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校乒乓选项课教法的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秦勇[1](2021)在《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遵守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每次课最后都会留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学生会利用活动时间在场边休息或者玩手机,这种现象“传染”性很强,不仅自己不能及时将课上所学熟练巩固,还会给其他学生的篮球活动带来消极影响。如何提高学生在最后半小时活动时间的参与积极性;如何将课上所学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如何更全面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成绩是非常重视的环节,考核评价则是检验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如何充分利用好考核评价这一关键抓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找各种理由坐在场边休息的消极被动现象,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是本研究的落脚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2018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班与乒乓球班2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将活动时间的教学比赛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观察并分析两者挂钩过程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将教学比赛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结构中,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在课程活动时间内的参赛积极性。学生参赛时间、参赛人数大幅增长,休息人数、休息时间和玩手机人数、时间、现象明显减少,教学氛围明显改善,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2)教学比赛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结构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以及在比赛过程中应用的熟练程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实战经历增多,对抗强度增强,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3)大量的教学比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荣俊杰[2](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建[3](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周冲[4](2020)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已超过人们对体育的认知,成为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教学不仅仅是运动技能和技术传授过程,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乒乓球作为国球,在广大群众中广受欢迎,相应的对教练员的需求也是非常可观的,高校乒乓球教学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与优化,来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人才的需求。为更深入了解乒乓球普修课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实际开展情况,本文以教学优化理论为理论依据、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现实依据、学生自身发展为内在依据,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为研究方法,对湖南省8所高校体教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教学优化理论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进行纠治。调查发现湖南省8所高校乒乓球普修课存在的问题:教师“教”:1、湖南省8所学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重技能轻文化、重课上轻课下现象积弊很深;2、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现有的场地不足和器材质量不佳等问题建议学校购买器材以及要定期维修场地,消除安全隐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3、研究发现8所学校乒乓球普修课师资年龄结构失衡,要针对新进教师少等问题进行优化;4、湖南省8所学校乒乓球普修课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掌握,但对于学生未来就业和学生继续学习的衔接的需要优化;5、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乒乓球“技术+理论”为主,教学实践中过多的注重知识面广度的了解且内容简单,缺乏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培养;6、调查发现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中老师教法、教学辅助等单一;学生“学”:1、学生思想上对乒乓普修课认识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兴趣不浓,以完成学业、拿到学分为目的,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让位于考试,学生的学习让位于学分。进而提出如下对策:在教师“教”的方面:(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课上课下一体化,对课下作业进行要求,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素质的发展,实现德技双馨。(2)学校及时更新质量不佳体育器材,确保体育器材、场地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努力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3)尝试从人才引进、交流学习、鼓励科研、政策激励等方面扩充师资力量。在学生“学”的方面:(1)从起点和结果出发,加大进班考核“门槛”和学业完成的要求;(2)从过程出发,强化激励力度,将普修科纳入评奖评优,升学保研的指标体系;
杨波[5](2020)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人机交互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逐步受到国内外不同学者、机构的普遍关注。为了探索和建设虚拟仿真国家金课,打造“VR+教学”的新型教学范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乒乓球辅助教学中,使学习者在虚拟体育情境下借助HTC Vive传感设备完成多种感官的实时交互,再结合目标激励反馈机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兴趣,用实践探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潜在价值,既能促进运动技能学习的多样化发展,又为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二年级非体育专业乒乓球选修课的97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将运动交互式虚拟现实设备和视频资源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并结合体育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环节方案设计。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18周的辅助教学干预后,对实验前后不同组别学习者情感态度、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虚拟现实技术对提高乒乓球教学效果的科学假设。主要结论如下:1.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角色,有效的改善了乒乓球学习过程中因枯燥性和击不到球而产生的无趣感。学习者在习得乒乓球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为高校乒乓球教学改革和体育课程的多元开发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推动了新时期教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将虚拟现实技术和视频资源应用于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中,可以作为激励学习者潜在学习能力效果的手段,在唤醒体育情境兴趣的同时促进运动技能成绩提高,而传统授课班学习者在情感态度上并未产生积极促进效果。其次不同教学方式在身体素质方面难以形成有效的刺激作用。3.融合虚拟现实技术的乒乓球辅助教学模式在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运动成绩的促进上较视频教学班和传统授课班表现出更好的优效性;在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效果方面实验班较传统授课班均存在显着差异;反观身体素质指标,不同组别在实验后都未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4.虚拟现实技术对多学科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均具有中等程度的正向影响。
唐柔[6](2020)在《弹力软轴训练器在乒乓球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乒乓球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更好、更快地掌握好技术动作,在学生做正式的练习之前,加入一些辅助练习,这些动作类似于正式技术动作,且难度偏小,对学习和掌握一门新的技术动作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双方隔网的对抗性运动,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学习一项新的动作的时候就进行对抗练习,学生很难打两个连续的来回,并且学生在回接球过程中很难保持规范的动作,学生练习的压力过大就会对乒乓球课的兴趣也会下降,课堂氛围也会冷清。为何初学者在老师教完动作之后上台练习就会出现容易掉球,动作不规范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球感普遍都差,击球点位置把握不准,控球能力差,在双人对练的时候很难将球回接到规定的区域内,导致击球时的击球点和击球时间不准确,学生在回接球过程中很难注意自己的挥拍动作,经常这样练习动作很容易变形,教师逐台陪练以及纠错的时间就会耗费很多,尤其是公选课这种大课堂,人数多,学生基础薄弱,上课的任务难度就会增大,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为了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好技术动作技术,在初学者学习乒乓球技术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辅助练习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本文以乒乓球公选课使用弹力软轴训练器这一辅助练习方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公选课2个班的男生进行乒乓球教学实验,共80人,实验进行16周,每周1次课。通过研究对比分析结论如下:1.从整体数据来看,两个班的成绩都比实验前有提高,实验班的提高幅度要大于对照班的提高幅度。首先,比较实验后两个班的达标成绩,实验班的拨球、攻球个数均高于对照班,且存在显着差异性;再比较实验后两个班的计评成绩,实验班的拨球、攻球以及左推右攻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班,且差异显着。实验班都优于对照班。2.使用弹力软轴练习器进行辅助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在练习时减少了错误动作的出现,击球的动作比较规范。并且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击球板数,提高基础水平。3.运用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公选课堂也能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辅助练习器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一定的帮助。
吴梦迪[7](2020)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方案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被其他学科加以应用。但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该模式尚未得到成熟化、广泛性的应用与推广。为验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用性以及潜在的效果,研究综合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设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案,探究翻转课堂在高校乒乓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选择选择郑州大学大二乒乓球选修课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重点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验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方面能够带来积极效果这一假设,同时也证明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将会得到较高满意度,符合学生的偏好以及教育发展的趋势。经过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实验证明,无论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都能对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不过翻转课堂能够对实验组学生的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的成绩产生显着性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仅能够对学生的肺活量、引体向上成绩产生显着性影响。说明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仅仅对学生的柔韧性素质有积极影响。第二,运动技能测试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都能够有效提高乒乓选修课学生的反手推挡与正手攻球的技术规范性与技术运用效果。但是在成绩提高幅度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提高成绩幅度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因此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运动技能提升有有效。第三,参与实验后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普遍改观,倾向于满意翻转课堂教学中的授课效率、授课形式、授课方法、授课教师、课程考核与评价。研究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给教学带来积极的效果,在落实的过程中要着重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开始,需要注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因地制宜综合多种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率。
茆忠塘[8](2020)在《“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乒乓球是一项集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运动,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乒乓球课程。乒乓球小速度快、旋转变化多,初学者球性不熟,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技术动作,相对于群体项目,乒乓球对个人技术要求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重视单一技术的教学,教学组织形式较单一,课堂的气氛较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与学生全面培养的课程指导纲要有一定差距。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西登托普提出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本文拟从学习能力、参与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三个指标与传统模式教学相比较。尝试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上以学生为主,不仅重视学生技术的教学,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愉快的交往中,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弥补高校乒乓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并为丰富高校乒乓球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参考。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对照班”和“实验班”两个选项课的班级进行调查、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运动教育模式在乒乓球技能、课堂的参与能力和同学间的交往能力传统教育模式更有优势。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5*10米往返跑、12分钟跑的身体素质方面,5*10米往返跑的P=0.988,12分钟跑的P=0.112,均大于0.05,说明两种模式在身体素质方面影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乒乓球反手推挡的回合数和技术动作分方面,分别与实验前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到P值均为0,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后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到P值大于0.05,说明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实验班的数据要稍好于对照班的数据,并且在乒乓球理论知识和基础裁判规则的理解应用上,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班教学效果更好。3.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参与能力的影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生的合作精神方面,P(实)=0<0.05<P(对)=0.199;学习积极性方面,P(实)=0.001<0.05<P(对)=0.226,对比得到“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更加显着,说明“运动教育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参与能力的提高。4.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影响运动教育模式教学下的实验班,课堂内容丰富,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更愿意和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下的对照班,课堂氛围单调,内容单一,学生觉得枯燥,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缺乏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说明“运动教育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结果分析显示:运动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交能力方面,教学效果都很显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乒乓球反手推挡技术动作的学习能力方面,教学效果显着,在参与能力和社交能力方面教学效果一般。因此,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
秦亚楠[9](2019)在《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体育强国建设是我国当前体育的发展形势,体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这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它既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河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也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大省,在这样良好的体育氛围下,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在河南省高校中相继开展起来。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落实课时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合理,不但决定了学生能否有效掌握乒乓球技能,也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对新型体育人才的需要。如何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使之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乒乓球人才,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从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对目前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发现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为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中,乒乓球普修课程开设情况较好,专选课程的开设情况不理想,设置并开设有辅修课程的高校很少;乒乓球专项人才的培养数量逐年下降,急需加强乒乓球专选课程建设。2.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程、专选课程和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较多,缺少乒乓球自编教材的建设。考核范围缺少对学生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裁判技能、比赛战术应用和身体素质训练的考核。3.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任课教师缺乏对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学习与应用,有待提高教练之眼等新型软件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乒乓球教师缺乏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应用。4.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任课教师人数较少且年龄结构偏大;乒乓球教师硕士学历较多,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大,缺少教授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尤其缺少一级运动员和一级裁判员等级及以上的高水平乒乓球教师。5.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乒乓球场地设施资源欠佳,乒乓球场馆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大;部分高校乒乓球台的数量不能够满足乒乓球普修课程的教学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乒乓球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整体较低。6.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薄弱,各高校乒乓球教师不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申请并获批乒乓球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缺少省级和国家级别的乒乓球精品课程。研究建议主要包括:1.各高校应重视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大力开展乒乓球运动,鼓励开设乒乓球课程,借鉴其他高校乒乓球课程建设成效较好的经验,适当修改课程设置,保证课程顺利实施。2.相关专家和领导可以适当修改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项目的招生考试办法,加大专项在总分中的占比;广泛组织不同级别的乒乓球竞赛,提高学生对乒乓球项目的运动兴趣和参与度,主动发掘并积极培养乒乓球专项人才。3.高校在招聘乒乓球教师的时候,除了考虑高学历以外,更要考虑高技术水平的专项人才,可以引进具有一级运动员和一级裁判员及以上级别的高层次人才,为高校乒乓球师资队伍注入优秀的师资力量。
王瑞[10](2019)在《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共体育选项课是学校同时开设多种不同的体育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授课教师,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需求的新课程,是发展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对选课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打破原有班级制度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发现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发展。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和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师范大学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形态基本处于正常水平,身体素质达标率较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定期参加体育锻炼,能合理看待比赛过程和结果,客观评价体育赛事。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效果较好,并且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在运动中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竞争、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社会体格焦虑度,速度素质明显低于其他身体素质水平,运动技能仍有待提高的现象。2.通过有序多变量Logsitic回归分析得出,被调查学生认为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具有显着影响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项目、场地器材、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师性格、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控、师生关系、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学生身体形态、学生学习态度、学生锻炼意志、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运动技能掌握程度、选择课程的态度、锻炼同伴。3.本研究发现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安排不能与学生兴趣爱好一致、场地器材设施未能满足学生需求、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考核评价方法不够成熟、部分师生关系处理不和谐、学生选择公共体育选项课项目时目的性不明确、学生避重就轻、择善而从的选课心理表现明显、部分学生存在从心理上排斥公共体育选项课的现象、学生未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选项课课程的客观原因较为突出、学生参加集体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相对较少、多方面因素制约学生课后进行选项课项目练习。4.针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除了教授学生运动技能,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灌输长期坚持参加锻炼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的整体培养外,教师还要注意具有潜力的学生。学校应注重改革创新,引进或开发多种新兴项目,增设多种优势项目;科学运用运动场,注重日常维护和更新运动器材;优化校园网络,完善学生选课系统;加强教师的再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课程项目;充分利用社团组织效应,激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二、关于高校乒乓选项课教法的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校乒乓选项课教法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前高校篮球普修或者选修课学生的上课现状 |
1.1.2 考试内容引导学习内容,学生主动性不足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关于体育课堂积极性的研究 |
1.3.3 关于体育课堂比赛教学的研究(比赛对教学的影响) |
1.3.4 关于篮球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研究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数据对比分析 |
3.1.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战能力水平对比分析 |
3.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参赛积极性对比分析 |
3.1.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时课堂表现对比分析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组内对比分析 |
3.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战能力水平组内对比分析 |
3.2.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参赛积极性组内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时表现组内对比分析 |
3.3 讨论 |
3.3.1 课上典型情况的案例分析 |
3.3.2 对个人比赛总结的案例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参考文献 |
6.致谢 |
附录1 活动时间内学生表现数据 |
附录2 课堂表现评分标准 |
附录3 教学实践评分标准 |
附件4:罚球、半场运球技术考核评分标准 |
附录5 大学生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录6 大学生情谊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量表 |
附录7 学生信息 |
附件8 上海体育学院术科教案模版 |
(2)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测量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德尔菲法 |
3.3.5 观察法 |
3.3.6 内容分析法 |
3.3.7 数理统计法 |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
8.1 结论与建议 |
8.2 创新 |
8.3 不足 |
8.4 展望 |
9 致谢 |
参考文献 |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
附件 |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
(4)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阐释 |
1.3.1 教学 |
1.3.2 优化 |
1.3.3 乒乓球普修课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文件使用分析 |
3.1.1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政策的落实情况 |
3.1.2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课程标准 |
3.1.3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论 |
3.2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软硬件设施保障 |
3.2.1 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场地器材现状与分析 |
3.2.2 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师资队伍现状与分析 |
3.3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师教学现状与分析 |
3.3.1 教师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现状评价与分析 |
3.3.2 教师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目标认识与分析 |
3.3.3 教师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内容选定与使用分析 |
3.3.4 教师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方法选择与分析 |
3.3.5 教师对乒乓球普修课教学考核认识与分析 |
3.4 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学生学习态度调查与分析 |
3.4.1 学生选择乒乓球普修课学习兴趣调查与分析 |
3.4.2 学生选择乒乓球普修课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 |
3.4.3 学生在乒乓球普修课堂上活跃度现状与分析 |
3.4.4 学生对普修课教师教学方法喜好调查与分析 |
3.4.5 学生学习后乒乓球技术水平变化调查与分析 |
3.5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
3.5.1 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差异 |
3.5.2 教学内容与课时计划划分不足 |
3.5.3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选择偏差 |
3.5.4 教学进度设计与实施进程反差 |
3.5.5 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达成矛盾 |
3.6 影响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因素分析 |
3.6.1 教师的教学让位于考试 |
3.6.2 学生的学习让位于学分 |
3.7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优化对策探讨 |
3.7.1 优化教育理念 |
3.7.2 改善场地器材 |
3.7.3 拓展师资力量 |
3.7.4 细化教学目标 |
3.7.5 明晰教学内容 |
3.7.6 创新教学方法 |
3.7.7 完善教学考核 |
3.7.8 改善学习态度 |
3.7.9 控制教学进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教师教学方面 |
4.1.2 学生学习方面 |
4.2 建议 |
4.2.1 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 |
4.2.2 学生学习方面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5)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现代教育改革有利于推进教学方法创新 |
1.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给予现代教育新思路 |
1.1.3 深化高校乒乓球改革迫在眉睫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虚拟现实技术 |
2.2 虚拟现实技术的相关研究 |
2.2.1 虚拟现实技术国外相关研究 |
2.2.2 虚拟现实技术国内相关研究 |
2.3 乒乓球教学相关研究 |
2.3.1 乒乓球教学的理论基础 |
2.3.2 乒乓球教学的教学目标 |
2.3.3 乒乓球教学的实施原则 |
2.3.4 乒乓球教学的内容分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乒乓球公共课教学方案设计及实施 |
4.1.1 融入虚拟现实乒乓球教学方案设计及实施 |
4.1.2 融入视频资源的乒乓球教学方案设计及实施 |
4.2 实验前不同组别的一致性分析 |
4.2.1 自主学习能力一致性分析 |
4.2.2 体育情境兴趣一致性分析 |
4.2.3 技能测评成绩一致性分析 |
4.2.4 身体素质一致性分析 |
4.3 教学实践效果对比分析 |
4.3.1 乒乓球传统教学的学习效果分析 |
4.3.2 乒乓球虚拟现实教学的学习效果分析 |
4.3.3 乒乓球视频教学的学习效果分析 |
4.4 不同教学方式的学习成效差异分析 |
4.4.1 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析 |
4.4.2 体育情境兴趣的差异分析 |
4.4.3 技能测评成绩的差异分析 |
4.4.4 身体素质的差异分析 |
4.5 虚拟现实技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 |
4.5.1 研究问题 |
4.5.2 文献来源及检索 |
4.5.3 检索策略 |
4.5.4 统计学处理 |
4.5.5 发表偏倚检验 |
4.5.6 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教学效果的整体影响 |
5 讨论 |
5.1 虚拟现实教学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 |
5.2 虚拟现实教学效果受多重因素影响 |
5.3 下一步工作计划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弹力软轴训练器在乒乓球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辅助练习法 |
2.1.2 辅助器材 |
2.1.3 辅助练习在乒乓球项目中表现的形式 |
2.1.4 乒乓球弹力软轴练习器 |
2.1.5 辅助练习(器材)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 |
2.2 辅助练习在国内研究的现状 |
2.2.1 辅助练习法在乒乓球项目中的应用 |
2.2.2 辅助练习法在其他项目上的应用 |
2.2.3 高校体育公选课相关现状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
4.1 实验设计 |
4.1.1 教学原则 |
4.1.2 实验选择的教学方法 |
4.1.3 实验的教学进度安排 |
4.1.4 教学目标 |
4.1.5 运用弹力软轴训练器的阶段计划 |
4.2 实验实施过程 |
4.2.1 对照组实施过程 |
4.2.2 实验组实施过程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数据整理分析 |
5.1.1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5.1.2 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 |
5.1.3 实验前两个班各项技术达标的差异 |
5.1.4 实验前两个班各项技术评比的差异 |
5.2 实验后数据整理分析 |
5.2.1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5.2.2 对照班实验前后技术达标和技评的结果与分析 |
5.2.3 实验班实验前后技术达标和技评的结果与分析 |
5.2.4 实验后两个班各项技术的差异 |
5.2.5 实验后两个班各项技术技评的差异 |
5.3 辅助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效果对比分析 |
5.3.1 辅助教学法 |
5.3.2 传统教学法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影响 |
5.4.2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
5.4.3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影响 |
5.4.4 乒乓球弹力软轴训练器辅助教学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7)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翻转课堂 |
二 选修课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 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概况 |
二 国外研究概况 |
三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教学实验法 |
四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 实验目的 |
二 实验内容 |
三 课时及安排 |
第二节 实验步骤 |
第三节 实验测试内容及指标 |
第四节 实验控制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及分析 |
一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及分析 |
二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及分析 |
三 实验前后实验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及分析 |
四 实验前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及分析 |
五 小结 |
第二节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一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二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三 实验前后实验组技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四 实验前后对照组技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五 小结 |
第三节 实验前后实验组大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一 实验前实验组大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测试结果 |
二 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测试结果 |
三 实验前后实验组大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测试结果 |
四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专家咨询调查表 |
附录 B 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中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满意度调查 |
附录 C 翻转课堂正手攻球教案及资料上传截图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发表期刊论文 |
致谢 |
(8)“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能力概念界定 |
2.1.1 学习能力 |
2.1.2 参与能力 |
2.1.3 社交能力 |
2.2 传统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
2.3 运动教育模式概念界定 |
2.4 国内研究综述 |
2.4.1 国内运动教育模式相关研究 |
2.4.2 国内高校乒乓球教学相关研究 |
2.4.3 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
2.4.4 运动教育模式的局限性研究 |
2.4.5 与已有的运动教育模式研究的论文在评价指标上的不同 |
2.5 国外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理论基础 |
3.3.1 团队学习理论 |
3.3.2 情景学习理论 |
3.3.3 社会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4 实验设计 |
4.1 对照班教学设计 |
4.1.1 教学理念 |
4.1.2 课堂教学实施安排 |
4.1.3 教学进度 |
4.1.4 教学分组 |
4.1.5 教学比赛 |
4.1.6 成绩考核 |
4.2 实验班教学设计 |
4.2.1 教学理念 |
4.2.2 运动季的设置 |
4.2.3 实验班教学进度 |
4.2.4 学生分组设计 |
4.2.5 课堂教学实施阶段 |
4.2.6 角色分配 |
4.2.7 比赛的设计和裁判实施 |
4.2.8 总结和考核的设计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分析 |
5.1.1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5~*10米往返跑的对比分析 |
5.1.2 实验班和对照班12分钟跑的对比分析 |
5.2 乒乓球学习能力分析 |
5.2.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反手推挡个数测试情况 |
5.2.2 实验班实验前后反手推挡个数测试情况 |
5.2.3 对照班实验前后反手推挡个数测试情况 |
5.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反手推挡个数测试情况 |
5.3 运动参与能力分析 |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合作精神的对比分析 |
5.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积极性的对比分析 |
5.4 学生社交能力分析 |
5.4.1 样本总体情况 |
5.4.2 社交能力状况分析 |
5.5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访谈评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5.1 实验班学生的评价 |
5.5.2 对照班访谈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6.1.2 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
6.1.3 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参与能力的影响 |
6.1.4 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影响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内容大纲 |
附录B 运动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C 社会交往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D 实验班分组及比赛统计表 |
附录E 课堂具体实施过程 |
附录F 身体素质测试记录表 |
附录G 技术等级评分标准表 |
附录G-1 实验班反手推挡测试表 |
附录G-2 对照班反手推挡测试表 |
附录H 实验班与对照班访谈记录 |
致谢 |
(9)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课程与体育课程 |
2.1.2 课程建设 |
2.1.3 体育教育专业 |
2.1.4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 |
2.2 有关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1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2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人才培养的研究 |
2.3 有关课程建设的研究 |
2.3.1 有关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 |
2.3.2 有关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 |
2.4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的研究 |
2.4.1 有关乒乓球课程设置的研究 |
2.4.2 有关乒乓球教学现状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与实施现状 |
4.1.1 乒乓球课程的开设情况 |
4.1.2 乒乓球教学大纲的修订情况 |
4.1.3 乒乓球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 |
4.1.4 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 |
4.1.5 乒乓球课程考核评价的分析 |
4.1.6 乒乓球课程教材的选用情况 |
4.1.7 乒乓球精品课程的申获情况 |
4.1.8 乒乓球课程的师资队伍情况 |
4.1.9 乒乓球课程的场地设施情况 |
4.1.10 乒乓球课程的学情分析 |
4.2 制约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问题 |
4.2.1 乒乓球专选课程开设不理想,辅修课程设置较少 |
4.2.2 高校缺乏乒乓球自编教材建设,乒乓球课程缺少理论知识的考核 |
4.2.3 乒乓球课程缺乏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体育教学模式较单一 |
4.2.4 高校缺少高层次乒乓球人才,乒乓球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4.2.5 乒乓球场地设施资源有限,高校缺乏乒乓球专业场馆建设和投入 |
4.2.6 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薄弱,获批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 |
4.3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对策 |
4.3.1 积极开设乒乓球专选课程,增加设置辅修课程 |
4.3.2 加强乒乓球自编教材建设,完善乒乓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
4.3.3 丰富乒乓球课程现代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体育教学模式 |
4.3.4 引进高层次乒乓球人才,加强乒乓球师资队伍建设 |
4.3.5 加大乒乓球场馆的建设投入和开放力度,完善乒乓球场地设施 |
4.3.6 重视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增加乒乓球课程建设成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录D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 |
2.1.1 关于体育教学方针政策的研究 |
2.1.2 关于教师对学生体育意识影响的研究 |
2.1.3 关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要性的研究 |
2.1.4 关于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的研究 |
2.2 关于国外大学体育课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基本情况 |
4.1.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课程设置情况 |
4.1.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考核评价情况 |
4.1.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
4.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分析 |
4.2.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评价指标选择 |
4.2.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运动参与目标的实施效果 |
4.2.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运动技能目标的实施效果 |
4.2.4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身体健康目标的实施效果 |
4.2.5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心理健康目标的实施效果 |
4.2.6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社会适应目标的实施效果 |
4.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Logistic回归分析 |
4.3.2 主成分分析 |
4.3.3 因子解释 |
4.4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4.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学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调查问卷1 |
调查问卷2 |
访谈提纲 |
附件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关于高校乒乓选项课教法的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秦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3]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教学优化研究[D]. 周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杨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弹力软轴训练器在乒乓球公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唐柔.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吴梦迪. 郑州大学, 2020(02)
- [8]“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D]. 茆忠塘. 苏州大学, 2020(03)
- [9]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D]. 秦亚楠. 河南大学, 2019(01)
- [10]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D]. 王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