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禁食后肠源性内毒素移位途径的动物实验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杜会博,赵向达,段梦瑾,孙转友,付达达,张璨,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1](2021)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减轻失血性休克后肠淋巴液介导的炎症反应》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和组织炎症介质的作用及静脉输入失血性休克后肠淋巴液(PHSML)对SGB的影响,探讨SGB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炎症反应的肠淋巴机制。方法:常规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收集正常淋巴液(NML)、PHSML和SGB处理后的PHSML(PHSML-SGB)。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SGB组、失血性休克组(shock组)、shock+SGB组及shock+SGB+回输PHSML(shock+SGB+PHSML)组。各组动物液体复苏后3 h或相应时点,留取门静脉血及肠、肺和肾组织,检测炎症因子。同时,检测NML、PHSML和PHSML-SGB中内毒素水平。结果:大鼠急性失血后90 min内,shock、shock+SGB和shock+SGB+PHSML组大鼠的平均动脉血压均代偿性回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休克提高了血浆脂多糖受体CD14、脂多糖结合蛋白(L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肾CD14、LBP、TNF-α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水平,以及肠CD14、LBP、TNF-α、IL-6和CXCL1水平;SGB降低了shock组大鼠血浆、肾组织和肠组织TNF-α、CD14、IL-6、LBP和CXCL1水平,以及肺组织CD14和IL-6水平;静脉输入PHSML抑制了SGB降低shock大鼠血浆TNF-α、CD14、IL-6、LBP和CXCL1水平及肾组织CD14和CXCL1水平的作用。此外,SGB降低了PHSML中内毒素水平。结论:SGB可部分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的炎症反应。该作用可能与其减少PHSML中的内毒素有关。
段晨阳[2](2020)在《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粒体作为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缺血缺氧后较早发生损害的细胞器之一。以往针对线粒体的治疗措施主要以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等线粒体功能障碍发生后的效应为靶点,缺乏针对线粒体质量调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防治措施,治疗效果有限。近年研究表明,线粒体质量失衡如线粒体过度分裂、融合受损、自噬和代谢紊乱等关键环节异常与缺血缺氧损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Drp1作为经典线粒体动力蛋白,主要影响了线粒体质量调节中的线粒体分裂过程。以往研究认为Drp1只有在内质网和线粒体接触(ER-Mito接触)引起线粒体预收缩后才会被招募到线粒体上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但招募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并且正常情况下转位到线粒体上参与线粒体分裂的Drp1仅占总Drp1含量的6%,还有大量Drp1存在于胞浆中。那么大量存在的细胞质Drp1具有哪些功能?在被招募到线粒体之前是否已经开始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对于ER-Mito接触形成及线粒体预收缩是否有调控作用?对除了线粒体分裂的其他线粒体质量调控环节比如线粒体自噬、线粒体代谢等是否也有影响呢?此外,目前研究认为Drp1被招募到线粒体上后主要是通过其GTPase活性切割线粒体膜介导分裂的,但是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结束后下一步如何发展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近年来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发现Drp1参与了线粒体和细胞功能调节,但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线粒体mPTP通道过度开放是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细胞坏死等发生的先决条件,而ROS大量堆积可能是引起上述线粒体和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诱因。那么缺血缺氧后线粒体Drp1除了介导线粒体分裂外,是否对线粒体外膜mPTP通道开放和ROS的产生及清除也有影响?为此,本研究利用整体失血性休克和细胞糖氧剥夺方法复制急性缺血缺氧损伤模型。首先我们了解了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其次我们探究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重点研究了细胞质Drp1介导ER-Mito接触对线粒体预收缩的启动机制以及线粒体Drp 1对mPTP和ROS等线粒体功能的调控机制。最后,我们观察了使用Drp 1抑制剂Mdivi-1或者Drp 1敲除干预等措施对缺血缺氧损伤后多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为从维持线粒体质量平衡角度调整急性缺血缺氧损伤临床救治方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细胞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0.5h、1h、2h、3h、4h)血管组织、肠组织、心肌组织及其对应细胞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以及ATP产生、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以了解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第二部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动力蛋白Drp1表达、分布及修饰变化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线粒体动力蛋白表达、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损伤后血管和肠组织Drp1修饰变化。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中作用及对ER-Mito接触的调控机制(1)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调控作用利用Drp1干扰/过表达腺病毒转染的VSMC细胞,观察干预线粒体Drp1对正常情况下和缺氧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影响,以明确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调控作用。(2)细胞质Drp1介导ER-Mito接触对线粒体预收缩的启动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和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ER-Mito接触情况;观察干预细胞质Drp1对ER-Mito接触和线粒体预收缩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Shroom4复合体对肌动蛋白束化、ER-Mito接触以及线粒体预收缩的影响,以阐明细胞质Drp1通过Shroom4束化肌动蛋白启动ER-Mito接触形成的机制。(3)细胞质Drp1加速线粒体转位的发生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血不同时相点Calnexin、Fundc1表达及分布情况;观察干预内质网蛋白Calnexin对缺氧早期Drp1和Fundc1的线粒体转位、线粒体预收缩和线粒体分裂的影响,以了解细胞质Drp1在ER-Mito接触位点Calnexin-Fundc1环的招募作用下加速线粒体转位的发生机制。(4)Drp1介导线粒体自噬对破损线粒体的清除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Drp1干扰腺病毒转染的VSMC细胞模型,基因组学分析生理和缺血损伤情况下Drp1可能参与的调控通路;观察干预Drp1对缺血缺氧后线粒体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对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影响,以阐明Drp1通过Clec16a-Parkin途径介导线粒体自噬的机制。3.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mPTP开放和ROS堆积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中作用及调控机制(1)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mPTP通道开放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氧不同时相点mPTP开放情况;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mPTP结构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观察干预mPTP结构蛋白HK2表达活性对缺氧后mPTP开放的影响;观察干预线粒体Drp1-LRRK2结合对HK2活性、分布和mPTP开放的影响,以阐明线粒体Drp1对缺血缺氧损伤mPTP过度开放的调控机制。(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ROS堆积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机体能量代谢变化;代谢组学检测干预Drp1对缺血损伤后线粒体代谢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介导谷胱甘肽代谢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阐明Drp1通过影响线粒体代谢参与ROS生成和清除的潜在调控通路。第三部分: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以及Drp1敲除干预观察缺血缺氧损伤后(1)血管反应性、血管管径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张力以及动态血压维持情况;(2)肝肾血流灌注、肝功、肾功、心输出量、心损和心肌细胞收缩力;(3)肠上皮紧密连接情况、肠道菌群组成及肠屏障功能;(4)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dp/dt max)、血气指标(Lac、HCO3-、BE、pH等)以及72h存活情况,以阐明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1.缺血缺氧损伤后血管、肠和心脏组织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均发生明显变化,但变化时间、变化程度和变化形式存在差异。血管组织变化起始于缺血缺氧后1h并逐渐加剧。肠组织在缺血缺氧后0.5h即发生明显变化,但后续并没有进一步加重。心脏组织变化不如血管和肠组织明显,缺血缺氧后2h才有稍许增加,并且不同于血管和肠组织线粒体缺血缺氧后表现为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碎片化线粒体数量增多,缺血缺氧损伤对心肌线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肌线粒体排布紊乱和内部嵴结构的破坏。2.缺血缺氧损伤后血管、肠和心脏组织线粒体功能均发生明显变化,且缺血缺氧损伤后相同组织线粒体功能变化均晚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第二部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动力蛋白Drp1表达、分布及修饰变化(1)缺血缺氧损伤1h后Drp1发生从细胞质到线粒体转位,且其时相变化规律与线粒体碎片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Drp1线粒体转位在缺血缺氧早期线粒体过度分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发现转位到线粒体上的Drp1主要富集在线粒体预收缩位点,对于线粒体分裂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缺血损伤后Drp1的磷酸化、苏木化、亚硝基化修饰明显增高,泛素化修饰轻度减低。缺血缺氧损伤后活跃的Drp1修饰变化对于线粒体质量调控具有重要意义。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中作用及对ER-Mito接触的调控机制(1)缺血缺氧后线粒体碎片化的发生是由于Drp1线粒体转位后介导线粒体过度分裂导致的。干扰Drp1后线粒体Drp1减少的同时伴随线粒体碎片数量减少。正常情况下过表达Drp1会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线粒体数量的增加。上述结果明确了 Drp1线粒体转位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决定作用。(2)缺血缺氧损伤初期Drp1发生大量线粒体转位之前,过度磷酸化和亚硝基化的细胞质Drp1通过激活细胞骨架调节蛋白Shroom4并与之结合形成Drp1-Shroom4复合体。Drp1-Shroom4复合体如“卡扣”一样将内质网周围散乱分布的F-肌动蛋白束化,增强了内质网与线粒体之间的牵引力和有效接触面积。随后内质网在束化F-肌动蛋白锚定端INF2的牵引下,缠绕在线粒体周围,形成ER-Mito接触并进一步引起线粒体预收缩。(3)缺血缺氧损伤ER-Mito接触引起大量线粒体预收缩后,内质网Calnexin会迁移到ER-Mito接触位点并与细胞质中Fundcl结合形成功能环,加速细胞质Drp1沿内质网轨迹向ER-Mito接触位点的线粒体转位过程。(4)缺血缺氧损伤后活化Drp1可上调线粒体Clec16a表达,一方面抑制了 Parkin的线粒体募集,导致线粒体碎片形成自噬小体受阻;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自噬小体向自噬溶酶体的转变,促进了缺血缺氧损伤后的自噬流过程。3.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mPTP开放和ROS堆积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中作用及调控机制(1)缺血缺氧晚期,线粒体收缩位点大量富集的Drp1除了介导线粒体分裂外,还会通过结合mPTP结构蛋白BAX,识别线粒体收缩位点附近的mPTP通道。然后通过招募线粒体LRRK2到线粒体收缩或分裂位点形成Drp1-LRRK2复合体引起mPTP通道结构蛋白HK2失活及其线粒体分离,破坏mPTP通道结构,导致mPTP通道过度开放,线粒体CytC释放增多,影响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功能。(2)缺血缺氧后活化Drp1会造成ROS的过度堆积,进而破坏线粒体功能,引起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其潜在发生机制包括:(a)活化Drp1通过抑制辅酶Q的生物合成破坏线粒体呼吸链,导致线粒体ROS生成增加;(b)活化Drp1抑制线粒体谷氨酸-谷胱甘肽代谢,导致ROS清除减少;(c)活化Drp1通过阻断神经递质途径(包括酪氨酸-多巴胺代谢和维生素E相关通路)进一步降低ROS清除率。第三部分: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合并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提高血管反应性及其收缩张力。干预Drp1可以很好地维持缺血缺氧损伤后的动态血压。2.干预Drp1可以改善缺血损伤后肝肾血流灌注和肝肾功能,对于缺血损伤后心肌细胞收缩力也有一定的影响。3.Drp1敲除干预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的组成、恢复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生,从而保护缺血损伤后的肠屏障功能。4.干预Drp1介导的线粒体质量失衡可以很好地改善缺血缺氧损伤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和存活情况。[结论]1.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Drp1的过度激活(磷酸化、苏木化、亚硝基化)”和“大量细胞质Drp1的线粒体转位”是急性缺血缺氧后线粒体形态数量和功能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2.缺血缺氧后大量存在的细胞质Drp1在被招募到线粒体之前已经开始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具体表现为过度磷酸化和亚硝基化的细胞质Drp1通过Shroom4束化肌动蛋白,增强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牵引力,启动大量ER-Mito接触并引起大量线粒体预收缩,为后续细胞质Drp1转位到线粒体收缩位点介导线粒体过度分裂奠定了结构基础。3.缺血缺氧后细胞质Drp1加速线粒体转位是由于ER-Mito接触位点Calnexin-Fundcl功能环大量形成,促进了细胞质Drp1沿内质网向ER-Mito接触位点的大量迁移。4.缺血缺氧晚期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结束后下一步会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线粒体Drp1一方面在线粒体收缩或分裂位点通过识别并破坏线粒体mPTP通道结构引起mPTP过度开放,CytC释放增加;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多种线粒体代谢途径影响ROS的清除和生成,导致ROS过度堆积,最终加重了缺血缺氧后线粒体和细胞功能损伤。5.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液体复苏或者Drp1敲除干预可以保护血管收缩张力、改善肝肾血流灌注以及肠屏障功能,弥补了常规林格液体复苏“虽然可以快速扩容但难以长时间维持血压”的缺陷,对于延长急性缺血缺氧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救治率和存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单涛[3](2010)在《肠梗阻解除后肠粘膜屏障变化及四君子汤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可复性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模型,观察家兔肠梗阻解除后肠粘膜屏障的变化及中药四君子汤对其影响。方法:实验选用体重2.5-3kg的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SO)、梗阻48h模型组(148)、自然恢复48h组(S48)、自然恢复96h组(S96)、中药治疗48h组(T48)、中药治疗96h组(T96),每组10只。对动物模型梗阻解除后48h、96h时,血清D-乳酸(D-LA)、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小肠组织三叶因子(ITF)、肠液中粘蛋白的含量,小肠杯状细胞(GC)及肠粘膜上皮形态学等分别进行检测和观察,并行肠粘膜损伤评分。结果:1.应用自制肠梗阻环造成的外压式可复性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模型,梗阻48小时后可见梗阻部位以上肠管扩张,肠腔积气、积液,肠内压明显增高,肠壁充血水肿严重,小肠上皮细胞及绒毛受损,符合完全性肠梗阻病理形态学改变。解除梗阻后,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可见原梗阻部位及周围无粘连狭窄,肠内容物可自由通过,肠壁充血水肿逐渐减轻,肠管扩张情况逐渐改善,符合肠梗阻解除后形态学改变。2.本实验结果显示,在肠梗阻解除后小肠粘膜损伤逐渐恢复,Chiu’s评分逐渐下降,中药治疗组明显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小肠上皮的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减少,48h后己经出现明显差异,96h基本恢复正常,中药治疗组较自然恢复组差异更明显。血清D-乳酸、血清二胺氧化酶、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中药组要早于自然恢复组(P<0.05),另外发现中药四君子汤可以上调肠三叶因子,肠粘蛋白的含量,高于自然恢复组水平。结论:1.本实验能成功建立可复性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模型。2.中药四君子汤可以促进肠梗阻解除后肠粘膜屏障修复过程,表现为四君子汤可以促进肠上皮内杯状细胞分泌,上调肠三叶因子,肠粘蛋白的含量,保护并加速肠上皮重建的完成。实验结果显示四君子汤的作用可能是促进肠隐窝干细胞的增殖,促进杯状细胞分泌,改善肠粘膜微循环,从而达到肠上皮完整性的修复,进而降低肠粘膜屏障的通透性,有效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为临床肠梗阻解除后早期辨证应用四君子汤保护肠粘膜屏障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
于向阳[4](2009)在《肠梗阻导致肠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Ⅱ》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肠梗阻导致肠功能障碍中肠上皮、肠免疫屏障及微生态的时相性研究实验一家兔可复性肠梗阻造模方式及材料的改良目的:在前期实验建立的家兔机械性肠梗阻的基础上进行梗阻方式和材料的改良,使模型操作更简便、更经济、效果更稳定。方法:改用“肠管外压迫”的方式,将输液器部件改造成体外牵拉式锁扣,在末段回肠肠系膜无血管区戳孔,套住肠管,引出切口旁腹壁外。手术1~2天后由体外牵拉锁扣固定,造成该部位肠管的闭塞梗阻。解除梗阻时只需剪断锁扣后抽出装置。同时对体外水囊充注式梗阻装置、塑封钢缆圈套器等方法也进行了尝试。结果:该方法在造成梗阻的安全性、确切性等方面较原模型更优,避免了原方法所存在的腹腔感染、肠粘连、肠套叠以及肠穿孔等意外情况,并且不存在装置脱落等不稳定因素。结论:在获得更确切稳定的梗阻效果的基础上,改良后的方法创伤更小、造模周期更短,操作简单且材料经济,是较为理想的可复性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模型。实验二肠梗阻对小肠上皮细胞的损害及其增殖修复能力的影响目的:观察急性机械性低位小肠梗阻对于小肠上皮损害程度以及其自身再增殖、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假手术组(Sham)、梗阻1h组(H1)、梗阻6h组(H6)、梗阻12h组(H12)、梗阻24h组(H24)、梗阻48h组(H48)、梗阻72h组(H72),每组6只。分别对各组动物血清瓜氨酸水平、生化、小肠组织鸟氨酸脱羧酶活性,以及小肠上皮内杯状细胞形态、数量变化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肠梗阻后早期肠上皮细胞存在保护性的增殖加速过程,表现为ODC活性在梗阻后6h开始增高(p<0.001),随着梗阻未解除,损害因素不断加重,ODC活性在梗阻24h下降,至72h甚至低于正常水平。对小肠上皮形态学观察中发现杯状细胞增多趋势,且形态发生时相性改变。以上指标在小肠不同部位发生变化的时相和程度并不一致,回肠较之空肠变化更显着。至梗阻48h-72h阶段,血清瓜氨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p<0.05)。另外在对生化指标的检测中发现CK发生显着变化较早,相对其它指标较为敏感(24h vs 48h-72h)。结论:①肠梗阻发生后的早期就已经存在上皮的修复,表现为小肠组织ODC活性增高;②另外杯状细胞可能参与了小肠粘膜的修复,并且可能是上皮修复的关键细胞;③在梗阻后期随着上皮增殖活性的降低,血清瓜氨酸水平这一间接指标也随之降低,说明其对判断小肠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④在肠梗阻发生后,CK相对其他生化指标可能对肠实质性损害更具有敏感的诊断提示意义。实验三小肠梗阻后肠腔内环境及微生态变化目的:观察急性机械性低位小肠梗阻发生后肠道内环境及微生态的改变,以了解肠梗阻发生后肠道自稳态破坏与肠屏障破坏的时相性关系。方法:选用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假手术组(Sham)、梗阻1h组(H1)、梗阻6h组(H6)、梗阻12h组(H12)、梗阻24h组(H24)、梗阻48h组(H48)、梗阻72h组(H72),每组6只。观察梗阻后每一时段小肠内PH、含水量及采用平板计数法了解肠杆菌科与双歧杆菌菌群数量变化。另外在不同时段进行血内毒素水平、各脏器细菌移位阳性率等进行观察。结果:结果显示肠梗阻发生后末段回肠的PH值逐渐下降,肠内容物含水量进行性增加,两者均在梗阻12h-24h阶段出现显着变化(p<0.05,p<0.01)。在对该部位肠杆菌科和双歧杆菌的培养发现,在梗阻12h-24h阶段二者出现比例倒置,肠杆菌科成为优势菌种。另外,对脏器组织的培养和对血浆内毒素检测发现,同样也是在12h-24h阶段二者出现显着性变化。结论:肠梗阻后肠功能障碍是对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中肠道自稳态的破坏为之后的细菌大量增殖、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提供了环境基础。肠梗阻较早期的12h-24h阶段可能是肠内环境、微生态发生剧烈转变的阶段,同时也可能是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开始。而此时肠道机械屏障往往并没有出现广泛破坏,这更说明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的破坏都是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实验四肠梗阻对肠上皮Claudin1 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了解急性肠梗阻发生后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的时相性特点。方法:选用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假手术组(Sham)、梗阻1h组(H1)、梗阻6h组(H6)、梗阻12h组(H12)、梗阻24h组(H24)、梗阻48h组(H48)、梗阻72h组(H72),每组6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动物末段小肠上皮的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的mRNA表达情况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本实验显示,梗阻发生后6h已经发现Claudin1 mRNA表达已经显着减少至正常表达量的一半左右(p<0.05),12h为18%(p<0.01),24h为11%,48h-72h阶段表达量很低。结论:肠梗阻发生后早期(6h)已经发生机械屏障的破坏,表现为紧密连接蛋白上游基因的低表达,随着梗阻进展,这种低表达更加显着,至梗阻48h-72h阶段,这一基因的表达水平已经很低。提示这一阶段肠上皮的完整性已经完全失去,肠道机械屏障破坏严重。实验五肠梗阻家兔小肠免疫屏障功能的变化目的:利用肠梗阻模型,观察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生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假手术组(Sham)、梗阻1h组(H1)、梗阻6h组(H6)、梗阻12h组(H12)、梗阻24h组(H24)、梗阻48h组(H48)、梗阻72h组(H72),每组6只。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梗阻近端低位回肠、高位空肠两个不同部位小肠派伊尔淋巴结(PP)的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利用HE染色切片计数上述两个不同部位IEL和LPL的百分比于梗阻不同阶段的变化。另外ELISA法检测小肠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结果:本实验显示肠梗阻发生后12h-24h阶段,动物小肠的PP在数量上和总面积上均增加(p<0.05),随着梗阻进展又逐渐减少,至梗阻72h阶段则显着低于正常水平(p<0.01)。流式细胞术对PP淋巴细胞CD3+、CD4+、CD8+亚群的分析结果显示,肠梗阻解除后PP内CD3+亚群为增多趋势,低位回肠Sham组为29.44±2.54%,12h增加为35.92±2.08%(p<0.05),72h增至49.48±6.37%(p<0.01);CD4+亚群同样在12h阶段明显高于Sham组(84.68±2.80%vs 80.5 1±2.22%,p<0.05),此后逐渐下降至72h则迅速减少显着低于Sham组(61.62±6.96%,p<0.01);CD8+亚群变化趋势与CD4+相反,在12h-24h阶段较Sham组下降(8.47±1.41%vs 11.52±1.04%,p<0.05),之后逐渐增高至72h达到最高(22.97±4.83%,p<0.05);CD4+/CD8+比值的变化趋势为早期阶段先增高,24h阶段明显高于Sham组(12.10±2.17 vs 7.97±1.40,p<0.01),后期逐渐下降至72h阶段则显着低于Sham组(3.35±1.03,p<0.01)。上述几项在高位空肠中观察到的结果要明显晚于低位回肠,并且变化不剧烈。通过HE染色对IEL和LPL的百分比计数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的IEL百分比随着梗阻时间变化未发现明显差异,而LPL百分比在梗阻6h阶段明显增多,其中空肠部位的较Sha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梗阻时间延长,两个部位的LPL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肠腔内s-IgA的ELISA结果显示,梗阻发生后其肠内含量增高,24h阶段高于Sham组(p<0.05),随后下降至72h的最低水平,与24h水平有差异,但与Sham组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①肠梗阻发生后,小肠PP数量和总面积均增加,这可能与梗阻后受到更多炎性因素刺激有关,另外其内淋巴细胞亚群也出现相应变化,CD3+呈不断增多趋势,CD4+亚群比例、CD4+/CD8+均在早期增多,而后随着梗阻进展逐渐下降。反之,CD8+亚群比例早期降低,后期增高,这些都预示着肠道免疫的一过性增强和之后的减弱;②通过对上皮内IEL、固有层LPL占总细胞数量百分比的统计,可以看出,IEL变化存在一定改变,但本实验尚未发现统计学的差异。而LPL百分比特点也是梗阻早期增大,后期下降,这可能是淋巴细胞归巢至固有层这一效应部位增多有关,后期随着淋巴细胞凋亡增多和其它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至其比例下降;③s-IgA的量的变化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现象,在早期肠腔内增多,至后期逐渐低于正常水平;④肠道免疫系统的激活是较早出现的,而且肠梗阻引发的肠免疫屏障改变可能存在部位上的差异,回肠更早、更强烈的出现免疫改变。而固有层效应部位上淋巴细胞可能这种差异并不明显,有待印证。第二部分四君子汤对肠梗阻解除后肠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实验六四君子汤对肠梗阻解除后小肠上皮修复的调理作用目的:利用可复性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模型,观察比较肠梗阻梗阻解除后自然恢复与中药四君子汤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与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梗阻48模型组(m48)、自然恢复48h组(S48)、中药治疗48h组(T48)、自然恢复96h组(S96)、中药治疗96h组(T96),每组6只。对动物模型梗阻解除后48h、96h时肠杯状细胞形态学、小肠组织鸟氨酸脱羧酶活性、血清瓜氨酸水平、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 mRNA表达等分别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本实验显示,在肠梗阻解除后小肠上皮的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减少,48h后已经出现明显差异,96h基本恢复正常中药治疗组较自然恢复组差异更明显。血清瓜氨酸水平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中药组要早于自然恢复组(48h,p<0.05),鸟氨酸脱羧酶活性明显增高,尤其是而中药治疗组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P<0.05)。另外发现中药四君子汤可以上调Claudin1 mRNA的表达,高于自然恢复组水平。结论:①中药四君子汤可以促进肠梗阻解除后肠上皮细胞的再增殖和上皮完整性的修复过程,表现为其可以加速肠上皮内杯状细胞对肠上皮的重建的完成进度;②可以提高小肠组织ODC活性,提示四君子汤能提高上皮再生能力;③而上皮再生后的结果体现为血清瓜氨酸水平的提高;④四君子汤可以上调肠上皮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的上游基因表达,促进肠上皮完整性的修复⑤通过结果说明肠梗阻解除后的肠功能障碍在辨证上存在脾胃虚的情况,邪实已祛,正气受损的实质可能应该包括肠上皮的损害,而四君子汤的作用靶点之一可能是促进肠隐窝干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上皮完整性的修复。实验七四君子汤对肠梗阻解除后小肠免疫的调理作用目的:利用可复性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模型,观察比较肠梗阻解除后自然恢复及中药四君子汤对肠道免疫屏障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梗阻48模型组(M48)、自然恢复48h组(S48)、中药治疗48h组(T48)、自然恢复96h组(S96)、中药治疗96h组(T96),每组6只。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动物模型梗阻解除后48h、96h时PP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进行分析、利用ELISA法对肠道内s-IgA含量进行检测以及通过病理切片对IEL、LPL百分比进行计数。结果:本实验显示,肠梗阻解除后中药干预的T48组、T96组较自然恢复的S48、S96组的PP淋巴细胞CD3+、CD4+、CD8+亚群及CD4+/CD8+比值具有调节作用,使之更快恢复或接近梗阻前水平;在对iIEL、LPL相对数量的观察中,四君子汤干预组的LPL更早的接近正常比例;各处理组s-IgA水平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肠梗阻解除后小肠的免疫屏障功能紊乱并没有立即恢复,自然恢复48h后CD4+、CD4+/CD8+比值等指标并没有随之恢复,而却较M48组更趋下降,这可能提示肠功能的免疫状态并没有因肠梗阻解除而立即恢复,这可能是肠道内环境紊乱、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肠上皮完整性的破坏不可能马上改善有关。而应用四君子汤可以明显促进小肠在梗阻解除之后存在的免疫屏障功能障碍。表现为,四君子汤干预组较自然恢复组的PP淋巴亚群更快恢复正常,并可能对肠效应部位的淋巴细胞分布或数量具有调节作用。肠梗阻解除后的脾胃功能受损的实质可能涵盖了肠上皮功能低下以及肠免疫系统的紊乱,而四君子汤健脾作用的靶点很可能包括对肠道免疫系统的调理作用。
聂海[5](2008)在《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特点及其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战斗舱室是现代战争中的主要作战单元,反装甲攻坚武器可击穿战斗舱室在舱内爆炸,平时恐怖主义活动和意外突发性爆炸事件也主要发生在较狭小空间,因而相对密闭空间爆炸是现代战争和平时爆炸事件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腹部表面积大,腹内脏器多且复杂,冲击波易导致腹腔脏器损伤。在战争中,部分伤员体表没有明显伤痕却存在腹内脏器损伤,这类伤员病情严重,后期可发生脓毒症甚至MODS,危及生命,但因其隐匿性强而未引起广泛重视,常延误诊治。由于没有明确的感染源,而肠道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库,我们设想伤员发生脓毒症的细菌或内毒素可能来自肠道。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如冲击伤)后产生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高,肠道细菌或内毒素可逸出肠黏膜,通过循环系统到达远处脏器,诱发MODS。目前国内外军事研究机构对爆炸伤的研究集中在听器、眼、脑、胸部和四肢损伤,对腹部爆炸伤大多着眼于穿透伤、贯通伤、切线伤等体表有明显伤痕的研究,而对相对密闭环境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研究甚少。因此,开展爆炸冲击波致腹部闭合性损伤特点及冲击波在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可阐明爆炸性武器对生物致伤特点及其机制,并为伤员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本课题通过建立舱内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大鼠模型,分析了舱内大鼠腹部闭合性爆炸伤的大体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明确了腹部爆炸伤严重程度与冲击波物理参数之间的量效关系,开展了大鼠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以及细菌移位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1.通过在模拟陆军装甲舱室内爆炸建立致伤大鼠模型,与开阔地相同条件下爆炸致伤进行比较,从整体、器官和组织水平对大鼠腹部闭合性爆炸伤进行观察和伤情分析。结果显示:舱内爆炸时,死亡率21.7%,而舱外为6.7%;舱内爆炸时腹部脏器损伤发生65.0%,而舱外为53.3%;舱内爆炸时肝损伤率36.7%,而舱外为11.7%。舱内组爆炸时腹腔积血发生率20.0%,而舱外为5.0%。腹部脏器损伤病理组织学改变也提示舱内爆炸时腹内脏器受损较严重。2.在舱内不同距离采用不同剂量的点爆源进行爆炸后分析冲击波物理参数与腹部闭合性爆炸伤严重程度之间的量效关系。结果显示,舱内爆炸冲击波波形复杂,表现为高峰值压力、持续时间长、冲量大、而压力上升时间极短。总体趋势是随起爆药重量的增加、爆心距离缩小,冲击波初始压力峰值、超压峰值升高,比冲量逐渐加大;同时发现大鼠多发伤增加、伤情越来越重,死亡率增高。大鼠半数致死比冲量为73.4KPa·ms;脏器损伤严重程度与比冲量大小呈正比。3.通过检测舱内腹部爆炸伤大鼠血清及肠道组织氧化应激改变和对大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血浆DAO、D-Lac水平的动态变化反映肠黏膜损害情况,结果显示: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后氧化应激反应较开阔地爆炸出现早、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舱内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发生较早且更严重,Caspase-3表达较开阔地爆炸早且明显上调;肠道细胞凋亡与DAO、D-Lac、IL-6及内毒素正相关。4.检测大鼠血浆内毒素及IL-6、TNF-α水平,结果表明舱内组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不仅发生早,而且进展快、持续时间长。舱内爆炸时外周血TNF-α和IL-6水平较高,全身炎症反应较舱外组重,且持续时间长,舱内爆炸时更易发生SIRS。5.采用普通细菌培养、检测细菌DNA评估爆炸伤后细菌移位,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证实细菌移位。结果表明:大鼠腹部爆炸伤后存在肠道细菌移位。细菌培养在舱内3h、舱外8h有细菌生长,总阳性率舱内为35.0%,舱外为15.4%;舱内伤后0.5h、舱外3h外周血检出细菌DNA,总细菌DNA检出率舱内为76.7%,舱外为53.3%。外周血血浆ET、IL-6、DAO、TNF-α水平与细菌移位密切相关。主要结论:1.舱内爆炸时,腹部闭合性损伤程度较开阔地爆炸更严重,肝脏损伤率高;2.复杂冲击波是舱内爆炸伤情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3.舱内爆炸时氧化应激反应较开阔地爆炸时更严重,血清MDA含量和GSH-Px活性可作为爆炸伤后肠道组织过氧化损伤的诊断指标;4.舱内爆炸较舱外爆炸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程度更严重,细菌移位发生早、移位率高;5.血浆内毒素、IL-6、DAO、TNF-α水平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移位情况,对早期诊断细菌移位有一定实用价值。
喻文立[6](2008)在《腹腔感染所致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对机体免疫平衡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腹腔感染状态下大鼠肠粘膜形态学和通透性改变以及机体产生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腹腔感染所致肠源性内毒素易位途径和分布规律,研究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导致全身循环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免疫失衡的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机体免疫状态变化中的作用,探讨清热解毒方剂的肠屏障保护功能和影响机体免疫状态的机制。方法:采用人工胃液联合大肠杆菌腹腔内注射的方法制作大鼠腹腔感染致MODS模型,观察造模后回肠、肠系膜淋巴结、肺、肝、脾、肾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浆内毒素、血清TNF-α、IL-6、IL-10水平;检测肺组织MPO、血清ALT、Cr含量;测定各组动物6小时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浓度的比值(L/M):以FITC标记的LPS灌胃,用荧光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门静脉血、乳糜管淋巴液、腹主动脉血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肠、脾组织FITC荧光强度;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大鼠造模后腹主动脉血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Th2比值和调节性T细胞所占比例的变化;同时观察清热解毒方剂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肠粘膜镜下形态学发生改变,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同时伴有血清ALT、Cr及肺组织MPO的升高,L/M比值显着升高,脏器组织中FITC-LPS含量由高至低为:肠系膜淋巴结、肺、肝、肠、脾,体液中FITC-LPS含量以乳糜管淋巴液含量最高,清热解毒方剂可以降低腹腔感染时肠粘膜的通透性,降低血中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模型组全身循环中Th1/Th2在造模后早期升高,从造模后24h开始显着下降,而肠系膜淋巴结Th1/Th2在造模后12h开始持续降低,即肠系膜淋巴结Th1/Th2的降低早于血液循环中该比值的降低。模型组循环中Treg细胞比例在6 h显着降低,24h开始持续升高,与循环中Th1/Th2的变化呈线性负相关(r2=0.811),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在6 h显着降低,12h明显升高,48h、72h继续上升,与肠系膜淋巴结Th1/Th2呈线性负相关(r2=0.841)。清热解毒方剂治疗组全身循环中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Th1/Th2和Treg的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均低于模型组。结论:重度腹腔感染可造成肠屏障结构破坏及通透性增加,发生肠源性内毒素易位;肠源性内毒素在腹腔感染早期主要经肠淋巴途径进入循环,表现为内毒素在乳糜管及肠系膜淋巴结、肺、肝组织中的含量较高;清热解毒中药可明显抑制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内毒素易位,有效降低腹腔感染大鼠血中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脏器的损害。腹腔感染早期,机体Th1型反应占优势,随着肠源性内毒素易位的增加,Th2型反应逐渐增强,出现Th1向Th2的漂移,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着减轻Th1型和Th2型反应的程度;腹腔感染导致循环中Treg细胞比例升高,是导致Th1向Th2的漂移的重要原因,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着减轻Treg细胞比例升高的幅度,起到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作用。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在腹腔感染早期先于全身循环出现Th1向Th2的漂移,导致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细胞免疫抑制,对肠源性内毒素清除能力降低,加重内毒素淋巴途径易位,诱导和/或加重了机体免疫抑制,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着减轻肠系膜淋巴结中Th1型和Th2型反应的程度以及提高Th1/Th2比值;腹腔感染早期,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是导致Th1向Th2的漂移的重要原因,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着减轻Treg细胞比例升高的幅度,从而起到维持肠系膜淋巴结免疫平衡的作用。
武铁军[7](2008)在《结扎胸导管对食管癌术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微量蛋白(Protein)的复合物,它是细菌死亡或解体后才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内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质。其化学成份主要是由O-特异性链、核心多糖、类脂A三部分组成,其中类脂A(Lipida)是内毒素多种生物活性或毒性反应的主要基团。该基团没有种属特异性,其毒性反应相似,如发热、血液动力学改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导致休克等,其致病机理,主要是脂多糖(LPS)在机体内浓度达到国值(> 0.005ng/ml)时,可诱生内源性热原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和β2—干扰素等。这些因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并且细菌内毒素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其病理变化极为广泛,淋巴、脾、肝、肾、骨髓中均可侵犯,使受累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和细胞坏死,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肿瘤坏死因子(TNF)在人体内有两种分子形式,一种称为TNF-α,另一种称为TNF-β。TNFα由细菌脂多糖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也称恶病质素(cachectin);TNF-β由抗原或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它们在机体内有多种生物学作用,比如:抗肿瘤及抑瘤作用、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诱发炎症反应,刺激释放炎症介质、对结缔组织的作用等。目前研究认为,脂多糖(LPS)是导致机体内肿瘤坏死因子(TNF)释放的最强的刺激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食管中段癌患者术后外周血浆中内毒素水平的连续监测,阐明食管癌患者术前与术后外周血浆中内毒素水平有无差别;手术治疗中结扎胸导管与否,对术后禁食状态下患者外周血浆中内毒素水平变化有无影响;探讨胸导管是否是术后禁食状态下肠道内毒素移位的主要途径;内毒素与肿瘤坏死因子间的相关性,为胸外科临床手术治疗食管中段癌是否应预防结扎胸导管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并为术后避免SIRS,MODS,甚至MOF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术后患者痛苦,减少患者治疗程序和治疗负担,节约医疗资源,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方法:血样标本取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2006年11月2007年2月行食管中段鳞状细胞癌手术的住院患者72例,应用随即表法,随机进入实验组(结扎组)和对照组(未扎组),根据手术结果,将单纯探查手术和姑息手术及术后出现并发症者剔除,剩余病例63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8.2岁,其中实验组(结扎组)33例和对照组(未扎组)30例,这当中男性36例,女性27例,男女比例为1.33:1,(其中男<58.2岁16例,>58.2岁20例,女<58.2岁12例,>58.2岁15例)。根据UICC食管鳞状细胞癌国际TNM分期标准(2002),T112例,T229例,T322例;N025例,N138例;Ⅰ期7例,Ⅱa期21例,Ⅱb期13例,Ⅲ期22例。手术均行食管中段癌根治、胸、腹淋巴结清扫术+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术后患者均保留胃管持续吸引,排气拔除(5天),禁食7天,应用相同的抗生素并均不应用保护肠道黏膜及减轻炎症反应的药物,单纯依靠肠外(静脉)营养,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出血、肺部、心脏、乳糜胸、休克、膈疝等并发症。血样标本均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于下午14:00,取患者肘静脉血,所得标本离心后取上清(血浆),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所得检测数据相应进行两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ANOVA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扎胸导管对血浆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胸导管是否为内毒素移位的主要途径。结果:1.年龄和性别对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影响无显着性差异(P=0.296,P>0.05)。2.手术后第一至第五天内,血浆内毒素水平和TNF-α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升高。胸导管结扎组和未扎组内毒素和TNF-α水平术前和术后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00,P<0.01),术后明显高于术前。从术后即开始升高,第三天达到峰值,到术后第五天时,下降到和术后第一天相同的水平,并有下降到术前一天水平的趋势。3.食管癌患者术中结扎胸导管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和未扎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00,P<0.01),结扎组明显低于未扎组。结扎胸导管降低了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4.结扎组和未扎组的内毒素和TNF-α水平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可以以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内毒素和TNF-α水平为纵坐标,两条曲线变化趋势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00,P<0.01)。两条曲线起点基本重合,但未扎组曲线上升较结扎组陡直,且峰值明显高于结扎组;未扎组曲线终点仍略高于结扎组,但是二者有重合的趋势。5.血浆TNF-α水平随着内毒素水平升高而升高,到术后第三天,伴随着内毒素水平达到峰值,血浆TNF-α水平也达到峰值,以后逐日下降,到术后第五天时,下降到术后第一天的水平,TNF-α水平的变化始终是伴随着内毒素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变化趋势一致。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0.979(P=0.000,P<0.01)。6.结扎胸导管能降低食管癌术后SIRS的发生率。结扎组和未扎组在术后第一、第三、第五天的SIRS发生率两两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 0.0000,P<0.01)。结论:1.食管癌切除术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与年龄和性别无关。2.无论结扎或不结扎胸导管,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升高,术后高于术前。3.食管癌切除术结扎胸导管患者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不结扎胸导管患者。4.无论结扎或不结扎胸导管,术后第三天内毒素和TNF-α水平达到峰值,以后逐日下降。5.预防结扎胸导管不仅可以预防术后乳糜胸的发生,而且对于阻断内毒素的移位有重要意义。胸导管可能是内毒素移位的主要途径。6.食管癌切除术术中结扎胸导管可以降低术后患者SIRS的发生率,食管癌术中建议预防性结扎胸导管。
冯永强[8](2007)在《严重烧伤大鼠肠淋巴循环细菌、炎症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文中认为目的:严重烧伤对机体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可以引起包括肠粘膜损害的全身反应,肠道屏障障碍引起细菌移位,形成内源性感染,进一步可造成远位器官功能的损害。细菌移位的途径有淋巴途径、血液途径、跨肠壁途径。可以把细菌移位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肠壁屏障(粘膜上皮及肠相关淋巴组织)2.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MLN)/肝脏3.血液循环及远位脏器。第二阶段是内源性感染能否发生的关键一环,其免疫状态对是否造成全身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大多数实验主要针对血液循环或者各个脏器来研究细菌移位对机体的影响,而直接对淋巴途径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由于淋巴管解剖操作难度较大,以往对淋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较粗的胸导管,而直接研究肠淋巴的甚少。胸导管收集了肠干、腰干的淋巴,其变化不能为肠源性感染提供直接的证据,这可能是造成许多研究具有争议和矛盾的原因之一。本实验拟通过对MLN及肠淋巴(mesenteric lymph fluid,MLF)的细菌/内毒素、炎症介质及免疫状态的检测,与肝脏及肝后水平进行比较,确定肠淋巴(mesenteric lymph,ML)在细菌移位时的状态和作用。主要研究内容:本研究拟寻找建立理想淋巴管瘘动物模型的方法,研究MLF的动态变化,比较严重烧伤大鼠MLF和肝静脉细菌、内毒素的变化特点:比较MLN、MLF、肝脏、血液内炎症介质(致炎因子IL-18,抗炎因子IL-10、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的变化,MLNT细胞亚群CD4+、CD8+比例及CD4+/CD8+的变化,研究肠淋巴与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的关系。方法:实验动物: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建立淋巴管瘘模型,引流淋巴液,采集淋巴液标本;下腔静脉插管,并使管道末端朝向肝静脉,采集以肝静脉血为主的血液标本;将动物随机分为两组:烫伤组(Scald)、假烫伤组(Sham)。致伤后2小时、24小时、72小时采集标本:MLF、血液,MLN,肝脏,采集标本在4℃冰生理盐水中漂洗污血。利用CM—Dil标记法和细菌培养法,分别检测总细菌和活菌移位情况;利用定量显色基质鳖试验法测量内毒素的水平,观察严重烧伤后细菌移位的变化特点。分离留取血清、淋巴液,将组织匀浆,离心,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组织内IL-18,IL-10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MGB-1水平,观察炎症介质的变化规律。电镜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微结构和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FITC-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严重烧伤大鼠的淋巴结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CD4+/CD8+,观察严重烧伤对肠道引流淋巴结免疫状态的影响。用Spss for windows 13.0处理实验数据,所有结果以((?)±s)表示。结果:1.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插管成功率82.5%,正中切口和斜切口对制作肠淋巴瘘模型制没有显着差异,斜切口可以大大缩短胸导管淋巴瘘的操作时间;24小时内,肠系膜淋巴每小时平均流量两种方法没有显着差异。2.在烧伤大鼠的各个标本中都检测到了荧光标记细菌,伤后2小时,各个组织内的细菌开始明显增高,伤后24小时达到高峰,伤后72小时开始下降,但是活菌检出率增高。肝脏、肠系膜淋巴结、淋巴内的内毒素伤后2小时就达到高峰,肝组织内毒素浓度相对较高,血液内毒素水平升高没有组织内毒素的剧烈。淋巴内毒素的浓度远远高于血液的含量,最高10余倍。但是淋巴管的携带量0.029±0.010Eu/min,小于血液的携带量0.815±0.295Eu/min(p<0.05)。3.炎症介质的变化:烧伤组后IL—18水平从伤后2小时即开始明显升高(p<0.05),在24小时达到高峰,MLNs的IL-18水平(57.87±1.12pg/ml)显着高于肝的(52.42±0.95pg/ml)(p<0.05)。72小时开始下降,但是肝脏下降幅度比较小,仍处于较高水平。烧伤后IL—10水平开始略有升高(p>0.05),伤后24达到高峰,伤后72小时略有下降,肝脏从24小时到72小时都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p<0.05)。伤后24小时淋巴液内IL—10的水平(16.20±1.93pg/ml)高于血液内的(14.90±2.02pg/ml)(p>0.05)。伤后72小时IL-18/IL-10显着降低。伤后24~72小时HMGB-1开始表达,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血液的HMGB-1水平比较低。MLN的表达量最高,略高于肝脏(p>0.05)。3.肠系膜淋巴的凋亡情况:假烫伤组凋亡率为8.6±0.57%,烧伤组伤后2小时为16.5±0.75%,24小时组为23.0±0.57%,72小时为27.5±1.02%。统计结果表明,严重烧伤后2h,24小时,72小时的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胞凋亡率均升高,与假烫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4.淋巴结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变化:严重烧伤后CD4+的比例明显下降,伤后72小时最低(49.8±0.84%)。各组CD8+的比例在伤后2、24和72小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各组CD4+/CD8+比值比都有明显下降,烧伤组伤后72小时最低1.96±0.04。结论:1.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斜切口是制作淋巴瘘模型的理想方法,手术入路对肠淋巴瘘的制作没有显着影响2.CM-Dil标记细菌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细菌移位的情况,绝大多数移位的细菌能够被肠系膜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杀死。淋巴液内细菌、内毒素的水平比肝静脉血的高,但是携带量比肝静脉血的低,因此淋巴途径是细菌移位的重要途径。3.烧伤后高浓度的微生物、内毒素移位到MLN刺激MLN内的淋巴细胞,分泌了较多的IL—18、IL—10、HMGB1,IL—18在肠淋巴的早期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而HMGB维持和延续了炎症反应,晚期IL—18/IL—10明显下降,提示Th1/Th2平衡处于Th2状态。4.严重烧伤后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发生凋亡,T细胞亚群伤后72小时CD4+/CD8+明显下降,肠淋巴局部免疫紊乱,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张浩[9](2007)在《腹腔感染对肠屏障的损害及清热解毒中药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动物模型,观察肠内压及施压时间对大鼠肠腔内毒素转运的影响,探讨肠源性内毒素移位途径及分布规律,观察腹腔感染大鼠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观察清热解毒方剂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大鼠模型,通过对大鼠在体肠袢施压,分析和探讨肠腔内压力、施压时间对肠通透性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以FITC—LPS为示踪剂,应用荧光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门静脉、乳靡管淋巴液、腹主动脉血以及腹腔渗液、尿液、粪便及肝、肾、心、肺、肠、脾组织FITC荧光强度;同时检测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各项生化指标以及脏器病理改变,观察清热解毒中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肠内压的升高可损害肠粘膜屏障,促进肠源性内毒素的移位,促进肠组织对内毒素的吸收及内毒素的肠外渗漏,随肠内压的升高及施压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在腹腔感染大鼠模型更为明显;腹腔感染大鼠组织及体液均含有不同浓度的内毒素,组织中以肺和肝脏含量最高,体液中以尿液、乳靡管淋巴液及门静脉血中含量最高,清热解毒中药可以减少腹腔感染时肠道内毒素的移位,保护肠粘膜屏障;腹腔感染大鼠血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清热解毒中药降低血清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结论:在肠道内毒素转运过程中,肠内压升高及肠道中内毒素对肠粘膜的破坏起决定作用,施压时间则对这一过程有协同作用。急性腹腔感染可造成肠屏障破坏及通透性增加,内毒素移位,肠源性内毒素可由淋巴系统、门静脉及肠壁渗出后经腹膜吸收入血,内毒素在各脏器组织的分布不同,其中以肺、肝、肾组织最为明显,清热解毒中药可明显抑制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内毒素移位。同时,清热解毒中药能有效降低腹腔感染大鼠血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脏器的损害。
曹建春[10](2006)在《通腑汤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肠黏膜屏障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和目的肠道不仅是一个吸收和消化的器官,同时在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防御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完整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是肠道多种功能得以正常维持的基础。在创伤和感染等应激情况下,肠道的屏障功能受到削弱或损害,就可使大量细菌和内毒素经由门静脉和淋巴系统侵入体循环,造成肠源性感染(Gut origin sepsis)和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并在一定条件下激发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的连锁反应,引起全身各器官的损害。因此,胃肠道被认为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动力部位”和靶器官。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时腹腔压增高,肠系膜动脉、肝动脉、小肠黏膜、肝脏微循环及门静脉血流减少,造成肠黏膜和黏膜下组织无氧代谢、酸中毒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起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因此研究腹腔压变化规律和腹内高压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探讨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状态下肠黏膜屏障的防护措施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腑汤是导师李乃卿教授的经验方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内制剂,临床应用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胃大部切除术后肠蠕动迟缓、以及麻痹性肠梗阻等方面,能够改善患者腹胀、腹痛、促进肠鸣音恢复和排便排气。本研究在导师多年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技术,对腹腔压变化的规律、腹腔压与血压变化的相关性、腹内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的病理生理改变进行初步探索;与谷氨酰胺相对照,研究了通腑汤对腹腔压的干预作用、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的干预作用、对肠系膜微循环的干预作用;并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腹腔压变化以及通腑汤的临床疗效作了初步研究。2方法本课题从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干预治疗和临床防治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腹腔压变化规律的研究;第二部分,通腑汤对大鼠腹腔压变化的干预作用;第三部分,腹腔压变化对血压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腑汤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干预作用;第五部分,通腑汤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干预作用;第六部分,通腑汤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腹腔压变化的干预作用。第一部分,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以氮气气腹法成功制作了腹腔压增高的模型。定时定量向大鼠腹腔内注入氮气。利用MP-100A-CE型生理监护仪即时监测腹腔压动态变化。取每组各时间点腹腔压的算数平均值,绘制腹腔压和氮气量的散点图,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腹腔压升高和降低的氮气量与腹腔压的函数关系。第二部分,腹腔高压造
二、禁食后肠源性内毒素移位途径的动物实验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禁食后肠源性内毒素移位途径的动物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星状神经节阻滞减轻失血性休克后肠淋巴液介导的炎症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动物与实施方案 |
2 方法 |
2.1 实施SGB技术 |
2.2 留取PHSML |
2.3 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 |
2.4 标本留取 |
2.5 ELISA |
2.6 肠淋巴液内毒素水平测定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SGB对失血性休克大鼠MAP的影响 |
2 SGB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3 SGB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肠和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4 SGB对PHSML中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2)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创伤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肠梗阻解除后肠粘膜屏障变化及四君子汤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实验一 可复性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实验试剂及器材 |
1.3 模型制作 |
1.4 观察指标及取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观察 |
2.2 病理形态学变化 |
3 讨论 |
实验二 四君子汤对肠梗阻解除后肠粘膜形态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实验药物及器材 |
1.3 模型制作 |
1.4 动物处理及标本采集 |
1.5 病理组织染色及读片 |
1.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实验室指标 |
2.2 组织病理形态学观测指标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三 四君子汤对肠梗阻解除后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实验药物及器材 |
1.3 模型制作 |
1.4 动物处理及标本采集 |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实验室指标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正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肠梗阻导致肠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肠梗阻导致肠功能障碍中肠上皮、肠免疫屏障及微生态的时相性研究 |
实验一 家兔可复性肠梗阻造模方式及材料的改良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肠梗阻对小肠上皮细胞的损害及其增殖修复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三 肠梗阻发生后肠道内环境及微生态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肠梗阻对肠上皮Claudin1 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五 肠梗阻家兔小肠免疫屏障功能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四君子汤对肠梗阻解除后肠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
实验六 四君子汤对肠梗阻解除后小肠上皮修复的调理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七 四君子汤对肠梗阻解除后小肠免疫的调理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专着及论文情况 |
附录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肠功能障碍评价及检测的基础与临床 |
综述二:健脾益中药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的机理 |
致谢 |
特别致谢 |
(5)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特点及其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特点及其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特点 |
第一节 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脏器损伤伤情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舱内大鼠腹部爆炸冲击伤量效关系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舱内大鼠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第一节 舱内腹部爆炸伤大鼠血清及肠道组织氧化应激改变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舱内大鼠腹部爆炸冲击伤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
实验一 舱内腹部爆炸伤对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后血浆DAO、D-LAC 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舱内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大鼠血浆内毒素变化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舱内大鼠腹部闭合性爆炸伤后肠道细菌移位检测及意义 |
实验一 细菌培养、分离纯化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实验二 PCR 法检测血中细菌DNA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实验三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示踪肠道细菌移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实验四 肠道细菌移位的早期诊断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文献综述 创伤后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论着 |
(6)腹腔感染所致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对机体免疫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腹腔感染大鼠肠屏障功能损害及清热解毒方剂的作用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腹腔感染所致机体免疫失衡规律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腹腔感染所致肠系膜淋巴结免疫失衡规律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肠源性内毒素易位的淋巴免疫通道 |
调节性T细胞与脓毒症免疫紊乱的关系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结扎胸导管对食管癌术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严重烧伤大鼠肠淋巴循环细菌、炎症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鼠淋巴瘘动物模型的制作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淋巴途径在烧伤细菌移位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淋巴循环炎症介质IL-18、HMGB1、IL-10的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烫伤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凋亡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总结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语论文1 |
外语论文2 |
(9)腹腔感染对肠屏障的损害及清热解毒中药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实验一 腹腔感染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肠内压对肠内毒素转运影响及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腹腔感染大鼠肠源性内毒素体内移位途径及分布规律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清热解毒中药对腹腔感染大鼠内毒素、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文献综述 |
附录 |
致谢 |
(10)通腑汤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肠黏膜屏障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一: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研究进展 |
前言 |
第一部分:腹腔压变化规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通腑汤对大鼠腹腔压变化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腹腔压变化对血压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通腑汤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通腑汤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通腑汤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腹腔压的干预作用 |
1 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疗效判定 |
5 结果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禁食后肠源性内毒素移位途径的动物实验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星状神经节阻滞减轻失血性休克后肠淋巴液介导的炎症反应[J]. 杜会博,赵向达,段梦瑾,孙转友,付达达,张璨,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21(12)
- [2]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段晨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肠梗阻解除后肠粘膜屏障变化及四君子汤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D]. 单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4)
- [4]肠梗阻导致肠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Ⅱ[D]. 于向阳.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1)
- [5]舱内爆炸致大鼠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特点及其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D]. 聂海.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6]腹腔感染所致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对机体免疫平衡的影响[D]. 喻文立. 天津医科大学, 2008(12)
- [7]结扎胸导管对食管癌术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研究[D]. 武铁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8]严重烧伤大鼠肠淋巴循环细菌、炎症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D]. 冯永强. 山东大学, 2007(03)
- [9]腹腔感染对肠屏障的损害及清热解毒中药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浩.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10]通腑汤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肠黏膜屏障的干预作用[D]. 曹建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