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与支气管哮喘(论文文献综述)
林昌建[1](2019)在《尼可地尔对TGF-β1诱导人气道平滑肌细胞肥大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对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s)肥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TGF-β1诱导HASMCs肥大,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Nico)进行干预,将实验分成Control组、TGF-β1组、TGF-β1+Nico组、Nico组。显微镜下及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α-SM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α-SMA蛋白表达和CaMKⅡ、CREB磷酸化情况。结果免疫荧光实验表明TGF-β1能浓度依赖性地促进细胞肥大和α-SMA表达,Nico能下调α-SMA的表达,减轻细胞肥大;Western blot实验表明TGF-β1能升高α-SMA表达和CaMKⅡ、CREB磷酸化水平,Nico能抑制α-SMA的表达,降低CaMKⅡ、CREB磷酸化水平。结论 Nico能减轻TGF-β1诱导的HASMCs肥大,可能与抑制CaMKⅡ/CREB信号通路传导有关。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2](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王广能,曾高峰[3](2018)在《ATP敏感性钾通道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 K+channel,KATP通道)存在于心血管、神经、胰腺、胃肠道、生殖系统等多种组织中,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许多疾病的治疗靶点。KATP通道受多种因素调控,是一种将膜兴奋性与细胞的代谢状态耦合的配体门控钾通道。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4](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5](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研究表明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朱洁[6](2016)在《益气化痰祛瘀方介导NO-cGMP-KATP途径对COPD肺血管舒张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并以NO-cGMP-KATP途径为切入点,分别从离体血管、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观察益气化痰祛瘀方—芪白平肺胶囊对COPD肺血管的舒张作用,探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NO/c GMP通路与KATP通道的相关性,探究益气化痰祛瘀方—芪白平肺胶囊防治COPD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为防治COPD肺动脉高压提供依据。2方法2.1离体肺动脉环实验研究分离第34级肺动脉用于制备离体大鼠肺动脉环,采用四通道离体微血管张力测定系统依次观察益气化痰祛瘀方—芪白平肺胶囊在不同浓度(0.125 g/Kg,0.25 g/Kg,0.5 g/Kg,1 g/Kg,2 g/Kg)对收缩剂U46619诱导的肺血管收缩效应的影响。并观察在不同阻断剂L-NAME、O D Q、G LY B预孵育下,对芪白平肺胶囊舒张作用的影响。2.2动物实验研究SPF级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芪白平肺高剂量组、芪白平肺中剂量组、芪白平肺低剂量组和尼可地尔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复合因素复制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观察大鼠宏观体征、肺功能、血流动力学检测、Masson染色病理形态学变化,评价模型建立及其对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的影响,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环鸟苷酸(c GMP)浓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蛋白表达,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KATP通道Kir6.1和SUR2B m RNA和蛋白的表达。2.3细胞实验研究SPF级大鼠给予芪白平肺胶囊颗粒连续灌胃10日,制备芪白平肺含药血清。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原代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MTT法检测低氧条件下QBPF对PASMCs增值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反应时间;RT-q PCR检测PASMCs内Kir6.1和SUR2B基因m RNA水平,Western blot不同低氧时间下Kir6.1和SUR2B的表达,以及芪白平肺含药血清对其表达的影响。3结果3.1离体肺动脉环实验研究3.1.1芪白平肺胶囊对正常大鼠肺动脉环舒张作用的影响芪白平肺胶囊对U46619诱导的内皮完整的正常大鼠肺动脉环收缩具有一定的舒张作用,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0.56g/L,最大舒张率为84.30±6.27%(P<0.01)。与内皮完整的肺动脉环相比,内皮剥夺后的肺动脉收缩作用,以及芪白平肺胶囊对肺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均显着减弱,EC50为1.33g/L,最大舒张率为47.91±4.09%(P<0.01)。3.1.2 L-NAME、ODQ对芪白平肺胶囊舒张大鼠肺动脉环作用的影响L-NAME预孵育组的最大舒张率为45.81±8.72%,ODQ预孵育组的最大舒张率为50.42±7.5%,与正常大鼠内皮完整组的血管舒张率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内皮剥夺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1.3 GLYB对芪白平肺胶囊舒张大鼠肺动脉环作用的影响GLYB能部分阻断由芪白平肺胶囊介导的肺动脉环舒张(P<0.01,Emax:84.30±6.27 in control,51.34±9.58%in GLYB-QBPF)。3.1.4芪白平肺胶囊对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肺动脉环张力的影响痰瘀阻肺证大鼠对U446619诱导的肺动脉的血管收缩能力,以及芪白平肺胶囊对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肺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均显着减弱(P<0.01)。与正常大鼠(Emax=84.30±6.27%,EC50=0.72g/L)相比,芪白平肺胶囊诱导的肺动脉环最大舒张率下降22.22%,最大舒张率为62.63%±10.02,EC50为0.72g/L。3.2.1宏观体征观察3.2动物实验研究模型组大鼠的反应较正常组迟缓,精神萎靡,常拱背蜷卧,皮毛不华,饮水进食减少,体重增幅减少甚至不增加,伴有咳嗽、喷嚏,呼吸急促,口鼻分泌物增多,可闻及气道痰鸣音,随着低氧进程,可观察到鼻部、唇周及爪甲紫绀,符合COPD痰瘀阻肺证的相关表现。芪白平肺胶囊各剂量组和尼可地尔组相关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正常组未见明显异常。3.2.2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肺功能参数的影响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FEV0.3,FVC和FEV0.3/FVC的肺功能参数值显着下降(P<0.01),芪白平肺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尼可地尔组的肺功能参数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3.2.3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血气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pH、动脉PaO2、Sa O2的值显着性降低(P<0.01),而动脉Pa CO2的值显着性升高(P<0.01)。给予不同剂量芪白平肺胶囊治疗后,其p H、动脉Pa O2的值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而动脉Pa CO2的值显着性显着性降低(P<0.05,或P<0.01)。3.2.4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右心室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及心室肥厚度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RVSP、mPAP和RV/(LV+S)均有显着性升高(P<0.01)。给予不同剂量芪白平肺胶囊治疗后,其RVSP、m PAP和RV/(LV+S)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3.2.5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肺小动脉形态学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肺小动脉显着增厚,中膜红色的肌纤维明显增生,外膜的蓝色胶原纤维增生,血管周围和组织间隙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不同剂量芪白平肺和阳性对照尼可地尔可不同抑制抑制肺血管肌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3.2.6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血清NO、c GMP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NO和c GMP显着性下调(P<0.01),而芪白平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尼可地尔组的NO含量和芪白平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尼可地尔组的c GMP含量升高(P<0.05或P<0.01)。3.2.7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肺动脉e NOS、iNOS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肺血管内皮e NOS强阳性表达,平滑肌i NOS弱阳性表达,芪白平肺胶囊高、中、低剂量和尼可地尔能不同程度上调e NOS,下调i NOS的相对表达(P<0.05,或P<0.01)。3.2.8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Kir6.1、SUR2B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的Kir6.1 m RNA和SUR2B m RNA呈现显着的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芪白平肺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尼可地尔组分别经过药物干预后,能提升Kir6.1 m RNA和SUR2B m RNA水平的表达(P<0.05或P<0.01)。3.2.9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KIR6.1、SUR2B蛋白表达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芪白平肺胶囊对KATP通道的调控作用,各组大鼠肺组织KIR6.1和SUR2B蛋白表达被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SUR2B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而芪白平肺胶囊不同剂量和尼可地尔能显着上调其表达(P<0.01,或P<0.05),KIR6.1蛋白上调和下调的趋势不显着(P>0.05)3.3细胞实验研究3.3.1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的形态学特征原代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组织块贴壁第35天可见贴壁附近有少量不规则长梭形细胞爬出,后呈放射性生长,约710天成束的细胞平行排列,部分区域细胞呈多层重叠,部分区域呈单层,高低起伏,呈现平滑肌细胞特征性的“峰-谷”状致密分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胞质中有较强的呈丝状分布的绿色荧光,为平滑肌α-肌动蛋白,细胞核呈长杆形或卵圆形蓝色荧光。3.3.2不同时间点各浓度HYXQ对大鼠PASCMs增殖的影响MTT结果表明,与常氧组相比,低氧12h、24h、48h、72h,OD值均显着增加,PASCMs出现增殖,(P<0.01),各时间点,5%、10%、20%浓度HYXQ能不同程度抑制低氧诱导的PASCMs增殖,OD值显着降低(P<0.05或P<0.01)。其抑制作用以低氧24h的20%QBPF组最显着。3.3.3不同时间低氧对PASMCs中Kir6.1和SUR2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各低氧组相比,常氧状态下(即低氧0h组),PASMCs中Kir6.1和SUR2B蛋白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P<0.01),随着低氧时间延长,低氧6h和低氧12h的Kir6.1和SUR2B蛋白表达开始上升,代表KATP通道开放,蛋白表达在低氧24h达到高峰(P<0.01),随着低氧时间延长,低氧48h、72h的蛋白表达出现不同程度下调(P<0.05或P<0.01)。3.4 HYXQ对PASMCs中Kir6.1和SUR2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20%HYXQ组和10%HYXQ组和5%HYXQ组PASMCs中Kir6.1和SUR2B蛋白的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且20%HYXQ组和10%HYXQ组PASMCs中的Kir6.1和SUR2B蛋白表达高于低氧组(P<0.05或P<0.01)。3.5 GLYB对HYXQ干预PASMCs Kir6.1和SUR2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20%HYXQ组PASMCs的Kir6.1和SUR2B蛋白的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而不同浓度GLYB干预后,高剂量GLYB和中剂量GLYB组能显着下调甚至阻断Kir6.1和SUR2B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3.6 L-NAME对HYXQ干预PASMCs中Kir6.1和SUR2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20%HYXQ组PASMCs的Kir6.1和SUR2B蛋白的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而不同浓度L-NAME干预后,高剂量L-NAME和中剂量L-NAME组能显着下调Kir6.1和SUR2B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或P<0.01)。4结论本课题分别从大鼠宏观体征、肺功能、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评价和肺血管形态学分析等方面,验证采用多因素方法复制的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模型成功。基于“益气、化痰、祛瘀”之法创立的益气化痰祛瘀方—芪白平肺胶囊具有显着的舒张肺血管,改善模型大鼠的肺功能参数、降低平均肺动脉,缓解肺血管形态学改变,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s异常增殖的作用,对于防治COPD肺动脉高压具有较确切的疗效。其机制可能通过介导NO-cGMP-KATP途径,上调e NOS,下调i NOS水平,增加c GMP浓度,并上调KATP通道蛋白Kir6.1和SUR2B的表达而发挥其舒张肺动脉血管,缓解肺血管重构的作用,进而延缓COPD发展进程。
刘汶睿[7](2015)在《埃他卡林抑制PDGF-BB诱导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气道重塑是慢性气道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重要的病理改变。气道平滑肌细胞(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ASMCs)的异常增殖和迁移是气道重塑的主要原因。ATP敏感性钾(ATP-sensitive potassium,KATP)通道是气道平滑肌上的一种重要钾通道。有研究证实KATP通道开放能缓解气道重塑,其开放剂对气道重塑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埃他卡林(Iptakalim,Ipt)是一种KATP开放剂,体内外肺动脉高压实验研究证实Ipt能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缓解肺血管重构。但是,目前有关Ipt对气道重塑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在体外采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构建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uman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HASMCs)增殖和迁移的模型,探讨Ipt对HASM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用平滑肌细胞培养基(Smooth Muscle Cell Medium,SMCM)常规培养HASMCs。分别用含有10-8、10-7、10-6、10-5和10-4 M终浓度Ipt的无血清SMCM预处理细胞30min,接着加入终浓度为20 ng/ml的PDGF-BB培养细胞48h。采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并选定合适的Ipt给药浓度,在接下来的试验中我们将HASMCs分为4组:对照(Control)组、PDGF-BB(20 ng/ml)组、PDGF-BB+Ipt(10-5M)、Ipt组。Ed U(5-ethynyl-2’-deoxyuridine)孵育法进一步检测Ipt对HASMCs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Ipt对HASMCs的周期和凋亡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共同检测每组细胞的迁移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Ipt对PDGF-BB诱导的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2+/calmodulin-dependent kinase II,Ca MKII)、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ERK1/2)、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和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这四种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1.CCK-8实验表明PDGF-BB(20 ng/ml)显着地增加细胞活力,是对照组的140.74%(P<0.05),而10-5 M Ipt处理细胞后能将PDGF-BB诱导的140.74%±1.57%细胞活力降低至112.11%±4.65%(P<0.05),并且10-5 M Ipt联合PDGF-BB作用于细胞后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我们选择10-5 M浓度的Ipt进行下一步的实验。2.PDGF-BB组Ed U-阳性细胞比例(30.04%±3.94%)较对照组(12.17%±2.68%)显着增加(P<0.05),但是PDGF-BB+Ipt组(15.61%±2.69%)的Ed U-阳性细胞比例显着地低于PDGF-BB组(P<0.05),且Ipt(11.77%±2.83%)单独作用对HASMCs增殖无影响(P>0.05,Ipt组vs对照组)。3.与对照组相比(13.62%±4.40%,),PDGF-BB单独作用于HASMCs显着地促进细胞周期进入S期(24.53%±3.32%,P<0.05),但是PDGF-BB的这个效应可被Ipt阻滞(PDGF-BB+Ipt组16.43%±0.50%,P<0.05)。流式凋亡结果显示PDGF-BB和Ipt对HASMCs的凋亡都无影响。4.在transwell迁移实验中,我们观察到PDGF-BB诱导的迁移细胞数是对照组的3.29倍(P<0.05),此效应可被10-5 M Ipt所抑制(PDGF-BB+Ipt组为对照组的1.58倍,P<0.05,vs PDGF-BB组)。划痕实验的结果与迁移实验一致。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均表明Ipt单独作用于HASMCs亦能抑制细胞的迁移(Ipt组为0.725倍,P<0.05,vs对照组)。5.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PDGF-BB刺激细胞10min能显着地诱导HASMCs的Ca MKII,ERK1/2,Akt和CREB蛋白磷酸化。10-5 M Ipt预处理细胞30min能逆转PDGF-BB诱导的Ca MKII,ERK1/2和CREB磷酸化,并能显着抑制PDGF-BB诱导的Akt磷酸化。10-5 M Ipt单独作用于细胞不影响Ca MKII,和CREB的磷酸化,但是能部分抑制ERK1/2和Akt的磷酸化。结论:Ipt抑制PDGF-BB诱导的HASMCs增殖和迁移,此效应可能与调节Ca MKII,ERK1/2,Akt,和CREB信号通路有关。我们的结果表明Ipt可能是治疗慢性气道疾病气道重塑的一种有效药物。
彭经纬,王敏[8](2012)在《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对哮喘应用的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 K+channels,KATP通道)被发现后,经研究发现,该通道存在于多种组织的细胞中,在调节膜电位上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已将研究方向转移到ATP敏感性钾通道与哮喘气道重塑的关系。有研究证实,ATP敏感性钾通道能纠正哮喘的气道重塑,但并未有系统性总结供研究者们参考。本文就KATP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Nicorandil)对哮喘气道重塑的分子学机制做出阐述,希望为研究哮喘提供新的途径。
李庆玲[9](2008)在《新型KATP开放剂Iptakalim对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是许多肺部疾病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收缩、增殖及肺小动脉重构。研究表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膜钾通道与肺动脉收缩及增殖密切相关。钾通道功能下降激活L-钙通道,使细胞内Ca2+([Ca2+]cyt)浓度升高,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收缩;同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转录生长因子-β1(TGF-β1)等增殖因子增加,凋亡因子减少,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膜至少存在四种钾通道:(1)电压依赖性钾(Kv)通道,(2)Ca2+激活性钾(Kca)通道,(3)ATP敏感性钾(KATP)通道,即内向整流性钾(Kir)通道,(4)二孔区钾(K2P)通道。缺氧时,KATP通道代偿性开放是机体重要的代偿机制。持续缺氧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失衡,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缩血管物质增加,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I2(PGI2)等舒血管物质减少。这些物质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膜KATP通道正偶联或负偶联,使钾通道功能下降,细胞膜去极化,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收缩。持续肺血管收缩刺激血管增生、重构、产生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肥厚。因此,KATP通道在肺动脉高压形成中处于关键环节,成为研发治疗肺动脉高压新型药物的重要靶分子。新型KATP开放剂Iptakalim对SUR2B/Kir6.1靶向性更强。动物研究显示,Iptakalim可提高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外向性钾电流、抑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及增殖、降低低氧大鼠肺动脉压力,还能逆转肺血管和气道重构、抑制右心室肥厚、有效预防和治疗肺动脉高压。考虑到人与动物间的物种差异,Iptakalim对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目前,包括本研究在内的系列研究正在展开。本实验以ET-1及低氧诱导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v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Q-RT-PCR)技术,研究Iptakalim对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的影响,以揭示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为Iptakalim研发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治疗新药积累实验基础。第一部分Iptakalim对ET-1诱导的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新型KATP开放剂Iptakalim对ET-1诱导的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Iptakalim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分离手术标本正常人肺组织3~4级肺小动脉,原代培养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加入ET-1、不同浓度Iptakalim(0.1μM、1μM、10μM)及Glyburide(0.1μM、1μM、10μM)继续孵育细胞24小时。以Trizol法抽提细胞总RNA,逆转录为cDNA,以RQ-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SUR2B/Kir6.1mRNA表达量。结果ET-1组SUR2B mRNA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Iptakalim呈浓度依赖性拮抗ET-1的抑制作用,提高SUR2BmRNA表达量。Glyburide呈浓度依赖性拮抗Iptakalim的作用,减少SUR2B mRNA表达量。各组Kir6.1 mRNA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型KATP开放剂Iptakalim呈浓度依赖性拮抗ET-1的作用,增加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ATP通道中SUR2B亚基mRNA表达量,提示Iptakalim通过增加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ATP通道表达、缓解肺动脉平滑肌痉挛、增殖治疗肺动脉高压。第二部分Iptakalim对低氧诱导的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新型KATP开放剂Iptakalim对低氧诱导的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Iptakalim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分离手术标本正常人肺组织3~4级肺小动脉,原代培养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Iptakalim(0.1μM、1μM、10μM)及Glyburide(0.1μM、1μM、10μM)于低氧环境下(O2 5%,CO2 5%,N2 90%)继续孵育细胞24小时。以Trizol法抽提细胞总RNA,逆转录为cDNA,以RQ-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量。结果低氧组SUR2BmRNA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Iptakalim呈浓度依赖性拮抗低氧的抑制作用,提高SUR2B mRNA表达量。Glyburide呈浓度依赖性拮抗Iptakalim作用,减少SUR2B mRNA表达量。各组细胞Kir6.1 mRNA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新型KATP开放剂Iptakalim呈浓度依赖性拮抗低氧的作用,增加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ATP通道中SUR2B亚基mRNA表达量,提示Iptakalim通过增加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ATP通道表达、缓解肺动脉平滑肌痉挛、增殖治疗肺动脉高压。
黄美蓉,王志强[10](2007)在《ATP敏感性钾通道与气道高反应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二、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与支气管哮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与支气管哮喘(论文提纲范文)
(1)尼可地尔对TGF-β1诱导人气道平滑肌细胞肥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TGF-β1诱导HASMCs肥大: |
1.2.3 显微镜下及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形态及α-SMA表达情况: |
1.2.4 Western Blot法检测HASMCs的α-SMA表达情况及CaMKⅡ、CREB磷酸化水平: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TGF-β1诱导HASMCs肥大: |
2.2 Nico对TGF-β1诱导的HASMCs肥大的影响: |
2.3 Nico对HASMCs细胞CaMKⅡ、CREB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
1 冠心病概述 |
1.1 冠心病的定义 |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
1.3.1.1隐匿型冠心病 |
1.3.1.2稳定型心绞痛 |
1.3.1.3缺血性心肌病 |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
2.1.1 β受体阻滞剂 |
2.1.2 硝酸酯类药物 |
2.1.3 钙通道阻滞剂 |
2.1.4 其他治疗药物 |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
2.2.1 阿司匹林 |
2.2.2 氯吡格雷 |
2.2.3 替格瑞洛 |
2.2.4抗凝药物 |
2.2.5 β受体阻滞剂 |
2.2.6 他汀类药物 |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3.2.1 诊断 |
3.2.2 鉴别诊断 |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
3.3.1 低危患者 |
3.3.2 中危患者 |
3.3.3 高危患者 |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
3.4.2. 2 溶栓治疗 |
3.4.2. 3 抗栓治疗 |
3.5 调脂治疗 |
3.6 其他治疗 (表3-5) |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
3.7.1 一般治疗 |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
4.1 概述 |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
4.3.1 临床评估 |
4.3.2 负荷试验 |
4.3.3 左心室功能 |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
4.3.6 冠状动脉造影 |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
4.4.2 循证药物治疗 |
4.4.3 血运重建 |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5.2.2 炎性因子 |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
5.5.1 β受体阻滞剂 |
5.5.2 硝酸酯类药物 |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5.5.4他汀类药物 |
5.5.5 尼可地尔 |
5.5.6 钙通道阻滞剂 |
5.5.7 其他药物 |
5.5.8 中成药 |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
6.3.1 动态心电图 |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
6.4.1 预防 |
6.4.2 治疗 |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7.1.1 概述 |
7.1.2 降压治疗原则 |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
7.1.4 血压目标管理 |
7.1.5 药物推荐 |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7.2.1 概述 |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
7.2.2. 1 发病机制 |
7.2.2. 2 诊断及评估 |
7.2.2. 3 药物治疗 |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
7.2.3. 1 发病机制 |
7.2.3. 2 诊断及评估 |
7.2.3. 3 药物治疗 |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
7.4.1 概述 |
7.4.2 一般药物治疗 |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
7.4.2. 3 二尖瓣反流 |
7.4.2. 4 二尖瓣狭窄 |
7.4.2. 5 三尖瓣反流 |
7.4.2. 6 三尖瓣狭窄 |
7.4.3 抗凝治疗 |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
7.5.1 概述 |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7.5.3 具体治疗方案 |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
7.5.3. 4 其他 |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
7.6.1 概述 |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2. 1 抗凝治疗 |
7.6.2. 2 溶栓治疗 |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7.7.1 概述 |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
7.8.1 概述 |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
7.9.1 概述 |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
7.1 0. 1 概述 |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
7.1 0.2.1 定义 |
7.1 0.2.2 分期 |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
7.1 0.3.1. 2 抗凝治疗 |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
7.1 0.3.2 他汀类药物 |
7.1 0.3.3 抗缺血治疗 |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7.1 1. 1 概述 |
7.1 1. 4 诊断 |
7.1 1. 5 治疗 |
7.1 1.5.1 一般治疗 |
7.1 1.5.2 抗缺血治疗 |
7.1 1.5.3 调脂治疗 |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7.1 2. 1 概述 |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
7.1 2.2.2 诊断 |
7.1 2.2.3 治疗 |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
7.1 2.3.2 诊断 |
7.1 2.3.3 治疗 |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
7.1 3. 1 概述 |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
7.1 4. 1 概述 |
7.1 4. 2 药物选择 |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2.2 他汀类药物 |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
7.1 4.2.6 抗凝药物 |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
7.1 4. 3 注意事项 |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3.2 他汀类药物 |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
7.1 5. 1 概述 |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
8.1.1 概述 |
8.1.2 临床诊断 |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
8.1.3. 1 阿司匹林 |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
8.1.3. 5 其他药物 |
8.1.4 预后及随访 |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
8.2.1 概述 |
8.2.2 筛查 |
8.2.3 诊断 |
8.2.4 调脂药物治疗 |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
8.2.4. 5 联合治疗 |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8.3.1 冠状动脉痉挛 |
8.3.1. 1 概述 |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2 冠状动脉肌桥 |
8.3.2. 1 概述 |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
8.3.3. 1 概述 |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
9.1.1 心血瘀阻 |
9.1.2 痰浊内阻 |
9.1.3 气滞血瘀 |
9.1.4 气虚血瘀 |
9.1.5 寒凝血瘀 |
9.1.6 瘀热互结 |
9.1.7 气阴两虚 |
9.1.8 心肾阳虚 |
9.1.9 心肾阴虚 |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
9.2.1 抗血小板作用 |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
(3)ATP敏感性钾通道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KATP通道的分子结构、分类及生理调控机制 |
1.1 KATP通道的分子结构及分类 |
1.2 KATP通道生理调控机制 |
2 KATP通道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2.1 KATP通道拮抗剂 |
2.2 KCOs目前有许多药物通过不同方式增加KATP通道的开放, 这类药物统称为KCOs。 |
3 结语 |
(4)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1.2.1. 1 总体用药: |
1.2.1. 2 单一用药: |
1.2.1. 3 联合用药: |
1.2.1. 4 复方制剂: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2.2 药物分类 |
2.2.1 利尿剂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2.2.7. 1 硝酸酯类[34]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3.1 利尿剂 |
3.1.1 概述 |
3.1.2 分类 |
3.1.3 用药原则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3.2.1 概述 |
3.2.2 CCB的分类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3.2.3 用药原则 |
3.2.3. 1 适应证: |
3.2.3. 2 禁忌证: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3.3.1 概述 |
3.3.2 分类 |
3.3.3 用药原则 |
3.3.3. 1 适应证: |
3.3.3. 2 禁忌证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3.4.1 概述 |
3.4.2 分类 |
3.4.3 用药原则 |
3.4.3. 1 适应证: |
3.4.3. 2 禁忌证: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5 β受体阻滞剂 |
3.5.1 概述 |
3.5.2 分类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3.5.3 用药原则 |
3.5.3. 1 适应证: |
3.5.3. 2 禁忌证: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 α受体阻滞剂 |
3.6.1 概述 |
3.6.2 分类 |
3.6.3 用药原则 |
3.6.3. 1 适应证: |
3.6.3. 2 禁忌证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3.7.1. 1 概述: |
3.7.1. 2 分类: |
3.7.1. 3 用药原则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3.7.2. 1 分类: |
3.7.2. 2 应用证据: |
3.7.2. 3 应用原则: |
3.7.2. 4 方案推荐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3.8.1 概述 |
3.8.2 分类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3.8.3 用药原则 |
3.8.3. 1 适应证 |
3.8.3. 2 不良反应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3.8.4 方案推荐 |
4 国产创新药物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4.1.1 药理学 |
4.1.2 创新点 |
4.1.3 药物作用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4.1.5 规格和用法 |
4.2 尼群洛尔片 |
4.2.1 药理作用 |
4.2.2 降压特点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4.2.4 药物规格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4.3 阿利沙坦酯 |
4.3.1 临床药理学 |
4.3.2 创新点 |
4.3.3 临床效果 |
4.3.4 安全性 |
4.3.5 禁忌证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4.4.1药理学 |
4.4.2适应证 |
4.4.3 原创点 |
4.4.4 开发背景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4.4.6 循证证据 |
4.4.7 药物规格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4.5.1 药学部分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4.5.4 临床推荐 |
4.5.5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5.1.1 概述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1.2. 2 药物推荐: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5.2.1 概述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5.3.1 概述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3.2. 2 目标管理: |
5.3.2. 3 药物推荐: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5.4.1 概述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5.5.1 概述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5.2. 2 指南推荐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5.6.1 概述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6.2. 2 指南推荐: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5.7.1 概述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5.7.2. 2 指南推荐: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5.7.3. 5 监测血钾: |
5.8 高血压急症 |
5.8.1 概述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5.8.3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6.1.1 概述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6.1.2. 2 指南推荐: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1.3. 1 降压目标: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6.2.2 诊断和评估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6.2.3 综合干预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6.2.3. 2 药物治疗 |
6.2.3. 3 其他治疗: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6.3.1 概述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6.3.2. 5 联合用药: |
6.3.3 注意事项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6.4.1 概述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5 老年高血压 |
6.5.1 概述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6.5.5 药物选择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6.6.1 概述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6.6.3. 2 术前准备: |
6.6.3. 3 预后: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6.6.4. 2 药物治疗: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6.7.1 概述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6.8.1 概述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6.9.1 定义与病因 |
6.9.2 诊断 |
6.9.3 药物治疗 |
6.9.4 其他治疗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6.1 0. 1 概述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8 小结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
1.3 临床分型 |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
2.1.1 β受体阻滞剂 |
2.1.2 硝酸酯类药物 |
2.1.3 CCB |
2.1.4 其他治疗药物 |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
2.2.1 阿司匹林 |
2.2.2 氯吡格雷 |
2.2.3替格瑞洛 |
2.2.4 β受体阻滞剂 |
2.2.5 他汀类药物 |
2.2.6 ACEI或ARB |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
3.1 定义 |
3.2 危险分层 |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
3.3.1 诊断 |
3.3.2 鉴别诊断 |
3.4 治疗策略 |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
3.4.2 STEMI的治疗 |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
3.4.2.2溶栓治疗 |
3.4.2. 3 抗栓治疗 |
3.4.2. 4 抗心肌缺血 |
3.4.2. 5 调脂治疗 |
3.4.2. 6 其他治疗 |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
3.4.3. 1 一般治疗 |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
3.4.3. 4 抗凝治疗 |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4.2 病情评估 |
4.2.1 临床评估 |
4.2.2 负荷试验 |
4.2.3 左心室功能 |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
4.2.5 冠状动脉CTA |
4.2.6 冠状动脉造影 |
4.3 治疗原则 |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
4.3.2 循证药物治疗 |
4.3.3 血运重建 |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
5.1 定义 |
5.2 病因与机制 |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
5.2.2 炎性反应 |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
5.3临床表现 |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
5.5 药物治疗 |
5.5.1 β受体阻滞剂 |
5.5.2 CCB |
5.5.3 硝酸酯类药物 |
5.5.4 ACEI |
5.5.5 他汀类药物 |
5.5.6 其他药物 |
5.6 非药物治疗 |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 定义及分型 |
6.1.1 完全SMI |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
6.1.3 心绞痛伴SMI |
6.2 可能机制 |
6.3 诊断 |
6.3.1 动态心电图 |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6.4 预防及治疗 |
6.4.1 预防 |
6.4.2 治疗 |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7.1.1 概述 |
7.1.2 药物选择 |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7.1.2. 2 目标管理 |
7.1.2. 3 药物推荐 |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7.2.1 概述 |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
7.2.2. 1 发病机制 |
7.2.2. 2 诊断及评估 |
7.2.2. 3 药物治疗 |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
7.2.3. 1 发病机制 |
7.2.3. 2 诊断及评估 |
7.2.3. 3 药物治疗 |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
7.3.1 概述 |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
7.3.4 NOAC |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
7.3.5 注意事项 |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
7.4.1 概述 |
7.4.2 一般药物治疗 |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
7.4.2. 3 二尖瓣反流 |
7.4.2.4二尖瓣狭窄 |
7.4.2. 5 三尖瓣反流 |
7.4.2. 6 三尖瓣狭窄 |
7.4.3 抗凝治疗 |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
7.5.1 概述 |
7.5.2 流行病学 |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
7.5.4 一般治疗 |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
7.5.4.2降压治疗 |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
7.5.4.4其他 |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
7.6.1 概述 |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
7.6.2. 2 溶栓治疗 |
7.6.2.3长期抗凝治疗 |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7.7.1 概述 |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
7.7.3. 3 他汀类药物 |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
7.8.1 概述 |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
7.8.2. 2 PPI |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7.8.4. 2 药物治疗 |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
7.9.1 概述 |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
7.1 0.1.1 CKD的定义 |
7.1 0.1.2 CKD的分期 |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
7.1 0.2.1 抗栓治疗 |
7.1 0.2.2 他汀类药物 |
7.1 0.2.3 抗缺血治疗 |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
7.1 1. 3 临床特点 |
7.1 1. 4 诊断 |
7.1 1. 5 治疗 |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7.1 2. 1 概述 |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
7.1 2.2.1 流行病学 |
7.1 2.2.2 一般治疗 |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
7.1 2.3.1 流行病学 |
7.1 2.3.2 一般治疗 |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
7.1 3. 1 概述 |
7.13.2药物治疗推荐 |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
7.1 4. 1 概述 |
7.1 4. 2 药物选择 |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2.2 他汀类药物 |
7.1 4.2.3 ACEI或ARB |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
7.1 4.2.6 抗凝药物 |
7.1 4.2.7 CCB |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
7.1 4. 3 注意事项 |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3.2 他汀类药物 |
7.1 4.3.3 ACEI |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
8.1.1 概述 |
8.1.2 临床诊断 |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
8.1.3 药物治疗 |
8.1.3. 2 大剂量IVIG |
8.1.3. 3 CAA治疗 |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
8.1.3. 5 其他药物 |
8.1.4 预后及随访 |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
8.2.1 概述 |
8.2.2 诊断 |
8.2.3 调脂药物治疗 |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
8.3.1.1疾病概述 |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2 冠状动脉肌桥 |
8.3.2. 1 疾病概述 |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
8.3.3. 1 疾病概述 |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
(6)益气化痰祛瘀方介导NO-cGMP-KATP途径对COPD肺血管舒张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COPD肺气虚证的理论研究 |
1.1 肺气虚证的理论内涵 |
1.2 COPD肺气虚证候演变规律 |
1.3 肺气虚证的证本质研究 |
2 ATP 敏感性钾通道与COPD肺动脉高压相关性研究概况 |
2.1 钾通道的抑制是联系缺氧与肺血管收缩的关键环节 |
2.2 K_ATP通道是COPD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学靶点 |
2.3 NO通路对K_ATP通道的调节作用 |
2.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芪白平肺胶囊介导NO-cGMP-K_ATP途径对大鼠离体肺动脉环的舒张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剂与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肺动脉环的制备 |
2.2 肺动脉环血管功能、内皮功能评价 |
2.3 肺动脉环张力测定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芪白平肺胶囊对正常大鼠肺动脉环舒张作用的影响 |
3.2 L-NAME、ODQ对芪白平肺胶囊舒张大鼠肺动脉环作用的影响 |
3.3 GLYB对芪白平肺胶囊舒张大鼠肺动脉环作用的影响 |
研究二 芪白平肺胶囊对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离体肺动脉环的舒张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剂与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COPD痰瘀阻肺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 |
2.3 大鼠肺功能检测 |
2.4 大鼠动脉血气测定 |
2.5 大鼠右心室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和心室肥厚度的测定 |
2.6 肺小动脉病理学观察 |
2.7 肺动脉环的制备及肺血管功能、内皮功能的评价 |
2.8 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肺动脉环张力测定 |
2.9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宏观体征观察 |
3.2 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肺功能参数的影响 |
3.3 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动脉血气的影响 |
3.4 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右心室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及心室肥厚度的影响 |
3.5 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肺小动脉形态学影响 |
3.6 芪白平肺胶囊对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肺动脉环张力的影响 |
研究三 芪白平肺胶囊对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NO-cGMP-K_ATP途径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剂与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COPD痰瘀阻肺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Elisa检测大鼠血清c GMP、NO的含量 |
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肺动脉eNOS、iNOS表达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Kir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血清NO、cGMP含量的影响 |
3.2 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肺动脉eNOS表达的影响 |
3.3 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肺动脉iNOS表达的影响 |
3.4 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Kir6.1、SUR2B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3.5 芪白平肺胶囊对大鼠sGC、PKG、KIR6.1、SUR2B蛋白表达的影响 |
研究四 芪白平肺胶囊介导NO-cGMP-K_ATP途径对低氧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剂与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制备芪白平肺含药血清 |
2.2 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原代大鼠PASMCs |
2.3 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大鼠PASCMs |
2.4 分组及药物处理 |
2.5 MTT法检测PASCMs增殖能力 |
2.6 Western blot检测PASMCs中Kir6.1、SUR2B蛋白水平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PASCMs的形态学特征 |
3.2 不同时间点各浓度HYXQ对大鼠PASCMs增殖的影响 |
3.3 不同时间低氧对PASMCs中Kir6.1 和SUR2B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HYXQ对PASMCs中Kir6.1和 SUR2B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GLYB对HYXQ干预PASMCs Kir6.1 和SUR2B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 L-NAME对HYXQ干预PASMCs Kir6.1 和SUR2B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治疗COPD肺动脉高压采用“益气化痰祛瘀”治法的依据 |
1.1 中医理论分析 |
1.2 临床辨证分析 |
1.3 益气化痰祛瘀方—芪白平肺胶囊组成及方义分析 |
2 COPD痰瘀阻肺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2.1 肺功能评价 |
2.2 动脉血气分析 |
2.3 血流动力学评价 |
2.4 肺血管形态学分析 |
3 芪白平肺胶囊可调控NO-cGMP-K_ATP途径舒张肺血管 |
3.1 肺动脉血管环的选择 |
3.2 芪白平肺胶囊的血管舒张作用与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
3.3 NO-c GMP-K_ATP途径参与芪白平肺胶囊血管舒张作用的调控 |
4 芪白平肺胶囊含药血清介导NO-c GMP -K_ATP途径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s增殖 |
4.1 PASMCs增殖与凋亡失衡是COPD肺动脉高压的关键病理环节 |
4.2 芪白平肺胶囊含药血清能有效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s增殖 |
4.3 K_ATP通道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 |
4.4 芪白平肺胶囊作为K_ATP通道开放剂受NO调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埃他卡林抑制PDGF-BB诱导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对哮喘应用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控机制 |
2 PKC-NF-κB信号途径 |
3 结语 |
(9)新型KATP开放剂Iptakalim对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英文对照表 |
二 论文摘要 |
三 英文摘要 |
四 论文正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 Iptakalim对ET-1诱导的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Iptakalim对缺氧诱导的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五 致谢 |
六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或完成论着及综述 |
附:综述 |
综述一 钾通道在肺血管平滑肌中分布及作用特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与呼吸道疾病 |
参考文献 |
(10)ATP敏感性钾通道与气道高反应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道平滑肌钾通道的结构和功能 |
1.1 钙激活钾通道 |
1.2 电压依赖性钾通道 |
1.3 ATP敏感性钾通道 |
2 KATP通道活性调控机制 |
2.1 ATP对KATP活性的调控 |
2.2 膜脂类代谢物对KATP活性的调节 |
2.3 其他调节 |
3 KATP 与气道高反应性 |
3.1 KATP与气道炎症 |
3.2 KATP和神经调节 |
3.3 KATP对ASM细胞增殖与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结 |
四、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与支气管哮喘(论文参考文献)
- [1]尼可地尔对TGF-β1诱导人气道平滑肌细胞肥大的实验研究[J]. 林昌建. 福建医药杂志, 2019(01)
-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3]ATP敏感性钾通道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 王广能,曾高峰. 西南军医, 2018(02)
- [4]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6]益气化痰祛瘀方介导NO-cGMP-KATP途径对COPD肺血管舒张作用的机制研究[D]. 朱洁.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埃他卡林抑制PDGF-BB诱导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D]. 刘汶睿. 南京医科大学, 2015(07)
- [8]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对哮喘应用的展望[J]. 彭经纬,王敏. 当代医学, 2012(12)
- [9]新型KATP开放剂Iptakalim对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UR2B/Kir6.1 mRNA表达的影响[D]. 李庆玲. 南京医科大学, 2008(01)
- [10]ATP敏感性钾通道与气道高反应性研究进展[J]. 黄美蓉,王志强. 陕西医学杂志,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