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思维分析法(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媛[1](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版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落实到各学科之中。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深度学习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以高中生物理习题学习为研究领域,构建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展开对本地区高三学生的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并通过实践研究探讨深度学习理论对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现有研究,从而梳理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继而明确本研究的问题及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法,将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评价目标制定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并通过文献梳理对其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涵进行梳理,建构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为调查研究提供依据,也为后续的策略研究及实践研究提供参照。再次,依据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的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物理习题学习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存在:多个物理观念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应用物理观念解决陌生情境的物理问题较为困难;独立将较为复杂的过程抽象概括为物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将事实证据与理论依据联结较为困难;独立提出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较为欠缺;自主设计不同实验方案的能力欠缺等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主要有对多个物理观念间的联系未理清;缺乏与日常生活较远的情境的训练;自主提出科学的猜想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兴趣较低几点,提出了变式训练、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以及反思学习的促进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策略,由此建构促进学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习题课模型,并参照模型,结合指标以及所提出的促进策略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最后,通过实践研究,将上述研究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应用于实践教学。并通过教师及学生的量表评价总结得出应用深度学习理论对学生在物理习题学习方面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宋家嘉[2](2020)在《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和教师对社会进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教师知识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教师主要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工作的职业,所以在研究教师知识时以个体的角度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到教师知识的情况。教师个体知识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关键要素,也是对教师专业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一共分为六章,将对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进行研究,主要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以及波兰尼“个人知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和调查研究,分别解决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是什么、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的现状如何、该如何提升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这三个问题。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到在理论性知识方面,专家教师的初中物理学科知识灵活性更强,新手教师的一般教学知识更加完备;在实践性知识方面,专家教师更加看重教育教学的发展性,新手教师对教学风格的掌握不如专家教师成熟,专家教师与家长关系更融洽、新手教师与学生关系更亲近,专家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处理更加高效、巧妙,但趣味性不高,专家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效率更高、创新性较弱,新手教师批判反思更加频繁。最后,基于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现状的个案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新手教师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灵活处理课堂教学,加强实践培训、提升教学本领,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校沟通的策略;二是,专家教师应继续不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科学解决教学问题,了解先进教育技术、增添课堂趣味性的发展策略;三是,师范生培养应保证实习质量、提高实践能力,巩固物理学科知识、扎实掌握教学内容;四是,在职教师培训应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学习新知,利用网络资源、扎实理论基础等。
唐路[3](2020)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研究》文中认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以下简称物理竞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中学学科知识竞赛,截至2019年,共举办了36届赛事,深受广大中学生的欢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物理竞赛在培养物理学科人才、促进中学快速发展、提高物理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学物理竞赛的主要考核方式便是物理竞赛试题,因此,为了提高中学物理竞赛的教学效率、物理拔尖人才的培养效率,对中学物理竞赛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以2015-2019五年的复赛真题、决赛真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试题的内容统计分析,寻找复赛、决赛试题有何特点;以2017-2019三年的复赛(湖南赛区)考生得分、2018-2019两年的决赛考生得分的成绩统计分析,探求考生的成绩背后究竟有何意义;再对36届的复赛、决赛试题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分析、研究基础之上,旨在为物理竞赛教师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竞赛教学策略、为物理竞赛考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家长提供一些非同小可的关键信息,正确发挥物理竞赛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设计;第二章是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介绍了素质教育理论、教育评价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核心部分,第三章对2015-2019五年的复赛真题、决赛真题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竞赛试题的特点;第四章对2017-2019三年的复赛(湖南赛区)考生得分、2018-2019两年的决赛考生得分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考生得分的规律;第五章对竞赛试题进行解题的案例分析;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与不足,主要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根据结论对教师、学生、命题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且指出一些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进行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物理竞赛试题的特点、物理竞赛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便更好地开展物理竞赛教学,完善物理竞赛教育。
陈红飞[4](2020)在《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学科通常被认为是高中阶段学习比较难的学科之一,电磁学的学习也不例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些方面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建议将课堂中所形成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它强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寻学生在电磁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及其成因、对策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基于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相关研究基础上,设计了高中物理疑难问题的调查问卷,对秦安县两所高中的高中学生展开调查,调查问卷是以人教版必修3和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系列中的各个电磁学的知识点为主进行编写的。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本次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0.975,KMO量度为0.936,表明本问卷的信效度良好。通过问卷分析了解电磁学模块各个知识点对学生的疑难程度,从而找出学生电磁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且总结出疑难问题的一些特点。同时对不同学校学生、不同性别学生的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分析,对比了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学生所存在疑难问题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次问卷调查主要是调查对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电磁学学习疑难的原因,结合疑难问题的特点,本研究总结出学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根据疑难问题的成因,设计访谈提纲对教师进行了访谈,结合教师访谈情况和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出解决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对策,并依据对策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对学生问卷的分析得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电路的动态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的理解、回旋加速器原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电场强度的叠加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分布情况、电表的改装、楞次定律的应用、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变压器的变压原理及变压规律、静电力做功的问题、闭合电路的U-I图像问题、电场线的特点及理解、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达式及理解、互感和自感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表达式及理解、安培力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断、多用电表的原理、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正弦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有(1):学科知识难度因素,包括:知识抽象、规律应用疑难、物理模型构建疑难、对数学能力有一定要求;(2)学生自身因素,包括:缺少物理的学习动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差、物理基础差、性别因素;(3)学校因素,包括:学校教学配置安排不到位、学校课时安排不足;(4)教师因素,包括: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实际授课与学生学情不符。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有:(1)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与信心;(2)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重视深度感悟对电磁学规律理解的作用;(4)实现“触类旁通”式的物理知识迁移和应用;(5)建立对疑难问题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和反馈。
梁宏燕[5](2020)在《高一物理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高考改革的初衷是给予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科目的机会,却出现了严重的“弃物理”现象,这显然违背了教改的初心。学生为什么未将物理作为考高科目呢?原因有多个,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物理太难。那么,物理中存在哪些难点知识呢?这些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突破?这是亟需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对物理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高中一年级的物理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的基础,对整个高中物理科目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这一阶段教学难点(规定以超过50%的调查对象认为较难的知识章节为教学难点知识)的形成原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研究他们的学习规律,进而初步探索相应的解决教学难点之策略,有现实意义。因此,该论文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知识,进行了关于较难知识章节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并结合案例提出了相应的突破策略。论文依据课标和考纲制定问卷,对高一年级物理(沪科版)中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结合对问卷的调查、分析,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对数据的统计,旨在解答以下疑问:1)统计出难点知识,2)普通班和实验班学生对难点知识的认识是否一致,3)教师和学生对难点知识的认识是否一致。依据调查结果,教师和学生明确的难点知识为:压缩气体的应用、机械能守恒、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共点力平衡、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机械振动、动能、力的分解、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普通班和实验班学生对教学难点的认识没有明显差异,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却存在显着差异。根据实地调研,结合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确定了教学难点的成因,具体如下:1)内容抽象、深奥且有些数学知识滞后,表现为:物理知识抽象难懂,概念相近易混淆,数学知识安排滞后于物理内容所需;2)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方式,表现为: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生活经验与物理事实表象不符;3)物理教师自身因素;4)学校方面因素,表现为:学校安排课时少,学校硬件设施不到位。在分析学生学习过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难点,根据被访谈老师的教学建议和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对应教学难点的解决策略,具体为:1)运用实验,将抽象事物形象化,实现知识重构;对于数学知识滞后的问题,则采用转换角度,迂回解难的方式;2)创设类比、对比的物理情境;3)利用“基本模型”浅入深出,搭建适度阶梯;4)利用自制教具演示,加强合作学习;5)利用生活体验,加强师生“对话”;6)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验的演示,基本模型的构建,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和师生间的协作,利用外部的环境重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高鑫[6](2020)在《高中物理竞赛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在不断向外输送高端物理人才的同时,也对参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竞赛教学如何进行才能对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产生积极作用?思维品质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而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教给思维方法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我们便以思维方法为切入点,以决赛试题为研究对象,对其思维方法的考查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进而寻求对决赛教学所能够提供的指导。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对问题解决、思维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在明确了问题、思维方法等有关概念和需要统计的思维方法后,便以决赛试题的参考答案为分析对象,统计了第1-36届决赛试题中普通试题和原始物理问题的必要思维方法,同时对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数据得到微观统计结果:试题的基本特征;从不同角度对思维方法考查的数量特征、分布特征所进行的分析总结,总结项包括高频率思维方法、模块分布、知识点分布及与思维方法的结合方式等;对原始物理问题思维方法的特殊之处进行的分析总结以及对教学的启示;思维的考查特征、相关分析与结论。结合统计结果与理论分析,得到对竞赛教学的宏观指导:(1)对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分析方面:对决赛试题的特征的分析,让学生对在解决决赛问题前产生整体认知,而对决赛试题思维方法特征的分析,构成了教师对竞赛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分析所提供的依据;证实了所统计的思维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改进其学习方法。(2)培养科学思维方面: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其科学思维;深化思维方法的内涵使得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证实了决赛试题本身能够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良好素材,尤其是近些年的决赛试题。(3)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教学过程中呈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且优先呈现高频率、核心的思维方法;引导“寻找解决”使得呈现“一题多解”。
马娇娇[7](2020)在《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它是把整个自然界当作研究对象,以基本概念为基石,以基本规律为核心,以基本观念和方法为纽带,构成了物理学的学科结构。因此,学生要学好物理,就必须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观念和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等。所以进入高中以后,很多学生感觉物理学科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正是因为物理现象错综复杂,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也非常庞大。因此,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的特征,进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思维进行推理,化繁为简。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结合物理核心素养,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中生物理模型建立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运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析高中生物理模型建立能力,并对教师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物理模型的研究背景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探索物理模型教学的意义,同时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并应用策略性知识学习的理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在动机理论等对物理建模的培养进一步分析,同时对模型的概念、分类方式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三部分是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用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采取模型教学的案例非常少,学生对模型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对模型的概念和本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对模型进行分析时效率很低,无法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不能从问题的本质入手。同时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不重视,针对模型的讲解和分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教授的方式很单一。第四部分是培养策略。根据调查的结果分别从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和活动方式等多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给出培养策略。第五部分是教学案例。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的研究,对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针对本次论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冷玉兰[8](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探究》文中提出课堂教学是教师育人的重要部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针对物理学科特点,笔者于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省彭州中学任教高中物理期间,在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教学时间实践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并收集成果形成此文。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分析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和高考真题,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明确研究意义;第二部分:阐明微情境小专题教学的形式,分析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基于现有专题教学添加的微情境设定,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理论;第三部分:分析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策略,做好教学实践前期准备工作,确定微情境小专题的实践时间、实践流程,实践原则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案例:体现科学思维的模型建构类——牛顿运动定律、注重物理观念的知识运用类——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注重科学推理的方法技巧类——动力学问题;第五部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在教学、学生培养、教师成长三个方面的总结,微情境小专题教学的研究不足,以及微情境小专题的教学探究展望。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规律的提炼,注重模型建构,注重归纳思想和方法;通过本文的理论分析及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将微情境小专题的教学形式融入高中物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有一定作用。
龚枭[9](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自1984年开始举办,距今已有三十六年。这项赛事目前已经作为选拔和培养优秀高中生的重要途径。每年有大批优秀学子通过物理竞赛打开了自己通往顶尖高校的大门。由于物理竞赛试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对竞赛试题进行研究,分析考查其对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要求,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SOLO分类理论,将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划分为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拓展抽象水平四个层次。并以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26-35届复赛理论试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考查的思维能力层次逐一划分,统计分析历届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情况和各知识板块的思维能力考查情况。然后对四种思维水平的问题考查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另外选取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的典型试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有以下主要特点:1.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的题型、题量基本一致。大部分均为计算题,每届题目个数在8-9个。其中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中,力学板块分值占比最高,电磁学次之;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三个板块考查占比基本持平,均约为十分之一。2.根据SOLO分类划分结果,26-35这十届复赛试题考查的各思维能力层次占比趋势高度一致,拓展抽象结构问题(E水平)考查最多,关联结构问题(R水平)次之,单点结构问题(U水平)和多点结构问题(M水平)考查很少。整体来看试题要求的思维能力很高。结合具体知识板块分析,五大板块均以考查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为主,其次是关联结构水平问题。对五大知识板块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进行分析,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电磁学、力学、热学、近代物理、光学。3.四种思维层次问题考查特征分析表明:单点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考查基本物理概念、物理性质、物理规律等。关联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体现在两种知识点的逻辑关联类型:“并联型”关联问题、“串联型”关联问题。拓展抽象问题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四种思维方法的运用,分别为物理思想方法、物理特色解题方法、逻辑推理以及数学工具的运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物理竞赛教练的教学,物理竞赛生的学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使得竞赛教练和备赛学生对复赛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竞赛教练更好地指导和训练学生,让参赛选手在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李雪莹[10](2020)在《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出现了将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简化成题海战术的偏颇,使问题解决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制定有关物理问题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找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某中学高一年级165名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高一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不强,并总结出了相应的影响因素。然后在调查研究所得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高一力学问题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每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物理问题教学策略。笔者在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这三大类力学问题的基础上又对问题进行了细分,将运动学问题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运动图像问题以及追及相遇问题;将静力学问题分为受力分析问题和共点力平衡问题;将动力学问题分为叠放体问题、关联速度类问题以及曲线运动问题。然后针对这八小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策略:1.通过多种方式呈现问题;2.运用多种手段分析问题;3.多种方法解题,明确最优解法;4.多角度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其中在“运用多种手段分析问题”这一策略之下,又根据问题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具体策略: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1)运用“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借助运动图像分析简化问题;(3)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运动图像问题:(1)通过“问题链”整体把握问题;(2)赋予图像生活化的意义;(3)借助多媒体分析整理图像;(4)运用类比法分析图像。追及相遇问题:(1)通过“问题链”突破思维盲点;(2)借助坐标系分析物体的位移关系;(3)通过图像分析相遇问题。受力分析问题:(1)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借助物理模型,直观感受物体的受力情况;(3)巧用假设法,攻克接触力的分析难点;(4)通过类比法,感受运动情况对受力分析的影响。共点力平衡问题:(1)通过“问题链”建立解题思路;(2)运用物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叠放体问题:(1)通过“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相对滑动的条件;(3)借助示意图,寻找物体间的位移关系;(4)借助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关联速度类问题:(1)通过“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加深对速度分解的认识;(3)从能量角度帮助学生突破速度关系。曲线运动类问题:(1)借助“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实验探究,突破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3)运用比较法,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最后针对所提出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二、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思维分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思维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提出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不足及启示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流程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一、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一)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二)评价指标的初步建构流程 |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设置 |
二、评价指标的专家评判与修正 |
(一)专家问卷的设置 |
(二)专家问卷的评判意见与指标修正 |
(三)指标权重得出 |
第二章 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研究目的 |
(二)调查研究内容 |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调查工具设计 |
(一)问卷的初步编制 |
(二)问卷初测及修改 |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物理观念现状分析 |
(三)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思维现状分析 |
(四)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探究现状分析 |
(五)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态度与责任现状分析 |
四、存在问题 |
(一)物理观念 |
(二)科学思维 |
(三)科学探究 |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
(五)小结 |
第三章 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及案例设计研究 |
一、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一)多种物理观念综合应用 |
(二)陌生物理情境 |
(三)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 |
(四)猜想与假设 |
(五)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
(六)小结 |
二、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 |
(一)变式训练 |
(二)创设情境 |
(三)合作学习 |
(四)反思学习 |
三、促进高中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习题课模型建构 |
(一)情境创设 |
(二)合作学习 |
(三)变式训练 |
(四)课堂小结 |
四、促进高中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案例设计 |
(一)《共点力平衡》习题课设计 |
(二)《平抛运动》习题课设计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实践教学与评价 |
一、实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实践研究的目的 |
(二)实践研究的对象 |
(三)实践研究的实施过程 |
二、实践效果分析 |
(一)教师评价 |
(二)学生评价 |
(三)自我反思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一)关于三级评价指标的构建修订及权重的计算 |
(二)关于调查问卷的编制修订及实践研究评价量表的制订 |
(三)依据三级评价指标及相关策略建构的实践教学模型 |
(四)关于对实践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分析 |
(五)关于对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的分析 |
二、启示 |
(一)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积累 |
(二)重视反思学习的作用 |
(三)向学生普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等词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确定调查问卷 |
附录2: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3:物理习题深度学习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
附录4: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第1版) |
附录5: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第2版) |
附录6: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明细表 |
附录7:共点力平衡习题课教学案例 |
附录8:平抛运动习题课教学案例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2)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现状 |
(一)教师知识研究 |
(二)教师个体知识研究 |
(三)中学物理教师知识研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师个体知识 |
(二)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 |
(三)新手教师、专家教师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及启示 |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启示 |
(三)波兰尼“个人知识”理论及启示 |
第三章 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理论探讨 |
一、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内涵阐释 |
(一)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含义 |
(二)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类型 |
二、初中物理教师理论性知识的构成 |
(一)初中物理学科知识 |
(二)一般教学知识 |
三、初中物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 |
(一)教育信念 |
(二)自我知识 |
(三)人际知识 |
(四)教学情境知识 |
(五)教学策略知识 |
(六)教师的自我批判知识 |
第四章 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选择 |
二、研究方案设计 |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开发 |
(一)访谈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文本分析法 |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比较 |
一、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文本资料的比较 |
(一)《温度》的教学设计及比较分析 |
(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及比较 |
二、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 |
(一)《温度》的课堂教学片段及比较分析 |
(二)《家庭电路》的课堂教学片段及比较分析 |
(三)习题教学的比较分析 |
(四)其他典型教学行为的比较分析 |
三、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访谈记录的分析 |
(一)问卷式访谈记录 |
(二)正式访谈记录 |
四、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整体的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一、基本结论 |
(一)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理论性知识存在差异 |
(二)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实践性知识存在差异 |
(三)初中物理教师个体知识的影响因素 |
二、研究启示 |
(一)提升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水平的途径 |
(二)提升新手教师个体知识水平的途径 |
(三)对师范生培养、在职教师培训的建议 |
三、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问卷 |
附录2:正式访谈提纲 |
附录3:非正式访谈提纲 |
读研期间个人简介 |
后记 |
(3)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对拔尖人才的需求 |
1.1.2 高校自主招生形式的变化 |
1.1.3 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中学生物理竞赛 |
1.3.2 试题分析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意义 |
1.4.4 研究步骤 |
2.研究理论基础 |
2.1 素质教育理论 |
2.2 教育评价理论 |
2.3 多元智力理论 |
3.物理竞赛试题统计与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材料 |
3.3 统计结果及分析 |
3.3.1 阅读量的统计分析 |
3.3.2 数学知识运用的统计分析 |
3.3.3 试题类型的统计分析 |
3.3.4 知识点的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物理竞赛试题成绩统计与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材料 |
4.3 统计结果及分析 |
4.3.1 复赛试题成绩统计分析 |
4.3.2 决赛试题成绩统计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物理竞赛试题解题案例 |
5.1 复赛理论试题解题案例 |
5.2 决赛理论试题解题案例 |
6.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1.1 物理竞赛试题特点 |
6.1.2 物理竞赛试题成绩特点 |
6.2 建议 |
6.2.1 对教师的建议 |
6.2.2 对学生的建议 |
6.2.3 对命题者的建议 |
6.3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1.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
2.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
3.建构主义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二)多元智力理论 |
1.多元智力理论的发展 |
2.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
3.多元智力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1.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发展 |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
3.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发展 |
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观点 |
3.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四、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2.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三)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1.问卷的信度分析 |
2.问卷的效度分析 |
3.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4.高中学生电磁学疑难问题认识程度水平的学校类别差异分析 |
5.高中学生电磁学疑难问题认识程度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
(四)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成因的调查问卷分析 |
(五)研究小结 |
五、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特点 |
(二)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成因 |
1.学科知识难度因素 |
2.学生自身因素 |
3.学校因素 |
4.教师因素 |
六、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
1.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与信心 |
2.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3.重视深度感悟对电磁学规律理解的作用 |
4.实现“触类旁通”式的物理知识迁移和应用 |
5.建立对疑难问题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和反馈 |
(二)教学设计案例 |
七、结语 |
(一)总结 |
(二)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高中物理电磁学内容疑难程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中生电磁学学习疑难问题成因的调查 |
附件三 访谈记录 |
(5)高一物理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第3章 高一物理教学难点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3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3.3.1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3.3.2 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
3.4 本研究小结 |
第4章 高一物理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与突破策略 |
4.1 内容抽象且有些数学知识滞后造成的难点及突破策略 |
4.1.1 物理知识抽象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1.2 概念相近易混淆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1.3 数学知识安排滞后于物理内容而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2 学生的思维方式、水平所造成的知识难点及突破策略 |
4.2.1 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2.2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2.3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事实表象不符导致的难点及突破策略 |
4.3 物理教师本身因素导致的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
4.4 学校方面的因素及突破策略 |
4.4.1 学校课时安排少 |
4.4.2 学校物理实验室建设不到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高中物理竞赛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物理奥林匹克 |
1.1.2 中国物理奥林匹克 |
1.1.3 物理竞赛的一般价值 |
1.1.4 对决赛还需进一步研究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路线 |
1.5 研究的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有关的研究现状 |
1.6.1 国内外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
1.6.2 国内对思维方法的研究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思维影响问题的解决用思维方法培养思维 |
2.2 需要统计的物理思维方法 |
2.3 物理问题 |
2.3.1 两类问题 |
2.3.2 问题的结构与解决 |
3 决赛试题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统计与实例分析 |
3.1 第30-36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
3.2 第21-30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
3.3 第11-20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
3.4 第1-10届决赛试题中的思维方法的统计与实例分析 |
4 决赛中试题与思维方法分析 |
4.1 试题的特性 |
4.1.1 题量的特征 |
4.1.2 阅读量的特征 |
4.1.3 计算量的特征 |
4.1.4 模块分布的特征 |
4.1.5 原始问题的数量特征与分布特征 |
4.2 思维方法的特征 |
4.2.1 思维方法的数量特征 |
4.2.2 全部思维方法的特征 |
4.2.3 力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
4.2.4 热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
4.2.5 电磁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
4.2.6 光学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
4.2.7 近代物理试题中思维方法的分布情况 |
4.3 原始物理问题思维方法的不同之处 |
4.4 思维的考查特征 |
4.5 典型题目 |
4.6 研究对竞赛教学的指导 |
4.6.1 为竞赛教学内容的思维方法分析提供依据 |
4.6.2 用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
4.6.3 渗透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工作与结论 |
5.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案例研究法 |
(五)软件分析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物理模型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模型分类 |
二、策略性知识学习理论 |
三、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一)认知学习观 |
(二)结构教学观 |
(三)发现学习法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一)知识观 |
(二)学生观 |
(三)学习观 |
五、内在动机理论 |
(一)好奇心 |
(二)胜任力 |
(三)认同作用 |
(四)互易性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描述性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四章 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
一、在概念课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二)利用示意图教学,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三)运用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二、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
(一)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二)通过先建模后实验,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三、在习题课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
(一)在习题分析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二)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三)在典型习题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四、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
(一)通过模型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
(二)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
第五章 物理建模教学案例及分析 |
一、物理建模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
二、建模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过程 |
(一)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二)教学过程 |
(三)模型巩固 |
三、效果分析 |
(一)增强了建模意识 |
(二)掌握了建模方法 |
(三)提高了建模能力 |
(四)建立完善的知识系统 |
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一)物理建模教学应用效果 |
(二)物理建模教学应用总结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专题复习 |
1.2.2 关于情境创设的专题复习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
1.4.2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与教师的成长 |
2.微情境小专题教学与核心素养理论 |
2.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 |
2.2 核心素养理论 |
3.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
3.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准备 |
3.1.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前期分析 |
3.1.2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集中时间 |
3.2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方法 |
3.2.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流程 |
3.2.2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原则 |
3.2.3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注意事项 |
4.基于核心素养的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实践案例 |
4.1 牛顿运动定律微情境小专题教学 |
4.1.1 教学实践案例 |
4.1.2 实践案例总结 |
4.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微情境小专题教学 |
4.2.1 教学实践案例 |
4.2.2 实践案例总结 |
4.3 动力学微情境小专题教学 |
4.3.1 教学实践案例 |
4.3.2 实践案例总结 |
5.总结与展望 |
5.1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总结 |
5.2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研究不足 |
5.3 微情境小专题教学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物理竞赛试题的研究现状 |
1.2.2 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 |
2.1.2 思维能力 |
2.2 SOLO分类理论 |
第三章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分析 |
3.1 历年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内容统计分析 |
3.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考查统计分析 |
3.2.1 基于SOLO分类的试题思维能力层次划分标准 |
3.2.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对思维能力层次的考查统计分析 |
3.2.3 试题总体统计分析 |
3.3 四种思维能力层次试题考查特征分析 |
3.3.1 单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2 多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3 关联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4 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理复赛典型试题分析 |
4.1 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
4.2 电磁学部分试题分析 |
4.3 光学部分试题分析 |
4.4 热学部分试题分析 |
4.5 近代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对物理竞赛教学的启示 |
5.2.1 对教师的启示 |
5.2.2 对学生的启示 |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问题的概念 |
2.1.2 “问题解决”的内涵及其特征 |
2.1.3 问题解决教学及一般模式 |
2.1.4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信息加工理论 |
第3章 高一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 调查对象及方式 |
3.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4.1 高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3.4.2 高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
4.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运动学问题教学策略 |
4.1.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教学策略 |
4.1.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运动图像问题教学策略 |
4.1.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追及相遇问题教学策略 |
4.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静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
4.2.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受力分析问题教学策略 |
4.2.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共点力平衡问题教学策略 |
4.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动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
4.3.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叠放体问题教学策略 |
4.3.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关联速度类问题教学策略 |
4.3.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曲线运动类问题教学策略 |
第5章 力学问题“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设计 |
5.2.1 样本选择 |
5.2.2 自变量 |
5.2.3 因变量 |
5.2.4 无关变量控制及控制 |
5.3 实验步骤 |
5.4 实验结果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一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附录 C 教学案例 |
致谢 |
四、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整体思维分析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D]. 魏丽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2]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D]. 宋家嘉.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研究[D]. 唐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高中生电磁学疑难问题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D]. 陈红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一物理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初探[D]. 梁宏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中物理竞赛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研究[D]. 高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 马娇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情境小专题教学探究[D]. 冷玉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D]. 龚枭.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D]. 李雪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