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克芦丁和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影[1](2018)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曲克芦丁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曲克芦丁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PN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激素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皮下注射,2次/d,同时联合静滴曲克芦丁注射液,1次/d,总疗程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24 h尿蛋白、血肌酐(BUN)、尿素氮(Scr)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治疗组缓解率为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1.67%,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24 h尿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BUN及Scr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AL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曲克芦丁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以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无毒副作用,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廖华印,胡琼丽,包泽岩,钟水生[2](2016)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参数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7%,高于对照组的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30、60 d,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肯定,能有效恢复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涛[3](2014)在《丹红注射液临床规范化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丹红注射液进行文献和集中监测调查研究,对丹红注射液的基本信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制定丹红注射液规范化应用指南,以期降低不合理用药产生的用药风险,增加临床用药安全性,发挥丹红注射液治疗优势,促进中药注射剂产业健康发展。方法:1、基本信息研究:查阅2004年9月~2013年6月所有有关丹红注射液的报道,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研究丹红注射液的组方、成份、药理学、毒理学、剂型、药代动力学、生产厂家、储运、效期、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的最新研究进展。2、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对2004年9月~2013年6月所有有关丹红注射液的报道中有关临床应用的文章进行筛选,对筛选出的文章按照适应症进行分类,并进行Meta分析,找出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的所有适应症并进行评价。3、安全性研究:对2004年9月~2013年6月所有有关丹红注射液的报道中有关不良反应的文章进行筛选,结合“十一五”期间进行的“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中收集到的丹红注射液相关病例30888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找出影响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安全性的相关因素。4、根据文献研究和集中监测分析的结果,制定丹红注射液规范化应用标准。结果:1、基本信息研究方面最终纳入147篇文献,研究结果显示:①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份是核苷类和丹酚酸类成份。②丹红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比较复杂,主要有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实验性心肌梗死、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等等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③体内(小鼠)实验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的LD50为39.5ml/kg,无长期毒性反应。④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SD大鼠体内代谢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T1/2为0.96±0.14h,Cmax为7.63±0.58,AUC(0-t)为46.23±4.4,AUC(0-∞)为48.42±4.7。2、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方面最终纳入109篇文献,经过Meta分析后发现丹红注射液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梗死、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常规治疗,且疗效确切。也可用于颈椎病、下肢深静脉血栓、高脂血、心肌梗死、脑血管性痴呆、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缺血性心肌病和骨折的辅助治疗。3、安全性研究方面丹红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中又以瘙痒和皮疹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9‰,属“偶见”级别。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可完全恢复。不良反应多为速发型,多发生在用药开始后30分钟之内。相对而言,女性患者、老年人、有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的人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高。结论:文献和集中监测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其毒理和药代动力学方面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邹薇[4](2010)在《曲克芦丁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曲克芦丁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关节炎模型,在致炎后d14d21,分别以曲克芦18,36,72 mg·kg-1灌胃给药治疗8天,用阿司匹林30 mg·kg-1作为阳性对照。采用足容积法测量继发侧足肿胀度,按5级评分法计算关节炎指数,光学显微镜观察关节的病理学变化,用血液黏度计测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比黏度(WBV)、血浆比黏度(PV)、血清比黏度(SV)、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取各组大鼠的关节滑膜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培养滑膜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关节炎大鼠的对侧和前肢关节明显肿胀,关节炎评分指数明显增加,关节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滑膜细胞增生,由原先的单层增至3-5层,部分滑膜细胞呈绒毛状增生;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关节软骨组织破损、剥脱,胶原纤维增生,有明显的血管翳形成。关节炎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明显异常,表现为其不同切变率下的WBV、PV、SV均增高,RBC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显着增高。培养滑膜细胞上清液中IL-1、TNF-α和PGE2的含量也明显增加。用曲克芦丁36,72 mg?kg-1治疗8天(致炎后d14d21)后,可明显降低关节炎大鼠的足肿胀度和关节炎评分指数,抑制关节滑膜细胞的增生,还可显着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曲克芦丁36,72 mg?kg-1组也可显着抑制滑膜细胞培养上清中过高的PGE2、IL-1和TNF-α含量,经相关性分析表明,曲克芦丁减轻关节肿胀与其抑制滑膜细胞产生PGE2、IL-1和TNF-α的关系密切,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7、0.9432和0.9258。结论:曲克芦丁对佐剂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可能是它的治疗机制之一,而抑制关节滑膜细胞异常分泌的PGE2、IL-1和TNF-α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李柳骥[5](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有才[6](2005)在《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老年性心力衰竭(HF)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老年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4%,治疗组总有效率9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改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
张宏,陶瑾[7](2004)在《灯盏花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31例血脂和血粘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 (NS)患者血脂紊乱及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 31例NS患者用灯盏花素 4 0mg加入 5 %葡萄糖或生理盐水 2 5 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14d为 1疗程 ,治疗期间禁用抗血小板聚集及调脂药物。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 2周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 ,高密度脂蛋白升高 (P <0 .0 5 ) ;2 4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灯盏花素对NS具有调脂、降低血粘度作用 ,且无明显副作用。
刘扬,周振宇,曹洪[8](2004)在《曲克芦丁和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曲克芦丁和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 (ET)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正常对照组、曲克芦丁组、黄芪组、西药组治疗前和治疗 10 d后血浆 ET水平。结果 各治疗组患者血浆 ET水平治疗前均高于正常组 (P<0 .0 1) ,曲克芦丁组及黄芪组治疗后血浆 E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 (P<0 .0 1) ,而西药组治疗后 ET水平变化不明显 (P>0 .0 5)。结论 曲克芦丁、黄芪通过下调血浆中 ET水平 ,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廖名龙,黄成斌,郁杰,谢梅[9](2003)在《黄芪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对黄芪注射液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进行综述。 方法 :通过查阅近期国内部分期刊杂志 ,对黄芪注射液在肺心病、老年肺结核、脑中风、冠心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甲亢、肝病及肾病等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 结果 :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上述疾病疗效满意。 结论 :黄芪注射液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肝病等的有效药物
胡静,徐德生[10](2006)在《葛根素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葛根素是从中药葛根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有效成分,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力衰竭、脑动脉硬化、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其不良反应是近期讨论焦点,本文就葛根素的药理学、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二、曲克芦丁和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曲克芦丁和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曲克芦丁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蛋白、ALB水平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
2.4 两组疗效评价 |
3 讨论 |
(2)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比较 |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3 讨论 |
(3)丹红注射液临床规范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丹红注射液的基础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丹红注射液临床疗效评价的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资料来源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疗效评价指标 |
1.6 结局指标 |
1.7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 |
2.2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评价 |
2.3 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
2.4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评价 |
2.5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
2.6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评价 |
2.7 丹红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 |
2.8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评价 |
2.9 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评价 |
2.10 丹红注射液治疗其它适应症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丹红注射液安全性评价研究 |
第一节 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安全性文献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集中监测法的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集中监测法的丹红注射液安全性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丹红注射液临床规范化应用指南 |
1 适应病症 |
2 溶媒选择 |
3 不良反应 |
4 禁忌 |
5 注意事项 |
第五部分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4)曲克芦丁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部分 曲克芦丁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曲克芦丁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曲克芦丁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分泌炎性因子 PGE2、IL-1 和TNF-α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致谢 |
(5)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1.1.1 病名萌芽期 |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
1.2.1.1 心痛 |
1.2.1.2 胸痛与膈痛 |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
1.2.2.1 胸痹与心痹 |
1.2.2.2 胸痹心痛 |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
1.2.3.1 厥心痛 |
1.2.3.2 真心痛 |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
1.2.4.1 卒心痛 |
1.2.4.2 久心痛 |
1.2.5 九种心痛 |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
1.2.7 病名之辨 |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
2.2 病机分析 |
2.2.1 心痛发作机理 |
2.2.1.1 不通则痛 |
2.2.1.2 牵引作痛 |
2.2.1.3 不荣则痛 |
2.2.2 疾病产生机理 |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
3.2.1.1 胸痹之辨证 |
3.2.1.2 心痛之辨证 |
3.2.2 病因辨证 |
3.2.3 八纲辨证 |
3.2.3.1 寒热辨证 |
3.2.3.2 虚实辨证 |
3.2.4 气血辨证 |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
4.1 治则概述 |
4.1.1 辨证治则 |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
4.2 治法概述 |
4.2.1 药物疗法 |
4.2.1.1 祛邪诸法 |
4.2.1.2 扶正诸法 |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
4.2.1.4 心病专药 |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
4.2.2.1 针灸 |
4.2.2.2 按摩 |
4.2.2.3 导引 |
4.2.3 其他疗法 |
4.2.3.1 外治法 |
4.2.3.2 食疗药膳 |
4.2.3.3 心理疗法 |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
5.1 心绞痛的预防 |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
5.2 心绞痛的调摄 |
5.2.1 精神 |
5.2.2 饮食 |
5.2.3 运动 |
5.2.4 禁忌 |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
6.1.2.1 汉唐时期 |
6.1.2.2 宋元时期 |
6.1.2.3 明清时期 |
6.1.3 讨论 |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
6.2.1.1 研究意义 |
6.2.1.2 入选标准 |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
6.2.3.2 证治规律 |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
7.1.2 现代应用 |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
7.1.2.2 临床研究 |
7.1.3 意义探讨 |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
7.2.2.1 心阳虚 |
7.2.2.2 肺阳虚 |
7.2.2.3 脾阳虚 |
7.2.2.4 肾阳虚 |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
7.2.4.1 温阳散寒 |
7.2.4.2 补气助阳 |
7.2.4.3 通阳宣痹 |
7.2.4.4 回阳救逆 |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
7.4 热证心痛辨析 |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
7.4.3 评述 |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1.4.1 心绞痛的诊断 |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
1.5 心绞痛的治疗 |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
2.1.1 心绞痛的病因 |
2.1.2 心绞痛的病机 |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
2.2.1 宏观辨证 |
2.2.2 微观辨证 |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
2.2.2.2 心功能方面 |
2.2.2.3 微循环方面 |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
2.2.2.9 激素方面 |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
2.2.2.11 其他方面 |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
3.1 辨证分型治疗 |
3.1.1 分3 型治疗 |
3.1.2 分4 型治疗 |
3.1.3 分5 型治疗 |
3.1.4 分6 型治疗 |
3.1.5 分7 型治疗 |
3.1.6 分8 型治疗 |
3.1.7 分10 型治疗 |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
3.2.1 从八纲论治 |
3.2.1.1 从虚实论治 |
3.2.2 从病邪论治 |
3.2.2.1 从痰湿论治 |
3.2.2.2 从瘀血论治 |
3.2.2.3 从痰瘀论治 |
3.2.2.4 从火邪论治 |
3.2.2.5 从毒论治 |
3.2.2.6 从郁论治 |
3.2.3 从脏腑论治 |
3.2.3.1 从肾论治 |
3.2.3.2 从脾论治 |
3.2.3.3 从肝论治 |
3.2.3.4 从肺论治 |
3.2.3.5 从胆论治 |
3.2.3.6 从胃论治 |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
3.2.4 其他 |
3.2.4.1 从阴虚论治 |
3.2.4.2 从络论治 |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
4.7.1 病机认识 |
4.7.2 治疗大法 |
4.7.3 临床用药特点 |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
5.1.1 祛邪诸法 |
5.1.1.1 活血化瘀法 |
5.1.1.2 疏肝行气法 |
5.1.1.3 温阳散寒法 |
5.1.1.4 行气活血法 |
5.1.1.5 通阳活血法 |
5.1.1.6 消积化滞法 |
5.1.1.7 软坚破结法 |
5.1.1.8 化痰祛瘀法 |
5.1.1.9 化痰通阳法 |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
5.1.2 扶正诸法 |
5.1.2.1 益气温阳法 |
5.1.2.2 益气养阴法 |
5.1.2.3 益气养心法 |
5.1.2.4 温通心阳法 |
5.1.2.5 益气健脾法 |
5.1.2.6 益气补肺法 |
5.1.2.7 补肾法 |
5.1.2.8 调补心肾法 |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
5.1.3 扶正祛邪诸法 |
5.1.3.1 益气活血法 |
5.1.3.2 滋阴活血法 |
5.1.3.3 温阳活血法 |
5.1.3.4 通络益气法 |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
5.1.3.10 补肾涤痰法 |
5.1.3.11 补肾活血法 |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
5.1.3.13 补脾和胃法 |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
5.2 中成药治疗 |
5.2.1 丸剂 |
5.2.1.1 滴丸 |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
5.2.2 散剂 |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
5.2.4 片剂 |
5.2.5 胶囊剂 |
5.2.6 合剂(口服液) |
5.2.7 颗粒剂(冲剂) |
5.2.8 注射剂 |
5.2.9 气雾剂、喷雾剂 |
5.2.10 软膏剂 |
5.2.11 膏药 |
5.2.12 其他剂型 |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
6.1 根类 |
6.1.1 三七 |
6.1.2 丹参 |
6.1.3 西洋参 |
6.1.4 当归 |
6.1.5 麦冬 |
6.1.6 刺五加 |
6.1.7 黄芪 |
6.1.8 葛根 |
6.1.9 缬草 |
6.2 根茎类 |
6.2.1 大蒜 |
6.2.2 川芎 |
6.3 果实类 |
6.3.1 山楂 |
6.3.2 刺蒺藜 |
6.4 花类 |
6.4.1 红花 |
6.4.2 鸡冠花 |
6.4.3 蒲黄 |
6.5 叶类 |
6.5.1 茶叶 |
6.5.2 银杏叶 |
6.6 茎藤类 |
6.6.1 桑寄生 |
6.7 全草类 |
6.7.1 长白瑞香 |
6.7.2 回心草 |
6.7.3 灯盏细辛 |
6.7.4 红景天 |
6.7.5 苦碟子 |
6.7.6 香青兰 |
6.7.7 穿心莲 |
6.7.8 绞股蓝 |
6.7.9 益母草 |
6.7.10 淫羊藿 |
6.8 动物类 |
6.8.1 水蛭 |
6.8.2 地龙 |
6.8.3 熊胆 |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
7.1 针灸疗法 |
7.1.1 体针疗法 |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
7.1.2 耳针疗法 |
7.1.2.1 耳穴电针法 |
7.1.2.2 耳穴贴压法 |
7.1.3 头针疗法 |
7.1.4 腕踝针疗法 |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
7.1.6 温针疗法 |
7.1.7 电针疗法 |
7.1.8 灸法 |
7.1.8.1 艾条灸法 |
7.1.8.2 隔物灸法 |
7.1.9 刺血疗法 |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
7.1.11 综合疗法 |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
7.2 穴位疗法 |
7.2.1 穴位注射法 |
7.2.1.1 西药注射 |
7.2.1.2 中药注射 |
7.2.2 穴位埋植法 |
7.2.2.1 穴位埋线法 |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
7.2.3 穴位贴压法 |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
7.2.4 其他穴位疗法 |
7.3 推拿疗法 |
7.3.1 压痛点推拿 |
7.3.2 心区局部推拿 |
7.3.3 足反射区推拿 |
7.3.4 全身推拿 |
7.4 气功疗法 |
7.4.1 治疗原理 |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
7.4.4 临床应用 |
7.4.4.1 内气疗法 |
7.4.4.2 外气疗法 |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
9.1.2 临床应用 |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
9.2.1.1 环境安排 |
9.2.1.2 起居护理 |
9.2.1.3 情志护理 |
9.2.1.4 服药护理 |
9.2.1.5 饮食护理 |
9.2.1.6 排泄护理 |
9.2.2 疾病护理 |
9.2.2.1 危重期护理 |
9.2.2.2 缓解期护理 |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
10.1 针灸 |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10.2 中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
(6)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1.5 结果 |
2 讨论 |
(7)灯盏花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31例血脂和血粘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黄芪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肺心病 |
2 老年性肺结核[6] |
3 缺血性脑卒中 |
4 流行性出血热[9] |
5 冠心病心绞痛 |
6 病毒性心肌炎[12] |
7 肾病综合征 |
8 甲亢[15] |
9 慢性肝炎、肝硬化[16] |
10 对人精子运动的影响 |
11 早期糖尿病肾病[18] |
(10)葛根素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药理学 |
临床应用 |
>>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治疗 |
>>高脂血症治疗'>>>>高脂血症治疗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 |
>>心力衰竭治疗'>>>>心力衰竭治疗 |
>>高血压治疗'>>>>高血压治疗 |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 |
>>糖尿病及相关病症治疗'>>>>糖尿病及相关病症治疗 |
>>肾病综合征治疗'>>>>肾病综合征治疗 |
>>帕金森病治疗'>>>>帕金森病治疗 |
>>突发性耳聋治疗'>>>>突发性耳聋治疗 |
不良反应 |
四、曲克芦丁和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曲克芦丁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效果观察[J]. 张影. 中外医学研究, 2018(20)
- [2]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廖华印,胡琼丽,包泽岩,钟水生. 中国当代医药, 2016(34)
- [3]丹红注射液临床规范化应用研究[D]. 徐涛.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2)
- [4]曲克芦丁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邹薇. 苏州大学, 2010(01)
- [5]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6]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 刘有才.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5(03)
- [7]灯盏花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31例血脂和血粘度的影响[J]. 张宏,陶瑾.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4(04)
- [8]曲克芦丁和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J]. 刘扬,周振宇,曹洪.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4(01)
- [9]黄芪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J]. 廖名龙,黄成斌,郁杰,谢梅.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3(02)
- [10]葛根素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J]. 胡静,徐德生. 世界临床药物, 2006(04)
标签: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内皮素论文; 丹红注射液论文; 黄芪注射液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