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PUJO肾积水梗阻解除后尿成分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娴[1](2019)在《超声动态监测不同孕期胎儿肾盂分离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伴随胎儿产前超声检查技术的普遍应用和筛查水平的不断提高,胎儿泌尿系统畸形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并且国内外大量文献已指出超声对于监测胎儿肾盂分离的量化分级及出生后肾脏转归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肾盂分离程度的数值、分级界定标准做了相关研究,但是对于肾盂分离程度与最早发现时孕周间关系的研究甚少。在临床上对于孕期生理性肾盂分离和病理肾盂分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是截然不同的。本研究通过运用超声技术监测随访胎儿肾盂分离程度的量化分级及不同孕周的胎儿肾盂分离的转归,并分析其中意义,可以较早的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依据,为胎儿出生后肾盂分离的转归及泌尿系统功能做出及早评估。方法:本次科研的对象选自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时间段内前来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患者,包括:(1)在河北省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时进行常规胎儿产前超声检查时检出有肾盂分离情况的胎儿(178名),并成功追踪其产后肾盂分离程度变化的数据;(2)在河北省儿童医院超声科进行小儿泌尿系超声检查并在胎儿期有肾盂分离史的婴幼儿(88名),并且能够提供怀孕期间正规医院产科检查时肾盂分离程度的相关数据。本次研究中根据常规的临床分期,介于14-27周末期间的为中孕期,28周及其以后的为晚孕期。根据肾盂分离前后径的宽度,分为以下三种程度:介于5-10mm之间的为轻度分离;介于10-15mm之间的为中度分离;15mm以上的为重度分离。将随访结果中,孕期及生后复查时肾盂分离消失或肾盂分离程度变化不明显拟定是生理性肾盂分离,孕期或生后复查肾盂分离程度呈加重趋势及生后达到需经外科手术解除或缓解梗阻的程度拟定是病理性肾盂分离。在本次研究的胎儿时期,进行检测时用的是TOSHIBA Aplio500彩超机,选择以下切面进行观测:胎儿的左右肾脏经肾门部的长轴切面及短轴切面,测量并记录肾脏的大小,观察肾脏形态,整体评估胎儿的肾脏结构及发育状况。胎儿左右肾脏经肾门部短轴切面,显示肾门部肾盂,利用超声仪器的局部放大及测量功能测量分离内径,如果肾门部肾盂分离较大或呈不规则状,则测量分离范围;胎儿矢状切面,与腹部横切面结合观察胎儿膀胱充盈情况及输尿管扩张情况,并记录数值。婴幼儿时期,进行检测时用的是ALOKA F75彩超机。在患儿处于安静状态或镇静后,选取合适的扫查途径,以避开肋骨、肠气及肺气的遮挡,以肝脏或脾脏作声窗进行检查,选取以下切面观测:左右肾脏经肾门部长轴切面及短轴切面,测量肾脏大小,观察肾脏形态及肾盂、肾盏及中心集合系统情况,整体评估肾脏发育情况;左右肾脏经肾门部短轴切面,显示肾门部肾盂,利用超声仪器的局部放大及测量功能测量分离内径,如分离较大或呈不规则状,则测量分离范围;腹部横切面及矢状切面,观察患儿膀胱及输尿管情况,如有其它泌尿系统异常声像,可一并测量,并记录数值。以上所列的超声图像及测量数据,必须在超声图像质量清晰的标准切面的情况下,进行最少三次的测量,记录每次的数值然后计算平均值,并由上级医师对所筛选的图像进行审核,随后将所得数据录入数据库内。所得图像均存储于PASS系统内。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本次科研中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孕期不同程度肾盂分离的预后存在差异性。轻、中度分离预后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轻、重度分离预后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中、重度分离预后无显着差异性(P>0.05)。2.晚孕期肾盂不同分离程度的预后有差异性,轻、中度分离预后存在差异性(P<0.05),轻、重度分离预后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中、重度分离预后无差异性(P>0.05)。3.对于轻度肾盂分离,中孕期与晚孕期的预后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于中度肾盂分离,中孕期与晚孕期的预后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于重度肾盂分离,中孕期与晚孕期的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孕期与肾盂分离程度的预后之间有一定相关性。2.相同孕期下,胎儿轻度肾盂分离的预后优于胎儿中度及重度肾盂分离的预后,胎儿中度和重度肾盂分离的预后情况相同。3.胎儿肾盂轻度及中度分离程度下,中孕期的预后优于晚孕期;胎儿肾盂重度分离程度下,中孕期和晚孕期的预后情况相同。4.超声检查在监测孕期及产后肾盂分离程度的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指导临床干预有显着意义。
冯锦锦[2](2019)在《先天性肾积水肾脏AQP1-3的表达及EPO对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先天性肾积水(congential hydronephrosis,CHN)是产前超声检查最常见的发育畸形之一,其发生率为新生儿的1-5%。CHN的临床病因很多,从子宫内短暂的生理性肾积水到临床上显着的肾脏和泌尿道先天性发育异常,但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理性肾积水病因是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pelvic-ureteric junction obstruction,PUJO),发病率为0.1%,占重度肾积水病例的50%,也是引起婴幼儿和儿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由于CHN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转归仍不完全清楚,人们对先天性PUJO导致的肾积水患儿的治疗和后续管理还存在争议。由于CHN发生于胚胎时期,目前人们最早只能通过影像学检查对发育过程中胎儿肾脏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方面进行监测,但实际上肾脏的大体功能以及细胞和分子改变远远早于形态学变化,而CHN的转归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很大程度取决于胎儿时期的肾功能的情况。因此对于人胚胎时期肾脏发育过程中病理生理变化规律的探索有助于围产期及儿科医师对CHN患儿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然而由于临床收集胎儿肾脏标本难度较大使相关研究很难进行,目前,人胚胎时期肾脏发育过程中包括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功能相关的研究几乎空白,因此如何对肾积水胎儿肾脏功能变化进行预测或检查是临床急需解决的课题。尿液浓缩与水重吸收功能障碍是肾积水肾脏早期的功能变化,文献报道水通道蛋白1-3(aquaporin1-3,AQP1-3)表达下调与上述变化有关。AQP1是最早发现的水通道蛋白,主要位于肾脏近端小管和髓袢降支细段的顶质膜和基底膜上,其在近端肾单位重吸收水分和尿液浓缩中起重要作用;AQP2主要位于肾脏集合管主细胞的顶质膜和胞浆内囊泡中,是集合管水分重吸收的重要物质;AQP3位于集合管主细胞基底侧膜上,对于水分的重吸收和产生浓缩尿液也有一定的作用。前期对儿童肾积水肾脏的研究显示,肾积水时肾脏AQP1-3表达均下调,并且AQP1-3的表达下调是肾脏水分重吸收和尿液浓缩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长时间大量稀释尿液的产生容易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因此肾脏AQP1-3的正常表达对机体水代谢平衡的维持非常重要。动物胎儿期肾脏水通道蛋白AQP1-3表达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随着胎儿肾脏的发育,AQP1-3的表达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胎儿时期在宫内发育的特殊性,在临床上不能直接检测胎儿肾脏中AQPs的表达,因此前期关于人胎儿肾脏中AQPs表达规律的研究几乎没有报道。人体AQP2与其它亚型的水通道蛋白不同,其主要位于肾脏集合管上皮细胞,在肾脏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前期研究发现大约3%的肾脏AQP2可以随脱落的集合管上皮细胞进入尿液排出体外,并且随尿液排出的AQP2的比例不受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这提示尿液中的AQP2可以反映肾脏AQP2的表达水平。另有研究发现CHN儿童尿液中AQP2的水平与肾积水的严重程度及肾脏浓缩尿液的功能有显着相关性,这说明患者尿液中的AQP2可以间接反映肾脏积水的严重程度及尿液浓缩功能。到妊娠中后期,胎儿尿液是羊水的主要来源,AQP2具有肾脏组织特异性,故羊水中的AQP2蛋白只能来源于胎儿肾脏,检测羊水的AQP2能反映出肾积水的严重程度及肾脏浓缩尿液功能。但是目前有关胎儿羊水中AQP2含量与胎儿肾脏中AQP2的表达情况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羊水穿刺目前在临床上是一项成熟的有创检查,随着计划生育二胎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接受了行羊膜腔穿刺进行产前筛查,这为通过羊水检测AQP2提供了可能。因此本研究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首先探讨了人发育过程中正常及肾积水胎儿肾脏AQP1-3的表达规律及羊水中的AQP2与胎儿肾脏中的AQP2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早期对肾积水胎儿肾脏功能变化进行预测或检查提供参考。临床上对于CHN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方案的选择仍存在争议,多数临床指南建议如下:对于轻度CHN患者行保守观察治疗,PUJO导致的中重度CHN患者往往需要外科手术解除梗阻。但是前期较多的研究发现对于肾积水肾脏即使早期手术解除梗阻,肾脏浓缩尿液的功能仍不能完全恢复,并且仍会有持续的大量稀释尿液产生,这主要与梗阻解除后肾脏AQP2蛋白表达未能恢复正常有关。因此前期很多学者针对梗阻及梗阻解除后患者肾脏浓缩功能的治疗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但是目前仍未找到理想的预防CHN婴幼儿患者AQP2下调的方法。他丁类及沙坦类药物能够防止梗阻造成的AQP2下调,促进梗阻解除后AQP2蛋白表达及肾脏尿液浓缩功能的恢复,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加重梗阻造成的婴幼儿肾脏损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受损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的报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任川等也发现EPO能促进幼鼠输尿管梗阻解除后AQP2蛋白及肾脏功能的恢复。但是EPO调节AQP2的具体机制,以及其是否可以促进梗阻解除后AQP1和AQP3蛋白的表达以及肾脏水分重吸收功能的恢复尚未见文献报道。目前,EPO已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EPO是否可以用于CHN患儿以保护患者肾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更好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CHN相关的肾脏病理生理学变化和转归及对可能的治疗方法的探索,常需要借助动物实验研究,大鼠输尿管梗阻模型已经广泛用于梗阻性肾病及肾间质纤维化等方面的研究。临床上的CHN患儿多数是部分梗阻,但是在动物模型中部分梗阻程度的均一性不容易控制和量化。输尿管完全梗阻模型可以克服这些困难,也常被用来研究梗阻引起的肾脏病理生理变化。因此本研究的第三部分用幼鼠输尿管完全梗阻模型探讨了EPO对输尿管梗阻解除后幼鼠肾脏AQP1-3表达及肾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在肾脏表达的AQP的亚型中,AQP2与尿液浓缩功能的关系最为最为密切,并且与多种尿液浓缩稀释功能障碍有关,前期也有研究者发现EPO可以促进梗阻解除后大鼠肾脏AQP2表达的恢复,但是体内影响因素较多,EPO对肾脏集合管细胞中的AQP2直接调控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清楚。体外研究可以排除体内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果在体外EPO能直接上调AQP2的表达,则可能为EPO治疗AQP2相关的包括先天性肾积水等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的第四部分采用m IMCD-3细胞系,探讨EPO对集合管细胞中AQP2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阐明肾脏水通道蛋白在先天性肾积水肾脏中的表达及EPO对其调控机制,通过临床上检测胚胎时期肾脏中的水通道蛋白正常和异常表达规律,在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证实EPO对输尿管梗阻肾脏AQP1-3蛋白表达的调控机制和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如下:(1)了解正常和积水肾脏的AQP1-3的表达情况;(2)了解羊水中检测到的AQP2和胎儿肾脏AQP2表达的关系;(3)在幼鼠探讨EPO对输尿管梗阻解除后幼鼠肾脏AQP1-3表达及肾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4)探讨EPO对m IMCD-3细胞AQP2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一部分正常及肾积水人胎儿肾脏AQP1-3的表达材料和方法1.收集引产的正常胎儿肾脏共22例(15-21W组8例;23-28W组8例:30-36W组6例);2.收集引产的肾积水胎儿肾脏7例(32W 4例,34W 3例,病变部位均为单侧),取标本前泌尿系彩超发现胎儿肾脏重度积水;3.阳性对照:正常成人肾组织8例(男6例,女2例,年龄56±4.3岁)来自肾切除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肾盂癌旁的正常肾组织;4.利用HE染色技术检测胎儿肾脏的形态学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所有肾组织中AQP1-3蛋白的定位与表达量;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所有肾组织中AQP1-3 m RNA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所有肾组织中AQP1-3蛋白的表达量;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在妊娠早中期,胎儿肾脏皮质部分较少,并且皮质中肾小球数量较少,体积较大,随着胎龄的增加,肾脏皮质部分逐渐发育,皮质中肾小球数量也逐渐增多;在妊娠早中期,胎儿肾髓质中所含肾间质组织较多,肾小管稀少,随着胎龄的增加,肾单位逐渐发育,髓质中的肾小管和毛细血管逐渐增加。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胎儿肾脏中AQP1-3蛋白表达部位与成人相同,AQP1主要位于肾脏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细段,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AQP2主要位于肾脏集合管主细胞顶端膜;AQP3主要位于肾脏集合管细胞基底侧膜。随着胎龄的增加,阳性表达AQP1-3的肾小管数量逐渐增加,表达强度也逐渐增强,但是在妊娠后期胎儿肾脏AQP1-3的表达强度均弱于成人肾组织。孕晚期肾积水组胎儿肾脏中AQP1-3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弱于同孕期正常胎儿肾脏中AQP1-3蛋白的表达。3.RT-PCR结果显示随着胎龄增加,肾组织中AQP1-3的m RNA表达量逐渐增高;15-21W组,23-28W组和30-36W组胎儿肾组织中AQP1-3 m RNA的表达量分别为:AQP1:(13.4±7.3)%Vs.(31.7±5.7)%Vs.(71.1±1.9)%;AQP2:(12.0±2.3)%Vs.(32.2±4.3)%Vs.(78.6±5.6)%;AQP3:(16.1±6.3)%Vs.(47.2±6.3)%Vs.(81.5±3.1)%;P<0.05。RT-PCR结果同时显示孕晚期肾积水胎儿肾脏中AQP1-3 m RNA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胎儿肾脏组:AQP1:(38.3±7.5)%Vs.(70.8±6.2)%;AQP2:(41.2±6.3)%Vs.(76.9±4.3)%;AQP3:(63.6±8.7)%Vs.(81.1±4.6)%;P<0.05。4.Western blot结果同样显示随着胎龄增加,肾组织中AQP1-3的蛋白表达量逐渐增高;15-21W组,23-28W组和30-36W组胎儿肾组织中AQP1-3蛋白的表达量如下:AQP1:0.228±0.10Vs.0.304±0.091Vs.0.543±0.095;AQP2:0.157±0.086Vs.0.269±0.079Vs.0.441±0.011;AQP3:0.152±0.047Vs.0.261±0.086Vs.0.512±0.089;P<0.05。Western blot结果同时显示孕晚期肾积水胎儿肾脏中AQP1-3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胎儿肾脏组:AQP1:0.281±0.039 Vs.0.449±0.039;AQP2:0.306±0.112Vs.0.567±0.142;AQP3:0.261±0.086 Vs.0.512±0.089;P<0.05。第二部分孕期羊水中AQP2与胎儿肾脏中AQP2蛋白表达的关系研究材料和方法1.收集正常胎儿肾脏标本22例(16-21W 8例,24-30W 8例,32-38W 6例)。2.收集正常胎儿羊水24例(16-21W 10例,24-30W 6例,32-38W 8例);同时收集10例健康成年女性(26.0±2.3岁)的晨尿作为阳性对照。3.用Western blot检测胎儿肾脏中的AQP2蛋白表达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羊水中的AQP2,用冰点渗透压测定仪检测羊水渗透压;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羊水中的钠,钾及肌酐和尿素氮浓度。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性检验用K-S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之间的两两比较用LSD-t进行检验,羊水和肾脏中AQP2的关系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6-21W,24-30W和32-38W胎儿肾脏AQP2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982±0.325Vs.1.556±0.262 Vs.2.06±0.22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ELISA结果显示16-21W,24-30W和32-38W羊水及成人尿液中检测到的AQP2浓度分别为(30.243±5.812)mg/L Vs.(35.112±7.265)mg/L Vs.(42.575±1.226)mg/L Vs.(46.513±0.449)mg/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孕期羊水中AQP2的水平与对应孕期胎儿肾脏中AQP2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2,P=0.000)。第三部分EPO对幼鼠双侧输尿管梗阻解除后肾功能及肾脏AQP1-3蛋白表达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实验分组:(1)雄性SD幼鼠20只,体重(160±10)g,随机分为BUO组和sham组,各组n=10。(2)雄性SD幼鼠30只,体重(160±10)g,随机分为BUO-3R组、BUO-3R+EPO组和sham-3R组,各组n=10。(3)雄性SD幼鼠30只,体重(160±10)g,随机分为BUO-7R组、BUO-7R+EPO组和sham-7R组,各组n=10。2.动物模型制作:BUO大鼠的制作,待大鼠完全麻醉后,分别暴露出两侧输尿管并在跨过髂血管处钝性分离出一段长约1cm的输尿管,将一段侧方有开口的长约0.5cm的静脉输液针软管套于分离出的输尿管上,并用丝线结扎套管。BUO-R大鼠在梗阻术后24h再次麻醉,将两侧输尿管结扎的丝线和套管去除。Sham组大鼠仅游离两侧输尿管,但不结扎,其他处理同BUO及BUO-R组大鼠。3.药物干预:BUO-3R+EPO组大鼠在解除梗阻时及解除梗阻后的第1d和3d时给予EPO腹腔注射;BUO-7R+EPO组大鼠在解除梗阻时及解除梗阻后的第1d,3d,5d和7d时给予EPO腹腔注射,BUO-3R,Sham-3R,BUO-7R和Sham-7R组在相同时间点给予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4.标本收集:BUO组大鼠在梗阻术后24h取标本;BUO-3R,BUO-3R+EPO和Sham-3R组大鼠在梗阻解除后的第3天取标本;BUO-7R,BUO-7R+EPO和Sham-7R组大鼠在梗阻解除后的第7天取标本。取标本时,经下腔静脉采血,用于肾功能的检测;然后取两侧肾脏,每个时间点取10只大鼠,各5只大鼠肾脏用于后续AQP1-3和α-SMA和TGF-?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另5只大鼠肾脏用于Masson染色和AQP1-3及α-SMA和TGF-?的免疫组化检测。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双侧输尿管完全梗阻24h后BUO组和sham组的肾功能检测结果如下(尿素氮:117.9±3.0 mmol/L Vs.6.9±0.2 mmol/L;肌酐:230±14.7μmol/L Vs.54.3±1.1μmol/L;血浆渗透压:338.8±3.2 mosmol/kg H2O Vs.293.7±5.2mosmol/kg H2O;血钾:6.5±0.3 mmol/L Vs.4.4±0.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解除后的1W内大鼠会有明显的多尿,并且尿液渗透压较低。2.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在梗阻解除后的第3天,BUO-3R+EPO组,BUO-3R组和Sham-3R组大鼠肾功能检测结果如下:尿素氮:21.9±1.1 mmol/LVs.27.1±2.1mmol/L Vs.6.8±0.3mmol/L,P<0.05;血肌酐:113.4±3.3μmol/L Vs.134.2±5.4μmol/L Vs.54.1±1.4μmol/L,P<0.05;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在梗阻解除后的第7天,BUO-7R+EPO组,BUO-7R组和Sham-7R组大鼠肾功能检测结果如下,尿素氮:19.8±1.0 mmol/L Vs.22.9±0.8 mmol/L Vs.6.8±0.2 mmol/L,P<0.05;血肌酐:67.7±3.2μmol/L Vs.74.1±3.1μmol/L Vs.54.2±0.7μmol/L,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肾脏中AQP1主要位于肾脏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细段,AQP2主要位于肾脏集合管主细胞顶端膜;AQP3主要位于肾脏集合管细胞基底侧膜。在梗阻解除后的第3d,AQP1,AQP2和AQP3的蛋白染色均为Sham-3R组最强,BUO-3R+EPO组次之,BUO-3R组最弱;在梗阻解除后的第7d,AQP1,AQP2和AQP3的蛋白染色也均为Sham-7R组最强,BUO-7R+EPO组次之,BUO-7R组最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梗阻解除后的第3d,TGF-?和α-SMA的蛋白染色均为,BUO-3R组最强,BUO-3R+EPO组次之,Sham-3R组最弱;在梗阻解除后的第7d,TGF-?和α-SMA的蛋白染色均为BUO-7R组最强,BUO-7R+EPO组次之,Sham-7R组最弱。4.Masson结果显示,在梗阻解除后的第3d,实验大鼠肾脏中胶原染色BUO-3R组最强,BUO-3R+EPO组次之,Sham-3R组大鼠最弱;在梗阻解除后的第7d,实验大鼠肾脏中胶原染色BUO-7R组最强,BUO-7R+EPO组次之,Sham-7R组最弱。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梗阻解除后的第3d,BUO-3R+EPO组,BUO-3R组和Sham-3R组大鼠的AQP1,AQP2和AQP3以及TGF-?和α-SMA的表达量分别为,AQP1:(60.1±5.8)%Vs.(35.3±6.3)%Vs.(100±6.6)%;AQP2:(59±7)%Vs.(32±8)%Vs.(100±9)%;AQP3:(62±6.7)%Vs.(48.5±2.2)%Vs.(100±5.9)%;TGF-?1:(109.4±4.4)%Vs.(141.7±5.5)%Vs.(100±3.9)%;α-SMA:(118.6±5.6)%Vs.(132.4±4.2)%Vs.(100±3.1)%,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梗阻解除后的第7d,BUO-7R+EPO组,BUO-7R组和Sham-7R组大鼠的AQP1,AQP2和AQP3以及TGF-?1和α-SMA的表达量分别为,AQP1:(87.8±7.3)%Vs.(41.1±5.6)%Vs.(100±2.3)%;AQP2:(81.8±4)%Vs.(41.1±7)%Vs.(100±3)%;AQP3:(96.7±6.8)%Vs.(49.5±5.1)%Vs.(100±7.4)%;TGF-?:(147.3±2.3)%Vs.(321.3±13.1)%Vs.(100±2.7)%;α-SMA:(158.2±7.5)%Vs.(319.5±8.2)%Vs.(100±4.6)%,P<0.05。第四部分EPO通过PI3K/AKT上调m IMCD-3细胞中AQP2表达材料和方法1.制作转染AQP2基因的m IMCD-3细胞系。2.取转染过AQP2的m IMCD-3细胞进行培养,调整细胞密度为3×106/ml,每孔加入2ml细胞悬液,均匀铺在6孔板中,待细胞贴壁后,饥饿24h,然后加入新的培养基,在DMEM培养基中根据分组分别加入0 IU/ml、5 IU/ml、10 IU/ml、20 IU/ml的EPO,每组处理5个重复,将培养板置于5%CO2的37℃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72h后进行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EPO干预对AQP2蛋白表达的影响。3.取转染过AQP2的m IMCD-3细胞进行培养,调整细胞密度为3×106/ml,每孔加入2ml细胞悬液,均匀铺在6孔板中,待细胞贴壁后,饥饿24h,然后加入新的培养基,在DMEM培养基中根据分组分别加入10 IU/ml的EPO,每组处理5个重复,将培养板置于5%CO2的37℃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分别在培养0’,5’,10’,15’,30’,1h,2h,3h,4h和5h组后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PO激活PI3K/AKT通路的最佳时间。4.取转染过AQP2m IMCD-3细胞进行培养,调整细胞密度为3×106/ml,每孔加入2ml细胞悬液,均匀铺在6孔板中,待细胞贴壁后,饥饿24h,然后加入新的培养基,按不同实验处理共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EPO组,EPO+LY294002组和LY294002组,每组处理5个重复,将培养板置于5%CO2的37℃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分别在培养30min后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情况。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 IMCD-3细胞中AQP2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胞质内,EPO浓度为10IU/ml时AQP2染色最强。2.和免疫荧光结果一致,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EPO浓度为10IU/ml时m IMCD-3细胞中AQP2蛋白表达最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EPO给药30min后,P-AKT表达量最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给药30min后,EPO+LY294002组的表达量较EPO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发育过程中,人胎儿肾脏中的AQP1-3蛋白和m RNA均随胎龄增大,表达量也逐渐增加,其可能与胎儿肾功能逐渐发育成熟有关;胎儿时期肾积水会使胎儿肾脏中AQP1-3表达下调,这可能会影响胎儿肾脏尿液浓缩功能。2.羊水中检测到的AQP2蛋白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胎儿肾脏中AQP2蛋白的表达水平。3.EPO可以通过抗纤维化作用促进输尿管梗阻解除后幼鼠肾脏功能及肾脏AQP1-3蛋白表达的恢复。4.EPO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m IMCD-3细胞中AQP2的表达。
黄益平[3](2017)在《经皮肾穿刺造瘘肾盂尿检测在小儿极重度肾积水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小儿极重度肾积水病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之后通过尿液检测来研究该项技术对极重度肾积水选择治疗方案(保肾/切肾)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015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先天性极重度肾积水患儿中筛选出20例分肾功能(differential renal function,DRF)低于10%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收集记录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肾积水肾盂前后径扩张的程度、影像学结果、是否存在泌尿系感染、尿生化化验包括:肌酐(Cr)、α1微球蛋白(α1-MG)、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球蛋白G(IgG)、转铁蛋白(TRF)、ECT测定分肾功能检查结果等。20例患儿均先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对每天造瘘管引流尿量、颜色等进行记录。同时在穿刺24小时内及3个月后分别行血生化、尿生化及肾盂引流液进行化验分析,穿刺3个月后再次行ECT分肾功能测定,与穿刺前DRF进行比较分析。对明确穿刺术后患肾功能无好转的8例患儿行肾切除术(肾切除组),穿刺术后患肾功能改善的12例患儿行肾盂成形术(肾保留组),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穿刺后平均每日尿量差异;研究肾切除组患儿穿刺24小时内与3个月后肾盂尿相关指标的差异;研究肾保留组患儿穿刺24小时内与3个月后肾盂尿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20例极重度肾积水患儿在经皮肾穿刺前超声提示肾盂前后径扩张(>5.5 cm),术前患肾DRF<10%;其中肾穿刺后肾盂引流平均每日尿液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切除组中,肾穿刺造瘘24小时内及造瘘后3个月肾盂尿液检测值比较分析,前后的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1微球蛋白及β2微球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保留组中,肌酐、α1微球蛋白、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转铁蛋白,结果均提示肾穿刺造瘘24小时内及造瘘后3个月前后两组间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RF结果分析相符合。结论:极重度肾积水患儿行经皮肾穿刺引流简单易行,手术麻醉风险极小,可作为常规治疗选项;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后24小时内和3月后通过对患肾引流尿液的肌酐、蛋白检测分析可以更有效了解肾功能恢复情况,为制定下一步手术方案提供帮助。
郭娜丹[4](2016)在《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估肾积水患者肾功能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测定单侧梗阻性中、重度肾积水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肾脏血流参数、形态学参数及肾小球滤过率,分析比较肾积水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以上测量指标的差异;比较单侧梗阻性中、重度肾积水患者积水肾脏有无功能之间以上指标的差异;应用ROC曲线法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估单侧梗阻性中、重度肾积水患者肾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单侧梗阻性中度或者重度肾积水的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24h引流量分为肾有功能组与肾无功能组,同时选取同期来医院体检的人群,无肾病史且肾功能正常者60例做为正常对照组。应用Philips IU-22型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宽频探头,探头频率为2.05.0MHz。常规测量指标包括肾脏实质厚度(RPT)、最大长径(LD)、肾脏前后径(APD)和横径(TD),积水量由仪器自带软件系统自动计算。电脑自动记录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和舒张期最小流速(EDV)。血流阻力指数(RI)的计算依据Norris公式:RI=(PSV-EDV)/PSV。采用Discovery VH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仪,配以VPC-35型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美国GE公司)进行肾动态显像。输入注射器内显像剂的放射性计数及患者的身高、体重,并计算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RF)。根据Gates法处理程序测得患肾GRF<10Ml/min诊断为无功能。患者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后,于25天进行肾穿刺引流术,连续记录3天的每日引流量后取平均值。肾有功能的诊断金标准为单侧肾脏24 h引流量>200ml,如患侧肾24h引流量<200ml则诊断为肾脏无功能。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血流灌注参数(PSV、EDV和RI)、肾小球滤过率(GRF)和肾脏形态学参数(肾实质厚度和肾大小)在不同程度肾积水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RI、GRF和形态学参数在肾积水有功能组与无功能组之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病例组积水肾脏与对侧非积水肾脏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两种诊断方法与金标准结果比较分析采用配对χ2检验。不同程度肾积水组积水肾脏的肾实质厚度与RI值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反映关联强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估肾功能采用ROC曲线法,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和最佳截断值对应的参数评价两种方法评估肾功能的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之间比较,肾血流参数PSV和EDV值随着肾积水程度的加重及肾脏功能的减弱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中、重度肾积水组以及正常对照组RI值分别为(0.75±0.10)、(0.83±0.10)和(0.62±0.07),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着肾积水程度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肾积水无功能组肾脏的RI值(0.77±0.13)高于肾积水有功能组(0.5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积水肾脏功能的减弱,血流阻力指数RI呈现升高的趋势;中、重度肾积水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肾实质厚度分别为(1.24±0.23)cm、(0.41±0.19)cm和(2.31±0.2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肾积水程度增加肾实质厚度降低;中、重度肾积水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肾体积分别为(128.3±39.22)cm3、(223.5±43.81)cm3和(124.8±32.74)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肾积水程度增加肾体积呈现增大趋势;正常对照组的肾小球滤过率(GRF)为56.61 Ml/min,中、重度肾积水组的GRF分别为33.24 Ml/min和15.39 Ml/min,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肾小球滤过率GRF随着肾积水程度的增加呈现减低的趋势。2研究对象的肾实质厚度与RI值显着负相关(r=-0.829),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肾实质厚度值的降低RI呈现升高趋势。3中度肾积水组肾有功能者和无功能者分别为19例和6例,重度肾积水组肾脏有功能和无功能者分别为8例和24例,两组间肾功能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3,P<0.05),肾有功能组的肾血流参数PSV和EDV值分别为(42.29±12.68)和(11.23±5.92)均高于肾无功能组,肾有功能组RI值为(0.75±0.11)则低于肾无功能组(P<0.05),表明随着积水肾脏功能的减弱,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期最小流速整体呈降低趋势,血流阻力指数呈现升高的趋势;肾有功能组与肾无功能组的肾实质厚度分别为(1.04±0.32)cm和(0.47±0.28)cm,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体积分别为(149.7±41.68)cm3和(265.8±38.39)cm3,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表明随着积水肾脏功能的减弱,肾实质厚度变薄,肾体积增大;肾有功能组的GRF为(28.42±12.50)Ml/min,高于肾无功能组(8.96±6.34 Ml/min)(P<0.05),表明随着积水肾脏功能的减弱,肾小球滤过率呈降低趋势。4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估肾功能分别与金标准诊断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上诉两种检查方法评估肾积水肾功能与金标准比较无明显差异。RI及GRF诊断肾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标准参考曲线下面积,且RI和GRF评估肾功能的曲线下面积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24(0.854,0.994)和0.902(0.823,0.982),上述结果显示RI的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均高于GFR,说明RI评估肾功能优于GFR。基于ROC曲线确定的RI诊断肾功能的最佳截断值为<0.81,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0.889、0.933、0.923、0.903和0.912,由此可见,RI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准确度均高于GFR。结论随着肾积水程度增加及积水肾脏功能的减弱,肾脏血流阻力增大且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彩色多普勒超声、核素肾动态显像都可以较好的评估肾积水的肾功能情况,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优于核素肾动态显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RI诊断积水肾有无功能的最佳截断值为>0.81;对于单侧梗阻性中、重度肾积水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肾脏功能既经济又准确率较高,RI可作为评估单侧梗阻性中、重度肾积水肾功能无创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任川川[5](2015)在《EPO对幼鼠输尿管梗阻肾脏功能及AQP2表达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梗阻性肾病(Obstructive nephropathy,ON)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压力逆向传导,导致肾盂和肾小管内压力增高,引起的肾实质损害和肾功能障碍。ON是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也是反复发作的难治性尿路感染的常见诱因。在儿童,ON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常见诱因,占需要肾移植儿童的16%和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率的21%。文献报道,在英国ON是导致儿童CKD的第三大原因,占15%。在美国,需要进行肾替代治疗的患者中,有1.4%的是ON患者。引起ON的原因随着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解剖学异常导致的梗阻通常见于儿童,而成人多为获得性原因。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Pelvic-ureteral junction obstruction,PUJO)是引起肾积水的最常见解剖学原因,也是产前超声检查最常见的畸形,发生率为1%-2%。其他引起儿童尿路梗阻的原因包括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后尿道瓣膜、尿道闭锁或狭窄以及神经源性膀胱等。前列腺性梗阻、肿瘤、肾结石、输尿管狭窄和腹膜后纤维化等是引起成人尿路梗阻的主要原因。PUJO是儿童先天性肾积水(Congenital hydronephrosis,CHN)的主要病因,且梗阻多为不完全性。事实上,先天性ON是引起婴幼儿和儿童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但接近50%的患儿输尿管扩张并未发现有机械性梗阻,且肾盂和输尿管壁也没有结构性异常,通常认为这种情况是由尿液流出道(肾盂、输尿管或膀胱)蠕动功能受损引起,但是导致输尿管蠕动功能受损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对CHN的病理生理仍缺乏了解,以至于对先天性PUJO造成的新生儿肾积水手术时机仍有争议。由于CHN发生于胚胎时期,限制了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进一步研究。大鼠出生时,肾脏并未发育成熟,与人类胚胎晚期肾脏成熟度类似。因此,常用新生大鼠建立输尿管梗阻(Ureter obstruction,UO)模型来模拟人类的CHN,试图了解更多关于CHN病理生理变化情况,但是相关研究多着重于输尿管梗阻后后肾脏相关蛋白分子表达变化的情况。虽然有文献报道在新生大鼠采用腰大肌埋植法建立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Partial unilateral ureter obstruction,PUUO)模型,但是新生鼠PUUO后对肾盂压力、蠕动节律以及蠕动波振幅等参数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众所周知,ON早期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肾盂和肾盏扩大及肾脏集合管扩张,随着扩张程度增加,集合系统和肾实质受压引起尿浓缩功能受损。文献报道输尿管梗阻导致肾脏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 2,AQP2)表达下调与尿液浓缩功能下降有关。AQP2是水通道蛋白家族成员之一,主要分布于集合管主细胞管腔膜和靠近顶质膜的囊泡内,控制水在集合管细胞的重吸收过程。有研究显示即使早期手术解除梗阻,但肾脏浓缩功能仍不能完全恢复,这与解除梗阻后肾脏AQP2未能马上恢复正常有关。虽然很多学者着眼于梗阻阶段及解除梗阻后肾脏浓缩功能的保护研究,但目前仍未找到适合预防婴幼儿梗阻性肾病AQP2下调的方法。生理状态下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可以调控AQP2的表达与分布,但其对于梗阻解除后的多尿无明显效果,可能与肾脏ADH的V2受体下调、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合成增多而对抗ADH的作用以及ADH的效应蛋白AQP2表达下调有关。沙坦类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防止梗阻造成的AQP2下调,但婴幼儿应用此类药物可能加重梗阻造成的肾脏损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保护梗阻性肾脏功能的报道引起了大家的重视。Nakazawa等人研究发现,EPO通过抗凋亡等非造血功能发挥肾脏保护作用。Kitamura等发现使用EPO及其衍生物(氨甲酰化EPO)能防止凋亡,减轻输尿管梗阻肾间质纤维化,减少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Souza等在急性肾衰竭动物模型中发现EPO可抑制NF-κB,减轻炎症反应并能拮抗其抑制AQP2表达的作用,避免AQP2下调。Gong等也观察到EPO能预防缺血再灌注肾脏AQP2蛋白及m RNA的下调。但是EPO是否可以预防PUUO导致的肾脏AQP2表达下调,是否可以促进双侧输尿管梗阻-解除梗阻后(Bilateral ureter obstruction-released,BUO-R)肾脏AQP2的表达恢复、以及促进BUO-R肾脏功能、水盐处理功能恢复等均未见文献报道。目前,临床上已经应用EPO治疗小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但EPO能否用于CHN肾脏功能的保护有待进一步研究。大鼠各种UO模型已经用于梗阻造成的AQP2下调、炎症介质产生、肾小管细胞凋亡和肾间质纤维化等方面的研究。PUUO模型更接近临床上由输尿管部分梗阻引起的CHN患儿的病理生理变化,但是输尿管部分梗阻的程度不容易控制和量化。而输尿管完全梗阻模型,梗阻程度易于控制和量化,常用于验证梗阻引起的肾脏的病理生理机制,但是临床完全梗阻的CHN患儿少见。本研究拟分别采用输尿管部分梗阻和全部梗阻模型,验证新生鼠输尿管部分梗阻的程度和输尿管完全梗阻造成肾脏病理生理改变的机制。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1)建立新生鼠PUUO模型,并进行上尿路穿刺测压,检验腰大肌埋植法建立新生鼠PUUO模型的效果,探讨输尿管部分梗阻对肾盂压力、蠕动节律的影响,并对PUUO程度进行量化;(2)建立幼鼠PUUO模型,并给予EPO干预,探讨EPO对PUUO幼鼠肾脏AQP2表达的影响;(3)建立幼鼠BUO-R模型,并给予EPO干预,探讨EPO对BUO-R幼鼠肾脏AQP2表达的影响;(4)建立幼鼠BUO-R模型,并给予EPO干预,探讨EPO对BUO-R幼鼠肾脏功能、水盐处理功能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本研究主要通过建立PUUO新生鼠模型,并验证腰大肌埋植法建立PUUO模型的质量控制,探讨输尿管梗阻后对肾盂压力和蠕动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输尿管梗阻后肾脏功能和功能性蛋白表达的恢复进行研究,以期对CHN发生发展机制以及治疗两个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第一部分:新生鼠PUUO模型的建立及肾盂压力和蠕动节律的观察研究材料和方法1.出生2d后的新生SD大鼠30只,体重(8.07±0.39)g,随机分为PUUO组、CUUO组和Sham组,各组n=10。将新生鼠麻醉后,打开腹腔暴露左侧输尿管,PUUO组将左侧输尿管于肾静脉水平以下0.3cm处埋植于腰大肌内;CUUO组将左侧输尿管同样于肾静脉水平以下0.3cm处结扎;Sham组只钝性分离左侧输尿管,不进行埋植或结扎。2.术后1周,称取幼鼠体重,再次麻醉后打开腹腔,暴露左侧肾脏。采用静脉留置针与尿动力学测压管相连,并连接尿动力仪,采用恒速微量泵精确控制灌注速度,起始灌注速度设置为5ml/h,边穿刺边测压。待穿刺针进入肾盂并压力稳定后,记录3min,然后调整灌注速度,分别至10ml/h、20ml/h、30ml/h、40 ml/h、50 ml/h、60 ml/h和80ml/h,每个灌注速度均记录3min。测压结束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幼鼠,取出左侧肾脏,测量肾脏各径线和重量。记录并比较各组幼鼠每个灌注速度时肾盂压力、蠕动波频率、波幅等参数。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肾脏外观和径线比较:肉眼观CUUO组左肾脏最大,呈粉红色、颜色较淡,可见肾盂积水严重、并突出于肾门外;PUUO组左肾脏稍大,呈灰红色、颜色稍淡,未见肾盂积水及突出肾门的情况;Sham组左肾最小,呈红褐色、颜色较重,未见肾盂积水及突出肾门的情况。经过测量,CUUO组肾脏各径线均最大,PUUO组次之,而Sham组最小(左右径:0.81±0.06cm vs.0.66±0.08cm vs.0.52±0.09cm;前后径:0.78±0.08cm vs.0.62±0.06cm vs.0.49±0.07cm;上下径:1.23±0.08cm vs.1.08±0.08cm vs.0.96±0.07cm);三组左侧肾脏经称量后发现PUUO组肾脏最重,而CUUO组肾脏重量最轻,Sham组居中(0.14±0.01g vs.0.10±0.02g vs.0.12±0.02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肾盂测压各参数比较:Sham组肾盂压力随着灌注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趋势较缓慢;蠕动波频率随着灌注速度的增加快速升高,在20ml/h的灌注速度时最高,达0.0875,而后随着灌注速度的增加而降低。蠕动波的振幅与频率类似,在30ml/h的灌注速度时达到最高36cm H2O,而后随着灌注速度增加而降低。当灌注速度达20ml/h时,肾盂蠕动波主波后开始出现副波,且振幅随灌注速度增加而降低;副波波峰与主波波峰之间的间距较为恒定(均为4s)。PUUO组肾盂压力也随着灌注速度增加而增加,但均高于Sham组,且上升趋势较快。蠕动波频率较Sham组高,且40ml/h之前的蠕动频率较为接近,但灌注速度再增加时,蠕动波频率开始下降。蠕动波振幅随着灌注速度增加出现快速增加后开始下降,且下降速度较Sham组快。当灌注速度达20ml/h时,肾盂蠕动波主波后也开始出现副波,振幅随灌注速度增加而降低,且均低于Sham组。副波波峰与主波波峰之间的间距变化较大(3.9s-6.1s,平均为5.1s)。CUUO组肾盂基础压力为12cm H2O,但在5ml/h的灌注速度下,随着灌注时间延长,肾盂压力逐渐升高,未出现平台期,直至肾盂压力达到73cm H2O时,灌注液自穿刺针旁逆行流出,肾盂压力稍下降后达到平衡,整个过程未见规律肾盂蠕动波出现。第二部分:EPO对PUUO幼鼠肾脏AQP2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材料和方法1.6-7周龄幼年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160±8)g,随机均分为PUUO组、PUUO+EPO组和Sham组,各组n=8。幼鼠经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打开腹腔暴露并分离左侧输尿管,并钝性分离输尿管下方腰大肌为一纵沟,将输尿管包埋入纵沟建立PUUO模型。PUUO+EPO组分别于术后1h、1d、3d、5d给予EPO腹腔注射;PUUO组同时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Sham组幼鼠只分离左侧输尿管,但不包埋。2.术后一周对各组幼鼠进行肾脏MRI检查,以进一步确定PUUO建模效果,然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收集左侧肾脏标本,采用免疫组化、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并比较三组幼鼠肾脏AQP2蛋白和m RNA的表达情况。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RI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肾脏因手术瘢痕牵拉而位置稍微下移。大鼠为单盏肾,左侧肾脏肾盂部位较右肾明亮,有轻度积水。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QP2阳性细胞呈棕黄色,主要集中在内髓集合管,位于主细胞顶端膜和胞质中。Sham组染色强度最明显,PUUO+EPO组次之,PUUO组最弱,但仍有微弱表达。组织学上可见PUUO+EPO组和PUUO组集合管管壁变薄、管腔增大,明显不同于Sham组。3.Real-time PCR结果显示Sham组幼鼠肾脏组织中AQP2 m RNA表达最多,PUUO+EPO组次之,PUUO组表达最少,三组ΔCt值分别为:-7.6±0.18 vs.-9.7±0.54 vs.-10.8±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公式2-ΔΔCt计算组间AQP2m RNA表达量的相对倍数,结果显示Sham组是PUUO+EPO组的2.1倍、是PUUO组的9.2倍,PUUO+EPO组是PUUO组的4.3倍。4.Western-blot结果显示,Sham组AQP2蛋白表达量最高,PUUO+EPO组次之,而PUUO组表达量最低,分别为:0.29±0.016、0.64±0.106和0.84±0.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EPO对BUO-R幼鼠肾脏AQP2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材料和方法1.6-7周龄雄性SD幼鼠32只,体重(163±6)g,随机均分为BUO组、BUO-R组、BUO-R+EPO组和Sham组,各组n=8。实验组大鼠均行双侧输尿管完全结扎,BUO组梗阻24h后颈椎脱臼法处死;BUO-R组和BUO-R+EPO组梗阻24h后解除梗阻,BUO-R+EPO组分别于解除梗阻后2h、6h、12h、24h和36h腹腔注射EPO,48h后处死;BUO-R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8h后处死;Sham组只分离输尿管,不结扎,72h后处死。2.留取双侧肾脏标本,采用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并比较各组肾脏组织中AQP2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QP2阳性细胞呈棕黄色,主要集中在内髓集合管,位于主细胞顶端膜和胞质中。Sham组染色强度最明显,BUO-R组和BUO-R+EPO组次之,BUO组最弱,但仍有微弱表达。组织学上可见BUO组、BUO-R组和BUO-R+EPO组集合管管壁变薄、管腔增大,明显不同于Sham组。2.Real-time PCR结果显示,Sham组ΔCt值最小,AQP2 m RNA表达最高,BUO-R+EPO组次之,BUO-R再次,BUO组ΔCt值最大,AQP2 m RNA表达最低,四组ΔCt值分别为-3.7±0.18 vs.-1.2±0.17 vs.-0.3±0.11 vs.0.9±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公式2-ΔΔCt计算组间AQP2 m RNA表达量的相对倍数,结果显示Sham组是BUO组的24.3倍,是BUO-R组的10.6倍、是BUO-R+EPO组的5.7倍,BUO-R+EPO组是BUO-R组的1.9倍。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am组AQP2蛋白表达量最高,BUO-R+EPO组次之,BUO-R组再次,而BUO组表达量最低,分别为0.97±0.022、0.68±0.025、0.54±0.022和0.43±0.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部分:EPO对BUO-R幼鼠肾脏功能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材料和方法1.6-7周龄幼年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65±7)g,随机均分为BUO组、BUO-R组、BUO-R+EPO组和Sham组,n=8。实验组大鼠均行双侧输尿管完全结扎,BUO组梗阻24h后颈椎脱臼法处死;BUO-R组和BUO-R+EPO组梗阻24h后解除梗阻,BUO-R+EPO组分别于解除梗阻后立即、2d、4d和6d腹腔注射EPO,BUO-R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7d后处死。Sham组只分离输尿管,不结扎,与实验组同时处死。2.幼鼠处死前24h放入代谢笼内收集尿液进行渗透压和电解质检测。处死后快速打开腹腔,经下腔静脉抽取1ml血液标本进行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测。收集双侧肾脏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eal-time PCR检测TNF-α和IL-6表达及m RNA水平。记录并比较各组各相关参数。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尿量和尿液渗透压及电解质测定结果显示,Sham组尿液渗透压最高(1835±98 mosm/kg),BUO-R+EPO组为(1164±93 mosm/kg),BUO-R组最低(715±76 mosm/kg),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m组尿量最少(24±3μl/min kg),BUO-R+EPO组次之(41±5μl/min kg),BUO-R组最多(66±7μl/min kg),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O-R+EPO组尿液中K+、Na+、和肌酐浓度为(132.5±4.95 mmol/L、131.3±3.06 mmol/L和3875±343μmol/L),分别低于Sham组(152.3±5.21 mmol/L、168.5±3.54 mmol/L和4698±744μmol/L),但是高于BUO-R组(105.1±6.32 mmol/L、98.3±3.25 mmol/L和2509±55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液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BUO组血K+浓度为(11.5±0.71mmol/L),分别高于Sham组(6.9±0.16 mmol/L)、BUO-R组(7.9±0.66 mmol/L)和BUO-R+EPO组(7.5±0.3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Na+浓度为(123.1±6.03 mmol/L),分别低于Sham组(137.8±5.37 mmol/L)、BUO-R组(146.7±4.53 mmol/L)和BUO-R+EPO组(142.9±6.5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UO组血尿素氮和肌酐浓度(58.4±4.63 mmol/L和277.3±5.06μmol/L)均高于其它三组,而BUO-R+EPO组(6.2±1.34 mmol/L和25.7±0.58μmol/L)虽然高于Sham组(5.4±0.15 mmol/L和20.5±0.71μmol/L),但低于BUO-R组(7.7±0.27 mmol/L和32.6±0.83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NF-α主要分布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等肾实质部分,肾小球也可见到少量表达,且肾皮质表达强于肾髓质。BUO组TNF-α阳性染色最强,BUO-R组强于BUO-R+EPO组,Sham组表达最弱;IL-6也主要分布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等肾实质,肾小球内以及壁层肾小球囊可见阳性表达,同样肾皮质表达强于肾髓质,BUO组IL-6阳性染色最强,BUO-R组强于BUO-R+EPO组,Sham组表达最弱。4.Real-time PCR检测,BUO组TNF-α表达最多,BUO-R组次之,BUO-R+EPO组再次,Sham组表达最少,四组TNF-αΔCt值分别为:1.8±0.12vs.3.1±0.15 vs.4.4±0.18 vs.5.3±0.22,P<0.05。经2-ΔΔCt公式计算,BUO组是BUO-R组的2.5倍,是BUO-R+EPO组的6.1倍,是Sham组的11.3倍;IL-6在BUO组表达最多,BUO-R组多于BUO-R+EPO组,Sham组最少,四组IL-6ΔCt值分别为:-1.8±0.14 vs.0.5±0.11 vs.1.1±0.13 vs.1.9±0.12,P<0.05。经2-ΔΔCt公式计算,BUO组是BUO-R组的4.9倍,是BUO-R+EPO组的7.5倍,是Sham组的13.0倍。结论1.采用腰大肌埋植法可成功建立PUUO新生鼠模型,且质量控制较好,输尿管梗阻程度较为均一;2.PUUO对肾盂蠕动功能有显着影响,其对蠕动频率、幅度及肾盂压力等产生的影响有一定规律可循,为探索PUUO后肾盂蠕动功能改变提供了线索;3.EPO可部分阻止PUUO幼鼠肾脏AQP2 m RNA及蛋白表达下调;4.EPO可促进BUO-R幼鼠肾脏AQP2 m RNA及蛋白表达恢复;5.EPO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BUO-R幼鼠肾脏功能及水盐处理功能的恢复,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院恩萌[6](2014)在《尿血管紧张素原(uAGT)在儿童梗阻性肾积水中的检测及其意义》文中指出背景先天性肾积水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病,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是其主要病因。门诊患儿多由其母亲产前行彩超检查发现,其中一部分能维持不变或自行消退,另外一部分会持续扩张,造成肾功能损坏,需限期手术干预,经典术式为离断式肾盂成形术(Anderson-Hynes术)。这样,手术时机的选择就尤为重要,既往我们多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横切面上的肾盂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APD)来给肾积水分级并决定手术,但此时患儿肾功能可能早已受损,且不完全可逆。本文探讨尿血管紧张素原(uAGT)在梗阻性肾积水患儿尿液中的分布及其意义、与肾功能受损及术后恢复的关系。目的研究梗阻性肾积水患儿尿液中尿血管紧张素原(uAGT)的测定及其与肾功能受损的关系,从而为肾积水患儿术前评价、手术时机选择、术后定期随访提供新的、具体的、快速的参考指标。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8月-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定期随访或住院接受治疗的单侧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肾积水(Congenital hydronephrosis)患儿的病历资料,他们均由彩超、静脉肾盂造影、CT或MRI等影像学方法所确诊。分为手术治疗组、非手术组与对照组。手术治疗组28人,其中男20人,女8人,年龄2月-12岁,均行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连接部粘膜慢性炎症;非手术组20人,其中男12人,女8人,9月-11岁,为确诊肾积水后门诊定期复查,暂无手术指征且肾积水无进行性加重患儿;对照组20人,其中男10人,女10人,4月-13岁,对照组男性为住院鞘膜积液患儿,女性为腹股沟斜疝患儿,均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泌尿系感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收集三组患儿清洁晨尿,其中手术治疗组患儿收集三次,术前一次,术后6周、12周各一次;非手术治疗组收集三次,中间均间隔6周于门诊收集。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均行放射性核素检查检测分肾功能,手术治疗组于术前和术后12周进行,非手术治疗组门诊复查时间隔12周进行。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三组患儿尿中uAGT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肌酐(uCr)含量,放射性核素检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最后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三组间性别构成及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者性别、年龄比较均衡,样本一致可比。uAGT/uCr值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SNK-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可知,非手术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非手术治疗组及对照组uAGT/uCr平均水平与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手术组及对照组均显着低于手术治疗组。术前及术后uAGT/uCr与GFR做相关性分析,由结果可知二者为负相关关系,即GFR降低时,uAGT/uCr会升高;反之,GFR升高时,uAGT/uCr会降低。对手术治疗组治疗前后GFR变化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可知,术后GFR平均水平升高,治疗前后GF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血管紧张素原/尿肌酐(uAGT/uCr)比值在需要手术治疗的先天性UPJO患儿中明显升高,与非手术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术后12周uAGT/uCr与非手术治疗组相比仍较高;uAGT/uCr在非手术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尿血管紧张素原与GFR呈负相关,尿血管紧张素原升高可能是小儿梗阻性肾积水肾脏功能损伤的指标。
王焱[7](2012)在《大鼠梗阻肾脏AQP2、钠通道调节机制研究和儿童肾积水临床特点的随访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先天性肾积水是常见的儿童泌尿系畸形。其最常见的原因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 UP JO),发病率为1/1000~1/1500。随着胎儿超声检查普及,越来越多的患儿可在胎儿期确诊。输尿管梗阻后可显着影响肾血流(RBF)、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小管功能,尿液浓缩功能受损,水、H+、Na+、K+重吸收和排泄异常。梗阻解除后会出现大量低渗尿液。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 AQP2)是一种跨膜蛋白,是肾脏中最重要的一种水通道蛋白。Na-K-2Cl共转运蛋白2(Na-K-2Cl Cotransporter2, NKCC2)在肾脏特异性表达,是肾小管重吸收盐调节水盐平衡的重要分子基础之一。研究发现输尿管梗阻后AQP2和NKCC2表达下降,在梗阻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下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也参与输尿管梗阻后肾脏功能变化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但其对肾功能改变的具体调节途径还不完全清楚。为了进一步了解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II, ANG II)对AQP2、NKCC2变化和肾脏功能的影响,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大鼠双侧输尿管梗阻(b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BUO)动物模型检测ANG Ⅱ的AT1受体阻断剂对梗阻肾脏AQP2、NKCC2表达变化和肾小管功能改变的影响,为了解ANG Ⅱ调节肾脏AQP2、NKCC2表达的机制提供参考。考虑到梗阻形成早期24h内肾脏AQP2表达及肾功能变化趋势目前还不明确,本研究选择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UUO)大鼠模型研究梗阻形成后早期肾脏AQP2表达及肾功能改变情况,为了解输尿管梗阻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肾积水患儿肾脏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机制以及临床上对此类患儿肾脏功能改变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虽然肾积水患儿临床多见,但目前对先天性肾积水患儿是否需要手术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还存在较多争议,肾积水的自然转归和发展规律仍不清楚。“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爆发后临床出现大量三聚氰胺泌尿系结石及其引起的肾积水患儿。就诊的三聚氰胺泌尿系结石患儿中出现肾积水的比例显着高于正常儿童。虽然小儿先天性肾积水和小儿三聚氰胺奶粉引起的肾积水鉴别诊断并不难,但是个别患儿尤其是结石较小(X线阴性结石)的情况下,临床也常需要对先天性肾积水和后天三聚氰胺奶粉引起肾积水进行鉴别诊断。其治疗后临床转归和发展规律还不十分清楚。但是,三聚氰胺结石特点是体积小,超声检查对较小结石分辨率有限,常发生结石漏诊,尤其沙粒状结石是输尿管小结石漏诊率更高。此外,三聚氰胺结石为X线透过阴性结石,在X线平片不显影,这使常规X线检查对确诊三聚氰胺结石无用武之地。这样,当结石引起肾积水但是又不能发现结石时,就需要鉴别该肾积水是三聚氰胺结石引起还是小儿先天性肾积水。先天性肾积水也是小儿常见病,许多是体检时偶尔发现。位于输尿管引起积水,如果结石未发现容易与先天性肾积水混淆,而且这两种肾积水都也多发生在婴幼儿期,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困难。所以,如何区分三聚氰胺结石肾积水和先天性肾积水是小儿泌尿外科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因为两种肾积水的治疗措施不同。因此,,临床诊治过程中需将此两种肾积水进行鉴别诊断,对患儿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治疗和随访方案非常重要。目前,两种肾积水进行对照研究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第二部分选择这两种肾积水患儿对其临床特点和发展转归随访结果进行随访并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进一步了解小儿不同类型肾积水鉴别诊断特点和选择更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的第一部分1、通过观察ANGⅡ受体阻滞剂坎地沙坦对BUO大鼠肾脏AQP2表达的影响,探讨ANG Ⅱ对梗阻肾脏功能和AQP2的调控作用。2、观察ANG Ⅱ受体阻滞剂坎地沙坦干预BUO大鼠肾脏NKCC2表达变化,探讨ANG Ⅱ对梗阻肾脏功能和NKCC2的影响。3、探讨大鼠UUO24h内肾脏AQP2表达变化及其对肾脏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1、比较婴幼儿三聚氰胺泌尿系结石引起肾积水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先天性肾积水(hydronephrosis due to congenital 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 HNUPJO)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2、比较婴幼儿三聚氰胺泌尿系结石引起肾积水(hydronephrosis induced by melamine urinary stone, HNMUS)和HNUPJO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疗效,为进一步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3、比较婴幼儿HNMUS和HNUPJO随访结果及其预后转归,为这两类不同肾积水进行有效追踪随访和将来进一步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实验一:24只慕尼黑大鼠随机分为BUO组、坎地沙坦干预组(BUO+CAN)和对照组(Sham),每组n=8只。BUO组和BUO+CAN组均行双侧输尿管结扎并采用微型泵分别给以生理盐水和坎地沙坦,Sham组仅游离输尿管但不结扎,24h后解除梗阻并继续观察48h后收集血液和肾脏标本,采用免疫印记技术检测肾脏AQP2表达水平;实验二:30只慕尼黑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BUO组和坎地沙坦干预组(BUO+CAN),每组n=10只。BUO组和BUO+CAN组均行双侧输尿管结扎,并采用微型泵分别给以生理盐水和坎地沙坦干预,24h后解除梗阻并继续观察48h后收集血液和肾脏标本,检测血浆电解质和渗透压,免疫印记检测肾脏NKCC2表达水平;实验三;28只慕尼黑大鼠行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分别于术后2h(UUO-2组),6h(UUO-6组),12h(UUO-12组),24h(UUO-24组)收集血液和肾脏标本(各组n=7),检测血浆电解质和渗透压,免疫印记检测肾脏AQP2蛋白水平。各组均设等量(n=7)假手术对照组(Sham-2,-6,-12,-24)。第二部分选取2008年在我院治疗的有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喂养史并确诊为泌尿系结石婴幼儿165例,其中146例(年龄18.5±10.0月)合并肾积水(HNMUS组)。诊断标准包括有确定的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喂养史,临床症状包括不明原因哭闹拒食,出现少尿或无尿,血尿,急性梗阻性肾衰,且超声检查发现结石。诊断肾积水根据美国胎儿泌尿协会(Society for Fetal Urology, SFU)制定的超声检查标准。选取85例(年龄20.4+9.3月)无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喂养史的先天性肾积水患儿作为对照组(HNUPJO组)。通过电话、信件和预约门诊的方式对所有患儿进行出院后为期2年的随访。分别记录入院时和随访时的肾脏超声检查、肾脏功能、尿液分析等评估结果。对上述两组患儿的临床和随访特点进行比较,应用两随机样本t检验、x2检验和组间多重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相关参数。结果第一部分实验一:梗阻解除后BUO组与Sham组相比尿量显着增高,(92±7)μl·min-1·kg-1比(25+3)μl·min-1·kg-1、尿渗透压显着降低,(636±55) mosmol/kgH2O比(1853±163) mosmol/kgH2O、血浆渗透压和血浆醛固酮均显着增高,分别为(336±10)mosmol/kgH2O比(303±7) msmol/kgH2O和(4.1±0.2) nmol/L比(1.4±0.1) nmol/L;肾脏AQP2表达下调到Sham组17%(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O+CAN组与BUO组相比尿量显着减少,(55±5)μ1?min-1·kg-1比(92±7)μl·min-1·kg-1,尿渗透压显着增高(783±47)μl·min-1·kg1比(636±55) msmol/kgH2O,血浆醛固酮含量显着降低(2.8±0.5) nmol/L比(4.1±0.2) nmol/L,肾脏AQP2表达增高(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梗阻解除后BUO组与Sham组相比尿量、尿Na显着增高(99±6vs.28±4μl·min-1·kg-1)和(7.0±0.7vs.4.0±0.4μmol·min-1·kg-1),尿渗透压显着降低(647±57vs.1879±157mosmol/kgH2O);血浆渗透压和醛固酮含量均显着升高(340±8vs.305±9mosmol/kgH2O)和(4.5±0.2vs.1.4±0.1nmol·L-1)。BUO+CAN组与BUO组相比尿量、尿Na显着降低(60±7vs.99±6μl·min·kg-1)和(4.9±0.4vs.7.0±0.7nmol·min-1·kg-1),尿渗透压显着增高(806±61vs.647±57mosmol/kgH2O);血浆渗透压和血浆醛固酮含量均显着降低(325±7vs.340±8mosmol/kgH2O)和(2.9±0.4vs.4.5±0.2nmol·L-1)。肾脏NKCC2表达BUO组显着下降到Sham组24%,BUO+CAN组显着高于BUO组(58+6%vs.24±7%)。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与Sham组相比,UUO-24h血浆渗透压升高(347.6±1.7vs.304.3±1.3mosmol/kgH2O), UUO-2h血浆肌酐(39.6±5.8vs.10.5μmol/L)、尿素(9.2±0.4vs.6.9±0.3mmol/L)和血钾(5.3±0.2vs.4.3±0.1mmol/L)升高,UUO-2,-6,-12,24h血浆肌酐呈上升趋势。UUO-6,-12,-24h血钠水平显着低于Sham组(135.6±1.3vs.137.4±0.8,126.3±1.3vs.136.5±1.2,135.2±1.0vs.139.7±1.5mmol/L)。免疫印记显示UUO-12h和UUO-24h分别导致AQP2在肾脏内髓表达下降到Sham组的69%和22%。各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入院时,HNMUS组和HNUPJO组患儿男女比例无差异(2.8:1vs.4.0:1),但是均表现男性患儿占有明显优势。HNMUS组单侧肾积水35例(76%),双侧肾积水11例(24%)。HNUPJO组单侧肾积水77例(91%),双侧肾积水8例(9%)。HNMUS组双侧肾积水发生率显着高于HNUPJO组(24%,11/46vs.9%,8/85,P<0.05)。HNMUS组有症状患儿多与HNUPJO组(67%Vs.41%,p<0.05),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肾绞痛、血尿和少尿无尿等。5例HNMUS患儿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而HNUPJO组未见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分别有4例HNMUS和11例HNUPJO患儿出现2种以上临床症状。根据SFU制定的肾积水诊断标准,HNMUS组患儿轻度肾积水27例,中度肾积水19例,无重度肾积水;HNUPJO组患儿轻度肾积水30例,中度肾积水44例,重度肾积水11例。HNMUS组患儿积水程度低于HNUPJO组。实验室检查BUN和Scr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NMUS组尿pH值显着低于HNUPJO组,SUA显着高于HNUPJ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HNMUS组患儿确诊后入院采取标准保守治疗。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HNMUS患儿行透析治疗1-4次后逐渐恢复。1例HNMUS患儿行体外震波碎石法排出结石。HNUPJO组中55例有手术指征的患儿行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剩余30例未手术患儿进入本研究随访程序。在随访过程中有5例HNUPJO患儿由于积水加重或肾功能减退等情况恶化进行手术治疗。在24个月随访时无死亡病例发生,98%(45/46)的HNMUS患儿和83%(25/30)HNUPJO无任何临床症状。泌尿系超声随访显示HNMUS组肾积水患儿肾脏积水情况在6个月内恢复迅速。在24个月随访时,HNMUS组患儿中43例(93%)积水自行消失,2例(4%)仍存在积水,HNUPJO组患儿中无积水自行消失病例,仍有24例(80%)存在积水。HNMUS组肾积水消失率显着高于HNUPJO组。所有患儿肾脏功能和尿量均正常。结论第一部分1、ANG Ⅱ受体拮抗剂可通过阻止AQP2下调纠正水代谢紊乱,保护肾功能,提示ANG Ⅱ通过调节肾脏AQP2表达参与输尿管梗阻后肾脏水代谢变化。2、ANG Ⅱ受体拮抗剂可阻止BUO后NKCC2下调,纠正水代谢紊乱,保护肾功能,提示ANG Ⅱ通过调节肾脏NKCC2表达参与输尿管梗阻后肾脏盐代谢变化。3、单侧输尿管梗阻后12h开始出现肾脏AQP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肾脏功能改变早于AQP2蛋白变化。第二部分三聚氰胺结石容易引起肾积水,发生率为28%,双侧积水率高于先天性肾积水。三聚氰胺结石肾积水与先天性肾积水男女比例近似,男性患儿易发病。与先天性肾积水比较,三聚氰胺结石肾积水患儿临床症状更明显,也更容易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但积水程度较轻,腹部包块不明显。超声是筛查和鉴别诊断两种肾积水的首选方法,尤其适合于发现三聚氰胺结石的存在。三聚氰胺结石肾积水多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出现肾衰竭患儿需透析治疗。碱化尿液和密切随访对多数三聚氰胺结石肾积水患儿安全有效。随着结石溶解排出肾积水也逐渐消失,而先天性肾积水随访过程中肾积水不会自动减轻,常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24个月随访,多数三聚氰胺结石肾积水肾脏未见泌尿系结构和功能改变,未见泌尿系肿瘤发生。先天性肾积水部分病例明显积水增多,肾脏形态发生了变化。
王从军[8](2012)在《先天性肾积水患儿尿液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先天性肾积水患儿尿液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取26例不同程度肾积水患儿作为实验组,其中轻度组7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9例,均经彩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并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对照组选取10例无泌尿系统疾病的儿童。在严格选定条件下,收集实验组患儿术前晨尿、术中肾盂尿液、梗阻解除术后第3、7天患肾晨尿,同时收集对照组患儿晨尿,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尿液AQP1水平。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重度积水组患儿术前尿液中AQP1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重度积水组尿液AQP1水平与中度积水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轻度积水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梗阻解除后第3天尿液AQP1水平与术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解除后第7天尿液AQP1水平与术中相比均明显上升,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实验组术前及术后第7天尿液AQP1水平与尿渗透压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实验组术中及术后第3天尿液AQP1水平和尿渗透压之间无相关性。研究结论:尿液AQP1水平可能是一种新型的评价先天性肾积水患儿肾浓缩功能的指标。
常庆龙[9](2011)在《三聚氰胺导致泌尿系结石住院婴幼儿两年后随访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2008年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导致泌尿系结石(MUS)的住院婴幼儿的临床特点与两年后对患儿肾脏与膀胱形态、功能以及对生长发育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8至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86例患儿,均明确诊断为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导致泌尿系结石的婴幼儿,通过写信、电话与门诊方式进行出院后第2年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泌尿系超声、病情转归、生长发育情况,同时记录患儿的体重、身高、临床症状与是否并发肾功能衰竭、泌尿系肿瘤等。选取150例同期非纯母乳喂养与无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喂养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CG)。分析186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把有关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69例患儿随访成功,92例带石患儿出院后在院外进行保守治疗,76例随访时结石消失,1例增大,4例无明显变化,11例变小。肾功能衰竭的患儿尿量正常,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患儿的血常规、尿常规、肾和膀胱的形态与功能均未见异常。随访没有发现泌尿系占位病变的发生。患儿的体重和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患儿身高偏低的人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MUS患儿补钙的比例明显低于CG。患儿女性41例,男性145例,住院时年龄2-52个月,平均(13.8±9.2)个月,随访时年龄(30.4±10.2)个月。平均住院(10±4)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23例无明显变化,69例结石变小94例结石完全消失。34例患儿肾积水程度减轻,36例肾积水完全消失,5例没有明显变化,无一例患者死亡。三聚氰胺泌尿系结石主要以肾结石为主,68例患儿的91侧肾脏肾盂集合系统分离。三聚氰胺泌尿系结石多呈泥沙样,临床上常常多发,超声检查具有特征性表现。治疗前患儿的尿pH显着低于对照组患儿,然而,对照组、中度组和轻度组患儿的SUA、Scr与BuN和重度组患儿进行比较的话,数值明显降低。169例MUS患儿成功随访,其中包括92例带石出院的患儿。我们经过随访观察到,发生肾积水的34名婴幼儿完全痊愈,大约半年内这当中的24名患者肾积水消失,肾积水变化不明显的有1名患儿,4名肾积水婴幼儿的积水程度有所缓解。婴幼儿的肾结石有所变大者1名,1名婴幼儿出院时没有结石随访时被发现了一侧肾结石,3名婴幼儿的结石由出院时的拍片不显影成了现在拍片可以显影的结石。在内科保守治疗情况下,有88例婴幼儿的结石完全排出,大约6个月内这当中的82名婴幼儿的结石被排出。全部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与肾功能)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我们没有发现婴幼儿泌尿系统发生肿瘤。患儿的体重和对照组婴幼儿进行统计学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对照组婴幼儿身高偏高的人数明显多于患儿组。结论三聚氰胺可以导致婴幼儿产生泌尿系结石,2岁以内为患儿发病高峰年龄,常常喂养6~12个月后发现该病,泌尿系结石以上尿路为主,肾结石多见。结石多呈泥沙样,结石一般多发。临床症状常常不明显,非手术内科保守治疗效果非常好。三聚氰胺与尿酸是三聚氰胺结石的主要成分。在内科保守治疗的情况下,半年左右,婴幼儿的结石可以排出,肾积水可以消失。但是,一些三聚氰胺结石可以转化为X线不透光结石。2年后随访,我们没有发现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导致泌尿系结构、功能异常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和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不良影响。
田文超[10](2010)在《新生鼠肾积水病肾损害程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腰大肌压迫输尿管法,建立生后48小时内的新生Wistar鼠肾积水动物模型,检测输尿管梗阻期间及梗阻解除后病肾组织和肾盂尿中一系列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内皮素-1(ET-1)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的改变,以及尿中含量的变化,拟从分子水平探寻评定先天性肾积水术前病肾损害程度以及术后病肾恢复的客观、可靠指标,为临床小儿肾积水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术后疗效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模型制作:建立先天性肾积水的动物模型(即腰大肌压迫输尿管法制作部分输尿管梗阻及梗阻解除的动物模型)。取生后48h内的新生Wistar鼠72只,随机分6组,每组12只;随机选择1组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组,余5组用腰大肌压迫法制作左侧部分输尿管梗阻模型,然后再随机分为组2-组6。组1(对照组):假手术组;组2:梗阻后3周处死;组3:梗阻后3周解除梗阻,解除梗阻后2周处死;组4:梗阻后3周解除梗阻,解除梗阻后6周处死;组5:梗阻后3周解除梗阻,解除梗阻后8周处死;组6:梗阻后3周解除梗阻,解除梗阻后12周处死。2、实验指标的检测:(1)、HE染色行病肾组织结构改变的检查,并做病理分级;(2)、检测病肾组织TGF-β1、MCP-1、ET-1、IGF-1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在梗阻期间及梗阻解除后的改变;(3)、检测病肾尿TGF-β1、MCP-1、ET-1、IGF-1在梗阻期间及梗阻解除后的变化。结果:1、新生鼠梗阻性肾积水动物模型成功建立,病肾组织经HE染色后,参照Elder等的标准进行病理分级,对照组12例全部为Ⅰ级,实验组(死亡9例,存活51例)Ⅰ级7例,Ⅱ级13例,Ⅲ级20例,Ⅳ级11例,Ⅴ级0例;病肾组织结构改变随梗阻解除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2、病肾组织内TGF-β1、MCP-1、ET-1、IGF-1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1)、TGF-β1、MCP-1、ET-1 mRNA的表达在梗阻后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递增,其中TGF-β1在各病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MCP-1、ET-1在不同病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不全有统计学意义;IGF-1虽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递减,但在各病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不全有统计学意义。TGF-β1、MCP-1、ET-1蛋白水平的表达也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递增,而IGF-1则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递减。(2)、梗阻解除后,随梗阻解除时间的延长TGF-β1、MCP-1、ET-1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逐渐下降,其中梗阻解除后12周TGF-β1水平已降至正常,而IGF-1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则逐渐升高。3、病肾肾盂尿内TGF-β1、MCP-1、ET-1及IGF-1水平的改变:(1)、病肾尿TGF-β1、MCP-1、ET-1在梗阻后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递增,其中TGF-β1在各病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MCP-1、ET-1在不同病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不全有统计学意义;IGF-1虽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递减,但在各病理分级组间比较,不全有统计学意义。(2)、梗阻解除后,随梗阻解除时间的延长病肾尿TGF-β、MCP-1、ET-1的含量逐渐升高,其中梗阻解除后12周尿TGF-β1水平已降至正常,而尿IGF-1的含量则随梗阻解除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结论:1、本研究通过腰大肌压迫输尿管法成功地制作了新生鼠肾积水的动物模型(新生鼠部分输尿管梗阻建立及梗阻解除的动物模型),可作为临床研究小儿肾积水的理想动物模型。2、新生鼠肾积水病肾组织TGF-β1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在各病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梗阻解除术后12周已降至正常,可用于判定病肾的损害程度以及恢复情况。3、新生鼠肾积水病肾尿TGF-β1在梗阻后各病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梗阻解除术后12周已恢复至正常,是评定肾积水动物摸型病肾损害及恢复的理想指标。
二、小儿PUJO肾积水梗阻解除后尿成分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PUJO肾积水梗阻解除后尿成分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动态监测不同孕期胎儿肾盂分离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检查对胎儿期肾盂分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先天性肾积水肾脏AQP1-3的表达及EPO对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引言 |
第一部分 人胎儿正常及积水肾脏AQP1-3 的表达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节 |
附图 |
附表 |
第二部分 孕期羊水中AQP2 与胎儿肾脏AQP2 蛋白表达的关系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节 |
附图 |
第三部分 EPO对幼鼠双侧输尿管梗阻解除后肾功能及肾脏AQP1-3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节 |
附图 |
附表 |
第四部分 EPO通过PI3K/AKT上调MIMCD-3 细胞中AQP2 表达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节 |
附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产前肾积水诊治和肾脏水通道蛋白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综述) |
个人简历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与本课题相关论文 |
致谢 |
(3)经皮肾穿刺造瘘肾盂尿检测在小儿极重度肾积水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尿液及造瘘管引流液(肾盂尿)采集 |
2.4 本组极重度肾积水的治疗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手术及治疗情况 |
3.2 两组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
3.3 患肾DRF对比 |
3.4 肾切除组患儿经皮肾穿刺造瘘24小时内及造瘘后3月肾盂尿液检测比较分析 |
3.5 肾保留组患儿肾穿刺造瘘24小时及造瘘后3月肾盂尿液检测比较分析 |
3.6 患儿肾穿刺造瘘24小时及造瘘后3月肾盂尿液比重、尿pH值比较分析 |
3.7 肾穿刺造瘘24小时及造瘘后3个月健侧尿液比重、尿pH、尿蛋白值比较分析 |
4 附图 |
5 随访情况 |
6 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估肾积水患者肾功能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分组 |
1.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1.1.3 肾积水判定方法 |
1.1.4 检查仪器与方法 |
1.1.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与正常对照组基本资料比较 |
1.2.2 中、重度肾积水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肾段动脉(SRA)、弓形动脉(ARA)与叶间动脉(IRA)的血流阻力指数比较 |
1.2.3 中、重度肾积水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肾血流参数比较 |
1.2.4 中、重度肾积水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肾形态学参数比较 |
1.2.5 中度肾积水组与重度肾积水组的肾实质厚度与RI的相关性分析 |
1.2.6 中、重度肾积水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肾小球滤过率比较 |
1.2.7 肾有、无功能组与正常对照组肾血流参数、形态学和肾小球滤过率比较 |
1.2.8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估肾功能结果比较 |
1.2.9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估肾功能的ROC曲线 |
1.3 讨论 |
1.3.1 肾脏血流参数的改变与肾功能的关系 |
1.3.2 积水肾脏的形态学改变与肾功能的关系 |
1.3.3 积水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改变与肾功能的关系 |
1.3.4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估肾功能的价值比较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肾积水诊断与肾功能评价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EPO对幼鼠输尿管梗阻肾脏功能及AQP2表达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引言 |
第一部分:新生鼠PUUO模型的建立及肾盂压力和蠕动节律的观察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附表 |
第二部分:EPO对PUUO幼鼠肾脏AQP2 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附表 |
第三部分:EPO对BUO-R幼鼠肾脏AQP2 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附表 |
第四部分:EPO对BUO-R幼鼠肾脏功能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附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应用及器官保护功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致谢 |
(6)尿血管紧张素原(uAGT)在儿童梗阻性肾积水中的检测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尿液生物学诊断在先天性肾积水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大鼠梗阻肾脏AQP2、钠通道调节机制研究和儿童肾积水临床特点的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大鼠梗阻肾脏AQP2、钠通道调节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2 输尿管梗阻动物模型的建立 |
2.3 标本收集 |
2.4 免疫印迹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实验一 |
3.2 实验二 |
3.3 实验三 |
4 讨论 |
4.1 水通道结构特征 |
4.2 水通道克隆功能分析 |
4.3 水通道组织分布 |
4.4 水通道表达和功能调节 |
4.5 体液失调和病理学 |
4.6 先天性梗阻性肾病 |
4.7 血管紧张素对梗阻肾脏功能和肾脏AQP2表达的影响 |
4.8 血管紧张素对梗阻肾脏功能和肾脏NKCC2表达的影响 |
4.9 单侧输尿管梗阻早期24h内肾脏AQP2表达变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肾积水临床特点的随访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特点 |
3.2 治疗与随访基本情况 |
3.3 结石成分分析结果 |
3.4 MUC转归 |
3.5 出院后肾积水转归 |
4 讨论 |
4.1 MUC |
4.2 婴幼儿MUC的诊断 |
4.3 MUC引起肾积水与先天性肾积水的治疗 |
4.4 HNMUS婴幼儿临床转归 |
5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梗阻性肾病与儿童肾积水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先天性肾积水患儿尿液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摘要 |
2.ABSTRACT |
3.前言 |
4.材料与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8.附图 |
9.参考文献 |
10.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9)三聚氰胺导致泌尿系结石住院婴幼儿两年后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患儿病情和研究路线 |
2.1 取材情况与研究数据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特点 |
3.2 结石成分分析结果 |
3.3 患儿的治疗情况和临床效果 |
3.4 随访结果 |
4 讨论 |
4.1 三聚氰胺泌尿系结石的特点 |
4.2 MUS的诊断 |
4.3 三聚氰胺泌尿系结石的治疗 |
4.4 合并肾积水的治疗 |
4.5 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
4.6 出院时结石存在的婴幼儿出院后情况 |
4.7 三聚氰胺的致癌性 |
4.8 三聚氰胺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 |
5 结论 |
附图 |
附表:三聚氰胺-泌尿系结石-随访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婴幼儿泌尿系结石与三聚氰胺的流行病学特点 |
2 泌尿系结石与三聚氰胺的关系 |
2.1 三聚氰胺的性能 |
2.2 三聚氰胺的代谢、检查方法与结石关系 |
3 三聚氰胺泌尿系结石的诊断要点 |
3.1 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喂养史的确定 |
3.2 临床表现 |
3.3 实验室辅助检查 |
3.4 影像学检查方法 |
4 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治疗 |
4.1 药物治疗 |
4.2 外科治疗 |
5 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护理 |
5.1 专科护理 |
5.2 常规护理 |
5.3 健康教育 |
5.4 心理疏导 |
6 教训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新生鼠肾积水病肾损害程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生鼠肾积水动物模型的制作——新生鼠部分 输尿管梗阻建立及梗阻解除的动物模型制作 |
1 研究对象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新生鼠肾积水病肾组织TGF-β_1、MCP-1、IGF-1及ET-1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 |
1 研究对象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新生鼠肾积水肾盂尿TGF-β_1、MCP-1、IGF-1及ET-1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
1 研究对象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片资料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小儿PUJO肾积水梗阻解除后尿成分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动态监测不同孕期胎儿肾盂分离的意义[D]. 王立娴.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2]先天性肾积水肾脏AQP1-3的表达及EPO对其调控机制研究[D]. 冯锦锦. 郑州大学, 2019(07)
- [3]经皮肾穿刺造瘘肾盂尿检测在小儿极重度肾积水的临床意义[D]. 黄益平. 浙江大学, 2017(04)
- [4]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核素肾动态显像评估肾积水患者肾功能的价值[D]. 郭娜丹.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3)
- [5]EPO对幼鼠输尿管梗阻肾脏功能及AQP2表达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任川川. 郑州大学, 2015(11)
- [6]尿血管紧张素原(uAGT)在儿童梗阻性肾积水中的检测及其意义[D]. 院恩萌. 郑州大学, 2014(02)
- [7]大鼠梗阻肾脏AQP2、钠通道调节机制研究和儿童肾积水临床特点的随访分析[D]. 王焱. 郑州大学, 2012(10)
- [8]先天性肾积水患儿尿液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及意义[D]. 王从军.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9]三聚氰胺导致泌尿系结石住院婴幼儿两年后随访分析[D]. 常庆龙. 郑州大学, 2011(01)
- [10]新生鼠肾积水病肾损害程度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 田文超. 遵义医学院,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