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易文燕[1](2021)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消费急速增长,一系列由消费而引发的环境和社会弊病突显。大众开始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并越来越多地关注消费的伦理属性,重视自身购买行为对身体健康、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发展带来的影响。购物已经成为与伦理相关的决策过程。在农产品领域,消费者对伦理因素的重视尤为明显,伦理危机感也更加紧迫。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焦点逐渐从数量和种类转向安全、健康、生态、社会责任、可持续等伦理因素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对身体、生活和社会更有益的伦理农产品。然而,那些持有伦理态度和意图的消费者却很少进行真正的伦理购买,农产品伦理消费存在着一定的“意图-行为”差距。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消费者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题尤为必要。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经典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探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构成维度及测量,对模型变量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别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对促进农产品伦理购买提出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一: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构建研究本研究对伦理消费领域和消费者行为与决策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了回顾,以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农产品消费特征和中国文化背景,构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研究模型共包含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8个变量。其中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这4个变量是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理论框架下的原始变量;伦理依从、面子意识这两个变量是本研究依据中国特色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修正后的变量;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这两个变量是本研究引入的新解释变量。研究内容二: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及测量研究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是一个独特而复杂、具有多重属性的概念。它并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集合了公共康健、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性行为,其内涵十分丰富。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我国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内涵维度及测量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确认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包括生态安全伦理购买、营养健康伦理购买、认证标识伦理购买、社会责任伦理购买、自然渠道伦理购买5个维度共17项指标。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受访消费者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中各个维度的均值。其中,营养健康伦理购买维度得分排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安全伦理购买维度,再接下来是认证标识伦理购买维度和自然渠道伦理购买维度,得分最低的是社会责任伦理购买维度。研究内容三: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本研究根据规范的量表设计流程进行了问卷设计,根据科学的调查流程实施了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整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了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假设检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受到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作用。(1)直接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的正向直接作用。其中作用力最大的是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其次是伦理行为控制,再次是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的正向直接作用。其中,作用力最大是伦理依从、其次是面子意识,再次是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最后是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产生正向直接作用。(2)中介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通过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研究内容四: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消费者声称会进行伦理购买,但并没有恰当地反映在销售中。本研究表明,农产品伦理购买“观念-行为”差距确实存在,鸿沟的形成同时受到内部因素(包括消费者自我效能和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和外部因素(包括购买行为可控性和伦理情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的结果显示: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形成会受到三类效应的作用:(1)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和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的中介。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依从、面子意识、伦理行为控制通过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继而正向作用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2)调节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而是受到了伦理情境的调节。具体而言,在实体环境较好和伦理营销刺激较大的购买情境中,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影响要高于在实体环境较差和伦理营销刺激不佳的购买情境中的影响。(3)直接效应: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除了受到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直接作用之外,还受到伦理行为控制的直接作用。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实践建议:(1)消费者需要建立伦理消费的价值观和态度;培养伦理消费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模式;提升自身伦理购买能力。(2)企业需要提升伦理农产品感知价值,加大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图;合理制定伦理农产品价格并完善分销渠道,提升消费者感知行为控制;加大农产品伦理购买促销力度,提升伦理营销情境的作用;协助消费者完成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将成就与伦理消费联系起来。(3)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构建伦理社会规范;加强伦理消费的教育与培训;完善信任机制,建立伦理认证;提供技术支持和给予政策倾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现有的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内涵维度和测量进行了新的发展和丰富。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出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分为5个维度,共17个测量题项。其中,认证标识伦理购买和自然渠道伦理购买是本研究提炼的两个新维度,这使得现有的研究更符合我国市场的特有属性和伦理消费的动态发展。(2)将消费者伦理理论与行为理论相结合,构建并实证研究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完整展现了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意图-行为”的全过程。在模型的8个变量中,农产品伦理购买态度、伦理行为控制、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4个变量是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框架下的原始变量。伦理依从、面子意识是本研究依据中国特色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修正后的变量。农产品伦理购买计划、伦理情境是本研究引入的新解释变量。从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计划行为理论和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模型在农产品伦理消费领域是适用的,依据中国文化特色对原有理论的修正是非常必要的,引入的新变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有理论在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解释中的不足。(3)采用单一乘积指标方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检测。本研究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均为潜变量,且调节变量为题项数量较多的连续性潜变量。相对于传统的SPSS分层回归分析,在应对复杂变量间关系模型时,采用单一乘积指标方法对于分析变量之间的交互效用更加有效。
王晴[2](2020)在《文登区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文登区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者持续增加,但当地有机农产品市场却一直不温不火。为了解当地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以便改善市场情况,促进当地有机农业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通过在文登区大型商超、农贸市场以及生活小区等购买情境地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果。调查发现,78.3%的文登区消费者表示有意愿购买安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这说明有机农产品拥有一定市场前景;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和关注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真正了解有机农产品特性及优势的购买者仅占12.83%,25.08%的消费者不信任有机农产品;研究表明消费者的认知程度、信任程度、产品价格、食品安全意识、购买便利性、产品外观、受教育程度是影响文登区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口感体验、商家可信度等因素对文登区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的影响不显着。结合文登区有机农产品行业发展与当地市场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政府积极作为,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和倾斜;企业严控质量,实施有效的定价策略;政企合作,加强有机农产品宣传力度,提升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扩大市场需求。
李彩[3](2020)在《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三品一标”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总称。“三品一标”作为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滨州市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市,大力发展“三品一标”产业是全面提升滨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经之路。本文以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的实施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政策执行和政策工具等相关理论,对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问题进行研究。在论文的第三章,介绍了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对“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发展的政策实施诉求进行分析,认为滨州市发展“三品一标”产业有以下政策诉求,一是要有相关人才支撑;二是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实施工具;三是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四是建设地方特色品牌。论文在第四章总结了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及成效,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制定发展规划,加强监管和抽检力度;列支专项资金,加大对认证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强化信息化宣传工作,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政策实施的主要成效为认证产品总量规模稳步增长、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品牌影响日益增强、队伍体系不断壮大及追溯体系初步建立。在第五章对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产业发展不平衡、监管检测力量薄弱、财政补贴方式单一等问题,并对问题原因进行探究分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产业政策实施经验,提出适合滨州市实际的产业政策路径选择:一是加强队伍人才建设,提高政策实施主体素质;二是制定持续发展规划,突出品牌特色;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创新经济工具;四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监管服务;五是着力信息技术创新,完善追溯体系建设。
卢然[4](2020)在《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有机社区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变迁带来了乡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并造成乡村经济模式和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同时,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或城乡结合地区流动,与原有的乡村留守人员等组成了新的多元化社区。这些变化导致了乡村地区的商品化发展,乡村功能发生转变,在原有的单纯生产功能以外,增加了生态学功能、经济学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历史功能和美学功能等。多样化的乡村功能无法只依靠原有的乡村人口来实现,必须与城市人口相结合。有机社区可以起到结合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的作用,实现差异化的乡村功能,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意识,协调第一二三有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国内外对有机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机社区模式方面,缺少专门的有机社区规划研究。本文在分析城乡一体化理念的发展过程、城乡与社区变迁的基础上,得出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有机社区建设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根据有机社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研究有机社区规划的目标、原则、主要内容、实施措施等,阐述有机社区的规划策略。同时,以上海市金山区的有机社区规划为案例分析对象,明确其规划内容,为未来其他地区的有机社区规划提供参考,起到导向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城乡人口的变化带来了农场数量和大小的变化,造成了乡村乡村地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自1995年以来,我国的国有农场数量由2129个减少到了1759个,所占的耕地面积却由456万公顷提高到了642万公顷。乡村地区在单纯的生产功能之外,体现出了多样性的非物质价值。(2)传统社区正变成当今的多元化社区,乡村功能正从农产品生产转变为都市居民消费空间。有机社区的规划目标应着眼于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美学和参与等多样功能,尤其是非物质价值。(3)有机社区规划的重点内容包括有机产品环境适宜性评价,有机产业成熟度评价,有机产业体系规划,功能空间规划,支撑体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以及效益与风险分析。有机社区规划策略要突出有机社区在城乡有机产业中的作用,关注城乡地区空间整合土地以及发展新型“互联网+”发展模式等。(4)上海市金山区有机社区规划案例分析表明,金山区发展有机农业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总体适宜,有机产业成熟度的评价等级为2级。总体布局方面,以金山区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规划期内共建设吕巷镇和枫泾镇2座有机社区;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有机社区水源、耕地、空气监管项目、社区清洁配套工程项目、有机管理员培训项目以及社会服务产业项目等。
黄丽萍[5](2020)在《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的大环境下,作为食品安全重要保障措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显得极为迫切。在福建省,园艺产品产值占比70%以上,在农产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施园艺产品标准化是福建省园艺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促进了资源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对于增强福建省园艺产品国内与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园艺产品在“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研、走访座谈与案例分析等方式分析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国内外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国内和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1)总结介绍了ISO、CAC、FAO等国际主要涉种植业标准化机构;(2)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有机产品发展概况为例,分析发达国家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情况;(3)梳理了中国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4)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为例分析国内园艺产品标准化快速发展阶段建设概况;(5)梳理了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2.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1)无公害园艺农产品在福建省农产品认证中占比最高,随着行业发展,有望成为市场准入标准;(2)绿色园艺产品认证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升;(3)由于有机农产品认证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虽有统一国家标准,但监管不到位,导致市场较为混乱,福建省通过农业行政部门严格认证的有机园艺产品相对较少;(4)福建省地理标志园艺产品登记保护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重视,成为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重要途径。3.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1)为生态农业建设开辟了新路子;(2)促进了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形成;(3)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一品一码”的建成。4.遴选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典型案例,分析类型企业在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实施过程中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1)提高经济效益;(2)促进生态保护;(3)促进生产技术水平提高;(4)促进生产装备水平提高;(5)促进产品质量提升;(6)促进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7)提高品牌知名度。5.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出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对园艺产品质量认证重视度不够;(2)园艺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够;(3)从业人员职业技术知识水平不高;(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5)园艺产品相关标准具有局限性,修订不及时。6.针对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1)高度重视园艺产品质量认证;(2)培育园艺产品品牌,推动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3)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知识技能水平;(4)进一步加强扶持力度,健全监督管理机制;(5)提高园艺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的效率。
梁曙光[6](2020)在《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有机是近些年来讨论热烈的话题,有机农产品呈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和法律的滞后,“伪有机”现象仍然层出不穷,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有机农产品面临着不小的信任危机。从科学的角度,有机农产品相比普通农产品具有更高的食品安全和健康价值,这也是有机农产品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主要原因,有机认证就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要防线,因此不断完善我国的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制度十分必要。除序言和结语部分,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有机农产品及其认证监管概述,介绍了什么是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的法律意义以及我国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现状;第二部分是中国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从现行认证监管法律依据存在的问题、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各主体法律责任和社会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制度国际经验的介绍,其中对欧盟和典型国家美国进行了分析,其从国家层面立法支持、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和科学严格的惩罚机制值得我们学习;第四部分是对完善中国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制度的法律建议,通过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介绍,从完善我国有机认证监管相关立法、建立运行高效的监管制度和明确各主体法律责任三个方面提出。
黄晓婷[7](2019)在《FH有机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越来越聚焦于食品安全这个社会性话题。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是每个消费者的家庭希望,所以婴幼儿食品的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对有机婴幼儿食品的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串联线索,从认知与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消费意愿以及消费行为五个方面调查消费者对FH有机婴幼儿奶粉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应结构方程模型,利用AMOS 23及SPSS 22等常用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消费者对FH公司有机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数据表明,消费者的年龄、学历、职位等个人特征因素会对消费者对FH有机婴幼儿奶粉的认知产生影响;消费者的家人及朋友对FH有机婴幼儿奶粉的态度以及社会对FH有机婴幼儿奶粉的普遍认识有正面影响;同时消费者的知觉控制行为以及认知与态度、主观规范等因素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而消费意愿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关键所在。
孟浩[8](2019)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文中指出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产品数量稳步增长,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成为农业发展主旋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要持续稳定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展绿色食品事业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市场、企业、消费者、政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各方面分析探讨影响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方面,挖掘出当前制约发展的影响因素有:1、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严峻。2、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3、常态化品牌有效宣传缺失,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未完全形成。4、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5、监管力度弱,监管机制不完善。针对研究发现的制约因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提出了下一步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建议: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均衡产品供给,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挥地域优势,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2、探索优质优价,促进产销对接,突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注重强化品牌效益,打好绿色食品品牌。3、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促进品牌提升。健全宣传工作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发展理念,树立行业模范典型。4、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推动事业发展。优化扶持政策,聚合发展力量,进一步加大融资贷款扶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扶持,进一步加大人才用工扶持;5、加强政府监管,改善发展环境,巩固发展质量。政府宏观管理,加强监管保障,完善监管体系,抓好证后管理。6、加强技术理论体系研究,加大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构建技术理论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立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全方位普及科技理论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以消费需求拉动产业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特点、面临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发展思路,对新形势下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沈丹[9](2019)在《企业对“三品”认证体系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理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是两支主导力量。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宏观政策标准规制、监管食品质量安全,但企业对政府食品质量安全治理政策标准的认可、践行和积极配合,才能更有效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是国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措施之一。“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为重点、绿色食品认证制度为先导、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度为补充”的“三品”认证体系,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阶段性政策,该认证体系在我国运行了近20年。本研究从企业对“三品”认证体系的评价视角入手,考察企业对于“三品”认证体系的有效性的评价,探寻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改进、完善食安认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充分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俱乐部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理论,构建了企业评价“三品”认证体系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设计调查问卷,在山东省济南市和江苏省无锡市两个地区进行调查,共获得115个企业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配对样本的均值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企业对“三品”认证体系的评价,挖掘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企业评价“三品”认证体系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2)企业对“三品”认证体系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企业对“三品”认证体系有效性评价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企业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有效性评价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5)企业对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有效性评价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得:(1)总体来说,企业认为“三品”认证体系总体比较有效,企业规模越大、认证技术人员占比越多、决策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高,企业对于“三品”认证体系有效性的评价越积极正面。这表明层级性的“三品”认证体系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2)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方向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建议将其变为强制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具有改进的空间。(3)企业对于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有效性的评价明显优于企业对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有效性的评价,这表明需要有效提升绿色食品认证制度。(4)在企业对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方面,企业规模、企业决策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消费者认可度、认证工作难易度正向影响企业对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有效性的评价,而企业管理层中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情况、同行其他企业认证达标率对于企业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效性的评价存在负向影响。(5)在企业对于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方面,企业决策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企业管理层中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情况、消费者认可度、同行其他企业达标率正向影响企业对于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有效性的评价,而认证技术人员占比对于企业对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有效性的评价存在负面影响。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最终提出改进“三品”认证体系的政策建议:(1)改革升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将其变为强制性标准。整合相关制度的标准;对其监管机构进行改革;加强强制性制度的监管措施。(2)提升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对企业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决策层的关注度;政府应打击假冒产品,提升制度效能,增加绿色俱乐部的品牌溢价能力;企业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和绿色品牌建设的协同发展。(3)宣传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度,扶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
刘元震[10](2019)在《ZBYF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有机食品行业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有机食品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还不完善,市场上的有机食品也复杂难辨。ZBYF有机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是淄博市有机食品龙头企业,目前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ZBYF如何独树一帜,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抢占国内市场,是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对ZBYF目前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产品包装与产品价值不匹配、营销渠道效率低下、促销手段市场推广不足等问题。通过对ZBYF的宏观、微观环境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确定企业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确定了ZBYF的主要目标市场为30至50岁本科以上学历中高收入女性群体,锁定淄博地区和一线城市为主攻市场,并依据4P框架制定了营销策略,在产品方面提出开发无盐香椿酱、产品营养组合、精致实用包装等策略;在定价方面制定普通定价、核心产品定价、产品组合定价策略;在渠道方面制定设立销售专柜、网络渠道优化、大客户营销等策略;在促销方面提出专柜推广、网络平台推广、电视台砍价、旅游促销等策略。最后,通过制定加强生产条件建设、加大技术研发、融资募股提供资金保障等保障措施,确保营销策略顺利实施。
二、做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伦理消费主义的蓬勃发展 |
1.1.2 农产品消费观的转变 |
1.1.3 农产品伦理购买的“意图-行为”差距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 |
1.3.2 专家访谈 |
1.3.3 问卷调查 |
1.3.4 统计分析法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
2.1.1 伦理 |
2.1.2 伦理购买行为 |
2.1.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 |
2.1.4 伦理农产品 |
2.1.5 伦理消费者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伦理的两大基本理论 |
2.2.2 Hunt-Vitell的伦理决策理论 |
2.2.3 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3.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与测量的相关研究 |
2.3.2 消费者伦理决策模型的相关研究 |
2.3.3 计划行为理论在伦理购买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
2.3.4 消费者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相关研究 |
2.3.5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构建研究 |
3.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因素的提取 |
3.1.1 计划行为理论和伦理决策理论研究框架下的变量 |
3.1.2 中国文化背景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修正变量 |
3.1.3 引入可能的新解释变量 |
3.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假设的提出 |
3.2.1 修正的计划行为理论下的假设路径 |
3.2.2 购买意图、购买计划、购买行为的假设路径 |
3.2.3 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的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假设路径 |
3.2.4 伦理情境的调节效应假设路径 |
3.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模型 |
3.3.1 研究模型的架构 |
3.3.2 研究模型的描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及测量研究 |
4.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的价值导向与核心价值原则 |
4.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测量初始问卷的设计 |
4.2.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初始测量题项的提出 |
4.2.2 小组讨论 |
4.2.3 专家访谈 |
4.2.4 小范围调查 |
4.2.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初始测量问卷的确定 |
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1 前测的数据收集 |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测评方法和标准 |
4.3.3 项目分析的结果 |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
4.3.5 信度分析的结果 |
4.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构成维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1 正式调查的数据收集 |
4.4.2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测评方法与标准 |
4.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4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
4.4.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的结果 |
4.4.6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
4.5 结论与讨论 |
4.5.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正式量表与题项的讨论 |
4.5.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被删除题项的讨论 |
4.5.3 中国消费者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概况统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
5.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实证研究设计 |
5.1.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解释变量的测量 |
5.1.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卷的设计 |
5.1.3 小规模访谈 |
5.1.4 前测与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调整 |
5.2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问卷的数据收集 |
5.2.1 正式问卷样本单位数的确定和发放 |
5.2.2 样本概况 |
5.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分析与检验方法介绍 |
5.3.1 结构方程模型 |
5.3.2 AMOS分析工具 |
5.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数据分析 |
5.4.1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4.3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4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5.5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
5.5.1 模型的初始拟合评价 |
5.5.2 模型拟合度修正与检验 |
5.5.3 潜变量的路径分析 |
5.5.4 直接效应的假设验证结果 |
5.5.5 直接效应的结果讨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
5.6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的中介效应分析 |
5.6.1 中介效应的界定和分析方法 |
5.6.2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检验 |
5.6.3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假设验证结果 |
5.6.4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的中介效应结果讨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
5.7 人口统计因素的检验 |
5.7.1 性别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
5.7.2 受教育程度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
5.7.3 收入对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检验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 |
6.1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因素模型 |
6.2 二因子中介效应: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对差距形成的作用 |
6.2.1 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的界定 |
6.2.2 购买意图和购买计划的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检验 |
6.2.3 二因子因果中介效应假设的验证结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
6.3 调节效应:伦理情境对差距形成的作用 |
6.3.1 调节效应的界定和分析方法 |
6.3.2 伦理情境的调节效应检验 |
6.3.3 调节效应假设的验证结果及作用机制分析 |
6.4 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形成研究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确认了我国农产品消费朝着伦理消费的方向发展 |
7.1.2 明确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内涵及其度量 |
7.1.3 构建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模型 |
7.1.4 剖释了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 |
7.1.5 剖析了农产品伦理购买“意图-行为”差距的形成 |
7.2 实践与管理应用 |
7.2.1 应用于消费者的策略建议 |
7.2.2 应用于企业的策略建议 |
7.2.3 应用于政府和相关组织的策略建议 |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7.3.1 研究的局限性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调查问卷 |
附录B 中介效应检定语法编写 |
附录C 调节效应检定中Ping (1995)计算公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文登区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本概念 |
2.1.2 食品安全基本概念 |
2.1.3 有机认证与有机标签 |
2.2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
2.2.1 有机农产品价格因素 |
2.2.2 有机农产品的消费者偏好理论 |
2.2.3 消费者个体及家庭因素 |
2.2.4 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 |
第三章 文登区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统计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1.1 调查说明 |
3.1.2 问卷内容 |
3.2 文登区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文登区消费者个体特征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3 文登区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及态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4 文登区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四章 文登区消费者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 |
4.1 回归模型假设 |
4.2 变量赋值 |
4.3 实证分析结果 |
4.4 购买意愿的回归模型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扶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 |
5.2.2 严把有机农产品质量关 |
5.2.3 实施有效的有机农产品定价策略 |
5.2.4 拓展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
5.2.5 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3)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三品一标”产业 |
2.1.2 “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 |
2.2 基础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政策执行理论 |
2.2.3 政策工具理论 |
第三章 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发展历程和政策实施诉求 |
3.1 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发展历程 |
3.2 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诉求 |
3.2.1 相关人才支撑 |
3.2.2 针对性的政策实施工具 |
3.2.3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
3.2.4 建设地方特色品牌 |
第四章 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
4.1 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的主要措施 |
4.1.1 制定发展规划,加强监管和抽检 |
4.1.2 用好经济工具,加大对认证企业补贴 |
4.1.3 强化信息工具,推广滨州品牌特色 |
4.2 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成效 |
4.2.1 总量规模稳步增长 |
4.2.2 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
4.2.3 品牌影响日益增强 |
4.2.4 队伍体系不断壮大 |
4.2.5 追溯体系初步建立 |
第五章 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存在问题及成因 |
5.1 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存在问题 |
5.1.1 产业发展不平衡 |
5.1.2 监管检测力量薄弱 |
5.1.3 财政补贴方式单一 |
5.1.4 品牌宣传力度不足 |
5.2 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问题成因 |
5.2.1 政策宣传不到位 |
5.2.2 专业人才不足 |
5.2.3 政策实施体系不完善 |
5.2.4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
第六章 先进政策实施经验借鉴 |
6.1 美国和欧盟绿色(有机)产业政策实施经验 |
6.2 国内先进“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经验 |
6.2.1 完善制度规范标准,建立健全工作体系 |
6.2.2 税收、贷款政策倾斜 |
6.2.3 产业化和技术支持 |
6.2.4 搭建品牌宣传平台 |
第七章 滨州市“三品一标”政策实施的路径选择 |
7.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政策实施主体素质 |
7.2 制定持续发展规划,突出品牌特色 |
7.3 强化政策扶持,创新经济工具 |
7.4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监管服务 |
7.5 着力信息技术研发,完善追溯体系建设 |
第八章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有机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 |
1.3 有机农业和有机社区 |
1.3.1 有机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
1.3.2 有机农业的提出背景 |
1.3.3 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
1.3.4 有机社区的基本概念 |
1.3.5 有机社区的发展现状 |
1.4 国内外有机社区研究进展 |
1.4.1 国内有机社区研究进展 |
1.4.2 国外有机社区研究进展 |
1.4.3 国内外有机社区研究的总结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我国城乡一体化及社区变迁 |
2.1 城乡人口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 |
2.1.1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 |
2.1.2 城乡人口与农场数量的变化 |
2.1.3 乡村土地流转与家庭农场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
2.2 我国乡村经济模式与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 |
2.2.1 乡村经济模式的转变 |
2.2.2 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与乡村功能的变化 |
2.3 社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2.3.1 城乡一体化下社区建设现状 |
2.3.2 城乡一体化下社区建设发展趋势 |
2.3.3 有机社区建设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有机社区规划理论与主要内容 |
3.1 有机社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
3.1.1 公共服务理论 |
3.1.2 城乡一体化理论 |
3.1.3 社区规划理论 |
3.2 有机社区的规划构思 |
3.2.1 有机社区的规划目标 |
3.2.2 有机社区的规划原则 |
3.2.3 有机社区规划指导思想 |
3.2.4 有机社区规划基本思路 |
3.2.5 有机社区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
3.3 有机社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
3.3.1 有机产业环境适宜性评价 |
3.3.2 有机产业发展现状与成熟度分析 |
3.3.3 产业体系的规划 |
3.3.4 功能空间的规划 |
3.3.5 支撑体系的规划 |
3.3.6 实施保障措施的规划 |
3.3.7 效益与风险分析 |
3.4 有机社区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有机社区规划策略 |
4.1 推动传统社区加快自身转变 |
4.1.1 注重社区的多元化建设 |
4.1.2 保持原有风貌,体现自身特色 |
4.1.3 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精品田园生活 |
4.2 发挥有机社区在城乡有机产业中的作用与功能 |
4.2.1 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任 |
4.2.2 保护耕地资源与自然环境 |
4.2.3 积极发展小规模食品生产,宣传有机食品消费 |
4.3 合理进行土地整合与空间利用 |
4.3.1 调整原有村庄布局,建设中心社区 |
4.3.2 根据区域层次,合理利用现有空间,满足多种需求 |
4.3.3 发展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有效整合土地资源 |
4.4 重视新型“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上海金山有机社区规划案例 |
5.1 总则 |
5.1.1 规划背景 |
5.1.2 规划意义 |
5.1.3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5.1.4 规划范围与期限 |
5.1.5 规划目标 |
5.2 金山区概况 |
5.3 金山区有机产业环境适宜性及成熟度分析 |
5.3.1 金山区有机产业发展环境适宜性评价 |
5.3.2 金山区有机产业成熟度分析 |
5.4 金山区有机社区发展思路 |
5.5 金山区有机社区规划建设布局与主要内容 |
5.5.1 总体布局 |
5.5.2 产业体系规划 |
5.6 实施措施规划 |
5.6.1 加大关注力度,推进有机社区专业化发展 |
5.6.2 加强社区有机产品宣传 |
5.6.3 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建立信任关系,完善有产品认证制度 |
5.6.4 实行模式创新,建立有机社区联盟 |
5.7 效益与风险分析 |
5.7.1 效益分析 |
5.7.2 风险分析 |
5.8 重点项目及投入 |
5.9 金山区有机社区规划当前实施情况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调查背景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标准与园艺产品标准 |
2.2 标准化与园艺产品标准化 |
2.3 无公害农产品定义 |
2.4 绿色食品定义 |
2.5 有机产品定义 |
2.6 农产品地理标志定义 |
2.7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定义 |
3 调查目的、内容及方法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1 国际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1.1 国际主要涉种植业的标准化组织介绍 |
1.2 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2 国内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概况 |
2.1 我国标准化发展历程 |
2.2 我国园艺产品标准化概况 |
3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发展历程 |
3.1 盲目发展阶段 |
3.2 萌芽阶段 |
3.3 逐步提升阶段 |
3.4 快速提升阶段 |
第三章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调查 |
1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情况调查方案 |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1.2 调查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2 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
1.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
1.2 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状 |
2 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
2.1 绿色食品认证 |
2.2 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现状 |
3 福建省有机产品认证标准化发展现状 |
3.1 有机农产品认证 |
3.2 福建省有机产品认证现状 |
4 福建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标准化体系现状 |
4.1 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
4.2 福建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情况 |
5 福建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体系现状 |
6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四章 典型案例分析 |
1 无公害农产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
1.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
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成效 |
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
2 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
2.1 绿色食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
2.2 绿色标准化生产成效 |
2.3 绿色食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3 有机产品(龙头企业主导型) |
3.1 有机产品认证的主要做法 |
3.2 有机标准化生产的成效 |
3.3 有机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4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行业协会主导型) |
4.1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主要做法 |
4.2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总体成效 |
4.3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标准化生产中存在问题 |
5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政府主导型) |
6 各类型标准化生产模式的特点 |
第五章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2 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有机农产品及其认证监管概述 |
第一节 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 |
一、有机农业 |
二、有机农产品及其特征 |
第二节 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 |
一、有机认证及其法律意义 |
二、有机认证监管法律制度 |
第三节 有机认证监管现状 |
一、有机认证监管法律依据 |
二、有机认证监管机构设置 |
第二章 中国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现行认证监管法律依据问题分析 |
一、法律位阶较低 |
二、与其他部门法衔接不足 |
第二节 有机认证机构法律地位问题分析 |
一、认证机构法律性质复杂 |
二、认证机构权责不对等 |
第三节 各主体法律责任问题分析 |
一、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 |
二、违法处罚力度较弱 |
第四节 社会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监管主体不到位 |
二、监管渠道不畅通 |
第三章 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制度的国际经验 |
第一节 欧盟有机认证监管制度 |
一、欧盟有机认证监管制度简介 |
二、欧盟有机认证监管制度的特点 |
第二节 美国有机认证监管制度 |
一、美国有机认证监管制度简介 |
二、美国有机认证监管制度的特点 |
第三节 国外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制度经验的启发 |
一、从国家层面立法支持 |
二、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 |
三、科学严格的惩罚机制 |
第四章 完善中国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有机认证监管相关立法 |
一、提高有机认证立法的法律位阶 |
二、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
第二节 建立运行高效的监管制度 |
一、中国有效制度经验的总结 |
二、设立专门的行政监管机构 |
三、实现多主体多渠道监管 |
第三节 明确各主体法律责任 |
一、“伪有机”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法律责任 |
二、已获认证企业的法律责任 |
三、认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
四、行政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FH有机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实际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综述 |
1.2.1 概念界定 |
1.2.2 计划行为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FH公司介绍及婴幼儿奶粉市场现状 |
2.1 公司简介 |
2.2 经营情况 |
2.3 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现状及分析 |
2.3.1 市场规模逐渐增大 |
2.3.2 同行业品牌竞争力TOP10 |
2.4 婴幼儿奶粉行业未来趋势分析 |
3 FH有机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
3.1 研究假设与研究变量 |
3.1.1 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
3.1.2 研究变量 |
3.2 指标变量的因子分析 |
3.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 FH有机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4.1 样本数据来源说明 |
4.1.1 问卷调查内容 |
4.1.2 问卷设计 |
4.1.3 样本数据的获取与分布 |
4.1.4 样本有效性分析 |
4.1.5 样本数据分析 |
4.2 样本信度与效度检验 |
4.2.1 信度检验 |
4.2.2 组成信度与效度检验 |
4.2.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4.3 结构模型拟合结果与假设讨论 |
4.3.1 结构模型拟合结果 |
4.3.2 拟合结果与假设讨论 |
4.4 基于消费者特征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机制的分析 |
4.4.1 性别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机制的独立样本T检验 |
4.4.2 职业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机制的独立样本T检验 |
4.4.3 年龄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机制的独立样本T检验 |
4.4.4 文化程度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机制的独立样本T检验 |
4.4.5 收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机制的独立样本T检验 |
4.4.6 家庭婴幼儿数量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机制的独立样本T检验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1 研究结论 |
5.1.2 建议 |
5.2 研究局限性 |
5.3 研究展望 |
附录 A: |
参考文献 |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绿色食品及其产业介绍 |
1.2.1 绿色食品 |
1.2.2 绿色食品的特点 |
1.2.3 绿色食品标准 |
1.2.4 绿色食品标志许可 |
1.2.5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 |
1.2.6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 |
1.3 绿色食品国内外发展情况 |
1.3.1 国外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
1.3.2 国内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2.1 发展现状调研 |
2.2.2 分析制约因素 |
2.2.3 提出发展性建议 |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方法 |
3.1.1 资料查阅 |
3.1.2 现场调查 |
3.1.3 问卷调查 |
3.1.4 数据分析 |
3.2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
4.1.1 绿色食品总量规模持续递增 |
4.1.2 绿色食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
4.1.3 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显着增强 |
4.1.4 绿色食品体系队伍日趋完善 |
4.2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进入新时期 |
4.2.1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4.2.2 绿色食品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
4.3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
4.3.1 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严峻 |
4.3.2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 |
4.3.3 常态化品牌有效宣传缺失,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未完全形成 |
4.3.4 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
4.3.5 监管力度弱,监管机制不完善 |
4.3.6 科技支撑不利,绿色食品供给基础不稳 |
4.4 新形势下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思路 |
4.4.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均衡产品供给 |
4.4.2 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以消费需求拉动产业发展 |
4.4.3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促进品牌提升 |
4.4.4 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推动事业发展 |
4.4.5 加强政府监管,改善发展环境,巩固发展质量 |
4.4.6 加强技术理论体系研究,加大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新时期方向 |
5.1.2 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挖掘制约发展因素 |
5.1.3 贴近发展主体,找出源头矛盾 |
5.1.4 深入消费市场,挖掘发展潜力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企业对“三品”认证体系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研究 |
1.2.2 有关食用农产品企业认证行为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三品”认证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说明 |
2.2 “三品”认证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俱乐部理论 |
2.2.3 政府规制理论 |
3 企业评价“三品”认证体系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
3.1 影响企业评价“三品”认证体系的因素 |
3.1.1 企业特征 |
3.1.2 企业决策者特征 |
3.1.3 认证核查认知 |
3.1.4 认证效果认知 |
3.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认知 |
3.2 构建企业对“三品”认证体系评价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
4 企业对“三品”认证体系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数据来源 |
4.2 描述性分析 |
4.2.1 样本总体的描述性分析 |
4.2.2 企业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2.3 企业对绿色食品认证制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2.4 企业对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3 企业对两种认证制度的有效性评价的均值检验 |
4.4 小结 |
5 企业评价不同认证制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 |
5.1.1 相关性分析 |
5.1.2 回归模型 |
5.1.3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
5.2 企业对“三品”认证体系有效性评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2.1 相关性分析 |
5.2.2 模型阐释 |
5.3 企业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有效性评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3.1 构建模型及样本解释 |
5.3.2 相关性检验 |
5.3.3 模型阐释 |
5.4 企业对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有效性评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4.1 相关系数分析 |
5.4.2 回归模型阐释 |
5.5 企业对不同认证制度有效性评价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
5.6 小结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改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 |
6.2.2 提升绿色食品认证制度 |
6.2.3 宣传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度 |
7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一 农业企业“三品”认证体系问卷调查 |
附录二 问卷调查结果赋值情况表 |
(10)ZBYF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者对有机食品营销研究 |
1.2.2 国内学者对有机食品营销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论文创新 |
第二章 ZBYF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ZBYF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2.1.1 产品策略分析 |
2.1.2 定价分析 |
2.1.3 营销渠道分析 |
2.1.4 促销分析 |
2.2 ZBYF有机食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2.2.1 产品方面 |
2.2.2 定价策略单一 |
2.2.3 营销渠道效率低下 |
2.2.4 促销手段推广效果欠佳 |
第三章 ZBYF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微观环境分析 |
3.1.1 ZBYF内部环境分析 |
3.1.2 ZBYF竞争环境分析 |
3.2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法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3.3.5 结论分析 |
第四章 ZBYF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
4.1 STP营销战略设计 |
4.1.1 市场细分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市场定位 |
4.2 营销组合策略制定 |
4.2.1 产品策略 |
4.2.2 定价策略 |
4.2.3 渠道策略 |
4.2.4 促销推广 |
第五章 ZBYF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生产条件建设 |
5.2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
5.3 强化资金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做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产品伦理购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D]. 易文燕.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文登区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晴.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3]滨州市“三品一标”产业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 李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有机社区规划研究[D]. 卢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福建省园艺产品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对策[D]. 黄丽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梁曙光. 兰州大学, 2020(01)
- [7]FH有机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黄晓婷.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D]. 孟浩.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4)
- [9]企业对“三品”认证体系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沈丹.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ZBYF有机食品营销策略研究[D]. 刘元震.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