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便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郭雅婧[1](2021)在《谢晶日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谢晶日教授出诊处方资料,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谢晶日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和全面剖析,对导师的诊疗思路进行系统总结,得出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和治疗经验,指导临床。方法:收集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晶日教授门诊的符合该研究纳入标准的14 5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首诊病例,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症状体征、中医诊断、西医诊断以及中药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以此探究谢晶日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结果:1、医案基本信息结果: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63;发病年龄段集中在46-55岁;症状频数结果:腹痛、排便困难、腹胀、便质干结为主要表现;证型频数结果:肝郁气滞证最常见。2、药物频次统计结果:145例病案中使用频次超过100次的药物有13味,总频次达1703次,为谢晶日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高频药物;药物分类结果:理气药使用频次最多;四气五味归经结果:四气以温、寒、平使用最多,总占比为98.83%;五味以辛、苦、甘使用最多,总占比为88.01%;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总占比为82.06%。3、常用药物组合结果:厚朴,枳实;柴胡、厚朴;柴胡、枳实;枳实、槟榔;白术、枳实;火麻仁、郁李仁;柴胡、厚朴、枳实;新方分析结果:层次聚类分析的核心药物组合12对,新方6组。结论:1、谢晶日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最常用药物有:枳实、厚朴、柴胡、白术、槟榔、白豆蔻、郁李仁、火麻仁、神曲、陈皮、玄参、紫苏子、大黄。2、谢晶日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以理气药为主,寒温并用,辛苦同调,药物归经以脾、胃两经居多。3、以“通”法为基础,辨证结合健脾运脾、调肝疏肝、理肺润肺是谢晶日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
黄兆欣[2](2021)在《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和术推拿治疗,对照组予腹部推拿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周6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IBS-SS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证候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IBS-SS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IBS-S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IBS-S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和术推拿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上具有显着优势,值得推广。
张媛媛[3](2021)在《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运用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观察其对中医症状积分,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精神心理状态的治疗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的80例IBS-C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病例数相等。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组予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4周后,客观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焦虑抑郁积分,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实际疗效,停药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记录,评价其远期治疗效果。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方面:(1)两组经不同方案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为76.32%,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组的总积分下降程度远大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单项症状积分,经组内比较,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腹痛腹胀、纳差、乏力、嗳气、胸胁胀痛、烦躁、口苦这些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及排便状况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2.在生活质量方面,两组均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拥有更好的疗效。3.精神心理方面:两组经过治疗后,HAMA、HAMD积分都呈下降趋势(P<0.05),但治疗组在调整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精神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随访:停药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6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相较对照组远期疗效更佳。5.安全性分析:两组在服药期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证IBS-C患者,在改善中医积分、精神心理状况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治疗效果优于乳果糖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中辨证推广使用,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喻爱萍[4](2020)在《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临床应用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IBS-C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病例均进行调整生活起居,改善饮食结构,调畅情志等一般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予口服中药“柴芍枳术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西药“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腹痛应答率、自发排便应答率、IBS-S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安全性指标的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IB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有64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两组各脱落3例,总脱落率为8.57%。2.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分布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1)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3%,试验组的疗效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中医证候各单项积分方面:试验组各证候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在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方面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其余症状方面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大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困难、心下满、不欲饮食方面,两组治疗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腹痛、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方面,试验组治疗后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在腹痛应答率、自发排便应答率方面: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腹痛应答率、自发排便应答率分别为75.00%、71.88%,均高于对照组的50%、46.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IBS-SSS疗效方面:治疗4周后,试验组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BS-SSS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两组均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在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OB、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腹部彩超等检查,均未见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改变。两组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有效改善“阳微结”IBS-C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在腹痛应答率、自发排便应答率、IBS-SSS评分及IBS-QOL评分方面,临床疗效确切,对肠道外症状方面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良好。
徐颖[5](2020)在《调肝导滞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调肝导滞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的临床有效性及药物安全性,为该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是通过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绵阳医院消化科门诊中就诊的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西医诊断和肝郁气滞型中医证候诊断的患者一共70名,按随机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调肝导滞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4000散(福松)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并且在停药4周后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临床综合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研究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3)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改善(P<0.001),治疗组在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性状、排便状况、胸胁胀痛、嗳气呃逆、精神方面、疲乏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便频率、排便不尽感方面的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4)心理状况: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P<0.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5)随访期疗效比较:停药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0%,明显优于对照组(6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复发情况:停药4周后,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6.25%,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9.2%。两组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7)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调肝导滞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杨秋萍[6](2020)在《参苓白术风香汤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古今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将“脾虚湿盛”作为病机切入点,初步探讨参苓白术风香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患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将收集的门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内服参苓白术风香汤,对照组服用参苓健脾胃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通过比较4周后患者大便次数和性状积分、腹痛程度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及焦虑(SAS)和抑郁(SDS)自测量表积分等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估2周、4周时大便性状和腹痛应答率以客观评价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生命体征)和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试验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73.5%,经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大便次数、性状和腹痛均较前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4周后试验组大便性状应答率(74.3%)和腹痛应答率(85.7%)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52.9%、58.8%)(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单项中医症状均较前改善(P<0.05),试验组疗法在改善患者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腹痛隐隐、肠鸣、身重困倦五项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缓解神疲乏力、纳差两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抑郁均较前改善(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参苓白术风香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疗效优于参苓健脾胃颗粒,可以有效缓解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腹痛隐隐、肠鸣、身重困倦等症状,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梦茹[7](2020)在《运脾柔肝方对IBS-C模型大鼠胃动素、生长抑素及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运脾柔肝方是导师田耀洲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所获经验方,总结出以柔肝运脾为主要大法的方药,具有柔肝运脾、理气通便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C)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基于课题组前期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本课题进一步探究运脾柔肝方疗效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第一部分:理论研究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角度出发,分别对IBS-C的病因病机、诊疗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归纳分析。研究现状表明,现代医学在IBS-C相关病因及诊治方面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中医药在治疗IBS-C方面对比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更能缓解患者不适症状,且复发率较低,在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就运脾柔肝方药物组成及组方意义、中药药理作用,对运脾柔肝方对IBS-C发挥疗效的理论机制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运脾柔肝方对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胃动素(Motilin MO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表达及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运脾柔肝方对IBS-C大鼠肠道动力的改善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2只wistar大鼠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冰水灌胃法建立IBS-C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BS-C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各12只。正常组和IBS-C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莫沙必利组给予1.35mg/(kg·d)混悬液灌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12.2g、24.4g、48.8g/(kg·d)药剂灌胃。计算粪便颗粒数及粪便含水量,墨汁推进实验测定肠道推进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MOT、SS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和Q-PCR检测结肠组织SCF、c-ki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IBS-C模型组粪便粒数、粪便含水量、肠道推进率显着降低;与IBS-C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肠道推进率均升高。②与正常组比较,IBS-C模型组血清和结肠组织中MOT表达降低(P<0.05),SS表达升高(P<0.05);与IBS-C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血清和结肠组织中MOT表达升高,SS表达降低,其中莫沙必利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正常组比较,IBS-C模型组结肠组织SCF、c-ki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IBS-C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结肠组织中SCF、c-ki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其中除中药低剂量组SCF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①运脾柔肝方可明显改善IBS-C大鼠排便及粪便性状,提高肠道推进率。②经药物干预后,给药组血清和结肠组织中MOT表达水平升高,SS表达水平降低,说明运脾柔肝方治疗IBS-C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增强MOT表达并抑制SS表达,调节机体内胃肠激素水平的异常表达,从而改善排便和促进肠道蠕动,改善IBS-C症状。③经药物干预后,给药组结肠组织中SCF、c-kit蛋白和基因表达增强,运脾柔肝方治疗IBS-C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提高SCF/c-kit信号系统表达来改善肠道动力,从而达到治疗IBS-C的效果。
蔡羽宣(Tsai YuHsuan)[8](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当代文献中针灸对肠道双向调节选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近10年当代期刊文献中关于便秘、泄泻两类病种的针灸治疗处方,对比分析两类疾病腧穴使用规律。从而为针灸对于肠道双向调节提供证据,为临床的应用提供帮助。方法:分别以“便秘”“针灸”组合、“泄泻”“针灸”组合,为关键词或者主题词,检索2009年-2019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文献数据库的中文文献。按照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过滤筛选文献。将所纳入的目标文献导入Microsoft Excel分别建立“便秘针灸治疗数据库”和“腹泻针灸治疗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频次的统计分析。并将数据导入SPSS Modeler和Gephi并进行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对分析后的数据进行总结。结果:1.便秘:便秘的腧穴使用中,单个腧穴的使用较高的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关联分析所示,天枢-上巨虚、气海-天枢、肾俞-天枢以及气海-上巨虚-天枢、中脘-上巨虚-天枢、气海-足三里-天枢为常用配伍,腧穴所属归经多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和脾经,腧穴多分布在胸腹部、下肢部以及背部,特定穴中多为募穴、五输穴以及下合穴。腧穴组合可得出三个腧穴使用社团,社团一包括了气海、大横、关元、中脘、天枢、合谷、归来、下脘、腹结。社团二包括了肾俞、脾俞、胃俞、中髎、次髎、下髎、承山、百会。社团三包括了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支沟、大肠俞、太冲、曲池、照海、丰隆、四神聪。2.泄泻:泄泻腧穴的使用中,单个腧穴的使用较高的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联分析所示,中脘-天枢、太冲-天枢、上巨虚-天枢、中脘-足三里-天枢、太冲-足三里-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天枢为常用配伍,腧穴所属归经多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脾经,腧穴多分布在下肢部、胸腹部以及背部,特定穴中多为募穴、五输穴以及下合穴。腧穴组合可得出三个腧穴使用社团,社团一包括了中脘、神阙、关元、气海、下巨虚、阴陵泉、曲池、大横、合谷、内关。社团二包括了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太冲、公孙、三阴交、百会。社团三包括了肾俞、大肠俞、脾俞、胃俞、命门。3.便秘与泄泻比较:两者相同腧穴中,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用穴较多,其腧穴多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脾经,多分布在胸腹部、下肢部及背部。结论:1.单个腧穴如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等均在便秘和泄泻中使用最多,其自身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2.腧穴的配伍应用在便秘和泄泻的治疗中的差异性体现了针灸理论中的辨证论治,也体现了腧穴的配伍对腧穴调节机体功能的影响。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得到的腧穴选用规律,其结果符合中医针灸理论,可为临床用穴提供指导。
闫寒[9](2019)在《柴香通便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肝郁气滞证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观察柴香通便汤对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研究本方药的安全性,从各方面分析总结疾病诊治过程中发现的新规律,探索中医药临证经验中新的方法论。方法:临床研究:收集6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柴香通便汤。对照组患者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两组患者用药疗程均为4周,服药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情况,评分并记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总体中医证候及在改善腹痛腹胀、嗳气、早饱纳差、肠鸣矢气、精神症状等的症状积分方面,观察组药物疗效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或P<0.05);在改善排便频率、便质干结、便出艰难等症状积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两组药物在改善患者此三者症状方面,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积分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效果均较对照组优(P<0.01或P<0.05)。两组在研究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运用柴香通便汤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在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且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证明柴香通便汤的疗效是安全可靠的。
刘薇[10](2019)在《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IBS有4种亚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是其中一种,由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常常合并精神心理症状,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西医治疗往往是对症处理,中医治疗有一定优势,中医穴位埋线法治疗IBS-C特色明显。本文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研究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临床部分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公式法计算样本含量,随机将9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选用穴位有天枢、中脘、足三里、脾俞、肝俞和大肠俞,每两周埋线1次,共2次;对照组采用聚卡波菲钙片口服治疗,疗程四周。结果:94例患者均来自本院肛肠科门诊,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病情轻重及中医证候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齐同性好,具有可比性。①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7.8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着意义,表明治疗组(穴位埋线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聚卡波非钙组)。②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排便间隔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每次排便时间以及腹痛,其积分较前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5个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③治疗组治疗前后兼症腹胀、口干舌燥、心慌乏力、失眠多梦、胸胁胀满、暖气叹息、汗出气短、饮食不振、烦躁易怒等9个症状积分较前均有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兼症均有明显改善④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排便间隔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每次排便时间以及腹痛,治疗组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5个主要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⑤治疗前后两组兼症情况,腹胀、口干舌燥、饮食不振和烦躁易急治疗组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兼症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兼症腹胀、口干舌燥、饮食不振和烦躁易急改善优于对照组,其它兼症两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①穴位埋线组和聚卡波菲钙组治疗IBS-C均有疗效,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和部分兼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②穴位埋线疗法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疗效明确,可进一步推广。实验部分:目的:通过建立IBS-C动物模型,观察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效果及穴位理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血清和肠组中5-HT和CRF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BS-C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冰水灌胃法同时加上夹尾刺激法和束缚固定法,制造实验大鼠IBS-C脾虚气滞肝郁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和粪便情况,以及墨汁传输试验和直肠扩张试验等,证实便秘模型复制成功。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法,对照组运用莫沙必利治疗。结果:①24小时排便粒数,埋线组粪便粒数大于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粪便粒数大于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粪便粒数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②24小时粪便湿重,穴位埋线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③24小时粪便干重,穴位埋线组大于IBS-C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④墨汁传输试验推进率,穴位埋线组大于IBS-C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⑤穴位理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5-HT的影响:IBS-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和肠组织中5-HT值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5-HT可能是引起IBS-C的因素。穴位埋线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5-HT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5-HT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与莫沙必利组比较,血清5-HT值小于莫沙必利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法和莫沙必利组没有差异。⑥穴位埋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CRF的影响:IBS-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和肠组织CRF值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RF可能是引起IBS-C的因素。穴位埋线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与莫沙必利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莫沙必利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法和莫沙必利组没有差异。结论:穴位埋线法对IBS-C动物模型治疗有效,优于莫沙必利对照组,5-HT和CRF可能为IBS-C的发病因素,两种治疗法对其均有影响,也间接说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作用机理。
二、通便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便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谢晶日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1.1 药物治疗 |
1.2 其他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2.1 中医内治法 |
2.2 中医其他治法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
2.1 处方筛选 |
2.2 病案信息处理 |
2.3 数据录入 |
2.4 数据挖掘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医案基本信息 |
1.1 性别分布 |
1.2 年龄分布 |
2 证候统计结果 |
3 处方用药结果 |
3.1 药物频次统计 |
3.2 药物分类统计 |
3.3 药物四气统计 |
3.4 药物五味统计 |
3.5 药物归经统计 |
3.6 高频药物剂量统计 |
3.7 组方规律分析 |
3.8 新方分析 |
讨论 |
1 病案基本信息分析 |
2 用药规律分析 |
2.1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
2.2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2.3 组方规律分析 |
2.4 新方探讨分析 |
3 总结讨论 |
3.1 谢晶日教授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谢晶日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总结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2)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取 |
1.2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不良事件处理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临床结果比较 |
3.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肝郁气滞与IBS-C的发生紧密相关 |
2 推拿治疗IBS-C的效应研究 |
3 和术推拿概述 |
3.1 命名 |
3.2 渊源 |
4 和术推拿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的探讨 |
4.1 开督脉 |
4.2 疏肝胆 |
4.3 运脾、通腑(重局部) |
4.4 通三焦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5.3 证候疗效比较 |
5.4 IBS-SSS评分比较 |
6 本研究的意义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估计 |
2.2 样本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案 |
3.1 基础治疗 |
3.2 分组治疗 |
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定 |
4.1 一般资料 |
4.2 安全性指标 |
4.3 治疗效果观察指标 |
4.4 中医症状积分判定标准 |
4.5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
4.6 精神心理状况评定标准 |
4.7 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估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完成情况 |
1.2 性别比较 |
1.3 年龄比较 |
1.4 病程比较 |
2 临床疗效结果 |
2.1 中医症状总积分结果比较 |
2.2 单项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比较 |
2.3 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
2.4 生活质量评定 |
2.5 HAMA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
2.6 HAMD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
2.7 随访期两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
3 安全性评估 |
讨论 |
1 舒劲主任医师对IBS-C病机的认识 |
1.1 IBS-C与肝的关系 |
1.2 IBS-C与脾的关系 |
2 舒劲主任医师对于IBS-C的治疗经验 |
2.1 肝脾同调 |
2.2 慎用下法 |
2.3 调摄生活 |
3 辨证选方及用药分析 |
4 现代药理学分析 |
4.1 逍遥散、小柴胡汤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4.2 单味药物的药理学分析 |
5 对照组药物选择 |
6 结果分析 |
6.1 基线资料分析 |
6.2 疗效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方法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药物不良反应评价 |
2.7 安全性评价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试验前中医证候分布比较 |
3 疗效结果 |
3.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3 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
3.4 腹痛、自发排便应答率比较 |
3.5 IBS-SSS疗效比较 |
3.6 IBS-SSS评分比较 |
3.7 IBS-QOL评分比较 |
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于IBS-C的认识 |
1.1 概念 |
1.2 病理机制 |
1.3 一般治疗 |
1.4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于IBS-C的认识 |
2.1 IBS-C的病因病机 |
2.2 IBS-C的中医辨证论治 |
2.3 中医内治疗法 |
2.4 中医外治疗法 |
2.5 联合治疗 |
3 导师辨治“阳微结”IBS-C的学术思想 |
3.1 “阳微结”IBS-C的病因病机 |
3.2 柴芍枳术汤的选方依据 |
3.3 阳微结证与肝郁气滞证对比 |
4 结果分析 |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2 腹痛、自发排便应答率及IBS-SSS疗效方面的疗效分析 |
4.3 生活质量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调肝导滞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1.2.7 脱落处理 |
1.2.8 中止试验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基础治疗 |
2.2.2 治疗组 |
2.2.3 对照组 |
2.2.4 疗程设置 |
2.3 主要观察指标 |
2.3.1 一般性项目 |
2.3.2 安全性指标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5.1 中医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2.5.2 心理状况评定标准 |
2.5.3 复发率的评定标准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7 随访 |
2.8 统计分析 |
3.数据分析 |
3.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 |
3.2 治疗前基线比较 |
3.2.1 治疗前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3.2.2 治疗前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3.2.3 治疗前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
3.3 治疗后的疗效分析 |
3.3.1 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3.3.2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3.3 HAMA评分比较 |
3.3.4 HAMD评分比较 |
3.3.5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4 随访期的疗效分析 |
3.4.1 随访期两组疗效比较 |
3.4.2 随访期两组复发率比较 |
3.5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IBS的研究概况 |
1.1 IBS的概念与定义 |
1.2 IBS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1.3 IBS的发病机制 |
1.3.1 基因和遗传 |
1.3.2 胃肠动力异常 |
1.3.3 内脏高敏感性 |
1.3.4 脑-肠轴和脑肠肽 |
1.3.5 肠道感染 |
1.3.6 肠道菌群失调 |
1.3.7 精神心理因素 |
1.3.8 饮食因素 |
1.4 IBS-C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 |
1.4.1 基础治疗 |
1.4.2 药物治疗 |
1.5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
2.调肝导滞方立方依据 |
3.导师治疗IBS-C的经验 |
3.1 条达气机,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
3.2 注重顾护脾胃 |
3.3 平调寒热,攻伐勿过 |
4.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方药分析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5.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临床疗效分析 |
6.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参苓白术风香汤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病例标准 |
2.4 排除病例标准 |
2.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2.6 中止试验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5 统计学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治疗前疗效性指标比较 |
4.3 治疗后疗效比较 |
5.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5.2 祖国传统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5.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
5.4 参苓白术风香汤方义分析 |
5.5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5.6 研究结果分析 |
5.7 问题与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1 |
文献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2 |
附录 |
致谢 |
(7)运脾柔肝方对IBS-C模型大鼠胃动素、生长抑素及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IBS-C研究相关进展 |
1.1 IBS-C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2 西医治疗IBS-C的现状 |
2 中医药对IBS-C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
2.1 中医对IBS-C的认识 |
2.2 中药治疗IBS-C的研究 |
2.3 中医其他疗法治疗IBS-C的研究 |
3 运脾柔肝方对IBS-C发挥疗效的理论分析 |
3.1 运脾柔肝方方药的意义 |
3.2 运脾柔肝方药物的相关药理概述 |
4 MOT、SS及SCF/c-kit信号系统与IBS的相关研究 |
4.1 MOT、SS的概述和功能 |
4.2 MOT、SS与IBS的相关研究 |
4.3 SCF/c-kit信号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4.4 SCF/c-kit信号系统与IBS的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物及配制 |
2.3 实验主要试剂 |
2.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3 实验方法 |
3.1 分组法与造模方法 |
3.2 干预给药 |
3.3 标本制备与采集 |
3.4 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 |
3.5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一般情况比较结果 |
4.2 大鼠体重比较结果 |
4.3 粪便颗粒数及含水量结果 |
4.4 墨汁推进实验结果 |
4.5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观察结果 |
4.6 大鼠血清中MOT、SS的测定结果 |
4.7 大鼠结肠组织中MOT、SS免疫组化测定结果 |
4.8 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蛋白表达结果 |
4.9 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 mRNA表达水平结果 |
5 讨论 |
5.1 IBS-C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
5.2 运脾柔肝方对IBS-C大鼠一般情况及排便的影响 |
5.3 运脾柔肝方对IBS-C大鼠MOT、SS表达水平的影响 |
5.4 运脾柔肝方对IBS-C大鼠SCF/c-kit信号系统的影响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当代文献中针灸对肠道双向调节选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针灸双向调节研究概况 |
1.1 针灸双向调节效应的概念 |
1.2 针灸双向调节的古籍记载 |
1.3 针灸双向调节效应在不同系统中的应用 |
1.4 针刺对机体双向调节的影响因素 |
2. 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
3. 数据挖掘在针灸领域的应用现状 |
4. 针灸治疗便秘和腹泻现状 |
4.1 便秘概述及针灸治疗现状 |
4.2 泄泻概述及针灸治疗现状 |
4.3 便秘和腹泻与针灸双向调节 |
第二部分 针灸对肠道运动双向调节的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
1.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2 数据库的建立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便秘腧穴使用规律分析结果 |
2.2 泄泻腧穴使用规律分析结果 |
2.3 便秘和泄泻腧穴挖掘数据比较 |
3. 讨论 |
3.1 针灸对肠道的双向调节作用 |
3.2 单个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 |
3.3 腧穴配伍的治疗意义 |
3.4 腧穴社团划分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柴香通便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二)中医证侯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一般资料 |
(一)病例来源及分组 |
(二)一般资料比较 |
三、治疗方法 |
四、观察指标 |
(一)安全性指标 |
(二)疗效性指标 |
五、疗效评定标准 |
(一)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二)生活质量疗效判定标准 |
六、统计学方法 |
七、结果分析 |
(一)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二)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三)观察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对比 |
(四)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
(五)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
(六)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七)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八)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八、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IBS的认识 |
(一)发病机制的研究 |
(二)治疗现状 |
二、中医学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导师观点 |
(三)柴香通便汤方药分析 |
(四)柴香通便汤作用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中医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目的与方法 |
临床资料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1 随机分组表 |
附录2 CRF表 |
附表3 动物实验图片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通便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谢晶日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D]. 郭雅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D]. 黄兆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D]. 张媛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喻爱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调肝导滞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参苓白术风香汤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观察[D]. 杨秋萍.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运脾柔肝方对IBS-C模型大鼠胃动素、生长抑素及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D]. 刘梦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当代文献中针灸对肠道双向调节选穴规律研究[D]. 蔡羽宣(Tsai YuHsua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柴香通便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D]. 闫寒.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刘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