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园园,杨淑珍,张薇,梁淼,孙志青,吴清,闫永红,苏进[1](2022)在《夯实基础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中药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有机化学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课程思政,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能力养成的同时,可获得人格的历练与提升。
林凯文,梁浩深,陈鸿,庄新岸,施力仁,王悦辉[2](2021)在《有机化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中英双语教学思考与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大环境下,我们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为例,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中英双语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了化工、材料、食品、生物等专业大学生的思维转换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该模式不仅能推动高等化学教育与国际接轨,而且对培育具有深厚的有机化学理论功底、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的专业外语能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苗培果,柴利萍[3](2021)在《微课在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从高等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现状入手,提出将微课应用与有机化学课程有效结合,旨在提高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殷海霞,李贵敏,付雪,陈艳雪[4](2021)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高专学校《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转变了化学课堂以往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进而让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多样,教育方法更为灵活多变,对完善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文简要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优势,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传统教学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结合应用,以供参考。
计芳敏[5](2021)在《基于学科工具的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
蒲雅倩[6](2021)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文中指出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下虽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但是也存在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输入式学习下学习效率低、得不到全面发展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在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做中教、做中学”等相关政策的改革倡导下,结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及特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输出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项目特点,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习特点,将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融入了项目教学法来降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难度,从而创新地构建了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DLWS学校的《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研究背景的研究来分析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采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阅读归纳大量相关文献来分析现有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二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来界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和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并以DLWS学校为观察及调查对象来分析《医用化学基础》的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和行动研究所具备的基础,然后基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构建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四是选择DLWS学校为行动研究对象来根据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在每一次教学实践后都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分析和教学反思来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模式。通过行动研究表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多次输出知识的过程中深入内化吸收了知识点,有效提高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并且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玉晶[7](2021)在《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发的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已经发行并投入使用,在国内“一标多本”的现实情况影响下,三版新教科书无论是内容组织、结构体系或文本表征都存在些许差异,为教科书对比研究提供了空间和素材。教科书难度作为能够体现教科书水平和品质的评估指标之一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程度的深浅,也深刻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在众多影响教科书难度的因素中,文本表征这一因素还未曾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注意。然而文本表征所包含的文字表述、图像运用以及二者的相互搭配是学生接触教科书后最先关注到的方面,也是教师最易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的方面。基于此,对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的文本表征学习难度进行了评估。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运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界定关键概念、明确研究理论基础,并综合各化学教科书难度评估工具模型的优缺点和该研究需要,确定评估工具为陈燕博士开发的“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运用内容分析法并基于该工具分主题的评估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各主题和整体的文本表征学习难度,探究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表征特点;运用对比法依据评估结果比较分析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并根据各主题文本表征特点结合实例为教师提出教学建议。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各主题及整体文本表征学习难度研究结果表明:1.“物质及其变化”文本表征难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鲁科版、人教版、苏教版;2.“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文本表征难度由小到大依次为:苏教版、鲁科版、人教版;3.“元素化合物”文本表征难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鲁科版、苏教版、人教版;4.“化学反应能量”文本表征难度由小到大依次为:苏教版、鲁科版、人教版;5.“有机化学”文本表征难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鲁科版、苏教版、人教版;6.三版新教科书整体文本表征难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鲁科版、苏教版、人教版。
彭闰爱[8](2021)在《希沃白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深度影响着课程教学,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与课堂观察法,了解到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运用希沃白板5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将其当成是一款课件展示工具,忽略了其他的教学功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探索借助希沃白板教学来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十分必要。本研究具体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对于国内外希沃白板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二部分,则是对于相关的概念与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于教师与学生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希沃白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现状,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根据现状分析,提出了希沃白板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原则与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化学课堂实践,完成教学案例。对具体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希沃白板在高中化学中应用进行有效总结,并提出其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展望,本文研究旨在为高中化学教师利用希沃白板展开教学提供具体借鉴。
王培铎[9](2021)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对物理学习兴趣影响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及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者,都十分重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具体到物理教学领域,如何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对于物理学科的教育者来说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临后,直播课、微课等线上资源逐渐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将其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本文以微课为教学资源,探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从教育领域对兴趣的关注和微课资源应用的角度论述了研究本问题的必要性。对兴趣、微课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阐明本文研究的问题、内容、方法、意义。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探讨和界定,在兴趣方面给出了兴趣的分类、兴趣的影响因素、兴趣与物理学习兴趣的关系等。在微课方面,论述了微课的定义、特点、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的实践如何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如何促进其物理学习兴趣水平的提升。第三部分为具体实践过程:首先在必修一选择四个重点章节作为微课内容,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把实验班分成四人为单位的微课制作小组;其次教师制作微课样例给学生观看并普及微课概念,指导学生设计微课并提出制作、上交时间的要求;通过答疑、提供资源等方式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在学生上交作品后指导学生评价微课并予以激励。在一学期的时间里,针对四个重点章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评价微课共四次,并在实践后选择学生进行访谈。在实践前后采用胡象岭教授编制的物理学习兴趣量表分别测量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水平,并记录实践前后两个班级的学业成绩。第四部分为研究的结果,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对学生的访谈和访谈分析,二是通过SPSS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物理学习兴趣量化分数进行分析,三是鉴于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性,通过SPSS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业成绩变化来佐证本实践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共同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的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升。
刘文雯[10](2021)在《后疫情时代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双线混融教学研究》文中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线上网络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多种教学模式。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面积爆发,教育部启动应急预案,以落实“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随着疫情不断好转,学校也逐渐复课,教学从线上逐渐转移至线下。李政涛教授根据后疫情时代的特点,在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融通性和共时性特点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本研究利用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结合,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以此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本研究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混合式教学转化为双线混融教学的过程,界定了混合式教学、双线混融教学的概念,确定该研究的理论基础;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哈尔滨市某高中学生在疫情期间生物学线上网络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用于研究线上教学的优缺点,在双线混融教学中规避或改善缺点并展现线上教学的优势;利用访谈法访谈高中生物学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确定双线混融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提出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采用双线混融教学模式设计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教学方案。选取哈尔滨市某重点高中两个成绩基本持平的高一班级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双线混融教学和线下教学模式的对比教学,讲授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授课后进行章节测试,对两个班级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试卷题目归类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再对每一方面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双线混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通过多种科学方法的研究,表明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弥补混合式教学双线割裂的不足,将线上和线下有效的衔接和融合,证明了双线混融教学的可行性,为后疫情时代生物学教学方式提供新的思路并为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提供新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有机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夯实基础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中药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课堂教学模式 |
1.1 案例式教学 |
1.2 启发、讨论式教学 |
1.3 模型 |
2 自主学习模式 |
2.1 bb平台 |
2.2 模型动画 |
2.3 化学软件(Chemoffice、Chemwin等) |
2.4 中国知网 |
2.5 微信qq讨论群 |
3 翻转课堂教学 |
4 实验教学改革 |
4.1 实验教学 |
4.2 教学视频 |
4.3化学实验竞赛 |
5 结语 |
(2)有机化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中英双语教学思考与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有机化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中英双语教学实践 |
(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 学生基础薄弱 |
2. 实验课学时有限 |
3. 学生对实验课程不感兴趣 |
4. 实验与理论不能有效结合 |
5. 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难以统一教学 |
6. 教师的双语教学运用技巧欠缺 |
7. 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不高 |
8. 教师教学方法老套陈旧 |
(二)有机化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中英双语教学实践 |
1. 加强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 |
2. 完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
3. 创建中英双语教学环境 |
4. 重塑实验报告模式 |
三、结论 |
(3)微课在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微课的涵义及其特点 |
2 微课在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中的教学现状 |
2.1 传统教学模式 |
2.2 多媒体辅助教学 |
3 微课在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
3.1 三维分子模型教学 |
3.2 三维动画模型教学 |
3.3 实验视频教学 |
4 结语 |
(4)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优势 |
1.1 增强高职高专学生对分子结构的进一步理解 |
1.2 有利于加大化学课堂教学信息量与容量 |
2 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传统教学面临的问题 |
2.1 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
2.2 高职高专学生自身问题 |
2.3 化学教材缺少实用性 |
3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的结合应用 |
3.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备课,丰富教育内容 |
3.2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手段,突破重难知识 |
3.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提升教学成效 |
3.4 重视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加强实验功能 |
4 结语 |
(6)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政策鼓励中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
二、目前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亟待课堂教学改革 |
三、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对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进展 |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二、项目教学法 |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分析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地位与目标 |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内容 |
三、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项目的选择 |
第二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师教学现状 |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学习现状 |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基础分析 |
一、研究者具备实施条件 |
二、行动研究对象具有实施基础 |
第四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前期分析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评价 |
第四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
第一节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资源制作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资源制作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效果 |
一、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 |
二、构建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三、教学实践效果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学生问卷 |
附录 B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
附录 D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
附录 E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F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学生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迎接新高考的需要 |
(三)熟悉新教科书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新版教科书研究现状 |
(二)教科书难度研究现状 |
(三)化学教科书难度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对比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材 |
(二)教科书 |
(三)教科书文本表征 |
(四)难度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四)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 |
一、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的介绍 |
(一)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选择 |
(二)“化学教科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评估工具”使用方法 |
二、“化学教科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评估工具”信效度验证 |
(一)信度验证 |
(二)效度说明 |
第四章 国内三版新教科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对比 |
一、教科书主题划分 |
二、“物质及其变化”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对比 |
三、“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对比 |
四、“元素化合物”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对比 |
五、“化学反应与能量”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对比 |
六、“有机化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对比 |
七、教科书整体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对比研究结论 |
第五章 基于教科书文本表征难度分析的教学建议 |
一、“物质及其变化”主题教学建议 |
二、“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主题教学建议 |
三、“元素化合物”主题教学建议 |
四、“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教学建议 |
五、“有机化学”主题教学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化学教科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评估标准 |
附录2 化学教科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评估工具信度检测问卷 |
附录3 化学教科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评估工具信度检测数据 |
附录4 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各章节文本表征难度评级赋分汇总表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希沃白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
1.1.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需求 |
1.1.4 自身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评析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交互式电子白板 |
2.1.2 希沃白板 |
2.2 希沃白板5 的功能 |
2.3 理论基础 |
2.3.1 有效教学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符号互动理论 |
2.3.4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理论 |
第三章 希沃白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内容 |
3.3.1 教师调查问卷内容 |
3.3.2 学生调查问卷内容 |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1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
3.4.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
3.5 课堂教学观察 |
3.6 调查结论 |
3.6.1 师生应用希沃白板的技术水平不高 |
3.6.2 教师将希沃白板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能力有限 |
3.6.3 希沃白板交互性功能未充分使用 |
3.6.4 希沃白板的本身功能不足 |
第四章 希沃白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4.1 应用原则 |
4.1.1 主体性 |
4.1.2 交互性 |
4.2 教学策略 |
4.2.1 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氛围 |
4.2.2 善用学科工具,提高课堂效率 |
4.2.3 巧用交互功能,丰富课堂互动 |
4.2.4 妙用思维导图,升华课堂总结 |
4.2.5 合作共享,充实教学资源库 |
4.3 希沃白板在人教版《必修2》中的教学应用案例 |
4.3.1 案例一:《化学能与热能》 |
4.3.2 案例二:《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酸》 |
4.3.3 案例三:《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
4.4 效果分析与教学反思 |
4.4.1 教学效果分析 |
4.4.2 教学实践反思 |
4.5 关于希沃白板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
4.5.1 强化引导,转变认识 |
4.5.2 加强教育,分层培训 |
4.5.3 积累资源,范例引导 |
4.5.4 控制尺度,注重反思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之处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希沃白板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1(教师) |
希沃白板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2(学生) |
对照班和实验班成绩汇总 |
江西省高安中学2022 届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段考化学试卷 |
希沃白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之学生反馈问卷 |
致谢 |
(9)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对物理学习兴趣影响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实践研究法 |
1.3.4 访谈法 |
1.4 兴趣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兴趣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兴趣的研究现状 |
1.5 微课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外微课的研究现状 |
1.5.2 国内微课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意义 |
二、理论探讨 |
2.1 物理学习兴趣的理论探讨 |
2.1.1 兴趣分类理论 |
2.1.2 兴趣的影响因素 |
2.1.3 兴趣与物理学习兴趣的关系 |
2.1.4 物理学习兴趣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2.2 微课的理论探讨 |
2.2.1 微课的理论基础 |
2.2.2 微课定义 |
2.3 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制作微课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 |
2.4 由学生制作微课的特点 |
2.5 开展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实践的原则 |
2.6 可行性分析 |
三、实践过程 |
3.1 实践对象的选择 |
3.2 预期的结果及衡量方式 |
3.2.1 预期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升 |
3.2.2 兴趣水平的衡量方式 |
3.3 教师制作微课样例 |
3.3.1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
3.3.2 《自由落体运动》 |
3.3.3 《力的合成与分解》 |
3.3.4 《牛顿第二定律》 |
3.4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微课 |
3.4.1 督促学生分组并展示微课样例 |
3.4.2 引导学生讨论的实施 |
3.4.3 学生讨论结果汇总 |
3.4.4 学生制作微课的要求 |
3.5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 |
3.5.1 对知识脉络的指导 |
3.5.2 对素材采集的指导 |
3.5.3 对制作方法的指导 |
3.5.4 对讲授风格的指导 |
3.6 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微课 |
3.6.1 对学生微课作品评价的作用 |
3.6.2 微课的评价标准 |
3.6.3 微课评价具体实践 |
3.7 学生微课作品情况 |
3.7.1 学生微课作品情况 |
3.7.2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学生优秀微课展示 |
3.7.3 《自由落体运动》学生优秀微课展示 |
3.7.4 《力的合成与分解》学生优秀微课展示 |
3.7.5 《牛顿第二定律》学生优秀微课展示 |
3.7.6 学生微课作品总结 |
3.8 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
3.8.1 学生积极性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
3.8.2 课时协调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
3.8.3 学生对微课概念认识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
四、学生访谈分析 |
4.1 访谈前的准备 |
4.2 访谈实录及分析 |
4.3 访谈总结 |
五、数据分析 |
5.1 物理学习兴趣水平数据分析 |
5.1.1 实验班物理学习兴趣水平分析 |
5.1.2 对照班物理学习兴趣水平分析 |
5.1.3 原因分析 |
5.2 学业成绩变化佐证学习兴趣变化的数据分析 |
5.2.1 实践前测学业成绩分析 |
5.2.2 实践后测学业成绩分析 |
5.3 小结 |
六、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物理学习兴趣量表 |
附录2 海南中学高一新生入学摸底考试 |
附录3 物理学业水平后测试卷(第三次周考) |
附录4 访谈实录汇总 |
致谢 |
(10)后疫情时代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双线混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
(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三)后疫情时代教育方式的变革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混合式教学 |
(二)双线混融教学 |
(三)生物学核心素养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博瑞·霍姆伯格远程教育思想 |
(三)STSE教育理念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新冠疫情期间中学生线上网络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方式 |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三)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二、后疫情时代教学形式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方式 |
(二)访谈内容构建 |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双线混融教学的基本原则 |
一、情境性原则 |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
三、课程资源丰富性原则 |
四、针对性原则 |
第五章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双线混融教学示例 |
一、落实生命观念的双线混融教学设计 |
二、落实科学思维的双线混融教学设计 |
三、落实科学探究的双线混融教学设计 |
四、落实社会责任的双线混融教学设计 |
第六章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双线混融教学应用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教学过程 |
四、教学效果分析 |
(一)成绩分析 |
(二)试题分类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一)课程内容改变 |
(二)教学方案改变 |
(三)师生关系改变 |
(四)双线混融教学的注意事项 |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双线混融教学具备可行性 |
(二)双线混融教学有利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
(三)教学方式的革新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疫情期间中学生物学网络课堂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对教师教学方式调查访谈大纲 |
附件三 章节测试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有机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夯实基础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中药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张园园,杨淑珍,张薇,梁淼,孙志青,吴清,闫永红,苏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01)
- [2]有机化学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中英双语教学思考与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J]. 林凯文,梁浩深,陈鸿,庄新岸,施力仁,王悦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1(06)
- [3]微课在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J]. 苗培果,柴利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21(18)
- [4]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殷海霞,李贵敏,付雪,陈艳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25)
- [5]基于学科工具的中学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计芳敏.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6]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D]. 蒲雅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国内三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文本表征学习难度对比分析[D]. 王玉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希沃白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彭闰爱.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对物理学习兴趣影响的实践研究[D]. 王培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后疫情时代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双线混融教学研究[D]. 刘文雯.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