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广线武汉分公司调度系统的实施与推广

京广线武汉分公司调度系统的实施与推广

一、武汉分局调度系统京广线的实施推进(论文文献综述)

万鸿鹄[1](2016)在《“一带一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经济性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国际运输行业蓬勃发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逐渐演变为国际运输的主导形式,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成为国际运输的重要载体。2013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统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连接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桥梁,是加强地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其核心是建立互联互通的亚欧非国际通道。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作为实现中国梦的载体,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中欧班列被提到比较重要的发展位置。但目前中欧班列存在货源普遍不足、回程空载率高、政府补贴压力大、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多地在不考虑实际市场需求以及地区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情况下,盲目过早开行直达欧洲的国际班列,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经济。基于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在发展亚欧非国际通道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中欧班列为“一带一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的代表来展开研究。针对中欧班列货源不足引发各种问题的状况,本文提出在货源不足时采用货物集结发车的新模式,分析中欧班列通道内各枢纽的集货能力及货运量差异,建立时间和费用多目标优化模型。以中西部地区中欧班列为例进行分析,通过把货运量结合到费用和时间多目标优化模型中,根据各地货运量及不同的运输组合方式求解不同集结路径的运输费用和运输时间。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通道中各节点城市的货物在郑州集结拼车,再发行通往欧洲直达班列的路径是最优的。与各地直达班列相比,采用在郑州集拼的方式所需耗费时间基本相同,但是因班列运载率大幅提升,使得单位集装箱的运输成本降低超过50%以上。因此,本文提出的多式联运通道优化方法是有效的,通过采用在郑州集拼发车的方式,可解决当前中欧班列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并据此提出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陈宝安[2](2015)在《《铁道通信信号》见证中国铁路的腾飞——写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建院65周年》文中提出铁路通信信号专业是铁路运输的重要支柱之一,承担着控制列车运行、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功能和责任。世界上自从铁路开始建设以来,通信、信号设备就是不可缺少的。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发展始终与铁路运输的发展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铁路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铁道通信信号》自创刊之日起,始终伴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而成长,见证了中国高铁的腾飞。1《铁道通信信号》的历史沿革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电务部[3](2015)在《2015年全路电务系统重点工作》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全路电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总公司党组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三点共识""三个重中之重",深化安全风险管理,推进"三化"建设,夯实安全基础,提高设备质量,确保电务安全持续稳定。2015年电务安全目标是:杜绝恶性违章作业,消灭行车B类及其以上责任事故,消灭机械室火灾事故,有效控制行车C类事故,实现电务安全生产有序可控。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何象章[4](2015)在《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追求投入与产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伴随而来的是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的巨大压力。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北经济的核心,也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研究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市圈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将武汉城市圈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市城市圈2006-2012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并借鉴协调发展模型,计算出武汉城市圈及各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并总结分析出五类城市:第一类为协调度逐步提升,且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整体趋于同步一致的咸宁市和黄石市;第二类为协调度逐步提升,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发展前期有所偏差,但后期逐步同步的武汉市和鄂州市;第三类为协调度逐步提升,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发展前期趋于同步一致,但后期有所偏差的孝感市;第四类为协调度逐步提升,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发展整体不同步的黄冈市、天门市和潜江市;第五类为协调度有所下降的仙桃市。

焦成启[5](2014)在《路局调度指挥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运输是以安全生产为方针,坚持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的原则。调度指挥在铁路运输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伴随着铁路发展和改革的大潮,运输生产中的安全、经济等问题愈发凸显其重要作用。铁路运输的各项工作中,安全是永恒不变的话题。特别是在“甬温线7.23”事故以后,中国铁路总公司、各铁路局、各站段更是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盛光祖部长更是提出了:“三个永远不、三个共识、三个重中之重、三个硬性规定”来指导各铁路局和站段工作。调度指挥处在运输生产的统一领导位置,如何科学合理的调度指挥,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值得我们探讨。安全和效益永远是密不可分的。运输企业的生产活动中经济效益永远是重中之重的问题,铁路运输的计量单位是吨公里和人公里。在铁路货运改革的新潮下,调度指挥作为运输生产的指挥、协调者,其命令计划的及时性、合理性、科学性等对运输组织的效率、效益、效能至关重要。故而如何通过精细调度、科学调度来最大限度的完成吨公里和人公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人是运输生产的主体,铁路发展追寻的是和谐发展。在运输生产的实际中,超劳问题由于其特殊性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何更好的以人为本,更好的为铁路运输生产的稳定发展献力,同样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课题。本人是武汉铁路局一名列车调度员,从事行车调度工作已经3年,结合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实际,写此文章是为了立足岗位,更好的为铁路运输生产出谋划策,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范晓林[6](2011)在《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流业作为一个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及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强大的物流需求及广阔的物流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为推进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合理的综合服务,从而对西部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优势依托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大的物流需求。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绿色农畜产品和煤炭、电力、绒毛、稀土、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资源,借助西部地区一批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合作,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的持续高涨带动了消费品流通市场的大发展和逐年庞大的外需贸易,形成了强大的物流需求。由于外生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使得企业对物流环境的改善变得尤为迫切,现代物流业发展已经提上议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己是其必然选择,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加入WTO为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发展规则。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使通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利用外资的渠道也逐步拓宽。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建设了若于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都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目前,中国学界对国内物流业研究较多,成果也很多。特别是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十大产业后,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同时对中国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理论与应用研究必须有新突破和提升。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历史、地理区位、基础设施、市场发育程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现代物流发展一直比较滞后,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零散,对西部区域物流研究成果也较为鲜见。本论文研究将弥补学界对西部地区物流研究之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本论文从区域物流视角切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精益物流和准时制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为基础,在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劣势条件及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及西部大开发新10年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原则、战略定位及基本构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架构体系和政策体系。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基础系统完整;二是目标定位明确,有一定的战略前瞻性;三是物流架构体系比较独特;四是论文部分内容在相关研究领域属首次提出。论文的不足体现在:一是对现代物流的相关政策解读不够,导致论文中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二是第一手实证资料较少,文献资料较多,故使该论文对整个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微观研究不够;三是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发展在中国尚属初阶段,论文有些观点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刘婷[7](2009)在《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和“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和推进,武汉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武汉应该抓住这个交通发展的大好契机,积极响应国家的发展政策和规划,建立一个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快武汉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不仅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能够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以及城市内外交通间的无缝衔接,加快现有运输资源的整合,更好的实现运输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这对于武汉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综合运输的概念,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综合运输理论的研究。然后对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现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分别阐述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情况,从运输体系结构、运输增长方式以及客货运输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影响武汉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采用组合预测法对武汉综合运输客货运输需求进行了预测。这为武汉综合运输体系的评价和发展对策的提出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理论依据。再次建立了综合运输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出评价指标,从基础设施建设、运输一体化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管理六个方面构建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结合分析结果,分别从运输网络设施建设、改进运输工具、综合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政策引导、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以及运输法规保障七个方面提出促进武汉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陈群元[8](2009)在《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文中指出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和产物,是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单元。而我国的城市群由于受行政分割和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不协调发展现象大量存在。这些不协调发展现象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群的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城市群已被作为国家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国家实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大战略的核心载体。但是,我国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研究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念意义与现实意义。泛长株潭城市群是带动整个湖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区域和支撑点,也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以其为实例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并论述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相关方法论、相关思想渊源。通过综合借鉴系统论、协同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方法,在理论方法上提出了协调论与城市群协调论,论述了协调论和城市群协调论的内涵与本质,比较了协调论与协同论和控制论的异同,并构建了协调系统的作用机理关系模型,以此作为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指导方法论。其次,针对国内外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不统一,参照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成长规律,结合城市群发展演化的特征,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雏形发育阶段、快速发育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共四个阶段,并论述了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具备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提出了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模式。通过对一般引力断裂点模型进行改进,以及通过要素流分析法对引力断裂点模型的界定结果进行误差纠偏,再考虑到城市群的地域邻近性特征,综合界定了泛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判定长株潭城市群已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判定泛长株潭城市群仍处于雏形发育阶段中的中期阶段。接着,比较分析了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群、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和泛长株潭城市群的不协调发展现象,探析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对发达地区城市群、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和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机制的现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设想。并从城市群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动力、主客体、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群系统的协调运作的内部工作机理,构建了城市群系统的一般协调关系模型,发达地区城市群的治理式协调关系模型和泛长株潭城市群的预防式协调关系模型。继而,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群或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关组织管理的总体模式,以及有关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专项内容的协调发展模式,比较了各种协调发展模式的优缺点,结合对泛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总体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其基础设施、区域产业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分析,构建了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总体模式、基础设施协调模式、产业发展协调模式和生态环境协调模式。最后,系统论述了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其中,政策保障主要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制度保障主要从城市群区域规划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和市场制度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组织保障通过借鉴国外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几种典型组织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群协调组织创新的几种模式类型,并结合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构建了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委员会的组织模式。

韩连友[9](2009)在《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的资产,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一个企业没有一套具有特色的、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将是有限的。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安全文化是铁路行业文化的核心,本文借鉴国内外安全文化研究成果,目的是建立具有铁路站段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引导和带动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提高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为铁路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本文是在安全文化和铁路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研究。首先对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阶段、概念和功能、安全文化评价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铁路安全文化相关概念,包括铁路安全文化的概念、结构和特征。之后对目前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和保障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作者就自身所在站段的安全特点和现状,针对本段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提高认识、强化责任,着力教育、注重培训,完善机制、落实制度,和谐氛围、同心同德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本段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贾丽慧[10](2007)在《石家庄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设计及环境改善》文中提出由于铁路行业的历史性原因,基层站段的工人素质普遍较低,在目前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冲击下,已显出不适应,并日益成为中国铁路改革的瓶颈因素。现在提高铁路工人素质已成为推进铁路改革发展的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培训是企业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手段,所以探讨高效率的、科学的培训机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工务段为例,从分析该段工人素质状况入手,找出了现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原因分析。根据石家庄工务段实际,研究设计了石家庄工务段工人培训机制,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探索实施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对企业文化环境进行了完善。其研究结论对于铁路基层站段提高铁路工人素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武汉分局调度系统京广线的实施推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分局调度系统京广线的实施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经济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一带一路”战略
        1.2.2 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
        1.2.3 多式联运通道优化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理论和方法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 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理论
        2.2.1 多式联运的定义与内涵
        2.2.2 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2.2.3 多式联运的优点
    2.3 运输通道理论
        2.3.1 运输通道的定义与内涵
        2.3.2 运输通道的微观机理
第3章 通道发展现状与比较性分析
    3.1 “一带一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
        3.1.1 发展现状
        3.1.2 主要问题
    3.2 通道集货能力比较性分析
        3.2.1 枢纽区位与商贸环境
        3.2.2 枢纽地区运输发展需求
        3.2.3 国家政策导向
        3.2.4 枢纽交通影响力
    3.3 通道货运量需求分析
第4章 通道经济性及其优化模型分析
    4.1 通道经济性分析
    4.2 理论与方法
        4.2.1 多目标优化的理论
        4.2.2 遗传算法
        4.2.3 优化的原则
    4.3 优化模型
        4.3.1 问题描述
        4.3.2 基本假设
        4.3.3 模型建立
        4.3.4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
第5章 案例分析
第6章 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6.1 优化现有运输网络,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
    6.2 解决基础设施的无缝衔接问题,保证一体化运输
    6.3 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的管理体制
    6.4 培育多式联运的市场主体
    6.5 健全多式联运的政策法规
    6.6 协调统一各种运输方式的价格体系
    6.7 改善多式联运发展的环境条件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铁道通信信号》见证中国铁路的腾飞——写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建院65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铁道通信信号》的历史沿革
2《铁道通信信号》的历史见证
    2.1《铁道科学技术简讯》
    2.2《铁道科学技术──通信信号分册》
    2.3《铁道通信信号》
3 结束语

(4)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
        1.2.2 关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
        1.2.3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2.1.2 城市生态环境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规模报酬理论
        2.2.3 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现状
    3.1 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1.2 自然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
    3.2 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现状
        3.2.1 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3.2.2 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第四章 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指标体系构建
        4.2.3 指标权重确定
        4.2.4 综合评价函数
    4.3 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4.3.1 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3.2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5.1 协调发展模型
    5.2 协调发展等级划分标准
    5.3 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及分析
        5.3.1 武汉城市圈及各市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5.3.2 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第六章 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6.1 根据协调结果,采取针对性强化措施
    6.2 结合用地结构,采取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6.3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4 理顺支持政策,推动落实各项制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路局调度指挥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调度指挥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调度指挥系统的组成
    2.2 调度指挥的指挥原则
    2.3 我国现行调度指挥管理模式
    2.4 调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新形势下对调度指挥的需求
第3章 调度指挥在调度安全中的作用发挥
    3.1 调度安全的重要性
    3.2 调度指挥工作的特点
    3.3 调度指挥在调度安全中的作用
    3.4 行车调度在调度指挥中的作用
    3.5 调度指挥在调度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3.5.1 调度指挥安全问题统计
        3.5.2 调度指挥安全问题特征分析
    3.6 案例分析
        3.6.1 调度命令问题案例分析
        3.6.2 错办通过事故案例
        3.6.3 电车进无电区事故案例
        3.6.4 漏发调度命令耽误列车事故案例
    3.7 调度安全的关键控制
    3.8 小结
第4章 调度指挥在经济效益中的控制策略
    4.1 铁路经济效益的范畴
    4.2 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性
    4.3 提高经济效益的控制理论
        4.3.1 提高经济效益的控制理论原理
        4.3.2 提高经济效益的控制目标体系
    4.4 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控制措施
        4.4.1 提高换算周转量的控制措施
        4.4.2 压缩运用车的控制措施
        4.4.3 提高装车及限制口能力的控制措施
        4.4.4 加快电煤运输的控制措施
        4.4.5 加快百千战略列车放行的控制措施
    4.5 小结
第5章 乘务员超劳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5.1 超劳的概况
    5.2 超劳的定义
    5.3 超劳的影响
    5.4 超劳背景分析
    5.5 影响机车乘务员的原因分析
    5.6 减少机车乘务员超劳的措施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内容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现代物流发展理论
    第一节 现代物流概述
        一、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二、现代物流业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发达国家物流理论
        二、中国的现代物流理论
第二章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演进历程及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物流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物流业演进历程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三、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物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与产业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宏观性问题
        一、政府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理念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问题
        三、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问题
        四、现代物流市场行为规范性问题
        五、宏观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
        六、现代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撑方面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现有基础优势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四、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地缘优势与亲缘优势
        五、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七、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凸显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劣势条件分析
        一、西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比较恶劣
        二、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展政策资源的稀缺
        三、西部地区物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四、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整体落后
        五、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体制不健全
        六、西部地区物流业人力资源匮乏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机遇条件分析
        一、西部地区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为物流业提供了保障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西部地区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经济全球化为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
        四、国家物流发展规划及省级物流发展规划为西部地区物流业提供了依据
        五、扩大内需为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六、"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物流业发展
    第四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挑战因素分析
        一、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内部挑战因素分析
        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外部挑战因素分析
第四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一、现代物流业的功能定位
        二、影响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的主要因素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功能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三、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第三节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
        二、第二阶段:"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
        三、第三阶段:"十四五"期间(2020-2025年)
第五章 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构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架构体系
        一、西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架及发展重点
        二、西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构架及发展重点
        三、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衔接带
    第二节 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改善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二、增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微观条件
        三、构建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7)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外综合运输理论研究综述
        1.2.2 国内综合运输理论研究综述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状
    2.1 武汉市地理经济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资源概况
        2.1.3 经济概况
    2.2 武汉市各种运输方式的现状分析
        2.2.1 公路运输发展概况
        2.2.2 铁路运输发展概况
        2.2.3 水路运输发展概况
        2.2.4 航空运输发展概况
    2.3 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状
        2.3.1 运输结构逐渐优化
        2.3.2 运输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2.3.3 人们对运输的需求增加
    2.4 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交通运输结构仍不合理
        2.4.2 联运的比例有待提高
        2.4.3 交通运输业管理体制较混乱
第3章 武汉市综合运输需求分析
    3.1 运输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1.1 社会经济的发展
        3.1.2 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3.1.3 产业结构的调整
        3.1.4 运输网络质量的提高
    3.2 客货运输量现状
    3.3 运输量预测
        3.3.1 预测方法选择
        3.3.2 预测模型的应用
        3.3.3 预测结果及分析
第4章 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水平评价
    4.1 评价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4.1.1 评价的目的
        4.1.2 评价的主要内容
    4.2 综合运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的评价
        4.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3 武汉市综合运输发展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
    4.4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建议
    5.1 加快运输网络设施的发展
    5.2 改进运输工具
    5.3 加快综合信息网络建设
    5.4 管理体制的改革
    5.5 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
    5.6 促进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5.7 运输法规的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主要研究成果
        6.1.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总体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二、研究的内容体系
        三、研究的技术方法
第二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方法
    第一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区域开发演化理论
        二、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方法论
        一、系统论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二、协同论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三、控制论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四、协调论与城市群协调论
    第三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思想渊源
        一、古代哲学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二、近现代工业文明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三、现代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与发展阶段评判
    第一节 区域与城市群地域综合体的概念辨析
        一、区域地域综合体的涵义
        二、城市群地域综合体的涵义
        三、区域与城市群地域综合体的关联与区别
    第二节 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一、城市群发展演进的阶段划分
        二、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三、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模式
    第三节 泛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
        一、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二、基于要素流分析的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三、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综合界定
    第四节 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阶段评判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评判的指标体系
        三、评判的标准
        四、评判的模型
        五、评判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问题、机制与模型
    第一节 城市群发展的不协调现象探析
        一、发达地区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
        二、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
        三、泛长株潭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
        四、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的根源探析
    第二节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机制探析
        一、城市群协调机制的类型
        二、国外的区域协调机制
        三、发达地区城市群的协调机制
        四、长株潭城市群的协调机制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机制的构建
    第三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型的构建
        一、模式与模型的概念辨析
        二、城市群协调模型的一般范式
        三、发达地区城市群的治理式协调模型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的预防式协调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模式
    第一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总体模式
        一、国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一般总体模式
        三、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总体模式的构建
    第二节 城市群基础设施的协调模式
        一、区域基础设施的一般特征
        二、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与模式
        三、区域基础设施在城市群协调中的作用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现状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基础设施的协调模式
    第三节 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协调模式
        一、区域产业分工、产业整合与产业协调的辨析
        二、区域产业协调的基本内容
        三、区域产业协调的一般模式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性评价与分析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外向功能强度评价与分析
        六、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协调模式
    第四节 城市群生态环境的协调模式
        一、城市群生态环境协调的涵义
        二、城市群生态环境系统的特征
        三、城市群生态环境协调的一般模式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协调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效应
        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影响效应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响应:协调发展
    第二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城市群协调制度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二、城市群区域规划制度的创新
        三、城市群利益分配制度的创新
        四、城市群市场制度的创新
    第三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创新
        一、国外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
        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创新模式
        三、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学期间参加的相关课题

(9)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安全文化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1.2.2 安全文化可以发挥强大的功能
        1.2.3 安全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性
    1.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综述
    2.1 安全文化简述
        2.1.1 安全文化的起源
        2.1.2 安全文化的发展阶段
        2.1.3 安全文化的概念
        2.1.4 安全文化的功能
    2.2 安全文化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
        2.2.1 正确认识安全文化与宣传思想工作的相互关系
        2.2.2 重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2.3 铁路安全文化的概念
    2.4 铁路安全文化的构成
        2.4.1 安全理念文化
        2.4.2 安全制度文化
        2.4.3 安全行为文化
        2.4.4 安全物质文化
    2.5 铁路安全文化的特征
        2.5.1 核心是先进安全文化
        2.5.2 理念是“以人为本”
        2.5.3 精神是“拼搏奉献、尽职尽责”
        2.5.4 形象是“安全可靠”
第三章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铁路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3.1.1 铁路行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
        3.1.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铁路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3.2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3.2.1 重视安全文化建设
        3.2.2 文化建设水平不一
        3.2.3 己有明确的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划或推进计划
    3.3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3.3.2 安全文化整体建设不成体系
        3.3.3 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对立起来
        3.3.4 未能正确处理安全文化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
        3.3.5 员工违章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安全素质较低
    3.4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3.4.1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
        3.4.2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4.3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3.4.4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4.5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3.4.6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5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3.5.1 切实加强领导
        3.5.2 建立长效机制
        3.5.3 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3.5.4 加强安全文化的队伍建设
        3.5.5 加强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
        3.5.6 树立和推广先进基层单位与典型人物
        3.5.7 铁道部、路局、站段建立三级责任体系
第四章 铁路安全文化考评
    4.1 安全文化的评价
        4.1.1 安全文化评价的类别
        4.1.2 安全文化评价的作用
        4.1.3 安全文化评价的重要意义
    4.2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考评目的
        4.2.1 初步形成比较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4.2.2 初步建立起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2.3 提升安全绩效,保障铁路运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3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考评原则
        4.3.1 科学性原则
        4.3.2 系统性原则
        4.3.3 可操作性原则
        4.3.4 阶段性原则
    4.4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考核内容
        4.4.1 理念文化建设考核
        4.4.2 制度文化建设考核
        4.4.3 设备文化建设考核
        4.4.4 素质文化建设考核
        4.4.5 环境文化建设考核
    4.5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考核方法
    4.6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考核奖惩
第五章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的构建
    5.1 天津供电段概况
    5.2 天津供电段安全特点
        5.2.1 安全生产面临新任务
        5.2.2 安全生产面临新要求
        5.2.3 安全生产面临新挑战
    5.3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现状
        5.3.1 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5.3.2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建设已有作法
        5.3.3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4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5.4.1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建设考核内容
        5.4.2 构筑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5.4.3 筑牢安全文化建设坚实基础
        5.4.4 提供安全文化建设基本保证
        5.4.5 创造安全文化建设良好条件
    5.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石家庄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设计及环境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铁路的发展概况
        1-1-1 “十五”回顾
        1-1-2 “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1-1-3 “十一五”期间铁路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培训理论综述
    §2-1 培训概述
        2-1-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
        2-1-2 培训的定义
        2-1-3 培训的目的
        2-1-4 培训的规范
        2-1-5 培训的种类
    §2-2 培训开发的具体实施
        2-2-1 培训需求分析
        2-2-2 培训的设计与实施
        2-2-3 培训的评估和反馈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职工教育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情况
        3-1-1 发达国家企业职工培训的方法与技术
        3-1-2 发达国家企业职工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3-2 国内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情况
        3-2-1 我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及现状
        3-2-2 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发展的新趋势
第四章 石家庄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现状
    §4-1 工务段概况
    §4-2 新体制下的职工培训机构及职能
    §4-3 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4-3-1 人员的素质现状
        4-3-2 现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4-3-3 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 石家庄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设计
    §5-1 工务段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基本原则
        5-1-1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
        5-1-2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5-2 工务段培训组织机构设计
        5-2-1 培训组织机构的组成
        5-2-2 对培训相关人员的基本要求
    §5-3 石家庄工务段培训流程设计
        5-3-1 培训需求的分析
        5-3-2 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5-3-3 培训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5-4 石家庄工务段培训管理制度建设
        5-4-1“新职、改职、提职”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5-4-2 班组长培训管理制度
        5-4-3 特殊作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5-4-4 成人学历教育管理制度
        5-4-5 日常业务学习管理制度
        5-4-6 培训班管理制度
        5-4-7 培训检查监察管理办法
        5-4-8 职工教育奖励制度
    §5-5 规范培训基础管理
        5-5-1 段职工教育培训基础工作管理
        5-5-2 车间统一职教管理资料
        5-5-3 班组统一职教管理资料
第六章 石家庄工务段培训机制环境的改善
    §6-1 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改善
        6-1-1 实施“一体化”机制的组织与职责
        6-1-2 提高车间班组的培训质量
        6-1-3 职工岗位等级管理机制
        6-1-4 班组长(工长)竞争上岗机制
    §6-2 企业文化环境的改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四、武汉分局调度系统京广线的实施推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经济性优化研究[D]. 万鸿鹄.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2]《铁道通信信号》见证中国铁路的腾飞——写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建院65周年[J]. 陈宝安. 铁道通信信号, 2015(12)
  • [3]2015年全路电务系统重点工作[J].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电务部. 铁道通信信号, 2015(04)
  • [4]武汉城市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 何象章. 湖北大学, 2015(05)
  • [5]路局调度指挥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焦成启.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1)
  • [6]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D]. 范晓林.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7]武汉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对策研究[D]. 刘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09(S1)
  • [8]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D]. 陈群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9]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韩连友. 天津大学, 2009(S2)
  • [10]石家庄工务段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设计及环境改善[D]. 贾丽慧.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

标签:;  ;  ;  ;  ;  

京广线武汉分公司调度系统的实施与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