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语搭配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羚[1](2021)在《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务汉语教学一直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热点领域。合同文本是规范和约束商务活动的书面契约,属于典型的商务领域受限语言。“责任”是合同文本重要的功能之一,针对规范的合同语言现象细致的分析与对比,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特定领域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与研究。本研究选取标的物为房屋的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自建包含312篇合同文本共计61万字的专题语料库,结合Swales(1981)的语步分析、Sinclair(2004)的扩展意义单位和局部语法分析方法,考察有关“责任”表述在合同文本的分布、具体的语言型式及在不同类型文本的差异问题,主要包括(1)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的“责任”表述主要分布在文本的哪些部分?(2)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的“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型式分别有哪些?(3)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中“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型式有什么异同?研究发现:(1)结合合同法规的要求和对语料文本的分析,租赁合同有9个语步,买卖合同有13个语步。两类合同语步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杂糅现象。“责任”表述在两类合同的各语步中分布不均。(2)有关“责任”表述的语言标记共有8个,包括实义动词“负责、承担、负担”,情态动词“应(应该、应当)、必须(须)、需、不得”,短语“是|有|负……责任”,分别传递不同的语义韵。从责任语言标记出发总结概括的局部语法型式,租赁合同有29个,买卖合同有27个。两类合同“责任”表述的功能范畴一致,共有12个,功能范畴可根据实际的责任表述省减。合同文本存在四种责任类型,包括费用支付、标的物及产权管理、后果补救以及事件申请。(3)两类合同局部语法型式的功能范畴和责任类型一致,但在责任标记和局部语法型式的使用上存在差异。整合总结出的33个“责任”局部语法型式,可应用于对同类购销合同的“责任”表述发现。本研究以Firth(1957)的受限语言思想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对商务领域的合同文本有关“责任”表述进行局部语法分析,有助于精细刻画功能与语言形式的对应关系研究,这一分析过程同样适用于数据驱动的商务汉语学习。
郭凯[2](2021)在《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习得考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语混淆是词汇偏误的重要类型之一,词语混淆探因是对词语混淆原因的探求。前人的词语混淆探因侧重于举例式的说明,往往是基于母语中某个词与目的语对应词的对比,这使得词语混淆探因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因此,如何摆脱仅对母语与目的语进行词层面对比的固有范式,联系同一语义类聚词语的混淆分布,系统地探寻二语学习者产生词语混淆的根源便成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大规模汉语中介语语料库,首先选取和确定哪些变化类词语属于泰国汉语学习者混淆的范围,并对泰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混淆特征和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基于数据统计探析变化类复杂混淆词群的混淆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和词典教材编纂方面的建议。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缘起,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二是对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的选取、诊断和确定。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外汉语词表等级对变化类词语进行选取,根据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变化类词语的混淆情况,判定诊断辨析和确定变化类易混淆词的标准,依据绝对频次和相对频度相结合的方法最终确定15个泰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三是对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混淆特征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本章将从混淆等级、混淆数量、混淆方向、词际关系等方面,具体分析泰国汉语学习者15个变化类易混淆词的混淆特征与分布特征,构建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群分布图,最终理清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词群的整体混淆概况和内部词语之间的混淆关系。四是对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混淆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文将混淆原因总结为母语混淆原因和非母语混淆原因两个方面:母语混淆原因主要是由于汉语变化类词语对应的泰国词语发生义位误推、义域误推和组配关系误推;非母语混淆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可以分为语用方面、语法方面、词语搭配、词语意义、目的语词语类推和教材词典的影响六个方面的原因。最后从教学和词典教材编纂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上即是本文针对泰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进行的一些探讨,希望能够为对泰国汉语教材和工具书的编写提供依据和有价值的材料,给对泰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辨析提供有益的参考。
周琦[3](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词汇统计与考察》文中指出
陈辉[4](2021)在《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成为一个主导世界格局并具有话语霸权的国家。国情咨文演说代表了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本文探讨了其话语策略,旨在揭示美国政治话语策略的合法化本质以及隐藏在合法化话语中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政治话语,国情咨文演说的政治本质和交际意图是使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合法化,以获得国会议员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1进行过系统研究。而且,关于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展开,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本文将悉尼学派的语类分析视角运用于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研究中,提出了四个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1)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演说关注的优先事项是什么?优先事项的历年变化折射出哪些政策变迁轨迹?2)演说者如何在独白式语篇中与受众进行对话以获得期待的对话空间和协商空间?3)为了实现既定的交际意图,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并具有哪些突出特征?4)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政治话语语类,其语类特征具有哪些合法化功能?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前三个问题从语类分析视角全面分析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为回答第四个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个问题以语类分析为主导视角探讨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及其表现形式,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识别了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在文本中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本文选择了 1989年至2020年期间五届政府的国情咨文演说作为分析语料。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本文运用相关的理论框架对语料进行标注和编码,对语料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演说者阐述的优先事项、与受众互动表现出的对话性以及演说语篇呈现的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这三个维度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探究隐藏在这些语类特征背后的话语合法化功能和策略。首先,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PowerConc提取了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50个主题词,归纳了美国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十类优先事项:国土安全、经济、社会保障、教育、家庭、就业、科技、犯罪、能源和价值观。上述议题体现了美国历届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延续性。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提取主题词,本文将在每届政府的语料文本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分别和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进行比较。分析语料库中的这10个主题词涵盖了就业、家庭、社会保障、教育、国土安全(反恐)和经济六类优先事项,是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优先事项。结果显示,除开克林顿政府,其他四届政府都有除了这六类优先事项之外特别重视的工作事项,体现了这四届不同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时代性。具体表现为,乔治·布什政府重视推行“自由”价值观和打击毒品犯罪;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同样强调“自由”价值观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视能源问题为影响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将打击毒品犯罪、推行移民新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妇女地位列为其政治议程中的重要事项。其次,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框架,本文探究了演说者运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和介入资源在独白式语篇中和受众进行互动并为自己赢得协商空间的对话过程。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二个对话模式,即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二个主要介入方式,即“否认”和“接纳”;三个核心话题,即“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二个关键因素,即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随后,基于Martin(1992)提出的“语类图式结构”概念,本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还原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即由一系列可识别的五个“阶段”组成:问候^序曲^政府工作报告^宣言^致谢,其中阶段3“政府工作报告”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12个核心“步骤”组成:社会问题、优先事项、新政策、成就、民族自豪感、团结、挑战、价值观、政府责任、嘉宾、故事、国际担当2。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在整体上呈现出规律性、灵活性和递归性。最后,基于前三个研究问题的发现,本文解构了演说者运用一系列话语合法化策略来证明其政治议程的合法性的过程。结果显示,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本身就具有合法化功能,包括优先事项的意识形态本质、构建理想受众以及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所蕴涵的传统的合法化策略(包括“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和“情感诉求”)。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作为更具体的方式来辅助和提升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其中“道德评价”、“授权”和“情感诉求”成为贯穿演说始终的主要话语合法化策略。本文是针对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进行的一次具有创新性的探索。本文剖析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并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联系起来,还扩展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van Leeuwen(2007;2008)的分析框架,增添了属于“授权”类别的“机构权威”和“宗教权威”子类别、属于“神话虚构”3类别的“叙事故事”子类别和独立的“情感诉求”类别。另外,本文以语类分析视角为主导视角,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原创性地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分析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弥补了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的不足。
郭笑甜[5](2021)在《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名着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改写本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急需对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进行系统的易读度研究。以往易读度研究多聚焦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心理认知因素,忽视了语言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以意义为核心,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可以有效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语篇功能是语言在意义选择的基础上动态构建语篇的使能功能,由包括互文、主位、信息和衔接的组篇系统表征,涉及语篇间意义关联、概念意义、人际意义等语篇的意义关系。基于语篇功能的研究可以将各种意义关系有机地关联起来,从整体性的视角阐释语篇意义。本研究从语篇功能出发,选取《三国演义》原着及其三个分别主要面向外国学习者、国内小学生和青少年读者的改写本为例,分析名着原着和改写本在语境中不同的组篇选择即语篇功能的不同体现形式,研究不同体现形式和语篇易读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不同体现形式产生的动因。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在语篇功能体现形式即组篇系统上的差异涉及互文、主位、信息和衔接四个子系统。原着和改写本互文系统的差异涉及原着和改写本之间的语篇间互文、原着和改写本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语篇和语境之间的语篇间互文、原着和改写本的语篇内互文三个方面。主位和信息系统的差异涉及小句主述结构、语篇的超主位和宏观主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链、信息结构、信息单位的意义六个方面。衔接系统的差异涉及及物性、语气、时态、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搭配九种衔接手段。比如改写本中语篇间抽象意义互文数量均明显少于原着,在三个改写本中,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抽象意义的互文数量最少,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居中,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抽象意义的互文数量最多。原着和改写本之间不同的语篇功能体现形式大多影响到语篇的易读度。根据其涉及层面,和易读度相关的因素可分别归入小句及以下层面和语篇层面,具体包括:涉及小句及以下层面的语篇内词句互文、小句主述结构、信息结构、时态手段、指称手段、替代、省略、重复和搭配;涉及语篇层面的语篇间抽象意义互文、语篇内正副文本互文、宏观主位和超主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链、信息单位的意义、及物性结构体现的意义关联,语篇语气关联、时间关系、指称链和连接关系。通过对上述因素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发现三个改写本在词汇-语法层、语义层和语境层具有不同的易读度。其中,词汇-语法层和语境层的语篇易读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和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语义层的易读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和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语篇易读度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的不同排序说明易读度研究不仅要注重形式特征如字词量、句长等的研究,更需关注和意义相关的因素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小句等语法单位,更要注重语篇。语篇是语言系统在适应语境过程中调整出的意义的最佳组织模式。通过对语篇生成机制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语篇功能的不同体现形式的原因在于语境,涉及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具体来说,原着和改写本在宏观层面的语场上基本一致。但原着和改写本分别涉及了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即不同身份的改写者和读者,语旨明显不同。而语旨的不同引起了语式相应的变化,针对不同的读者,原着和不同改写本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语旨和语式的不同,进一步引起了更精密层级上语场的变化。语场、语旨和语式一起形成了不同的情景语境。同时,文化语境中的差异如不同时代的阅读需求、不同读者人群的文化背景也潜在地制约着语篇。改写本在生成过程中为适应语境的不同而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为更好地帮助改写者认识改写过程中组篇系统的变化及其对易读度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语篇功能视角下改写遵循的普遍原则,包括情景性、交互性、意义一致性、渐进性、显化、具体化、聚焦和文化适用八条原则。本研究表明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汉语易读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从意义视角对易读度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为汉语易读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还可以为名着改写、阅读材料编写和分级等提供借鉴。
张艾爽[6](2021)在《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顺承复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是汉语重要的复句类型之一,学界对于顺承复句的本体研究已经比较完善,但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以国别和留学生母语背景分类的顺承复句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目前,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人数较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他们在习得顺承复句的过程中,在关联词语的选择及使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整体上也常常发生一些偏误,因此我们借助问卷调查法、语料库分析法、偏误分析法,以英语国家留学生为例,进行顺承复句习得研究。首先,我们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确定研究范畴,再对汉语顺承复句进行多角度考察。其次,调查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顺承复句习得情况,从易混关联词语辨析情况、顺承关联词语误加和遗漏情况、顺承关联词语句法位置和搭配情况、顺承逻辑关系判别情况四方面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再次,通过综合语料库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关联词语习得过程,我们发现,英语国家留学生在选择顺承复句关联词语时,会优先选择结构简单的关联词语,语义越复杂的关联词语留学生偏误比例越高,我们将偏误类型分为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其他成分使用不当、句子逻辑关系错误,并分析偏误成因。最后,通过对教材的考察,发现相关教材中存在缺少对顺承复句的整体说明、对顺承关联词的选取不够全面、注释不够合理、练习不够充分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针对顺承复句的课堂教学,我们建议教师以关联词语为轴心进行讲解,重视相近关联词语的对比分析,加强顺承复句的情境操练。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教学提供参考,为相关教材的编写带来一些启示,并为留学生习得顺承复句提供帮助。
徐嫚婷[7](2021)在《基于语块理论的《登攀·中级汉语教程》语块分析及使用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语块作为一类特殊的语言单位,被广泛储存在人们大脑的语言功能区中,以备交际时进行输出,事实上,人类语言系统中的语块无处不在,人们在语言运用中对语块的依赖性很强。近年来,基于语块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形成一种新趋势,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语块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连贯表达能力,推动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进一步向目的语靠拢,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立足于语块理论,对《登攀·中级汉语教程》(第一册)两本教材中呈现的语块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关教师使用该教材进行语块教学的建议。本文分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选题目的及意义,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按照时间顺序阐述语块的来源和发展,梳理国内外语块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汉语语块的概念进行界定,参考前人对汉语语块的分类方法,将语块划分为短语级语块与句级语块,最后阐述了语块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分析该教材语块的呈现特点和使用该教材进行语块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第三部分首先说明选择《登攀·中级汉语教程》(第一册)作为本文语块分析样本的缘由,接着笔者根据第二部分确定的对外汉语语块分类方式,统计与整理教材中不同类别的语块的呈现情况,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针对教材中不同类别语块呈现的不足,明确教师在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分别提出教师使用《登攀》教材时处理语块的建议,以及学生使用《登攀》教材的学习建议。一方面,希望启发教师能够合理利用教材,增强语块教学意识,优化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希望促使学习者树立自主学习语块的意识,主动构建语块背诵策略,提高语言能力。期待本文能为今后使用该教材的师生提供一些参考。
刘熠辉[8](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国际教育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外汉语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习者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中国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教材中的中国形象,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本文选择当前使用度较广的四部对外汉语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发展汉语》《博雅汉语》《成功之路》中的主课文、副课文及课后阅读材料为语料来源,遴选涉及中国话题的文本,创建中国形象子语料库,据此抽取高频词与主题词,通过节点词设置,提取索引行,分析搭配词,解读语义韵。借鉴时贤国家形象的维度划分,考察了教材在初、中、高不同阶段的各维度分布情况及语言实现形式。研究发现,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国形象主要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地理、生态七个维度,且以文化维度为主。相关内容的叙述总体上做到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初级阶段内容大多基于日常生活,具体可感;中高级阶段思维形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内容有所增加,对于一些热点及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讨论与解释,总体上展现出中国友好、开放、进步、文明、历史悠久的形象。各维度的具体形象,又各自有所侧重。文化维度塑造了文化繁荣、和谐多样的形象;社会维度塑造了社会和谐、人民团结、在不足中发展的形象;经济维度塑造了稳定发展、渐进复兴的形象;地理维度塑造了地域辽阔、山河秀美的形象;科技维度塑造了迅速进步、注重应用的形象;生态维度塑造了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形象;政治维度塑造了政治稳定、民主进步的形象。同时发现,中国形象在教材的宏观维度分布及微观语言实现形式方面仍有缺憾。具体包括中国形象维度分布差别较大;法律司法与少数民族视角略显不足;针对同一内容,部分词语的具体语言表达形式相对贫乏,不同学习阶段区分度不明显;部分表述的积极与消极语义韵过于高调,略失客观;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表现稍有不足;部分内容的塑造略显片面等。本文据此提出的建议,包括适当均衡中国形象维度分布;增加法律司法与少数民族等视角;适当区别初、中、高三阶段的语言形式,使其尽可能由易到难,由简至繁;处理好高调与低调的关系;善用委婉修辞,增强文化自信;避免刻板印象,更加真实地展现中国形象等建议。
杨梦雅[9](2021)在《泛义动词“做”“干”“搞”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泛义动词语义宽泛,使用范围广,与一般具体的动作动词有较大区别,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其中“做”“干”“搞”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留学生却常常理解不到位,偏误率较高,是泛义动词教学的重点词汇。但是目前学界对于“做”“干”“搞”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从本体研究出发,结合教材分析和偏误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对留学生习得这三个常用动词有所帮助。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文首先分析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等,然后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整理分析,发现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为本体研究,本文第一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分别对泛义动词“做”“干”“搞”进行了细致分析,句法包括句法特征、句法搭配、替代功能,语义包括语义演变、语义特征、义项划分,语用包括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用功能。第三部分为对外汉语教材分析,本文第二章重点考察了《HSK标准教程》中“做”“干”“搞”的生词释义和编排情况,综合分析了解目前“做”“干”“搞”的教学现状,发现教材编排还有不足,不利于教师系统讲解。第四部分为偏误分析,本文第三章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口语和书面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不同等级学生的偏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将偏误类型进行划分,句法偏误有误加、错序和遗漏偏误,语义偏误有泛义动词内部的误代,泛义动词外部的误代和搭配不当的偏误,语用偏误主要是词义色彩的偏误。偏误原因可以分为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注释简单,课堂教学不充分,学生学习策略不当五种。第五部分为教学策略分析,本文第四章结合之前的本体研究,教材分析和偏误分析,主要以“格局+碎片化”教学语法为基础,从“做”“干”“搞”的句法搭配,语义特点,常见搭配,常见偏误等方面,探讨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不足之处,以作参考。
杨月[10](2021)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轻转连词偏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将现代汉语轻转连词——“不过”“只是”作为研究对象,在先贤和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轻转连词进行了分析,找出轻转连词的使用规则。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实际用例进行分析,分析其偏误成因。在本体与偏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在本体方面,我们从三个平面入手,明确了轻转连词用于第二转折语段前的句法位置;概括了转折必须包含预期和异态的心理判定因素,指出了转折的使用规则即句子转折句想表达的句间意义;研究了转折词语间的差异,指出不同转折词语间的异同。认为轻转连词语用上具有递进、强调、委婉宽慰的语气。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对留学生的偏误用例进行了习得偏误分析,将留学生关于轻转连词的用例按误加、误代、搭配不当、省略进行分类。根据统计结果,主要对误加、误代及搭配不当三种偏误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具体偏误用例,我们认为留学生习得轻转连词的偏误成因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语言普遍性因素及语际迁移、第二语言内部迁移、轻转连词习得难度大,中外文化差异。其中中外文化不同引起的关于转折定义即异态判定的不合法用例,我们很难界定它是否完全划归为偏误,但是这样的用例引起的交际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针对轻转连词习得偏误的成因,我们认为教材在轻转连词的编写上,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针对性。关于轻转连词的教材编写应先出现典型的转折关系、转折词语再出现轻转连词以及其他非转折关系,遵循二语学习由简至繁的顺序。在采用降级教学的策略时,也应在后续教材中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实际教学中应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真实学习、得体使用。
二、词语搭配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词语搭配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方法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商务汉语研究 |
2.1.1 专门用途语言与商务汉语 |
2.1.2 商务汉语研究与教学 |
2.1.3 小结 |
2.2 合同语言研究 |
2.2.1 语言学视角 |
2.2.2 教学视角 |
2.2.3 小结 |
2.3 局部语法研究 |
2.3.1 局部语法的理论机制 |
2.3.2 局部语法的发展 |
2.3.3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概念界定 |
3.1.1 合同相关定义 |
3.1.2 “责任”相关定义 |
3.1.3 局部语法相关定义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文本清理工具 |
3.4.2 语料加工工具 |
3.4.3 语料标注与分析工具 |
3.4.4 有限状态自动机构画工具 |
3.5 研究步骤 |
3.5.1 语料处理及统计阶段 |
3.5.2 局部语法描写阶段 |
3.5.3 对比分析阶段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两类合同的“责任”分布 |
4.1 租赁合同 |
4.1.1 合同文本语步结构 |
4.1.2 “责任”表述在各语步的分布 |
4.1.3 责任人在各语步的分布 |
4.1.4 小结 |
4.2 买卖合同 |
4.2.1 合同文本语步结构 |
4.2.2 “责任”表述在各语步的分布 |
4.2.3 责任人在各语步的分布 |
4.2.4 小结 |
第五章 两类合同“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分析 |
5.1 租赁合同“责任”标记 |
5.1.1 责任标记的频次 |
5.1.2 责任标记的特点 |
5.1.3 小结 |
5.2 租赁合同“责任”局部语法结果与分析 |
5.2.1 实义动词 |
5.2.2 情态动词 |
5.2.3 短语 |
5.2.4 小结 |
5.3 买卖合同“责任”标记 |
5.3.1 责任标记的频次 |
5.3.2 责任标记的特点 |
5.3.3 小结 |
5.4 买卖合同“责任”局部语法结果与分析 |
5.4.1 实义动词 |
5.4.2 情态动词 |
5.4.3 小结 |
第六章 两类合同对比分析 |
6.1 词汇-语法型式 |
6.2 功能范畴体系 |
6.3 局部语法型式 |
6.4 语义韵分析 |
6.5 购销合同检验 |
6.6 局部语法的教学启示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1.1 合同“责任”表述分布 |
7.1.2 “责任”局部语法分析 |
7.1.3 租赁和买卖合同异同 |
7.1.4 创新点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商务汉语教材 |
附录二 租赁合同样例 |
附录三 买卖合同样例 |
附录四 购销合同样例 |
(2)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习得考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一、绪论 |
(一)选题起源 |
(二)研究综述 |
1.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 |
2.汉语变化类词语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语料库统计和人工筛查相结合的方法 |
2.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1.拓展变化类易混淆词的研究范围 |
2.探明变化类易混淆词群的混淆规律和原因 |
3.为变化类词语教学和对教材词典的编纂提供针对性建议 |
二、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的选取、诊断和确定 |
(一)语料来源 |
1.汉语中介语语料来源 |
2.目标词语料的处理 |
(二)变化类词语的选取和诊断 |
1.变化类目标词的选取 |
2.变化类目标词语料的诊断 |
(三)变化类词语的确定 |
三、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的混淆特征和分布特征 |
(一)变化类易混淆词的混淆等级分布 |
(二)变化类易混淆词的混淆数量分布 |
(三)变化类易混淆词的混淆方向 |
(四)变化类易混淆词的词际关系 |
(五)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群的分布特征 |
四、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的混淆原因和教学建议 |
(一)变化类易混淆词混淆原因 |
1.变化类词语的母语混淆原因 |
2.变化类词语的非母语混淆原因 |
(二)针对变化类词语混淆原因的教学建议 |
1.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建议 |
2.关于教材和词典编纂方面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理论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1 国情咨文演说与媒体议程 |
2.1.1.2 国情咨文演说与公众议程 |
2.1.1.3 国情咨文演说与国会议程 |
2.1.1.4 国情咨文演说与语言修辞 |
2.1.1.5 国情咨文演说与其他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的文献综述 |
2.2.1 合法化的内涵 |
2.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概述 |
2.2.3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
2.2.3.1 政治话语 |
2.2.3.2 媒体话语 |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的理论脉络 |
3.1 语类分析的理论脉络 |
3.1.1 “语类”概念的来源与发展 |
3.1.2 “语类”概念的界定 |
3.1.3 语类分析的三大学派 |
3.1.3.1 专门用途英语学派 |
3.1.3.2 北美新修辞学派 |
3.1.3.3 澳大利亚悉尼学派 |
3.1.4 语类分析的理论基础 |
3.1.4.1 语类与语境 |
3.1.4.2 语域与语言元功能 |
3.1.4.3 语域的三个语境变量 |
3.2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体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4.2 语料库研究方法 |
4.2.1 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优势 |
4.2.2 语料库多功能分析软件的选取 |
4.3 专用语料库的建立 |
4.3.1 语料文本规模的标准 |
4.3.2 语料的基本介绍 |
4.3.3 语料来源的时限范围 |
4.3.4 语料文本的清理 |
4.3.5 专用语料文本的基本信息 |
4.4 语料标注的方法与步骤 |
4.5 语料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优先事项 |
5.1 主题词的意义和提取方法 |
5.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主题词分析 |
5.3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延续性 |
5.3.1 国土安全 |
5.3.1.1 乔治·布什政府 |
5.3.1.2 克林顿政府 |
5.3.1.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
5.3.1.4 奥巴马政府 |
5.3.1.5 特朗普政府 |
5.3.2 经济发展 |
5.3.2.1 乔治·布什政府 |
5.3.2.2 克林顿政府 |
5.3.2.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
5.3.2.4 奥巴马政府 |
5.3.2.5 特朗普政府 |
5.4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时代性 |
5.4.1 乔治·布什政府 |
5.4.1.1 推行自由价值观 |
5.4.1.2 打击毒品犯罪 |
5.4.2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
5.4.3 奥巴马政府 |
5.4.4 特朗普政府 |
5.4.4.1 打击毒品犯罪 |
5.4.4.2 推行移民新政 |
5.4.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4.4.4 提高妇女地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
6.1 语篇的对话性特征 |
6.2 评价理论的适用性 |
6.3 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 |
6.3.1 自言 |
6.3.2 借言 |
6.3.2.1 对话性压缩 |
6.3.2.2 对话性扩展 |
6.4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
6.4.1 语料的标注 |
6.4.2 国情咨文演说的介入资源 |
6.4.3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特征 |
6.4.3.1 二个对话模式: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 |
6.4.3.2 二个主要介入方式: 否认和接纳 |
6.4.3.3 三个核心话题: 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 |
6.4.3.4 二个关键因素: 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
7.1 语类结构的表现形式 |
7.2 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模式 |
7.3 国情咨文演说的分析单位 |
7.4 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
7.4.1 开始部分 |
7.4.2 主体部分 |
7.4.3 结束部分 |
7.5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特征 |
7.5.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突出特征 |
7.5.2 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混合型语类的特征 |
7.5.3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原型公式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 |
8.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 |
8.1.1 优先事项的合法化功能: 意识形态本质 |
8.1.2 介入方式的合法化功能: 理想受众的构建 |
8.1.3 语类结构的合法化功能: 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情感诉求 |
8.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三大合法化策略: 道德评价、授权、情感诉求 |
8.2.1 道德评价 |
8.2.2 授权 |
8.2.3 情感诉求 |
8.3 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仪式化机构话语的特征 |
8.4 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9.1 研究发现概述 |
9.2 研究意义 |
9.2.1 理论意义 |
9.2.2 现实意义 |
9.3 研究贡献 |
9.4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OUA分析语料库的基本信息 |
附录2 主要术语英汉对照表 |
附录3 SOUA分析语料库和语料库子库核心主题词的统计情况 |
附录4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的语言表现形式 |
附录5 总统用于问候的称呼语使用情况(1989年—2020年) |
附录6 “序曲”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
附录7 主体部分的构成情况 |
附录8 “宣言”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
附录9 众议院长廊嘉宾的背景信息 |
(5)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选取 |
1.4 研究方法和意义 |
1.5 研究的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中国古典名着及其改写本 |
2.2.1 中国古典名着的研究 |
2.2.2 中国古典名着改写本的研究 |
2.3 易读度 |
2.3.1 传统易读度研究 |
2.3.2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 |
2.4 语篇功能 |
2.4.1 语篇功能理论的建立 |
2.4.2 语篇功能理论的发展 |
2.4.3 语篇功能理论的融合和创新 |
2.5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语篇功能的表征系统:组篇系统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 |
3.2.1 系统的思想 |
3.2.2 功能的思想 |
3.2.3 层次的思想 |
3.2.4 语篇的思想 |
3.2.5 语境的思想 |
3.2.6 适用的思想 |
3.3 组篇系统的层次性 |
3.4 互文 |
3.4.1 语篇间互文 |
3.4.2 语篇内互文 |
3.5 主位 |
3.5.1 小句的类型及其主位 |
3.5.2 多重主位 |
3.5.3 超主位和宏观主位 |
3.5.4 主位推进模式 |
3.6 信息 |
3.7 衔接 |
3.7.1 及物性 |
3.7.2 语气 |
3.7.3 时态和语态 |
3.7.4 指称 |
3.7.5 替代和省略 |
3.7.6 连接 |
3.7.7 重复和搭配 |
3.8 小结 |
第四章 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互文方式对比 |
4.1 引言 |
4.2 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4.2.1 原着与改写本的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4.2.2 原着及其改写本与其他语篇的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4.3 语篇内互文方式对比 |
4.3.1 词句互文对比 |
4.3.2 正副文本互文对比 |
4.3.3 图文互文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主位和信息对比 |
5.1 引言 |
5.2 主位系统对比 |
5.2.1 小句主述结构对比 |
5.2.2 语篇主位系统对比 |
5.3 信息系统对比 |
5.3.1 信息结构对比 |
5.3.2 信息单位的意义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衔接手段对比 |
6.1 引言 |
6.2 及物性对比 |
6.3 语气对比 |
6.4 时态和语态对比 |
6.4.1 时态对比 |
6.4.2 语态对比 |
6.5 指称对比 |
6.5.1 指称类型及密度对比 |
6.5.2 指称衔接纽带及衔接链对比 |
6.6 替代和省略对比 |
6.6.1 替代对比 |
6.6.2 省略对比 |
6.7 连接对比 |
6.8 重复和搭配对比 |
6.8.1 重复对比 |
6.8.2 搭配对比 |
6.9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引言 |
7.2 原着与改写本的语篇功能对比 |
7.2.1 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差异 |
7.2.2 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差异和易读度的关系 |
7.3 原着与改写本语篇功能差异的原因 |
7.3.1 语境对语篇生成的制约 |
7.3.2 语境对改写本的影响 |
7.4 原着与改写本语篇功能研究的启示 |
7.4.1 古典名着改写的原则 |
7.4.2 在阅读教学相关领域的应用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引言 |
8.2 研究发现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三国演义》原着与改写本的部分语料 |
附录2 英汉人名对照表 |
附录3 英汉术语对照表 |
(6)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范畴说明 |
五、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顺承复句本体方面的研究 |
(二)顺承复句习得方面的研究 |
第二章 汉语顺承复句多角度考察 |
一、汉语顺承复句的界定与分类 |
(一)汉语顺承复句的界定 |
(二)汉语顺承复句的分类 |
二、汉语顺承复句关联词语分析 |
(一)顺承关联词语的界定 |
(二)顺承关联词语的语义特征 |
(三)顺承关联词语的句法位置 |
(四)顺承关联词语的搭配类型 |
第三章 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顺承复句习得情况调查设计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目的 |
二、问卷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
(二)调查问卷内容 |
四、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 |
五、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易混顺承关联词语辨析情况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二)顺承关联词语误加和遗漏情况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顺承关联词语句法位置和搭配情况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四)顺承逻辑关系判别情况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习得情况分析 |
一、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关联词语习得过程分析 |
(一)选择倾向分析 |
(二)使用情况分析 |
(三)习得难易度分析 |
二、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顺承复句习得偏误分析 |
(一)偏误类型分析 |
(二)偏误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对相关教材编写的启示及教学的建议 |
一、对相关教材编写的启示 |
(一)对相关教材编写情况的考察 |
(二)相关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
(三)对相关教材编写的建议 |
二、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
(一)以关联词语为轴心进行讲解 |
(二)重视相近关联词语的对比分析 |
(三)加强顺承复句的情境操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习得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语块理论的《登攀·中级汉语教程》语块分析及使用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对语块理论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对外汉语学界对语块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语块相关问题概述 |
一、语块的术语与研究方法 |
(一)语块的术语 |
(二)语块的研究方法 |
二、汉语语块的界定与分类 |
(一)汉语语块的界定 |
(二)汉语语块的分类 |
三、语块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经验论 |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 |
(三)二语习得理论 |
第三章 基于语块理论的《登攀·中级汉语教程》(第一册)语块分析 |
一、教材内容介绍与选取教材缘由 |
(一)《登攀·中级汉语教程》介绍 |
(二)选取教材缘由 |
(三)教材语块分析步骤 |
二、《登攀·中级汉语教程》(第一册)短语级语块统计与分析 |
(一)《登攀·中级汉语教程》(第一册)短语级语块统计 |
(二)教材中短语级语块呈现情况分析 |
三、《登攀·中级汉语教程》(第一册)句级语块统计与分析 |
(一)《登攀·中级汉语教程》(第一册)句级语块统计 |
(二)教材中句级语块呈现情况分析 |
第四章 基于语块理论的《登攀·中级汉语教程》(第一册)使用建议 |
一、对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 |
(一)遵循教材,增强语块教学意识 |
(二)活用教材,多种方法讲解语块 |
二、对学生使用教材的建议 |
(一)树立自主学习语块意识 |
(二)主动构建语块背诵策略 |
(三)通过积累提高语言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名语块呈现位置表 |
附录2 成语语块呈现位置表 |
附录3 短语框架语块呈现位置表 |
附录4 句子框架语块呈现位置表 |
附录5 套语语块呈现位置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语料库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全文架构 |
第二章 国家形象研究综述 |
2.1 国家形象概念与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
2.1.1 国家形象概念 |
2.1.2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
2.2 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国家形象研究 |
2.3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国家形象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及思路 |
3.1.1 研究问题 |
3.1.2 研究思路 |
3.2 语料选取 |
3.3 研究理论及概念界定 |
3.3.1 形符、类符 |
3.3.2 索引、索引行 |
3.3.3 词频 |
3.3.4 主题词 |
3.3.5 节点词、跨距、搭配 |
3.3.6 语义韵 |
3.4 操作性方法说明 |
3.4.1 工具介绍 |
3.4.2 语料处理及分析 |
3.4.3 中国形象维度分类 |
3.4.4 节点词提取 |
第四章 教材中国形象维度分布及节点词考察 |
4.1 教材中国形象维度分布考察 |
4.1.1 总体维度分布情况 |
4.1.2 不同教材中国形象维度分布情况 |
4.1.3 不同阶段教材中国形象维度分布情况 |
4.2 教材中国形象节点词考察 |
4.2.1 中国社会维度 |
4.2.2 中国政治维度 |
4.2.3 中国经济维度 |
4.2.4 中国文化维度 |
4.2.5 中国科技维度 |
4.2.6 中国地理维度 |
4.2.7 中国生态维度 |
第五章 教材中国形象塑造讨论及建议 |
5.1 教材中国形象塑造讨论 |
5.1.1 教材中国形象塑造总结 |
5.1.2 教材中国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 |
5.2 对教材中国形象塑造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创新性 |
6.3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9)泛义动词“做”“干”“搞”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泛义动词的本体研究 |
二、泛义动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做”“干”“搞”句法、语义、语用的分析与对比 |
第一节 “做”“干”“搞”的句法分析与对比 |
一、“做”“干”“搞”的句法特征对比 |
二、“做”“干”“搞”的句法搭配对比 |
三、“做”“干”“搞”句法搭配中宾语搭配对比 |
四、“做”“干”“搞”的替代功能对比 |
第二节 “做”“干”“搞”的语义分析与对比 |
一、“做”的语义分析 |
二、“干”的语义分析 |
三、“搞”的语义分析 |
四、“做”“干”“搞”的语义对比分析 |
第三节 “做”“干”“搞”的语用分析与对比 |
一、 “做”“干”“搞”的语体色彩对比 |
二、 “做”“干”“搞”的感情色彩对比 |
三、 “做”“干”“搞”的语用功能对比 |
第二章 “做”“干”“搞”在《HSK标准教程》中的考察 |
第一节 生词释义 |
第二节 编排情况 |
一、分布情况 |
二、义项教学顺序 |
三、词语搭配 |
第三章 留学生使用“做”“干”“搞”的偏误分析 |
第一节 偏误类型 |
一、句法偏误 |
二、语义偏误 |
三、语用偏误 |
第二节 偏误原因的分析 |
一、母语负迁移 |
二、目的语负迁移 |
三、教材注释简单 |
四、课堂教学不充分 |
五、学生学习策略不当 |
第四章 “做”“干”“搞”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分析 |
第一节 “做”“干”“搞”的教学原则 |
一、以简驭繁的原则 |
二、随机教学的原则 |
三、点拨式教学的原则 |
第二节 “做”“干”“搞”的教学方法 |
一、“格局+碎片化”的教学语法 |
二、“语素法”和“语块法”相结合 |
第三节 “做”“干”“搞”的教学设计 |
一、“做”“干”“搞”的语法格局 |
二、“做”“干”“搞”的语法碎片 |
三、“做”“干”“搞”的课堂练习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轻转连词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前人对于转折复句及转折连词的研究 |
1.2.2 前人对转折连词习得偏误的探究 |
1.3 本文研究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
1.3.1 研究理论及方法 |
1.3.2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现代汉语轻转连词的语法分析 |
2.1 句法分析 |
2.1.1 轻转连词的句法分布 |
2.1.2 转折连词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
2.2 语义分析 |
2.2.1 轻转的语义内含 |
2.2.2 轻转连词的逻辑形式 |
2.3 语用分析 |
2.3.1 递进强调 |
2.3.2 委婉、宽慰语气 |
2.4 常见转折连词的异同 |
2.4.1 重转连词“但是”与轻转连词的异同 |
2.4.2 轻转连词内部的异同 |
第三章 偏误统计与分类 |
3.1 偏误统计 |
3.1.1 偏误研究程序 |
3.1.2 轻转连词的偏误及数据统计 |
3.2 偏误类型 |
3.2.1 误加 |
3.2.2 误代 |
3.2.3 轻转连词与其他词的搭配偏误 |
第四章 轻转连词习得偏误的成因 |
4.1 语言普遍性因素及语际迁移 |
4.2 第二语言内部迁移 |
4.3 轻转连词习得难度大 |
4.3.1 轻转连词的使用条件复杂 |
4.3.2 重、轻转连词的使用存在交叉 |
4.3.3 汉语的句间语义关系复杂 |
4.4 中外文化差异因素 |
第五章 轻转连词的教学建议 |
5.1 教材编写建议 |
5.2 教学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词语搭配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D]. 赵羚.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习得考察研究[D]. 郭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语料库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词汇统计与考察[D]. 周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D]. 陈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D]. 郭笑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习得研究[D]. 张艾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语块理论的《登攀·中级汉语教程》语块分析及使用建议[D]. 徐嫚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语料库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国形象研究[D]. 刘熠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9]泛义动词“做”“干”“搞”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D]. 杨梦雅.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轻转连词偏误研究[D]. 杨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