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型糖尿病小鼠脑缺血再灌注额顶叶皮质因子变化及神经症状观察(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夏鑫[1](2020)在《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痰瘀互结型)静脉溶栓患者的观察研究,探讨通脑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以及复发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由急诊绿色通道收治的资料完整且符合下述纳排标准的急性脑梗塞静脉rt-PA溶栓患者,入院后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共纳入120例。对照组予以溶栓+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通脑饮200ml bid,疗程2周,观察随访90d。其中,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24h、治疗14d、治疗90d后,评价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总体疗效、复发率和死亡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通脑饮能否改善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远期预后以及安全性。结果:1.NIHSS评分: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NIHSS评分治疗14d及治疗90d与溶栓后24h对比,观察组14d时NIHSS评分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4d时NIHSS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溶栓后、中药治疗14d的NIHSS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基线及溶栓后24h两组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14d时两组NIHSS评分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均提示中药治疗改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90d随访,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未见明显差异,但从两组基线、溶栓后24h、治疗14d、治疗90d折线图可看,观察组积分下降明显大于对照组。2.mR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mRS评分治疗后14d及治疗90d与溶栓后24h对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两组治疗对于疾病预后均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两组基线及溶栓后24hmR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4d及治疗90d mRS评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0-2分患者占(73.33%),对照组0-2分患者占(48.33%),观察组功能良好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将纳入的所有患者分为良好预后功能组(0-2分)及不良功能预后组(3-6分),分析影响该样本中良好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经统计学处理,使用中药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良好预后功能与中药使用明显相关。3.Barthel指数: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14d时Barthel指数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0d时Barthel指数组间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中药对90d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作用更明显。4.总体疗效: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经统计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5.终点事件:终点事件的发生包括颅内出血、再发(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死亡(血管源性死亡、全因死亡)等,两组终点时间的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中药使用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通脑饮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溶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对照组;2.通脑饮改善溶栓患者90d预后及生活自理能力有更明显的优势;3.两组在药物在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异,中药使用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梁克山[2](2019)在《P38MAPK抑制剂、雌二醇和TPX2对痴呆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引言痴呆是以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为特征的综合征,是一种渐进的、退化的脑部疾病,导致认知和情感功能的丧失,最常见于记忆,而其他功能如语言、行为以及最显着的执行功能也常常受损。据估计,全世界约有2400万人患有痴呆症,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3至4倍。大约60%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10%~20%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分别占痴呆的第一、二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AD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颞叶海马出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VaD是由于缺血、出血、低灌注、栓塞、小血管病等血管因素及事件致认知领域损害。在影像学方面,AD是以海马、颞、顶叶皮质萎缩为主的弥漫性萎缩,VaD表现为认知相关区(额叶、颞叶、海马、顶叶、角回、丘脑等)的血管事件(梗死、出血、脑白质病变、腔隙性梗死)。除家族史和一些躯体疾病外,导致痴呆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较低教育、经济水平等。两者在临床表现上各有特点。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难以鉴别。有证据表明,相当部分的AD具有脑血管方面的病理改变,这可能是老龄化的表现之一,也有可能是AD与VaD混合状态的表现之一。同样地,VaD患者脑组织病理检查可以发现诸如老年斑之类AD改变,这可能是混合性痴呆的结果,与正常的老年化进程有关。这就导致人们对这两种疾病的关系和鉴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痴呆发生的病理机制有更加深人的了解,对临床干预策略的制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海马是神经系统中与人类的学习与记忆关系密切的重要功能区,大脑的海马体不但是老年痴呆最早最重要的病变区域,而且也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受损部位,以往的研究表明,海马神经元凋亡在AD和VaD的发病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缺血低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易感性。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最终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性损伤以及各种智力缺陷,包括认知和记忆。AD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症状主要包括躯体、认知、情绪功能的障碍,以及长期的认知和感觉功能退化,这些均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已有大量有关AD发生和发展方面的研究,并已取得显着成绩,但是这些研究仍然无法提供有效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这种紧迫的需求激发了神经科学界及医疗行业对AD治疗方法发展的兴趣。根据经典的淀粉样蛋白假说,相对于其他各种淀粉衍生物,Aβ1-42在A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β1-42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裂解产生的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Aβ蛋白过量导致淀粉样斑块的形成和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炎性级联反应的激活启动,tau蛋白磷酸化的推广,氧化应激的增加,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管制,突触可塑性的损伤及诱导神经元的凋亡和细胞死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雌二醇可能既促进又会损害记忆相关的过程,因此,雌激素在AD病理过程中所扮演的确切的角色仍然是难以捉摸的。目前,通过向脑内立体定向注射Aβ1-42建立AD小鼠模型。切除小鼠双侧卵巢来观察17β-雌二醇(E2)对AD不同阶段的治疗(早期和晚期)的影响,国内外少见报道,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证据表明,妇女绝经后循环系统中雌激素水平会突然下降,造成氧化应激风险加大和神经退行过程加快,尤其是那些AD的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实验研究表明,雌性动物(OVX)切除卵巢后的雌激素治疗可改善其学习和记忆过程,提高其在旋臂迷宫和对象识别中的认知能力。在临床情况下,绝经后5年内保持较高雌二醇水平的女性与保持稳定低雌二醇水平的女性相比,前者表现出更优的行为能力。此外,具有较高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绝经后妇女在斯特鲁普任务和空间工作记忆,延迟回忆和数字排序测试方面的能力更为出色。同样,正在服用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在非空间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有更好的反应。然而,也有报道指出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认知能力的负面影响。旨在了解这些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若提前应用雌二醇,暴露于Aβ蛋白的神经元所受损伤会显着减少,而若同时或于暴露Aβ蛋白5天后应用雌二醇,神经元则无法获得雌二醇所带来的保护,甚至所受损伤会转而加剧。总之,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中雌激素起着微妙又重要的作用,可在不同阶段施加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本实验通过研究AD不同病理阶段的17β-雌二醇(E2)治疗(早期和晚期),全面了解E2在AD病理过程中的角色和评估E2作为预防药物的意义。海马是神经系统中与人类的学习与记忆关系密切的重要功能区,大脑的海马体不但是老年痴呆最先最重要的病变区域,而且也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受损部位,以往的研究表明,海马神经元凋亡在AD和VaD的发病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SB202190和SB203580对海马神经元凋亡因子表达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却少有报道,特别是SB202190和SB203580对海马神经元凋亡和Bcl-2、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有报道。为了探讨海马神经元凋亡在AD和VaD中的致病机制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历时6年课题组做了以下3项课题:1.应用雌二醇对AD痴呆小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和认知功能影响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利用切除双侧卵巢的小鼠,经侧脑室内注射Aβ1-42的方法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并给予雌二醇(E2)治疗,研究Aβ1-42诱导的海马神经毒性及分子机制,评价E2拮抗Aβ1-42诱导的海马神经毒性的效果和分子机制。2.应用p38MAPK抑制剂对VaD痴呆大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和认知功能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 SB203580、SB202190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观察了 p38 MAPK抑制剂对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借助海马依赖性水迷宫试验检测了大鼠的空间参考学习和记忆能力。3.应用TPX2研究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借助海马依赖性水迷宫试验检测了大鼠的空间参考学习和记忆能力。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H E染色观察各组脑组织细胞,Western blot检测ERK和p38 MAPK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MAPK、ERK和p21中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了 TPX2对经β1-42处理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抑制MAPK、ERK和p38蛋白的表达而探讨了其作用机理。总之,课题组通过以上3项研究,旨在进一步阐明p38MAPK抑制剂和雌二醇对痴呆鼠模型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以及对痴呆模型认知功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雌二醇治疗对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海马神经元发生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保护作用目的:本研究利用切除双侧卵巢的小鼠,经侧脑室内注射Aβ1-442的方法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并给予雌二醇(E2)治疗。检测Aβ1-42诱导的神经毒性及分子机制;评价E2拮抗Aβ1-42诱导的神经毒性的效果和分子机制。方法:1.双侧卵巢切除术:所有小鼠双侧卵巢切除并立即皮下植入药物,可以持续释放药物60天,内含有E2 0.18毫克。2.动物模型的制备:AD模型组小鼠Aβ1-42(4μg/mouse),缓慢注射(0.5μl/min);安慰剂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μg/mouse)。3.BrdU注射:BrdU连续3次腹腔注射,间隔6小时,给药剂量为50mg/kg。4.雌二醇治疗:(1)早期E2治疗:注射BrdU后第7天双侧海马注射Aβ1-42,后给予7天雌二醇皮下注射,3 μg/day。(2)后期E2治疗:注射BrdU后第7天双侧海马注射Aβ1-42,7天后再给予7天雌二醇皮下注射,3 μ g/day。5.Morris水迷宫实验:计算每组小鼠平均游泳速度、延迟时间。在实验的第8天,撤去隐蔽的水面下平台,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游泳速度及登台潜伏期。6.免疫染色:采用NeuN和BrdU免疫染色检测海马神经的生成。7.ELISA检测:检测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雌激素(Estrogen)、孕酮(Progesterone)血清水平。8.RT-PCR:从大脑样本中取出海马组织,在冰上用剪刀将其剪碎。总mRNA采用Trizol试剂提取和RNA反转录与PrimeScriptTMRT试剂盒。9.Western blotting检测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从大脑样本中取出海马组织,在冰上用剪刀将其剪碎。蛋白样品的提取采用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A)缓冲液。10.cAMP浓度测定:海马组织,在冰上用剪刀将其剪碎。组织颗粒在裂解缓冲液中裂解10分钟,在4℃、14000 rpm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液并用LANCETM cAMP 384试剂盒测定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11.透射电子显微镜:腹腔麻醉后小鼠,经心脏用2.5%戊二醛灌注并取出海马组织,海马组织继续用2.5%戊二醛固定过夜,在4℃,四氧化锇固定2小时后制作超薄切片(60 nm),用丙酮脱水和醋酸铀染色。结果:1.小鼠海马注射Aβ1-42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估认知功能,特别是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图1A)。在培训第1-2天,接受Aβ1-42注射的“老年”鼠在发现可见平台的游泳速度或时间延迟上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这表明空间学习能力不是在Aβ1-42注射后立即受到影响(P>0.05,n=10;见图1A)。相反,改为隐藏平台培训的第3-7天,Aβ1-42小鼠比对照组小鼠时间延迟更长,这些差异在5-7天显着,这表明记忆功能是在Aβ1-42注射后5天开始明显受损(P<0.01,n=10;见图 1A)。从迷宫中去掉平台后,观察小鼠在每个象限停留的时间比例(图1B)。Aβ1-42小鼠在象限虚拟平台的位置所花费的时间百分比明显减少。在本研究中,通过NeuN和BrdU染色标记海马神经元(图1C),染色结果显示Aβ1-42模型组小鼠BrdU注射后21到28天,NeuN、BrdU 阳性细胞数量均显着减少(P<0.01,n=10;图1D)。这些结果表明,小鼠海马神经元在接受Aβ1-42注射后发生严重损害。2.为评估E2对AD小鼠病理过程中早期阶段的影响,在造模后立即给予E2治疗(图2C)。与单纯对照组相比,接受E2治疗的对照组海马神经元再生无明显变化,而Aβ1-42小鼠接受E2治疗与未接受E2治疗比较,NeuN和BrdU 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n=3;图2D)。此外,给予E2治疗后,AD小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潜伏期显着降低(P<0.01,n=10;图2A),在撤出平台的象限所停留的时间比例明显升高(P<0.01,n=10;图2B)。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Aβ1-42小鼠AD病理过程的早期阶段,雌激素治疗增加海马元神经再生并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3.为评估E2对AD小鼠病理过程中后期阶段的影响,在造模后第7天开始给予E2治疗(图2C)。无论是对照组还是模型组,E2治疗均没有改善海马神经元再生,NeuN和BrdU阳性细胞没有明显变化(P>0.05,n=3;见图3D)。此外,给予E2治疗,并没有降低AD小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潜伏期(P>0.05,n=10;见图3A)。在撤出平台的象限停留时间比例没有明显升高(P>0.05,n=10;见图3B)。4.通过测定LH、FSH、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血清水平,确认E2的效果。在E2治疗前FSH,LH,雌激素或孕激素水平没有显着差异(P>0.05,n=6;图4A-D),但在E2治疗后LH、FSH、雌激素水平显着增加,而孕酮水平明显下降(P<0.01,n=6;图 4A-D)。在早期给与雌二醇的Aβ1-42小鼠,TrkB、BDNF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着上调,而P75NTR表达水平减少(P<0.01,n=3;图4E,F)。这些结果表明,E2诱导的神经发生,至少部分通过BDNF/TrkB通路。对这一途径的下游因子进行了检测(图4E,F)和结果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STAT3/CREB/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明显增加(P<0.01,n=3;图4E,F)。本研究还对cAMP水平进行评估,以确认BDNF/TrkB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图4D)。5.与后期E2治疗及未给予E2治疗比较,在早期给与雌二醇的A β 1-42小鼠,NO和ROS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n=3;图5A)。相应的细胞死亡相关的Cytochrome-c/Bax/Bcl-2/acspase-3 信号通路因子活化下调(P<0.01,n=3;图5B-C)。这些结果表明,E2降低AD病理过程早期阶段海马区的细胞的氧化应激及死亡通路相关因子的活化,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6.与后期E2治疗及未给予E2治疗比较,在早期给与雌二醇的Aβ1-42小鼠,胶质细胞增生显着降低(P<0.01,n=3:图6A,B)。E2介导的炎症反应,上调抗炎信号通路的因子活化(CD206,FIZZ1,1、TGFβ)并下调促炎信号通路因子的活化(IL-1β,TNF 和 IL-6。P<0.01,n=3;图 6C-E)。7.在本研究中,使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突触的超微结构。与后期E2治疗及未给与E2治疗比较,发现在早期给与雌二醇的Aβ1-42小鼠,突触的数量显着增加(P<0.01,n=3;图7A)。为了进一步探讨E2对不同类型突触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对海马NMDA受体和AMPAR受体水平进行分析。NMDA受体(GluN1和GluN2)水平没有明显影响,而AMPAR受体水平(GluA1 GluA2)明显增加(P<0.01,n=3;图7B,C)。此外,还有重要的突触后蛋白Hevin和SPARC表达明显增加(P<0.01,n=3;图7B,C),这两种蛋白在突触的生成及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结论:1.Aβ1-42小鼠认知功能减退与海马区神经元发生有关。小鼠海马神经元在接受Aβ1-42注射后发生严重损害,海马神经元损害在认知功能障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AD早期阶段E2可增加海马神经元再生并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而后期阶段E2治疗对的海马神经元再生及认知功能无改善。3.AD早期阶段E2治疗上调Aβ1-42小鼠海马神经元再生相关信号通路。4.AD早期阶段E2治疗可减少氧化应激、下调细胞死亡相关的信号通路活性。5.AD早期阶段E2治疗抑制Aβ1-42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过度增生。6.AD早期阶段E2治疗可增加海马神经元突触受体数量。第二部分 P38MAPK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目的:本研究利用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法)制作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模型,经侧脑室内注射SB202190和SB203580的方法对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研究,观察p38MAPK抑制剂对VaD大鼠海马依赖的Morris水迷宫的认知功能所起的作用,并通过研究海马神经元凋亡、海马区P38MAPK磷酸化变化及Bcl-2和Caspase-3表达,研究SB202190和SB203580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的神经保护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凋亡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利用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法)制作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B202190治疗组、SB203580治疗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只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并不对其结扎,作为两血管法VaD模型的正常对比。治疗组采用侧脑室注射给药方式分别给予P38MAPK抑制剂SB202190、SB203580,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侧脑室注射给药方式给予等量二甲基亚矾(DMSO),注射药物2周后用Morris水迷宫法测试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注射药物后应用TUNEL法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P38MAPK磷酸化变化,免疫荧光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区Bcl-2和Caspase-3表达,以探讨SB202190和SB203580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的神经保护机制。结果:1.本研究对平台逃避潜伏期、空间学习、大鼠的SB203580或SB202190治疗效果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组平台逃避潜伏期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1),说明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得以提高。2.给予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5天后我们还观察到海马磷酸化激活P38 MAPK表达水平在各治疗组间差异显着(**P<0.01,SB203580治疗组或SB202190组治疗VS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SB203580或SB202190治疗后p38MAPK的表达显着降低。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组间无显着差异。3.SB203580和SB202190有助于海马神经元抵抗慢性缺血诱导的细胞凋亡。为了探索SB203580和SB202190是否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体外海马细胞凋亡和学习记忆能力有效,本实验用HT22细胞测试SB203580和SB202190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用SB203580或SB202190治疗后实验组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少。实验也证实了在体内SB203580、SB202190对海马细胞凋亡和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是有疗效的。侧脑室注射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五天后,处死大鼠,与对照组、SB203580和SB202190组相比,假手术组TUNEL阳性细胞数(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绿色荧光)显着下降(**P<0.01)。然而,SB203580和SB202190组与对照组相比,前者TUNEL阳性细胞数目显着降低;而且SB203580组与SB202190组相比,前者TUNEL 阳性细胞较少。总之,SB203580和SB202190有助于海马神经元抵抗慢性缺血诱导的细胞凋亡。4.本实验研究了 SB203580和SB202190对VaD大鼠海马区施加的抗凋亡能力。脑室注射五天后,处死大鼠获取VaD大鼠海马标本。SB203580或SB202190培养48小时后,进行实验计算实验组凋亡细胞的数量(n=3)。P38MAKA培养后,HT22细胞出现皱缩,碎裂成膜结合凋亡小体,很快被邻近细胞吞噬。P38MAKA能够减少HT22细胞的凋亡。而SB203580或SB202190治疗组凋亡的HT22细胞数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5.在VaD大鼠模型的海马标本上进行了 P38 MAKA和凋亡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研究。我们对P38MAKA诱导细胞凋亡相关的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AX和Bcl-2在VaD大鼠海马经SB203580 或 SB202190 治疗后表达增加。caspase-8、caspase-3 和 caspase-9 的表达在SB202190或SB203580治疗组比对照组均显着降低。但SB202190治疗组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比SB203580组略高,这表明SB202190可通过抑制P38 MAKA的活性而减少细胞凋亡,依赖线粒体的凋亡途径可以由慢性缺血激活。6.大鼠经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存活时间延长 实验组其余VaD大鼠模型继续存活以观察治疗的远期疗效。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在第30天处死。相反,约30%SB202190组和60%SB203580组的动物最后需要处死(**P<0.01)。这说明与SB203580相比,SB202190治疗可进一步延长大鼠的存活时间。其中,相对于SB203580,SB202190较好的治疗效果体现在VaD大鼠显着的生存优势(**P<0.05)结论1.P38MAPK抑制剂SB202190和SB203580,能提高或改善V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本研究给予VaD大鼠P38MAPK抑制剂治疗后p38MAPK的表达显着降低,有效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促进记忆障碍重建,且耐受性良好。3.SB203580和SB202190通过抑制P38 MAKA的活性而减少细胞凋亡,有助于海马神经元抵抗慢性缺血诱导的细胞凋亡,依赖线粒体的凋亡途径可以由慢性缺血激活。4.大鼠经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存活时间延长,与SB203580相比,SB202190治疗可进一步延长大鼠的存活时间。第三部分 TPX2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TPX2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药物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30只。在药物治疗组和空白组大鼠用1 0%水合氯醛麻醉(0.5ml/100g剂量),在大鼠双侧海马区域的准确位置注入Aβ1-425ul(浓度1μg/ul)建立模型。将配置的TPX2抑制剂制成溶液。模型建立后,各组大鼠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药物组大鼠将TPX2-siRNA溶液连接10μl微量注射器给予侧脑室注射10μl,对照组大鼠给予侧脑室注射等量1%DMSO溶液。空白组为正常健康组,本组大鼠未作任何手术或药物治疗。大鼠脑组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制成约5um厚度的切片。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HE染色观察各组脑组织细胞,Western blot检测ERK、MAPK和p38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方法检测MAPK、ERK和p38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一周后,TUNEL染色显示在药物组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TPX2抑制剂后,药物组TPX2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检测MAPK和p38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药物组MAPK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灰度值比较中发现,MAPK和p38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药物组中,MAPK、p3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空白组MAPK灰度值则明显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此,TPX2通过抑制MAPK、ERK和p38蛋白的表达抑制经Aβ1-42处理的脑组织细胞发生凋亡,对其有保护作用。
杨琪放[3](2018)在《2型糖尿病认知损害及铁沉积异常的MRI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特征是高血糖。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估计,2017年世界糖尿病人数约4.25亿,其中90%为T2DM。我国是世界上T2DM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T2DM患者在多个认知领域的功能下降,如执行功能、运动功能、记忆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等,并且T2DM患痴呆的风险增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揭示T2DM发生认知损害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将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降低痴呆的发生机率。目前为止,T2DM认知损害相关的神经发生机制仍未阐述明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是一种无创性的影像检查手段,已经广泛用于T2DM患者脑功能异常的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对T2DM伴和不伴认知损害的分组研究较少,更多集中于T2DM和健康受试者的对比研究,T2DM不同认知状态的脑功能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的研究报道缺乏足够的解释,导致我们难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其认知损害的神经机制。脑铁沉积可通过氧化应激途径诱导细胞损伤,已有研究证实,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变性疾病中存在脑铁沉积,并与认知表现相关,但关于T2DM是否存在脑铁沉积的报道较少。定量磁敏感图(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较磁敏感加权成像、T2*及相位图像,能更准确地测量大脑中铁含量,优势明显。本研究前两部分拟采用rs-fMRI的基于全脑体素和脑网络的方法,分析T2DM伴和不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受试者脑功能的改变情况,探讨两者脑功能改变的特点和规律。本研究最后一部分拟利用QSM技术,主要对两组患者的脑灰质核团的铁含量进行定量测量,研究T2DM伴MCI患者脑铁含量的变化情况,及与认知表现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T2DM诊断采用1999年WHO发布的标准为依据,根据神经心理学量表评分和文献报道,将患者分为T2DM伴MCI组和T2DM不伴MCI组,共纳入27名T2DM不伴MCI组、27名T2DM伴MCI组,同时纳入27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采集三组受试者的人口学、血生化数据。MRI扫描使用西门子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助手(Data Processing Assistant for Resting-State fMRI,DPARSF)v2.2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GIFT软件进行空间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识别不同成分的脑网络。进行不同网络间相干分析,提取T2DM伴MCI组相干分析有差异的网络对的相干值,与血生化数据及神经心理学量表结果进行相关分析。2.本研究纳入T2DM不伴MCI组27名,T2DM伴MCI组27名,正常对照组27名,采集数据与第一部分相同。使用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助手DPARSF v2.2进行数据预处理,并计算全脑体素的ALFF(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值。方差分析比较三组受试者ALFF值的差异,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提取T2DM伴MCI组异常脑区的ALFF值,与神经心理学量表及血生化指标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3.本研究纳入T2DM不伴MCI组30名,T2DM伴MCI组30名,正常对照组30名,MRI扫描使用西门子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受试者的高分辨率的磁敏感成像数据,数据采用SMART(Susceptibility Mapping and Phase Artifacts Removal Toolbox)软件进行后处理分析,得到QSM图像。使用SPIN(signal processing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软件测量双侧顶叶皮质、额叶白质、尾状核(caudate nucleus,CN)、壳核(putamen,PU)、苍白球、丘脑、红核、黑质(substantia nigra,SN)、海马(hippocampus,HP)和齿状核的磁敏感值,与血生化数据及神经心理学量表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三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听觉词语学习测试(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AVLT)延迟回忆(5分钟)、AVLT-延迟回忆(20分钟)、数字广度测试(Digital Span Test,DST)顺背、词语分类流畅性测试(Verbal Fluency Test,VFT)、连线测试B部分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得分没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T2DM受试者的患病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ICA分析自动计算出20个成分,经过肉眼识别噪声或残差,确定8个有效成分,包括前默认模式网络(anterior-default mode network,aDMN)、听觉网络(auditory network,AN)、左额顶叶网络(left frontal-parietal lobe network,LFPN)、右额顶叶网络(right frontal-parietal lobe network,RFPN)、后默认模式网络(post-default mode network,pDMN)、感觉运动网络(sensorimotor network,SMN)、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视觉网络(visual network,AN)。三组间AN-VN(频段53-62,频率0.102-0.119Hz)和AN-aDMN(频段42-49,频率0.08-0.094Hz)网络间的相干值有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2DM伴MCI组的AN-VN相干值高于另两组(P<0.05),后两组的AN-VN相干值无明显差异(P>0.05)。T2DM不伴MCI组和T2DM伴MCI组的AN-aDMN相干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伴MCI组的AN-VN相干值与复杂图形测试(Complex Figure Test,CFT)即刻回忆和延迟回忆和MOCA量表得分正相关,AN-aDMN相干值与CFT量表(即刻回忆和延迟回忆)得分正相关(P<0.05)。2.三组受试者的ALFF结果在双侧颞下回(BA20区),左侧楔前叶(BA7区),右侧中央前回(BA4区),右侧后扣带回(BA30区)脑区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右侧后扣带回,T2DM伴MCI组的ALFF值最小,正常对照组的ALFF值最高,三组受试者两两比较的ALFF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双侧颞下回,T2DM伴MCI组的ALFF值高于正常组与T2DM不伴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侧楔前叶,T2DM伴MCI组的ALFF值与正常对照组类似,低于T2DM不伴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央前回,T2DM伴MCI组的ALFF值小于正常组与T2DM不伴M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伴MCI组的AVLT-延迟回忆(5分钟)得分与右侧后扣带回、右侧颞下回、左侧楔前叶脑区的ALFF值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2DM不伴MCI组的左侧HP的磁敏感值增高,而T2DM伴MCI组双侧CN、双侧HP、左侧PU、右侧SN的磁敏感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DM不伴MCI组相比,T2DM伴MCI组右侧CN、右侧SN和左侧PU的磁敏感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CN的磁敏感值与AVLT-延迟回忆(5分钟和20分钟)和CFT(即刻回忆和延迟回忆)得分负相关;左侧PU磁敏感值与词语分类流畅性测试得分负相关;右侧SN磁敏感值与CFT延迟回忆和数字符号编码测试得分负相关(P<0.05)。结论:1.T2DM不伴MCI组和T2DM伴MCI组患者均存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AN-VN相干值的下降能反映T2DM认知下降的程度,提示T2DM伴MCI患者可能存在视觉皮层和听觉皮层之间神经活动的紊乱。2.T2DM不伴MCI组和T2DM伴MCI组患者均存在多个脑区的自发神经元活动异常。T2DM伴MCI患者短时记忆受损可能与右侧后扣带回、右侧颞下回、左侧楔前叶脑区的自发神经活动异常有关。3.T2DM不伴MCI组和T2DM伴MCI组患者均存在多个灰质核团脑铁沉积,并与认知表现相关。对于检测和评估T2DM的认知损害,QSM可能是一个很有帮助的成像技术。
马青[4](2017)在《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CIR)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由于脑部缺血导致脑细胞受损,恢复血流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CIR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级联反应过程,涉及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血脑屏障受损、凋亡通路以及氮化应激等。其中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是导致CIR的两个重要因素。线叶金雀花学名是Aspalathus Zinears,也被称为Rooibos,是豆科植物Aspalathus linearis(Barm.f.)R.Dahlgren的干燥叶与小枝,为南非西开普顿地区特有植物。研究表明,线叶金雀花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及抗炎症特性,但对于CIR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拟观察线叶金雀花对小鼠CIR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目的基于前期研究资料,本课题拟观察线叶金雀花对小鼠CIR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IR组,线叶金雀花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制备模型前各组先预防性灌胃给药7 d,每日1次,对照组及CIR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给药1周后,采用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制备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继续按上述方式灌胃给药。1.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神经功能的影响(1)参考Longa神经功能评分法,判定模型的成功;(2)通过TTC染色法观察脑组织梗死体积变化;(3)采用平衡木实验(balance beam test)评价运动协调功能,转角实验(corner test)评价感觉功能,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 maze test)评价认知功能。2.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探讨(1)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的影响:采用比色法,测定脑组织匀浆中的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等。(2)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脑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及相关酶变化:白介素1β(IL-1β)含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等。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IR组脑组织梗死体积显着增加(P<0.01),神经功能评分显着提高(P<0.01),平衡木得分显着升高(P<0.01),转角向非损伤侧次数显着增多(P<0.01),学习记忆有所下降。与CIR组相比,线叶金雀花组脑组织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5),神经功能略有改善,平衡木成绩显着下降(P<0.01),转角向非损伤侧次数显着减少(P<0.01),学习记忆有所提高。2.制备模型后给药7 d发现,与对照组比较,CIR组小鼠脑组织中SOD活性、CAT活性显着降低(P<0.01),并且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GSH含量显着降低(P<0.01),GSSG含量显着增加(P<0.01)。与CIR组相比,线叶金雀花组小鼠脑组织中SOD活性、CAT活性及GSH含量显着增加(P<0.05),MDA含量和GSSG含量显着降低(P<0.01或 P<0.05)。制备模型后给药14 d发现,与对照组比较,CIR组小鼠脑组织中SOD活性显着降低(P<0.01),MDA含量略有增加、CAT活性略有降低及GSH-Px活性略有下降。与CIR组相比,线叶金雀花组小鼠脑组织中SOD活性、CAT活性略有升高,MDA含量稍有降低,GSH-Px活性略有升高。3.与对照组比较,CIR组小鼠脑组织中TNF-α含量、ICAM-1含量、MPO活性显着增加(P<0.05),IL-1β含量略有增加。与CIR组相比,线叶金雀花小鼠脑组织中TNF-α含量、IL-1β含量与ICAM-1含量显着降低(P<0.01或P<0.05),MPO活性略有下降。结论:1.线叶金雀花对CIR小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CIR小鼠神经功能恢复,具体表现为:显着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协调肢体运动性(平衡木实验),改善感觉功能(转角实验),提高学习记忆能力(Morris水迷宫实验)。2.线叶金雀花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该作用可能是通提高脑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功能实现的。3.线叶金雀花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该作用可能与减少炎症因子、抑制相关酶活性有关。综上所述,线叶金雀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抗炎症反应有关。
邓文祥[5](2017)在《四君子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四君子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FCIR)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四君子汤组,每组12只。运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大鼠FCIR模型,对照组不进行造模操作。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d,尼莫地平和四君子汤组采用四君子汤连续灌胃14d。神经功能评分方法:运用Zea-Longa 5级评分法评定FCIR大鼠神经功能。以上各组小鼠均在灌胃14d后进行断头处死,取脑后,先用多聚甲醛进行保存,然后进行固定切片。运用HE染色法观察切片的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层粘连蛋白、胶原IV、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结果:1.不同组别大鼠肢体神经功能评分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四君子汤组、尼莫地平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君子汤对FCIR大鼠大脑皮质LN、ColIV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脑皮质LN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四君子汤和尼莫地平组LN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脑皮质COL IV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四君子汤和尼莫地平组COL IV阳性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3.四君子汤对FCIR大鼠大脑皮质TIMP1、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对照组偶见少量TIMP1、MMP9阳性表达;模型组TIMP1、MMP9阳性表达应激性升高;四君子汤组和尼莫地平组TIMP1阳性表达增多,MMP9阳性表达减少。模型组大脑皮质TIMP1、MMP9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四君子汤和尼莫地平组TIMP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而MMP9阳性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4.四君子汤对FCIR大鼠大脑皮质HE染色的影响对照组皮质绝大部分神经元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神经元细胞可见典型的缺血损伤改变;四君子汤组和尼莫地平组神经元细胞亦可见缺血损伤改变,细胞数量较模型组稍多,排列较模型组整齐,部分核不规则。结论:1.根据Zea-Longa 5级评分法判断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的结果显示,运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大鼠FCIR模型成功;2.运用直径均匀的鱼线,以及从颈外动脉插入线栓的方式可以提高造模的成功率以及存活率;3.四君子汤可减轻FCIR大鼠大脑皮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程度,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四君子汤可能通过促进FCIR大鼠大脑皮质LN以及Col IV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5.四君子汤可能通过促进FCIR大鼠大脑皮质TIMP1的表达,抑制MMP9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四君子汤对FCIR大鼠大脑皮质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濡养后天之本关系密切,其进一步的机制有待继续证实。
孟海兰[6](2016)在《神经元可溶性FasL介导缺血性脑卒中后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然而,除了早期静脉溶栓外,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免疫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病理过程,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重要因素。脑内固有小胶质细胞构成了脑内的第一道免疫防线,急性脑缺血发生后,小胶质细胞可被迅速激活并极化为两种不同的表型,即促炎的M1型(经典活化型)和抑炎的M2型(替代活化型),发挥组织损伤和神经保护双重作用。因此,调控小胶质细胞的不同表型及功能是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改善卒中预后的重要靶点,也是近年来卒中领域的研究热点。神经元可以通过接触依赖和非接触依赖途径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功能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但具体的效应分子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既往研究发现,FasL能够直接诱导卒中后炎症反应,活化小胶质细胞而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在本论文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FasL是否能够调控活化后小胶质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并探讨了可溶性FasL (soluble FasL, sFasL)是否参与介导了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JAK2/STAT3和NF-κB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其中的作用机制。此外,我们进一步探讨了sFasL是否影响了不同表型小胶质细胞对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的凋亡。研究方法:体内实验部分,分别对C57BL/6J小鼠及B6 Smn.C3H-FasLgld (Gld)小鼠进行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再灌注后24小时、72小时,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向M1/M2表型极化的程度,同时对小鼠进行了神经行为功能评分。体外实验部分,分别培养两种基因型(WT/Gld)小鼠来源的原代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建立了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共培养体系,并制备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OGD)模型,随后收集OGD后上清,一方面利用ELISA检测sFasL的表达,另一方面制备神经元条件性培基处理小胶质细胞,检测小胶质细胞向M1/M2表型极化的程度;同时,利用外源性sFasL直接刺激小胶质细胞,探索sFasL对小胶质细胞表型的调控作用;利用WB检测了JAK2/STAT3和NF-κB通路上相关蛋白的的表达情况;在部分实验中,使用sFasL中和抗体抑制其功能,AG490和JSH-23分别抑制JAK2/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最后,分别培养两种基因型小鼠来源的原代小胶质细胞,使用LPS加IFN-y和IL-4分别诱导M1/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并收集小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基处理OGD后神经元;利用MTT检测神经元活力,LDH分泌试验检测细胞毒性以及钙黄绿素-AM和PI染色评估神经元存活和凋亡。结果:(1)体内实验提示,在MCAO 24h和72h后,与野生型小鼠(WT)相比,FasL突变(Gld)小鼠脑梗死周边区神经元凋亡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有所改善。(2)在MCAO 24h和72h后,Gld小鼠脑梗死周边区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增多而M1型极化减少。(3)体外实验提示,神经元OGD 6h后条件性培基会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并分泌更多的炎症介质。(4)神经元OGD 6h后上清中sFasL表达水平增加;而使用sFasL中和抗体或Gld来源的神经元OGD后条件性培基处理,会显着减少M1型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程度。(5)外源性sFasL刺激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增多,炎症反应增强,同时p-JAK2 p-STAT3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50/p65核转移增加,p-IκBα增多;而抑制JAK2/STAT3或NF-κB信号通路会阻断sFasL介导小胶质细胞的炎症效应。(6)M1型小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基促进OGD后神经元凋亡,加重细胞毒性:相反,M2型小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基减少OGD后神经元凋亡,减轻细胞毒性而发挥保护功能。(7) FasL突变后sFasL的丢失会显着减轻M1型小胶质细胞条件性培基诱导的OGD后神经元损伤。结论:(1) FasL突变减少卒中后脑梗死周边区神经元凋亡及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并能有效改善小鼠运动感觉功能。(2)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分泌的sFasL对诱导M1型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及炎症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JAK2/STAT3/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相继活化参与介导了sFasL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3)抑制sFasL可以减轻M1型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缺血后神经元损伤。
汪媛[7](2016)在《益气活血法和补肾生髓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及皮质GSK3α、Sfrp1和Wnt9a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本课题以中医学“肾精-脑髓”和“气血-血瘀”相关理论为依据,将Wnt/-catenin信号调控做为研究切入点,采用MCAO/R动物模型,主要通过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脑络欣通方和补肾生髓法代表方补肾生髓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进行干预,观察模型大鼠缺血侧海马及额顶叶皮质区GSK3α、Sfrp1和Wnt9a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和相关实验数据,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益气活血法和补肾生髓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和原理进行阐述和分析。2方法首先选择健康Sprague-Dawley(SD)的雄性大鼠,总共56只,月龄4个月左右,体重在280-320g之间。随机将此56只实验大鼠分为4组,分别记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法组和补肾生髓法组,每组14只,并为每组大鼠进行标记,将每组标记的大鼠再随机分为2组,记为3d、7d组,每组7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右侧脑缺血大鼠模型,同时将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脑络欣通方以及补肾生髓法代表方补肾生髓方,取中等剂量:8.54g/kg、12.87g/kg,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益气活血法组和补肾生髓法组在复制MCAO/R模型前0.5h灌胃给药1次,以后于每天上午9:00和下午4:00分别灌胃一次,持续给药3d、7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选取大鼠新鲜缺血侧海马及额顶叶皮质,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GSK3α、Sfrp1和Wnt9a蛋白表达并加以分析,扫描显色后的底片,运用专业软件Image J对图像进行灰度分析,SPSS20.0处理所得数据,所得结果采用VISIO 2007软件进行图表绘制。3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SK3α条带位于46/51kda处,Sfrp1条带位于33kda处,Wnt9a条带位于37kda处,Actin条带位于42/44kda处。益气活血法3d组和补肾生髓法3d组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海马区GSK3α、Sfrp1和Wnt9a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三种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法组和补肾生髓法组三种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补肾生髓法组比较,益气活血法组三种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额顶叶皮质区与海马区结果一致。益气活血法7d组和补肾生髓法7d组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海马区GSK3α、Sfrp1和Wnt9a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三种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法组和补肾生髓法组三种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两种复方无显着差异(P>0.05)。额顶叶皮质区与海马区结果一致。4结论两种中药复方能通过抑制缺血侧海马及皮质GSK3α、Sfrp1和Wnt9a蛋白表达,调节Wnt/-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修复。
王展波[8](2014)在《抑制AMPK活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ytC、AIF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抑制AMPK活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ytC、AIF表达的影响,探讨抑制AMPK活性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雄性3月龄C57BL/6小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盐水对照组及药物干预组,每组24只。后两组按线栓法建立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小鼠动物模型,其中药物干预组小鼠插入线栓时即腹腔注射Compound C (20mg/kg),盐水对照组于同等时间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4h时,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法评定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脑梗死体积大小,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CytC、AIF表达,TUNEL法观察各组小鼠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与盐水对照组比较,(1)药物干预组脑梗死体积减小(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P<0.05),皮质病理损伤减轻;(2)药物干预组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和CytC、AIF表达数均减少(P<0.05)。结论:利用Compound C抑制AMPK活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下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IF表达及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相关。
孙军[9](2012)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Y(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y, PPARy)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吡格列酮对大鼠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及内源性蛋白酪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2,JAK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并对其脑保护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d reperfusion, MCAO/R)。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吡格列酮干预组。分别采用神经功能评分法观察PPARy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行为学评分的影响,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损伤情况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观察PPARy激动剂对血清IL-6含量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观察PPARy激动剂对脑缺血再灌注区P-JAK2、P-STAT3表达的影响。分析血清IL-6含量与脑缺血再灌注区P-JAK2、P-STAT3表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PPARy激动剂毗格列酮能够降低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损伤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减轻缺血再灌注区脑细胞的坏死程度,降低血清中IL-6的含量(P<0.05),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区P-JAK2、P-STAT3的表达(P<0.05)。血清中IL-6的含量与缺血再灌注区P-JAK2、P-STAT3、的表达呈正相关,分别在0.01水平(双侧)上显着相关。结论:PPARy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吡格列酮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可以降低血中IL-6水平有关;吡格列酮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可以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区JAK2/STAT3信号转导蛋白表达有关;吡格列酮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IL-6-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宋晶晶[10](2012)在《苯扎贝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是我国继肿瘤之后的第二号疾病,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因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除了已达成共识的溶栓治疗以改善缺血区血液循环外,促进神经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药物,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却没有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动物实验的成功和临床应用失败的窘境鼓励我们寻找已经被批准药品的新用法。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是对低氧反应极其敏感的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脑组织缺血缺氧过程中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对缺血性脑组织的保护作用。近年来许多实验研究表明,低氧诱导下,HIF与低氧反应原件(hypoxic response element, HRE)结合,引发下游靶基因VEGF、EPO的转录,从而调控无氧代谢、血管增生,提高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减轻脑组织损伤。苯扎贝特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a(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 PPARα)激动剂,之前作为降脂药长期应用于临床。目前动物实验表明苯扎贝特对全身各个器官(如肝、肾、肠等)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少,并且具体机制不清。本实验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苯扎贝特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线栓法参照Zea Longa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 group)、模型组(ischemia-reperfusion group)、苯扎贝特干预组(bezafibrate treatment group),各组30只,每组又分为缺血再灌注后6h、12h、24h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假手术组:仅暴露和分离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不予血管内阻塞;苯扎贝特干预组:MCAO/R模型鼠,于缺血发生前30min给予腹腔注射苯扎贝特(6mg/kg);模型组:MCAO/R模型鼠,缺血发生前30min腹腔注射与苯扎贝特干预组相同体积的二甲基亚砜(DMSO)。所有动物均于模型制备成功后6h、12h、24h处死。通过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评价,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缺血区域及周围细胞形态特征及用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来判断MCAO/R模型制作是否成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1.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对侧肢体瘫痪,TTC染色梗死区呈白色,HE染色出现缺血性病理改变,证实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成功。2.神经功能评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模型组和苯扎贝特干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功能缺损,在脑缺血再灌注后三个时间点,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3.10±0.99、2.30±0.95、2.10±0.99,并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有所恢复;苯扎贝特干预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40±0.84、1.60±0.97、1.40士0.70,模型组和苯扎贝特干预组相比较,表明苯扎贝特能够显着降低神经功能评分(P<0.05)。3. HIF-1α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假手术组因为没有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细胞没有表达HIF-1α,模型组在缺血再灌注后6h、12h、24h HIF-1α的表达明显增加,并且在12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苯扎贝特干预后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6h、12h、24h HIF-1α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4. VEGF免疫组化染色VEGF在假手术组脑组织中微弱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在HIF-1α的作用下表达量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主要在梗死侧缺血周边区表达,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呈棕黄色。苯扎贝特干预后VEGF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苯扎贝特可以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HIF-1α、VEGF表达,改善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实验依据。
二、2型糖尿病小鼠脑缺血再灌注额顶叶皮质因子变化及神经症状观察(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小鼠脑缺血再灌注额顶叶皮质因子变化及神经症状观察(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研究 |
1. 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及原理 |
2. 静脉溶栓时间窗发展史 |
3. 溶栓药物的选择 |
3.1 第一代溶栓药物 |
3.2 第二代溶栓药物 |
3.3 第三代溶栓药物 |
4. 给药途径 |
4.1 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 |
4.2 动脉和静脉联合溶栓 |
5. 血管再通的并发症 |
5.1 出血 |
5.2 再灌注损伤 |
5.3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 |
综述二 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药干预思路 |
1.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1.1 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证候分布及证候演变 |
2. 中医对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的认识 |
2.1 痰瘀是中风的重要发病原因 |
2.2 痰瘀并治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
3. 痰瘀并治对溶栓后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溶栓时间窗、适应症、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 |
1.4 纳排标准 |
2. 研究目的 |
2.1 主要研究目的 |
2.2 次要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溶栓药物及使用方法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观察时点 |
3.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临床资料 |
4.3 疗效指标 |
4.4 终点事件 |
4.5 总有效率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通脑饮的理论研究 |
1.1 方药组成 |
1.2 组方分析 |
1.3 中药功效分析 |
1.4 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1.5 通脑饮前期研究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临床资料分析 |
2.3 疗效分析 |
2.4 终点事件 |
3. 结论 |
4.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缺血性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2. 缺血性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3: 3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
附录4: 3-4.5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
附录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标准 |
附录6: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
附录7: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 |
附录8: 疗效评价标准 |
附录9: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P38MAPK抑制剂、雌二醇和TPX2对痴呆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中文部分 |
第一部分 雌二醇治疗对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海马神经元发生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保护作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38MAPK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TPX2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部分 |
Chronic estradio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rescues adult hippocampalneurogenesis and ameliorates cognitive deficits in Ap"2 mice |
Introduction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Results |
Discussion |
Summary |
Reference |
Figure legends |
The Effect of P38MAPK Inhibitors on Hippocampus Apoptosisand Learning Memory Ability in Vascular Dementia Rat |
1. Introduction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3. Results |
4. Discussion |
Conflict of Interests |
Authors, Contribution |
Reference |
Figure legend |
Protective Effects and Mechanism Researches of TPX2 onNeurocytes Apoptosis of Ra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
Introduction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Results |
Discussion |
References |
(3)2型糖尿病认知损害及铁沉积异常的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2型糖尿病认知损害患者脑网络频率的特异性改变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2 型糖尿病认知损害患者全脑静息态ALFF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2型糖尿病认知损害患者脑铁沉积的MR定量磁敏感图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MR定量磁敏感图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铁沉积在糖尿病认知损害的作用以及评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线叶金雀花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致神经功能缺损的行为学评价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
实验一 线叶金雀花对MCAO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数据统计 |
结果 |
1.1 线叶金雀花对MCAO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
1.2 线叶金雀花对MCAO小鼠脑组织梗死体积的影响 |
实验二 线叶金雀花对MCAO小鼠行走协调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数据统计 |
结果 |
实验三 线叶金雀花对MCAO小鼠感觉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数据统计 |
结果 |
实验四 线叶金雀花对MCAO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定位航行 |
2 空间探索 |
讨论 |
第二部分 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一 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的抗氧化损伤保护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造模一周后各氧化指标测定结果 |
1.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结果 |
1.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 |
1.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结果 |
1.4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结果 |
1.5 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测定结果 |
2 造模二周后各氧化指标测定结果 |
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结果 |
2.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 |
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结果 |
2.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的抗炎症保护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结果 |
2 小鼠白介素1β(1L-1β)测定结果 |
3 小鼠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测定结果 |
4 小鼠髓过氧化物酶(MPO)测定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四君子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饲料 |
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4 实验仪器及其他 |
2.方法 |
2.1 试剂配制 |
2.2 造模及分组给药 |
2.2.1 造模 |
2.2.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式 |
2.3 标本收集及指标检测 |
2.3.1 标本收集 |
2.3.2 神经功能评分以及免疫指标检测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不同组别大鼠肢体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
2.四君子汤对FCIR大鼠大脑皮质L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四君子汤对FCIR大鼠大脑皮质COL IV蛋白表达的影响 |
4.四君子汤对FCIR大鼠大脑皮质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 |
5.四君子汤对FCIR大鼠大脑皮质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
6.四君子汤对FCIR大鼠大脑皮质HE染色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 |
2.近年来关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治疗的研究 |
3. 脾土与神经ECM的关系 |
3.1 脾“土主承载”与神经ECM支撑作用的关系 |
3.2 脾“主运化水湿”和“主统血”与神经ECM屏障作用的关系 |
3.3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与神经ECM的关系 |
4.从补益脾胃方面探讨中风辨证论治 |
5. 脑缺血后ECM的相关研究 |
5.1 脑缺血后LN、Col IV的相关研究 |
5.2 脑缺血后TIMPS与MMP9的相关研究 |
6.近代关于健脾补土法对脑缺血的研究 |
7. 四君子汤对FCIR大鼠大脑皮质神经保护作用的探讨 |
8. 四君子汤与中医中风证型的探究 |
9.关于造模的创新性 |
10. 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专利情况参与课题汇总表 |
发表论文 |
获得专利 |
(6)神经元可溶性FasL介导缺血性脑卒中后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
1.2 缺血性脑卒中后病理级联反应机制 |
1.3 免疫炎症与缺血性脑卒中 |
1.3.1 脑内免疫炎症与缺血性脑卒中 |
1.3.2 外周免疫炎症与缺血性脑卒中 |
1.4 小胶质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 |
1.4.1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
1.4.2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多样性 |
1.4.3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的表型多样性 |
1.4.4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动态改变 |
1.4.5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表型及功能的靶向调控 |
1.5 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1.5.1 神经元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 |
1.5.2 神经元对小胶质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 |
1.5.3 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调控功能 |
1.6 FAsL与缺血性脑卒中 |
1.6.1 FasL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表达分布 |
1.6.2 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
1.6.3 FasL与缺血性卒中后脑免疫炎症 |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8 本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
1.9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FASL诱导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加重缺血后脑损伤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与试剂 |
2.2.2 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模型 |
2.2.3 小鼠灌注取脑 |
2.2.4 冰冻切片 |
2.2.5 平衡疲劳转动棒(Rotarod)实验 |
2.2.6 平衡木实验(balance beam test) |
2.2.7 组织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Q-PCR) |
2.2.8 免疫荧光染色 |
2.2.9 统计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FasL突变显着减少小鼠MCAO后的脑梗死体积 |
2.3.2 FasL突变有效改善小鼠MCAO后的运动感觉功能 |
2.3.3 FasL突变抑制缺血性脑卒中后M1型小胶质细胞的极化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神经源性SFASL诱导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及其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和试剂 |
3.2.2 原代皮层神经元培养 |
3.2.3 原代小胶质细胞培养 |
3.2.4 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共培养 |
3.2.5 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 |
3.2.6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3.2.7 神经元条件性培基(Neuronal-conditioned medium,NCM)或外源性sFasL处理原代小胶质细胞 |
3.2.8 细胞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Q-PCR) |
3.2.9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oting,WB) |
3.2.10 免疫荧光染色法 |
3.2.11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神经元-小胶质细跑共培养体系OGD处理后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增多 |
3.3.2 OGD后神经元通过非接触依赖途径诱导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 |
3.3.3 FasL突变减轻缺血性神经元对M1型小胶质细胞的诱导作用 |
3.3.4 神经源性sFasL参与了OGD后神经元对M1型小胶质细胞的诱导 |
3.3.5 sFasL通过活化JAK2/STAT3和NF-κB信号转导通路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型转化 |
3.4 讨论 |
3.5 总结 |
3.6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FASL突变减轻M1型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元损伤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2.2 原代皮层神经元培养 |
4.2.3 原代小胶质细胞培养 |
4.2.4 体外原代小胶质细跑M1/M2型诱导 |
4.2.5 细胞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Q-PCR) |
4.2.6 免疫荧光染色法 |
4.2.7 神经元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 |
4.2.8 神经元细胞活性检测 |
4.2.9 乳酸脱氢酶LDH检测 |
4.2.10 钙黄绿素-AM和PI染色 |
4.2.11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FasL突变减轻体外M1型小胶质细胞的诱导效应 |
4.3.2 sFasL缺失改善M1型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缺血后神经元损伤 |
4.4 讨论 |
4.5 总结 |
4.6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益气活血法和补肾生髓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及皮质GSK3α、Sfrp1和Wnt9a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U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中药制备与给药 |
1.3 实验器材 |
1.4 模型制备 |
1.5 神经缺损功能评分 |
1.6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7 实验取材 |
1.8 Western Blot检测 |
1.9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种中医治法对 3d组MCAO/R大鼠缺血侧海马区三种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 两种中医治法对 3d组MCAO/R大鼠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三种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两种中医治法对 7d组MCAO/R大鼠缺血侧海马区三种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两种中医治法对 7d组MCAO/R大鼠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三种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3.2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3.3 两种中医治法的选择 |
3.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方式 |
3.5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
3.6 实验设计依据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抑制AMPK活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ytC、AI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化学试剂和药品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4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 实验方法 |
2.1 给药时间及方式 |
2.2 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
2.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2.4 脑梗死体积测定 |
2.5 脑组织标本的取材及切片的制备 |
2.5.1 灌注固定取脑 |
2.5.2 脱水及冰冻切片的制备 |
2.6 脑组织切片的苏木素-伊红染色 |
2.7 免疫组化法检测CytC、AIF表达 |
2.8 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 |
3 统计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和步骤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苯扎贝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PPARs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2型糖尿病小鼠脑缺血再灌注额顶叶皮质因子变化及神经症状观察(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脑饮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夏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P38MAPK抑制剂、雌二醇和TPX2对痴呆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D]. 梁克山. 山东大学, 2019(02)
- [3]2型糖尿病认知损害及铁沉积异常的MRI研究[D]. 杨琪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4]线叶金雀花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马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四君子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影响[D]. 邓文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 [6]神经元可溶性FasL介导缺血性脑卒中后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及机制研究[D]. 孟海兰. 南京大学, 2016(02)
- [7]益气活血法和补肾生髓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及皮质GSK3α、Sfrp1和Wnt9a蛋白表达的影响[D]. 汪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抑制AMPK活性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ytC、AIF表达的影响[D]. 王展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3)
- [9]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孙军. 桂林医学院, 2012(04)
- [10]苯扎贝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D]. 宋晶晶. 郑州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