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醇磷酸丁缩醛的制备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

聚乙烯醇磷酸丁缩醛的制备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

一、聚乙烯醇磷酸酯缩丁醛的制备及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林旺,陆柳鲜,李雪蓉,麻欣宇,王俊峰,钟常明[1](2021)在《低浓度稀土废水资源回收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离子型稀土开采提取过程中极易产生的低浓度离子型稀土废水难处理、污染环境等问题,对近5 a来国内外低浓度离子型稀土的富集回收技术进行了总结,综述了反渗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以及沉淀等多种不同稀土资源回收技术的作用原理和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类稀土资源回收技术的优劣势,并提出了未来低浓度稀土资源绿色高效安全回收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为离子型稀土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赵潇[2](2020)在《超亲水涤纶织物和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化、钢铁、焦化、食品加工等行业产生的含油废水对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将基于织物、金属网和聚合物膜的超亲水多孔材料应用于油水分离中,是目前最方便、高效的处理方法之一。但现有超亲水多孔材料存在制备工艺复杂、可循环使用性差、不能吸附重金属离子等不足,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本论文旨在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得到超亲水多孔材料以实现高效的油水分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将等离子体处理的涤纶织物浸入氨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NH2)的水分散液中,得到附着有MWCNTs-NH2的织物;随后将织物浸入银氨溶液中,通过滴加葡萄糖溶液使银离子原位生成银纳米颗粒(Ag NPs)并被MWCNTs-NH2上的氨基固载在织物上;最后利用银与巯基之间所形成的Ag-S键,将L-半胱氨酸(L-cys)固载在银纳米颗粒上,得到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银纳米颗粒@L-半胱氨酸(MWCNTs-NH2@Ag NPs@L-cys)超亲水涤纶织物。采用扫描电镜(SEM)、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接触角测量仪(CA)等测试手段研究了MWCNTs-NH2分散液的质量浓度、银氨溶液中Ag NO3的质量百分数对织物表面形貌和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处理条件为3 mg/m L的MWCNTs-NH2、1 wt%的Ag NO3和30 mg/L的L-cys时,织物的水接触角可在18 ms内降低至0o,水下油接触角为155o;同时对织物的油水分离性能和Cu2+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织物具有高分离效率和良好的吸附性能。(2)采用(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Si O2)进行表面改性,制得表面带反应性巯基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颗粒(Si O2-SH);然后将涤纶织物浸入含Si O2-SH、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EGDMA)、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苯丙酮(Darocur 1173)的乙醇溶液中,取出后在紫外光的照射下,通过巯-烯点击反应,制得超亲水涤纶织物。通过扫描SEM、ATR-FTIR和CA等探讨了Si O2-SH的添加量、M(PEGDMA)/M(DMC)的比例和紫外光辐照时间对所制备织物表面形貌和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PEGDMA)/M(DMC)比例为1:3、紫外光辐照180 s、Si O2-SH添加量为10 wt%时,PEGDMA和DMC上的双键基本反应完全,水接触角可在18 ms内降低至0o,水下油接触角为143o。此外,织物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胶带剥离性,并可成功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中。(3)以聚偏氟乙烯(PVDF)粉末为原料,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别为溶剂和成孔剂,通过溶液相转化法制备得到具有微-纳孔洞的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然后通过多巴胺(DA)的聚合在PVDF多孔膜的表面生成一层聚多巴胺(PDA),得到PDA@PVDF多孔膜,并利用L-半胱氨酸(L-cys)上的氨基与PDA的邻苯二酚结构发生席夫碱反应引入巯基和羧基,最后再利用L-cys的巯基与[2-(甲基丙烯酰基氧基)乙基]二甲基-(3-磺酸丙基)氢氧化铵(SBMA)的双键发生巯-烯点击反应,制得SBMA-(L-cys)-PDA@PVDF超亲水膜。通过SEM、ATR-FTIR、XPS和CA等测试手段研究了PVP添加量和多巴胺聚合时间对PVDF多孔膜微观形貌及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并对经过不同步骤制备的膜的化学结构和润湿性进行了表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制备条件为5.0 wt%的PVP添加量、22 mmol/L的高碘酸钠、2 h的多巴胺自聚合时间、1.21 g/L的L-半胱氨酸时,SBMA-(L-cys)-PDA@PVDF多孔膜的水接触角在1.5 s内降低至0o,且在水环境下对各种油的接触角均大于150o。此外,超亲水PVDF多孔膜可应用在乳液分离应用中,具有高分离效率、大过滤通量和循环使用性。

谢倩[3](2018)在《镧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镧离子的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稀土元素是在很多领域内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战略性资源,因此研究新型材料回收稀土元素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表面离子印迹技术是最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分离技术,在医药、稀土分离、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检测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运用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制备新型的印迹吸附剂。本文运用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制备了两种镧离子表面离子印迹聚合物,在酸性条件下制备了PPVG负载型MCM-41复合材料。对上述三种吸附剂进行了FT-IR、SEM等表征以及一系列的静态吸附实验,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La3+-PAM/CHO-MCM-41的吸附机理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吸附过程更加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对其进行D-R模型计算,证明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对吸附剂进行选择性分析实验得出La3+-PAM/CHO-MCM-41对La3+具有很好的专一识别能力,通过解吸和再生实验,得出La3+-PAM/CHO-MCM-41具有比较强的重复利用能力,可循环使用。(2)通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好描述La3+-IIP-PEI/SBA-15的吸附模式,La3+-IIP-PEI/SBA-15的吸附更加符合Langmuir的等温吸附的模型,对吸附的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得出△G<0,证明吸附过程是可以自发进行的。对La3+-IIP-PEI/SBA-15进行Dubinin-Redushckevich(D-R)吸附模型分析,得出La3+-IIP-PEI/SBA-15的吸附是化学吸附。通过选择性实验得出结论:La3+-IIP-PEI/SBA-15对La3+具有很好的专一识别能力。解吸实验证明盐酸的解吸能力最强,利用盐酸进行五次重复利用实验,吸附率均大于80%,说明La3+-IIP-PEI/SBA-15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能力。(3)实验结果表明PPVG负载型MCM-41复合材料吸附稀土离子La3+的等温过程属于Freundlich模型。该吸附过程的ΔG均为负值,说明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其动力学过程为准二级动力学。

程玉雯[4](2017)在《镧、镱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元素具有非常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能,在现代科技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开发相关的新型材料回收稀土元素成为当下人们新的关注点。近年来,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在工业污水处理方面运用十分广泛,本文主要运用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制备新型印迹吸附剂。本文运用离子印迹技术分别制备合成了以SiO2和MCM-41为载体,以聚乙烯亚胺为功能单体的La(Ⅲ)-IIP-PEI/SiO2和La(Ⅲ)-IIP-PEI/MCM-41,以及以聚乙烯亚胺和壳聚糖为功能单体,MCM-41为载体的Yb(Ⅲ)-IIP-CMC/MCM-41和Yb(Ⅲ)-IIP-PEI/MCM-41。文中为了探究它们的吸附性能,对它们进行了FT-IR、TGA、SEM等表征,以及一系列的静态吸附实验,得到结论如下:(1)La(Ⅲ)-IIP-PEI/MCM-41对La(Ⅲ)的吸附量是La(Ⅲ)-IIP-PEI/SiO2的2.26倍,证明以MCM-41作为载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容量。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La(Ⅲ)-IIP-PEI/SiO2和La(Ⅲ)-IIP-PEI/MCM-41的吸附模式,吸附反应速率由镧离子扩散至吸附剂表面以及从表面进入吸附剂内部功能结构中这两部分过程决定。二者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的描述,且为吸热反应。Scatchard分析证明二者对La(Ⅲ)的吸附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吸附位点。实验表明它们均对La(Ⅲ)具有很好的专一识别能力,且重复性良好。(2)实验表明,Yb(Ⅲ)-IIP-CMC/MCM-41和Yb(Ⅲ)-IIP-PEI/MCM-41的吸附模式能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好地描述。同时根据粒子内扩散模型进行多元线性拟合得到的结果说明:二者的吸附反应速率由镱离子扩散至吸附剂表面以及从表面进入吸附剂内部功能结构中这两部分过程决定。Scatchard分析证明二者对Yb(Ⅲ)的吸附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吸附位点。选择性吸附实验证明它们均对Yb(Ⅲ)具有很好的专一识别能力,Yb(Ⅲ)-IIP-CMC/MCM-41的选择性略好于Yb(Ⅲ)-IIP-PEI/MCM-41,此外,二者都有稳定的吸附性能,重复性良好。

胡伟强[5](2016)在《聚合物材料富集与回收低浓度稀土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稀土元素是一种在诸多领域内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国家从战略层面对稀土行业进行了全面的整合改革,以期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稀土资源。因此稀土元素的回收分离也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文是针对低浓度稀土废水的分离回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含磷酸基团的聚合物对稀土离子有很好吸附能力,文中以聚乙烯醇(PVA)为基体,通过酯化、缩合反应获得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PPVG),以Y3+为例研究PPVG的吸附性能,同时取实际废水进行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PPVG对Y3+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uir模型,并能用二级动力学方程很好拟合;动态吸附实验的穿透浓度为1.72mg/L,动态吸附曲线符合Thomas模型;实际废水的动态吸附洗脱实验也显示了PPVG的优良吸附-洗脱重复使用性能。离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回收分离金属离子也有较多的应用,文中以SiO2作为基质材料,聚乙烯亚胺(PEI)作为功能单体,制备合成Gd3+的印迹吸附材料,研究其对Gd3+的吸附性能。结果显示:溶液的pH在6.0左右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同时动力学研究结果是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离子由吸附剂表面进入特定结构吸附配位过程是主要速控步骤;选择性实验显示吸附剂能较好分离开非稀土金属离子。本文另外探究了使用复合金属催化剂催化氧化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研究,所制备的复合型金属催化剂在降解实验中获得良好的结果,亚甲基蓝废水降解率达98%以上。

黎先财,胡伟强,程玉雯,杨沂凤,兰俊[6](2015)在《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的制备及其对低浓度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聚乙烯醇(PVA)为基体,通过酯化反应,将磷酸基团引入聚乙烯醇的分子链中,获得聚乙烯醇磷酸酯;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与聚乙烯醇磷酸酯反应,获得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考察了其对La3+、Gd3+等的吸附性能,讨论了p H值、温度、时间以及稀土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其对含稀土离子废水的动态吸附性能,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崔宏浩,陈正刚,朱青,张钦,卢松,李剑,赵欢,张德平,古雁宾[7](2015)在《外源物对冷浸田土壤亚铁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改善水稻植株性状及提高产量,针对冷浸田土壤亚铁量过高对水稻产生毒害,利用6种不同外源物(米糠、石灰石粉、白云岩粉、硫酸锌、二氧化硅和聚乙烯醇)消减冷浸田土壤,测土壤的亚铁含量与水稻产量。结果表明:与空白相比,各处理均明显消减冷浸田土壤亚铁量,减幅为10.96%38.89%,以米糠处理土壤亚铁消减量最大,水稻产量8192 kg/hm2最高(增幅为21.69%),其次是聚乙烯醇处理水稻产量7896 kg/hm2(增幅17.29%)。亚铁量与水稻有效穗、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R2=0.977和R2=0.754。表明,铁毒是冷浸田中制约水稻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米糠处理冷浸田土壤亚铁量消减作用最大,水稻产量最高,有效穗最多,可以作为改良剂。

马慧敏[8](2014)在《多功能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亲水性螯合树脂是连接亲水基团和螯合基团的以聚合物为骨架,可以优先选择与重金属离子快速形成络合形成配位物的一类交联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具有吸附速率快、容量大和选择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贵金属回收及重金属离子的分离与富集。本文以4-乙烯基吡啶(4-VP)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4-乙烯吡基啶共聚树脂(简称为PVP-co-DVB),之后在PVP-co-DVB的侧链上引入季铵离子和希夫碱功能基,合成五种携带季铵离子的希夫碱型螯合树脂(通称为PVP-QA-SXX)。通过小分子模型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对比研究五种新型PVP-QA-SXX的制备技术、物理化学性质、螯合吸附性能以及对Pb(II)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1)以吡啶、5-氯甲基水杨醛、邻氨基苯甲酸、氨基硫脲、甘氨酸、2-氨基吡啶和对氨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吡啶鎓改性的水杨醛希夫碱(通称为Py-SXX),它们依次是5-(氯化吡啶鎓甲基)水杨醛缩邻氨基苯甲酸、5-(氯化吡啶鎓甲基)水杨醛缩氨基硫脲、5-(氯化吡啶鎓甲基)水杨醛缩氨基乙酸、5-(氯化吡啶鎓甲基)水杨醛缩-2-氨基吡啶和5-(氯化吡啶鎓甲基)水杨醛缩对氨基苯甲酸,分别简称为:Py-STA、Py-SGA、Py-SOA、Py-SPA和Py-SPyA;它们的化学结构是通过熔点测定、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分析等方式来确认的。经检索得知:五种小分子模型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2)分别测试五种Py-SXX的物理性质,并测试其与八种重金属离子的络合显色反应,以及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五种Py-SXX与八种重金属离子络合反应的颜色变化明显;(3)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PVP-co-DVB,通过对其进行功能化反应制得了五种PVP-QA-SXX,它们分别是PVP-QA-SOA、 PVP-QA-STA、 PVP-QA-SGA、PVP-QA-SPA和PVP-QA-SPyA;采用FTIR、EA、TGA-DSC、SEM等方法对PVP-QA-SXX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表征;经检索得知:携带季铵离子的五种希夫碱型螯合树脂均为全新螯合树脂;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五种PVP-QA-SXX含有希夫碱功能基团,也携带季铵离子,并且PVP-QA-SXX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孔性能;(4)分别考察交了搅拌速度、分散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致孔剂用量以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PVP-co-DVB粒径和孔性能的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剂用量和搅拌速度对小球的粒径分布影响显着;交联度和致孔剂的用量对小球的孔径和比表面积影响显着;(5)为了考察五种PVP-QA-SXX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本文选择Pb(Ⅱ)为目标重金属离子,研究了PVP-QA-SXX在不同pH、不同温度、不同离子初始浓度以及吸附时间对Pb(Ⅱ)离子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VP-QA-SXX对Pb(Ⅱ)均表现出高吸附能力,且吸附能力受pH影响较大;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理论,吸附平衡时间在30分钟内;吸附过程为自发不可逆、混乱度减小的过程,吸附过程是以配位化学吸附为主,以氢键和范德华力共同作用的物理吸附相辅的复杂过程。

刘华斌[9](2012)在《纳米氧化物颗粒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材料中添加纳米粉体可极大改善其相关性能,但纳米氧化物粉体因表面能大极易团聚,表面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而难与聚合物基体粘结相容等问题限制其在诸多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纳米氧化物进行表面改性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手段,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在制备纳米粒子的过程中对工艺进行调整和控制,二是在获得纳米粒子后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前者能够降低纳米粒子的硬团聚趋势,但涉及工艺复杂、影响因素多,且在纳米粒子应用之前还存在继发团聚;而后者是在纳米粒子的应用阶段进行改性处理,主要解决纳米粒子的软团聚,更利于发挥纳米粒子的优异性能。本文通过对纳米氧化物的颗粒表面进行湿法改性,研究了不同类型改性剂在纳米氧化物表面的吸附行为,揭示了其在水性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机理,并将有机化改性的纳米颗粒添加到聚丙烯树脂中,制备了纳米复合材料,分析了改性纳米粒子填料对复合材料力学等性能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研究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TPB、CTAB、SDS和PEO)单独或共同在纳米氧化物表面的吸附行为。FTIR结果表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PB、CTAB与SDS在纳米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机理主要为静电力作用;非离子型聚合物PEO在纳米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机理主要为氢键作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聚合的二元混合体系(CTAB/PEO及SDS/PEO)在纳米氧化物表面产生共同吸附,同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吸附实验表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与本身浓度、pH值、电解质离子强度和类型等因素有关,非离子型聚合物在纳米氧化物表面的吸附量与自身分子量大小与吸附构象有关。(2)纳米氧化物吸附表面活性剂后,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ζ电位和双电层结构将发生变化。吸附阴离子型或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后,纳米氧化物颗粒等电点分别向低或高pH值方向移动,位移量与表面活性剂浓度或聚合物的平均相对相对分子量相关。而吸附非离子型聚合物后,纳米氧化物ζ电位的绝对值虽然会减小,但等电点位置几乎不变。在水性介质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静电斥力作用分散纳米氧化物,而非离子型聚合物主要通过空间位阻作用分散纳米氧化物,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聚合的二元混合体系中,二者协同配合通过静电位阻作用分散纳米氧化物。(3)用硅烷偶联剂A151在醇水介质中对纳米ZrO2进行了表面改性,并以其作填料制备了PP/ZrO2纳米复合材料。FTIR结果表明A151与ZrO2发生了化学接枝反应;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A151有效改善了纳米ZrO2粒子表面的润湿性能,由亲水性表面变成疏水性表面,增强了其与聚合物基体的界面相容性和结合强度。添加改性纳米ZrO2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并增大了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模量;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在PP基体中分散均匀的纳米ZrO2既可充当刚性支撑点,又可以阻止硬质粒子的嵌入和磨削,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性能。(4)研究了有机季铵盐OTAC在水性介质中对纳米蒙脱土的插层改性,并以制得的OMMT为填料制备了PP/OMMT纳米复合材料。XRD和FTIR结果表明OTAC分子链进入到了蒙脱土片层结构的层间,插层改性后蒙脱土片层间距由1.51nm最大增大至3.80nm;SEM观察结果显示蒙脱土由改性前的紧密堆积结构变成改性后的鱼鳞态片状结构;接触角测量和沉降实验结果表明,有机化改性改善了蒙脱土颗粒的亲油性,在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时提高了其与聚合物分子之间的相容性;当OMMT添加量为34wt%时,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DSC测量结果表明添加OMMT的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温度滞后约有25oC,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

王艳[10](2004)在《磷酸酯化聚乙烯醇缩丁醛的制备及对稀土元素和镅的吸附研究》文中提出241Am是高燃耗燃料再处理废物中α放射性的主要成分。由于241Am半衰期较长,对人体危害较大,因此对含241Am的放射性废液的去污和回收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研究工作中,我们以聚乙烯醇为基体,利用聚乙烯醇分子链上大量可以修饰的羟基,将磷酸基-PO(OH)2引入其分子链上,合成了磷酸酯化聚乙烯醇,并首次采用丁醛作交联剂,对上述高聚物进行交联以减少水溶性,合成了对241Am有较好吸附、选择性的磷酸酯化聚乙烯醇缩丁醛(PPVB)。综合吸附能力,机械性能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了磷含量为14.22%的磷酸酯化聚乙烯醇为原料制备得到的PPVB为吸附材料,考虑到稀土元素与镅的物理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实验中在对稀土离子吸附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再对241Am进行放射性去污实验。 25℃,pH分别为5.0,4.6,3.6,吸附平衡4 h时,1 g干吸附剂对Y3+,La3+,Eu3+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88.5 mg,134.9 mg,165.3 mg。3~4 mol/L HCl可定量解吸被吸附的Eu3+,解吸率可达96%。控制流速0.5 ml/min,采用放射性为3.6×103 cpm/ml的241Am3+溶液进行上柱实验,0.5g吸附剂对前100 ml液体的放射性去污率可达98%。 本论文将首次合成的PPVB用于含241Am的放射性废液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PPVB同时也可用于稀土湿法冶金废液中稀土元素的回收。该研究工作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二、聚乙烯醇磷酸酯缩丁醛的制备及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乙烯醇磷酸酯缩丁醛的制备及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浓度稀土废水资源回收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浓度离子型稀土废水来源及其特征
    1.1 低浓度离子型废水来源
    1.2 低浓度离子型稀土废水的特征
2 低浓度离子型稀土回收技术
    2.1 反渗透技术
    2.2 溶剂萃取技术
    2.3 离子交换技术
    2.4 吸附技术
    2.5 沉淀技术
    2.6 低浓度离子型稀土资源回收技术比较
3 低浓度离子型稀土资源回收技术发展趋势
4 结语

(2)超亲水涤纶织物和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表面润湿性
        1.1.1 固体表面润湿性的衡量标准
        1.1.2 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1.2 超亲水材料的制备方法
        1.2.1 沉积法
        1.2.2 组装法
        1.2.3 水热法
        1.2.4 静电纺丝法
        1.2.5 溶胶-凝胶法
        1.2.6 相分离法
        1.2.7 浸涂法
    1.3 超亲水材料的应用
        1.3.1 自清洁
        1.3.2 防雾
        1.3.3 油水分离
        1.3.4 其他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特色与主要创新之处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的特色与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浸涂法制备超亲水涤纶织物及其油水分离和铜离子吸附行为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原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NH_2)的制备
        2.1.4 超亲水涤纶织物的制备
        2.1.5 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MWCNTs-NH_2 的质量浓度对织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2.2.2 AgNO_3质量百分比对织物表面形貌的影响
        2.2.3 ATR-FTIR分析
        2.2.4 MWCNTs-NH_2@AgNPs@L-cys超亲水涤纶织物的XPS分析
        2.2.5 MWCNTs-NH_2@AgNPs@L-cys超亲水涤纶织物的浸润性和抗油黏附性能..
        2.2.6 MWCNTs-NH_2@AgNPs@L-cys超亲水涤纶织物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2.2.7 MWCNTs-NH_2@AgNPs@L-cys超亲水涤纶织物在Cu2+吸附中的应用
        2.2.8 MWCNTs-NH_2@AgNPs@L-cys超亲水涤纶织物的双重分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紫外光固化法制备超亲水涤纶织物及其油水分离行为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原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SiO_2-SH的制备
        3.1.4 紫外光固化超亲水涤纶织物的制备
        3.1.5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SiO_2-SH的表征
        3.2.2 紫外光固化超亲水涤纶织物表面的微观形貌
        3.2.3 紫外光辐照时间对巯-烯点击反应的影响
        3.2.4 M(PEGDMA) /M(DMC)配比对巯-烯点击反应的影响
        3.2.5 SiO_2-SH用量对巯-烯点击反应的影响
        3.2.6 耐磨性
        3.2.7 耐胶带剥离性
        3.2.8 超亲水涤纶织物的油水分离行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亲水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和乳液分离行为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原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超亲水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膜的制备
        4.1.4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VP添加量对PVDF多孔膜的孔洞的影响
        4.2.2 PVP添加量对PVDF多孔膜润湿性的影响
        4.2.3 多巴胺反应时间对PVDF多孔膜表面形貌和接触角的影响
        4.2.4 ATR-FTIR与 XPS分析
        4.2.5 不同PVDF多孔膜的动态水接触角变化曲线
        4.2.6 SBMA-(L-cys)-PDA@PVDF多孔膜的抗油粘附性能
        4.2.7 SBMA-(L-cys)-PDA@PVDF多孔膜的乳液分离性能
        4.2.8 SBMA-(L-cys)-PDA@PVDF多孔膜对乳液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与过滤通量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镧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镧离子的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富集回收稀土离子的方法
    1.3 离子印迹技术
        1.3.1 分子印迹技术的简介
        1.3.2 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
        1.3.3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3.3.1 沉淀聚合法
        1.3.3.2 乳液聚合法
        1.3.3.3 溶胶-凝胶法
        1.3.3.4 表面印迹聚合法
        1.3.4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性
        1.4.1 目的
        1.4.2 意义
        1.4.3 内容
        1.4.4 创新
第2章 实验原料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1.1 实验中的主要仪器
        2.1.2 实验中的主要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镧离子标准曲线的确定
        2.2.2 静态吸附实验
        2.2.3 单因素优化实验
        2.2.4 对镧离子的选择识别性研究
        2.2.5 解析和再生
        2.2.6 吸附模型研究
    2.3 表征方法
        2.3.1 红外分析
        2.3.2 电镜分析
        2.3.3 N_2吸附-脱附
第3章 基于改性MCM-41表面镧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镧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以及表征分析
        3.2.1 镧离子表面印迹物的制备
        3.2.1.1 醛基改性的MCM-41的制备
        3.2.1.2 镧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2.1.3 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2.2 吸附剂的表征
        3.2.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2 扫描电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H值对吸附性能的研究
        3.3.2 热力学分析
        3.3.3 动力学分析
        3.3.4 Dubinin-Redushckevich(D-R)吸附模型
        3.3.5 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3.3.6 吸附解吸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BA-15表面的镧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镧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2.1 La(Ⅲ)-IIP-PEI/SBA-15的制备
        4.2.2 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3 吸附剂的表征
        4.3.1 红外分析
        4.3.2 SEM分析
        4.3.3 TEM分析
        4.3.4 N2吸附-脱附分析
    4.4 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4.4.1 溶液的pH值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4.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4.4.3 La~(3+)-IIP-PEI/SBA-15的等温吸附模型
        4.4.4 La~(3+)-IIP-PEI/SBA-15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4.4.5 Dubinin-Redushckevich(D-R)吸附模型
        4.4.6 选择性的研究
        4.4.7 洗脱及重复利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PVG负载型MCM-41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镧离子的吸附研究
    5.1 引言
    5.2 PPVG负载型MCM-41复合材料的制备
        5.2.1 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PPVG)的合成
        5.2.2 MCM-41的制备
        5.2.3 PPVG负载型MCM-41复合材料的合成
    5.3 PPVG负载型MCM-41复合材料的表征分析
        5.3.1 FT-IR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稀土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研究
        5.4.2 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4.3 等温吸附模型
        5.4.4 吸附热力学方程
        5.4.5 吸附动力学模型
        5.4.6 选择性的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镧、镱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资源现状与分离方法
        1.1.1 稀土的基本性质
        1.1.2 稀土资源现状
        1.1.3 稀土元素的分离方法
    1.2 离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课题的主要内容
        1.3.3 课题的设计方案
第二章 镧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吸附模型研究
    2.3 实验内容
        2.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及测定方法
        2.3.3 镧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和制备
        2.3.4 静态吸附实验的研究
        2.3.5 吸附剂的重复利用评价
    2.4 表征
        2.4.1 FTIR分析
        2.4.2 热重分析
        2.4.3 XRD分析
        2.4.4 TEM分析
        2.4.5 SEM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溶液pH值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2.5.2 吸附动力学研究
        2.5.3 等温吸附线研究
        2.5.4 吸附热力学研究
        2.5.5 Scatchard曲线分析
        2.5.6 Dubinin-Redushckevich(D-R)吸附模型
        2.5.7 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2.5.8 洗脱及重复利用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镱离子MCM-41 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镱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2.3 静态吸附实验的研究
        3.2.4 吸附剂的重复利用评价
    3.3 表征
        3.3.1 FTIR分析
        3.3.2 热重分析
        3.3.3 SEM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溶液pH值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3.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4.3 等温吸附线研究
        3.4.4 吸附热力学研究
        3.4.5 Scatchard曲线分析
        3.4.6 Dubinin-Redushckevich(D-R)吸附模型
        3.4.7 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3.4.8 洗脱及重复利用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聚合物材料富集与回收低浓度稀土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元素的应用
    1.3 我国稀土资源的分布及发展现状
    1.4 离子吸附型稀土开发中的问题及低浓度稀土富集与回收
    1.5 分子(离子)印迹技术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的制备及其对低浓度稀土离子吸附性能(以Y(Ⅲ)为例)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2 吸附剂的合成与制备
        2.1.3 实验方法
        2.1.4 表征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吸附剂的表征分析
        2.2.2 溶液的pH对吸附性能影响
        2.2.3 吸附等温线
        2.2.4 吸附热力学
        2.2.5 吸附动力学
        2.2.6 干扰离子实验
        2.2.7 动态吸附实验
        2.2.8 稀土废水的动态吸附
        2.2.9 动态洗脱实验
        2.2.10 重复使用性能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iO2表面Gd~(3+)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1.2 吸附剂的合成与制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表征分析
        3.2.2 静态吸附平衡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系复合型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H_2O_2降解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催化剂的制备
        4.1.3 降解率的计算
        4.1.4 催化氧化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对比实验结果
        4.2.2 催化氧化单因素条件实验结果
        4.2.3 反应的动力学与热力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的制备及其对低浓度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实验部分
    2.1实验仪器和药品
    2.2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的合成[8]
        2.2.1聚乙烯醇磷酸酯的合成
        2.2.2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的合成
    2.3实验方法
    2.4表征分析
3结果与讨论
    3.1吸附剂的表征
        3.1.1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红外光谱分析
        3.1.2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扫描电镜分析
    3.2吸附条件对吸附剂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3.2.1溶液p H值
        3.2.2温度
        3.2.3吸附时间
        3.2.4初始浓度
        3.2.5吸附热力学行为
    3.3稀土废水的动态吸附
    3.4洗脱实验
    3.5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实验
4结论

(7)外源物对冷浸田土壤亚铁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1. 2 试验区概况
    1. 3 试验设计
    1. 4 试验方法
    1. 5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冷浸田水稻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 2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水稻分蘖期冷浸田亚铁量的影响
    2. 3 冷浸田土壤亚铁量与水稻有效穗及产量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8)多功能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螯合树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2 聚乙烯基吡啶的研究进展
    1.3 工业废水处理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研究特色
2 小分子模型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4-乙烯基吡啶共聚树脂的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4-乙烯吡啶共聚树脂的功能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PVP-QA-SXX 树脂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纳米氧化物颗粒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颗粒的团聚
        1.2.1 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及机理
        1.2.2 纳米颗粒产生团聚的驱动力
    1.3 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
        1.3.1 纳米颗粒表面改性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1.3.2 颗粒表面改性方法
    1.4 表面改性剂
    1.5 颗粒在溶液中的吸附机理及影响因素
        1.5.1 颗粒在液体中的吸附机理
        1.5.2 影响颗粒在溶液中吸附量的主要因素
        1.5.3 颗粒在液体中的吸附模型
        1.5.4 吸附在纳米颗粒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1.6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1.6.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分类
        1.6.2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6.3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过程
        2.2.1 纳米氧化物的改性实验
        2.2.2 聚丙烯/纳米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样品的表征与检测
        2.3.1 吸附样品相关参数的测量与表征
        2.3.2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第3章 纳米 SiO_2颗粒表面的吸附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纳米 SiO_2表面上的吸附
        3.2.1 CTAB 和 TPB 在纳米 SiO_2上的吸附机理与模型
        3.2.2 CTAB 和 TPB 吸附对纳米 SiO_2表面电性质的影响
        3.2.3 CTAB 吸附对纳米 SiO_2分散稳定作用
    3.3 非离子型聚合物在纳米 SiO_2表面的吸附
        3.3.1 PEO 在纳米 SiO_2上的吸附量分析
        3.3.2 PEO 吸附对纳米 SiO_2表面电性质的影响
        3.3.3 PEO 吸附对纳米 SiO_2的分散稳定作用
    3.4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 PEO 在纳米 SiO_2颗粒表面的共同吸附
        3.4.1 CTAB/PEO 混合体系在纳米 SiO_2颗粒上的吸附量分析
        3.4.2 CTAB/PEO 二元混合体系在纳米 SiO_2上吸附构型分析
        3.4.3 CTAB/PEO 混合体系对纳米 SiO_2的分散稳定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 ZnO 颗粒表面的吸附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SDS 在纳米 ZnO 表面的吸附
        4.2.1 SDS 在纳米 ZnO 上的吸附量分析
        4.2.2 PEO 吸附对纳米 ZnO 的分散稳定作用
    4.3 非离子型聚合物在纳米 ZnO 表面的吸附
        4.3.1 PEO 在纳米 ZnO 上的吸附量分析
        4.3.2 PEO 吸附对纳米 ZnO 表面电性质的影响
        4.3.3 PEO 吸附对纳米 ZnO 的分散稳定作用
    4.4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SDS 和 PEO 在纳米 ZnO 颗粒表面的共同吸附
        4.4.1 SDS/PEO 混合体系在纳米 ZnO 颗粒上的吸附量分析
        4.4.2 SDS/PEO 混合体系在纳米 ZnO 颗粒上吸附构型的变化
        4.4.3 SDS/PEO 混合体系对纳米 ZnO 的分散稳定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偶联剂改性纳米 ZrO_2及 PP/ZrO_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 ZrO_2
        5.2.1 A151 修饰对纳米 ZrO_2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5.2.2 A151 修饰对纳米 ZrO_2颗粒润湿性能的影响
    5.3 PP/ZrO_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5.3.1 PP/ZrO_2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析
        5.3.2 PP/Zr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分析
        5.3.3 PP/Zr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分析
        5.3.4 PP/ZrO_2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分析
        5.3.5 PP/ZrO_2纳米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Na-MMT 的插层改性及 PP/MMT 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OTAC 对 Na-MMT 的插层改性
        6.2.1 改性前后 MMT 表面化学性质的变化
        6.2.2 OTAC 用量对 MMT 层间距的影响
        6.2.3 OTAC 在有机蒙脱土中的吸附构型分析
        6.2.4 OTAC 用量对蒙脱土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6.2.5 改性前后 Na-MMT 的表面形貌分析
    6.3 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6.3.1 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分析
        6.3.2 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分析
    6.4 聚丙烯/蒙脱土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性能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论文目录

(10)磷酸酯化聚乙烯醇缩丁醛的制备及对稀土元素和镅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课题背景
    1.2 含放射性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1.3 从放射性废液中分离、富集镅的国内外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磷酸酯化聚乙烯醇的制备
    2.3 磷酸酯化聚乙烯醇缩醛的制备
    2.4 PPVB对Y~(3+),La~(3+),Eu~(3+)的吸附研究
    2.5 红外测试
    2.6 PPVB对~(241)Am的吸附去污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PPVA的制备
    3.2 PPVB的制备
    3.3 PPVB的吸附性能
    3.4 红外分析
    3.5 PPVB对~(241)Am~(3+)的去污验证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声明
致谢

四、聚乙烯醇磷酸酯缩丁醛的制备及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浓度稀土废水资源回收技术研究进展[J]. 唐林旺,陆柳鲜,李雪蓉,麻欣宇,王俊峰,钟常明. 现代矿业, 2021(07)
  • [2]超亲水涤纶织物和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赵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镧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镧离子的吸附性能的研究[D]. 谢倩. 南昌大学, 2018(12)
  • [4]镧、镱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程玉雯. 南昌大学, 2017(02)
  • [5]聚合物材料富集与回收低浓度稀土废水的研究[D]. 胡伟强. 南昌大学, 2016(05)
  • [6]聚乙烯醇磷酸酯缩戊二醛的制备及其对低浓度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J]. 黎先财,胡伟强,程玉雯,杨沂凤,兰俊.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15(04)
  • [7]外源物对冷浸田土壤亚铁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崔宏浩,陈正刚,朱青,张钦,卢松,李剑,赵欢,张德平,古雁宾.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1)
  • [8]多功能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马慧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9]纳米氧化物颗粒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D]. 刘华斌. 湖南大学, 2012(03)
  • [10]磷酸酯化聚乙烯醇缩丁醛的制备及对稀土元素和镅的吸附研究[D]. 王艳. 四川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聚乙烯醇磷酸丁缩醛的制备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