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液胃肠激素的测定及意义

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液胃肠激素的测定及意义

一、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液胃肠激素测定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胡妍[1](2021)在《体质辨识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风险中的价值初探 ——基于细胞和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它的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居于第3位,死亡率更是高居于第2位[1],也是占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日益趋于西方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现在,它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中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2]。研究目的:研究建立在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和对其粪便DNA的SDC2甲基化水平之上,期望通过早期获得一些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体质的分布情况、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其相关性,来帮助提高癌前病变的筛查效率,使医疗资源合理化分配,为早期筛查结直肠癌的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方向。研究方法:依据《结直肠癌筛查高危因素量化问卷》[3]伺机筛选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拟行肠镜检查的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经肠镜及病理证实诊断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别标准》[4]对患者的体型体态、心理、生活习惯等一系列方面判定患者归属的中医体质,并对其在肠道准备前留取的粪便行脱落细胞DNA的SDC2甲基化水平检测,确定被测标本的阴性和阳性结果。运用SPSS24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肠镜下表现(包括息肉大小、单发与多发等情况)、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类型和粪便脱落细胞DNA的SDC2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122例,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7例,比例约为1.6:1,年龄60.37± 10.9岁。(2)体质类型分布为:湿热质有26人,占比21.3%,痰湿质25人,占比20.5%,阳虚质21人,占比17.2%,气虚质18人,占比14.8%。阴虚质7人,占比5.7%,气郁质8人,占比6.6%。血瘀质10人,占比8.2%。平和质6人,占比4.9%。特禀质1人,占比0.8%。(3)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为阳性的有41例,阴性患者有81例,总体灵敏度为33.6%。腺瘤性息肉>1cm的患者共有53例,其中SDC2基因检测为阳性的患者有30例,灵敏度为56.6%。多发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较单发的腺瘤性息肉患者更易被SDC2基因检测为阳性。(4)湿热质、痰湿质的患者被SDC基因甲基化检测为真阳性的概率较大,而阳虚体质患者则易被SDC基因甲基化检测为假阴性的概率较大。研究结论:(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在男性中多发,50-70岁是高发年龄段。(2)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体质类型中,湿热质占比21.3%,痰湿质占比20.5%,推断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体质的人群关系较为密切。在肠癌早期筛查中,应尤其关注这三种体质的人群。(3)粪便脱落细胞SDC2基因甲基化对于多发的、>1cm的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灵敏度,它在早期筛查和诊断CRC中,拥有方便、安全的优点,减少侵入性检查带给患者的痛苦,依存性佳,可以大范围筛查CRC,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从而降低CR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4)对于湿热质、痰湿质的患者,早期肠癌筛查时可建议其行粪便脱落细胞的基因检测,而对于阳虚质及其他体质患者,则建议联合其他手段共同检测。

单永改[2](2021)在《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术后脾虚湿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EGF、VIP及SP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术后脾虚湿毒证的临床疗效及息肉复发率,初步探讨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大肠息肉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术后脾虚湿毒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中药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对照组仅随访观察,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大肠息肉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以及大肠息肉复发情况。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EGF、VIP、SP水平的变化。半年、一年后随访内镜下息肉复发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在大便不成形或粘液便、腹胀腹痛、肠鸣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息肉复发率方面,治疗后复查肠镜,两组的息肉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半年及一年后复查肠镜,试验组的息肉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一年后的腺瘤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3.血清指标方面,试验组治疗后的血清EGF、VIP、S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术后脾虚湿毒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大便不成形或粘液便、腹胀腹痛、肠鸣方面疗效显着,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大肠息肉的复发率,尤其对防治腺瘤性息肉的复发有一定疗效。健脾利湿解毒方可以降低大肠息肉患者血清EGF、VIP、SP的水平,调节胃肠激素紊乱可能是其治疗大肠息肉的潜在作用机制。安全性评价方面,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谢双华[3](2020)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在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多中心前瞻性人群筛查队列中,探索并验证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危险因素及血浆预测预警蛋白标志物,构建高发区人群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贲门癌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1.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包括4部分内容:一是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设计。基于2005-2009年在我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的人群筛查项目,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暴露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二是制定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的精准调查方案,在不同热暴露特征的两组样本人群中(20名欧洲和52名中国高发区有烫热饮食习惯者)进行调查,验证可行性。评价第一口温度、平均温度、摄入量加权平均温度和食管内温度(intra-esophagealtemperature,IET)等指标对两组样本人群热暴露特征的量化能力。三是基于2015-2017年河南林州的人群筛查队列(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抽取筛查组20%的人群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检测H.pylori现症感染情况。结合H.pylori现症感染、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pylori现症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四是依托河南林州上消化道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选取年龄(±3岁)、性别1:1个体匹配的10对贲门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IN)和贲门正常者,采集其血浆标本。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质谱蛋白组学定量技术对前述4组血浆进行全谱分析,建立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差异蛋白表达谱,筛选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潜在血浆蛋白标志物。筛选标准为DIA检测蛋白表达量在贲门正常血浆中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在贲门癌或癌前病变血浆中处于较高水平(>5倍)。2.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该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基础上,建立多中心贲门癌人群筛查亚队列。利用当地覆盖全人群的肿瘤登记系统进行长期肿瘤监测随访。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基线危险因素及贲门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采用Harrell’s一致性统计量(concordance statistics,C-statisti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研究结果1.3个高发区共计完成人群筛查21592人,检出贲门正常粘膜(normal cardia mucosa,Normal)/非萎缩性贲门炎(non-atrophic carditis,NAC)18356 例、萎缩性贲门炎(atrophic carditis,AC)/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1094 例、LIN 1117例、HIN150例、贲门癌118例。男性、年龄较高(≥50岁)、吸烟、无饮茶习惯、蔬菜水果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腌晒食品、油炸食品和烫热食品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和高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25.0kg/m2)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呈正相关(OR值均>1.0,P值均<0.05)。2.与IARC组调查对象相比,中国高发区组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热暴露明显较高,其摄入第一 口的时间更早(平均早5.6minutes)、温度更高(平均高9.5℃)、摄入量更多(平均多17g)、IET也更高(平均高18.6℃)。第一口温度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差,第一口 IET对两组样本人群的区分效果较好。3.调查人群H.pylori现症感染率为 41.34%(828/2003)。Normal/NAC、AC/IM、LIN和 HIN/GCA的H.pylori现症感染率分别为:39.29%、62.16%、55.91%和 52.17%。H.pylori感染与 AC/IM、LIN 和HIN/GCA 关联的 OR 值分别为:2.78(95%CI:1.70-4.53)、2.14(95%CI:1.47-3.10)和 2.29(95%CI:0.98-5.33)。4.共鉴定蛋白质1212个。与贲门正常组相比,LIN、HIN和GCA组分别获得差异表达蛋白149、170和89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各病变组差异表达蛋白质生物过程主要集中于细胞信号传导、上皮细胞增殖、发育、分化、凋亡、迁移和黏附,以及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等。信号通路主要集中于焦点黏连、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血小板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H pylori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和胃酸分泌等。本研究优先筛选出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和REG3A等8个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潜在分子标志物。5.截止2017年12月31日,21474例队列人群总计随访207179人年,平均随访9.7年,共收集贲门癌新发病例202例(男性125例,女性77例)。男性(HR=1.92,95%CI:1.36-2.70)、年龄较高(50-59 岁:HR=2.59,95%CI:1.75-3.85;60-69 岁:HR=4.50,95%CI:2.91-6.96)、无饮茶习惯(HR=1.80,95%CI:1.19-2.74)、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 次/周)(HR=1.31,95%CI:0.98-1.76)、葱蒜(HR=1.67,95%CI:1.08-2.58)和烫热食物(HR=1.37,95%CI:1.03-1.81)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家族中≥2 人曾患肿瘤:HR=2.05,95%CI:0.83-5.06)和高 BMI(25.0~29.9kg/m2:HR=1.28,95%CI:0.95-1.72)增加贲门癌发病风险。6.贲门正常粘膜/非萎缩性贲门炎(Normal/NAC)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为44.30/10万,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AC/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人群的贲门癌发病率分别为:227.07/10万、380.95/10万和4366.35/10万。AC/IM、LIN和HIN的贲门癌变风险较Normal/NAC分别增加:3.45倍(HR=4.45,95%CI:2.74-7.23)、5.67 倍(HR=6.67,95%CI:4.48-9.94)和 60.65 倍(HR=61.65,95%CI:40.19-94.55)。7.基于宏观危险因素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测模型的C-statistic为0.717(95%CI:0.679-0.75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20,P=0.625)。联合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建立的贲门癌风险预警模型的C-statistic为0.834(95%CI:0.810-0.871),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χ2=6.83,P=0.555)。结论1.男性、年龄较高(≥50岁)、无饮茶习惯、肉蛋奶类摄入较少(<1次/周)、葱蒜、烫热食物摄入较多(≥1次/周)、有肿瘤家族史、高BMI(≥25.0kg/m2)以及H.pylori感染可能是高发区居民贲门癌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仅使用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第一口温度指标不能准确评价摄入烫热饮食时的真实热暴露。未来流行病学研究应注意同时测量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暴露信息。本研究制定的精准测量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供使用。2.RNH1、TERA、ATAD2、ROBO4、RAC1、ICAM1、GBP4 和 REG3A 等 8个蛋白可能为贲门癌或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但尚需进一步验证。3.萎缩性贲门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长期贲门癌癌变风险逐级升高,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4.基于前瞻性验证的宏观危险因素和贲门粘膜病理诊断指标,初步构建的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高发区人群筛查初筛和分流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李灵[4](2020)在《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半夏泻心汤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Wnt/β-catenin通路的效应机制,并比较不同剂量之间的效应差异。方法:实验采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通过MNNG构建大鼠CAG模型。模型成功后造模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利用 Elisa技术观察血清中 IL-1 β、MTL、GAS、Wnt2、β-catenin、CyclinD1、c-myc的变化;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Dvl、GSK3 β、APC的蛋白表达;利用PCR法观察胃组织中Wnt2、Dvl、APC、β-catinin、CyclinD1和c-myc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组织病理学发现,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相对于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可以更有效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胃黏膜下的炎细胞浸润和黏膜充血,对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和萎缩的恢复作用较好。②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可以明显减少 IL-1β、GAS、Wnt2、β-catenin、Cyclin D1、c-myc 的含量(P<0.01),增加MTL含量(P<0.01)。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可以减少IL-1β、GAS、Wnt2、β-catenin、Cyclin D1、c-myc 的含量(P<0.01),增加 MTL 含量(P<0.01)。③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节方面,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可以更有效的下调Dvl(P<0.01)的表达;同时上调APC(P<0.01)、GSK3 β(P<0.05)。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可以下调Dvl(P<0.01);同时上调APC(P<0.05)、GSK3 β(P<0.05)。④PCR 结果显示,在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调节方面,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可以更有效的下调Wnt2mRNA(P<0.05)、Dvl mRNA(P<0.05)、β-catinin mRNA(P<0.01)、CyclinD1 mRNA(P<0.05)和 c-myc mRNA(P<0.05)的表达;同时上调 APC mRNA(P<0.05)。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可以下调Dvl mRNA(P<0.05)、β-catinin mRNA(P<0.05);同时上调 APC mRNA(P<0.05)。结论:通过实验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验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半夏泻心汤可以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胃黏膜下层的炎性浸润,并有效改善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和萎缩。②半夏泻心汤可以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能是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重要机制之一。从而抑制胃黏膜上皮层细胞和固有层细胞的增殖并加速其凋亡,阻止胃黏膜上皮层细胞和固有层细胞发生突变。③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与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均可抑制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改善病理改变方面,且高剂量组优于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

金水[5](2019)在《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筛查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结肠息肉术后的形态类型、在结直肠中的部位与患者年龄等相关性因素分析。比较粪便潜血实验(免疫胶体金法、数值化免疫法、噗噗管检测法)和数值化免疫法联合粪便DNA检测法(FIT-DNA)在结直肠疾病筛选中的价值。2.比较粪便潜血实验(免疫胶体金法、数值化免疫法、噗噗管检测法)和数值化免疫法联合粪便DNA检测法(FIT-DNA)在结直肠疾病筛选中的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安医大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病人接受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共572例。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息肉类型、解剖部位及病理分型。并随机抽取300例患者采用问卷调查,获取受试者完整资料。采用SPSS 26.0进行卡方统计分析结肠息肉患者术后病理类型与患者年龄、性别、息肉部位、大小之间、生活及饮食习惯相关系进行研究。2.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外科住院及门诊病人,以及安医大一附院、安医大二附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44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上述4种检测方法进行粪便检查。比较4中检测方法在诊断结直肠癌、识别结肠病变类别、诊断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诊断高危腺瘤以及诊断肿瘤分期中的预测效能。结果:1.患者高危腺瘤与低危腺瘤检出率在结直肠各部位有显着差别(P<0.05)。高危腺瘤与低危腺瘤与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但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腺瘤大小与腺瘤病理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腺瘤异型性与腺瘤病理类型存在相关性(P<0.05)。随机抽取300例患者中高危腺瘤156枚,非高危腺瘤144例与年龄、体重指数(BMI)、饮食情况、吸烟和家族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率与饮酒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2.FIT-DNA检测法在鉴别结直肠癌时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以及对结直肠癌和高危腺瘤性疾病的阳性率比均高于其他三项;其对其他(炎症性和非特异性肠炎肠病)和正常大肠的假阳性率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T-DNA检测法在诊断癌前病变、高危腺瘤以及结直肠癌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高于其他三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诊断效能分别为FIT-DNA、FIT、噗噗管筛查方法和免疫胶体金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数值化的值与疾病分期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性;但是在FIT-DNA检测中,没有相关性。结论:1.结肠息肉术后病理类型与患者年龄、息肉部位、大小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与人民日常饮食及生活习惯存在明显差异。2.FIT-DNA检测法在鉴别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高危腺瘤方面敏感度和阳性率均显着优于其他三种检测方法;对正常大肠和其他性质病变的假阳性率较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显示FIT-DNA检测法对结直肠癌前病变预测效能最大。FIT与结直肠癌肿瘤分期存在正相关性。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6](2017)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认为第一章概述由于环境污染、遗传因素、人口老龄化、吸烟、酗酒、低纤维饮食等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患者不断增加,这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一项巨大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世界约有超过82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癌症发病率为男性205.4/10万,女性为165.3/10万;男性癌症死亡率为126.3/10万,女性癌症死亡率为82.9/10万。而在我国,

努尔满古力·肉孜[7](2017)在《宫颈癌发生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肿瘤组织水平代谢调控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宫颈癌是新疆高发肿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重要病因,其中HPV16感染占有主导地位。前期工作中,本团队通过宫颈癌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宫颈癌与小分子代谢物水平变化存在因果关系,但是与肿瘤组织内在代谢调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故本课题拟从宫颈癌患者及宫颈癌细胞模型水平上,明确宫颈癌及HPV感染与小分子代谢谱变化和关键代谢途径的限速酶表达水平的关系,探讨宫颈癌发生的代谢调控机理和早期预警指标。方法:1)收集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Ⅲ患者及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的新鲜组织标本52例,其中CSCC患者21例,CINⅡ~Ⅲ患者20例,对照组11例;以病例回顾的方式,获取宫颈癌、癌前病变(CIN)和正常对照(或宫颈炎)组织切片123例;2)提取组织DNA和HPV分型后,依托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High-resolution magic angle spinn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HRMAS-1HNMR)技术平台,对HPV阴性正常对照、HPV16阳性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织进行代谢谱鉴定,并通过专用代谢组学数据分析软件和在线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ttp://www.hmdb.ca)综合分析,明确肿瘤组织和HPV16感染共性的候选差异表达代谢物群;3)为了提高代谢组学测试灵敏度,选择超高效液相色谱联合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进一步明确肿瘤组织和HPV感染共性的候选差异表达代谢物,并通过代谢途径鉴别软件(KEGG;MetaboAnalyst 2.0)及其在线代谢组学数据库,确定宫颈癌组织代谢调控相关的特定代谢途径及其限速酶;4)提取组织RNA,根据上述代谢途径限速酶预测结果,设计与合成特定限速酶编码基因的mRNA序列特异性引物,对宫颈癌和正常对照组织进行定量RT-PCR分析,明确宫颈癌组织病变与特定限速酶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同时,利用临床病理组织标本库提供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对宫颈癌、癌前病变和正常对照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进一步明确宫颈癌组织病变与限速酶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关系;5)设计6种HPV16编码的E6或E7基因序列同源的RNAi寡核苷酸片段,选择同步表达RNAi片段及绿色荧光蛋白质(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pRNAi质粒载体,构建表达E6或E7 RNAi片段的载体,以此瞬时转染HPV16阳性的SiHa宫颈癌细胞,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评价载体转染效率,建立RNAi细胞模型;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和定量RT-PCR方法,对RNAi细胞模型和正常对照细胞的代谢谱、宫颈癌相关代谢途径的限速酶表达水平分析,从细胞水平上,明确HPV16感染与宫颈癌细胞代谢和限速酶表达调控的依存关系。结果:1)根据52例组织标本的HPV鉴定及高危型HPV16、18、33、52、58和67分型,共检出HPV阳性39例,其中CSCC患者20例,CINⅡ~Ⅲ患者18例,正常对照1例;检出HPV16阳性37例,其中CSCC患者19例,CINⅡ~Ⅲ患者17例,正常对照1例,HPV16/HPV阳性比例很高(37/39),HPV16感染占主导地位;2)根据HPV分型结果,选择HPV阴性正常对照和HPV16阳性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标本,通过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鉴别出17种宫颈癌及HPV16感染共性差异表达的小分子代谢物,推测宫颈癌患者体内糖脂和氨基酸分解代谢加剧,能量代谢加强,处于物质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3)根据超高效液相色谱联合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HPLC-MS/MS)分析结果,正常对照、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之间有34种差异表达的小分子代谢物;通过上述代谢组学数据的代谢通路分析软件(MetaboAnalyst和KEGG)综合分析,预测出18条关键代谢通路,其中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及硫胺素代谢等4条代谢可能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4)根据上述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并按照糖脂和氨基酸分解代谢调控的研究思路,选择了谷氨酸脱羧酶1(Glutamate decarboxylase 1,GAD1)、糖原合成激酶3(Glycogen synthesis kinase 3,GSK-3)GSK-3β、肌肉丙酮酸激酶同工酶2(Pyruvate kinase muscle isozyme 2,PKM2)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IA,CPTI A1)等4种代谢限速酶,其中GAD1调节氨基酸分解代谢,GSK-3调节糖分解代谢、糖异生和糖原合成,PKM2调节糖氧化分解,CPTI A1调节脂肪酸分解代谢;根据61例宫颈癌和正常对照组织的定量RT-PCR分析结果,宫颈癌内GAD1和GSK-3β转录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PKM2和CPT1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从正常对照到癌前病变(CINⅡ~Ⅲ)和宫颈癌,GAD1和GSK-3β蛋白质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KM2和CPT1蛋白质表达水平逐渐上升,均有显着差异(P<0.05),此进一步验证了定量RT-PCR分析结论;5)构建了HPV16编码基因E6和E7的RNAi表达载体,以此转染SiHa宫颈癌细胞(HPV16阳性),同步表达RNAi片段和绿色荧光蛋白质(GFP),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分析,评价转染效率,建立了RNAi细胞模型;通过基于RNAi细胞模型的代谢谱和定量RT-PCR分析,RNAi细胞模型系列与正常对照细胞相比较,共有13种差异表达的小分子代谢物,GAD1和GSK-3β表达水平上调,而PKM2和CPT1表达水平下调,其变化趋势与上述基于宫颈癌组织内表达水平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提示HPV16编码基因表达可能影响上述限速酶介导代谢调节过程,为从代谢调控水平上揭示HPV16致病和致癌生物学本质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1)宫颈癌发生及HPV感染伴有肿瘤组织内糖脂和氨基酸分解代谢加剧,能量代谢增强,处于物质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2)宫颈癌发生及HPV感染与肿瘤组织内关键代谢途径的限速酶表达调控存在密切关系;3)HPV16编码基因E6或E7表达可能影响宫颈癌细胞代谢调节和关键代谢途径的限速酶表达调控。

郜元军,吴清明,刘重贞,李燕,于皆平[8](2000)在《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液胃肠激素测定及意义》文中提出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冀振华,马连生[9](2000)在《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由世界消化学网(http://www.wd.org.cn)、《World Journalof Gastroenterology》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消化学大会于2000-09-08~1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参加大会的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希腊,拉托维亚,印度等境外代表43人,国内代表81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主任医师18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93人,院长,研究员38人,副院长,副研究员28人,主治医师191人,医师139人,科室主任192人,科室副主任87人,参展公司21个.本次大会主题为:回顾20世纪消化学巨大成就,展望21世纪消化学更大发展.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500篇,其中大会全会报告50篇(含国外报告23篇),分组报告100篇,壁报展示90篇,《世界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10](2021)在《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文中研究指明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 疗效不佳, 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 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主要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 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 即早期发现并干预处理, 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则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 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的结直肠癌, 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参考了近期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 综合了近5年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共识意见研讨会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该共识意见包含60项陈述条款, 陈述的循证医学等级、表决等级标准和依据均符合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结局(PICO)原则和推荐等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系统等国际有关规定。

二、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液胃肠激素测定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液胃肠激素测定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体质辨识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风险中的价值初探 ——基于细胞和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西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研究现状
        1.1 西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一、相关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
        二、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理分类
        三、转归及预后
        1.2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一、病名命名
        二、病因病机
        1.3 结直肠癌及腺瘤性息肉的早期筛查
    2. 遗传学、DNA甲基化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1 DNA甲基化与结直肠癌及腺瘤性息肉
        一、血液DNA甲基化检测
        二、粪便DNA甲基化检测
        2.2 SDC2基因的甲基化检测
    3. 中医体质学说
        3.1 中医体质学溯源
        3.2 中医体质学与结直肠疾病的关系
        3.3 中医体质学与基因的关系
    4. 中西医防治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材料方法
        2.1 诊断依据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息肉大小的关系
        3.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3.3 粪便脱落细胞基因SDC2甲基化水平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3.4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SDC2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其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相关
    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粪便脱落细胞SDC2基因甲基化水平相关
    3.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体质与粪便脱落细胞SDC2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相关关系
    4.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术后脾虚湿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EGF、VIP及S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大肠息肉的研究
        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1.2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1.3 发病机制
        1.4 诊断及治疗
        1.5 随访
    2 祖国医学对大肠息肉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指标
        3.3 血清学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4.2 次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4.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4 复发率
        4.5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方法
    6 试验结果
        6.1 可比性分析
        6.2 疗效评价
        6.3 血清学指标
        6.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脾虚失运,湿毒内结是大肠息肉的基本病机
    2 健脾助运,解毒除湿是大肠息肉的主要治法
    3 健脾利湿解毒方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组方分析
        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健脾利湿解毒方的临床疗效分析
    5 健脾利湿解毒方对息肉复发率的影响
    6 基于胃肠激素的作用机制初探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样本量估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标
技术路线图
第1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横断面探索研究
    第1节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内镜检查
        2.4. 质量控制
        2.5.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内镜筛查依从性
        3.2. 研究对象调查特征分布
        3.3.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及各级癌前病变的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2节 烫热饮食热暴露情况精准调查方案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2.4. 烫热饮食摄入温度和摄入量测量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自我报告的烫热饮食热暴露特征
        3.2.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摄入过程特征
        3.3. 调查对象烫热饮食客观测量的热暴露特征
        4. 讨论
        5. 小结
    第3节 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与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2.4.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
        2.5. 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2.6. 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H.pylori感染与未感染对象基本特征
        3.3. H.pylori感染与贲门各级粘膜病变的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4节 基于DIA(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质谱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的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浆蛋白标志物的探索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血液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贲门各级病变研究对象血浆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3.3. 潜在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蛋白标志物筛选
        4. 讨论
        5. 小结
第2章 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基线流行病学调查、内镜筛查与病理诊断
        2.4. 队列随访及结局
        2.5. 质量控制
        2.6.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宏观危险因素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3.2. 贲门各级粘膜病变与贲门癌发病风险关系
        3.3. 贲门癌风险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章
文献综述 Ghrelin基因主要产物与上消化道癌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一、CAG的西医学研究
        (一) CAG的病因研究
        (二) CAG发病机制研究
        (三) CAG的临床研究
        (四) CAG的实验研究
    二、CAG的中医学研究
        (一) CAG的病因病机
        (二) CAG的中医治疗
        (三)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对CAG大鼠Wnt/β-catenin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药品及试剂
        (三) 主要试验仪器
    二、方法
        (一) 动物分组
        (二) 模型制备
        (三) 药物制备
        (四) 实验取材
        (五) 相关检测
    三、结果
        (一) 一般结果
        (二) 各组胃组织病理结果
        (三) Elisa实验结果
        (三)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四) Real-time PCR实验结果
    四、讨论
        (一) 半夏泻心汤对CAG的治疗作用
        (二) 半夏泻心汤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5)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筛查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第一部分 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实验仪器
        1.5 肠道准备
        1.6 镜下手术方法
        1.7 标本处理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受试者一般资料
        2.2 高危腺瘤发病几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2.3 结肠息肉的危险级别和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
        2.4 结肠息肉的危险级别和腺瘤大小的关系
        2.5 结肠息肉的危险级别和性别的关系
        2.6 结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和腺瘤危险级别的关系
        2.7 高危腺瘤与生活习惯及饮食关系分布情况
        2.8 结肠高危腺瘤与生活习惯及饮食关系
    3 讨论
第二部分 粪便潜血试验及粪便 DNA 检测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诊断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实验仪器
        1.5 操作步骤
        1.5.1 免疫胶体金法
        1.5.2 噗噗管法
        1.5.3 数值化法
        1.5.4 数值化法联合DNA检测法
        1.6 结直肠镜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受试者一般资料
        2.2 不同检测方法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2.3 不同检测方法对高危腺瘤的诊断价值
        2.4 不同检测方法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2.5 数值化法和FIT-DNA法在肿瘤分期中的比较
        2.6 不同检测方法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价值比较
        2.7 不同检测方法对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基本概念及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基本概念
        (一) 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
        (二) 辅助化疗
        (三) 姑息治疗
        (四) 支持治疗
        二、药物治疗基本介绍
        (一) 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 化疗方案组成的基本原则
        (三) 常用化疗方案
        (四) 标准化疗方案的规范应用
        (五) 化疗方案或药物调整的基本原则
        三、规范的检查
        (一) 检查的目的和方式
        (二) 药物治疗时的辅助检查
        四、消化道恶性肿瘤常用评效标准
        五、多学科 (MDT) 治疗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一、不良反应分类
        二、不良反应程度及其处理原则
    第三节常用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
        一、化疗药物
        (一) 氟尿嘧啶类
        (二) 铂类
        (三) 伊立替康 (CPT-11)
        (四) 表柔比星
        (五) 紫杉烷类
        (六) 雷替曲塞
        二、靶向药物
        三、常用方案
    第四节辅助用药
        一、止吐药物应用
        二、止泻药物应用
        三、药物性皮疹用药
        四、药物性神经毒性用药
        五、手足综合征用药
        六、药物性肝损伤用药
    参考文献
第二章食管癌
    第一节概述
        一、发病情况
        二、诊断和分期
        (一) 临床诊断
        (二) 病理诊断
        (三) 分期诊断
        三、治疗原则
    第二节围手术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与合理用药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二、药物治疗选择
        三、评估与调整
    第三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一线治疗规范用药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常用药物和方案
    第四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二线治疗规范用药
        1.单药方案
        2.联合方案
    第五节食管癌的靶向治疗
        一、食管腺癌
        二、食管鳞癌
    参考文献
第三章胃癌
    第一节概述
        一、发病情况
        二、诊断和分期
        (一) 临床诊断
        (二) 体征
        (三) 辅助检查
        (四) 病理诊断
        三、分期诊断
        四、总体治疗原则
    第二节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一、新辅助化疗
        二、辅助化疗
    第三节胃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 姑息化疗概况
        (二) 治疗前评估及用药原则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二、药物治疗选择
        (一) 一线治疗
        (二) 二线治疗
        (三) 三线治疗
        (四) 最佳支持治疗
        三、评估与调整
        四、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
    参考文献
第四章结直肠癌
    第一节概述
        一、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和诊断分期
        (一) 一般情况评估
        (二) 诊断和分期
        二、治疗原则
        (一) 总体治疗原则
        (二) 初始治疗前评估及剂量调整原则
    第二节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概况
        (二) 结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三)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二、药物治疗选择
        (一) 结肠癌辅助化疗方案
        (二)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三、评估与调整
        (一) 老年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原则
        (二)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三) 随访
    第三节结直肠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 姑息化疗概况
        (二) 治疗前评估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二、药物治疗选择
        (一) 诱导治疗
        (二) 维持治疗
        (三) 二线及后续化疗选择
        三、评估与调整
        (一) 评估方法
        (二) 评估时间
        (三) 方案调整原则及方法
    第四节结直肠癌靶向治疗
        一、结直肠癌靶向药物
        (一) 种类
        (二) 作用机制
        二、靶向药物的优势人群
        三、靶向药物的适应证
        (一) 姑息一线治疗及方案
        (二) 维持治疗
        (三) 二线与跨线治疗
        (四) 二线以上的治疗
        四、靶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一) 不良反应
        (二) 禁忌证
        (三) 停药指针
    第五节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和合理用药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类和综合治疗原则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合理用药
        (一)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后辅助治疗
        (二)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前新辅助化疗
        (三)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
        (四) 结直肠癌肝转移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五章最佳支持治疗
    第一节恶性腹水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 概述
        (二) 治疗原则
        二、药物治疗选择
    第二节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一) 概述
        (二) 治疗原则
        二、药物治疗选择
    第三节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
        一、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
        三、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参考文献

(7)宫颈癌发生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肿瘤组织水平代谢调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宫颈癌发生及HPV感染与肿瘤组织代谢调控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标本收集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主要化学试剂及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图谱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LC-MS技术研究宫颈癌发生与肿瘤组织细胞代谢调控异常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宫颈癌组织病变与调节物质代谢的限速酶表达调控的关系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qRT-PCR法验证候选限速酶的代谢组学数据
        1.2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HPV16 编码基因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细胞代谢调控的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化学试剂和试剂盒
        1.4 HPV16 编码基因E6和E7的RNAi载体构建
        1.5 建立HPV编码基因RNAi细胞模型
        1.6 RNAi抑制HPV16 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的RT-PCR分析
        1.7 基于RNAi模型的核磁共振代谢谱分析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液胃肠激素测定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1.2 标本采取和制备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血清胃泌素的测定及意义
    3.2 生长抑素的测定及意义
    3.3 血浆IGF-1、IGF-2、VIP的测定及意义

(9)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肿瘤研究成果显着
    1.1 肝癌
    1.2 胃癌
    1.3 食管癌
    1.4 胆系肿瘤
    1.5 大肠肿瘤
    1.6 胰腺肿瘤
2 消化系疾病研究不断深入
    2.1 胃十二指肠疾病
    2.2 炎症性肠病
    2.3 肝病
    2.4 胰胆疾病
3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
4 幽门螺杆菌和胃肠动力疾病仍是研究热点
    4.1. 幽门螺杆菌(H.pylori)
    4.2 胃肠动力疾病
5 中医中药得到继承和发扬
6 消化外科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7 我国消化学期刊跻身世界先进行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被国际着名的检索系统收录

四、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液胃肠激素测定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质辨识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风险中的价值初探 ——基于细胞和基因的研究[D]. 胡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健脾利湿解毒方治疗大肠息肉术后脾虚湿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EGF、VIP及SP的影响[D]. 单永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区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危险因素及预测预警标志物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D]. 谢双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D]. 李灵.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结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筛查的初步研究[D]. 金水.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6]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J].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09)
  • [7]宫颈癌发生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肿瘤组织水平代谢调控的关系研究[D]. 努尔满古力·肉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7)
  • [8]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液胃肠激素测定及意义[J]. 郜元军,吴清明,刘重贞,李燕,于皆平.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0(04)
  • [9]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J].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冀振华,马连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10)
  • [10]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 中华消化杂志, 2021(11)

标签:;  ;  ;  ;  ;  

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血液胃肠激素的测定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