮政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在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引入具有信息优势的代理人缓解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充分发挥农村社会内部信用和惩罚机制的作用缓解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通过代理制的合同约束和经济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确保设计机制顺利运行。破解农村金融困境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加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引导和支持;推进农业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地制度建设,促进农户财产资本化。
赵葆军[8](2012)在《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银行卡产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塑料卡片为卡基,通过以银行、银行卡清算组织、第三方专业化的服务机构、银行卡受理商户组成的企业群体,为持卡人提供电子支付和消费信贷的服务。2002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联正式挂牌成立,银联的成立标志着国内银行卡产业“规则联合制定、业务联合推广、市场联合拓展、秩序联合规范、风险联合防范”的产业发展新体制正式形成。银联的主要职责是建设中国银行卡统一支付网络,为银行卡跨行支付提供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以及于银行卡产业链相关的其他专业化服务,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此,中国银行卡产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中国银联是中国境内唯一的银行卡组织,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各银行发行的银联卡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联网通用,从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银联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银联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整个银行卡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其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以一般的企业战略定位,而是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上,与国家支付产业政策相结合的金融战略,既有企业所处产业的高度相关性,也有典型的社会性。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个人支付结算系统,银行卡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持卡人、受理商户、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与此相关的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开发商等上下游产业共同组成的产业群落,形成了完整的银行卡产业价值链。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新型支付产业以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数字电视支付为代表大规模介入个人支付产业,对传统产业模式产生了理念上的冲击,并分流了一部分市场;而从金融开放的角度出发,国内银行市场的开放已纳入时间表,国内银行卡产业与国际银行卡产业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健康的银行卡生态环境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作为网路核心型企业---银联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确定银联的发展战略,建立健康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业务创新和产业进步,符合银行卡产业各方的利益,符合国家金融战略的需要。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很好的诠释了新经济时代核心网络型企业发展的战略思维。本文研究的方向,就是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站在国家产业政策与银行卡组织和公司化经营相融合的多重视角审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从商业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产业特征,分析产业参与各方的地位和角色,尤其是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其发展动向和动因,从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入手,结合PEST分析、蓝海战略等基础理论,结合国内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发展、文化沟通、创新多个领域出发,围绕产业生态健康发展的视角,探索维护和保持产业健康发展的生态模式对提高银行卡产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率和强健性的积极影响,探讨产业政策的战略前瞻性,形成创新发展、竞争有序、风险可控、健康和谐的生态产业链,为持卡人提供一个范围更广、领域更多、渠道更丰富的银行卡受理环境,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本刊编辑部[9](2011)在《信息汇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监会:"人人贷"存在七大风险近日,银监会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布关于"人人贷"风险提示,称其存在大量潜在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做好风险预警监测和防范工作,建立与"人人贷"中介公司之间的"防火墙",严防"人人贷"中介
胡宏[10](2009)在《信息化条件下邮政资源与邮政产业边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成为继工业革命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冲击着社会经济各领域,对传统产业和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邮政企业作为典型的传统通信产业,面临着信息化带来的复杂影响。及时实现产业升级,开拓新兴业务,成为邮政企业在信息化形势下的当务之急。各国邮政都逐步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邮政,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与之相伴随的是世界邮政的大力改革,各国邮政都逐渐实现了政企分开,并推进了公司化和股份化改造。在全球信息化和邮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邮政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究竟是什么?信息化对其核心资源发挥什么影响?邮政企业面对新形势应该如何有效地围绕核心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邮政横向边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邮政业与物流业原本核心资源不同,缘何发生融合,其融合的具体范式又是什么?在信息化条件下,中国邮政产业边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发展战略上应该注意什么?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论文首先回顾了企业资源能力、多元化经营、企业边界、产业融合等领域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本文针对研究问题展开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在对邮政企业基于资源的多元化经营研究中,本文构建了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分析模型,认为相关多元化是邮政企业的最好选择;在界定邮政企业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后,研究了邮政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推力和拉力机制,并提出全网性、科学管理和有所为有所不为三大多元化原则;并应用母合优势理论探讨了邮政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问题。在信息化对邮政边界的影响研究中,本文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邮政横向边界产生多向的影响:部分传统业务开始萎缩;部分传统业务实现了升级;更有很多新兴业务出现并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对邮政业与物流业的融合研究中,本文首先对邮政产业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追溯,并界定了邮政产业的属性;之后分析了邮政业与物流业传统边界的演变和融合,并就其融合动力和范式展开了讨论。在对中国邮政的实证研究中,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邮政的改革之路,并介绍其信息化建设概况;接下来着重分析了中国邮政多元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然后讨论了信息化对中国邮政企业边界的影响,并就中国的邮政业和物流业的融合进行实证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邮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对邮政全网资源进行整合后形成的合力,信息化总体上提升了邮政企业的核心资源与能力;第二,在信息技术的综合作用下,邮政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开展多元化经营,但需要在核心资源的基础上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业务关联度越高,越能提高邮政企业的绩效;第三,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下,邮政企业的边界产生了多向的改变,虽然信息化对部分邮政传统业务带来强烈冲击,严重地威胁邮政的生存,但同时创造了巨大的邮政潜在市场;第四,由于产业边界扩张,邮政业与物流业这两个原本界限清晰、没有交集的独立产业发展到现代阶段后边界呈现出重叠部分,产品和市场存在竞争关系,产生融合;第五,以中国邮政为案例对本文的理论研究结论进行实证验证。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通过应用现象描述、定性分析、归纳推理等研究方法,构建了信息化条件下邮政横向边界变动模型,并得出变动规律;第二,建立了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多元化经营关联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多元化绩效的影响,提出了邮政多元化经营的基本原则;第三,建立了邮政业与物流业融合范式模型;第四,对信息化条件下中国邮政横向边界的影响、多元化经营、邮政与物流融合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上海邮政银联卡率先上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邮政银联卡率先上线(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通讯(论文提纲范文)
发改委、银保监会: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 |
央行发布《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 |
银保监会就现场检查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
科技部: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
工信部就工业大数据发展公开征求意见 |
《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发布 |
互金协会:互联网在线贷款应明示综合年化成本 |
工行助力智慧出行发布无感支付产品 |
农行成功上线“抵押e贷” |
中行和银联签署全面业务合作协议 |
建行发布4项普惠金融创新产品 |
交通银行高质量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邮储银行“农民丰收卡”亮相中国农民丰收节 |
招商银行推出全功能网上托管银行3.0 |
中信银行推出三大零售开放产品 |
兴业银行“兴享”供应链金融平台升级上线 |
光大银行理财子公司获准开业 |
大连银行推出手机银行4.0 |
西安银行推出手机银行e ID大额转账功能 |
浦发银行北京分行上线RPA应用系统 |
微众银行发布区块链“善度” |
日照银行CBUS5.0智慧银行系统成功上线 |
网商银行“发票贷款”工具全新上线 |
江苏银行“自贸云”服务平台上线 |
民生银行海口分行推出“有线宝” |
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家庭大脑”计划 |
腾讯云VStation系统实现10万台服务器单集群调度 |
台达UPS系统入围2019年度中国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采购项目 |
银结通开展“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活动 |
第三十届广东地区金融科技交流会顺利举办 |
第八届重庆地区金融科技交流会顺利召开 |
2019年《南方金融》经济分析培训班顺利举办 |
简?讯 |
融入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大潮,德银科技投资项目落地上海 |
江苏银行发布直销银行5.0版本 |
数?据 |
31万亿 |
80% |
简?讯 |
vivo携手中国银联推出vivo?Pay服务 |
中信银行联合麦当劳推出线下主题店 |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银联商务支付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1.3.1 基本思路 |
1.3.2 框架结构 |
1.4 本文的贡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金融 |
2.1.2 第三方支付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3 战略分析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2.3.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银联商务支付业务现状、问题与成因 |
3.1 银联商务基本情况 |
3.1.1 基本概况 |
3.1.2 组织架构 |
3.1.3 人力资源情况 |
3.1.4 企业文化与品牌情况 |
3.2 银联商务支付业务现状分析 |
3.2.1 银行卡网上支付业务 |
3.2.2 企业账户网上支付 |
3.2.3 代收付 |
3.2.4 电话预授权支付 |
3.2.5 “银联通”基金业务 |
3.3 银联商务支付业务当前存在的问题 |
3.3.1 新商户的贡献率低 |
3.3.2 产品发展结构不合理 |
3.3.3 盈利能力逐年下降 |
3.3.4 受体制影响巨大 |
3.4 银联商务支付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 |
3.4.1 支付业务功能不全 |
3.4.2 公司的核心业务缺乏竞争力 |
3.4.3 产品创新的市场敏感度较差 |
3.4.4 公司的绩效管理仍有待加强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银联商务支付业务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
4.1 银联商务竞争环境分析 |
4.1.1 潜在进入者 |
4.1.2 供应方议价能力 |
4.1.3 买方议价能力 |
4.1.4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
4.1.5 替代品的威胁 |
4.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2.1 支付宝 |
4.2.2 财付通 |
4.2.3 快钱 |
4.3 银联商务支付业务SWOT分析 |
4.3.1 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 |
4.3.2 SWOT分析总结 |
4.4 银联商务支付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
4.4.1 发展战略选择的依据 |
4.4.2 发展战略选择结果 |
4.5 银联商务支付业务发展战略设计 |
4.5.1 支付产品多元化 |
4.5.2 支付业务创新金融 |
4.5.3 系统智能化 |
第五章 银联商务支付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人力资源保障 |
5.1.1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
5.1.2 健全内部激励体系 |
5.1.3 加强内部培训 |
5.1.4 优化绩效考核制度 |
5.2 组织架构保障 |
5.3 财务管理保障 |
5.3.1 建立财务全面预算控制制度 |
5.3.2 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
5.3.3 实施各分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办法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来源 |
1.2.1 垄断优势论 |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1.2.3 内部化理论 |
1.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1.2.5 价值链理论 |
1.2.6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难点和不足 |
第2章 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
2.1 国外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零售业国际化的内涵 |
2.1.2 零售业国际化的动机 |
2.1.3 零售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
2.1.4 零售业国际化的进入方式 |
2.1.5 零售业的标准化与本土化 |
2.1.6 零售业国际化的撤资 |
2.2 国内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走出去”战略 |
2.2.2 国内流通产业的地位和贡献 |
2.2.3 国内学者对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 |
2.2.4 中国零售业的“走出去”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 |
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概况 |
3.1.1 中国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
3.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空间分布情况 |
3.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情况 |
3.1.4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数量少 |
3.2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分析 |
3.2.1 国美进军香港 |
3.2.2 苏宁的国际化 |
3.2.3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 |
3.3 零售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 |
3.3.1 零售业“走出去”的宏观影响因素 |
3.3.2 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影响因素 |
3.4 零售业“走出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4.1 变量选择 |
3.4.2 模型设计 |
3.4.3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
3.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5.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
3.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
3.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缓慢的原因分析 |
3.6.1 中国零售企业竞争力弱 |
3.6.2 中国零售企业品牌影响力小 |
3.6.3 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经验 |
3.6.4 中国零售企业承担汇率风险能力差 |
3.6.5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支持少 |
第4章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经验 |
4.1 全球零售业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化状况 |
4.1.1 全球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
4.1.2 零售商的市场主导能力 |
4.1.3 发达国家跨国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 |
4.1.4 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
4.1.5 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多样化 |
4.1.6 零售业的经营国际化 |
4.1.7 零售业的零售数字化 |
4.2 发达国家的零售国际化 |
4.2.1 美国的零售国际化 |
4.2.2 欧洲的零售国际化 |
4.2.3 日本的零售国际化 |
4.2.4 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经验 |
4.3 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以泰国为例 |
4.3.1 发展中国家零售国际化的一般情况 |
4.3.2 泰国零售业的国际化 |
4.3.3 卜蜂莲花的国际化 |
4.3.4 卜蜂莲花在华扩张历程 |
第5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
5.1 “走出去”战略 |
5.1.1 “走出去”的内涵 |
5.1.2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
5.1.3 “走出去”的概况 |
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宏观视角 |
5.2.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宏观背景 |
5.2.2 顺应对外经济的发展规律 |
5.2.3 构建自主流通网络的重要手段 |
5.2.4 价值链升级的外部驱动 |
5.2.5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部推动 |
5.2.6 有利于缓和中美贸易摩擦 |
5.2.7 有助于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 |
5.2.8 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
5.2.9 促进我国文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
5.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微观视角 |
5.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推动因素 |
5.3.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拉动因素 |
5.3.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便利化因素 |
第6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创新途径:跨境电商 |
6.1 跨境电子商务 |
6.1.1 跨境电子商务的涵义 |
6.1.2 跨境网络零售 |
6.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
6.2.1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 |
6.2.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状况 |
6.3 跨境电商与传统零售的区别 |
6.3.1 跨境电商具有跨地域性 |
6.3.2 跨境电商信息传播速度快 |
6.3.3 跨境电商以大数据为基础 |
6.3.4 跨境电商的成本结构不同 |
6.3.5 跨境电商的客户体验不同 |
6.4 跨境电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新途径 |
6.5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SWOT分析 |
6.5.1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 |
6.5.2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劣势 |
6.5.3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机遇 |
6.5.4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挑战 |
6.6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实现路径 |
6.6.1 国家参与和政策支持 |
6.6.2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6.6.3 多种手段改善网购体验 |
6.6.4 改进物流效率 |
6.6.5 巩固制造业基石 |
6.6.6 不遗余力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
第7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
7.1 “一带一路”倡议 |
7.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
7.1.2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
7.2.1 相对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
7.2.2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
7.2.3 零售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 |
7.2.4 相对于其他地区“一带一路”给零售业带来的比较优势 |
第8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
8.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时机选择 |
8.1.1 零售企业具备“走出去”能力的时机 |
8.1.2 进入目标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 |
8.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
8.2.1 中亚五国 |
8.2.2 东南亚十一国 |
8.2.3 南亚八国 |
8.2.4 独联体七国 |
8.2.5 中东欧及南欧十八国 |
8.2.6 南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
8.2.7 西亚北非国家和蒙古 |
8.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进入方式选择 |
8.3.1 中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2 东南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3 印度的进入方式 |
8.3.4 独联体国家的进入方式 |
8.3.5 澳大利亚的进入方式 |
8.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业态选择 |
8.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标准化与本土化战略 |
8.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支撑体系 |
8.6.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宏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
8.6.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
8.6.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基础改造 |
第9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
9.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可行性 |
9.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5)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文献综述 |
第2章 信用卡概述与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1 信用卡概述 |
2.1.1 信用卡的定义 |
2.1.2 信用卡产品和利润 |
2.1.3 信用卡优势 |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2.1 STP理论 |
2.2.2 7P营销组合理论 |
2.3 相关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模型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模型 |
第3章 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分析 |
3.1.4 科学技术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 |
3.2.5 同业竞争者 |
3.3 需求环境分析 |
3.3.1 信用卡市场现状 |
3.3.2 客户消费行为调查 |
3.3.3 信用卡消费行为分析 |
3.4 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3.4.1 A分行的概况 |
3.4.2 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 |
3.4.3 盈利能力 |
3.4.4 信用卡产品种类与功能 |
3.4.5 宣传推广能力 |
3.4.6 企业文化 |
3.5 SWOT分析 |
3.5.1 优势分析 |
3.5.2 劣势分析 |
3.5.3 机遇分析 |
3.5.4 威胁分析 |
3.5.5 SWOT分析总结 |
第4章 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制定 |
4.1 总体营销目标 |
4.2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市场定位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选择 |
4.2.3 市场的定位 |
4.3 产品策略 |
4.3.1 深挖客户需求研发新产品 |
4.3.2 研发区域联名卡 |
4.3.3 增加增值服务 |
4.4 定价策略 |
4.4.1 实行区分免费定价 |
4.4.2 制定客户细分市场定价 |
4.5 渠道策略 |
4.5.1 网点渠道 |
4.5.2 直销渠道 |
4.5.3 电子渠道 |
4.6 促销策略 |
4.6.1 增加广告促销力度 |
4.6.2 大力发展促销活动 |
4.7 人员策略 |
4.7.1 增强人员专业素质 |
4.7.2 增强内部人员协作 |
4.8 有形展示策略 |
4.8.1 优化实体环境 |
4.8.2 增强信息沟通 |
4.9 服务过程策略 |
4.9.1 升级电子化流程 |
4.9.2 提升网点服务品质 |
第5章 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1 完善组织架构建设 |
5.1.1 建立独立的营销团队 |
5.1.2 增设网点专职客户经理 |
5.2 健全考核和绩效机制 |
5.2.1 严格执行考核机制 |
5.2.2 增加绩效分配比重 |
5.3 建立营销人员的培养机制 |
5.3.1 建立青年员工培养计划 |
5.3.2 完善网络大学学习系统 |
5.4 加强风险管理 |
5.4.1 加强事前风险管理 |
5.4.2 加强事中风险管理 |
5.4.3 加强事后风险管理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信用卡调查问卷 |
(6)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银联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二章 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 |
第一节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第二节 分析工具概述 |
第三章 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银联卡的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银联卡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银联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第三节 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SWOT分析) |
第四章 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银联卡现行营销策略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现行营销策略分析 |
第二节 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现行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五章 提升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银联卡竞争力的营销策略 |
第一节 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目标市场与产品定位 |
第二节 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银联卡产品营销组合策略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7)中国邮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代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相关概念界定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农村金融市场 |
1.2.2 社区信用和社区金融 |
1.2.3 金融信息中介 |
1.2.4 商业信用和农资赊欠 |
1.2.5 交易成本和金融创新 |
1.2.6 零售银行理论 |
1.2.7 邮政金融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意义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示意图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及信贷配给研究 |
2.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
2.1.1 涉农贷款规模不断增大 |
2.1.2 金融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加 |
2.1.3 金融服务种类逐渐丰富 |
2.1.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
2.2 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2.1 农户贷款比重较低 |
2.2.2 涉农贷款违约率较高 |
2.2.3 信用贷款发展缓慢 |
2.3 农村金融市场微观调查状况 |
2.3.1 调查概况和样本选择 |
2.3.2 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
2.3.3 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情况 |
2.3.4 农户贷款情况及特点 |
2.3.5 农户的资金融出情况 |
2.3.6 农户的金融产品认知和需求 |
2.3.7 农户信用状况和社会惩罚 |
2.4 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贷配给 |
2.4.1 信贷配给的原因 |
2.4.2 信贷配给的分类 |
2.4.3 信贷配给的研究机制设计 |
2.4.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程度 |
2.5 农村金融信贷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1 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2.5.2 信贷配给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状况 |
3.1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的沿革 |
3.1.1 大清邮政金融业务(1898-1911 年) |
3.1.2 民国邮政金融业务(1912-1948 年) |
3.1.3 新中国邮政金融业务(1949-至今) |
3.2 邮政金融板块的发展现状 |
3.2.1 邮政储蓄银行 |
3.2.2 中邮人寿保险公司 |
3.2.3 中邮证券公司 |
3.2.4 中邮创业基金管理公司 |
3.3 邮政金融农村业务发展成效 |
3.3.1 强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
3.3.2 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
3.3.3 创新涉农贷款产品 |
3.3.4 加大信贷资金投放 |
3.4 邮政金融发展农村业务的意义 |
3.4.1 因势利导加快发展 |
3.4.2 差异化竞争 |
3.4.3 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 |
第四章 农村邮政信贷业务产品创新设计 |
4.1 农村信贷市场特点分析 |
4.1.1 农村信贷市场客户特点 |
4.1.2 农村信贷市场特点 |
4.2 农村信贷市场产品分析 |
4.2.1 邮政小额贷款产品 |
4.2.2 存在不足 |
4.2.3 改进方向和设计思路 |
4.3 农村信贷产品设计 |
4.3.1 农村市场信贷配给成因分析 |
4.3.2 农村信贷代理人机制构建 |
4.3.3 代理人机制保险效应分析 |
4.3.4 代理人机制甄别效应分析 |
4.3.5 代理人机制惩罚效应分析 |
4.3.6 代理人的收益 |
4.4 代理人的来源和数量选择 |
4.4.1 邮政分销业务 |
4.4.2 邮政三农服务站的建设运行情况 |
4.4.3 三农服务站作为代理人备选的优势 |
4.4.4 代理人的最优数量 |
4.4.5 代理制的运行效果——以分销业务为例 |
第五章 农村邮政信贷代理机理研究 |
5.1 信息生产和组织效率 |
5.2 对称信息下代理制的基准模型 |
5.2.1 基本假定和基础合约 |
5.2.2 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支付机制 |
5.2.3 对称信息下的最优努力水平 |
5.3 不对称信息下的道德风险模型 |
5.4 不对称信息下的逆向选择模型 |
5.4.1 逆向选择的基础模型 |
5.4.2 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模型 |
5.5 事后私人信息的道德风险 |
第六章 邮政金融农村信贷的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
6.1 农户贷款和企业贷款的风险收益比较 |
6.2 邮政农户贷款的可持续研究 |
6.2.1 农户贷款的盈亏平衡分析 |
6.2.2 邮政农村信贷与保险业务联动 |
6.2.3 三农服务站功能强化 |
6.3 农村金融市场联合——非正规金融正规化 |
6.4 政府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
6.4.1 农村金融财政货币政策扶植机制 |
6.4.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6.4.3 加大推进农业保险 |
6.4.4 加宽完善农地制度建设 |
第七章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主要创新点 |
1.2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1.2.1 规范分析法 |
1.2.2 文献研究法 |
1.2.3 比较研究法 |
1.2.4 几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
1.3 论文思路和文章框架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 |
2.2.1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综述 |
2.2.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行业应用 |
2.3 蓝海战略与战略联盟 |
2.4 其它适用理论 |
第三章 银联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产业政策分析 |
3.1.2 社会环境分析 |
3.1.3 经济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银行卡商业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
3.2.1 银行卡产业的价值系统分析 |
3.2.2 银联的国际发展环境 |
3.2.3 银联的国内发展环境 |
3.2.4 商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双边市场特征 |
3.2.5 新型支付工具持续引发生态系统变革 |
3.2.6 新兴转接组织开始挑战银联核心地位 |
3.3 机会与威胁分析 |
3.3.1 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
3.3.2 内部和外部的威胁 |
3.3.3 第三方支付的兴起 |
第四章 银联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1 银联资源分析 |
4.1.1 银联有形资源分析 |
4.1.2 银联无形资源分析 |
4.2 银联能力分析 |
4.2.1 技术研发能力 |
4.2.2 品牌建设能力 |
4.2.3 市场管控能力 |
4.2.4 产品创新能力 |
4.3 银联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第五章 银联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制定 |
5.1 银联战略定位 |
5.2 银联战略目标 |
5.3 银联战略重点 |
5.3.1 构建银联全球网络 |
5.3.2 提升品牌产业价值 |
5.3.3 维护产业生态健康 |
5.3.4 协调市场平衡发展 |
5.3.5 加快创新产品布局 |
5.4 银联战略措施的选择 |
5.4.1 引领行业标准 以标准提质量 |
5.4.2 抓住市场转型 以转型促发展 |
5.4.3 加强政策引导 以规范防风险 |
5.4.4 适应国际思维 以文化强合作 |
5.4.5 开展精细营销 以产品带发卡 |
5.4.6 加快市场布局 以深度增广度 |
5.4.7 完善服务手段 以服务升品质 |
5.4.8 建立国际视野 以开放赢市场 |
第六章 银联商业生态系统战略保障 |
6.1 完善公司的用人机制 |
6.2 完成公司市场化布局 |
6.2.1 组织架构面向市场 |
6.2.2 切实完成公司转型 |
6.3 共享成长的企业文化 |
6.4 良好的公司运营能力 |
6.4.1 公司运营的工业化 |
6.4.2 资本运营能力良好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信息汇聚(论文提纲范文)
银监会:“人人贷”存在七大风险 |
证监会与央行信息共享统一征信平台是首举 |
银联首款移动支付手机面世 |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征信管理体制 |
交通银行推出3D网上银行 |
邮储银行电视银行上线 |
昆仑银行成功开通手机银行业务 |
建行信用卡接入“银联在线支付” |
中信银行推出现金管理云服务 |
首款数据中心管理手机应用现身 |
南京云媒体电视全面推广 |
中国换热设备电子商务网站开通 |
谷歌正式发布移动支付服务 |
百度推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
HTC联合腾讯再推社交手机 |
支付宝收购安卡支付 |
中国物联网产业总部基地落户成都 |
2011金融IT技术研讨会暨雁联公司客户交流会成功举办 |
理光专业办公解决方案再添新将 |
日立JP1发布新金融整体解决方案 |
理光技术体验中心开幕展示新办公理念 |
新蠕虫病毒引诱浏览器升级致恶意软件泛滥 |
广东地区第十三届银行业IT技术座谈会在广州举行 |
广东省首届金融电子支付创新与安全分析圆桌会议成功举办 |
广西地区第三届银行业IT技术交流会在南宁举办 |
新疆地区首届银行业IT技术交流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
(10)信息化条件下邮政资源与邮政产业边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邮政信息化进程 |
1.1.2 世界邮政改革趋势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
2.1 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 |
2.1.1 企业资源与能力理论的起源与分化 |
2.1.2 企业资源理论 |
2.1.3 企业能力理论 |
2.1.4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界定 |
2.2 企业多元化经营 |
2.2.1 多元化经营理论溯源 |
2.2.2 我国多元化经营理论的发展 |
2.2.3 多元化经营的动因 |
2.2.4 多元化经营的分类 |
2.2.5 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2.2.6 相关多元化与归核化 |
2.3 企业边界 |
2.3.1 企业边界的界定 |
2.3.2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边界理论 |
2.3.3 交易费用理论中的企业边界理论 |
2.3.4 企业资源能力理论中的企业边界理论 |
2.3.5 迈克尔·迪屈奇的企业边界理论 |
2.3.6 企业横向边界理论 |
2.3.7 信息技术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
2.4 产业融合 |
2.4.1 产业及产业划分 |
2.4.2 产业融合的提出 |
2.4.3 产业融合的定义 |
2.4.4 产业融合的类型 |
2.4.5 我国产业融合研究现状 |
2.5 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 |
2.5.1 信息化浪潮的兴起 |
2.5.2 信息化的含义 |
2.5.3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与内容 |
2.5.4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研究成果 |
第三章 邮政企业基于资源的多元化经营 |
3.1 企业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分析模型 |
3.1.1 条件假设 |
3.1.2 多元化经营与生产成本的关系 |
3.1.3 多元化经营与内部协调成本的关系 |
3.1.4 多元化经营与生产总成本的关系 |
3.1.5 多元化经营关联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3.1.6 信息技术水平变动对多元化经营绩效影响 |
3.1.7 相关结论 |
3.2 邮政企业资源概述 |
3.2.1 邮政企业资源的本质和属性 |
3.2.2 邮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3.3 信息化对邮政企业资源与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
3.4 邮政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时代性 |
3.5 邮政企业多元化的原则 |
3.5.1 全网性业务优先原则 |
3.5.2 科学管理的原则 |
3.5.3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
第四章 信息化与邮政企业横向边界 |
4.1 世界主要国家邮政业务构成 |
4.1.1 美国邮政业务构成 |
4.1.2 德国邮政邮政业务构成 |
4.1.3 英国邮政业务构成 |
4.1.4 日本邮政业务构成 |
4.2 信息技术对邮政横向边界的影响 |
4.2.1 以书信为代表的邮政传统业务萎缩 |
4.2.2 邮政传统业务借助信息化实现服务升级 |
4.2.3 信息技术发展给邮政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
4.3 几点启示 |
第五章 邮政业与物流业融合研究 |
5.1 邮政产业的发展与属性 |
5.1.1 邮政起源及发展 |
5.1.2 邮政产业属性的两种不同观点 |
5.2 物流业与邮政业的融合现状 |
5.2.1 邮政业与物流业的传统边界界限 |
5.2.2 邮政业与物流业出现融合 |
5.3 邮政业与物流业融合驱动因素 |
5.3.1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
5.3.2 激烈的市场竞争 |
5.3.3 政府管制放松 |
5.4 邮政业与物流业融合范式 |
5.4.1 产业融合范式——以信息产业为例 |
5.4.2 邮政业与物流业融合范式 |
第六章 中国邮政实证研究 |
6.1 中国邮政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情况 |
6.2 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情况 |
6.2.1 基础网络平台建设阶段 |
6.2.2 应用系统的建设与推广阶段 |
6.2.3 应用系统的整合提高阶段 |
6.3 中国邮政多元化经营 |
6.3.1 中国邮政多元化经营现状 |
6.3.2 中国邮政多元化经营面临的问题 |
6.3.3 中国邮政多元化经营建议 |
6.4 信息技术对中国邮政横向边界影响 |
6.4.1 信息技术发展对函件市场的影响 |
6.4.2 信息技术对中国邮政速递业务发展的影响 |
6.4.3 信息技术与中国邮政电子商务 |
6.4.4 信息技术与中国邮政代理业务 |
6.4.5 信息技术与中国邮政金融业务 |
6.4.6 中国邮政横向边界变动分析 |
6.5 中国邮政业与物流业的融合 |
6.5.1 中国邮政经营物流业务的情况 |
6.5.2 中国物流企业经营邮政业务的情况 |
6.5.3 中国的邮政业与物流业融合范式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2.1 创新之处 |
7.2.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上海邮政银联卡率先上线(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通讯[J]. 本刊编辑部. 金融科技时代, 2019(10)
-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银联商务支付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孔令剑. 西北大学, 2019(04)
- [3]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D]. 石娜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4]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5]工商银行A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 李雨桐. 东北大学, 2017(02)
- [6]中国银联宁夏分公司银联卡营销策略研究[D]. 杨莹. 宁夏大学, 2015(02)
- [7]中国邮政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代理研究[D]. 邢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8]中国银联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研究[D]. 赵葆军. 山东大学, 2012(02)
- [9]信息汇聚[J]. 本刊编辑部. 金融科技时代, 2011(10)
- [10]信息化条件下邮政资源与邮政产业边界研究[D]. 胡宏.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