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沙地文化——浙江萧山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珍[1](2020)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探索,将余杭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结合,使余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专业课的拓展教学中传承、保护和应用,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学习,满足学生更多元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文化自觉的形成与身处余杭的归属感、民族认同感的提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的综合运用,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文献研究发现校本课程开发对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培养具有必要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具有现实可行性。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分析表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校本课程的目标、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开发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发路径。通过分析传统文化重要性,余杭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余杭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文献研究表明从校本课程目标的编制,内容的选择组织,课程评价方式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开发并完善《底蕴余杭》校本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遵从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旅游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行业的发展、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实施条件方面对师资、学生、实训场地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学活动实施对教学活动提出了实施的具体要求,提出了适合《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教学方法,有讲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学徒训练法、参观考察双师共导等提出了适合校本课程实施的学生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同时以《旅游名胜——径山寺的建筑布局》的教学案例实践分析了校本课程的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表明校本课程实施丰富了余杭传统文化的载体,形成了校本课程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生成了旅游专业学生多元的学习目标,促进了旅游专业教师多能的职业发展。当然,《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实施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团队建设方面应该邀请专家引领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方面应该保持持续化的发展过程,课程实施方面应该采取授课对象的多元化。
王林[2](2013)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旨在加速课程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切实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由此推动了普通高中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伴随着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并明确提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等要求,国内一些优质高中更是加快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方案,但目前普通高中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偏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误导了校本课程的发展,而且对处于普通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受教育权来说显失公平,客观上也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程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这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显的问题,亟需引起政府机构、教育者和所有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充分关注和研究。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进程,本文对国内优质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某市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实施现状,基本掌握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策略,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提供借鉴。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层面来对创新与创新型人才、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概念界定性的论述,全面揭示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就创新教育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进行相关论述,力求从理论层面确立本课题研究的学理依据。第三部分,从实践层面专门就普通高中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合目前国内优质普通高中和某市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况,论述了当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进行了成因分析,力求从实践层面确立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第四部分,介绍本课题所提出的改进策略,这是本研究的重点。一是认识定位;二是管理机制;三是重要原则;四是主要策略;五是关键途径。。
王丽燕[3](2012)在《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诉求》文中提出农村学校作为地区文化中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从我国上个世纪初乡村学校的兴办和发展历史看,我国的农村学校承载了通过乡村教育实现社会改造的历史使命,并形成了勇于“担当”的办学传统。农村校本课程开发是农村学校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农村学校通过筛选散落在农村社会中的课程资源,汇编成校本课程,设计目标明确的校本实践,开展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增进教师与学生对农村生活世界的了解,在提高他们农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广大师生的乡土情怀。本研究立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视角,旨在调查和分析当前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挖掘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偏误和影响,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寻,促进农村社会的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成长、课程的自身优化。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厘清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农村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并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出发进行原因分析;最后,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将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和整个农村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学校特色发展,校本课程自身改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乡村少年个性成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实现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基于以上思路,《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诉求》研究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认识现状。通过对杭州、温州、绍兴、金华等地的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从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等维度出发,阐释了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迷失。第三部分是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迷失的影响。从不利于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不利于学校功能的全面发挥,不利于乡村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内涵发展等方面分析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迷失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迷失的原因分析。从社会主流价值、学校、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迷失进行剖析,进而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第五部分是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寻。从立足新农村文化建设、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支持、构筑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农村校本课程自身改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帮助学生实现个性成长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总结本研究所做的工作,提出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实现做一定的展望。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不仅厘清了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同时还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迷失和影响,提出了价值实现的方法与对策。通过该项研究,有利于继续细化深化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内涵,充分带动农村学校在乡土气息日益淡出的今天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在不断明晰自身办学理念的同时,共同开发适应乡土社会需要的校本课程,培养乡村少年热爱家乡,扎根农村的情怀。
刘世民,苑大勇[4](2011)在《中国校本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本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校本课程资源呈现明显的多样性特征。本文对中国校本课程资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特点、产生原因等问题加以阐述,并尝试阐明课程资源多样性对中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
武丽婷[5](2011)在《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抚宁县6所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个新事物走进了中小学校园。十年来,校本课程开发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为教师和学生带去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打破了课程开发权力大一统的局面,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成员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为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需要,更好的实施课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选取河北省抚宁县三所小学和三所初中的部分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展现了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实践,并在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关键;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力量,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者;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支持。同时发现在具体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不足;校本课程开发的延续性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还不健全。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从管理上,需要建立有效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从策略上,要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从外部支持上,要集中全力争取校外专家学者,社区人士以及兄弟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刘桂芳[6](2009)在《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学校教育创新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创新成为学校谋求发展的迫切和内在需求。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校长如何转变领导思维,以更加有效的领导学校教育创新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变革型领导已经成为领导学研究的新范式。作为一种迎合了时代发展需求的领导模式,变革型领导理论已经在政治、军事、工商、医学等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也正在逐渐扩大。基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将变革型领导理论引入到教育组织中,着眼于学校教育创新的领导问题,探讨该理论在教育组织中的适用性。本文首先对变革型领导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第一、从学校教育创新的必要性、特点、现存问题,以及学校领导理论研究滞后给学校教育创新带来的消极影响四个方面,论述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应用的必要性。第二、基于变革型领导对学校教育创新动力机制的积极作用,从微观建构的角度,以机制为切入点,论述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应用的可行性。要点有三:①界定学校教育创新的动力要素,认为,学校教育创新包括内、外两类共9种动力要素。外动力主要包括:社会需求拉力、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力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力;内动力主要包括:知识型教职工、激励机制、创新文化、创新培训和变革型领导。②通过对学校教育创新诸动力要素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对学校教育创新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尝试绘制“学校教育创新动力机制运行方式图”。为直观描述变革型领导对学校教育创新动力机制的积极作用奠定基础。③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创新动态非线性交互式模式”,文章尝试建立了一个适于学校未来发展的创新模型——变革型领导推动学校教育创新的效用模型。变革型领导在其中积极作用是,疏通内、外动力要素以及内部动力要素之间的关联,启动并运行学校教育创新的动力机制。第三、将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应用的操作策略概括为“三个层面、三个步骤”。三个层面,即学校领导层面的转变,主要指校长领导观念、领导方式的转变;学校个人层面的转变,主要指教职工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转变;学校组织层面的转变,即实现学校的创新、发展。将三个层面的转变历程概括为:结束、转变、更新三个步骤。结论部分指出,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具有适用性,变革型领导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观点。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学校教育创新有实质影响的一个因素是领导。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聚焦于理解变革型领导是如何与学校创新相联系的,尽管这种领导行为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并对创新有潜在的实质提升。希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何斌[7](2008)在《生活立意,钱塘放歌——萧山九中“钱塘潮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一、问题的提出(一)顺应于课程改革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要求和国际课程改革潮流,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恰当处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强调
万国华[8](2008)在《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Z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悄然兴起。但是,在城市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得轰轰烈烈的同时,农村学校在这方面却是举步维艰。因此,了解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寻求对策,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已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梳理,以一所农村小学为个例,通过问卷与访谈,从Z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及实施情况、校本课程的质量、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状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由于目前农村小学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意识仍然不够,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时间普遍不足,以及农村小学内外部尚未形成有利于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支持系统,所以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普遍出现了数量、质量不均衡以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差异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提高校长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构建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库、完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就如何推进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试图为农村小学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尽一份绵薄之力。
孔庆琳[9](2008)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换问题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适用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教师的需求,最终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之一。其中,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被关注的热点。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力量的教师,他们能否及时地转换角色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也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所言:“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这一作用在21世纪将具有决定的意义。”全文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该部分由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两部分组成。在实践层面介绍了国外和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层面介绍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理念、目的和价值、类型和程序以及角色、教师角色等方面的理论论述。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思考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在写作论文过程中所思考过的相关理论问题。第一,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第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第三部分: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内容该部分从8个方面展开了分析和论述。第一,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第二,从“教授者”到“研究者”。第三,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第四,从“主导者”到“促进者”。第五,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第六,教师要重视“育己”。第七,教师要成为核心合作者。第八,教师要成为社区型开放的教师。第四部分:基于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引发的思考与建议该部分论述了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角色存在的缺失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关于推动校本课程开发良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方凌雁,俞晓东[10](2005)在《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思路与案例剖析》文中提出
二、走进沙地文化——浙江萧山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沙地文化——浙江萧山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计划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突破的难点和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 |
2.1 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
2.1.1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
2.1.2 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2.1.3 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的组建 |
2.2 校本课程目标的编制 |
2.2.1 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总述 |
2.2.2 校本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
2.3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2.3.1 校本课程内容的特点 |
2.3.2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
2.3.3 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 |
2.4 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确定 |
2.4.1 校本课程评价的原则 |
2.4.2 校本课程评价对象及方式 |
第三章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实施 |
3.1 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 |
3.1.1 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原则 |
3.1.2 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方法 |
3.2 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 |
3.2.1 校本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 |
3.2.2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 |
3.3 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实施 |
3.4 校本课程的教学案例 |
3.4.1 教学内容分析 |
3.4.2 教学目标分析 |
3.4.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
3.4.4 教学过程分析 |
3.4.5 课后评课 |
第四章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
4.1 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调查反馈 |
4.1.1 校本课程学习认知 |
4.1.2 校本课程实施收获 |
4.1.3 校本课程组织方式倾向 |
4.1.4 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 |
4.1.5 学生调查反馈小结 |
4.2 校本课程实施后教师的访谈调查 |
4.2.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者访谈 |
4.2.2 校本课程开课班级语文老师访谈 |
4.2.3 教师访谈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地方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结论与展望 |
5.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结论 |
5.1.1 丰富了余杭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
5.1.2 形成了校本课程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
5.1.3 生成了旅游专业学生多元的学习目标 |
5.1.4 促进了旅游专业教师多能的职业发展 |
5.2 地方传统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展望 |
5.2.1 团队建设:需要专家引领企业参与 |
5.2.2 课程开发:需要持续化的发展过程 |
5.2.3 课程实施:建议授课对象的多元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
附录2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校本教材) |
附录3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模块课程模式) |
附录4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表 |
附录5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教师教学评价表 |
附录6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表 |
附录7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后的调查(学生) |
附录8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实施后专业任课教师访谈问卷 |
附录9 《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实施后开课班级语文教师访谈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 |
(二)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创新教育相关理论 |
(二)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 |
三、普通高中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 |
(三)存在问题 |
(四)成因分析 |
四、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对策 |
(一)认识定位 |
(二)管理机制 |
(三)重要原则 |
(四)主要策略 |
(五)关键途径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诉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 概念界定 |
1.农村学校 |
2.课程价值 |
3.校本课程开发 |
4.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
5.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
6.新农村文化建设 |
(四) 文献综述 |
1.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2.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研究 |
(五) 研究内容 |
1.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
2.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
3.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现状 |
4.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寻 |
(六) 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比较研究法 |
3.实地调查法 |
4.系统论的方法 |
二、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认识现状 |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 学生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认识 |
1.学生对农村校本课程的喜好程度 |
2.学生对农村校本课程的认同程度 |
3.学生对农村校本课程的价值认识 |
4.学生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认识 |
(三) 教师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认识 |
1.教师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认识 |
2.教师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认同程度 |
3.教师对自身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认识 |
4.教师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认识 |
(四) 管理者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认识 |
(五) 家长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认识 |
三、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迷失的影响 |
(一) 不利于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
(二) 不利于学校功能的全面发挥 |
(三) 不利于乡村少年的健康成长 |
(四) 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内涵发展 |
四、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迷失的原因分析 |
(一) 社会主流价值的影响 |
1.传统文化衰落 |
2.负性文化膨胀 |
3.主体价值迷失 |
(二)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价值错位 |
1.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不够重视 |
2.校本课程城市化倾向严重 |
3.农村校本课程培训不足 |
4.农村校本课程资源浪费 |
(三)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偏误 |
1.教师缺乏扎根农村的信仰 |
2.校本课程开发积极性不高 |
(四) 学生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迷失 |
1.农村知识和技能缺乏 |
2.对农村校本课程兴趣不大 |
3.乡土情怀淡漠 |
五、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寻 |
(一) 立足新农村文化建设 |
1.弘扬农村传统道德 |
2.推广农业科技培训 |
3.丰富农民文化活动 |
4.唤醒农民文化自觉 |
(二) 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支持 |
1.平衡教育资源配置 |
2.加强校本课程引导 |
3.完善校本课程监督 |
(三) 构筑农村学校办学特色 |
1.树立乡村学校精神 |
2.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
3.优化学校课程建设 |
(四) 促进校本课程自身改进 |
1.深化校本课程意识 |
2.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
3.搭建课程开发制度 |
4.改变课程评价方式 |
(五)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
1.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
2.构建教师课程开发共同体 |
3.培养扎根农村的情怀 |
(六) 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 |
1.回归乡村生活世界 |
2.还给孩子游戏的童年 |
3.提升农村知识和技能 |
4.培养扎根农村的情怀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 本研究所做的努力 |
1.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题中之义 |
2.以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研究为灵魂 |
3.提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视域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诉求 |
(二) 问题与展望 |
1.调查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
2.重理论探索,缺乏个案参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国校本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校本课程资源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
1.地域差异性 |
2.民族差异性 |
3.城乡差异性 |
4.学校差异性 |
二 中国校本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与校本课程开发 |
1.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
2.利用本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
3.根据民族特点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
4.基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 |
三 校本课程资源多样性的启示 |
1.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基于本国的实际 |
2.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必须转变思维理念 |
3.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合作共享 |
(5)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抚宁县6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 相关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 |
(一) 调查对象简介 |
(二) 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因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因素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一)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
(二)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
四、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对策性建议 |
(一)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 |
(二)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 |
(三) 集中全力争取校外支持力量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致谢 |
(6)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 领导理论发展综观 |
(二) 领导方式与创新关系研究述评 |
(三) 变革型领导理论在教育组织中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系统分析法 |
(三) 建模法 |
五、概念界定 |
(一) 领导、教育领导 |
(二) 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 |
(三) 变革、创新、革新、创造 |
(四) 学校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
第二章 变革型领导理论概述 |
一、变革型领导理论的提出 |
二、变革型领导理论的阐释 |
(一) 变革型领导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
(二) 变革型领导理论的基本原理 |
(三) 变革型领导理论的核心理念 |
三、变革型领导理论的适用条件 |
(一) 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发达 |
(二) 人口文化素质达到较高水平 |
(三) 不确定性程度高的环境 |
(四) 革新、风险承担和开放性较高的组织 |
(五) 领导者个人素质达到一定水平 |
四、变革型领导理论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及结论 |
(一) 巴斯等人的基本结论 |
(二) 巴斯等人的结论在中国特殊情境下的验证 |
第三章 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一) 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创新势在必行 |
(二) 学校领导理论研究滞后影响了学校教育创新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
(三) 学校教育创新的特点需要学校领导者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
(四) 学校教育创新现存问题迫切需要校长实施卓有成效的变革 |
二、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一) 学校教育创新的动力要素及机制 |
(二) 变革型领导在学校教育创新动力机制中的作用分析 |
(三) 变革型领导推动学校教育创新的效用模型构建 |
(四) 实例分析 |
第四章 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应用的操作策略 |
一、注入变革理念,校长修炼变革型领导 |
(一) 反思传统领导观念,激发转变的愿望 |
(二) 变革理念定位 |
(三) 依理念行事,为他人做榜样 |
二、以变革型领导推动学校教育创新,实现个人层面的转变 |
(一) 质疑原有的假设和思维方式 |
(二) 处理转变过程中情绪混乱 |
(三) 实现并巩固新观念 |
三、以变革型领导推动学校教育创新,实现组织层面的转变 |
(一) 质疑现状:体认组织创新需要 |
(二) 共启愿景:建立组织共同愿景 |
(三) 改变原有的体制:实现创新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Z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的提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的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及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对以往研究的回顾 |
一、文献检索情况 |
二、主要观点归纳 |
(一)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
(二)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
(三)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
(四)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遇到的主要问题 |
(五)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对策研究 |
三、简要评论 |
第三章 现状调查 |
一、Z小学基本情况 |
二、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三、Z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
(一) Z小学校本课程的数量及实施情况 |
(二) Z小学校本课程的质量 |
(三) Z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
(四) Z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
第四章 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Z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 问题之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均衡性 |
(二) 问题之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
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之原因 |
(一) 校长课程开发意识不够 |
(二)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时间普遍不足 |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支持不够 |
第五章 应对策略 |
一、着力课程改革培训,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
(一) 努力提高校长的课改"导航"意识和"导航"能力 |
(二) 切实提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
二、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库 |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
(二) 坚持自主原则,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 |
三、改进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发展 |
(一) 确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制度 |
(二) 构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制度 |
(三) 建立农村小学经费保障制度 |
(四) 完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激励制度 |
参考书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后记 |
(9)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换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校本课程开发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程开发形式 |
1.1.2 教师角色重塑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重要性 |
1.1.3 目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访谈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观察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实践层面 |
2.1.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 |
2.1.2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 |
2.2 理论层面 |
2.2.1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
2.2.2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
2.2.2.1 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
2.2.2.2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
2.2.2.3 校本课程开发要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
2.2.2.4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置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来理解 |
2.2.3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 |
2.2.3.1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
2.2.3.2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2.2.3.3 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
2.2.4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程序 |
2.2.5 角色、教师角色 |
2.2.5.1 角色 |
2.2.5.2 教师角色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思考 |
3.1 课程与教师的关系 |
3.2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
3.2.1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考察 |
3.2.2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看 |
3.2.3 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看 |
第四章 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内容 |
4.1 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
4.2 从"教授者"到"研究者" |
4.3 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 |
4.4 从"主导者"到"促进者" |
4.5 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 |
4.6 教师要重视"育己" |
4.7 教师要成为核心合作者 |
4.8 教师要成为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
第五章 基于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研究引发的思考与建议 |
5.1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角色存在缺失 |
5.1.1 研究者角色的缺失 |
5.1.2 合作者角色的缺失 |
5.1.3 评价者角色的缺失 |
5.2 教师角色缺失的原因分析 |
5.2.1 教育制度和教育传统的影响 |
5.2.2 课程意识薄弱和校本课程开发技能欠缺 |
5.2.3 消极的心里状态 |
5.3 建议 |
5.3.1 树立正确的基础教育课程观,不可盲目追求校本课程开发的速度 |
5.3.2 校本课程开发应确立并坚守正确的指导理念 |
5.3.3 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多方面支持 |
5.3.3.1 学校良好的管理机制作后盾 |
5.3.3.2 为教师之间的合作营造民主氛围 |
5.3.3.3 时间上的支持 |
5.3.3.4 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和提高教师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
5.3.3.5 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 |
5.3.3.6 应综合考虑新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校背景 |
5.3.3.7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网 |
5.3.3.8 建立课程资源中心 |
5.3.3.9 设立校本课程开发支持小组 |
5.3.4 加强高等学校与中小学的合作 |
5.3.5 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模式——环境模式 |
5.3.6 力求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 |
5.3.7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相融合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
附录2:问卷调查表 |
附录3: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4:问卷调查总结 |
致谢 |
四、走进沙地文化——浙江萧山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底蕴余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王海珍.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王林.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4)
- [3]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诉求[D]. 王丽燕. 浙江师范大学, 2012(02)
- [4]中国校本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及启示[J]. 刘世民,苑大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5]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抚宁县6所学校为例[D]. 武丽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1)
- [6]变革型领导理论在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应用研究[D]. 刘桂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9(S1)
- [7]生活立意,钱塘放歌——萧山九中“钱塘潮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J]. 何斌. 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08(09)
- [8]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Z小学为例[D]. 万国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9]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换问题探究[D]. 孔庆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08(10)
- [10]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思路与案例剖析[J]. 方凌雁,俞晓东. 教学与管理, 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