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家发现中微子确有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妙静,厉光烈[1](2021)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续)》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波尔马特(Saul Perlmutter,1959)与斯密特(Brian P. Schmidt,1967)和赖斯(Adam G. Riess,1969~)因观测遥远的Ia型超新星并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共同分享了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波尔马特得一半;斯密特和赖斯均分另一半。1929年,哈勃(Edwin Hubble,18891953)在对邻近24个星系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大多数星系的光谱出现红移。类似于多普勒效应,红移表明被观测天体在逐渐远离观测者。哈勃还发现,
郑洪兵[2](2020)在《宇宙起源之——物质大统一阴阳之理》文中研究说明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茫茫的大地藴藏着原始物质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孕育着世间万事万物和人类世世代代在生存竞争与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但浩瀚的宇宙如此之大,根据当代天文学的观点,太阳系是宇宙中一普通星系,而地球又是太阳系的普通行星,地球在太阳系是唯一有生命的行星,而且是有高级生命存在的行星。
李恩坤[3](2020)在《宇宙学观测对中微子质量序及宇宙后期演化的约束》文中认为随着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尺度结构、Ⅰa型超新星等宇宙学观测的快速发展进步,现代宇宙学研究已经从定性的描述阶段进入到了高精度测量研究阶段。高质量的宇宙学观测数据也使得对一些基本物理参数——比如宇宙现在的膨胀速率和物质组分的占比——的精确限制成为了可能。本论文将使用宇宙学观测数据对中微子质量序问题以及宇宙学参数失洽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一方面,中微子探测实验发现的中微子震荡现象,证明了中微子是有静止质量的,而中微子质量也是迄今为止有确切实验证据支持的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由于中微子带质量,所以它的引力效应必然在宇宙演化中留有痕迹。由此,利用宇宙学观测数据对中微子质量进行约束也成为了可能。另一方面,在标准宇宙学模型下,Planck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最新观测任务得到的哈勃常数H0与距离阶梯方法得到的结果间存在超过加的差异。该差异的存在表明标准宇宙学模型需要修正或存在其他未知物理。本论文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先简单介绍了背景宇宙的动力学演化历史和相关的宇宙学观测量,然后使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模型参数进行了约束限制。第四章使用一个无量纲参数描述了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该参数的正负对应中微子质量序的正逆。通过研究发现,中微子质量和质量序的限制结果在三种典型的暗能量模型(即宇宙学常数、暗能量状态参数为某个常数、一般的动力学暗能量模型)中差异明显。第五章中,通过使用模型无关的宇宙运动学模型,我们分析了空间曲率对哈勃常数失洽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零曲率有助于削弱哈勃常数失洽程度,且现在的宇宙学观测数据偏好于一个闭合的宇宙。在第六章中,我们使用高斯过程回归方法重构了宇宙的膨胀历史H(z),然后再借助一个一般性的参数化函数重构出增长历史。最后,将此函数与fσ8(z)观测数据对比,发现哈勃常数的中心值对宇宙后期膨胀历史和相关宇宙学参数都有较大影响。
江春宇[4](2020)在《中微子振荡中的几何相位和CP违反》文中提出中微子与其它基本粒子共同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物质世界,而中微子更是其中最为特殊和神秘的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研究停滞时,中微子的发现为粒子物理提供了新的生机与研究方向。在粒子物理领域中,中微子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许多年里,物理学家们受困于中微子的消失现象,并一直致力于去解释这一现象,最终提出了中微子振荡理论。中微子振荡现象的发生以中微子具有质量为前提,有质量的中微子之间才会发生振荡与混合现象。于是,中微子质量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中微子之间的振荡与混合模式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中微子振荡与混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热衷于去测量其相关参数,其中已经精准的测量到了三个混合角和两个中微子之间的质量平方差的值,但是对于中微子振荡和混合过程中的与CP破坏相关的相角仍然没有得到一个精准的测量值。本论文我们首先探讨了模型化的中微子在物质中振荡和混合的分析解,然后让中微子的相角旋转一周获得了中微子振荡和混合的几何相位。我们研究几何相位随能量的振动关系,在这条件下发现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对称性几何结构。因为几何相位是描述中微子传播过程中内禀属性,故这种非对称结构起源于中微子振荡和混合的CP违反现象。因此,几何相位是研究是否发生CP违反现象的重要途径。
李天琦[5](2020)在《Flavon对赝标量介子的LFV衰变和产生的贡献》文中认为轻子和夸克具有很大的质量等级结构,这在SM中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利用FN机制构建的味对称性模型,是对费米子质量等级结构的一种很好的解释。Froggatt Nielser(FN)机制扩展了 SM的对称性,引入一种新的标量Flavon。Flavon的真空期望值(VEV)不为零,可以打破这种味对称性,并与SM费米子生成有效的Yukawa耦合。SM下味是守恒的,直到1986年的太阳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中微子振荡,即中微子会发生味改变,这种味改变会打破SM的味对称性,从而诱导轻子味破缺(LFV)。而SM中的LFV被中微子的质量严重压低,其计算结果远低于相应的实验上限。因此对于超出SM之外的新物理的探测来说,研究轻子味破缺(LFV)是一项很好的方案,观测到LFV是证明新物理存在的一项有力证据。本文在不含Higgs Flavon混合的最简Flavon模型下,讨论赝标量介子对LFV衰变P→lilj及其产生过程τ→liP(其中li≠lj=e,μ,τ,P∈{Bs,Bd,D,K,ηb,ηc,η,η’,π}的影响,发现Flavon对这些LFV衰变过程有明显的贡献。
薛明萱[6](2019)在《基于100Mo&116Cd目标核素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微量热器的研究》文中提出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0vββ)是目前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最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当前国际上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领域研究的科学前沿。中微子振荡作为粒子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表明中微子是有质量的基本粒子,但是中微子的绝对质量是多少、中微子的质量排序如何都还未知;有关中微子到底是马约拉纳(Majorana)粒子还是狄拉克(Dirac)粒子也是困扰物理学家已久的谜题。能够同时回答中微子质量问题和中微子属性疑问的黄金通道是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基于声子探测的光-热双读出闪烁晶体低温微量热器是寻找这一稀有衰变——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最具潜力的技术选择之一。因为这类探测器属于“源=探测器”,待测粒子几乎将全部能量沉积在其中,还具有很高的探测效率;由于探测媒介子是声子,产生一个声子只需要几个meV的能量,且沉积能量的90%以上的比例都用来产生热量(声子),这使得微量热器具有极好的本征能量分辨率;基于粒子的荧光猝灭效应,光-热双读出方案可以实现粒子鉴别(α vs.β/γ),极大抑制0vββ衰变中的来自α放射性和中子产生的本底;吸收体材料选择广泛,为在实验中观测到多种核素的Ovββ衰变提供重要可能性。此外,晶体微量热器阵列可以无背景搜索目标核素衰变至其子核激发态的0vββ过程,因为该过程伴随子核退激发产生的特征γ射线,可以此为“标记”。目前国际上低温晶体微量热器已经有了近三十年的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处于萌芽状态。为此特提出采用钼酸镉(CdMoO4)晶体作为核心吸收体,研制光-热双读出闪烁晶体低温微量热器用以寻找双目标核素100Mo、116Cd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这是因为核素100Mo、116Cd都具有较高的衰变能(QMo=3034 keV,QCd=2813 keV),大于最危险的天然放射性本底2615 keV的y射线(208T1);并且二者都具有相对可观的天然同位素丰度,被集中在同一块晶体内。另外钼酸盐晶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闪烁晶体,这也将极大推动我国自主钼酸盐晶体生长技术的发展,目前宁波大学已经可以生长出品质较好的CdMoO4晶体。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以寻找双目标核素100Mo、116Cd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的CdMoO4闪烁晶体光-热双读出低温微量热器的研制展开,主要包含两大部分:模拟计算和实验研究。●模拟部分1.借助高能物理模拟软件Geant4,搭建探测器模型,研究了探测器对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的响应;为后续探测器研发设计提供物理依据。2.成功引入DECAY0产生子产生目标核素(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过程,与Geant4相结合,尝试"β+α"符合、"4π"反符合等方法抑制天然放射性本底;综合论证了利用CdMoO4低温微量热器开展双目标核素(100Mo、116Cd)Ovββ实验的可行性,模拟结果给出对感兴趣的目标核素可以将其0vββ衰变的灵敏度提高一个数量级(100Mo的半衰期由文献中1024年提高至1025年;116Cd的半衰期由文献中1023年提高至1024年)。3.初步模拟研究了以子核100Ru和116Sn的特征γ线为“标记”,选择关联晶体单元击中信息的逻辑组合,实现了目标核素100Mo、116Cd到达100Ru、116Sn激发态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的寻找。●实验部分1.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宽温度范围(10-300 K)晶体荧光特性测试平台,用来研究CdMo04晶体荧光产额、衰减时间等感兴趣的物理参量,结果表明CdMo04晶体在低温下仍具有较大的荧光产额,这有效指出CdMo04晶体可以作为光-热双读出低温微量热器的核心吸收体。2.通过在法国CSNSM实验室对晶体微量热器研制的学习,首次独立完成了国产CdMo04闪烁晶体光-热双读出微量热器的设计与组装,该CdMo04吸收体是天然同位素丰度,尺寸为Φ25××45mm,密度是6.1 g/cm3,质量为134.1 g。3.利用CSNSM实验室大功率稀释制冷机低温平台,首次进行了以寻找双目标核素100Mo、116Cd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的CdMo04晶体微量热器的地面测试实验,测试环境为深冷低温25mK,运行时长约为12小时;依靠低温电子学读出装置,分别完成了光-热两路信号的负载电阻曲线及最佳信噪比测试,为CdMo04晶体微量热器选择最佳工作点参数并成功采集有效数据。4.独立分析数据,最终结果表明CdMoO4晶体光-热双读出低温微量热器具有较好的探测器性能,其中能量分辨为半高全宽5 keV@238 keV到13 keV@2615 keV;通过对光-热两路信号分析,实现了粒子鉴别,针对α与β/γ的粒子的区分度到达21σ,这也表明CdMoO4晶体的光产额高;分析了 CdMoO4晶体自身α放射性含量,评估U/Th污染在mBq/kg量级。5.本工作取得的初步结果显示了 CdMoO4晶体在用微量热器技术寻找100Mo、116Cd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中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体。
本刊编辑部[7](2019)在《撼动宇宙的小粒子》文中研究说明宇宙间有个独行侠,它身怀一门绝世武功,能轻松穿透人体、岩石、山脉乃至整个行星,在宇宙中、星系间任意驰骋。这个独行侠生性与世无争,它既不恋红尘,也不问世事,所到之处几乎不留痕迹,来无影去无踪,即便穿过一光年厚的铅块也不惊扰任何原子。此独行侠便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诡异且孤僻的基本粒子——中微子。中微子的质量几乎为零,以接近光速行进,并且不与
岳骞[8](2018)在《我国的深地实验室CJPL和CDEX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文中研究说明一、世界最深、空间最大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1.为什么要建深地实验室暗物质直接探测、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0νββ)、宇宙重核形成等极低本底实验是当今粒子物理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领域的重大基础前沿课题,研究这些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这些极低本底实验的共同特点就是所要探测的物理事例很少,
王贻芳,阮曼奇[9](2017)在《探究物质最基本的结构——从中微子和正负电子对撞谈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对粒子物理的基本目标、实验方法、研究现状以及粒子标准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解释了为何寻求超出标准模型的物理信号是现阶段物理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接着着重介绍了首个在粒子物理实验中被证实的超出标准模型的实验信号、中微子振荡及其实验测量,以及通向新物理原理的探针——希格斯(Higgs)玻色子。最后,介绍了高能物理实验设施,特别是现有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和未来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对于后者,除了明晰其突出的物理学意义和物理学性能,还阐述了其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周嘉惠[10](2017)在《中微子混合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微子物理是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它涉及到了希格斯机制、暗物质、超对称以及其它可能的新物理,而它本身的特殊性质也为对它的研究带来了诸多困难。从80多年前Pauli猜想到它的存在开始,它神秘的面纱一应逐步被揭开。从简单的无质量的左手中微子到中微子振荡被证实,从观测太阳、大气、超新星等的中微子,到反应堆、加速器探测器的建成,一个完善的研究体系被建立起来。三代中微子质量的精确测量,中微子粒子属性的确定,惰性中微子的存在与否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已经摆到议事日程。本论文的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中微子物理的研究的历史,并对在本课题研究中需要用到的一些思路和理念进行了介绍;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惰性中微子的引入和3+1模型的扩展,主要包括:在三代混合模型中引入惰性中微子,成为四代混合,在此基础上,以前提出的常数矩阵相应变成4╳4矩阵,我们分析了对称性矩阵Tribimaximal等常数混合矩阵四阶化后是否能够与实验值符合得更好;本论文的第三部分,参考夸克混合CKM矩阵元之间的五个关系的推导,通过不同参数化夸克混合矩阵CP破缺角之间的复杂关系建立更多的等式;把夸克混合CKM矩阵元之间的五个关系推广到中微子混合PMNS矩阵元,通过研究CP破缺角,分析了夸克混合与中微子混合可能隐含的对称关系;我们化简了五个等式,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的常数混合矩阵及有限变量混合矩阵。
二、科学家发现中微子确有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家发现中微子确有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续)(论文提纲范文)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宇宙起源之——物质大统一阴阳之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和观点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形成和发展。 |
(一)古代人的观点: |
(二)近代人的观点。 |
二、关于宇宙物质运动与发展在近代和当代的各种理论和观点。 |
三.关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宇宙学理论的产生、形成及当代高科技的发展。 |
四.在追求世界本源和物质大统一的道路上期待革命。 |
五.关于宇宙起源论中阴阳理论的产生。 |
(一)“宇宙起源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依据。 |
(二)太阳产生后太空内初始自然规律的形成。 |
(三)太阳的核心(核子)运动稳定了太空天体,形成了十大行星的绕日公转。 |
(四)宇宙间原始星云的形成。 |
(五)宇宙间原始物质的聚变—第二次天体大爆炸。 |
(六)中微子在太阳系和宇宙中物质形成的作用。 |
六.关于宇宙起源之—物质大统一阴阳之理的论述。 |
(一)阴阳之理在宇宙起源中的表现形式。 |
(二)阴阳之理在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物质运转的表现形式。 |
1、太阳和地球之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
2、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在宇宙物质生存,发展中的地位。 |
3、阴阳之理在地球上生命起源中的表现形式。 |
七.阴阳之理是世界物质本源大统一的万物之理 |
(一)物质运动在宇宙中的表现形式。 |
(二)阴阳之理是宇宙间物质大统一和人类生存发展要共同遵守的万物之理。 |
(3)宇宙学观测对中微子质量序及宇宙后期演化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结构 |
2 现代宇宙学基础理论 |
2.1 时空几何 |
2.1.1 度规 |
2.1.2 Einstein方程 |
2.2 宇宙学中的距离 |
2.3 标准宇宙学模型 |
2.4 宇宙学中的中微子 |
3 宇宙学观测和模型分析方法 |
3.1 宇宙学观测和观测数据样本 |
3.1.1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3.1.2 Ⅰa型超新星 |
3.1.3 重子声波振荡 |
3.1.4 观测的哈勃数据 |
3.1.5 红移空间畸变 |
3.2 宇宙学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 |
3.2.1 似然函数 |
3.2.2 参数估计和误差传递 |
3.2.3 贝叶斯证据和模型选择 |
4 不同暗能量模型下的中微子质量序 |
4.1 对中微子质量序的研究动机 |
4.2 研究方法和数据集 |
4.2.1 中微子质量序参数 |
4.2.2 研究方法 |
4.2.3 观测数据集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中微子质量序和暗能量模型对CMB影响 |
4.3.2 对中微子质量和质量序的限制 |
4.3.3 带质量中微子和暗能量 |
4.3.4 △取不同先验时的重要性采样 |
4.3.5 模型和先验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5 含有空间曲率的一般宇宙运动学模型 |
5.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5.2 含有空间曲率的宇宙运动学模型 |
5.2.1 一般的宇宙运动学模型 |
5.2.2 ΛCDM+Ω_K模型与宇宙运动学参数 |
5.2.3 宇宙运动学模型的近似性能 |
5.3 宇宙学观测数据与研究方法 |
5.4 限制结果及其分析 |
5.4.1 在不同的展开截断条件下的参数限制结果 |
5.4.2 贝叶斯证据 |
5.4.3 参数H_0和r_s取不同先验分布 |
5.5 本章小结 |
6 模型无关方法对fσ_8失洽的研究 |
6.1 研究背景和准备知识 |
6.2 研究方法和观测数据 |
6.3 模型无关方法重构函数 |
6.3.1 对哈勃膨胀率进行重构 |
6.3.2 基准模型修正之后的fσ_8数据 |
6.3.3 fσ_8参数的重构 |
6.4 限制结果和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屐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红移空间畸变的观测数据 |
附录B 无量纲横向共动距离的近似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微子振荡中的几何相位和CP违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微子的发现 |
1.2 标准模型 |
1.3 CP守恒违反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2章 中微子振荡的基本理论 |
2.1 中微子振荡实验 |
2.1.1 太阳中微子实验 |
2.1.2 大气中微子实验 |
2.1.3 加速器中微子实验 |
2.1.4 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
2.2 中微子振荡的理论描述 |
2.2.1 真空中的中微子振荡 |
2.2.2 物质中的中微子振荡 |
2.3 中微子质量和跷跷板机制 |
2.3.1 Dirac质量项 |
2.3.2 Majorana质量项 |
2.3.3 跷跷板(seesaw)机制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几何相位的基本理论 |
3.1 量子绝热定理 |
3.2 Berry几何量子相位 |
3.3 Berry相位的几何结构 |
3.4 A-A几何量子相位 |
3.5 Pantcharatnam几何量子相位 |
第4章 中微子振荡与几何相 |
4.1 引言 |
4.2 中微子的振荡和混合 |
4.3 薛定谔方程的解 |
4.4 中微子振荡过程中几何相位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Flavon对赝标量介子的LFV衰变和产生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FN机制 |
2.1 FN机制的基本思想 |
2.2 FN模型 |
2.3 Flavon的相关唯象研究 |
3 赝标量介子 |
3.1 几种常见的赝标量介子 |
3.2 LFV衰变 |
3.3 赝标量介子的LFV衰变 |
4 Flavon对某些LFV衰变的贡献 |
4.1 Flavon的Yukawa耦合 |
4.2 Flavon和LFV衰变P→l_al_b |
4.3 Flavon和LFV衰变τ→lP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100Mo&116Cd目标核素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微量热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贝塔衰变 |
1.1.1 中微子假说 |
1.1.2 费米模型 |
1.1.3 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明 |
1.2 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 |
1.2.1 物理意义 |
1.2.2 衰变能谱 |
1.2.3 候选核素 |
1.2.4 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寻找 |
1.3 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现状 |
1.3.1 时间投影室相关实验 |
1.3.2 基于气体径迹探测器相关实验 |
1.3.3 基于半导体探测器相关实验 |
1.3.4 基于液体闪烁体探测器相关实验 |
1.3.5 基于微量热器相关实验 |
1.3.6 我国相关实验布署 |
1.4 论文选题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闪烁晶体低温微量热器 |
2.1 探测器原理 |
2.1.1 吸收体 |
2.1.2 传感器 |
2.1.3 超低温mK级制冷系统 |
2.2 微量热器典型应用 |
2.3 光-热双读出闪烁晶体微量热器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116)Cd~(100)MoO_4晶体微量热器蒙特卡洛模拟 |
3.1 蒙特卡洛方法及Geant4简介 |
3.2 探测器模拟 |
3.2.1 探测器几何框架构建 |
3.2.2 模拟信号/本底发生事件估算 |
3.2.3 DECAYO事件产生子简介 |
3.3 蒙特卡洛模拟结果 |
3.3.1 ~(100)Mo &~(116)Cd双贝塔衰变本底研究 |
3.3.2 天然放射性本底研究 |
3.3.3 ~(100)Mo &~(116)Cd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灵敏度预估 |
3.4 目标核素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至子核激发态的可行性模拟研究 |
3.4.1 ~(100)Mo至子核~(100)Ru~*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寻找模拟 |
3.4.2 ~(116)Cd至子核~(116)Sn~*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寻找模拟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闪烁晶体低温微量热器研制与运行 |
4.1 荧光特性测试 |
4.1.1 激光激发低温测试平台 |
4.1.2 CdMoO_4晶体荧光特性分析 |
4.2 晶体低温微量热器研制 |
4.2.1 CdMoO_4晶体 |
4.2.2 铜框支架 |
4.2.3 NTD-Ge温度传感器 |
4.2.4 硅热敏电阻 |
4.2.5 PTFE支撑元件 |
4.2.6 光收集器 |
4.2.7 粘合工艺 |
4.2.8 晶体微量热器组装 |
4.2.9 引线键合工艺 |
4.2.10 信号引出 |
4.2.11 其他钼酸盐晶体微量热器 |
4.2.12 晶体微量热器阵列组装 |
4.3 微量热器mK级超低温运行测试 |
4.3.1 测试装置 |
4.3.2 电子学及数据获取系统 |
4.3.3 最佳工作条件选取 |
4.4 实验数据采集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晶体低温微量热器数据分析 |
5.1 离线数据预处理 |
5.1.1 微量热器特征信号输出 |
5.1.2 最佳信噪比滤波器 |
5.1.3 触发选择及关键参数获取 |
5.2 CdMoO_4微量热器数据分析 |
5.2.1 稳定性修正 |
5.2.2 关联系数选择 |
5.2.3 能量刻度 |
5.2.4 粒子鉴别 |
5.2.5 晶体内放射性污染 |
5.3 Li_2MoO_4微量热器数据分析 |
5.4 大块CdMoO_4微量热器数据分析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A 双贝塔衰变偶然符合本底估算示例 |
附录B 放射源激发闪烁晶体低温测试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8)我国的深地实验室CJPL和CDEX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最深、空间最大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 |
1. 为什么要建深地实验室 |
2. 深地实验室建设国际现状 |
3.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建设进展 |
4. 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二、CDEX高纯锗暗物质实验 |
1. 暗物质及直接探测实验 |
2. CDEX发展历史 |
3. CDEX探测技术 |
4. CDEX实验成果 |
5. CDEX未来计划 |
(9)探究物质最基本的结构——从中微子和正负电子对撞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物质结构的探索 |
2 粒子物理及其研究的基本方法 |
3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和Higgs粒子 |
4 幽灵粒子——中微子 |
5 大亚湾中微子和江门中微子实验 |
6 上帝粒子及其精确测量——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和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 (CEPC) 项目 |
7 从BEPC到CEPC:中国的大型加速器 |
8 粒子物理研究推动高技术的发展 |
9 粒子物理的未来 |
(10)中微子混合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背景与理论基础 |
1.1 中微物理的历史 |
1.2 实验方面的进展 |
1.2.1 太阳中微子 |
1.2.2 大气中微子 |
1.2.3 反应堆中微子 |
1.2.4 粒子工厂(加速器中微子) |
1.3 理论研究的进展 |
1.3.1 SM标准模型(无质量中微子) |
1.3.2 引入有质量中微子的模型 |
1.3.3 M_N=0:狄拉克中微子 |
1.3.4 M_N?M_D:跷跷板机制 |
1.3.5 不可重整化的圈图机制下的中微子质量 |
1.3.6 轻子混合 |
1.4 问题与机遇 |
第2章 引入惰性中微子的3+1混合 |
2.1 惰性中微子的引入 |
2.2 3+1中微子模型 |
2.2.1 理论上已提出的混合模型介绍 |
2.2.1.1 BM中微子常数混合模型 |
2.2.1.2 TM中微子常数混合矩阵 |
2.2.1.3 Tribimaximal中微子常数模型 |
2.2.1.4 DM中微子常数混合矩阵 |
2.2.2 多种模型分析(举例) |
2.2.3 数据汇总分析 |
第3章 CKM矩阵元关系在PMNS矩阵中的运用 |
3.1 九种混合参数化 |
3.2 五个矩阵间的等式 |
3.3 破缺角对称关系推广 |
3.4 五个等式简化与对称矩阵 |
3.4.1 五个等式简化 |
3.4.2 求解对称矩阵 |
3.5 新对称矩阵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意义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科学家发现中微子确有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续)[J]. 张妙静,厉光烈. 现代物理知识, 2021(01)
- [2]宇宙起源之——物质大统一阴阳之理[A]. 郑洪兵. 第十七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集, 2020
- [3]宇宙学观测对中微子质量序及宇宙后期演化的约束[D]. 李恩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4]中微子振荡中的几何相位和CP违反[D]. 江春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5]Flavon对赝标量介子的LFV衰变和产生的贡献[D]. 李天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100Mo&116Cd目标核素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微量热器的研究[D]. 薛明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7]撼动宇宙的小粒子[J]. 本刊编辑部. 科学24小时, 2019(02)
- [8]我国的深地实验室CJPL和CDEX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J]. 岳骞. 现代物理知识, 2018(02)
- [9]探究物质最基本的结构——从中微子和正负电子对撞谈起[J]. 王贻芳,阮曼奇. 自然杂志, 2017(06)
- [10]中微子混合相关问题的研究[D]. 周嘉惠. 天津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