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火电厂烟道结构设计运用CAE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振峰,余友华[1](2020)在《电站锅炉矩形烟道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锅炉烟道是火力发电厂中烟气的重要通道。本文运用STAAD/PRO有限元软件对某电厂脱硝出口烟道前段进行了三维整体有限元分析,得到了烟道的支座反力、整体应力水平、变形情况。计算结果可为烟道支撑体系以及薄弱环节的设计提供依据。
陈小健[2](2019)在《风烟道多场均流与降阻优化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上个世纪末期建造的火电厂风烟管道系统,由于受当时的软硬件条件、技术手段、设计水平、制造水准以及运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其设计主要以安全可靠为主,还没有系统优化设计的概念和思想。而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迫切需要对烟气中的各类大气污染物和颗粒物进行减排处理,因此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使风烟道系统流动阻力显着增加,相应的流场的均匀性需求也极大的提高,因为烟气中的流场、浓度场、温度场等的分布不均匀会直接影响反应器的工作效率。另外,烟风道布置及结构不合理会导致管道及反应器局部磨损、积灰,机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开展烟风道布置及典型管件结构的降阻优化研究对现役锅炉机组烟风道降阻改造及新机组风烟道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基于FLUENT软件,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多组分运输模型、多孔介质模型,对典型结构的管件、SCR脱硝反应器等的流场、浓度场、压力场、温度场及阻力损失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将基成果应用于锅炉机组烟道及脱硝反应器的优化改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典型结构管件内流动特性的值模拟研究。基于控制变量的方法确定了典型结构管件的模拟工况与方案,分别对异形件、双层多孔均流格栅、直角弯头(等截面直角弯头、缩放型直角弯头、放缩型直角弯头)、贯通直角弯头、汇流三通、T型弯头等结构管件内烟气的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确定了这些管件内的流场分布、压力分布、阻力损失特性及雷诺数对其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研究的典型结构件中,汇流三通的局部阻力系数最大,弯头的阻力系数最小;而在直角弯头中放缩型弯头的阻力系数最大,缩放型弯头的阻力系数最小。SCR脱硝系统多物理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对脱硝反应器进口烟道、首层催化剂前导流、均流装置及脱硝反应器出口烟道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多种适用于脱硝反应器进口改造的初步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模拟计算,得到脱硝反应器及其进出口烟道的速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各物质浓度场的相对标准偏差,确定较优方案1(3块导流板方案)和方案2(块导流叶片方案)。结果表明:安装合适的导流板和导流叶片可有效均匀脱硝反应器进口烟气流场(第三层催化剂上游的速度场均匀性指数从原先的0.809分别提高到了 0.9和0.921),但NOx和NH3浓度场均匀性指数却未得到大幅度提高,分析发现烟气的速度场均匀时,各物质浓度场不一定均匀,而且会使浓度场的不均匀性延续更长时间。另外,为了防止首层催化剂前的多孔均板的严重磨损,提出了一种拆流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烟道局部磨损的现象。烟道系统内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分析总结了烟气通过局部阻力件时发生阻力损失的变化规律,并将其应用于660 MW机组风烟系统的改造优化工程中,测量结果发现在BMCR工况下,该机组烟道系统的流动能量损失降低了 423.7 Pa。本课题研究工作对典型局部阻力件的阻力损失规律取得了进一步认识,提出的措施和方法可普遍适用于其他现役机组风烟道的改造优化及新机组风烟道的设计,具有现实意义,也充分证明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刘国富[3](2019)在《基于多运行参数耦合的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燃煤火电机组每年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SCR技术广泛应用于燃煤火电机组的烟气脱硝过程中。自2014年开始国家全面实施燃煤机组烟气的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的燃煤机组SCR系统存在着盲目过量喷氨的共性问题,导致系统出口的氨逃逸水平升高,进而引发了空气预热器冷端的积灰腐蚀受损、引风机电耗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机组受迫停机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安全运行。对此,本文以提升燃煤火电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为目标,开展基于多运行参数耦合的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提出基于多输入单输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大数据预测控制模块的喷氨总量超前控制技术。定量分析SCR系统大迟滞特性,提出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锁定入口NOx浓度的关键影响参数,搭建适用于入口NOx浓度精确预测的MISO大数据预测控制模块,并实现其在线自学习与自更新。某660MW燃煤火电机组的预测结果表明,基于所建立的MISO预测控制模块,入口NOx浓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约为5.52mg·Nm-3,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12%。开展SCR系统烟气流场诊断优化研究。研究得到SCR系统内导流板的合理优化设计对系统内的流场及浓度场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相比而言,对流场分布均匀性的改善作用更强);提出一种能够优化系统内氨氮混合当量比的SCR系统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结合喷氨格栅前烟道截面内烟气流场连续分布特性及AIG型式(分区控制式)解析喷氨支管权重,进而开展SCR系统喷氨支管阀门开度的手动针对性调整。某660MW燃煤机组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应用后,SCR系统的氨耗率降低约4.33%。在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喷氨格栅(AIG)支管权重敏感性,提出SCR系统喷氨支管动态配氨调控技术。结合典型的分区控制式喷氨格栅,形成三种AIG前―NOx通量‖分布特性的离线获取方法,解析SCR系统AIG前烟道截面各分区域内的―NOx通量‖随时间/空间的波动特性,锁定关键AIG支管阀门并完成自动化改造。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分布式―NOx通量‖在线测量的关键支管动态配氨策略应用后,相比均匀喷氨策略可使系统氨耗率降低约7.99%、出口NOx浓度分布偏差降低约64.66%。根据所形成的基于MISO大数据预测控制模块的喷氨总量超前控制技术、基于NOx通量解析的喷氨支管动态配氨控制技术,开发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软件,并采用外挂控制器方式实现了其工程应用。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改造完成后SCR系统出口NOx浓度平均定值控制偏差的三日均值约为2.27 mg·Nm-3,系统氨耗率降低约10.62%(改造侧与未改造侧间对比结果)、6.44%(改造侧优化前后对比结果),出口NOx浓度分布偏差最大降低约83.08%,空气预热器烟气侧运行阻力增长速率降低约39.18%。通过开展基于多运行参数耦合的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实现了SCR系统喷氨总量的超前控制及喷氨支管的动态配氨,为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火电机组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本技术方案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技术路线作为第16项推广技术入选了国家生态环境部《2018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
庚佳[4](2019)在《BRB布设方式对火电厂钢结构主厂房的抗震性能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民用电总量持续增长,火力发电厂也逐渐成为我国的产电主力。火电厂中的主厂房受到其工艺布置等要求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有利于抗震设计的方式进行布置,且超大集中荷载煤斗也导致主厂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严重不均,因此有必要对主厂房的支撑布置形式进行精细化设计。为研究BRB布设方式对火电厂钢结构主厂房的抗震性能影响,本文首先将BRB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根据火电厂主厂房质量分布严重不均,且对空间使用有一定要求的特点,提出煤斗边跨间隔布设BRB和煤斗中跨间隔布设BRB的两种布设方式。其次,以菲律宾火电厂为例,通过Midas Gen进行简化模拟,对四组火电厂主厂房模型行Pushover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在不同BRB布设方式下,综合比较火电厂主厂房的抗震性能和塑性铰分布及发展规律,验证了煤斗中跨间隔布设BRB结构在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可行性,为高烈度区火电厂主厂房应用BRB提供一定的建议。最后,针对煤斗层侧移突变过大的问题,本文结合火电厂主厂房特点和多高层钢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八种优化方案并探讨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分别将两跨和四跨的BRB进行X型、人字型和组合型布置,通过对建筑物支撑轴压比等参数的比较分析,提出初步的优化方案建议,这对后续的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文韬[5](2018)在《某350MW机组排烟系统优化及风机节能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高机组尾部烟道排烟系统的经济性是火电厂节能降耗的主要途径之一。某电厂于20142015年开展了双机组共用一座烟塔排烟的技术改造,其350MW#2机组因空间场地限制及改造时间紧迫,电除尘器出口至引风机进口段烟道存在较多的弯管和异形件,致使其尾部烟道全压损失较大而影响了机组的运行经济性;且共用一座烟塔的双机组所配置的引风机因类型各异而具有不同的电耗量特性,在总负荷一定时,存在着机组负荷分配不合理致使其引风机总电耗较高的问题。针对#2机组电除尘器出口至引风机入口段烟道全压损失过大的问题,结合试验数据,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采用标准k-ε模型,对该段烟道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段烟道平均全压损失主要部位源自汇流联箱和弯头。为降低该损失并考虑改造费用,建立了基于二维特征面的三维烟道设计概念,递进式提出并模拟了三套烟道改造方案的减阻效果,结果表明:改造方案三可使该段烟道平均全压损失由原烟道的966Pa降至176Pa,减阻率达81.7%,为最优方案;二维特征面概念有助于快速凝练烟道改造思路;双V型结构的汇流联箱具有较优的减阻效果。根据最优改造方案的减阻效果,采用理论计算方法,获得了#2机组改造前后的管道阻力特性曲线和几种典型负荷下的引风机耗电量,计算了烟道改造后的年实际效益。针对共用一座烟塔的双机组因所配置的引风机类型各异而具有不同的电耗量特性引出的负荷分配问题,分析了双机组中各机组的电耗量特性,分别采用等微增率法、优先顺序法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获得了使双机组引风机总电耗量最小的经济运行负荷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所获得负荷分配方案是最优方案,可为该电厂的节能经济性运行提供参考。
魏灿[6](2016)在《火电厂钢结构铰接支撑框架主厂房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型火电厂主厂房项目要求提高,对结构设计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钢结构具有高强轻质和制作安装方便等优点,已成为大型火电厂主厂房的主要结构形式。铰接支撑框架结构体系与梁柱刚接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相比具有制造简单,安装方便快速,节省材料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等优点。传统火电厂主厂房一般包括汽机房、除氧间和煤仓间,煤仓间具有较大的刚性,抗侧能力较大,对主厂房结构的稳定性有利。对于仅由汽机房和除氧间组成的铰接支撑框架体系主厂房能否满足抗震设计要求需要进行抗震分析来验证。分析铰接支撑框架体系钢结构主厂房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此类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以老挝洪沙3×600MW燃煤电站项目作为工程背景,该火电厂钢结构主厂房由汽机房和除氧间两部分组成,采用铰接支撑框架体系。根据主厂房结构布置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en建立空间三维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根据模态分析结果调整支撑的布置,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分别按弹性阶段和弹塑性阶段对主厂房进行时程分析,研究主厂房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弹性阶段分单向和双向地震波输入工况;并将弹性时程分析结果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的位移和底部剪力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主厂房纵向各主轴布置两道主要支撑时,纵向和横向主振型的周期相差不大,纵向和横向具有相似的动力特性,利于改善结构的扭转效应;弹性时程结果与反应谱法结果差值满足规范要求;对于像火电厂主厂房这类不规则结构进行弹性时程分析时应考虑双向地震波输入的影响,除氧间高出部分扭转效应明显;在罕遇地震下,主厂房位移角最大值为1/59,满足抗震规范1/50的要求,但余量较少;底部错层处、柱截面变化部位和除氧间高出部分地震响应较大,成为薄弱环节,设计此类结构时应加以注意。
关华,何文涛,齐玉龙[7](2013)在《烟道设计有限元分析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大型火电厂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大截面烟道被采用,这些烟道本身受力复杂,如何能精准设计便成为了设计人员首要考虑的事情,本文结合某电厂300MW机组烟气脱硫装置烟道的设计,阐述了如何进行有限元软件分析。为设计提供参考。
宋波,易煜,武晓东,王利[8](2013)在《考虑大变形效应的薄壁钢结构烟道力学性能分析》文中指出针对浙江华能玉环电厂脱硝工程,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烟道结构进行小变形弹性和大变形弹性模拟,对钢结构烟道在实际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烟道长度变化对烟道结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考虑大变形影响时,烟道的应力分布均匀,其应力值较不考虑大变形的应力值小5%~50%,烟道长度的变化对应力值的影响不超过20%.结合现场监测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廖玲[9](2011)在《玻璃钢烟道的结构设计及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保要求的日渐严格,必须对燃煤烟气进行脱硫后再排放,目前普遍采用的脱硫技术均为湿法脱硫。“烟塔合一”作为一项先进脱硫技术,能够对除尘脱硫后的湿烟气进行有效抬升,促进净烟气中未脱去污染物的扩散,降低污染物落地浓度,节约建设资金。烟道的设计为该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玻璃钢的可设计性非常强,通过合理的设计,玻璃钢烟道可以较好地满足“烟塔合一”工程中的要求,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重量轻、大跨度的特点,并且使用寿命长,节约成本。本文结合某新建2x300MW机组具体工程案例,进行“烟塔合一”玻璃钢烟道设计的讨论。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为平台,进行玻璃钢烟道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静力计算,对烟道性能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因素对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对烟道管身进行变厚度优化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APDL语言编制程序建立FRP烟道有限元模型,输入所有材料参数信息,进行五种组合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包括静强度分析和风压稳定性分析。FRP烟道的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FRP烟道在各种载荷组合下形变、应力、应变均满足许用要求,在支撑位置易产生应力集中。对FRP烟道进行稳定性分析,确保结构满足稳定性要求,并预测了失稳破坏的部位。2.2号钢支撑不同固定方式下对钢支撑段进行了细部分析。分析了(A)、(B)、(C)三种固定方式,三种约束方式均满足静强度及稳定性要求。单排支撑固定释放了管道热应力,对管身与支撑均有利,更有优势。3.计算了12种跨距模型,根据结果研究不同跨距下玻璃钢烟道结构性能的变化规律。4.FRP烟道结构层的分段变厚度优化设计。根据等厚计算的应力分布,确定一种分段变厚度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校核分析。静强度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均满足许用要求,且管身质量减重17.53%。
陈奇辰[10](2011)在《高温条件下钢结构烟道力学性能分析及监测研究》文中认为火电厂的烟气污染日益严重,烟气排放前的脱硝技术得到重视,因此确保脱硝构筑物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脱硝工程中的反应器和烟道都是薄壁钢结构,而目前的设计中,常采用折减弹性模量的方法计算高温下结构变形。本文以某脱硝构筑物为计算分析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钢板和悬挑结构的瞬态分析及稳态热分析。并对烟道及反应器进行监测,得到了以下结论:(1)应用瞬态热分析方法分析了常温下的钢板在放入360℃气体后的升温状况,对比了钢板不同厚度升温速度。钢板与高温气体接触的正面升温速度比中面板层和钢板背面快。分析此钢板在受到热荷载后施加均布荷载的应变变形情况,并与常规折减弹性模量方法对比,热分析算法结果比常规算法结果要小,约2.5%。(2)对悬挑结构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应用瞬态分析方法得到悬挑结构的升温曲线图。对不同悬挑长度的悬挑结构进行稳态分析,发现悬挑段在升温开始时应力增大、变形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力应变逐渐稳定。并且对比热结构耦合方法与折减弹性模量方法结果,前者结果比后者结果要小,约9%。(3)烟道应变监测的结果略小于模拟值,主要是由于感应干扰、导线干扰、电位干扰等原因。反应器位移变形监测读数较小,主要原因是观测时间为点火刚刚开始,反应器尚未完全承受积灰荷载。此外,测量误差主要包括仪器误差、安装误差、连接误差等。(4)根据此次监测的结果,对烟道设计方面,如烟道的刚性,支架以及热膨胀的处理,人孔门的构造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烟道监测方面,如监测方法和监测精度提出建议,为下一步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二、大型火电厂烟道结构设计运用CAE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火电厂烟道结构设计运用CAE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站锅炉矩形烟道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烟道整体结构有限元模型 |
2烟道支座反力 |
3烟道整体结构应力水平 |
4烟道整体结构变形水平 |
5烟道整体结构加强筋应力比 |
6结语 |
(2)风烟道多场均流与降阻优化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风烟道多场均流与阻力优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风烟道内流动的影响因素与优化方法 |
1.3.2 研究风烟道流动多场及阻力优化数学模型 |
1.3.3 典型局部阻力件的阻力优化数值模拟 |
1.3.4 烟风道多场均流及降阻数值模拟优化的工程应用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风烟道内流动的影响因素与优化方法 |
2.1 引言 |
2.2 风烟道多场均流及流动阻力的影响因素 |
2.2.1 流场的均匀性指数 |
2.2.2 速度场的影响因素 |
2.2.3 压力场的影响因素 |
2.2.4 温度场的影响因素 |
2.2.5 浓度场的影响因素 |
2.3 风烟道多场均流及降阻优化的物理方法 |
2.3.1 流体物理性质的优化方法 |
2.3.2 整体管道优化方法 |
2.3.3 内撑结构的优化方法 |
2.3.4 局部阻力件的优化方法 |
2.3.5 新型板式静态混合器 |
2.4 风烟道内流动的研究优化方法 |
2.4.1 物理实验优化方法 |
2.4.2 数值模拟优化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风烟道流动多场及阻力优化数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流动控制方程 |
3.3 流动湍流模拟 |
3.3.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3.3.2 湍流模型 |
3.4 多孔介质模型 |
3.5 多组分运输模型 |
3.6 数值模拟方法的优点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结构管件内流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正交实验设计 |
4.3 初始条件及几何模型 |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1 均流分析 |
4.4.2 降阻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CR脱硝系统多物理场数值模拟优化 |
5.1 概述 |
5.2 现场测量试验 |
5.2.1 测量方法 |
5.2.2 试验测量 |
5.3 物理模型 |
5.4 数值模拟 |
5.4.1 数值模拟的基本假设 |
5.4.2 网格划分及离散化 |
5.4.3 边界条件 |
5.4.4 入口流场初步优化 |
5.4.5 模拟结果的定性分析 |
5.4.6 数值模拟结果的定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烟道系统流动过程数值模拟优化及应用 |
6.1 概述 |
6.2 烟道结构数值模拟优化 |
6.2.1 烟道系统布置 |
6.2.2 阻力件的几何模型 |
6.2.3 边界条件及数学模型 |
6.2.4 数值模拟分析及结果 |
6.2.5 改造效果及效益分析 |
6.3 总结 |
总结及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基于多运行参数耦合的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喷氨总量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SCR烟道流场均匀化的研究现状 |
1.2.3 喷氨支管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喷氨优化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目标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ISO大数据预测前馈控制的喷氨总量超前控制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燃煤火电机组CEMS运行数据预处理 |
2.2.1 相关联多维度运行参数初筛选 |
2.2.2 针对NO_x浓度测量失真工况的预测矫正处理 |
2.3 MISO大数据预测控制模块建立 |
2.3.1 入口NO_x浓度测量大迟滞定量分析 |
2.3.2 入口NO_x浓度关键影响因素锁定 |
2.3.3 MISO预测控制模块建立及其在线自学习自更新方法 |
2.4 基于MISO大数据预测控制模块的喷氨总量超前控制策略构建 |
2.4.1 多模块耦合的喷氨总量超前控制策略 |
2.4.2 仿真条件下系统控制参数的整定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SCR系统流场诊断优化及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1.1 CFD计算模型 |
3.1.2 冷态模化试验装置 |
3.2 烟气流场特性诊断与优化研究 |
3.2.1 流场诊断结果 |
3.2.2 基于导流板优化布置的流场均匀化方案 |
3.2.3 较优导流板优化布置方案的冷模验证 |
3.3 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研究 |
3.3.1 喷氨优化前AIG支管调控特性分析 |
3.3.2 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 |
3.3.3 喷氨优化后的效果评价 |
3.4 喷氨支管手动调整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
3.4.1 工程应用概述 |
3.4.2 工程应用实施步骤及效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NO_x通量‖解析的喷氨支管动态配氨控制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不同现场条件下AIG前―NO_x通量‖分布特性的获取方法 |
4.2.1 AIG前竖直烟道有临时测试孔 |
4.2.2 AIG前水平烟道有临时测试孔 |
4.2.3 AIG后竖直烟道有临时测试孔 |
4.3 AIG支管权重及敏感性分析 |
4.3.1 喷氨支管权重及敏感性解析方法 |
4.3.2 喷氨支管动态配氨控制技术 |
4.4 基于分布式―NO_x通量‖在线测量的喷氨支管动态配氨策略探索 |
4.4.1 控制策略概述 |
4.4.2 仿真条件下五种代表性喷氨策略的应用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及其效果分析研究 |
5.1 引言 |
5.2 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工程应用 |
5.2.1 控制软件介绍 |
5.2.2 外挂控制器嵌入DCS系统通讯配置 |
5.2.3 现场相关设备改造 |
5.3 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效果评估 |
5.3.1 出口NO_x浓度定值控制特性评估 |
5.3.2 系统氨耗特性评估 |
5.3.3 出口NO_x浓度均匀分布特性评估 |
5.3.4 空气预热器烟气侧运行阻力特性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及建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专利授权、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主要附件 |
(4)BRB布设方式对火电厂钢结构主厂房的抗震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火电厂钢结构主厂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BRB的国内外现状 |
1.3 火电厂钢结构主厂房结构概述 |
1.3.1 主厂房结构布局及优缺点 |
1.3.2 主厂房结构支撑形式选用 |
1.3.3 主厂房计算分析及应用软件 |
1.4 BRB概述 |
1.4.1 结构的减隔震技术 |
1.4.2 常见支撑类型及优缺点 |
1.4.3 BRB分类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钢结构主厂房模态分析及BRB布置方案确定 |
2.1 引言 |
2.2 BRB相关理论 |
2.2.1 BRB耗能原理 |
2.2.2 BRB性能特点 |
2.2.3 BRB布置原则 |
2.2.4 BRB核心参数 |
2.2.5 BRB力学模型 |
2.2.6 BRB设计流程 |
2.3 建立计算模型 |
2.3.1 工程概况 |
2.3.2 模型建立 |
2.3.3 荷载输入 |
2.3.4 阻尼确定 |
2.4 原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不同BRB布置方案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对比 |
3.1 引言 |
3.2 PUSHOVER相关理论 |
3.2.1 Pushover优缺点 |
3.2.2 Pushover使用原则 |
3.2.3 基本假定 |
3.2.4 实施步骤 |
3.3 参数确定 |
3.3.1 单元类型分析与选择 |
3.3.2 几何非线性 |
3.3.3 定义塑性铰特性 |
3.3.4 骨架曲线 |
3.3.5 目标位移限值 |
3.4 PUSHOVER分析 |
3.4.1 初始荷载 |
3.4.2 加载模式 |
3.4.3 终止分析条件 |
3.4.4 性能点确定方法 |
3.4.5 模型建立 |
3.5 结果分析及讨论 |
3.5.1 塑性铰发展历程 |
3.5.2 确定性能点 |
3.5.3 基底剪力与控制位移 |
3.5.4 层间位移角 |
3.5.5 层间位移 |
3.5.6 层间剪力 |
3.6 本章小结 |
4 不同BRB布置方案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 |
4.1 引言 |
4.1.1 求解动力方程 |
4.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4.2.1 设计自然条件和地震波选择 |
4.2.2 定义非弹性铰特性 |
4.3 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结果 |
4.3.1 加速度响应分析 |
4.3.2 位移响应分析 |
4.3.3 地震响应分析 |
4.3.4 BRB轴力 |
4.4 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结果 |
4.4.1 加速度响应分析 |
4.4.2 位移响应分析 |
4.4.3 地震响应分析 |
4.4.4 BRB轴力 |
4.5 本章小结 |
5 煤斗处支撑的优化设计及方案分析 |
5.1 引言 |
5.2 不同优化方案的技术对比 |
5.2.1 优化方案选择 |
5.2.2 优化模型建立 |
5.3 优化后性能评估 |
5.3.1 自振周期 |
5.3.2 层间位移角 |
5.3.3 层间位移 |
5.3.4 轴压比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某350MW机组排烟系统优化及风机节能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烟道减阻实验研究 |
1.2.2 国内外烟道减阻数值模拟研究 |
1.2.3 烟道减阻优化促进风机节能运行研究 |
1.2.4 风机运行经济性分析 |
1.2.5 机组间负荷分配方案研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烟道流场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
2.1 CFD基本理论及其常用软件介绍 |
2.1.1 CFD基本理论介绍 |
2.1.2 常用软件介绍 |
2.2 烟道流动的湍流模型 |
2.2.1 流体流动的数学描述 |
2.2.2 粘涡模型及其应用 |
2.3 数值求解方法介绍 |
2.3.1 控制方程的离散 |
2.3.2 离散方程的求解 |
第3章 原烟道阻力特性分析 |
3.1 原烟道阻力特性试验概述 |
3.2 原烟道数值模拟 |
3.2.1 模型建立 |
3.2.2 网格划分 |
3.2.3 单值性条件设置 |
3.3 试验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3.4 模拟结果的具体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造方案及数值模拟分析 |
4.1 二维特征面建立 |
4.2 改造方案一 |
4.2.1 物理模型建立 |
4.2.2 模拟结果分析 |
4.3 改造方案二 |
4.3.1 物理模型建立 |
4.3.2 模拟结果分析 |
4.4 改造方案三 |
4.4.1 物理模型建立 |
4.4.2 模拟结果分析 |
4.5 三套改造方案的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机节能经济性分析 |
5.1 理论计算方法简介及验证 |
5.1.1 理论计算方法简介 |
5.1.2 理论计算方法验证 |
5.2 节能经济性分析 |
5.2.1 节能性分析 |
5.2.2 经济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机组负荷分配方案研究 |
6.1 耗量特性 |
6.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6.2.1 目标函数 |
6.2.2 约束条件 |
6.3 等微増率法及其计算结果 |
6.3.1 耗量特性假设 |
6.3.2 等微增率法含义与原理 |
6.3.3 耗量特性曲线 |
6.3.4 等微增率法计算结果 |
6.3.5 结果分析 |
6.4 优先顺序法及其计算结果 |
6.4.1 优先顺序法基本原理 |
6.4.2 优先顺序表 |
6.4.3 机组投入准则 |
6.4.4 优先顺序法计算结果 |
6.4.5 结果分析 |
6.5 组合算法及其计算结果分析 |
6.5.1 组合算法构思 |
6.5.2 计算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火电厂钢结构铰接支撑框架主厂房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钢结构在火电厂中的应用 |
1.3.2 钢结构框架支撑体系的研究 |
1.3.3 钢结构支撑框架体系的研究 |
1.3.4 地震波的选择 |
1.4 火电厂主厂房 |
1.4.1 火电厂主厂房的布置 |
1.4.2 钢结构主厂房 |
1.4.3 钢结构主厂房荷载分布及组合原则 |
1.4.4 钢结构主厂房计算分析及常用软件 |
1.5 工程概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火电厂主厂房结构布置 |
2.1 引言 |
2.2 主厂房主要布置 |
2.3 支撑框架体系钢结构主厂房结构布置要求 |
2.3.1 支撑框架体系特点和设计要点 |
2.3.2 支撑框架体系钢结构主厂房支撑的布置 |
2.3.3 节点设计 |
2.4 老挝燃煤电站主厂房结构布置 |
2.4.1 主厂房结构布置 |
2.4.2 主厂房支撑布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厂房模态分析及反应谱法抗震设计 |
3.1 引言 |
3.2 主厂房模型及模态分析 |
3.2.1 主厂房三维模型 |
3.2.2 主厂房模态分析 |
3.3 反应谱法抗震设计 |
3.3.1 反应谱法 |
3.3.2 设计反应谱 |
3.3.3 构件截面设计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弹性时程分析 |
4.1 引言 |
4.2 地震波的选择 |
4.3 与反应谱法结果比较 |
4.3.1 支座剪力比较 |
4.3.2 位移结果比较 |
4.4 单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弹性时程结果分析 |
4.4.1 单向地震波作用下加速度响应分析 |
4.4.2 单向地震波作用下位移响应分析 |
4.4.3 单向地震波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分析 |
4.4.4 单向地震波作用下层间剪力分析 |
4.5 双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弹性时程结果分析 |
4.5.1 双向地震波作用下加速度响应分析 |
4.5.2 双向地震波作用下位移响应分析 |
4.5.3 双向地震波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分析 |
4.5.4 双向地震波作用下层间剪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弹塑性时程分析 |
5.1 引言 |
5.2 地震波的选择及参数设定 |
5.2.1 地震波的选择 |
5.2.2 参数设定 |
5.3 弹塑性时程结果分析 |
5.3.1 加速度响应分析 |
5.3.2 位移响应分析 |
5.3.3 层间位移角分析 |
5.3.4 层间剪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玻璃钢烟道的结构设计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脱硫技术简介 |
1.2.1 脱硫工艺方法及国内外应用 |
1.2.2 "烟塔合一"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概况 |
1.3 FRP在"烟塔合一"技术中的应用 |
1.3.1 脱硫设备材质的选择 |
1.3.2 国内外应用情况 |
1.3.3 国内玻璃钢烟道的应用 |
1.4 FRP管道的设计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FRP烟道有限元设计基础 |
2.1 有限单元法简介及ANSYS应用 |
2.1.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思想 |
2.1.2 ANSYS介绍 |
2.1.3 单元的选取 |
2.2 工程设计条件及材料参数 |
2.2.1 工程介绍 |
2.2.2 设计条件 |
2.2.3 材料设计参数 |
第3章 FRP烟道等厚度结构有限元分析 |
3.1 FRP烟道计算模型 |
3.2 FRP烟道静强度分析及稳定性计算 |
3.2.1 强度计算载荷组合工况及约束 |
3.2.2 强度计算结果 |
3.2.3 FRP烟道基础受力 |
3.2.3.1 支撑及各支撑点分布 |
3.2.3.2 FEA结果与简化计算的结果比较 |
3.2.3.3 支撑基础中心处受力和合力矩 |
3.3 FRP烟道稳定性分析 |
3.4 2号支撑不同固定方式细部分析 |
3.4.1 2号支撑处烟道模型及钢支撑不同固定方式 |
3.4.2 不同约束方式计算结果分析 |
3.5 不同跨距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FRP烟道厚度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简介 |
4.2 ANSYS优化过程 |
4.2.1 生成分析文件 |
4.2.2 建立优化参数 |
4.2.3 指定分析文件 |
4.2.4 声明优化变量 |
4.2.5 选择优化工具或优化方法 |
4.2.6 指定优化循环控制方式 |
4.2.7 进行优化分析 |
4.2.8 查看设计序列结果 |
4.3 FRP烟道变厚优化设计 |
4.3.1 变厚度优化思路 |
4.3.2 变厚度优化静强度分析 |
4.3.3 稳定性分析 |
4.3.4 变厚优化设计减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高温条件下钢结构烟道力学性能分析及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高温下钢结构力学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钢结构烟道的研究现状 |
2.3 建筑结构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
2.4 本文所做研究工作 |
3 钢板高温作用受力性能分析 |
3.1 高温下钢的物理性能 |
3.2 高温下结构钢的力学性能 |
3.3 有限元热分析基本理论 |
3.3.1 热分析的类型 |
3.3.2 热传递的方式 |
3.4 烟道壁板的热分析模拟 |
3.4.1 加载模型及荷载 |
3.4.2 钢板的瞬态热分析 |
3.4.3 钢板的稳态热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悬挑结构高温作用热-应力耦合分析 |
4.1 悬挑段计算模型 |
4.2 悬挑段模型瞬态分析 |
4.3 悬挑结构结果分析 |
4.3.1 悬挑结构稳态热分析 |
4.3.2 折减弹性模量方法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反应器及烟道现场监测研究 |
5.1 监测方案 |
5.2 烟道现场应变监测与分析 |
5.2.1 应变监测设备 |
5.2.2 应变监测原理 |
5.2.3 应变监测过程 |
5.2.4 应变数据监测 |
5.2.5 烟道数据监测 |
5.2.6 应变结果分析 |
5.3 反应器现场位移监测与分析 |
5.3.1 位移监测设备 |
5.3.2 位移监测原理 |
5.3.3 位移监测过程 |
5.3.4 位移传感器的位置布置 |
5.3.5 位移数据监测 |
5.3.6 位移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监测对烟道设计的建议 |
6.1 对烟道设计的建议 |
6.2 对监测方法的建议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大型火电厂烟道结构设计运用CAE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站锅炉矩形烟道三维有限元分析[J]. 石振峰,余友华. 东方电气评论, 2020(02)
- [2]风烟道多场均流与降阻优化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D]. 陈小健.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3]基于多运行参数耦合的SCR精细化喷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刘国富. 东南大学, 2019
- [4]BRB布设方式对火电厂钢结构主厂房的抗震性能影响[D]. 庚佳.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某350MW机组排烟系统优化及风机节能运行研究[D]. 李文韬.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6]火电厂钢结构铰接支撑框架主厂房动力分析[D]. 魏灿. 东北电力大学, 2016(08)
- [7]烟道设计有限元分析应用[A]. 关华,何文涛,齐玉龙. '2013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 2013(总第180期)
- [8]考虑大变形效应的薄壁钢结构烟道力学性能分析[J]. 宋波,易煜,武晓东,王利.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3(02)
- [9]玻璃钢烟道的结构设计及其优化[D]. 廖玲.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10]高温条件下钢结构烟道力学性能分析及监测研究[D]. 陈奇辰. 北京科技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