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的监测和预防

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的监测和预防

一、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的监测与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焦雪萍[1](2021)在《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在ICU肿瘤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干预方案,分析并验证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ICU)肿瘤重症患者谵妄预防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干预方案的构建。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干预方案。第二部分:类实验研究。采用前后对照研究,方便抽样选取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20年5月-2020年1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ICU非机械通气肿瘤重症清醒患者做为研究对象。2020年5月-7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探视模式;2020年9月-11月作为干预组,采用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主要结局指标为两组患者ICU谵妄发生率和焦虑、抑郁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患者ICU获得性感染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ICU转出率、死亡率、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患者家属满意度水平及ICU护士职业倦怠。结果:1、方案构建结果经过14位相关领域专家的两轮德尔菲咨询和预实验,结果显示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均较好,说明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可靠性,为临床干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实证研究结果(1)患者相关结果:(1)干预组患者ICU谵妄发生率为11.63%,明显低于对照组(2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2)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ICU患者转出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4)对照组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5例,而干预组未发生,干预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5)两组患者ICU获得性感染发生率和ICU死亡率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焦虑得分比较,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得分比较,干预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抑郁得分比较,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比较,干预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家属相关结果:两组参与研究的ICU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水平比较,信息、保证、舒适、被接纳、支持五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U护士相关结果:两种探视模式对ICU护士的职业倦怠影响结果显示,干预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低落)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基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理论依据,通过文献回顾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系统、科学并且操作性强的探视模式方案。2、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肿瘤重症患者ICU谵妄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缩短了患者ICU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改善了ICU转出率等临床结局指标,但对ICU获得性感染和死亡率影响效果不明显。3、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有效的降低了ICU肿瘤重症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改善了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4、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能够改善ICU患者家属住院体验,提高其满意度。5、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对ICU护士的职业倦怠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尉纳[2](2021)在《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构建》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了解国内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模式的研究现况;2、明确ICU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核心和原则,并以此为框架,制订ICU的探视方案;3、汇集与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相关的证据,基于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构建相关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降低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降低患者和家属ICU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研究方法: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方案。2、循证护理学研究方法。(1)文献质量评价:系统检索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获取系统评价以及原始研究,追溯系统评价的相关参考文献。运用使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进行相关证据提取。(2)相关指南分析:检索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网,如美国国立指南库(NGC)、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等,获取相关指南,追溯指南的相关参考文献。运用Johns Hopkins-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估法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进行相关证据提取。(3)汇总以上相关证据,并根据JBI证据预分级系统对证据条目进行分级。(4)形成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初稿。3、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使用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甄选浙江省内危重症领域的18名临床医生和护理专家进行2轮函询,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汇总专家的反馈意见,最终确立本土化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研究结果:1、共有32篇文献纳入最终研究,其中临床实践指南2篇,临床实践标准2篇,JBI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及综述8篇,原始研究17篇;初步制定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涵盖了尊重并满足患者和家属合理的探视需求、促进医患之间的合作、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鼓励并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生活照护4方面内容和37项具体指标内容。2、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有效率分别是89%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0,其中第二轮函询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变异系数在0.00-0.23之间、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在0.11-0.25之间、协调系数分别为0.266和0.178,Ρ值均<0.01。3、最终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共包括4个维度和37项具体指标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护理学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构建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包括尊重并满足患者和家属合理的探视需求、促进医患之间的合作、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鼓励并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生活照护四方面内容,方案构建过程严谨规范,结果科学可靠,适合我国的ICU临床现状。该方案为我国实行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提供了证据支持,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丝雨[3](2021)在《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分别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变迁,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佳方案、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合理依据,加强对疾病的防控,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患儿的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或校正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以革兰氏阴性菌(69/121,57.0%)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39/121,32.2%)、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6/121,21.5%)、大肠埃希菌(15/121,12.4%)为主要致病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以革兰氏阳性菌(28/45,62.2%)为主,CNS(22/45,48.9%)、大肠埃希菌(6/45,13.3%)、肺炎克雷伯菌(6/45,13.3%)为主要致病菌。2015~2019年间,CN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17年后未再检出。2.新生儿败血症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3.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85.4%和84.0%。C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92/152,51.7%)、克雷伯菌(28/152,15.7%)和鲍曼不动杆菌(11/152,6.2%);H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克雷伯菌(33/94,35.1%)、大肠埃希菌(13/94,13.8%)和阴沟肠杆菌(13/94,11.7%)。2015~2019年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新生儿肺炎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对厄他培南、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头孢三四代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结论:1.2015~2019年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2015~2019年间,新生儿肺炎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率高,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新生儿败血症近五年主要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的规范应用有关。4.新生儿肺炎近五年检出大肠埃希菌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有关;鲍曼不动杆菌的变化,考虑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出现耐药有关。

郭媛媛[4](2021)在《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采集2019年1月1日-2020年9月1日就诊于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重症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筛选出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CRE),收集患者临床数据以调查重症监护病房中CRE相关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分析CRE产碳青霉烯酶及耐药基因情况;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有效控制CRE医院感染和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统计我院2013年-2020年CRE的菌种构成、标本分布、科室分布情况;我院ICU2013年-2020年CRE相关重症肺炎检出以及死亡情况。2.分析2019年1月1日-2020年9月1日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时期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肠杆菌目细菌(CSE)相关重症肺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将留取的下呼吸道标本在平板上进行接种,用VITEK2自动化系统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试,验证是否产碳青霉烯酶则采用表型筛选试验。4.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5.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和MALDI-TOF MS分析57株CRE的同源性。【结果】1.从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收集了1483株CRE,病原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18.9%(1259/6660)为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由2013年的3.71%迅速上升到2020年的36.43%,上升将近10倍。CRE中呼吸道标本占比是最多的。重症监护病房中的CRE比其他科室更常见,8年检出CRE共564株,其中CRE相关重症肺炎为87.06%(491/564),其死亡率更高,为52.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过去6个月内住院史、携带其他多重耐药菌、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可能是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携带其他多重耐药菌、碳青霉烯类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是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3.2019年1月1日-2020年9月1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的57株CRE均为感染菌,其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56株,阴沟肠杆菌1株。m CIM联合e CIM试验结果显示:57株CRE中有54株产碳青霉烯酶,其中53株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1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4.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结果:57株CRE菌株均含有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中A类酶中KPC-2的阳性率为43.37%、B类酶中NDM-1的阳性率为1.75%、D类酶中OXA-48为33.33%,B类酶中未检出VIM-2和IMP。5.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RAPD将57株CRE分成4类,以d类为主要克隆基因型,MALDI-TOF MS将57株CRE分为两个大类,六个亚类,以I类为主要克隆基因型。RAPD的a类中6株(3、4、8、11、36、42)与MALDI-TOF MS的IIb类一致,RAPD的d类中14株(9、17、20、24、25、26、27、30、38、46、47、51、53、54)与MALDI-TOF MS的Ia类一致。【结论】1.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高。2.携带其他多重耐药菌、碳青霉烯类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是重症监护病房CRE相关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3.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CRE主要以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为主。4.KPC-2是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CRE的主要产碳青霉烯酶基因。5.MALDI-TOF MS操作简单、耗时间少、成本较低,但与RAPD不完全一致,可能由于样本量少,因此应用于临床菌株同源性分析还需要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何欢[5](2021)在《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至2020年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的标本来源、患者信息、耐药性变化、克隆相关性等展开研究,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耐药情况及同源性结果,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中合理用药及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437名患者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选取2020年6月~9月该医院科室送检的43株患者菌株与16株环境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实验,分析其同源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之间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3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与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进行分类,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χ2趋势检验,未符合要求的采用fisher精确概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并利用2020年1~12月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130例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2018~2020年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分离病原菌中构成比逐年降低,经趋势卡方检验分析,随年份变化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6.675,P=0.036)。2018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临床共分离菌株3245例,革兰氏阴性菌2366例,占比72.91%;革兰氏阳性菌838例,占比25.82%。其中2018年该院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31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73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5.70%;2019年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菌717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4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3.54%;2020年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18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0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1.27%。2、从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看,构成比最高的标本为痰液标本,构成比最高的临床科室为ICU。2018至2020年该院临床共分离437株鲍曼不动杆菌,共有305株来自痰液标本(69.79%),三年间痰液标本占比均占据首位,构成比分别为67.63%、73.13%、68.46%;该院中ICU是临床检测出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最高的科室,2018至2020年三年间构成比分别为55.81%、60.45%、62.31%,三年占比逐年上升(χ2=9.948,P=0.007)。3、在2018至2020年间医院内分离的Ab菌药敏结果显示,Ab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率均在80%以上,但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均有较高敏感性,敏感率均超过60%。其中Ab菌对替加环素最为敏感,三年间敏感率达到79.76%、85.82%、80.76%。4、59株试验菌株由43株患者标本菌株与16株医院环境标本菌株构成。所有试验株分为10个聚类(A-J),其中D聚类包含菌株最多共18株,分为D1、D2两个克隆型别;所有试验株分为22个克隆菌株,其中D1克隆菌株(12株)标本来源范围广泛,包括痰液(5株),分泌物(1株),中段尿(2株),医护人员手(2株),床头床尾表面(1株),床头柜表面(1株);所有试验株分为54个不同型别,所有图谱之间的相似度为46.16%-1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总住院天数≥30d、住院期间进行手术、呼吸系统疾病、入住ICU、尿路插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感染有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住院天数≥30d(P=0.002,OR=2.315)、入住ICU(P<0.001,OR=2.559)、呼吸系统疾病(P=0.002,OR=2.436)、抗菌药物联用(P<0.001,OR=4.289)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MDR-Ab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stic(p)=C1×0.839+C2×0.890+C3×0.939+C4×0.972-0.852;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提示chi-square=12.786,P=0.681>0.05,模型拟合程度较好,ROC曲线下的面积(AUC)验证组为0.824,说明此模型整体预测准确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结论2018年1月~2020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病原菌总比重排名第二,但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所有标本中痰液标本检出率最高,应提高对呼吸道感染的重视。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药物耐药形势严峻,在使用米诺环素等作为经验用药时也应注意间歇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产生新的获得性耐药。住院天数≥30d、入住ICU、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联用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多方面的积极干预措施,通过建立感染预测模型有效降低感染率。

高艳[6](2021)在《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和特点,明确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重点部位、主要病原菌,为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2.评估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希望通过对医院感染负担的货币形式量化,倒逼医疗机构重视患者安全,提升已有感控措施执行力度。3.分析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确定风险阈值,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早发现医院感染潜在高危患者,实现感染管理关口前移,减少不必要的卫生资源的浪费。方法:1.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现况调查:回顾性收集某三甲医院老年病科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出院的4548例老年住院患者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等对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研究:研究样本来自第一步“医院感染现况调查”(但为避免患者死亡对后续医疗费用影响,将死亡病例排除在外),以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PSM匹配法进行1:1病例对照匹配,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以评估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医院感染的间接经济负担、医院经济负担和医保资金损失。3.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以本研究第一步“医院感染现况调查”的4548例数据为建模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综合ROC曲线下面积确定预测模型的风险阈值。采用便利抽样法,采集同中心新收集数据(某三甲医院老年病科2020年1月-4月期间的500例老年患者资料)作为验证组,对模型进行外部时段验证。结果:1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现况调查(1)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医院感染37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18%,发生医院感染61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为13.54%,高于同期全院的医院感染水平(感染率为2.65%,感染例次率为3.45%)。2017-2019年间老年病科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医院感染部位:616例次医院感染发生部位构成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383例,构成比为62.18%),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114例,构成比为18.51%)。(3)医院感染病原菌:送检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23株,革兰阴性菌342株,占病原菌总数的66.15%;革兰阳性菌124株,占病原菌总数的23.99%;真菌50株,占病原菌总数的9.67%;支原体1株,占病原菌总数的0.19%。革兰阴性菌中,居首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中,居首位的是肠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病原菌,泌尿系统感染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为主要病原菌。2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1)患者经济负担:感染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9 048.96元,对照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3 952.87元,中位数差值为25 096.09元;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33.00天,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3.50天,中位数差值为19.50天,间接经济负担6 639.36元;每例感染患者总经济负担31 735.45元。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随着年龄、感染部位数、CCI评分的增加而增加。(2)医保及医院经济负担:每1例职工医保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损失医保资金17573.81元,每1例居民医保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损失医保资金3595.33元。每发生1例医院感染导致医院减少收治患者人数1.44例,医院因减少收治1例患者而减少收入1004.60元。(3)医院感染增加费用明细:医疗费用增加以西药费、抗菌药物费、治疗费和化验费为主,约占增加总费用的68.18%。3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12个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入院的途径、院外感染、留置导尿、抗生素种类、使用抗生素天数、疾病类型、慢性肺病、偏瘫、恶性肿瘤、CCI评分、住院天数。(2)医院感染预测模型:根据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及对应的回归系数,构建回归方程:Logistic(P)=-7.309+0.225*年龄+系数*入院途径+0.556*院外感染+0.661*使用导尿管+0.503*抗生素种类+0.242*使用抗生素天数+系数*疾病分类+0.375*慢性肺病+2.855*偏瘫+0.514*恶性肿瘤+0.298*CCI评分+1.157*住院天数。(3)模型内外部检验:建模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模型特异性为87.43%,敏感度为84.41%,预测准确率为87.18%;验证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模型特异度为82.33%,敏感度为94.44%,预测准确率86.4%。回归模型对医院感染有较好的判别能力。(4)感染风险阈值:综合ROC曲线下面积,当医院感染率预测概率>0.06615(6.615%),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即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阈值为0.06615(6.615%)。结论:1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医院感染导致沉重经济负担,提醒医护工作者应将老年患者作为医院感染重点监测人群,加强已有感控措施执行力度,利用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确定感染风险阈值,以促进医院感染的事后治疗向事前预防转变,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节约医疗卫生资源。2西药费、抗菌药物费、治疗费和化验费成为控制直接医疗成本的重要突破口。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重点防治多部位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准确、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成为降低经济负担的重要策略。

徐广玉[7](2021)在《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130例,依据28天内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72例及死亡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与实验室参数,分析影响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28天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30例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中葡萄球菌感染占112例(86.1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8例(33.23%),其他为溶血性葡萄球菌25例19.23%,人葡萄球菌17例(13.08%),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9.23%)。肠球菌18例(13.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活组与死亡组在高血压、感染性休克、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未接受恰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前白蛋白、肌酐、血尿素氮(BUN)、动脉血乳酸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总天数(OR=0.967)、感染性休克(OR=11.58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OR=16.864)、未接受恰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OR=6.533)、APACHEII评分(OR=1.160)、SOFA评分(OR=1.449)为影响ICU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性休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未接受恰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APACHEII评分、SOFA评分为ICU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肖菲[8](2021)在《多重耐药菌在新生儿及儿科病区的分布、迁移与发生的危险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新生儿普通病区及儿科病区多重耐药菌分布与迁移,并探讨多重耐药菌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儿童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和儿科病区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检出的多重耐药菌住院患儿的病案资料。根据《MDR、XDR、PDR多重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国际专家建议》,分别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普通病区和儿科病区选取检出多重耐药菌的病例为研究组(其中NICU 151例,新生儿普通病区74例,儿科病区129例);选取同时期未检出多重耐药菌的患儿为对照组(其中NICU 272例、新生儿普通病区109例、儿科病区130例)。统计分析多重耐药菌的分布与迁移情况,比较NICU、新生儿普通病区和儿科病区检出多重耐药菌患儿与未检出多重耐药菌患儿的性别、年龄、胎龄、出生体重、母亲高危因素、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指标的差异,探讨多重耐药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数据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1.在NICU,多重耐药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与各类葡萄球菌(56.82%,29.55%);此外肺炎克雷伯菌也占NICU所有多重耐药菌的9.0%;总体比较,在NICU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的占比大于革兰氏阳性菌(67.73%vs32.27%)。2017至2019年期间,在NICU大肠埃希菌始终为最常见且广泛存在的多重耐药菌。2.在新生儿普通病区,多重耐药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与各类葡萄球菌(53.95%,31.58%);总体比较,在新生儿普通病区中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的占比大于革兰氏阳性菌(57.89%vs 42.11%),且其中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和占比与NICU相似。2017至2020年,在新生儿普通病区,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且广泛存在的多重耐药菌。3.在儿科病区,多重耐药菌主要为沙门菌与大肠埃希菌(38.46%,30%);总体比较,在儿科普通病区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的占比大于革兰氏阳性(75.38%vs 24.62%)。危险因素分析情况:1.NICU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母亲产前1周内使用抗生素、患儿低白蛋白血症、腰椎穿刺、PICC置管和淋巴细胞比例与MDROs在NICU的发生有统计相关性。2.在新生儿普通病区,新生儿使用抗生素使检出多重耐药菌的风险降低。3.在儿科病区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降钙素原数值与MDROs发生有相关性。PCT结果为0.5-2ng/ml和≥10ng/ml的患儿检出多重耐药菌的风险增加,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检出多重耐药菌的风险减少7.4%。【结论】NICU与新生儿普通病区的多重耐药菌是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其MDROs分布相似;儿科病区以沙门菌占首位,大肠埃希菌居第二位。母亲产前1周内使用抗生素和患儿低白蛋白血症为检出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儿科病区检出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为PCT结果为0.5-2ng/ml和≥10ng/ml。

景珊[9](2020)在《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了解山西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在ICU护士VAP防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提高护士VAP防控实践依从性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调查研究:2019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调查问卷、目标行为阶段调查问卷对山西省8所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共发放3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5份,问卷的有效应答率是95.45%。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依从性观察表对1个ICU科室的护士进行依从性观察。干预研究:2019年7月1日-2019年11月30日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某2所三甲综合医院,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将其中1所医院神经外科ICU符合纳入标准的65名护士作为干预组,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另1所医院神经外科ICU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护士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应用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调查问卷、目标行为阶段调查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2个月对两组护士的实践现状得分、行为阶段、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调查,应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依从性观察表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对两组护士防控行为依从性进行监测,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评价跨理论模型在ICU护士VAP防控行为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315名护士对VAP防控措施知识、行为平均得分分别是(11.36±2.04)分、(78.99±6.02)分;且二者呈正性相关关系(P<0.001)。315名护士VAP防控不同行为阶段人员分布为前意向阶段(8%),意向阶段(23%),准备阶段(25%),行动阶段(28%),维持阶段(16%);呼吸管路的更换、口腔护理执行率最高,达到75%以上;冷凝水的管理、手卫生依从率为50%60%之间;气囊压力的监测依从率为30%以上;床头抬高、早期康复训练、声门下分泌物吸引的依从性较低,不及30%。(2)影响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的因素有:ICU专科资格证、职称、工作年限、科室的教育和培训、近3个月VAP培训的累积课时、VAP防控行为阶段。(3)干预后,两组护士VAP防控措施的知识、行为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行为依从性均有所提升,防控行为阶段发生正向转变;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干预组护士VAP防控措施的知识、行为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防控行为阶段及行为依从性的提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西省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VAP防控措施实践现状处于中等水平,各项措施依从性还有待提高,与指南要求仍有差距。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方案和常规业务学习均能不同程度提高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前者效果优于后者,在临床上具有推广的价值。

赖文娇[10](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文中提出背景病原微生物通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播,从而导致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当人们不断的吸入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空气作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的病原体不仅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同时也可通过污染其它医疗设备间接引起医院感染,因此院内空气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类型危重患者救治中心,拥有众多急救设备,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角色。ICU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是造成抢救最后失败和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净化是ICU内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保证危重患者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等,但上述方法均在静态状况下开展,躲避开了工作高峰期,只能暂时杀菌而不能持续有效抑菌,同时容易产生空气的二次污染等,常常没法真正的凸显出工作时间段正常人员活动ICU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监测ICU内正常活动情况下的空气消毒效果,探索适合于ICU的空气消毒以及净化效果的评估极其关键,对提高ICU空气消毒水平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动静态条件下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ICU空气净化的方法,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ICU面积约为24m2的负压病房和总面积为250m2、单间面积约为24m2的层流病房为实验场所,分三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在ICU内对病人进行诊疗及产生气溶胶操作前后,运用浮游菌采样法在室内对角线三个采样地点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及菌落计数,分析该ICU在相对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分布。第二部分:根据ICU内有无空气净化器、层流系统,分别在诊疗操作前、诊疗操作时、操作后30min、操作后60min运用第一部分方法检测ICU空气微生物,了解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在ICU的现场消毒效果。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菌落进行检测并鉴定、分析,与患者明确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空气微生物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负压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160.22±93.83)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92.67±34.47)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29.11±19.86)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4.67±5.04)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负压及层流ICU在动态、30min、60min时间点使用净化器后的平均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未使用净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压及层流ICU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1);层流ICU在相对静态、动态、30min、60min的空气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负压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未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5)。3.ICU空气中的细菌约占总微生物构成比的6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约76.6%,革兰阴性杆菌约6.4%,真菌约32.3%(霉菌为主)。4.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结论1.在相对静态的负压及层流ICU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合格。2.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明显增加ICU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而空气净化器和层流系统可有效降低动态(产生气溶胶操作)情况下的微生物浓度,在负压及层流ICU行诊疗操作时建议使用并延长空气净化器的时间。3.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

二、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的监测与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的监测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在ICU肿瘤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肿瘤重症患者 ICU 谵妄的研究现状分析
        1.2 ICU 肿瘤重症患者负性情绪的研究现状分析
        1.3 ICU 探视模式的研究现状分析
    2 理论依据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干预方案的构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成立课题小组
        1.2 拟定干预方案
        1.3 德尔菲专家咨询
        1.4 统计分析
        1.5 预实验
    2 研究结果
        2.1 专家咨询结果
        2.2 专家咨询意见
        2.3 干预方案终稿
    3 讨论
        3.1 方案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2 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3.3 构建干预方案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 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在ICU肿瘤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过程
        1.4 评价指标及测量工具
        1.5 伦理原则
        1.6 质量控制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前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2.2 两组患者谵妄发生率,ICU获得性感染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 ICU 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
        2.4 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ICU转出率、死亡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组内,组间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2.6 两组 ICU 患者家属满意度的比较
        2.7 不同干预后ICU护士的工作倦怠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可有效降低肿瘤重症患者 ICU 谵妄的发生率
        3.2 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3.3 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3.4 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能够提高家庭成员满意度水平
        3.5 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对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
    4 结论与小结
        4.1 结论
        4.2 局限性
        4.3 本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1.2.2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
        1.2.3 循证护理学
        1.2.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1.3 研究现状
        1.3.1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ICU探视方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初稿
        1.4.2 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最终确立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
    1.5 技术路线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检索策略
        3.2.2 纳入、排除标准
        3.2.3 文献筛选
        3.2.4 文献质量评价
        3.2.5 文献资料提取
        3.2.6 证据分级和证据汇总
    3.3 质量控制
    3.4 研究结果
        3.4.1 文献筛选结果
        3.4.2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结果
        3.4.3 证据汇总结果及方案初稿
4 形成本土化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4.2.2 遴选函询专家
        4.2.3 函询过程
        4.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4.2.5 指标筛选标准
    4.3 质量控制
        4.3.1 专家甄选
        4.3.2 专家函询问卷的制订
        4.3.3 匿名性
    4.4 研究结果
        4.4.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4.4.2 第一轮函询过程
        4.4.3 第一轮函询结果
        4.4.4 第二轮函询过程
        4.4.5 第二轮函询结果
        4.4.6 确立方案终稿
5 讨论
    5.1 方案的具体内容分析
        5.1.1 尊重并满足患者和家属合理的探视需求
        5.1.2 促进医患之间的合作
        5.1.3 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
        5.1.4 鼓励并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生活照护
    5.2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5.2.1 专家的代表性
        5.2.2 专家的积极程度
        5.2.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5.2.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5.2.5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6 总结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ICU弹性探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血培养结果部分
        3.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3.1.2 2015~2019 年血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3.1.3 血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3.1.4 常见病原菌抗生素治疗情况
        3.1.5 出生情况比较
        3.1.6 临床资料比较
    3.2 痰培养结果部分
        3.2.1 病原菌分布
        3.2.2 2015~2019 年痰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3.2.3 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3.2.4 常见病原菌感染后抗生素治疗情况
        3.2.5 临床资料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血培养结果分析
    4.2 痰培养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RE相关重症肺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5)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传播方式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现况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医院感染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数据采集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实验室指标单因素分析
    3.3 微生物学结果及耐药性
    3.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3.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治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多重耐药菌在新生儿及儿科病区的分布、迁移与发生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及其他儿科病区的多重耐药菌
    2.新生儿与儿童发生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第一部分 新生儿及儿科病区多重耐药菌的分布与迁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检出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之处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多重耐药菌新型抗生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9)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控措施
        1.3 较为推荐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内容
        1.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知识行为现状研究
        1.5 影响护士执行VAP防控措施的其他因素
    2 理论框架
    3 国内外现状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研究设计
    7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ICU护士VAP防控的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确定样本量
    2 研究工具
        2.1 《ICU护士VAP防控措施实践现状调查问卷》
        2.2 《目标行为阶段调查表》
        2.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依从性观察表》
    3 调查方法
        3.1 ICU护士VAP防控措施实践现状的调查
        3.2 VAP防控措施行为依从性观察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5.2 调查问卷知识及行为得分情况
        5.3 ICU护士VAP防控措施认知水平及实践现状相关性分析
        5.4 ICU护士VAP防控各行为阶段人员分布情况
        5.5 护士VAP防控行为各项措施依从情况
        5.6 护士VAP防控措施实践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6 讨论
        6.1 ICU护士VAP防控措施的知识缺乏,行为依从性还有待提高
        6.2 ICU护士VAP防控行为阶段的原因分析
        6.3 ICU护士对执行VAP防控措施一般人口学资料影响因素分析
        6.4 ICU护士对执行VAP防控措施非一般人口学资料影响因素分析
    7 小结
第三部分 跨理论模型对护士VAP防控措施执行现状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2.1 《ICU护士VAP防控实践现状调查问卷》
        2.2 《VAP防控目标行为阶段调查表》
        2.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措施依从性观察表》
        2.4 《护士自我效能感量表》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方法
        3.2 干预组护士VAP防控方案的实施
        3.3 对照组护士VAP防控方案的实施
        3.4 效果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对比
        5.2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VAP防控行为所处阶段比较
        5.3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VAP防控知识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4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VAP防控行为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5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VAP防控自我效能感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6 干预后两组护士VAP防控措施依从性的改变比较
    6 讨论
        6.1 跨理论模型在护士VAP防控实践中的作用优于常规模式
        6.2 跨理论模型应用于护士VAP防控实践中的意义
    7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及建议
    1 课题的研究结论
    2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3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静态和动态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现场净化效果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鉴定与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的监测与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家庭为中心的探视模式在ICU肿瘤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焦雪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构建[D]. 尉纳.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丝雨. 大理大学, 2021(09)
  • [4]CRE相关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郭媛媛. 大理大学, 2021(09)
  • [5]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何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6]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高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 徐广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多重耐药菌在新生儿及儿科病区的分布、迁移与发生的危险因素[D]. 肖菲.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9]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控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D]. 景珊.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10]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D]. 赖文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的监测和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