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佛教协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

岱山县佛教协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

一、岱山县佛教协会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泓[1](2020)在《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文中指出舟山渔民画诞生自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农民画发展的第三阶段。舟山渔民画的创作者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基础训练的业余绘画爱好者,与其他农民画创作一样,他们经过辅导老师组织和培训后,逐渐开始绘画创作。文章将从渔民画作品分析、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渔民画创作者研究入手;以艺术创作基本规律为指导,对渔民画创作发展历程、创作动因、创作过程、创作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揭示渔民画创作如何从原生走向自觉;意在阐明渔民画创作的规律性与独特性,并总结渔民画创作给予的启示。具体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提出研究问题,说明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章,利用相关历史文献和第一手调研资料,分析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及渔民画创作者基本情况;客观呈现渔民画的出现及发展历程,研究时间限定为1983年至2015年。第三章,渔民画创作启蒙阶段研究。以对渔民画创作辅导老师的访谈为主要资料获取手段,整理与总结渔民画创作辅导理念、辅导方法、实践步骤。第四章,渔民画创作初始阶段研究。以渔民画创作原生创造力的内在驱动因素为研究内容。阐述创作灵感背后的海洋生命意识驱动力、创作题材产生背后的泛渔文化影响力、创作审美追求背后的海岛审美风尚影响力。第五章,渔民画创作探索阶段研究。研究渔民画创作绘画语言的图像来源、绘画语言的组织和学习方法,绘画语言形成后呈现的观念及特点。第六章,渔民画创作深入阶段研究。研究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特征及原因。第七章,总结从原生到自觉:渔民画创作研究带来的启示。全文梳理了舟山渔民画发生、发展历程。客观呈现渔民画创作从原生状态到自觉创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因素:“海洋情结”是创作主体发挥原生创造力的主导因素;辅导老师的辅导是渔民画创作走向自觉的关键因素;政府为渔民画创作活动的展开提供平台;渔民画作品的传播是渔民画主体坚持创作的主要外部动机。渔民画创作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从创作主体意识出发的创作实践所富有的强大生命力,绘画语言也是基于此而逐渐彰显个人风格。突破了农民画“程式化”创作思维模式和“稚拙”审美价值的思考格局。本研究带来的启示:创作精神植根于生命意识,绘画语言成长于多元融合。

阮进山[2](2019)在《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针对越南北部的曹洞禅派展开全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五个大的方面,故分五章:第一章,概括介绍中国曹洞宗传到越南北部的法脉及其曹洞宗的主要思想。此章主要根据1734年印刻的《禅苑继灯录》,追溯中国曹洞宗传到越南曹洞禅派的脉络。继而详细介绍了洞山良阶禅师与一句智教禅师(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的开派祖师之师父)。从各位师徒们的对话语录中,显示他们的禅法思想。通过研究能肯定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的祖庭即在现今浙江省湖州市仁皇山景区的仁王护国寺。最后,本章还介绍了曹洞宗的主要思想,特别是“五位君臣”思想。“君”代表“本体”,“臣”代表“现象”,曹洞宗所提倡的修行方法,即达到“君臣合”,主张“兼中到”,即“本体与现象合一”。这是中国很独特的佛教哲学之一。第二章,主要介绍越南北部曹洞禅派始祖——水月通觉禅师(1637-1704)在中国留学的过程,及其在越南佛教史上的地位。禅师字水月,号通觉道南,越南黎朝高僧。俗名:邓甲,1637年出生。籍贯:安南国,山南道,先兴府,御天县,清潮社人(今越南国,太平省,兴河县,新礼社,清朝村)。幼时习儒学,18岁参加乡试第四场,登贡举。20岁在太平省泰瑞县瑞良社虎队村寺出家。28岁(1664年)到中国参学,经过北京又回湖州,拜一句智教禅师为师,30岁受比丘戒,并继承中国曹洞宗谱系法脉。经过三年修学(1664-1667),拿心印与曹洞宗传灯偈回越南。回国后的37年内,在海洋、河内等地的:下龙寺、琼林寺、洪福寺、安子山等地,极力弘传禅、律思想。在42位出家弟子中,选择了最优秀的弟子宗演为法嗣,并于1704年给传心印,之后示寂于圣光寺,荼毗后,弟子们於下龙寺与圣光寺内起石塔供养。第三章,主要介绍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的法脉流传。水月通觉禅师从中国得法回越南传播曹洞禅派,从1667年到2019年的352年间,曹洞禅派在越南一脉相承,从“通”到“良”字,历经越南四个朝代:后黎、西山、阮、社会主义。不管时代是战争还是和平,国家兴盛还是衰亡,佛法是发展还是沉默,曹洞禅派总是顺时而进,努力弘法。洪福寺以在大城市中心之优势,在曹洞禅派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洞门人把宗风传播到越南北部各省份如:河内、海洋、海防、河西、太平、南定等等,并逐渐传播到越南南方如胡志明市,甚至传到美国。2015年11月1日,越南曹洞僧团回中国湖州市凤凰山护国仁王寺寻找祖庭,正好当天在该寺举行剃度出家仪式。因为该祖庭法脉已经失传了,当得知一句智教祖师的28字传灯偈后,仁王护国寺住持——慈满法师立刻给两位刚剃发出家的弟子起名为:弥虚与弥尘——“弥”字是传灯偈第十七代。因此可知,曹洞法脉在越南像一条河,绵远流长,三百多年还不灭,而且它还返哺源头,回到中国。这正如同水月给宗演的偈:“水出端由洗世尘,尘清水复入原真。”。这点也是中越佛教交流的一个铁证。第四章,介绍了越南北部曹洞禅派修行的主要思想。经过352年的传播,曹洞门人不只接受中国曹洞宗的思想,还结合越南社会文化特点,发展出了丰富的本土化思想,其中最为明显就是:律思想、净土思想、禅宗思想。曹洞门人以戒律为终身修行,并确立出家身份的良师;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为一生的最终目的;以接受曹洞禅派传灯偈确定师徒辈分位次;发挥佛性、般若、五位君臣等思想,在日常生活当中以作为行持的规范。第五章,详细介绍了越南北部曹洞禅派与弘法利生事业。曹洞门人在修行过程中,禅师们中的德高望重者,担任过越南佛教最高的职位如:国师、僧统、僧纲、法主。现当代的社会主义时期,曹洞门人以僧人身份,亦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如担任国会代表、省人大代表等,最高地位也包括担任越南国会副主席。通过这些职位,发挥“奉道爱国”精神。曹洞门人不仅将佛法教义和曹洞禅宗思想应用在参政领域,还积极从事建造寺庙、印刻佛教经典、教化信徒等重要的弘法事业,让曹洞宗在越南佛教历史上凸显其独特的影响力。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作者希望,此论文能向中国介绍越南佛教的一个禅派,是中国佛教对外国的影响,能作为促进中越佛教交流的一个桥梁,同时也提供给越南读者了解北越曹洞禅派的过去和现在,特别提供给北越曹洞门人明了法脉传承与实修方法。

游红霞[3](2018)在《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朝圣旅游是基于某种信仰(宗教的或非宗教的),或对某个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而发生的旅游行为,是信仰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类型。本文以本土化的观音信仰为研究对象,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主要的研究范围,讨论如何将神圣层面的信仰推向世俗层面的旅游,论述朝圣旅游中信仰与旅游、神圣性与世俗性互动交织、相互裹挟的关系。朝圣旅游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由旅游客体与旅游主体承载。朝圣旅游客体指圣地及其旅游景观,景观生产是旅游行为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朝圣旅游的关键环节。作为记忆之场和传承之场的景观可以唤起人们对过去传统的文化记忆,也推动着民俗文化的传承。景观的生产和叙事兼具信仰性和旅游性的双重特征,是政界、佛教界、旅游界乃至受众群体等各方面合力推动的结果。朝圣旅游的主体主要由三大阵营构成。第一是朝圣旅游的建构主体。朝圣旅游是以社会信仰为中心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被利用、加工和重构为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化”的过程。普陀山的现代朝圣旅游是由国家及地方的行政管理部门、民俗文化精英、商业力量、旅游地的地域社会等方面合力建构的,他们的叙事话语代表着各自不同的立场,又形成了一个话语结构的复合体,共同将传统信仰推向现代旅游。第二是朝圣旅游的受众群体,即朝圣旅游者。朝圣旅游者被信仰与旅游两股力量所调动,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双重特征。通过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可以分析他们对于朝圣旅游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朝圣旅游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也传播和强化了信仰传统,从而促进了朝圣旅游的发展。朝圣旅游者是传统民俗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成为朝圣旅游的有力推手。第三是朝圣旅游的组织者,也就是朝圣旅游的中间人。导游是朝圣旅游的职业中间人,他们通过现场叙事直接对游客产生影响。导游的叙事话语代表旅游的立场,与信仰话语存在着一定的博弈和冲突。只有当信仰与旅游两股力量达成统一和和谐时,才能有效地促成朝圣旅游的发展。以导游为代表的旅游界人士要进行自我约束和妥协,从客观上促进了信仰的发展;信仰界人士也对导游的合理行为表示了包容的态度,甚至参与到朝圣旅游之中,推动旅游的实现,两股力量实现了联合。在朝圣旅游中,从景观的生产到朝圣旅游的建构和运营,都呈现了信仰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裹挟着信仰与旅游、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对朝圣旅游的审视,可以探讨旅游民俗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民俗旅游景观的生产;第二,景观叙事与文化记忆、民俗传承以及民俗旅游的关系;第三,民俗旅游的主体建构;第四,民俗旅游与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等等。

阮氏锦(NGUYEN THI CAM)[4](2018)在《越南北传佛教戒律实践的现代化研究》文中指出戒律是佛法的命脉,任何宗派都以戒为本,任何法门与果证,无不以戒为主要条件之一。戒律之功能是消灭我执、法执与贪、嗔、痴烦恼,防非止恶,少欲知足,调服众生之身心,塑造僧格,维持僧伽秩序,令大众纯净和合共住,使正法久住。但戒律毕竟是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依据印度的风土人情制订出来的,历代僧人也都根据时代和其所处地域的需要而对戒律有一些损益,从而产生了丰富的律学着作。本文主要通过佛教典籍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注重分析根据佛制戒的缘起、基本理论以及戒律的根本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调查、争取舆论参与、亲身体验等方式考察了戒律如何受到越南本土的文化、当代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反映出当今越南僧尼的实践修行生活及其持戒的现状。同时,探讨了今日僧尼守戒之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适应性意义,重在说明当代越南僧尼如何既能保持佛陀制戒之本怀,又能保持戒律的灵活地变通,以为究竟解脱而服务,此乃是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分为五章来详细探究这些问题。第一章主要说明越南佛教的传播概括和越南戒律实践的发展历史,重在阐明越南僧团律学不发达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五点:第一、存在文字障碍。第二、律宗未传入越南。第三、戒律翻译与本土化不力。第四、学僧缺乏习戒实践。第五、越南佛学院情况特殊。其后,本文主要阐述了对越南当代戒律传承和弘扬具有重大影响的高僧,乞士派明灯光祖师、一行禅师、明通律师和悬慧尼长等人,他们一直在倡导革新传统戒律,创立律学戒场,本土化戒律并且编撰适应现实的新戒。第二章主要讨论了越南僧人出家和还俗的制度。在此方面,越南佛教协会管理僧尼相当有效,出家及还俗的制度都有明确并具体的规定,一切都依律制和僧制与法制,合情合理的。虽然也有一部分不法之徒存在于中,但绝大部分寺院的僧尼都有备案,每一位僧尼出家、受戒或者还俗的日期都被记录得很清楚。因此,越南僧团也减少了贼住,丛林因而得以澄清严净,坚固并庄严教会日益辉煌。此外,本章还通过抽样调查,考察了不同年段出家的利弊之处,特别强调剃度师对出家弟子的影响作用不容忽略。第三章主要讨论越南僧尼的受戒制度。按照佛教的规定,五众出家都有受戒仪式。现代越南佛教协会对于出家制度还制定了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规定,诸如对准备出家者文化水平、佛学水平有严格要求,规定参加了相应佛教考试才可以允许受戒。总的来说,受戒程序非常严格,既如律制,又符合越南僧制与法制的要求。此外,本文在此还特别讨论了现代越南的教品称谓问题,教品是僧尼受具足戒之后,佛教协会根据他们的世岁及道岁(既岁数及受具足戒的时间),对佛教和社会有多少贡献而给他们晋封教品(僧阶),如和尚、上座、大德、尼长、尼师、师姑等等。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因此,很有必要对越南佛教僧尼之称谓作一简要的介绍,以增进教内外人士的相互了解与合作。第四章主要考察了越南佛教北宗及乞士派的布萨、安居、自恣情况。本文借助问卷调查,考察了越南现在僧尼的说戒、安居,自恣等真实宗教生活。根据调查显示,今日的越南僧尼应用戒律有合乎佛陀本怀的,也有违背的部分。不论如何,只有重视和实践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以及适时地加以变通,佛教才能在现代越南社会中发展的越来越好。另外,也可以通过好的戒律生活,能起到升华僧格,实现以制度摄僧的理想,从而使正法久住的目的。第五章借助调查问卷考察了越南的现代生活方式对僧尼如法持戒的巨大影响。在所有的影响中,本文重在揭示一些负面的影响,并参照佛教的典籍对此负面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也用了较大篇幅讨论了寺院经济对于僧尼在财物使用以及增长贪欲的隐患。总的来说,寺院经济以及寺院实行私有化制度对越南佛教来说有利也有弊,但对戒律来说弊处就更多一些。本章节还进一步考察当代僧尼对传统戒律的看法,分析戒律本身不适应时、地、人,需要调整问题以及讨论作为当代的模范僧尼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素质。总的来说,随着东亚社会的现代化,越南也无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浪潮的席卷,作为现代的佛教出家人,也不能不受此社会风气的冲击。正如一般的社会观察者所发现的那样,僧人们开始介入到商业、政治、娱乐等活动中。本文最后对此历程中僧尼的持戒现状和真实心理状况的调查以及反思,说明这种状况不能仅从现代社会人心的角度去认识。还应该看到,越南佛教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现代性特征在宗教中的集中表现。越南北传佛教戒律的现代化进程既需要不断推进,同时也要不断地反思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创造出和乐清净的僧团提供借鉴

郭持恒[5](2017)在《闽台交流中的“中国佛教会”》文中认为佛教是当代台湾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1949年国民党迁台,大陆的众多僧侣也随之前往台湾,“中国佛教会”随后在台复会,成为台湾地区官方的佛教管理组织。台湾“中国佛教会”迁台至今已逾六十年,在此期间,其与大陆佛教界之间关系从戒严时期的相互对抗到解严后慢慢展开交流,现如今已经慢慢成为开展两岸佛教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组织。福建佛教对台湾佛教界影响深远,并且由于福建佛教自身发展势头的强劲,所以福建也就成为了对台佛教交流工作的前线重地。随着两岸开放人员交流,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术会议、团体互访、文物展览等相继展开,不仅在交流人数上,而且在交流次数和层次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闽台宗教交流的角度出发,就“中国佛教会”在闽台佛教交流的概况进行阐述。从1992年以来闽台佛教界交流情况的统计数据出发,对数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影响“中国佛教会”开展佛教交流活动的因素,并对现阶段此类交流活动的开展做出评价,就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发展做出展望。

黄洁清[6](2015)在《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构想》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文献具有区域性、非时效性、选择性、内容丰富性等特征,其内容可以分为官方公开出版或者印刷的地方文献、地方相关的文献、其他文献,这些文献的征集需遵循补充性、针对性、真实性原则,渠道包括通过挖掘、整理等方式收集,通过购买、交流、索取等方式获取,通过组织社会募捐等方式获取。利用方式则包括展示展览,专业的信息挖掘、归纳、整理与汇总等。国外大多注重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研究中的作用,注重利用信息化渠道来开展地方文献相关工作,注重设立专门的基金支持地方文献研究工作,注重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推动地方文献研究。国内方面,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方的地方文献工作经验都值得借鉴,借鉴这些经验,舟山在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的构建中,要高起点规划地方文献工作,创新性推进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综合性的完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以此提高地方文献工作水平。舟山地方文献工作在文献整理、舟山群岛历史文献资源目录调查与归类、地方文献收集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此外,舟山市图书馆已经开始建设“舟山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但总体来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广度与深度不够,保护与利用不够,规划与合作不够等方面。当前,舟山地方文献研究出现了数字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等新趋势,顺势而为舟山可以按照明确数据库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商、组织数据库开发并验收、数据库上线运行的基本流程,设置登陆模块、征集模块、编码模块、查询模块、在线阅读模块、在线交流模块、编辑打印模块、安全模块等模块,明确数据库构建的总体目标,中心任务开发出更为完善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推动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建构,舟山需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文献征集,加强培训提高地方文献研究管理水平,创新手段发挥信息化管理作用,健全制度妥善解决数据库构建中的版权等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地方文献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阮氏秋月(释如月)[7](2008)在《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 ——以佛学院的出家女众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释尊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收了憍陈如等五位弟子,形成最初的僧团,经过四、五次吸收徒众,就发展到一千二百多人,组成了所谓常随佛众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庞大僧团。后来由于阿难尊者的请求,佛陀以遵守八敬法为条件允许姨母及五百释女加入僧团,从此尼众僧团便随之成立。到部派佛教时,从经典到制度,均非常歧视女性,视女性为不净染污的来源,对比丘的修行形成威胁和障碍。由于对女身染秽的看法根深柢固,所以必须是男身才能证得佛果。根据小乘的观点,女性之所以为修行者所拒斥,主要是因为女性在传统文化上被视为情欲的化身而形成其特重比丘戒的特点。大乘佛教经典对女性的看法就有显着的改观,对女性能否成佛的立场也逐渐修正,初期大乘经典就出现有能力神通变化转身为男性的女性菩萨,然而转身成佛的观念显然不够彻底,必须进一步破除男女身见,所以晚期如来藏系思想则承认众生皆有如来藏性,不因性别而有所差异,是以女性可以女身而成佛,这是对女性证悟能力最积极肯定的态度。继承释尊的教法诸圣弟子把他的法话传播到各地。于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佛教也进入越南。到公元五世纪中国佛教尼众僧团才成立,越南是一个久经战乱的国家,佛教也随着国家的患难而艰难地向前发展。由于战争很多史料都被烧毁。所以有关越南佛教尼众僧团成立的材料可能比中国佛教尼团晚约六百多年。越南受中国的封建统治约一千年左右,所以越南佛教多少也受中国佛教影响。越南佛教大部分是北转佛教,这是两个尼众僧团中的共同点,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但是自前至今对两国佛教尼众僧团的专门研究却寥若辰星。在国际上,中、越尼众佛教僧团可算是北传佛教中排第一、二的尼团。但到当代由于某些方面受到限制,这两个尼团没有台湾尼众僧团发展得快。本人只以中国大陆,不包括台湾、港、澳佛教尼众僧团为研究对象。中国大陆土地辽阔佛学院众多,由于本人能力与时间有限,所以着重研究中国重要的佛学院的出家女众。对越南尼众佛教僧团的研究只以佛教学校及佛学院为主。因为资料缺乏,本人在研究当中颇感困难,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加上自己的调研只初步探讨了两国的当代尼众僧团几个方面,如:尼团的机构组织、寺院管理、生活方面和教育方式。

坂井田夕起子[8](2015)在《“战争的负遗产”,还是“文化交流的象征”?——玄奘三蔵遗骨和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与台北》文中研究说明序言1942年12月23日,侵占南京的"中支那派遣军兵工厂"(通称:高森部队),在南京中华门外的施工中发掘出安奉玄奘法师遗骨(顶骨)的石棺。对于中国而言,该发现一般被叙述为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文化掠夺。例如:"日军起初严密封锁,企图将顶骨盗回日本。直到次年2月3日汪伪《民国日报》首次披露了玄奘法师顶骨出土。其后《中报》、中央广播电台等媒体又相继报道了发现玄奘法师顶骨的消息。一时舆论大哗,南京市民

郑筱筠,梁晓芬[9](2015)在《中国南传佛教团体发展五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察佛教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佛教团体,尤其是佛教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南传佛教50年来的主要特色。本文将以时间为序,对南传佛教团体的创建、发展和完善进行梳理,以期探讨中国南传佛教50年来的发展历程。

坂井田夕起子[10](2014)在《建国初期的中国佛教与外交活动》文中认为建国初期的中国政府并不十分重视佛教界。因担心在共产党政权下佛教被淘汰,中国佛教徒开始进行佛教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在进行抗美援朝运动的过程中,中国佛教徒与日本佛教徒取得联系,并参与到反对重新武装日本及反对核武器的和平运动中,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赞扬。此后,基于与日本佛教界的交流,中国政府应印度、缅甸、尼泊尔等亚洲佛教国家的邀请,加入更为广泛的佛教交流,并从中逐渐发现佛教交流的价值。这种利用佛教交流与亚洲佛教国家进行的团结合作,更多的是为对抗美帝国主义而展开的一种文化宣传。

二、岱山县佛教协会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岱山县佛教协会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1)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农民画研究现状
        (二)渔民画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写作框架
第二章 舟山渔民画发展面貌
    一、舟山群岛地理文化概述
    二、舟山渔民画出现的历史契机与发展历程
        (一)舟山渔民画出现的历史契机
        (二)舟山渔民画的发展历程
    三、舟山渔民画的辅导群体与创作主体
        (一)辅导老师基本情况
        (二)创作者基本情况
    小结
第三章 渔民画创作启蒙:渔民画创作的辅导
    一、辅导理念
        (一)突破农民画创作的思维
        (二)尊重创作者的原生创作力
        (三)尊重绘画语言的原生表达
    二、辅导方法
        (一)打开创作者的内心
        (二)找“闪光点”
        (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四)画外之话
    三、辅导绘画创作的一般步骤
    小结
第四章 渔民画创作初始:原生创作意识的唤醒
    一、海洋生命意识萌发下的创作灵感
        (一)生之艰难下的命运思考
        (二)生之困惑下的敬畏未知
        (三)生之奋斗下的现实拼搏
        (四)生之追求下的生活理想
    二、泛渔文化影响下的创作题材
        (一)渔业生产
        (二)渔民日常
        (三)渔民命运
        (四)鱼类生物
        (五)海岛渔民
    三、海岛审美风尚陶染下的创作审美追求
        (一)壮
        (二)鲜
        (三)游
        (四)信
    小结
第五章 渔民画创作探索:绘画语言的形成
    一、绘画图像的来源
        (一)海洋生物
        (二)人物
        (三)自然景观
        (四)渔业生产资料
        (五)建筑
        (六)祭祀
        (七)节庆、民俗
    二、绘画图像的组织
        (一)原生表达
        (二)融合再造
        (三)重复强化
    三、绘画形式语言的特点及表现
        (一)光与影观念及表现
        (二)空间观念及表现
        (三)形体造型及表现
        (四)色彩语言及表现
    小结
第六章 渔民画创作深入:自觉创作的形成
    一、自觉创作形成的标志
        (一)深层创作动机逐渐占据主导
        (二)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协调统一
        (三)创作表现手段的自觉选用
        (四)创作探索意识的不断加强
    二、自觉创作的个案呈现
        (一)定海区渔民画作者徐重芳
        (二)普陀区渔民画作者郑红飞
        (三)岱山县渔民画作者俞世祥
        (四)嵊泗县渔民画作者马绍洪
    三、自觉创作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内部因素
        (二)影响渔民画自觉创作形成的外部因素
    小结
第七章 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给予的启示
    一、创作精神根植于生命意识
    二、绘画语言生成于多元融合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舟山渔民画大事记
附录二 舟山渔民画代表画家资料统计表
附录三 渔民画作品插图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综述和文献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曹洞宗传到越南北部的法脉
    第一节 中国曹洞宗法脉传承
        一、从西天到东土传承世次
        二、关于曹洞宗传承争议
        三、洞山良阶与曹洞宗之传承
        四、一句智教禅师考论
    第二节 中国曹洞宗的主导思想
        一、三路接人
        二、三种渗漏
        三、三种堕落
        四、五位君臣
        五、五位功勋
    小结
第二章 越南北部洞禅派始祖——水月禅师(1637-1704)考论
    第一节 水月禅师
        一、平生考论
        二、诗偈与法语
    第二节 水月禅师——北越曹洞禅派始祖
        一、特色禅宗思想
        二、弟子继承法脉
        三、祖庭香火兴旺
        四、越南僧人继承中国曹洞禅宗
    小结
第三章 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的法脉流传
    第一节 河内市洪福寺曹洞传承
        一、第二祖 宗演真融:妙计劝王,京都弘法
        二、第三祖 慈山行一:临曹僧统,禅苑留芳
        三、第四祖 性烛道周:师弟僧统,禅家荣显
        四、第五祖 海奠密多:师徒僧统,道法荣昌
        五、第六祖 宽翌普照:编写语录,永遗后世
        六、第六代至第十五代住持:连灯续焰,继往开来
    第二节 河内市三大寺院曹洞传承
        一、河内市镇国寺:曹洞添支,西湖更美
        二、河内市弘恩寺(广播寺):两代法主,曹洞增辉
        三、河内市阐法派:曹洞宗风,阐扬净土
    第三节 宁平省曹洞传承
        一、宁平省壁峒寺:过去兴隆,今天失传
        二、宁平省同得寺:曹洞禅派,日益重兴
    第四节 南定省曹洞传承
        一、南定省灵光寺(富宁寺):南定曹洞,最早祖庭
        二、南定省圣恩寺:城南地区,曹洞呈祥
        三、南定省古礼寺:曹洞门人,革命传统
    小结
第四章 越南北部曹洞禅派修行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 禅思想
        一、传心印问题
        二、般若性空思想
        三、佛性思想
    第二节 戒律思想
        一、《戒坛》研究体现曹洞门人戒律思想
        二、宽翌禅师之戒律思想
        三、道生光坜明达禅师的戒牒探讨
        四、融合律净禅代表者:行邵德润禅师
    第三节 净土思想
        一、宽翌僧统之净土思想
        二、性定心珠禅师之净土思想
        三、觉道遵《解冤科》的净土思想
    小结
第五章 越南北部曹洞禅派与弘法利生事业
    第一节 曹洞门人与道俗地位
        一、担任僧统、国师、法主之曹洞门人
        二、担任人大代表之曹洞门人
    第二节 曹洞门人与弘法职能
        一、曹洞门人与建寺事业
        二、曹洞门人与印经事业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水月禅师图与画像
    附录2. 《继灯录》的图片
    附录3. 性定心珠禅师《大弥陀经正文持念摘要演音》的喃字
    附录4. 《曹洞宗南传祖师语录》之传灯偈
    附录5. 《曹洞南传第一祖师语录》图片
    附录6. 《曹洞南传第一祖师语录》
    附录7. 宗演禅师之《华藏世界》序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3)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对“朝圣”内涵的研究
        二、“朝圣旅游”研究的多学科维度
        三、关于“朝圣旅游”的其他问题及个案研究
    第三节 “朝圣旅游”的民俗学研究
第二章 本土化观音信仰及其圣地的形成
    第一节 本土化观音信仰的形成
    第二节 观音的灵验叙事与信仰符号
        一、本土化观音信仰的灵验叙事
        二、观音菩萨的主要神职
    第三节 普陀山观音朝圣中心的形成
        一、妙善传说与观音圣地的多地化分布
        二、南海观音体系与妙善传说的勾连
        三、作为观音朝圣中心的普陀山
    小结
第三章 普陀山朝圣旅游的景观生产
    第一节 “南海观音”:从符号到景观
    第二节 灵验叙事:景观灵力的生产
    第三节 景观价值:旅游标示物的生产
    第四节 现代节庆与表演景观的生产
        一、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节庆景观的生产
        二、佛教盛典《观世音》:表演景观的生产
    小结
第四章 普陀山朝圣旅游的多元建构
    第一节 国家及地方的行政力量
        一、行政力量对本土化观音信仰的形塑和重构
        二、行政力量对朝圣旅游的策划和组织
    第二节 普陀山观音信仰的民俗文化精英
        一、普陀山的僧侣团体
        二、舟山地区的地方文人和非遗传承人
        三、从事普陀山观音信仰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
    第三节 朝圣旅游的商业力量
        一、朝圣旅游的认同性经济本质
        二、朝圣旅游企业——广州CYQ国际旅行社的案例
    第四节 普陀山地域社会的居民
        一、普陀山地域社会的地方文化认同
        二、普陀山居民对朝圣旅游的参与和建构
    小结
第五章 朝圣旅游者:在信仰与旅游之间
    第一节 朝圣旅游者的类型
        一、源于宗教传统和民间习俗的朝圣旅游者
        二、“寻根问祖”的朝圣旅游者
        三、祈祷灵验的朝圣旅游者
        四、观光体验的朝圣旅游者
    第二节 朝圣旅游者的行为
        一、朝圣旅游者与神灵的“交流”行为
        二、朝圣旅游者的景观实践
    第三节 朝圣旅游者的体验叙事
    小结
第六章 朝圣旅游的中间人:信仰与旅游的博弈与联合
    第一节 导游:朝圣旅游的职业中间人
        一、导游的叙事话语:从信仰到旅游
        二、导游的叙事话语对朝圣旅游者的影响
        三、导游的叙事话语与信仰话语的博弈
    第二节 旅游力量与信仰力量的联合
        一、旅游界人士的自我约束与妥协
        二、信仰界人士担当朝圣旅游的中间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文译着
    三、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田野调查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表
    附录二:图片选录
    附录三:观音灵感事迹文献目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历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完成的工作
后记

(4)越南北传佛教戒律实践的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北传佛教戒律在越南的传承与弘扬
    第一节 佛教传入越南概述
        一、印度传入说
        二、中国传入说
    第二节 北传佛教戒律传入越南及其传承
    第三节 当代北传佛教戒律在越南的弘扬
        一、越南乞士派的戒律
        二、一行禅师与戒律革新
        三、律制、僧制、法制并弘
第二章 越南北传佛教僧尼出家制度及其现状
    第一节 僧尼出家制度与世俗法制之对接
    第二节 僧尼出家及其剃度师之现状
    第三节 僧尼还俗僧制与世俗法制之对接
第三章 越南北传佛教僧尼受戒制度及其现状
    第一节 僧尼受声闻戒之制度及其现状
        一、受沙弥及沙弥尼戒
        二、越南女众受式叉摩那戒之制度及其现状
        三、僧尼受具足戒之制度及其现状
    第二节 僧尼受菩萨戒之制度及其现状
    第三节 越南僧尼的教品及称谓之制度
第四章 越南北传佛教僧尼布萨、安居、自恣制度及其现状
    第一节 僧尼布萨说戒制度及其现状
    第二节 僧尼安居制度及其现状
        一、安居的缘由及目的
        二、律制安居的时间及现代越南佛教安居的调适
    第三节 僧尼自恣制度及其现状
        一、自恣的缘起及其意义
        二、越南僧尼自恣的时间及作自恣法
        三、自恣解夏之后
第五章 现代越南生活方式对僧尼持戒观念与实践之影响
    第一节 现代寺院经济对僧尼持戒实践之影响
    第二节 现代文化生活对传统戒律内容的突破
        一、越南僧尼的现代生活现状
        二、僧尼日常生活的变迁与问题
        三、僧尼破戒的公共影响
    第三节 现代越南生活方式对僧尼持戒观念之影响
结语 越南北传佛教戒律实践的未来
    一、现代性视域下的佛教戒律观
    二、越南佛教戒律实践的反思
    三、越南北传佛教戒律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2012-2018)主要科研成果

(5)闽台交流中的“中国佛教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护国卫教:“中佛会”成为研究对象之可能 第一章
    “中佛会”闽台佛教交流回顾 第一节
    历年重要活动回顾 第二节
    交流活动数据统计 第二章
    国共关系对交流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中佛会”与国民党的相互交涉 第二节
    李登辉时期(1992-1999) 第三节
    陈水扁时期(2000-2007) 第四节
    马英九时期(2008-2014) 第三章
    地区情况与交流活动互动分析 第一节
    影响活动地区选择的因素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各地市的情况分析 第三节
    台湾省各地市的情况分析 第四章
    余论:数量异常下降的原因 总结 第一节
    现阶段交流活动带来的益处 第二节
    现阶段交流活动存在的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地方文献的传承价值有利于史料保存
        1.2.2 地方文献的情报价值有利于辅助决策
        1.2.3 地方文献的品牌价值有利于形象提升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地方文献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方文献概念的界定及其收集利用
    2.1 地方文献概念界定
    2.2 地方文献的特征
        2.2.1 地方文献的区域性
        2.2.2 地方文献的非时效性
        2.2.3 地方文献的选择性
        2.2.4 地方文献的丰富性
    2.3 地方文献的主要内容
        2.3.1 官方公开出版或者印刷的地方文献
        2.3.2 地方相关的文献
        2.3.3 其他文献
    2.4 地方文献的收集
        2.4.1 地方文献收集分类方法
        2.4.2 地方文献收集的基本原则
        2.4.3 地方文献收集的基本途径
    2.5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2.5.1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主体与客体
        2.5.2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原则与目标
        2.5.3 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途径
第三章 国内外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的经验与启示
    3.1 国外地方文献研究经验总结
        3.1.1 注重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3.1.2 注重利用信息化渠道来开展地方文献相关工作
        3.1.3 设立专门的基金支持地方文献研究工作
        3.1.4 注重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推动地方文献研究
    3.2 国内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构建的基本经验
        3.2.1 注重创新的湖南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工作
        3.2.2 历史悠久的浙江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工作
        3.2.3 规模大成果多的江苏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构建工作
    3.3 国内外地方文献工作对舟山市的启示
        3.3.1 高起点规划地方文献工作
        3.3.2 创新性推进地方文献征集应用工作
        3.3.3 综合性的完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第四章 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现状
    4.1 舟山市的基本情况
    4.2 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的成效
    4.3 舟山地方文献研究的新趋势
        4.3.1 数字化趋势明显
        4.3.2 规模化趋势明显
        4.3.3 专业化趋势明显
        4.3.4 特色化趋势明显
    4.4 舟山地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4.1 广度与深度不够
        4.4.2 保护与利用不够
        4.4.3 规划与合作不够
第五章 舟山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构想
    5.1 舟山市构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意义
    5.2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完善的总体目标及中心任务
        5.2.1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构建目标
        5.2.2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中心任务
    5.3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开发的基本流程
        5.3.1 完成舟山地方文献分类目录和内容数字化
        5.3.2 明确数据库功能需求
        5.3.3 确定开发方法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商
        5.3.4 组织数据库开发并验收
        5.3.5 数据库上线运行
    5.4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总体框架及其功能模块
        5.4.1 登陆模块
        5.4.2 征集模块
        5.4.3 编码模块
        5.4.4 查询模块
        5.4.5 在线阅读模块
        5.4.6 在线交流模块
        5.4.7 编辑打印模块
        5.4.8 安全模块
    5.5 舟山市地方文献数据库开发技术方案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推动该舟山地方文献研究及数据库建构的建议
        6.2.1 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6.2.2 加大投入强化文献征集
        6.2.3 加强培训提高地方文献研究管理水平
        6.2.4 创新手段发挥信息化管理作用
        6.2.5 健全制度妥善解决数据库构建中的版权等问题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 ——以佛学院的出家女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1.2 研究主要的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
第2章 佛陀的女性观
    2.1 佛陀在世时印度女性的地位
        2.1.1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2.1.2 女性在家庭的地位及责任
    2.2 佛陀的平等心
        2.2.1 佛陀在世时尼众僧团的建立
        2.2.2 尼众进入僧团的条件
        2.2.3 八敬法的内容
        2.2.4 大爱道比丘尼出家及受戒
        2.2.4.1 出家
        2.2.4.2 受戒
    2.3 小、大乘佛教的女性观
        2.3.1 小乘佛教的女性观
        2.3.2 大乘佛教的女性观
第3章 中国尼众僧团的成立及初期的越南尼众僧团
    3.1 中国尼众僧团的成立
        3.1.1 戒律传入中国的初期
        3.1.1.1 中国翻译的戒律典籍
        3.1.1.2 道宣立宗
        3.1.2 中土比丘尼成立与戒律的关系
        3.1.3 中国最早的比丘尼
    3.2 越南初期的地理位置与初期佛教
        3.2.1 越南初期的地理位置
        3.2.2 初期的越南佛教
        3.2.2.1 初期的越南佛教与文化
        3.2.2.2 佛教初期的外国沙门
        3.2.2.3 语言的变化
        3.2.3 越南尼众出现的时期
    3.3 中国尼众僧团的成立及初期的越南尼众僧团异同成因
        3.3.1 异点
        3.3.2 同点
第4章 当代中越尼众寺院、佛学院的管理制度之异同
    4.1 当代中越尼众寺院、佛学院的管理制度
        4.1.1 当代中国尼众寺院、佛学院的管理制度
        4.1.1.1 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4.1.1.1.1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国佛教
        4.1.1.1.2 文化革命之后的中国佛教
        4.1.1.2 寺院、佛学院的管理制度
        4.1.1.2.1 寺院
        4.1.1.2.2 佛学院
        4.1.2 当代越南尼众寺院、佛学校的管理制度
        4.1.2.1 国家统一之前的佛教背景
        4.1.2.1.1 寺院
        4.1.2.1.2 佛教学校
        4.1.2.2 中、越寺院和僧尼数目
    4.2 中、越尼众僧团的日常生活规矩
        4.2.1 与百丈清规的关系
        4.2.2 与戒律的关系
        4.2.3 寺院一天生活的时课
    4.3 当代中越尼众寺院、佛学院的管理制度异同之成因
        4.3.1 异点
        4.3.2 同点
第5章 当代中越尼众出家、受戒的条件
    5.1 出家之意义及受戒的规定
        5.1.1 出家之意义
        5.1.2 佛教戒律受戒的规定
        5.1.2.1 沙弥尼戒
        5.1.2.2 受式叉摩那戒
        5.1.2.3 受比丘尼戒
    5.2 当代中、越尼众出家、受戒的条件
        5.2.1 中、越佛教协会对出家条件的规定
        5.2.1.1 中国
        5.2.1.2 越南
        5.2.2 当代中、越佛教戒子受戒的条件
        5.2.2.1 中国戒子受戒的条件
        5.2.2.2 越南戒子受戒的条件
        5.2.2.2.1 越南佛教教会统一(1981)之前
        5.2.2.2.2 越南佛教教会统一(1981)之后
    5.3 中越尼众出家、受戒异同的成因
        5.3.1 异点
        5.3.2 同点
第6章 中、越佛教尼众的教育
    6.1 佛教的教育
    6.2 当代中国佛教教育的体制、方针及层次
        6.2.1 中国佛教教育的体制
        6.2.2 中国佛教教育的方针
        6.2.3 中国佛教教育的层次
    6.3 当代中国佛教教育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6.3.1 传统与当代教育的矛盾
        6.3.2 中国佛教尼众的教育
    6.4 当代越南佛教的教育
        6.4.1 越南佛教教育的趋向
        6.4.2 越南佛教教育的方向与内规
        6.4.2.1 越南佛教教育的方向
        6.4.2.2 越南佛教教育的内规
    6.5 越南佛教教育形成的过程
        6.5.1 越南佛教各级佛学校的课程
        6.5.2 越南佛教教育存在的问题
    6.6 中、越佛教尼众的教育异同的成因
        6.6.1 异点
        6.6.2 同点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南传佛教团体发展五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南传佛教团体的恢复
(二) 中国南传佛教教育事业的探索
(三) 中国南传佛教界与国内外佛教界的文化交流
    1. 中国南传佛教界与内地佛教界的文化交流
    2. 中国南传佛教界与海外佛教界的文化交流
(四) 推动中国南传佛教公益慈善事业
    1.“佛光之家”
    2.“慈爱园”

四、岱山县佛教协会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原生到自觉: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D]. 张宇泓.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2]越南北部曹洞禅派研究[D]. 阮进山. 南京大学, 2019(01)
  • [3]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 ——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D]. 游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6)
  • [4]越南北传佛教戒律实践的现代化研究[D]. 阮氏锦(NGUYEN THI CAM). 南京大学, 2018(01)
  • [5]闽台交流中的“中国佛教会”[D]. 郭持恒.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1)
  • [6]舟山市地方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构想[D]. 黄洁清. 浙江海洋学院, 2015(09)
  • [7]当代中、越佛教尼众僧团异同之研究 ——以佛学院的出家女众为中心[D]. 阮氏秋月(释如月).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
  • [8]“战争的负遗产”,还是“文化交流的象征”?——玄奘三蔵遗骨和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与台北[J]. 坂井田夕起子.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5(02)
  • [9]中国南传佛教团体发展五十年[J]. 郑筱筠,梁晓芬. 中国佛学, 2015(01)
  • [10]建国初期的中国佛教与外交活动[J]. 坂井田夕起子.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4(01)

标签:;  ;  ;  ;  ;  

岱山县佛教协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