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任对学生应有的心态(论文文献综述)
伍乐昶[1](2021)在《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县H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人本主义思潮的觉醒,我国中学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唯分数论成败的育人观念日渐被教育致力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综合全面能力的教育观念所取代。受此影响,社会各界对中学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态度也相应有了变化,原先人们认为教师惩戒违纪学生是理所当然的教学管理环节,如今已时过境迁。教师在行使教育惩戒权时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纠纷,一系列连锁反应接踵而至,有的家长大闹校园,干扰校园的正常秩序,有的把学校或老师起诉至法院,而少数媒体捕风捉影的报道更是将中学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教师的教育惩戒权俨然已经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于是,学者们围绕中学教师是否应该拥有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实施教育惩戒?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深入研究,中学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管理违纪学生由以往平淡无奇的操作,快速演变成当今教师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因为即便是最轻微的惩戒,也很有可能被贴上体罚学生的标签。在教育惩戒权立法模糊的情况下,面对违纪学生,教师只能被迫消极应对,他们往往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或云淡风轻的批评几句便算了事。显然,教育惩戒已无法彰显其应有的功能,教师也深陷有所作为和不敢作为的困境之中,即合理惩戒违纪学生要承担潜在风险,而放任自流的不作为虽然可以高枕无忧,但却明显有违师德。从学校教育的功能来分析,它不仅是传播人类劳动生产经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理想途径,还要体现出对学生道德规范与引导的独特功能。因此,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可偏废,否则教育将无法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而陷入自我迷失的状态。教育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活动永远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笔者认为围绕中学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课题研究今后仍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与对策为主线,并从教育惩戒权的实质与内涵、教育惩戒与体罚之间的区别、教育惩戒权的重要育人作用以及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面临的困境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研究方式,搜集研究所需的资料与数据并客观描述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现状和问题。基于上述研究和调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有利于教师顺利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对策。本文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介绍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起源、研究意义、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状况、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内容是核心概念界定以及梳理分析与惩戒有关的哲学理论。第三部分是通过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目标取样学校针对教育惩戒的现状开展调研工作,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和访谈材料,分析揭示惩戒纠纷和冲突的表现形式以及由此诱发的种种后果和不利影响。第四部分是对影响当前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原因分析。长期以来,教育惩戒所面临的困境由诸多因素杂糅所致:首先,教育惩戒权的法理模糊是导致惩戒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教育惩戒权的实质内涵缺乏清晰界定、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救济渠道不畅通;第三,教育惩戒缺乏统一的参照标准,惩戒主要依靠教师主观经验把控;第四,一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方式缺乏科学的认识;第五,部分媒体对少数教师的不当惩戒进行过度解读报道;最后,部分教师对惩戒功能的理解过于简单,惩戒艺术有待提升。第五部分是关于如何有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对策思考。基于前述调查研究,笔者分别从加强教师对新出台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学习、加快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和完善惩戒程序、提高教师素养和管理艺术、合理引导规范媒体宣传并参考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等方面提出有利于教师顺利行使教育惩戒权的路径和对策。
范士红[2](2021)在《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教师赋权运动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推进,“让教师成为领导者”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倡导,教师领导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教师领导强调将学校的领导权力赋予教师,让教师承担领导者的角色和任务。有效的教师领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整个学校受益,包括提高学校的组织效率、形塑学校文化及提高学校的领导能力,促进教师领导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专业共同体的合作和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改善。学校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领导的研究,应该回答两个问题:“谁在领导”和“如何领导”,即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成为领导者,教师领导者通过哪些行为发挥领导影响。以此为目标,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两名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并辅以观察记录、文件和研究日记等的分析,探讨S小学教师领导的实践样态,描述和解释教师领导者的特质和教师领导者的实践作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教师领导实践的因素。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一、虽然理论上所有的教师都有可能且应该成为教师领导者,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是领导者或者能够进行领导实践。教师要想成为领导者,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自身也需要具备一些特质。影响教师成为领导者的特质包含三个方面:人格特质、专业特质和领导特质。专业权威和职业情怀是教师领导者最基本的专业特质;对课程变革的敏感和执行力是教师领导者最显着的专业特质。积极认真、精力旺盛、喜欢挑战,是教师领导者的主要人格特质。正直、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是教师领导者主要的领导特质。另外,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影响了领导角色的建构。二、教师领导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实践行为包含三个维度: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其中,“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是教师领导实践的最基本维度,这主要来源于教师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领导者发挥领导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教师领导者藉此与共同体成员合作并实现专业成长;教师领导者“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的维度中,参与动机与参与方式主要来自于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需要。三、学校环境中同时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影响着教师领导的实践。本研究发现的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包括学校文化、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教师个人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四个方面;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则表现为缺乏时间、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校长的有限支持以及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的支持。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重建学校文化,营造信任合作的共同体氛围;发挥学校管理者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五个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更多的教师领导者在学校变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李佳倩[3](2021)在《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现状研究 ——基于S中学三位老师的调查》文中指出高中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承担着对高中班级进行管理、对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高中班主任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对高中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时代在进步,班主任被社会与家长期望愈来愈高,对班主任的各项能力要求变得很高。高中生在学校期间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学习,品行的发展也不能落下,班主任在学生学习和品行发展上负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各类学校的新办与发展,需要补充大量的教师队伍,新任高中班主任的群体在逐渐扩大,作为高中新任的班主任对于学生德育工作中遇到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德育能力,践行立德树人的任务,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对高中新任班主任在德育中的工作情况的掌握,追根溯源查找德育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探究提升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策略。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叙事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影响班主任德育能力因素等资料,笔者借助到这所高中进行顶岗代课的机会,对昆明市某某区的一所高级中学进行调查,笔者将三名各具特点的班主任L老师、Z老师、J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通过与这些班主任们共事和交流,了解她们在新任班主任时期对学生德育中面临过的问题,和分析阻碍他们德育能力提升的因素,找出原因。本研究将以昆明市某区某高中为例,从三名高中老师的新任班主任时期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叙述的角度记录三名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研究发现:德育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有班主任德育角色意识模糊、高中新任班主任的培训不到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缺乏、有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不够、人际协调能力不够等。针对上述问题,在挖掘影响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因素的基础上,从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提出提高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方法和路径。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说明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新任高中班主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方面。第三章: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个案分析—以某高中学校为例。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三位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中的德育实践过程。第四章:总结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从学生、学校及社会层面分析新任高中班级班主任德育能力发展受阻的原因。第六章:从多方面分析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探究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之路提升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的具体方法。
谢孝乐[4](2021)在《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B市W区3所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广,国家对基础教育日益重视,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赋予了新的使命。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和学生教育的基本阵地,班主任承担着加强品德修养和引领学生成长的主要职责。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提高,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还会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会大大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为此,开展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在加强班级管理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研究通过对3所小学的实地调查与走访,进一步阐述了班主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日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与新的思考。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这一主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等核心概念进行了逐一界定,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调研资料的统计与整理,了解3所样本学校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状,主要阐述了学校背景、班主任基本情况以及在专业素养、自主发展意识、参加培训与科研、专业发展制度、工作困难与障碍、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期望等不同研究层面的概况。第三部分基于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调研结果,从个人层面、学校管理与制度层面、社会与家庭层面深入剖析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部分鉴于上述的问题及原因,分别从班主任个人、学校管理与制度、社会及家庭、国家及政策四个层面来提出促进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对策。
闫佳伟[5](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认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林琳[6](2021)在《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D市某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是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班主任而言,与家长沟通,可以及时向家长转达学校各项安排,也可以对学生在校外的情况更加了解,对于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家长而言,与班主任沟通,可以对学校有更全面的了解,也可以对孩子在校情况更加清楚,对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起到推动作用。随着人们对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目前关于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全学段进行的,沟通存在频率较低、内容单一等问题,不利于沟通顺利进行。因此,对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班级管理理论和人际沟通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研究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相关资料进行查找、整理,确定本研究的维度,编制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D市某区8所小学中的60位低年级班主任和120位低年级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选取10位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和10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从沟通态度、沟通时间、沟通地点、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沟通效果六个维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理论基础、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第三部分是研究结果与分析。包括班主任及家长基本信息、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访谈结果与分析。第四部分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根据问卷及访谈结果,对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改进对策。根据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研究创新与价值、研究反思。
龙柯如[7](2020)在《从对抗走向合作:对中小学“请家长”现象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请家长”是一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而为的教育手段,指学校教育者为了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突发的、棘手的、重大的问题,而要求学生家长介入并来到学校配合学校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个别化身心影响活动。但实践中学生、家长对这种方式避之不及,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对抗的力量使得“请家长”只能应付一时之急,而无法解家校协同育人的深层之忧。研究首先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揭示日常语言对“请家长”所含对抗意义的遮蔽,指出“请家长”这一语词蕴含的未被言明的家校关系。通过对5名小学班主任、5名初中班主任和5名中职班主任教师的叙事访谈,以及对123名小学生、118初中生和112中职生的问卷调查,指出请家长的确是我国教育领域一种并不少见的现象。研究发现:原因方面,请家长可以分为紧急突发型、棘手反复型和重大转折型。程序方面,教师倾向于将请家长作为一种应急性、临时性的沟通,规划性不强、能体现不同的教育智慧、安排具有额外性。而其教育功效在于一是和情感互动的荒诞相对抗,二是于浅层次的干预而止步,三是与期待中的高效相背离。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文献法获得的案例与调查获得的学生被试观点,对请家长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刻画,分别是未被请时的“请家长焦虑”,体现为“唯病才请”“滥管滥请”“不管不请”,以及被请过程中教育关系的异化,指出异化的运作机制有疼痛机制、羞耻机制和阻隔机制,家长角色异化成“陪审员”“辩护人”“旁观者”。研究根据请家长的外在环境与内部因素来分析异化产生的原因:社会层面在于社会舆论对师道尊严的挑战、教育惩戒之保障和救济的缺失;学校层面在于科层制管理给教师带来的负担、学校教育本位化导致的家长边缘化、德育范式转换下对教师指导、评价的不足;教师层面在于学生观和家长观的错误取向、消极情绪管理的失策、教育经验和教育机智的匮乏;家长层面在于家长教养价值观的落后、家长家校合作观的偏差。最后,研究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来探讨异化之后请家长如何回归,包括回归的价值指向、哲学基础以及回归路径。研究指出,请家长要回归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本着增进学校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的价值指向,创建教师、家长与学生三方承认的、理解的、关怀的和具身性的交往实践关系,不应粗暴滥用“请家长”的教育命令。在具体路径方面,社会与学校要合力营造和谐的外部氛围,从舆论、法制、治理方面给教师、家长教育学生提供有力的正向支持,教师与家长通力合作,积极建立起民主平等、互助和谐的亲师同盟,加强责任意识、确认共同期待、共同处理问题和共享教育经验,注意使用科学的沟通方式,充分发挥请家长活动的个别化育人功效。
徐雪晴[8](2020)在《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使命。然而,随着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幼师学生表现出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影响了职业素养的提升。为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幼师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幼师班主任进行了访谈调查,了解了班级管理中习惯养成工作的情况,结合行动研究,提出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正文的第一部分提出,幼师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容小觑,学生习惯养成对幼师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班集体的和谐发展、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幼教事业发展十分有价值。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宿州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幼师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表现较为突出,但会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有所改善;文明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表现相对较好;课堂学习习惯整体上优于课外,但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发生反向变化;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幼师学生在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表现中,略有不同的特点。正文第三部分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问题的复杂成因,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学校管理不善、网络和不良社会风气、幼师学生自身的特征,都对学生不良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正文的第四部分结合幼师班主任访谈,分析了班主任对习惯养成的认识和相关班级管理工作概况:工作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更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并将其渗透在班级各项管理工作中;得益于班级制度建设和班委会工作、班会活动,班级学生的习惯总体上积极发展,但一些行为习惯问题易反复、班内小团体不良影响、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支持,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正文的第五部分介绍了以培养幼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开展的班级管理行动研究的情况。最后,结合教育实践工作,正文的第六部分提出了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全面分析、了解幼师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化师生互动和交流;通过班级物质环境的创设、班级规章制度的健全和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提高学生对良好习惯的认同度,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班风;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树立学生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重塑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榜样和同伴影响力,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完善班级管理组织体系;强化班主任、家庭、幼师学校的协同,借团队之力育人;幼师班主任以身作则,坚定教育信念,不断学习和反思,探索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及时预防、纠正学生行为习惯的偏差。
施旻迪[9](2020)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教师困境研究 ——基于江苏省D市N小学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古至今,无论中外,教育惩戒一直是一种普遍的,常规的教育方式。但近年来,随着“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惩戒展开了批评与争论,致使教师们因惩戒而备受苛责与指摘,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受到了冲击。因此,本文就目前教师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困境进行分析和探讨,力图寻找背后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研究以与教育惩戒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哲学理论为基础,以江苏省D市N小学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识及教师在惩戒情形下的回应展开实地研究,尝试回答“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识是什么样的?”,“教师在惩戒情形下的回应怎样?”,“当前小学教师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困境表现有哪些?”,“形成教育惩戒情形下教师困境的原因是什么?”等核心研究问题。本研究发现,尽管教育惩戒在应然层面似乎存在明显的学理、法理和政策依据,但是实然层面却表现出不小的争议性和复杂性。个案学校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在有关教育惩戒的问题上存在认知上的分歧,大家尚未建立共识,教师作为关键行动者,在教育惩戒的争议面前仍显得心存疑虑、束手束脚。结合有关教师惩戒的具体实践调研发现,教师对于惩戒权的践行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将自身至于困境之中。具体表现在:教师权威衰落、师生关系疏离、家校矛盾升级、工作激情减退、正当权益受损、精神压力倍增、职业信念动摇、社会声望下降。总的来说,教育惩戒难以正当实施,教师的职业环境更是不容乐观。而在这些困境的背后,我国的法律、教师自身、学生、家长、学校和现实社会都对它们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针对这些现象及背后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可参考的策略,希望能为小学教师走出教育困境和教育生态的改善提供启示。
张晓晴[10](2020)在《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班主任不仅是学校实施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而且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教育者,同时还是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与精神生活的关怀者,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首席责任教师”。随着国家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班主任岗位是学校重要专业性岗位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班主任专业化日趋受到关注,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日益受到重视。小学班主任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水平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班主任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入职低于三年的小学初任班主任,他们既处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起始阶段,又处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奠基阶段”和“关键阶段”。在初任阶段的成长关键期,小学初任班主任能否从容应对,不断突破制约自身专业成长的种种现实考验与困境,直接影响其以后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也影响到整个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水平。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初任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正是基于对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借鉴已有的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位在小学承担班主任工作将近三年且各方面发展程度与水平相对较好的普通新入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的方法,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这位小学初任班主任进行深入访谈、分析解读,力求真实呈现小学初任班主任职前生活经历、入职后的专业成长状态、专业成长空间等,进而考察初任班主任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分析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建议。本研究共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的原因、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研究设计部分,包括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伦理。第三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用教育叙事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对研究对象初任班主任A老师入职前学生时期的生活经历、入职后初任阶段过程中的专业成长的历程进行叙述。A老师入职后初任阶段经过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为需要磨合适应的入职初期、在实践中积累沉淀的职中胜任期。第四章是初任班主任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分析部分,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叙事分析:一是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状态方面进行分析;二是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前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叙事背后的简要探讨。第五章为根据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影响因素,从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管理、高等师范院校、初任班主任自身四个维度给出了促进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启示和建议,为小学初任班主任更好地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与支持。
二、班主任对学生应有的心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对学生应有的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县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国内研究状况 |
2.国外研究状况 |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核心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一、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1.选择取样学校 |
2.取样学校介绍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方法 |
(五)调查实施 |
1.问卷介绍 |
2.访谈提纲 |
3.发放问卷 |
(六)调查结果 |
1.教师、学生、家长对教育惩戒的认知和态度 |
2.学生和教师对自身权利的掌握情况 |
3.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依据 |
4.教师使用教育惩戒权的频率和惩戒的程序 |
5.影响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部分因素 |
6.教师访谈内容 |
(七)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 |
1.教育惩戒权的实施方式与尺度是否公平难以界定 |
2.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与学生权利的维护之间存在矛盾 |
3.教育惩戒权的应有功能发挥不全增加学校管理难度 |
二、影响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原因分析 |
(一)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行为的内涵实质缺乏共识 |
1.教育惩戒的方式和尺度有待商榷 |
2.教育惩戒与体罚之间概念混淆 |
3.教育惩戒的作用被低估 |
(二)教育惩戒权立法模糊 |
1.教育惩戒权缺乏清晰的法理界定 |
2.教育惩戒权的使用程序缺乏法律规范 |
3.教师合法行使教育惩戒权缺乏法律保障 |
4.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 |
5.惩戒纠纷调解机制与申诉机制缺失 |
(三)学校育人理念及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
1.学校管理中的专制化、功利化倾向 |
2.教师惩戒艺术及综合素养存在短板 |
3.家校管理沟通衔接不到位 |
(四)部分媒体误导社会舆论 |
三、初中教师有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对策思考 |
(一)政策执行主体需落实“新规则”的要求 |
1.加强教师对“新规则”的学习 |
2.加快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和完善惩戒程序 |
(二)提高教师素养和管理艺术 |
1.保持良好的心态 |
2.兼具耐心和爱 |
3.成为“关键他人” |
4.重视规则教育 |
5.提升惩戒艺术 |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
(三)合理引导规范媒体宣传 |
1.加强媒体对“新规则”的舆论宣传 |
2.提升媒体职业素养 |
3.引导媒体理性报道当前主流教育观念 |
(四)吸收借鉴国外教育管理成功经验 |
1.学校重视对教师和家长的引导 |
2.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 |
3.充分发挥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
4.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惩戒相关知识的普及运动 |
5.重视教育惩戒的有效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中教师实施惩戒权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二:初中教师实施惩戒权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三:初中教师实施惩戒权的访谈问卷(教师访谈) |
附录四:教师访谈内容 |
附录五:《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
后记 |
(2)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通过教师领导促进学校变革,是教育研究的新议题 |
(二)“教师成为领导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
(三)我国教育变革的实践,需要识别和培育更多的教师领导者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教师领导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一)教师领导的缘起 |
(二)教师领导的发展 |
(三)教师领导教育的发展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一)对西方教师领导理论引进和介绍 |
(二)基于不同视角对教师领导展开研究 |
(三)对不同实践情境下的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一)教师领导的研究从概念理解走向实践行动 |
(二)教师领导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 |
(三)我国本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理论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效度 |
(六)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与理论基础 |
一、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 |
(一)教师领导的内涵 |
(二)教师领导者特质的构成 |
(三)教师领导实践维度 |
(四)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五)教师领导的功能 |
二、教师领导的理论基础 |
(一)分布式领导理论 |
(二)领导特质理论 |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四)教师赋权增能理念 |
(五)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四章 谁在领导——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L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人格特质 |
(二)专业特质 |
(三)领导特质 |
二、Z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人格特质 |
(二)专业特质 |
(三)领导特质 |
三、小结 |
第五章 如何领导——教师领导实践 |
一、L老师的领导实践 |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
二、Z老师的领导实践 |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
三、小结 |
第六章 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学校文化 |
(二)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 |
(三)教师个人因素 |
(四)外部环境因素 |
二、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缺乏时间 |
(二)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的支持 |
(三)有限的校长支持 |
(四)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师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二)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三)影响教师领导因素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二、研究建议 |
(一)重建学校的文化,创建信任合作的共同体环境 |
(二)发挥校长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作用 |
(三)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 |
(四)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 |
(五)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 |
三、研究反思 |
(一)本研究的贡献 |
(二)本研究的局限 |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及实录 |
附录2 S小学享受教育课程体系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现状研究 ——基于S中学三位老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设计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班主任专业化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德育研究 |
三、关于德育能力的研究 |
四、关于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意义研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班主任 |
二、新任班主任 |
三、德育能力 |
第二章 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与学校的联系 |
第二节 三位班主任的选择 |
第三节 学习型L老师班主任德育能力成长历程描述 |
一、入职初期:德育专业知识素养不够----艰难的开端 |
二、入职后的德育能力提升阶段 |
三、L老师的反思 |
第四节 改良派Z老师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 |
一、初当班主任:用力过猛 |
二、 德育与教学关系失衡:陷入自我矛盾僵局 |
三、虚心求索:走入学生的世界 |
四、班主任德育摸索阶段:处理关系——实现教育影响一致 |
五、努力向成功的迈进:抽丝剥茧 耐心寻法 |
六、Z老师的反思 |
七、Z老师的希望 |
第五节 学院派J老师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历程 |
一、“豪门教育血统”-----奠定教育功底 |
二、职业前教育培训-----铺自信前行之路 |
三、接受现实:经验积累阶段 |
四、J老师的反思 |
五、J老师的希望 |
第三章 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角色模糊 |
第二节 新任班主任综合素质与德育能力有限 |
一、缺乏沟通之道 |
二、德育素养欠缺 |
第三节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缺乏 |
第四节 有效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不够 |
第五节 人际协调能力不够 |
第六节 组织德育活动能力弱 |
一、德育活动准备不充分,“度”的把控不到位 |
二、德育活动形式宏大,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
三、没有处理好德育活动与教学的关系 |
第四章 新任高中班级班主任德育能力发展受阻的原因 |
第一节 学生自身 |
一、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
二、心理素质有待全面提高 |
三、生命意识淡薄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对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缺乏科学性评价 |
二、忽视了高中新任班主任也需进行专业化发展 |
三、班主任补贴杯水车薪 |
四、班主任的选拔标准较低 |
五、各年级间班主任年龄结构比较单一 |
六、学校对德育工作能力不重视 |
第三节 社会方面 |
一、德育影响的冲突 |
二、德育的盲目性 |
三、职前教育的不完善 |
第五章 提升新任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途径 |
第一节 综合能力 |
一、加强对学习的关注-----提升德育知识素养 |
二、协调关系促发展 |
三、调整对学生的指导方式 |
第二节 应用能力 |
一、有效施加德育影响能力 |
二、转变对德育评价方式-----提升评价学生发展的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B市W区3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调查内容的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第二节 样本小学概况 |
一、X小学概况 |
二、Y小学概况 |
三、Z小学概况 |
第三节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调查结果 |
一、小学班主任基本情况 |
二、专业素养情况 |
三、自主发展意识情况 |
四、参加培训和科研情况 |
五、专业发展制度情况 |
六、工作困难与障碍情况 |
七、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期望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班主任个人层面的问题和原因 |
一、专业理论水平亟待更新 |
二、自我的角色模糊 |
三、个人发展目标不明确 |
四、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
第二节 学校管理与制度层面的问题和原因 |
一、岗位职责不明确 |
二、培训研修流于形式 |
三、考评奖惩有待完善 |
四、缺乏专业发展团队 |
第三节 社会及家庭层面的问题和原因 |
一、社会舆论压力大 |
二、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持不到位 |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
四、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不畅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促进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班主任个人层面的对策 |
一、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 |
二、明确角色定位 |
三、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
四、提升科研创新意识 |
第二节 学校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对策 |
一、立足学校和班主任发展,优化培训 |
二、构建专业团队,建立发展的组织保障 |
三、明确岗位职责,提供发展的制度基础 |
四、优化考评奖惩,提供发展的反馈与动力 |
第三节 社会及家庭层面的对策 |
一、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 |
二、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支持 |
三、班主任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
四、积极开展家校共育 |
第四节 国家及政策层面的对策 |
一、健全职前培养体系 |
二、确立班主任专业认证制度 |
三、试行班主任专职化制度 |
四、增设班主任荣誉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D市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是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 |
2.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是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途径 |
3.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有助于低年级学生顺利度过入学阶段的过渡期 |
4.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有助于促进特殊时期背景下学生健康发展 |
5.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仍存在一些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评述 |
(四)理论基础 |
1.班级管理理论 |
2.人际沟通理论 |
(五)概念界定 |
1.沟通 |
2.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1.样本及取样方式 |
2.工具 |
3.信度与效度检验 |
4.数据处理方式 |
(三)访谈法 |
1.样本选取 |
2.工具 |
3.程序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受访班主任及家长基本信息 |
1.受访班主任基本信息 |
2.受访家长基本信息 |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1.沟通态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2.沟通时间调查结果与分析 |
3.沟通地点调查结果与分析 |
4.沟通方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
5.沟通内容调查结果与分析 |
6.沟通效果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
1.沟通态度访谈结果与分析 |
2.沟通时间访谈结果与分析 |
3.沟通地点访谈结果与分析 |
4.沟通方式访谈结果与分析 |
5.沟通内容访谈结果与分析 |
6.沟通效果访谈结果与分析 |
四、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现状 |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沟通主动性不强 |
2.不重视把握沟通时机 |
3.对于沟通地点的选择欠缺考虑 |
4.忽视传统沟通方式 |
5.班主任与家长单独沟通时,关注点过于片面 |
6.忽视沟通效果的体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
五、改进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对策 |
(一)提高班主任及家长的沟通主动性 |
1.加强教师培训 |
2.利用活动日及网络对家长进行培训 |
(二)把握沟通时间点 |
1.充分利用寒假和暑假 |
2.抓住学生有突出表现的时机 |
(三)校园内设置专用沟通区域 |
(四)重视传统沟通方式与现代沟通方式相结合 |
1.重视面谈在沟通中发挥的作用 |
2.积极到特殊家庭家访 |
3.有效利用微信平台 |
4.网络沟通表达形式要丰富 |
(五)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保证信息交流顺畅 |
(六)加强对沟通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
六、研究结论、创新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与价值 |
(三)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调查问卷(班主任问卷) |
附录二 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调查问卷(家长问卷) |
附录三 班主任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7)从对抗走向合作:对中小学“请家长”现象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个人对学校“请家长”经历的关注 |
1.1.2 国家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导向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路线 |
1.3.2 样本选择 |
1.3.3 具体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概念界定与辨析 |
1.5.1 “请家长”的概念、特征及其对抗意义的遮蔽 |
1.5.2 “请家长”与家访、家长会 |
第2章 实施:“请家长”的实践形态 |
2.1 “请家长”的原因 |
2.1.1 紧急突发型 |
2.1.2 棘手反复型 |
2.1.3 重大转折型 |
2.2 “请家长”的程序 |
2.3 “请家长”的功效 |
2.3.1 和情感互动的荒诞相对抗 |
2.3.2 于浅层次的干预而止步 |
2.3.3 与期待中的高效相背离 |
第3章 异化:对抗性“请家长” |
3.1 如何异化 |
3.1.1 请家长前:“请家长焦虑” |
3.1.1.1 “唯病才请” |
3.1.1.2 “滥管滥请” |
3.1.1.3 “不管不请” |
3.1.2 请家长后:教育关系异化 |
3.1.2.1 运作机制:疼痛、羞耻、阻隔 |
3.1.2.2 家长角色:“陪审员”“辩护人”“旁观者” |
3.2 为何异化 |
3.2.1 社会层面 |
3.2.1.1 社会舆论对师道尊严的挑战 |
3.2.1.2 教育惩戒之保障和救济的缺失 |
3.2.2 学校层面 |
3.2.2.1 科层制管理给教师带来的负担 |
3.2.2.2 学校教育本位化导致的家长边缘化 |
3.2.2.3 德育范式转换下对教师指导、评价的不足 |
3.2.3 教师层面 |
3.2.3.1 学生观和家长观的错误取向 |
3.2.3.2 消极情绪管理的失策 |
3.2.3.3 教育经验和教育机智的匮乏 |
3.2.4 家长层面 |
3.2.4.1 家长教养价值观的落后 |
3.2.4.2 家长家校合作观的偏差 |
第4章 回归:合作性“请家长” |
4.1 回归的价值指向 |
4.1.1 立德树人 |
4.1.2 增进学校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 |
4.2 回归的哲学基础 |
4.2.1 主体间性视域下对请家长主体间关系的审视 |
4.2.1.1 请家长中主体间关系异化的类型 |
4.2.1.2 请家长中主体间关系破坏性的表现形式 |
4.2.1.3 请家长中主体间关系的理想追求 |
4.2.2 语言哲学视角:对“请家长”所指和能指的改变 |
4.3 回归的路径建构 |
4.3.1 社会与学校:合作性“请家长”的外部氛围 |
4.3.1.1 舆论:真实、理性、和谐 |
4.3.1.2 法制:完善教育立法 |
4.3.1.3 治理:协同、内生、优化 |
4.3.2 教师与家长:合作性“请家长”的内部同盟 |
4.3.2.1 同盟的主要任务 |
4.3.2.2 沟通的具体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班主任访谈提纲 |
附录Ⅱ 学生调查问卷 |
(8)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幼师学生习惯养成的价值 |
(一)促进学生个体长远发展 |
(二)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 |
(三)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
(五)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
二、幼师学生习惯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的编制和发放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四)幼师学生的习惯问题 |
三、幼师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成因分析 |
(一)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
(二)学校教育中的问题 |
(三)社会因素 |
(四)学生自身因素 |
四、幼师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习惯养成工作访谈分析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内容和结果分析 |
五、通过班级管理改进幼师学生习惯的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设计 |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
(三)行动研究的结果与反思 |
六、幼师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 |
(一)分析了解幼师学生,深化师生互动 |
(二)通过班级制度和班级活动,优化班级环境 |
(三)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重塑学习习惯 |
(四)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建立班级管理体系 |
(五)强化队伍协同,发挥育人团队的力量 |
(六)班主任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和反思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教育惩戒情形下的教师困境研究 ——基于江苏省D市N小学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育惩戒 |
(二)体罚 |
(三)教师困境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逻辑框架 |
(一)研究内容与问题 |
(二)逻辑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样本信息 |
三、研究工具的编制 |
(一)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
(二)访谈的编制 |
四、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三章 教育惩戒的学理与法理依据 |
一、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
(一)柏拉图的惩罚哲学 |
(二)小学生特征分析 |
二、教育惩戒的合理性 |
(一)教育学依据:对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 |
(二)心理学依据:对学生行为的养成作用 |
(三)管理学依据:对学生管理的促进作用 |
三、教育惩戒的合法性 |
(一)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
(二)我国法律中的教育惩戒 |
第四章 各方对教育惩戒的认知与回应 |
一、认同的匮乏:来自“消费者”的异议 |
(一)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惩戒必要性的认同度不高 |
(二)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惩戒与体罚”辨识不清 |
(三)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有权惩戒学生”不敢苟同 |
(四)学生与家长消极应对教育惩戒 |
二、共识的未至:三方在认知上的分歧 |
(一)三方在教育惩戒目的上认知差距较大 |
(二)三方在教育惩戒原则上存在分歧 |
(三)三方对教师惩戒情形表态不一 |
(四)三方对教师惩戒方式各有看法 |
三、焦虑的蔓延:教师面对惩戒的回应 |
(一)惩戒前的举棋不定 |
(二)惩戒时的顾虑重重 |
(三)惩戒后的担惊受怕 |
第五章 教师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困境及归因 |
一、教师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困境表现 |
(一)教师的工作环境面临挑战 |
(二)教师的个人生活压力重重 |
(三)教师的职业认同备受影响 |
二、教师在教育惩戒情形下的困境归因 |
(一)法律依据不明 |
(二)学校支持不够 |
(三)教师能力不及 |
(四)学生素质不足 |
(五)家长观念不当 |
(六)社会偏见遍存 |
第六章 促进教师走出教育惩戒困境的对策 |
一、法律层面 |
(一)推动惩戒入法,健全相关机制 |
(二)优化实施细则,提供具体参考 |
二、学校层面 |
(一)构建校本制度,实现惩戒规范 |
(二)秉持公正态度,维护教师权益 |
三、教师层面 |
(一)改善惩戒方式,规避惩戒误区 |
(二)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教育能力 |
(三)调整身心状态,保持良好心态 |
四、学生层面 |
(一)提高惩戒认知,合法行使权利 |
(二)接受挫折教育,加强自身素质 |
五、家长层面 |
(一)更新教育理念,理性对待惩戒 |
(二)重视家庭教育,担起教育责任 |
六、社会层面 |
(一)正确宣传惩戒,创设良好环境 |
(二)传播准确信息,发挥正向作用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调查问卷 |
附件一:教师问卷 |
附件二:学生问卷 |
附件三:家长问卷 |
访谈提纲 |
附件四: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件五: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六:学生访谈提纲 |
附件七: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班主任专业化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
二、初任班主任处于专业成长的关键阶段 |
三、个人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班主任 |
二、初任班主任 |
三、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 |
四、班主任专业成长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论 |
二、行动学习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叙事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四、观察法 |
五、实物分析法 |
第六节 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小学初任班主任A老师的教育叙事 |
第一节 年少筑梦:职前学生时代 |
一、年少怀揣教师梦 |
二、一路前行,追逐梦想 |
第二节 梦想起航:入职考核、岗前培训及师徒结对 |
一、靠近梦想:入职考核,层层选拔 |
二、拥抱梦想:收获颇丰的岗前培训及师徒结对 |
第三节 摸索前行:入职初期,适应与磨合 |
一、初当班主任:意料之中 |
二、初当班主任:开端真是步履艰难 |
三、初当班主任:也会成就感满满 |
第四节 点滴回望:第一年,那些重要而深刻的事件 |
一、第一次家长会:摸着石头过河 |
二、第一次公开课:过程虽苦,成长很大 |
三、成功转化问题学生:用爱心和耐心浇灌学生心田 |
第五节 积累沉淀:职中胜任期,在实践中成长 |
一、细节见证成长:班级管理过程中的转变和改进 |
二、理智化解冲突:在家校沟通中趋向圆融 |
第六节 感悟与反思:坚守初心,提升自我 |
一、对于班主任角色的感悟 |
二、A老师的个人反思 |
第七节 他人眼中的A老师 |
一、领导眼中的A老师 |
二、同事眼中的A老师 |
三、家长眼中的A老师 |
四、学生眼中的A老师 |
第四章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叙事分析 |
第一节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状态分析 |
一、职业认同意识方面:入职初期偶有波动,但总体职业认同意识较强 |
二、专业成长意识方面:自主成长意识强烈,但缺乏理性而具体的成长规划 |
三、专业知识方面:具备胜任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断建构、生成 |
四、专业能力方面: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但班主任工作反思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尚待提高 |
五、专业情意方面:逐渐体验到责任感、成就感与幸福感 |
第二节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班主任个人外部影响因素 |
二、班主任个人内部影响因素 |
第三节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结论与探讨 |
一、关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结论 |
二、关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叙事背后的简要探讨 |
第五章 促进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建议 |
第一节 针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建议 |
一、建立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提高班主任岗位的专业性 |
二、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制度 |
三、制定班主任职级晋升制度,拓宽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空间 |
第二节 针对学校管理层的建议 |
一、营造适合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合作文化氛围 |
二、构建班主任学习共同体,拓宽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空间 |
三、健全班主任激励制度,激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热情 |
第三节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建议 |
一、合理优化课程设置 |
二、注重教育实习方面,增强师范生的实践技能 |
第四节 针对初任班主任的建议 |
一、树立坚定的班主任专业信念,增强对班主任岗位的认同感 |
二、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
三、增强班主任专业成长意识,激发初任班主任主动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任班主任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与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与领导或同事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与学生家长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班主任对学生应有的心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县H中学为例[D]. 伍乐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D]. 范士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新任班主任德育能力的现状研究 ——基于S中学三位老师的调查[D]. 李佳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B市W区3所小学为例[D]. 谢孝乐.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D市某区为例[D]. 林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从对抗走向合作:对中小学“请家长”现象的质性研究[D]. 龙柯如.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8]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以宿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D]. 徐雪晴. 西南大学, 2020(05)
- [9]教育惩戒情形下的教师困境研究 ——基于江苏省D市N小学的案例分析[D]. 施旻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10]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张晓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