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摄影欣赏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21)在《网络时代财经类高校美育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力发展美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身心更协调地发展,是当前财经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厘清财经类高校美育开展的现实情境,积极探索财经类高校美育发展和创新的可行路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应然之举。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美育实践为研究个案,探讨财经类高校美育体系建构与实践优化问题。美育教师积极提高美育素养,课程设置遵循网生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体现"互联网+"转向,延展审美边界,拓展审美时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财经高校美育格局,助力学生形成审美自觉。
陆樱樱[2](2021)在《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育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在分析高职美育现状与问题的同时提出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定位研究和美育的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平台实现美育的创新教学。
史壮壮[3](2021)在《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围绕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构建。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内涵探析,并进行学习样态的呈现和特征分析,为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初选,通过发放专家问卷对其进行优化;第三,通过编制与分发问卷,将回收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21.0与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第四,建立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并拟合,建立最终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第五,根据实证研究中各个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的分析结果,提出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优化路径。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扎根理论法、数理统计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归纳、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解读和分析:“入境入神、历历可辨、乐在其中、明心会意”的学习样态与融合性、情景性、趣味性、体验性、创造性五种特征。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特尔菲法提取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量表,并形成预试问卷进行发放,在对预试量表进行优化后得到了正式量表,利用正式量表获得的数据在AMOS软件中构建了SEM模型,最终获得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第三,经过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表明: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体育美育教学安排、教师美育素养、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四个影响因素均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体育美育教学安排与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很大,相比较而言,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与教师美育素养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较小。第四,以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中学习样态与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优化路径:创新载体,搭建体育与美育协调发展的育人平台;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多模态交际能力与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吕明阳[4](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项重大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工作都起到了全局性、战略性、历史性的影响。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具体工作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与前进方向,也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为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由此,聚焦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形式下,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在继续夯实其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其亲和力与针对性。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升,并且这种作为有着现实性基础的人情感的本质需求和能力,也能动地反映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人的社会实践中。基于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艺术进行跨界融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可以说是一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新思路。即通过审美和艺术的角度进行切入,把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理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满足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与审美期待,激发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充分发挥好美育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集气聚力、凝神铸魂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本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空背景下,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新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满足人情感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直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的创新之举。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辨析和内涵探究切入,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何以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什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得怎么样”→“怎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逻辑结构展开,把研究主题与相关内容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研究依据与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选题的问题意识与创新价值,其次对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与相关范畴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奠定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第三是充分挖掘了本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并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史中与本研究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想资源,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铺垫和思想资源。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中。第二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探究其审美价值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性结构要素进行了层层展开,探讨了各要素的审美意蕴;再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机制的进行了阐释和解读;最后,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向着实践维度进行了转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目的与原则,为更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第三部分,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现状的问题展开。首先,回顾了建党与建国以来思政审美力实践探索的发展历程;其次,深入总结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方面的具体呈现和影响,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教育内容、载体与过程等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集中梳理和聚焦,进一步从观念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等角度探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关键要素,回应思政审美力“何以可为、何以能为”的问题。其主要内容对应在论文的第六章中。第四部分(第七章),围绕着应当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具体创新举措这一问题展开,是论文的落脚点。此部分从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出发,里面对当前的现实困境和难题,首先明确要树立“审美心理协同”“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的实践理念,然后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载体、管理与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对策创新,坚持以满足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人才需要为导向,最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从立意伊始就直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与前沿性问题,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现实问题,拓展学科研究范围、提升育人实效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邹诗洁[5](2020)在《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在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升级的时代,生活美学主义盛行成为行业风口。民宿、精品酒店等旅游住宿新业态发展迅猛,对业内企业一线员工职业审美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滞后,无法适应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紧迫需求。《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回应行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新诉求,培养学生职业审美能力素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职业审美素质拓展类课程开发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把握行业需求及中职相关职业美育现状,发现问题,探索方案,将理论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开发《休闲生活美学》课程。通过,调研中职酒店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以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与组织。最后以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为例,于典型课例的教学实践探索中获得反馈,提出该校相关课程开发及其教学实施策略和建议。本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和研究创新,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前人基础上发展新研究,对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方向、关注重点和研究成果等进行归纳述评,明晰研究范畴,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良好基础。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将休闲生活美学等核心概念界定明晰,辨析休闲、酒店等概念以界定研究适用的概念范围。以全人教育理论支撑课程理念与伦理基础,将斋藤百合子日常生活美学理论和当代住宿业提质发展相衔接,以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指导课程开发思路,再以体验学习理论指导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三部分《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探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行业及中职学校现状,客观评价现有资源条件与问题不足,切实了解行业需求与中职酒店专业对人才审美能力素质的培养情况。基于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调研,提取典型岗位任务和对中职生职业审美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课程定位,以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素质为导向定位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拟定课程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提出课程教学评价策略与保障措施。第四部分在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典型课例《咖啡文化之美》的教学实践探索。选择《咖啡文化之美》为典型课例,在该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进行教学实践尝试,发现不足、了解授课难度、获得评价反馈等一手数据。提出该校相关课程开发及其教学实施策略和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了解授课难度,获得真实反馈。第五部分是研究的结论和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一,《休闲生活美学》作为素质拓展类课程可在中职二年级开设。中职二年级学生具备学习课程的能力素质基础。休闲生活美学》课程亦能融入相应课程体系。第二,以模块式开发及组织《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可据不同课程体系及专业情况灵活安排,在内容上基本涵盖酒店需要的相关职业审美能力与知识,评价方式新颖可回顾,总体推广性强。本文创新点如下:第一,研究创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内,酒店专业与生活美学相结合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尚属空白。将生活美学理论落实于酒店相关行业,丰富研究生活美学的实际载体,拓宽其研究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意义。第二,课程创新。目前中职酒店专业独立的职业美育课程暂无。《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不同于普及类通识美育课程,并在美育课程的职业化方面做出突破,使课程更具职业针对性,在增加审美素养、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更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尝试打破美学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偏向,摆脱理论化审美课程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将真实案例融入教学,结合工作情景体验及工作坊实践“三位一体”,实现课程实施体系创新。《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对接行业新业态发展和中职人才培养新要求,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未来研究将继续《休闲生活美学》课程的落地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课程模块教学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整合衔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职业审美素质教育质量提升与辐射影响。
亓传美[6](2020)在《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进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学校美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美育仍是短板,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统一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现实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同、内容相容;思想政治教育对美育具有指导作用,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因此,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问题,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为主题,拟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界定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阐述了相关理论。对美育进行概念界定,阐述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中国美育思想、西方美育思想、马克思美育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阐释了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的必要性及价值体现。从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和加强美育是现实需求两个方面阐述挖掘美育的必要性。从多方面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美育的必要性,论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美育对于促进大学生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化、促进大学生从知识吸纳向情怀培育的转化、促使大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实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等方面的价值体现。第三部分剖析了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存在的原因。从美学元素缺乏、美育课程设开展、审美实践教育、美育资源开发、教育者审美意识等方面论述存在的问题。并从部分高校侧重于大学生的智育和德育,不重视美育、部分大学生审美意识缺乏和审美能力欠缺、社会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影响这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探讨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促进美育价值实现的路径。在对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及缘由分析上,探讨促进美育价值实现的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挖掘课堂教育教学的美育元素;二是发挥所开设美育课程的实际作用;三是开展审美实践性教育活动;四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资源开发;五是重视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六是提高大学生自我美育能动性。
林楚乔[7](2020)在《审美化教学理论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以S小学A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美育亦日益受到我国的重视。自2015年国务院提出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起,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学校美育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国务院指出要将美育与各个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学校学科教学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藏着诸多审美因素,值得教师挖掘。审美化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成果,旨在将学科中审美因素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和谐统一、科学性与审美性统一的学科教学美育渗透模式。与以往美育渗透相关理论相比,审美化教学理论并不狭隘地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它是以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形式美、艺术美为美育手段,集结“有意义教学”等现代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思想而诞生出来的,能够减轻学习负担,使师生双方均获得充分身心愉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操作方法。是非艺术学科教师参与美育与教学,并借此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研究从微观入手,选取K市S小学四年级1班(以下简称A班)为个案,聚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以审美化教学理论界定的学生审美素质(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与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应具有的语文能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维度,借助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对审美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成果:首先,本研究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化,试图最大限度分析出可能影响审美化教学的审美因素,发现教材中文学与非文学作品包含但不限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均可以以美育手段进行优化;教师的审美素养影响教师对教材审美因素的发掘以及对教学的审美化设计。其次,基于观察法与访谈法对A班语文审美化教学现状进行梳理,根据表象探析深层原因,总结出四大问题,分别为社会大众美育观念有待更新、学校缺乏对美育的重视、教师审美化教学知识技能有待加强、家长家庭教育投入不足。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结合审美化教学理论,从发挥学校独特作用、教师开展审美化教学、家长协同等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以期通过全面的审美化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与语文能力。同时,希望通过本研究为S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借鉴与思路,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曲辉[8](2020)在《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艺术中美的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到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无疑是对艺术与美、艺术审美价值争论的最掷地有声的回答。中国的艺术发展,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曾经一度出现很多乱象,然而一番“体检”之后,重归审美已经成为当下备受期待的愿景。《美术》杂志曾开展过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的大讨论,一时掀起了坚持艺术审美的热烈呼声,大家都旗帜鲜明、慷慨陈词。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阶段,重振艺术的伟大审美理想,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产生,更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方向。艺术的根本是审美。艺术发展中之所以出现种种乱象,除了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漠视甚至破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补充并重振艺术审美功能理论体系,已成为当前艺术理论研究中的首要任务。因此,选择艺术审美功能论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以美术学理论、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依托,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艺术的审美功能,科学阐释艺术的主要审美功能,并结合艺术发展实际阐明新时代重振艺术审美价值的历史趋势,得出了艺术要为人民提供纯粹的审美关怀的结论。首先,对艺术审美功能做一梳理和概观,明晰艺术的概念,分析艺术功能的内涵,厘清艺术的审美功能,并对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历史回溯。对早期“模仿”说中的审美观念、“自由的艺术”与审美功能的凸显、“无功利”的艺术观与艺术审美功能的确认,以及艺术审美功能及艺术本质的发现进行论述对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解析。对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审美心理调节功能逐一分析,并对诸功能之间的联系加以论证;对艺术审美功能的完整性、广泛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进行分析,辨明艺术审美功能的特点;分析艺术审美功能的影响因素,对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体裁、艺术风格析毫剖厘,为研究奠定基础。艺术审美功能广泛、审美特点完备,并非初始之时沉寂,如何合理厘定艺术的阶段、科学评价艺术的发展?审美理想的失落与审美功能的离析又是肇自何时?纷繁多变的现代艺术流派,既丰富了艺术形式,又包含着艺术与美的对抗,特别是一部分哗众取宠,屈从于消费市场的作品,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影响不小,造成了审美理想的失落;中国文艺作品受此影响,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出现了时代性内容缺失、创作形式同质化等问题,也造成反审美现象,严重影响了艺术审美功能的完整性。追根溯源,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流变,决定了审美功能的流变,艺术发展呼唤审美价值回归。艺术审美功能的回归、审美价值的重振需要审美功能论的指引。随着艺术边界的拓展、祛魅的需求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渐养成,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补充和完善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传统时代艺术观念中的审美理想、近现代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审美价值的探索,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提供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形成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指明了方向,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原则下的多元体系构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人民性内核,注定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首先凸显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基础、美学内涵以及深厚的美育内核,使得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了共同的审美向度,产生了紧密地联系和良性互动,要求我们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审美人格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化传播。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为我们重振审美价值提供了新的路径,生活审美、生态审美、共同体审美也必将成为新时代审美的重要价值。无论是在艺术主题上、艺术语言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我们都迫切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批评、构建审美社会、为世界提供中国审美方案,进行审美价值输出,由此为人民提供纯粹的审美关怀,这是艺术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王停停[9](2020)在《师范生美育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当一批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需要职前职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协同努力。师范生位于教师的职前阶段。因此,师范生美育对提升教师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师范生美育是以师范院校为实施主体,以师范生为受教主体,以培养师范生审美能力为目标的美育教育。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澄明了师范生美育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师范生美育的应然之态。基于相关理论,本研究以师范院校的美育教师、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为辅助,了解了师范生美育的概况;主要运用叙事研究法,呈现出2名教师和7名师范生的美育故事,对师范生美育的实然进行深入探析: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进行美育的过程是怎样的?达到了何种效果?影响其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师范生美育的实效性?研究发现,师范生美育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美好与迷失并存。美好体现在:“德艺双馨”的教师和美丽的校园环境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教师以身作则为师范生指明了求学、为师、为人之道;校园之美使师范生获得身心的愉悦。迷失体现在:美育课程、美育活动的实施与应然之态严重脱离。面对美育选修课程,师范生持拒绝态度;面对艺术技能必修课程,师范生内心充满挫败感;面对美育活动,师范生有着从向往到失望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师范生的审美能力处于“知美育美”和“未知而不育”两种状态。研究归纳了影响师范生美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知识教育的大环境;师范院校的美育机制;师范生的审美经验水平,并从教育管理部门、师范院校和师范生三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师范生美育实效性的建议。
钟群[10](2020)在《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不断深度融合、创新,高等教育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建设优质网络教学资源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高校美育担负着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人文修养,在专业化基础上培养审美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任务,其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已经指出高校要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大力开发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慕课,即美育网络教学资源。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资源虽然数量不少,但优质的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资源还很欠缺,与学生对优质的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和期盼还不相适应。评价具有独有的反馈、诊断、指导和干预作用,是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措施,是撬动建设科学有效、富有美感的高质量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资源的有力杠杆。然而,当前的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采用网络教学评价的一般标准,没有突出高校美育特殊的目标、内容和作用,难以揭示高校美育网络教学的实质问题,不具有针对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进行评价的功能。由此,如何进行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便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既要考虑作为情感教育、人格教育的美育的内容和规律,又要考虑具有时空分离、碎片化学习的网络教学的鲜明特征。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派生出以下问题:依据什么来评?评什么?怎么评?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专家调查法、对数加权法等方法尝试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构成了研究的主体内容,包括:研究一:确定了评价的主要理论依据,并依据教学内容特征,将高校美育网络教学活动分成了四大类型,对应实现特定功能的美育目标,为评价目标定位打下基础。研究二:构建了结构合理、逻辑分明的评价目标体系(回答依据什么评)。以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审美发展为总目标,即要求美的教学和学生发展目标的同时达成。根据系统论观点,条件臻美、过程完美、成果精美为子目标,三者层层推进、环环紧扣,共同达到总目标。研究三:确定了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学习讨论、学生作品作业表现8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回答评什么)。研究四: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由此在指标系统的评价形式下,选择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经常性的内部评价和合理时间范围内的外部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法(回答怎么评)。研究五:基于对评价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前述分析,进一步构建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回答用什么评)。首先,将评价目标体系分解为评价内容、评价项目,再合理转化为评价指标,添加指标描述,初步构建出指标体系粗框。接着,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初构的指标体系中指标必要度、指标说明等问题进行调查,共进行了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共识率均超过80%,达成一致意见,经定量与定性分析修订、重构出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框架,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最后,由于各指标对高校美育网络教学活动的作用大小和重要程度存在差异,向专家组进一步发送了相对权重调查问卷,根据统计结果采用对数加权法对各指标分配了相应的权重,构建出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的相对权重体系。通过抽取20门高校美育网络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应用,以此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效度。信度检验中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达0.843,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效度检验中效标关联效度均大于或等于0.637,具有中强度相关性,证明了其确实合理有效、可靠稳定。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还离不开制度保障、人员支持和智能化的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平台建设。平台建设是实施关键,要求采用新兴技术智能采集、存储、分析数据,结合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指标做出科学精准的评价,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智慧化的改进决策。
二、摄影欣赏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摄影欣赏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财经类高校美育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财经类高校美育变革的发生背景分析 |
1. 网络发展突显美育教师素养短板 |
2. 专业主义倾向造成美育重点虚焦 |
3. 传统教育惯性造成美育环境缺失 |
三、财经类高校美育实现途径探索 |
1. 聚焦教师审美素质成长,形成“美之召唤” |
2. 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共建“美育课堂” |
3. 延展美育环境审美边界,拓展“审美时空” |
(2)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中美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一)没有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 |
(二)授课方式单一 |
(三)教材不生动 |
二、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一)时代的必要性 |
(二)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
(三)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
三、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
(一)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
1.实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原则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
2.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原则培养文化自信素养。 |
3.高职院校美育目标分类。 |
(二)根据高职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确立课程教学内容 |
四、创新美育教学模式 |
(一)从教材到教学模式的转化 |
(二)美育课程的重构 |
五、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审美化管理体系 |
(一)加强美育学习,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 |
(二)加强美育科研,培育稳定的美育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 |
(三)为美育课程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
(四)美育课程资源平台保障 |
(五)美育质量评价 |
(3)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
1.3.1 创新之处 |
1.3.2 技术路线 |
1.4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相关概念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扎根理论法 |
2.2.4 特尔菲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理论解读 |
3.1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内涵探析 |
3.1.1 理论基础 |
3.1.2 实施依据 |
3.1.3 实施原则 |
3.2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呈现及特性分析 |
3.2.1 学习样态呈现 |
3.2.2 特性分析 |
4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提取 |
4.1 提取方法及设计 |
4.1.1 提取方法 |
4.1.2 设计步骤 |
4.2 影响因素初选 |
4.2.1 初选过程 |
4.2.2 初选结果与分析 |
4.3 影响因素优化 |
4.3.1 优化过程 |
4.3.2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
5.1 预试量表设计与制定 |
5.1.1 预试量表的内容设计 |
5.1.2 预试测量题项的确定 |
5.2 预试量表测量优化 |
5.2.1 预试量表的测量优化 |
5.2.2 预试量表优化后的检验 |
5.3 正式量表的确定 |
5.3.1 正式量表的发放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6.1 模型假设 |
6.2 模型拟合 |
6.2.1 模型违反估计检验 |
6.2.2 模型拟合度检验 |
6.2.3 模型路径分析 |
6.3 结果分析与优化路径 |
6.3.1 结果分析 |
6.3.2 优化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半结构式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 C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 D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 E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题项调查问卷 |
附录 F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调查问卷 |
附录 G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 H 样本各题目的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基本概念释义 |
1.4.1 美的本质 |
1.4.2 审美教育 |
1.4.3 审美力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
2.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
2.1.2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本文研究的理论生长点 |
2.1.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研究的理论落脚点 |
2.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的思想资源 |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思想演化 |
2.2.2 西方思想历史中关于审美与道德教育结合的理论积淀 |
2.2.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对其他相关学科理论资源的借鉴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属性 |
3.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涵义解析 |
3.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界定 |
3.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概念探析 |
3.1.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概念的深度解析 |
3.1.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概念的“三维”解析 |
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本质属性 |
3.2.1 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 |
3.2.2 表现形式具有审美性 |
3.2.3 运用过程具有艺术性 |
3.2.4 功能价值具有超越性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
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主体要素 |
4.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审美力的价值之维 |
4.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力内外构成 |
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客体要素 |
4.2.1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的一种普遍而现实的需要 |
4.2.2 审美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集中体现 |
4.2.3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象审美力的重要意义 |
4.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载体要素 |
4.3.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关联 |
4.3.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载体的构成 |
4.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环境要素 |
4.4.1 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作用 |
4.4.2 硬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
4.4.3 软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影响 |
4.5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间的审美关系 |
4.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结构要素审美关系的特点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与运行机理 |
5.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内生动力系统分析 |
5.1.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基本矛盾 |
5.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具体矛盾 |
5.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运行机理诠释 |
5.2.1 “以美促知”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
5.2.2 “以美动情”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
5.2.3 “以美强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
5.2.4 “以美导行”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运行展示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分析 |
6.1 中国共产党创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方法实践 |
6.1.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学方法实践 |
6.1.2 新中国成立后思政审美力实践的历史发展 |
6.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现有经验 |
6.2.1 探索机制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体系 |
6.2.2 加强平台搭建,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阵地 |
6.2.3 加强产品供给,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内容 |
6.3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6.3.1 教育者:审美素养和艺术运用能力有待提升 |
6.3.2 教育载体:其审美价值与艺术化使用效率有待挖掘与提高 |
6.3.3 教育内容:能满足学生审美需求的审美力实践内容有待丰富 |
6.3.4 教育过程:审美力实践互动不足与层次有待进步 |
6.4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状的归因分析 |
6.4.1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已有经验的总结 |
6.4.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现存问题的归因 |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创新发展的新思考 |
7.1 创新思政审美力理念,推进协同育人 |
7.1.1 树立“审美心理协同”理念 |
7.1.2 树立“以学生思政审美需求为中心”理念 |
7.1.3 树立“思政审美力大格局”理念 |
7.2 明确思政审美力三阶段目标 |
7.2.1 首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
7.2.2 中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
7.2.3 长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性丰富完善、素质全面发展 |
7.3 强化思政审美力实践原则,规范教育实践导向 |
7.3.1 坚持方向性原则 |
7.3.2 遵循“美的规律”原则 |
7.3.3 体现可操作性原则 |
7.3.4 依据创新性原则 |
7.4 丰富思政审美力载体,搭建多样化平台 |
7.4.1 完善课程载体建设 |
7.4.2 提升活动载体建设 |
7.4.3 探索网络载体建设 |
7.4.4 改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
7.5 优化思政审美力管理,提升组织保障水平 |
7.5.1 强化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的管理 |
7.5.2 加强高校各部门的协同管理 |
7.5.3 增进考核评估管理 |
7.5.4 推动高校智库管理 |
7.6 美化思政审美力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
7.6.1 优化社会环境建设,画好先进审美文化发展建设同心圆 |
7.6.2 改善学校环境建设,搭建好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实践的主舞台 |
7.6.3 强化家庭环境建设,扣紧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第一颗纽扣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行业发展需要:消费升级推动新业态发展呼吁生活美学 |
2.审美教育需要:精致消费文化催生审美能力素质新要求 |
3.课程开发需要:中职课程改革实践呼唤审美课程新发展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3.研究创新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四)文献研究综述 |
1.国外生活美学研究综述 |
2.国内生活美学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休闲生活美学 |
2.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
3.中职酒店专业 |
(二)理论基础 |
1.全人教育理论 |
2.斋藤百合子日常生活美学理论 |
3.学习领域课程理论 |
4.大卫·库伯体验学习理论 |
三、《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探索 |
(一)前期调查研究 |
1.行业调研数据分析 |
2.中职调研数据分析 |
3.调研结论 |
(二)岗位工作过程、典型任务及能力分析 |
1.中职酒店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
2.休闲生活审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
3.中职生职业审美能力素质分析 |
(三)课程目标定位与内容设计 |
1.目标定位 |
2.内容设计 |
(四)课程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 |
1.课程教学大纲 |
2.课程实施方案 |
(五)课程教学评价与保障措施 |
1.课程教学评价 |
2.课程保障措施 |
四、典型课例:《咖啡文化之美》 |
(一)课例背景 |
1.课例选择 |
2.实施对象 |
(二)教学准备 |
1.教学理念 |
2.教学内容 |
(三)教学实施 |
1.教案设计 |
2.实施条件 |
3.实施过程 |
(四)评价与反思 |
1.教学评价 |
2.教学反思 |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职学校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中职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课例实施场景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历史的考察 |
2.时代的召唤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一、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一)美育概念以及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1.美育的概念界定 |
2.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美育的理论依据 |
1.中国美育思想 |
2.西方美育思想 |
3.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 |
二、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的必要性及价值体现 |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美育的必要性 |
1.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
2.加强美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 |
(二)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
1.促进大学生从被动客体向主动主体转化 |
2.促进大学生从知识吸纳向情怀培育转化 |
3.促进大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
4.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现 |
5.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
三、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学元素缺乏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课程开展效果较低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实践教育活动开展欠缺 |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资源开发不足 |
5.部分教育者的审美意识淡薄 |
(二)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分高校侧重于大学生的智育与德育而不重视美育 |
2.部分大学生审美意识缺乏及审美能力欠缺 |
3.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
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促进美育价值实现的路径 |
(一)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教学的美育元素 |
(二)发挥所开设美育课程的实际作用 |
(三)开展审美实践性教育活动 |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资源开发 |
(五)重视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
(六)提高大学生自我美育能动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审美化教学理论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以S小学A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美育理论研究 |
1.近现代美育思想 |
2.当代美育思想 |
(二)美育实践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六、概念界定 |
(一)美育 |
(二)审美化教学 |
七、理论基础 |
(一)审美化教学理论 |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范例教学理论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化表现 |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化表现 |
(一)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化表现 |
(二)非文学作品的审美化表现 |
二、教学的审美化表现 |
(一)教师的审美素养 |
(二)教师与教材关系的审美化表现 |
(三)教学设计的审美化表现 |
1.教学目标设计 |
2.教学内容设计 |
3.教学过程设计(内容) |
4.教学过程设计(形式) |
5.教学评价设计 |
(四)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表现 |
第二章 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一)识字系统分析 |
(二)阅读系统分析 |
(三)习作系统分析 |
(四)口语交际系统分析 |
二、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师对教材的掌握情况 |
1.知识点掌握较好 |
2.审美因素挖掘不充分 |
(二)教学设计的审美化现状 |
1.教学目标的设计 |
2.教学内容的设计 |
3.教学形式的设计 |
4.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三)教学过程的审美化现状 |
1.教学内容的处理 |
2.教学的组织形式 |
3.教学评价的应用 |
4.师生的课堂表现 |
(四)学生学习成果审美化现状 |
1.作业内容的布置 |
2.作业形式的采用 |
第三章 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社会——美育观念有待更新 |
二、学校——缺乏对美育的重视 |
三、教师——审美化教学知识技能仍需加强 |
(一)审美教育目标功利化 |
(二)教学外在形式单一化 |
(三)教学过程缺乏情感性 |
(四)美育应用实践形式化 |
四、家长——家庭教育投入不足 |
第四章 对小学语文课堂实施审美化教学的建议 |
一、重视美育,发挥学校独特作用 |
(一)面向社会,加大美育宣传 |
(二)联动家庭,增强家校合作 |
(三)优化校园,创造审美环境 |
(四)聚焦教师,夯实美育基础 |
二、教师实践,开展审美化教学 |
(一)自觉提升自身审美素养 |
1.树立教师职业自信 |
2.拓宽自身学习领域 |
3.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
4.掌握审美化教学相关理论 |
(二)正视教学外在形式审美化 |
1.丰富教学方法 |
2.丰富教学手段 |
3.丰富教学表现形式 |
(三)注重对学生的审美化评价 |
(四)利用审美化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
1.锻炼学生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 |
2.培养审美欣赏能力,理解美的本质 |
3.创造审美表现机会,树立主体自信 |
4.激发审美创造能力,提升审美素质 |
(五)利用审美化教学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
1.提升识字能力 |
2.提升阅读能力 |
3.提升写作能力 |
4.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
(六)引起对作业审美化的重视 |
1.丰富作业类型 |
2.学生自拟作业 |
三、家长协同,支持审美化教学 |
(一)增强教育责任意识 |
(二)优化家庭教育质量 |
1.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三)积极与学校沟通 |
1.充分了解子女的成长动态 |
2.全力配合教师教学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艺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需求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使命 |
(三)艺术审美理论的现状分析 |
(四)重振艺术审美功能的呼唤 |
二、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艺术功能的研究 |
(二)关于艺术审美功能的研究 |
(三)关于艺术美的体现的研究 |
(四)对艺术审美问题多学科研究的反思 |
四、本文的思路与方法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一章 艺术审美功能论概观 |
一、艺术功能与艺术审美功能论 |
(一)艺术的概念 |
(二)艺术功能及其内涵 |
(三)艺术审美功能论 |
二、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历史回溯 |
(一)早期“模仿”说中的审美观念 |
(二)“自由的艺术”与审美的凸显 |
(三)艺术审美功能的确认 |
(四)艺术审美本质的发现 |
三、艺术的主要审美功能 |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
(二)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 |
(三)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 |
(四)艺术的审美心理调节功能 |
(五)诸功能之间的联系 |
四、艺术审美功能的特点 |
(一)完整性 |
(二)广泛性 |
(三)时代性 |
(四)民族性 |
五、影响艺术作品审美功能的因素 |
(一)时代背景 |
(二)艺术体裁 |
(三)艺术风格 |
第二章 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历史流变与审美理想的失落 |
一、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历史流变 |
(一)原始艺术:似乎形同陌路的开始阶段 |
(二)古典艺术:可谓如胶似漆的蜜月阶段 |
(三)现代艺术:貌离而神不离的对抗阶段 |
二、现代、后现代艺术中真与美的对抗 |
(一)艺术视阈下真与美的互动 |
(二)哲学视阈下真与美的竞合 |
(三)现代艺术视阈下真与美的对抗 |
三、审美功能的离析 |
(一)时代精神的缺失 |
(二)艺术创作的同质化 |
(三)非理性审丑及其影响 |
四、审美理想的失落 |
(一)审美意识的消解 |
(二)审美实践的偏离 |
(三)审美本质的错位 |
第三章 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补充与完善 |
一、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时代之维 |
(一)艺术边界的拓展 |
(二)祛魅的需求 |
(三)民族自信的必然 |
(四)艺术发展的呼唤 |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历史之维 |
(一)传统时代艺术观念中的审美理想 |
(二)近现代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思想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审美价值的探索 |
三、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文艺思想 |
(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鲜明特征 |
(三)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 |
四、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理论框架 |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原则 |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体系 |
(三)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实践品格 |
第四章 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向度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基础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内涵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美育的关系 |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
(一)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一致性 |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对接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美丑”之辨 |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引导审美人格教育 |
(二)新时代公民审美教育的文化追求 |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化传播 |
第五章 新时代审美价值的重振路径 |
一、新时代审美价值的再发现 |
(一)生活审美的升华 |
(二)生态审美的转向 |
(三)共同体审美的期许 |
二、新时代艺术主题的再明晰 |
(一)致力于民族文化的自觉 |
(二)致力于个人品质的提升 |
(三)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三、新时代艺术语言的再丰富 |
(一)基本章法的传承 |
(二)意境格调的创造 |
四、新时代审美价值的再输出 |
(一)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艺术批评 |
(二)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为世界提供中国审美方案 |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构建审美社会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师范生美育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师范生美育的迫切性 |
(二)师范生美育的独特性 |
(三)师范生美育的现实地位不高 |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美育思想发展综述 |
(二)美育理论建构 |
(三)美育本质的研究现状 |
(四)大学生美育的相关研究 |
(五)师范生美育的相关研究 |
(六)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叙事研究法 |
六、研究过程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 |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四)研究结果的呈现 |
第一章 师范生美育之“春风化雨” |
一、“德艺双馨”的刘老师 |
二、钟灵毓秀的校园 |
三、叙事小结 |
第二章 师范生美育之“迷踪失路” |
一、拒课程于门外 |
二、席卷内心的强烈挫败感 |
三、社团人的心路历程 |
四、叙事小结 |
第三章 师范生美育之“知情意行” |
一、墨笔丹青育美人 |
二、无育美之心 |
三、有育美之心而力不足 |
四、叙事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师范生美育的过程 |
(二)师范生的审美能力水平 |
(三)影响师范生美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
二、建议 |
(一)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管与支持 |
(二)师范院校应有的变革 |
(三)师范生应作出的努力 |
第五章 研究反思 |
一、对研究伦理的反思 |
二、研究过程的反思 |
(一)对取样的反思 |
(二)对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反思 |
三、对研究结论的反思 |
(一)对师范生美育的思考 |
(二)研究的推广性问题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1.背景 |
2.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1.美与美育 |
2.高校美育 |
3.高校美育教学 |
4.网络教学 |
5.网络教学评价 |
(三)文献综述 |
1.高校美育的目的与内容 |
2.高校美育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3.高校美育教学模式 |
4.网络教学的要素、模式与系统 |
5.网络教学评价模式、对象与指标 |
6.借鉴与不足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思路与框架 |
2.主要方法 |
(五)价值和创新 |
1.研究价值 |
2.创新点 |
二、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的立论基础 |
(一)主要理论依据 |
1.泰勒行为目标评价理论 |
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美学与美育理论 |
(二)评价目标定位:四大教学类型及其教学目标 |
1.美育理论类教学—提高审美知识涵养,侧重培养审美鉴赏力 |
2.美育技能类教学—掌握1-2项审美与艺术技能,侧重培养审美表现力 |
3.专业美育类教学—提升专业审美趣味,侧重培养专业审美创造力 |
4.美育综合类教学—全面提升各项素质,侧重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 |
三、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的设计 |
(一)明确评价目标体系 |
1.目的—提升高校美育网络教学活动质量水平 |
2.总目标—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中实现学生审美发展 |
3.子目标—条件臻美、过程完美、成果精美 |
(二)确定评价内容 |
1.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界面和技术 |
2.学习支持服务:资源、情感和智能 |
3.教学目标:定位和表述 |
4.教学内容:内容目标一致性、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
5.教学方法:科学性、艺术性和高效性 |
6.教学实施:教学结构、深度融合、情境和教师形象 |
7.学习讨论:活跃度和愉悦度 |
8.学生作业作品表现:目标达成、内容准确和形式新颖 |
(三)选择评价方法 |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
2.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
四、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评价指标的初构 |
(二)基于专家调查法的评价指标重构 |
1.问卷编制和数据分析说明 |
2.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评价指标的权重确立 |
1.指标权重构建方法—对数加权法 |
2.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四)信效度检验 |
1.检验思路与步骤 |
2.检验结果 |
五、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的实施保障 |
(一)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的制度保障 |
1.明确评价主体责任,落实各项保障举措 |
2.制定定期评价细则,发布美育网络教学自评报告 |
3.完善学分转换机制,促进评价体系发展 |
(二)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的人员支持 |
1.着力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提升跨学科素质 |
2.整合跨界美育教学评价力量,探索协同评价机制 |
(三)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的平台建设 |
1.采用新兴技术智能化收集评价数据 |
2.结合指标做出科学精准评价 |
3.提供智慧化教学改进决策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摄影欣赏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财经类高校美育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J]. 王敏.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1(06)
- [2]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 陆樱樱. 才智, 2021(34)
- [3]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D]. 史壮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研究[D]. 吕明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5]中职酒店专业《休闲生活美学》课程开发研究[D]. 邹诗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D]. 亓传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审美化教学理论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以S小学A班为例[D]. 林楚乔. 喀什大学, 2020(07)
- [8]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D]. 曲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师范生美育的叙事研究[D]. 王停停.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高校美育网络教学评价研究[D]. 钟群.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