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显示器设计中的工效用视域(论文文献综述)
罗先培[1](2018)在《军用电子设备的硬件人机界面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军用电子设备作为武器装备实现某种作战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武器装备人机交互的重要窗口。性能的提升以及可靠性的保证是当前国内军用电子设备的研究重点。虽然随着军事装备技术的发展,各装备研究机构对军用电子设备人机交互设计的研究关注度也有所提升,但国内军用电子设备人机交互设计和消费类电子设备及国外军用电子装备有很大差距,指导设计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善。本论文以军用电子设备硬件人机界面为研究对象,以人机工程学理论为研究指导,采用文献检索、标准研究等方法,开展军用电子设备人机界面特征分析、解放军指战员(即用户)生理心理特征分析、生理心理与人机界面关系等研究内容。以人为中心,具体探索军用电子产品用户的身体尺寸、视觉、触觉、听觉、心理与人机界面之间的关系,提出功能区布局、文字及图形符号、控制元器件选型、编码、颜色等人机界面设计原则,并利用成果开展典型军用电子设备硬件人机界面设计,创建合理的评价方法,验证设计原则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军用电子设备人机界面操作舒适、识别简单、精确性高的目的。本论文形成的设计原则将有效指导军用电子设备的研发,为军事装备向更易用、更好用、更可靠地用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成果也可应用于其他电子设备的工业设计中,为电子方设备人性化设计发挥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李博,吉晓民,陈登凯,余隋怀[2](2014)在《多约束下的载人潜器舱内计算机辅助工效设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能使载人潜器舱内工效设计人员加深对多约束条件下舱内人员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约束条件的理解,有效地辅助设计方案的智能生成与优化。提出了基于虚拟人体模型参数作为布局设计解空间的参数获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的舱内人-机界面布局设计方案计算智能求解方法、基于知识推理的舱内色彩工效设计方案获取方法和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载人舱工效设计方案智能优化方法,以此为基础,应用UG二次开发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了载人潜器舱内人机工效设计计算机辅助系统。通过设计实例的人机工效布局和色彩设计与方案优化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李余峰,薛艳敏,张晓辉[3](2011)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电子设备人机界面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以电子设备在具体生产中的信息交互作为设计切入点,分析了矢量控制器的显示器和控制器在使用时的人机特点,探讨了电子设备在人机界面设计中应遵循设计原则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有效地人机界面设计原则,包括功能区布局、文字图形符号设计、色彩编码、听觉、触觉等设计原则,通过基于人机工程的设计达到操作舒适,识别简单、精确性高的目的。
董占勋[4](2009)在《基于三维人体扫描的客制化产品工效学评价技术与应用》文中认为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产品的宜人性、可用性、以及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工效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依照用户的身体形态、情感喜好、个性需求等因素设计制造的“客制化产品”逐渐受到青睐。“客制化产品”带给人们生活更大的舒适性和便捷性,迎合了现代人的消费观念,是产品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人体形态信息为代表的用户信息是“客制化产品”设计的基础。如何能充分挖掘并准确描述用户信息,如何能有效利用用户信息并可以对设计全流程提供指导,如何能在产品生产制造前就对其是否符合用户信息进行评价与反馈,是当前“客制化产品”设计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将三维人体扫描技术和工效学评价方法引入“客制化产品”设计领域。在虚拟环境下建立工效学评价系统,使用富含个体信息的三维人体扫描优化模型和产品数字模型进行操作过程的工效学仿真,并将产品工效学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反馈设计。这一方面可以使得用户信息能贯穿并影响整个产品设计过程,设计出最符合用户个体特点的“客制化产品”;另一方面,在数字模型阶段就能对产品进行王效学仿真与评价分析,可以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效率、节约设计资源。本文在总结“客制化产品”设计、三维人体扫描、工效学仿真评价等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基础上,研究了以下内容:(1)针对工效学仿真对三维人体模型的要求,研究了三维人体扫描技术,模型修复技术,提出基于“特征模板”的三维人体模型简化方法,使得人体模型在保持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简化;(2)针对“大量客制化”对三维人体标准模型的要求,结合第二次全国人体尺寸测量数据,研究了中国人体体型分类方法和分类参数的选择,提出基于“聚类”结果的标准化模型生成方法,使得统计学模型更为真实可信;(3)针对工效学操作过程仿真的要求,研究了姿势预测方法以及服务于仿真过程可视化的皮肤变形技术。引入四元数插值方法优化骨骼皮肤混合算法和关键帧插值算法;(4)对部分标准工效学评价方法进行了针对中国人体型和生理特点的参数修正,使之适于中国人群。结合工效学实验和数据分析结果,对可及度、视域等工效学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扩展性评价方法在虚拟环境下的功能实现手段;(5)集成研究成果开发了客制化产品工效学评价原型系统。以驾驶舱和书架为例,分别对坐姿和站姿两种常见的产品交互姿态进行了工效分析评价与研究,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客制化产品工效学评价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伟[5](2009)在《民用飞机维修性工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工效设计已成为民用飞机维修性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飞机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维修性工程和工效学理论,将维修性设计与人机工效设计进行综合与集成,提出了“维修性工效设计”的概念,以实现民用飞机维修性与人机工效同步设计的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多要素同步设计的系统工程过程建模、维修性工效设计指标体系、维修性工效指标模拟技术与方法。本文建立了民用飞机维修性工效设计的系统工程过程模型,使其与传统的维修性设计流程相匹配。针对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在专业维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将专业维拓展为“支持维、组织维、技术维和管理维”,建立了系统工程多维结构模型SEMDM及其各维度的活动矩阵。利用IDEF0过程建模工具,完成了民用飞机维修性工效设计的系统工程过程建模与输入输出信息流分析。本文针对大型复杂系统多要素同步设计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构建民用飞机维修性工效设计指标体系的新思路。综合分析国内外工效设计标准,以众多的设计约束为输入,研究了民用飞机维修性工效设计要求的一般生成过程;统一了实数、区间数和模糊数的距离计算公式,以不同设计状态下的维修性工效数据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维修性工效设计要求之间的促进关系;并基于“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建立并优化了民用飞机维修性工效设计指标体系。依据虚拟现实的维修性工效分析与仿真流程,本文提出了基于Huffman编码的碰撞检测算法、基于维修动素时间标准的时间预计模型和基于虚拟维修仿真的工作负荷预计模型等维修性工效仿真模型。解决了刚体模型和变形体模型在虚拟维修环境及其作业空间布局仿真中的碰撞检测精确性问题;在对比分析维修动素与MODAPTS的时间换算关系的基础上制定了维修动素时间标准,解决了确定维修作业时间标准的难题;通过动态提取虚拟人在维修仿真过程中的动作数据并计算其能量代谢,直接预计人体的工作负荷,解决了虚拟仿真环境下无法对虚拟人生理变化进行响应的难题。
钟兴华[6](2008)在《装备产品人机设计及三维演示实现的若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系统人机界面几何位置关系设计是机械系统人机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随着基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条件。本文以人机工程学理论为基础,对机械系统人机界面设计及其相关问题做了有益探索和研究。将人机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人体测量数据等引入机械装备人机设计中,并应用于机械产品人机界面及外部防护设计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对机械产品三维动态演示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尝试,使产品在投产前,生动展现“样机”的工作状态和运行过程,为机械设备设计初期的方案论证和原理演示做了有益探索。本文首先论述了机械系统人机界面的基本类型及其发展变化特点;给出了机械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制定了机械产品人机系统的设计方法与流程;对产品设计中人体尺寸数据的构成及百分位的选择与应用进行了说明,为机械装备产品人机界面设计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其次,结合塑封二极管管脚校直机新产品的造型设计,根据人体相应部位的参数百分位数及尺寸修正量,设定其显示装置、观察窗的位置及观察窗的最小尺寸,以及把手和控制面板的布置位置,为机械装备人机界面的合理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机械防护的设计原则,运用虚拟设计手段完成了塑封二极管管脚校直机的外部防护设计,较好地应用了上述设计原则和方法。结合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矿石高压辊磨技术与设备的研制项目),对所设计的高压辊磨设备三维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包括模型转换与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根据不同CAD系统间的图形交换机制,分析了不同CAD软件系统间数据存储格式的差异及其对模型数据转换的影响;通过合理的方法选择和参数设置,解决了实体模型的数据交换及其模型精度的控制问题。同时,对整个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给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王坤茜,林捷晖[7](2005)在《并联机构造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从并联机构的造型与功能、结构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并联机构造型设计的方法,并对并联机构的控制面板设计进行研究。
郎晓敏[8](2004)在《基于并行工程的民用飞机维修性定性指标验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民用飞机,其维修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全寿命周期费用,也将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在飞机的早期阶段,必须充分考虑飞机的维修性问题。 本文在详细研究军用飞机维修性定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民用飞机的维修性定性指标体系。针对可达性指标,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验证:第一,提出可达时间的概念,给出可达时间的求解方法,从定量的角度来衡量定性指标;第二,从视觉可达的角度来评价可达性的好坏,提出视觉可达性的验证方法:相对位置验证法和视野内切锥验证法,并给出计算机辅助验证流程;第三,从作业空间可达性的角度来评价可达性的好坏,研究了作业空间计算机辅助验证准则、内容和验证流程。最后以主起落架机轮组的装配图为例,详细说明了计算机辅助验证方法。 本文提出的在飞机设计早期阶段对飞机维修性定性指标进行验证的方法,对于构建民用飞机维修性虚拟评估与验证的计算机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范红梅[9](2004)在《人机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战争对武器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武器的结构愈加复杂,操作使用环境更加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考虑操作者的生理、心理因素,对设备、操作空间等进行人因分析,处理好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现代武器设计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步兵战车人机系统为分析对象,在对人机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做了相关研究。开发并完善了步兵战车人机系统设计计算机仿真软件。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本文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 (1) 分析并创建了人机系统工效分析参数数据库应用系统; (2) 研究并模拟了人体的操作区域和视域,实现了作业空间的人机工程设计与分析; (3) 设计了战斗室内的人机交互界面和软件操作界面。 实践表明,该软件具有高效、实用的特点。它的开发将为人机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完善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高双林[10](2003)在《木工宽带砂光机人机界面优化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的核心问题是设计一个良好的人机界面。合理的人机界面设计对系统的安全性、工作效率、操作人员的舒适性以及保障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形势,对木工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的人机工程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人机界面方面的研究已开始受到关注,并将成为木工机械研究方面的主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在设计砂光机的人机界面时大都是以经验方式或者仿造国外产品设计,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持,也不符合我国人体尺寸参数,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特别是其与人机工程学相结合的研究尚无前例。 本研究运用人机工程学理论和设计原则,首次在国内对BSG2713QA四砂架双面宽带砂光机的显示/控制、操作调节和噪声三个界面进行了深入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指出了木工宽带砂光机人机界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确定出砂光机人机界面的优化参数和设计方案;提出了评价设计方案优劣的指标—人机界面优度的概念,并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创建了一种分层次人机界面模糊综合评判系统模型(FCES)和人机界面优度计算公式,用于对人机界面进行评价和促进人机界面的优化设计。 研究中依据调节旋钮直径尺寸、形状要适合人的手形,使人能用最大力并达到最大扭矩的功效的基本要求,自行设计测试系统,测试、研究了定厚调节旋钮的操作人机界面参数对最大操作扭矩的影响,实验表明:旋钮形状对最大扭矩有较明显的影响,特别是直径越大,其差别比较明显;最大扭矩随着直径的增加而增大,但不是直线增加,当直径超过75mm时,最大操作扭矩反而下降。 运用人机界面设计的具体原则,对木工宽带砂光机的显示/控制界面进行的分析和优化设计,从显示元件的布局、控制元件的布局、控制台的几何尺度,显示和控制界面的匹配编排等几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 在我国从生理和心理指标研究木工机械噪声问题尚未见报道的情况下,首次对砂光机的噪声性质和频谱构成进行分析可知,砂光机噪声属于中低频噪声,其噪声对人心率的影响测试表明:尽管个人差和时间变化的影响都很显着,但随着噪声暴露时间 摘 要的增长,噪声的影响很明显。而这种心率的增加,属于紧张引起的心理负荷,容易导致判断能力下降和误操作,其危害不可忽视。 首次提出用设定一个虚拟噪声源的方法,预测噪声测试点周围的噪声,并依此绘制砂光机噪声传播的声压等值线图,为选择控制台的安装位置提供了依据。在!〕前,对降低或隔离砂光机的噪声尚无有效方法和技术措施的情况下,提出合理选择砂光机控制台的安装位置和佩带噪声个体防护用具是防噪声的有效途径。 关于人机界面的优化评判问题研究很少,特别是木工机械的人机工程优化评判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告。本研究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与基本原理,用分值集合取代模糊集合的方法,避开了建立隶属函数的难题,创建了一种分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系统模型。该系统包括评判模型、模型的结构层次、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权重系数、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程序计算软件等内容。该评判系统不仅能对人机界面的几何尺度因素进行评价,而且对非几何尺度因素也能评价,有效地解决了对人机界面复杂因素定量化评价的问题。 围绕所研究的问题,首次建立了评价人机界面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大量人机工程实验数据、人体生物力学数据、人体解剖学数据、人体测量学统计数据与己有的研究结论统一起来;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的特性,通过求算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出每一层次的全部评价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用数学的方法将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化处理;提出人机界面优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作为人机界面的评价指标,人机界面优度是0~l之间的一个数值,数值越接近1,说明人与机械之间的匹配合理程度越好。 结合人机界面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实际,开发了《砂光机人机界面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系统》软件。该系统是在WINDOWS 2000下应用Delphi高级程序语言开发的、基于数据库的多层次模糊评价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层次分明、功能较完善、算法科学、实时存取、体现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系统可在 W i ndows98/ME/ZK/XP下运行。 最后,用新开发的人机界面分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系统软件,对优化前后的砂光机人机界面进行了评价,并获得评价结果。 本研究结合国内木工宽带砂光机人机界面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际调 3 摘 要查、测试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有理论价值的结论,对其它木工机械人机界面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儿发、建立木【_机械人机界面专家评价数据库和家具人机界面专家评价数据库提供一利。可鉴沿的理论方法。
二、产品显示器设计中的工效用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品显示器设计中的工效用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1)军用电子设备的硬件人机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需求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机工程学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2 硬件人机界面设计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军用电子设备特征分析 |
2.1 军用电子设备概念 |
2.2 军用电子设备使用环境及使用对象 |
2.2.1 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
2.2.2 热环境 |
2.2.3 振动环境 |
2.2.4 噪声环境 |
2.2.5 电磁辐射环境 |
2.2.6 军用电子设备使用对象分析 |
2.3 军用电子设备设计内容 |
2.3.1 整体结构设计 |
2.3.2 热设计 |
2.3.3 强度和刚度设计 |
2.3.4 电磁兼容性设计 |
2.4 军用与工业用电子设备的设计区别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军用电子设备硬件人机界面设计原则 |
3.1 硬件人机界面设计总原则 |
3.2 硬件人机界面空间尺寸设计原则 |
3.2.1 坐姿操作显控台硬件人机界面空间尺寸设计原则 |
3.2.2 立姿操作显控机柜硬件人机界面空间尺寸设计原则 |
3.3 硬件人机界面布局设计原则 |
3.3.1 操作面板总体布局设计原则 |
3.3.2 操作面板控制元器件布局设计原则 |
3.3.3 操作面板控制器件运动与系统响应相应性设计原则 |
3.4 硬件人机界面元器件选型原则 |
3.4.1 基于元器件基本要素的选型原则 |
3.4.2 基于功能的元器件选型原则 |
3.5 硬件人机界面标记设计原则 |
3.5.1 标记位置设计原则 |
3.5.2 标记性能设计原则 |
3.5.3 标记统一设计原则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指挥系统显控台的设计应用 |
4.1 某指挥系统显控台研制背景 |
4.1.1 设备研制原则 |
4.1.2 设备统一设计要求 |
4.1.3 设备组成 |
4.2 某指挥系统显控台设计分析 |
4.2.1 显控台界面尺寸设计分析 |
4.2.2 显示器选型及设计分析 |
4.2.3 硬件人机界面元器件选型分析 |
4.2.4 硬件人机界面元器件布局设计分析 |
4.2.5 硬件人机界面标记设计分析 |
4.3 某指挥系统显控台的整体设计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某车载显控系统设计应用 |
5.1 某车载显控系统研制背景 |
5.1.1 设备安装环境 |
5.1.2 显控系统实现功能 |
5.1.3 显控系统设备组成 |
5.2 某车载显控系统设计分析 |
5.2.1 操纵杆选型及安装设计分析 |
5.2.2 显控一体机显示屏选型分析 |
5.2.3 显控一体机操控面板元器件选型分析 |
5.2.4 显控一体机操控面板布局设计分析 |
5.2.5 显控一体机操控面板标记设计分析 |
5.3 某车载显控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电子设备人机界面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设备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素 |
1.1 设计原则 |
1.2 设计要素 |
2 矢量控制器面板设计编码 |
2.1 前后面板功能区域的编排 |
2.2 文字和图形符号的设计 |
2.2.1 文字符号 |
2.2.2 设备图形符号 |
2.2.3 标志图形符号 |
3 矢量控制器人机界面色彩设计 |
3.1 面板色彩处理 |
3.2 灯光信号色 |
3.3 色彩编码 |
4 结语 |
(4)基于三维人体扫描的客制化产品工效学评价技术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客制化产品设计研究现状 |
1.2.1 马斯洛需求理论与客制化 |
1.2.2 消费行为与客制化 |
1.2.3 客制化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
1.3 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扫描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基于激光的三维人体扫描技术 |
1.3.2 基于结构光的三维人体扫描技术 |
1.3.3 三维人体扫描设备比较 |
1.4 工效学评价软件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1.5 论文课题来源 |
1.6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组织结构 |
1.6.1 论文研究目标 |
1.6.2 论文组织结构 |
2 三维人体扫描及模型数据优化技术 |
2.1 引言 |
2.2 三维人体扫描数据采集 |
2.2.1 InSpeck Full Body设备 |
2.2.2 三维成像原理 |
2.2.3 照相机标定 |
2.2.4 模型数据采集 |
2.2.5 模型拼合 |
2.2.6 纹理映射 |
2.3 三维人体扫描模型数据修复 |
2.3.1 模型破洞的修复 |
2.3.2 模型“疤痕”的去除 |
2.3.3 模型不规则细节的重建 |
2.4 基于“特征”的模型面片简化技术 |
2.4.1 基于 QEM的化简算法 |
2.4.2 “特征”的识别与保留 |
2.4.3 引入交互机制的简化算法 |
2.5 模型简化的标准与误差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3 面向“大量客制化”的标准人体建模技术 |
3.1 引言 |
3.2 大量客制化和标准人体尺寸数据概述 |
3.3 人体体型分类方法 |
3.3.1 基于条件分布理论的体型分类参数选择 |
3.3.2 基于 R型聚类的体型分类参数选择 |
3.4 基于“聚类”结果的标准化三维人体建模 |
3.4.1 近似体模型的选择 |
3.4.2 参数化修改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工效学仿真及皮肤变形可视化技术 |
4.1 引言 |
4.2 工效学仿真方法 |
4.2.1 基本工效学仿真方法概述 |
4.2.2 姿势预测算法 |
4.3 基于四元数的皮肤变形和关键帧插值方法 |
4.3.1 四元数与单位四元数插值 |
4.3.2 人体骨架模型结构与运动表示 |
4.3.3 基于旋转四元数插值的骨骼混合算法 |
4.3.4 基于旋转四元数的关键帧插值算法 |
4.3.5 皮肤变形的动态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客制化产品数字模型阶段工效学评价方法 |
5.1 引言 |
5.1.1 工效学指导性原则 |
5.1.2 工效学方法 |
5.2 工效学生理评价方法概述 |
5.2.1 自述调查法(Self-report Methods) |
5.2.2 工作姿势靶向法(Posture-targeting Methods) |
5.2.3 力与疲劳测量(Effort and Fatigue Measurement) |
5.2.4 防止急性损伤(Prevent Acute Injury) |
5.3 针对中国体型优化的工效学生理评价标准方法 |
5.3.1 RULA快速上肢评估 |
5.3.2 REBA快速全身评估 |
5.3.3 NIOSH抬举算法 |
5.4 工效学生理分析与评价扩展方法 |
5.4.1 可及度分析 |
5.4.2 视域算法 |
5.4.3 产品数字模型阶段的扩展评价方法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客制化产品工效学评价系统开发 |
6.1 引言 |
6.2 系统框架 |
6.3 系统设计说明 |
6.3.1 三维人体模型皮肤与骨骼绑定工具 |
6.3.2 操作过程仿真工具 |
6.3.3 工效学评价基础工具 |
6.3.4 工效学评价扩展工具 |
6.4 系统实例分析 |
6.4.1 实例一:驾驶舱布局客制化设计 |
6.4.2 实例二:书架客制化设计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 |
7.2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民用飞机维修性工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维修性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
1.2.2 工效设计在维修性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
1.2.3 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维修性设计发展状况 |
1.3.2 基于虚拟现实的维修性设计研究现状 |
1.3.3 工效设计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课题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维修性工效设计的系统工程过程研究 |
2.1 系统工程方法论 |
2.1.1 霍尔方法论 |
2.1.2 并行工程 |
2.1.3 切克兰德“学习调查”法 |
2.1.4 综合集成方法论 |
2.1.5 WSR 方法论 |
2.2 改进的霍尔模型 |
2.2.1 系统工程多维结构模型 |
2.2.2 活动矩阵概念 |
2.3 IDEF 过程建模工具 |
2.3.1 IDEF 方法族概述 |
2.3.2 IDEF0 建模特点与基本步骤 |
2.4 应用实例 |
2.4.1 民用飞机维修性设计流程分析 |
2.4.2 维修性工效设计的系统工程过程模型 |
2.4.3 民用飞机维修性工效设计过程的信息流分析 |
2.5 讨论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用飞机维修性工效设计指标体系研究 |
3.1 国内外工效设计标准介绍 |
3.1.1 国际标准系列——ISO TC159 |
3.1.2 美军标系列——MIL-STD-1472F |
3.1.3 国家标准系列——GB/T 01-22 |
3.2 维修性工效设计要求的一般生成过程研究 |
3.2.1 维修性工效设计要求的基本特征 |
3.2.2 定量要求的确定依据分析 |
3.2.3 维修性工效设计要求的生成过程 |
3.3 维修性工效设计要求之间的促进关系研究 |
3.3.1 灰色关联分析概述 |
3.3.2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 |
3.3.3 维修性工效设计要求的灰色关联分析 |
3.4 维修性工效设计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1 维修任务工效指标群 |
3.4.2 工作负荷指标群 |
3.4.3 环境工效指标群 |
3.5 讨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虚拟现实的维修性工效指标建模 |
4.1 虚拟场景中的物体碰撞检测算法研究 |
4.1.1 碰撞检测的基本原理 |
4.1.2 碰撞检测的主要算法 |
4.1.3 维修性工效设计中的碰撞检测问题 |
4.1.4 基于 Huffman 编码的碰撞检测算法 |
4.2 维修时间预计模型 |
4.2.1 维修分解层次结构 |
4.2.2 维修动素的概念及其分类 |
4.2.3 维修动素时间标准的制定 |
4.2.4 基于维修动素时间标准的时间预计模型 |
4.3 工作负荷预计模型 |
4.3.1 工作负荷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
4.3.2 工作负荷评估中的难点问题 |
4.3.3 基于虚拟维修仿真的工作负荷预计模型 |
4.4 其它维修性工效指标建模 |
4.4.1 可视性分析 |
4.4.2 可达性分析 |
4.4.3 作业姿态舒适性分析 |
4.5 讨论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装备产品人机设计及三维演示实现的若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人机工程学概述 |
1.2 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
1.2.1 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
1.2.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
1.3 人机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1 国内、外人机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2 当前人机工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
1.4 机械系统人机工程学研究概况 |
1.4.1 现代机械系统的发展变化特点 |
1.4.2 人机系统的基本类型与结合方式 |
1.4.3 机械系统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向 |
1.5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
2 装备产品的人机系统研究 |
2.1 人机系统概述 |
2.2 人机系统设计方法和流程 |
2.3 人体尺寸数据在装备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2.3.1 尺寸修正量的构成 |
2.3.2 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择 |
2.3.3 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运用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塑封二极管管脚校直机人机界面研究 |
3.1 塑封二极管管脚校直机作业空间设计 |
3.2 立姿作业空间设计 |
3.2.1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工作台面高度设计 |
3.2.2 基于人体视觉的人机界面设计 |
3.2.3 基于人体形态和力学的人机界面设计 |
3.3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塑封二极管管脚校直机外部防护设计 |
3.3.1 塑封二极管管脚校直机的造型设计原则 |
3.3.2 塑封二极管管脚校直机外部防护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压辊磨机三维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该演示系统的实现目的 |
4.2 高压辊磨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
4.2.1 高压辊磨机的工作原理 |
4.2.2 高压辊磨机的结构特点与工作过程分析 |
4.3 高压辊磨机三维演示系统的方案设计 |
4.3.1 演示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
4.3.2 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流程 |
4.4 特征建模与虚拟装配 |
4.5 三维模型数据的共享与转换 |
4.5.1 不同内核间的数据转换 |
4.5.2 通用数据交换格式 |
4.6 模型导入与预处理、渲染和动画制作 |
4.6.1 3ds Max文件导入及格式选取 |
4.6.2 利用3ds Max进行模型渲染与动画制作 |
4.7 基于Authorware的演示系统集成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并联机构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并联机构的造型与功能 |
(1) 并联机床 (图7) 。 |
(2) 医疗设备 (图1) 。 |
(3) 娱乐设备 (图2) 。 |
(4) 航天、航空设备 (图3) 。 |
(5) 工业机器人 (图4) 。 |
(6) 移动机器人 (图5) 。 |
2 并联机构的造型与结构 |
3 并联机构造型设计 |
(1) 整体性造型 |
(2) 造型风格多样性、个性化 |
(3) 色彩的多样化 |
(4) 宜人性设计 |
(5) 装饰设计 |
4 并联机构控制面板设计 |
4.1 控制面板安放形式 |
4.2 控制面板界面设计 |
(1) 硬界面设计 |
①显示器。 |
②按键设计。 |
③开关、按钮设计。 |
(2) 控制面板中的软界面设计 |
5 结论 |
(8)基于并行工程的民用飞机维修性定性指标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统维修性定性指标评估与验证方法简介 |
1.2 基于并行工程思想的维修性指标验证方法 |
1.2.1 并行工程思想 |
1.2.2 基于并行工程思想的维修性定性指标验证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价值与基本思路 |
1.3.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价值 |
1.3.2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民用飞机维修性定性指标体系 |
2.1 民用飞机维修性指标确定的原则 |
2.2 民用飞机维修性定性要求 |
2.2.1 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
2.2.2 保证维修安全 |
2.2.3 维修简便 |
2.2.4 提高标准化和互换性程度 |
2.2.5 要符合维修的人素工程要求 |
2.2.6 具有完善的防差错措施及识别标识 |
2.2.7 检测诊断准确、迅速、简便 |
2.2.8 其它要求 |
第三章 民机维修性可达时间的验证 |
3.1 假设与概念 |
3.2 故障检测与隔离时间 |
3.2.1 故障隔离原则的选择 |
3.2.2 采用BIT或ATE测试时故障检测及隔离时间 |
3.2.3 采用人工测试时故障检测及隔离时间 |
3.3 单元分解时间的确定 |
3.3.1 产品结构关系的表示 |
3.3.2 产品结构关系的邻接矩阵表示 |
3.3.3 产品结构关系的可达矩阵表示 |
3.3.4 产品结构关系的级别划分 |
3.3.5 产品分解时间的生成 |
3.4 实例 |
第四章 视觉可达性的验证体系 |
4.1 维修人员视觉生理特性 |
4.1.1 几个概念 |
4.1.2 眼睛和头部的转动角 |
4.2 视觉可达性计算机辅助验证方法 |
4.2.1 相对位置验证法 |
4.2.2 内切锥验证法 |
4.2.3 计算机辅助验证流程 |
4.2.4 应用实例 |
第五章 可达空间的计算机辅助验证 |
5.1 人体测量学的基本原理 |
5.1.1 人体尺寸 |
5.1.2 人体尺寸测量的条件 |
5.1.3 人体尺寸测量的分类 |
5.1.4 人体测量方法 |
5.2 维修人员和维修工具的可达空间 |
5.2.1 维修人员的可达空间 |
5.3 可达空间的计算机辅助验证方法 |
5.3.1 可达空间的验证准则 |
5.3.2 可达空间的计算机辅助验证 |
5.3.3 可达空间的计算机辅助验证流程 |
5.3.4 应用实例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全文内容总结 |
6.2 创新点和主要贡献 |
6.3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9)人机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人机工程学 |
1.2.1 人机系统 |
1.2.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 |
1.3 计算机图形仿真技术 |
1.4 人机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概况 |
1.5 本文的工作内容和意义 |
2 工效分析参数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
2.1 工效分析参数简介 |
2.1.1 人体百分位数计算参数 |
2.1.2 人体测量学参数 |
2.1.3 视区分布人机工程学参数 |
2.2 数据库开发的相关知识 |
2.2.1 基本概念 |
2.2.2 Access数据库引擎与Delphi数据库访问技术 |
2.3 工效分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2.3.1 需求分析 |
2.3.2 建立并连接数据库 |
2.3.3 设计数据库操作 |
2.3.4 用户界面的设计与使用 |
2.3.5 应用程序的修改与完善 |
2.4 本章小结 |
3 操作空间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 |
3.1 个体作业场所的布置原则 |
3.2 作业域的判定 |
3.2.1 H点坐标系的定义 |
3.2.2 作业域的计算 |
3.2.3 作业域的计算机辅助判定 |
3.3 坐姿操作时脚的活动空间 |
3.3.1 脚的最大舒适活动范围 |
3.3.2 编程实现 |
3.3.3 座椅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视域的计算机辅助计算与判定 |
4.1 视域分布 |
4.1.1 视域分布的一般规律 |
4.1.2 眼椭圆 |
4.2 设备位置的视域判定 |
4.2.1 设备的造型设计 |
4.2.2 设备的排列原则 |
4.2.3 设备所处视域的判定方法 |
4.2.4 设备所处视域的判定过程 |
4.3 视域判定模块的程序设计及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软件的总体实现及应用实例分析 |
5.1 软件的总体实现 |
5.1.1 模块的集成 |
5.1.2 软件的整体功能 |
5.1.3 软件的综合特点 |
5.2 应用实例分析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木工宽带砂光机人机界面优化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林业与木工机械领域的人机工程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人机系统与人机界面 |
2.1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概况 |
2.2 人机系统 |
2.3 人机界面 |
2.3.1 国内外人机界面的研究概况 |
2.3.2 人机界面设计方法 |
2.3.3 人的失误与人机界面设计的关系 |
2.3.4 人机界面设计与评价 |
2.3.5 木工宽带砂光机的人机界面 |
第三章 砂光机调节操作界面的优化 |
3.1 砂光机调节操作界面存在的问题 |
3.2 操作界面的评价指标 |
3.3 砂光机调节旋钮的操作扭矩测试系统研制 |
3.3.1 操作扭矩测试系统构成 |
3.3.2 扭矩测试软件结构流程 |
3.3.3 调节旋钮扭矩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 |
3.3.3.1 数据采集的基本原理 |
3.3.3.2 数据采集卡PCL-818 L的使用分析 |
3.3.3.3 使用数据采集卡PCL-818 L必须考虑的因素 |
3.3.4 实验台的设计与制造 |
3.3.5 实验用旋钮的设计制造 |
3.3.6 测试软件的编写 |
3.4 调节旋钮扭矩测试实验设计 |
3.4.1 实验材料与被测人员 |
3.4.2 实验因素、水平与实验过程 |
3.5 实验数据分析 |
3.5.1 旋钮形状和直径对最大操作扭矩的影响分析 |
3.5.2 旋钮安装高度和站立位置对最大操作扭矩的影响分析 |
3.6 调节操作界面的优化与评价 |
3.6.1 调节操作界面的优化 |
3.6.2 调节操作界面的评价因素 |
3.7 小结 |
第四章 砂光机显示/控制界面优化研究 |
4.1 砂光机显示/控制界面存在的问题 |
4.1.1 显示面板元件布局存在的人机工程学问题 |
4.1.2 控制面板元件布局存在的人机工程学问题 |
4.1.3 显示/控制面板整体系统匹配方面存在的人机工程学问题 |
4.2 显示/控制界面设计的人机工程一般原则 |
4.3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
4.4 砂光机显示元件与显示面板空间布局的人机工程优化 |
4.4.1 显示元件与显示面板空间布局优化设计的原则 |
4.4.2 显示元件布局优化设计 |
4.5 砂光机控制元件与控制面板空间布局的人机工程学优化 |
4.5.1 控制元件与控制面板空间布局优化设计的原则 |
4.5.2 控制元件布局优化设计 |
4.6 砂光机控制台几何尺度的人机工程学优化 |
4.6.1 控制台人机工程优化设计的原则 |
4.6.2 控制台尺度优化设计 |
4.7 显示元件与控制元件相合性分析与匹配 |
4.8 显示/控制界面整体优化评价因素 |
4.9 小结 |
第五章 砂光机噪声及噪声界面优化与评价研究 |
5.1 环境噪声对人的影响 |
5.2 噪声听力保护标准 |
5.3 砂光机噪声界面 |
5.4 砂光机噪声及其对作业者心理负荷的影响 |
5.4.1 主要噪声测试与声源分析 |
5.4.1.1 测试系统 |
5.4.1.2 测试数据采集系统的工作原理 |
5.4.1.3 实验条件 |
5.4.1.4 测量位置示意图 |
5.4.1.5 测试结果 |
5.4.2 声压级等高线图 |
5.4.2.1 测试位置和测量点分布 |
5.4.2.2 噪声测试结果 |
5.4.3 声压级等高线绘制 |
5.4.3.1 噪声衰减理论及其应用 |
5.4.3.2 测试软件的编写 |
5.4.3.3 绘制声压级等高线 |
5.4.4 砂光机噪声对作业者心理负荷的影响 |
5.4.4.1 实验方法 |
5.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砂光机噪声界面的分析与优化 |
5.6 砂光机噪声界面的评价因素 |
5.7 小结 |
第六章 砂光机人机界面的评价 |
6.1 模糊综合评判理论 |
6.1.1 模糊集合 |
6.1.2 模糊综合评判 |
6.1.3 模糊矩阵复合运算方法的选取 |
6.2 分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
6.2.1 建立模型 |
6.2.2 评判模型的结构 |
6.2.3 构建评判模型的指标体系 |
6.2.4 评价指标计算 |
6.3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
6.4 评价指标参数的确定 |
6.4.1 显示/控制界面评价指标参数 |
6.4.2 定厚调节旋钮界面评价指标参数 |
6.4.3 噪声界面评价指标参数 |
6.5 人机界面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系统软件开发 |
6.6 实例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产品显示器设计中的工效用视域(论文参考文献)
- [1]军用电子设备的硬件人机界面设计研究[D]. 罗先培.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2]多约束下的载人潜器舱内计算机辅助工效设计系统研究[J]. 李博,吉晓民,陈登凯,余隋怀. 图学学报, 2014(04)
- [3]基于人机工程学的电子设备人机界面设计[J]. 李余峰,薛艳敏,张晓辉. 包装工程, 2011(06)
- [4]基于三维人体扫描的客制化产品工效学评价技术与应用[D]. 董占勋. 浙江大学, 2009(07)
- [5]民用飞机维修性工效设计研究[D]. 王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1)
- [6]装备产品人机设计及三维演示实现的若干研究[D]. 钟兴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6)
- [7]并联机构造型设计研究[J]. 王坤茜,林捷晖. 机床与液压, 2005(11)
- [8]基于并行工程的民用飞机维修性定性指标验证方法研究[D]. 郎晓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4(03)
- [9]人机系统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范红梅.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4)
- [10]木工宽带砂光机人机界面优化与评价研究[D]. 高双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