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信息组织研究现状

近十年国内信息组织研究现状

一、近十年国内信息组织研究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瑾[1](2021)在《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的网络效应测度、情景演化与节点管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发展,由诸多能源市场间的关联影响与关键因素相互交叉而导致的波动溢出现象日趋明显,并进一步表现为网络扩散现象,即波动溢出网络效应。若无法及时有效并全面测度和应对这类因市场间或市场外扰动所产生的波动溢出及其延续的网络扩散现象,将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或经济风险甚至是危机。尽管已有文献详细探讨了能源市场两两波动溢出效应,但立足网络视角对能源市场波动溢出进行全面测度、识别和管理的系统研究尚少。另外,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一体化性等特征,故从单一趋势对能源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进行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片面性。鉴于此,文章将分别从整体趋势、极端趋势以及动态趋势三个视角出发,系统研究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的网络效应、情景演化与节点管理。尝试从多维度出发,探讨能源市场价格波动溢出及其衍生的网络效应,进而展示不同能源市场的波动溢出现象与市场联动反应,进而帮助政策制定者识别和监管相关市场。此外,为了深入了解市场风险传染机制,文章还将研究能源市场价格波动溢出的网络动态演化,并通过实证捕获溢出关键路径和中心节点,以便开展最终的多层次节点管理研究。整体而言,全文研究有助于决策者识别风险传染、预测风险传染、降低风险传染,并进行有效风险管理。具体而言,相关研究主要如下:整体趋势下,文章在对不同能源市场波动溢出效应识别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了波动溢出网络,对市场之间溢出效应进行系列对比,从而了解了各市场间溢出关系,识别了关键市场。上述研究更趋向于横向地比较各市场间的波动溢出,而基于所构建的波动溢出网络,进一步分析溢出网络的情景演化则倾向于纵向比较不同能源市场在各时期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也揭示了能源市场间长期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明晰整体趋势下能源市场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其有效控制波动溢出效应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起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网络现象在近3年来相互作用日趋明显。政策制定者应特别关注石油、风能和水能市场,以有效应对系统性风险。更重要的是,研究还揭示了由多派系向单派系的转变现象,反映了近10年来同质化的网络演化趋势,该同质化网络演化趋势也表明能源市场间联系越来越密切,而具有重要影响的能源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可能会迅速蔓延,并对整个波动溢出网络产生影响。尽管发生概率低,能源市场间极端波动溢出则更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对此,文章在识别和测度关键能源市场极端波动溢出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各能源市场的尾部相依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派系分析法对极端风险扩散进行了多视角研究。而考虑到2019年年底爆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文章还集中探讨了从2019年至2020年能源市场间的极端波动溢出网络效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冠疫情冲击,包括能源行业在内的众多行业都一度陷入停滞状态,所以,文中着重分析了能源市场下尾部极端波动溢出网络效应。研究发现,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极端波动溢出网络效应更强,特别是市场繁荣期,这也反映了能源市场极端波动溢出网络效应的不对称性特征。在极端波动的溢出网络中,水能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基于此,各国都在疫情期间采取措施,维持能源市场的稳定,以防止溢出风险所带来的严重经济损失。事物的存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不同的市场、国家和经济体在改变和发展的同时,易对相关联的对象产生波动影响和传导,而这类现象又具体表现为经济个体间的动态波动溢出效应。因此,文章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能源市场间固定不变的波动溢出,还需要补充研究能源市场间存在的较为明显的动态波动溢出。鉴于此,文章立足时变Copula对9个国际能源市场间的动态波动溢出进行了识别和测度,立足所得出的动态波动溢出系数构建了动态波动溢出网络。通过动态波动溢出网络,分别基于人工识别和曼-肯德尔识别,挖掘了动态波动溢出的趋势点。基于上述趋势点,进一步在凝聚子网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能源市场近十年的波动溢出情景演化趋势。研究发现,非可再生能源的动态波动溢出在十年间相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溢出网络效应较弱,原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市场不易受其它市场的价格波动而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趋势。而可再生能源如水能和太阳能市场的动态波动溢出网络效应明显强于非可再生能源。另外,水能市场在十年间的影响力较强,而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市场则不易受其它市场波动而发生巨大变化。可再生能源之间呈现较强波动溢出网络效应,这也表明其联系更为紧密,也容易受市场冲击引发系统性风险。根据上述不同趋势下对国际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的网络效应测度和情景演化分析,并结合所得结论,文章最后分别从政府、企业和个人角度提出了节点管理具体对策与其它建议。例如,政府应从宏观调控的方面推行有效的政策机制,在不同趋势下灵活抑制关键能源市场的波动溢出与网络影响,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市场风险甚至是经济危机。另外,鼓励能源企业的科技创新也是实现其能源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能源企业应关注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能源产量和价格,并有效控制能源生产、储存和运输成本。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应关注不同趋势下能源市场的变化,灵活制定投资策略。同时关注不同派系下的能源市场,以分散投资风险。文章研究的内容具备数据、实证和结果支撑,更加具备可信性。通过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网络效应的系统研究,能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和能源投资者在能源行业的相关经济管理和参与行为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陈丹[2](2020)在《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研究(2008-2017)》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这也表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性以及国家对社会整体公平正义的重视。公共图书馆服务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服务是否均等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公平和正义。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建设,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让知识文化成果惠及更多公民。作为一种公益性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主要体现在供给方面,它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展现,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建设。近些年,上海市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方面进步明显,尤其是在设施网络建设等硬性指标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具体来看,近十年间上海市各地区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均等化差异水平明显。本次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章主要采用文献检索、实证研究、定量分析的方法。依托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和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对近十年(2008-2017)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解决路径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中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对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概述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确定相应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指标,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调研收集的相关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和加权求和计算近十年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确定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不同指标的均等化差异水平,并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方面,上海近十年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总体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且各指标间的变异系数也存在着差距,部分指标的均等化差异巨大。另一方面,近十年上海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差异水平呈缓慢下降趋势。第三部分揭示总结出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表现为财政投入不足、人才分布不均、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和区域间的服务内容差异过大。最后本论文分析总结了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均等化差异过大的原因: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作用不强以及绩效考评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的缺失。并结合上海市发展的具体情况,为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供给均等化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解决措施包括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均等化覆盖为基础,进一步提升软件建设质量;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制度;多方协作,引入社会力量;发挥数字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以期从这四个方面提高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的水平。

陈凌[3](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戎卿文[4](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提出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孟若兰[5](2020)在《美国当代插画艺术及风格研究 ——以《American Illustration》(2008-2018)为中心》文中认为插画设计这一艺术形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前进的,《辞海》中关于“插画”的表述是“插图亦称‘插画’,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主要的作用是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的作用。”可见插画产生之初主要创作载体和应用场景是在书籍和报刊类,作为文字补充使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现在插画的发展外延不断扩大,传统绘画工具逐渐被数字化创作方式所替代,应用的场景也不单局限于书籍插画等传统的应用平台,插画被广泛应用于影视、文学、广告、商业和社会公共事务等领域。美国的插画设计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插画发展模式,插画与商业应用之间产生了良好的承接和传播作用。如美国的《纽约客》1杂志,从创刊至今的92年里,每一期的杂志都是以插画作品这一艺术形式作为封面,形成了独居特色的风格,也为插画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插画设计师,也让全世界众多喜欢绘画的插画师涌向美国。为了鼓励更多热爱绘画的人投身到插画设计当中,在美国每年都会举办很多世界性质的插画大赛,如美国的3*3插画大赛2、美国插画奖、国际环保漫画插画大赛、世界插画大赛等。美国插画的商业性与中方相比历史更加悠久,涉及的插画种类和插画风格更加多元,在商业应用方面具有成熟的机制。本文详细介绍了插画的概念、美国当代插画艺术现状和艺术特点,对美国当代插画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另外从2008年到2018年美国插画奖获奖的插画作品为切入点,对美国当代插画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美国插画奖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使用的创意手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之后对美国插画奖获奖作品从作品视觉元素的点、线、面、色彩、构图、视角、透视和动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其具有的艺术特色。在对视觉要素进行分析之后,对美国插画奖获奖作品表现的风格、表现方法和表现题材三个方面进行艺术风格的分类。从表现的风格可以分为具象风格的插画作品、抽象风格的插画作品和意象风格的插画作品;从表现方法分类可以分为手绘风格、数字插画风格、手工风格和摄影风格;从表现题材可以分为以人物为主题的插画、动物为主题的插画、植物为主题的插画、静物为主题的插画和景物为主题的插画。其次对美国插画奖获奖作品的应用情况分析包括3D类插画艺术作品分析、广告类插画艺术作品分析、动画类插画艺术作品分析、书籍类插画艺术作品分析等等,通过对不同类别的插画作品应用分析,掌握美国插画作品应用的主要方面及在未来各类插画作品发展的趋势。最后基于对美国插画奖的分析创作属于自己的插画作品,包括创作的创意理念、插画艺术风格、草图、线稿等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过程,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进行总结和感悟。希望本文对喜欢插画设计的同仁们对美国插画设计的艺术风格和插画作品的应用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对自身的插画创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苑凯[6](2020)在《禁止洋垃圾入境后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本文研究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政策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影响。其次,基于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对我国GDP总量,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及典型再生资源产业从业人员密度等主要影响要素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拟合度均在0.90以上,拟合度较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商务部环境环保政策因素及投入资金比重等主要要素的拟合度均在0.85以上,拟合度显着,说明了构建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基于此预测了2020-2025我国主要典型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回收量,根据预测结果可以基本看出我国典型固体废物未来几年产生量和回收量的发展趋势和区域分布情况,以期更好的对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提供有效的产业发展指导理念。最后,结合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主导省市的发展特点,研究促进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以及产业动态布局的方法,提出“一轴三增长七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体系优化调整方案来推动我国整个典型再生资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提出价值共创升级模式和从促进机制、支持机制、共享机制、拉动机制四个方面构建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多维一体化协同创新升级机制,以及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保障,将现有产业引向高质量、高效益、及环境友好型的方向稳固健康发展。

邹丽丹[7](2019)在《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外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清代诗词研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对其了解严重不足,系统化的学术史梳理也刚起步。北美汉学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他们对清代诗词的考察呈现给我们的是异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研究果实。虽然深受欧洲汉学传统的影响,北美汉学独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它产生了与欧洲学术传统不同程度的断裂和新变,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以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背景,梳理北美汉学家对清代诗词研究的学术史,追溯北美汉学视阈下清代诗词研究范式的演变轨迹,挖掘成果背后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汉学研究作为东亚研究的一部分,以推行西方政治-经济范本为主要特征,以了解敌情进而改变中国为终极目标。朝鲜战争的失利,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推波助澜迫使美国精英知识阶层调整东亚研究的重心,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加大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投入。在思想文化层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弥漫着浓烈的反叛西方文化传统和打破既有文学经典构成的气息,汉学界大规模地译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并以此作为一种批判武器,这给中国古典诗词移入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词选》自1965年与西方读者见面后,在1969年和197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72年,由着名汉学家白之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被当作教材进入美国高校。同年,“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编译的《中国女诗人》直指西方经典作家阵营中的女性失语症。1975年,英语世界第一部大型中国文学选集《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向读者完整地呈现中国诗歌传统。20世纪80-90年代以耶鲁大学对区域研究人员和院系按照学科进行重新整合为标志,北美汉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派文艺理论风起云涌,北美汉学界阐释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英语世界第一部清代断代诗词选集《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问世。诺顿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之《中国文学选集》(1996)和《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让我们看到清代诗词在更加广阔视野中的呈现面貌。叶嘉莹先生清词研究的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模式,《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以及对明清青楼诗词、朱彝尊情词、陈子龙诗词研究的多元化视角形成这一阶段北美清代诗词解读的复合式话语。新世纪之交,在不断涌现的文化理论的影响下,北美清代诗词的研究模式呈现出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李惠仪将明清易代定义为“文化和传统的危机”。方秀洁、曼素恩、舒衡哲、孙康宜对于清代缙绅阶层诗歌创作的考察融合了文化策略和身份政治学的研究理路。函可流放生活中的诗歌研究和齐皎翰对基督教诗歌的研究背后潜藏的权力和社会斗争清楚地表明了文化研究与生俱来的政治指向性。管佩达以比丘尼诗歌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伊维德和管佩达编选的《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试图打破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写作的边缘化态度,客观呈现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史。近十年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的确立对于推动双方学术交流和对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中文版《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问世是中美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对明清诗词研究的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也极大地推动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从历史视角考察清代女性诗词是对传统闺阁视阈的一种拓展,女性对诗词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介入以及女性游历诗词的系统化研究更进一步丰富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清代诗词文本为本位,研究视域限定于北美地区,研究对象是北美汉学界“以文本为中心”的广义学术研究历史状貌,祛除了通过汉学家个体为单位的研究模式对北美古典诗词研究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动态性的遮蔽,从而更有利于考察北美汉学发展与清代诗词研究模式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便于做出跟进式的后续研究。

窦金启[8](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周尧[9](2019)在《近十年国际继续教育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续教育作为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极大地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全球化纵深发展背景下,全面了解国际继续教育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准确把握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借鉴和吸收国际继续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一方面有助于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国际对话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对提高我国继续教育学科的质量和水平、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为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开展及学科建设提供智识参考。本文通过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8-2017年《成人教育季刊》《继续教育研究》《澳大利亚成人学习》三大SSCI期刊的载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主体方面,瑞典、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这五个国家是国际继续教育研究学术风向的主导者、学术前沿的设定者;瑞典的林雪平大学、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都是国际继续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三大继续教育期刊形成了以顶尖水平高校为中心的群落,少量高校交互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术共同体为推动国际继续教育的横向及纵向发展作出了贡献;雪伦·梅里安、杰克·麦基罗和保罗·弗莱雷等学者在共被引网络中占据了重要的节点位置。在研究热点方面,主要聚焦于成人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成人的能力提升、身份转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成人学习者的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环境分析,继续教育相关理论的完善等。在知识基础方面,《实践社团》《情境学习:合法边缘参与》和《成人学习的质变维度》等着作奠定了国际继续教育研究的坚实基础;高被引来源期刊主要包括《成人教育季刊》《国际终身教育杂志》《继续教育研究》和《澳大利亚成人学习》等。鉴于此,我国未来的继续教育研究走向应是引入科学标准化量表,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注重批判性学术态度,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构筑学术共同体,集中攻克重大学术问题;充分解读领军人物优秀学术思想,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密切关注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研究热点。

陆佳琦[10](2019)在《产业发展视阈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由新兴市场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组成的“金砖四国”,于2006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合作构架。2010年底,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仅使作为国际政治实体的“金砖四国”正式更名为“金砖国家”,同时标志着发展中的“金砖国家”已经从成立之初的投资代表拓展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十年来金砖国家携手前行,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为指引,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能源价格持续低迷以及世界经济疲软和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趋势等多重挑战,并在贸易投资、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以及金融融资等方面展开了多领域、多层级和多元化的务实合作,成为风险共担、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享的战略伙伴。2017年9月,由接任金砖国家主席国的中国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各国领导人共同展望金砖国家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蓝图,致力于超越以往,寻求并建立金砖国家具有“新关系、新理念、新道路”的行稳致远之路。2018年金砖领导人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第十次会晤圆满落幕,金砖国家已经携手前行历经1 1年的风雨历程,金砖合作已取得多项成果。如今“金砖+”朋友圈在逐年扩加,从2017年厦门会晤首创的“金砖+”模式,在2018年的金砖会晤上已经有22个非金砖领导人加入到“圈内”的合作对话会议中,在共同协商各国经贸合作模式,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推动建设具有开创性和包容性的开放型世界。“胸怀天下、立已达人”是过去十一年来金砖国家并肩合作经验中得出的重要启迪。目前,金砖国家乃至世界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经历着全球化发展陷入困境、世界秩序紊乱崩坏、国际格局紧张动荡、全球要素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在充斥着“变”与“乱”的世界格局中,金砖国家亦受波及。一方面,整体的经济增速放缓使得金砖国家赶超发达经济体的时间被延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分化格局会导致金砖国家产业布局与原目标产生分歧。在全球经济放缓与分化的大环境中,金砖国家遭受着外界质疑的同时,各国内部近年来亦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金砖并未失色,每一个金砖成员国都密切关注国际时局的变革,紧随世界格局演变的进程而做出及时调整,金砖各国经济增速虽有暂时性减缓,但各国经济仍处于稳步成长阶段,具备长期稳定增长的潜能和趋势。现代经济增长实际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其本质是产业结构持续演进的动态调整过程。金砖国家携手同行,共同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速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步伐,优化各国产业结构,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以期突破发展瓶颈,助推金砖国家经济活力,在深化各领域合作机制化的同时形成联动发展格局,进而将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推向新高度。本文依据产业结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近十年来金砖国家产业结构改革的成效和贸易合作的发展进程,本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是本文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和实证研究时所依据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为金砖国家产业发展分析,本章节通过使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具体测度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每一个金砖成员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分别从金砖国家国内总体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剖析。在分析金砖国家国内总体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时,选取金砖各成员国从2008年至2017年经济总产值为数据样本,对每一个金砖成员国近十年产业结构的内在构成与产业发展优劣进行详细分析。在分析金砖国家国内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时,选取2008-2017年共9个年度阶段的三次产业经济数据,依据指标具体分析金砖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对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各国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影响。第四章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发展分析,首先梳理了金砖国家携手历经1 1年的风雨历程,以及在经贸领域取得的合作成果,基于此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与金砖国家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本章通过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先将所有进出口贸易产品细化为17类,按照细化的行业分类分别分析中国与巴西、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南非在观测期间内进出口贸易结构现状以及相关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从而更加精准地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近十年来的贸易合作现状,进而厘清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和互补性。第五章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潜力分析,通过使用Stata计量分析软件对面板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估算了贸易非效率模型中的贸易合作阻碍因素和可能实现贸易最大化的促进因素,进而得出影响中国与金砖国家进出口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的具体算数值,从政治、经济、法律、关税、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政策效果和发展潜力。第六章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结合第三、四、五章节的实证分析,从明确产业定位,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及打造先导性产业园区来优化金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从健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完善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并深化贸易合作领域,合理布局贸易价值链体系和推动金砖自贸区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结论。综合全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金砖国家国内产业经济易受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出现较为剧烈的变化;第二,金砖国家各领域的贸易合作有待进一步横纵推进;第三,金砖国家在提高贸易合作效率的同时,要寻求创新驱动新动力来拓展合作新前沿。

二、近十年国内信息组织研究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十年国内信息组织研究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的网络效应测度、情景演化与节点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波动溢出现实背景
        1.1.2 国际能源市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研究趋势分析
    2.2 相关研究综述
        2.1.1 市场波动溢出的相关研究
        2.1.2 尾部风险的识别与测度
        2.1.3 能源市场风险与波动溢出概述
        2.1.4 网络分析方法与情景演化视角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体趋势下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的网络效应测度与情景演化
    3.1 概念界定和理论解释
        3.1.1 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界定
        3.1.2 能源市场波动与波动溢出分析
        3.1.3 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的网络性与演化性分析
    3.2 整体趋势下市场波动溢出网络效应的一般测度方法
        3.2.1 市场波动建模及其溢出测度
        3.2.2 整体趋势下波动溢出网络效应测度模型及其性质
        3.2.3 基于溢出网络的情景演化分析
    3.3 实证背景及数据选取
        3.3.1 整体趋势下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现象分析
        3.3.2 样本选取与基本数据分析
    3.4 实证分析
        3.4.1 波动溢出测度与溢出网络构建
        3.4.2 溢出网络分析和关键市场识别
        3.4.3 整体趋势下的波动溢出网络效应分析
        3.4.4 立足情景演化的波动溢出网络效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端趋势下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的网络效应测度与情景演化
    4.1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4.1.1 相关概念界定
        4.1.2 极端趋势下波动溢出特征及其网络现象分析
    4.2 极端趋势下能源市场波动溢出测度与网络效应分析
        4.2.1 极端趋势分析模型与波动溢出效应测度
        4.2.2 基于藤Copula模型的极端波动溢出网络构建与情景演化
    4.3 实证背景及数据选取
        4.3.1 极端趋势下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现象分析
        4.3.2 样本选取与基本数据分析
    4.4 实证分析
        4.4.1 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尾部分析
        4.4.2 尾部分析下的极端波动溢出网络效应
        4.4.3 新冠冲击与国际能源市场极端波动溢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态趋势下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的网络效应测度与情景演化
    5.1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5.1.1 相关概念界定
        5.1.2 动态趋势下波动溢出的系列特征分析
    5.2 动态趋势下能源市场波动溢出测度与网络效应分析
        5.2.1 时变Copula模型及其动态波动溢出测度与分析
        5.2.2 动态波动溢出网络构建与网络分析
        5.2.3 趋势点识别下波动溢出网络的演化分析
    5.3 实证背景及数据选取
        5.3.1 国际能源市场的动态变化格局和网络溢出效应
        5.3.2 样本选取与基本数据分析
    5.4 实证分析
        5.4.1 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态溢出测度
        5.4.2 国际能源市场动态波动溢出网络分析
        5.4.3 人工趋势点识别及其波动溢出的情景演化分析
        5.4.4 曼-肯德尔法趋势点识别及其波动溢出的情景演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测度与演化分析的能源市场节点管理
    6.1 整体趋势下能源市场的节点管理
    6.2 极端趋势下能源市场的节点管理
    6.3 动态趋势下能源市场的节点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研究(2008-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三、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难点和创新价值
第一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概述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服务概念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
        二、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
        三、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服务相关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公平正义理论
    第三节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分析
        一、重要性考量
        二、特殊性考量
        三、便利性考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十年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概况
    第一节 近十年上海市基本情况
        一、近十年上海市行政区域及人口分布变化情况
        二、近十年上海市一般公共支出变化情况
    第二节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整体状况
        一、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历程
        二、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不断完善发展
    第三节 近十年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情况
        一、近十年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分布状况
        二、近十年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基本情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十年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和原则
        二、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评价体系
    第二节 近十年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分析
        一、投入方面均等化差异水平变化
        二、产出方面均等化差异水平变化
        三、整体上均等化差异水平变化
    第三节 近十年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产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差异过大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探究
    第一节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差异过大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二、政府职能定位偏差
        三、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作用不强
        四、绩效考评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缺失
    第二节 上海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对策探究
        一、以基础设施均等化覆盖为基础,进一步提升软件建设质量
        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制度
        三、多方协作,引入社会力量
        四、发挥数字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2008-2017年上海市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指标相关数据汇总表
    附录1:2017年相关数据
    附录2:2016年相关数据
    附录3:2015年相关数据
    附录4:2014年相关数据
    附录5:2013年相关数据
    附录6:2012年相关数据
    附录7:2011年相关数据
    附录8:2010年相关数据
    附录9:2009年相关数据
    附录10:2008年相关数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结语
附录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德文文献
    3 )英文文献
    4 )意大利文文献
    5 )荷兰文文献
    6 )西班牙文文献
    7 )法文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美国当代插画艺术及风格研究 ——以《American Illustration》(2008-2018)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一章 美国当代插画艺术研究概述
    一、美国当代插画艺术基本概貌
        (一)美国当代插画艺术现状
        (二)美国当代插画艺术特点
        (三)美国当代插画艺术发展趋势
    二、本章小结
第二章《American Illustration》(2008-2018)插画作品艺术特点及风格分析
    一、《American Illustration》发展现状
        (一)《American Illustration》(2008-2018)发展现状
        (二)《American Illustration》(2008-2018)发展趋势
        (三)《American Illustration》(2008-2018)创意手法
    二、《American Illustration》(2008-2018)插画作品艺术风格特征
        (一)《American Illustration》插画作品中的视觉要素分析
        1.《American Illustration》插画作品“点”要素分析
        2.《American Illustration》插画作品“线”要素分析
        3.《American Illustration》插画作品“面”要素分析
        4.《American Illustration》插画作品色彩分析
        5.《American Illustration》插画作品构图分析
        (二)《American Illustration》表现风格分析
        1.《American Illustration》中具象风格分析
        2.《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抽象风格分析
        3.《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意象风格分析
        (三)《American Illustration》表现方法分析
        1.《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手绘风格分析
        2.《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数字插画风格分析
        3.《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摄影风格分析
        4.《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手工风格分析
        (四)《American Illustration》插画作品表现题材分类
        1.《American Illustration》中动物主题的插画作品
        2.《American Illustration》中人物主题的插画作品
        3.《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植物主题的插画作品
        4.《American Illustration》中静物主题的插画作品
        5.《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景物主题的插画作品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插画作品的应用分析
    一、《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插画作品应用分析
        (一) 《American Illustration》中 3D类插画艺术作品设计与应用
        (二)《American Illustration》中广告类插画艺术作品设计与应用
        (三)《American Illustration》中书籍类插画艺术作品设计与应用
        (四)《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报刊杂志类插画艺术作品设计与应用
        (五)《American Illustration》中广告促销插画艺术作品设计与应用
        (六)《American Illustration》中学生类插画艺术作品设计与应用
        (七)《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未出版类插画艺术作品设计与应用
        (八)《American Illustration》中录像类插画艺术作品设计与应用
        (九)《American Illustration》中海报插画艺术作品设计与应用
    二、《American Illustration》中各类插画艺术作品应用未来发展趋势
        (一)《American Illustration》中各类插画艺术作品应用未来发展趋势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当代插画发展的文化成因与影响
    一、美国当代插画发展文化成因
    二、美国当代插画发展启示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merican Illustration》研究的插画设计实践
    一、《爱丽丝梦游仙境》书籍插画设计理念与插图风格
    二、《爱丽丝梦游仙境》实践过程
        (一)《爱丽丝梦游仙境》书籍插图材料搜集与整理
        (二)《爱丽丝梦游仙境》书籍插图创意理论
        (三)《爱丽丝梦游仙境》书籍插图创作草图与线稿绘制
        (四)《爱丽丝梦游仙境》书籍插图上色与调整
    三、书籍插画设计成果展示
    四、插画设计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6)禁止洋垃圾入境后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近十年发展状况
    2.1 近十年我国洋垃圾进口量分析
    2.2 近十年我国主要固体废物回收量分析
    2.3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总体发展格局
        2.3.1 再生资源产业总产值和市场价格状况
        2.3.2 再生资源产业百强企业调研分析
        2.3.3 再生资源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2020-2025年我国典型再生资源的预测
    3.1 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与构建
        3.1.1 基本假设
        3.1.2 预测模型影响参数构建
        3.1.3 典型再生资源预测体系存量流图
        3.1.4 模型拟合度检验
        3.1.5 Tobit回归分析
    3.2 模型检验和参数方程处理
        3.2.1 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分析
        3.2.2 参数方程的确定
    3.3 预测结果分析
    3.4 典型再生资源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4.1 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4.1.1 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产品与技术的升级
        4.1.2 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布局的升级
    4.2 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4.2.1 废钢铁产业
        4.2.2 废有色金属产业
        4.2.3 废塑料产业
        4.2.4 废纸产业
    4.3 价值共创升级模式与协作机制
        4.3.1 价值共创升级模式的构成要素
        4.3.2 大数据平台下多维一体化创新升级协作机制
    4.4 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政策保障
        4.4.1 优化产业链外部发展环境
        4.4.2 强化再生资源产业前端产业链
        4.4.3 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
        4.4.4 坚持生态优先的产业化政策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北美汉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二、北美古典诗词研究的“文论本位”倾向
    三、北美清代诗词“文本本位”研究的缺位
    四、研究范围和分期理由
第一章 20 世纪50—70 年代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与东亚研究重心的转移
        一、美国汉学研究的政治-经济模式:李又安《人间词话》译介
        二、美国汉学研究的人文-社会模式:《中国文学批评方法:从孔子到梁启超》
    第二节 美国反西方文学经典与中国古典诗词选集的涌现
        一、词选作为一种批评方式:《中国词选》(1965)
        二、引入中国诗歌传统:《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中的清代诗词
        三、对清词经典化地位的认同:白之《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清初与晚清词
    第三节 西方女性经典作家的失语与清代女性诗歌选集的滥觞
        一、“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对清代女性诗作的译介
        二、北美中国女性古典诗歌选集意义的再思考
第二章 20 世纪80-90 年代后期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发展期
    第一节 美国汉学的新趋势与清代诗词阐释理论的多元化
    第二节 清代断代诗词选集的出现及其意义:
        一、清代诗词的异域经典重构:《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
        二、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中的清代题画诗
    第三节 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中的清代诗词
        一、文本家族: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1996)
        二、对“纯文学”的“拓”与“破”:梅维恒《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
    第四节 多维度诗词研究的人本主义批评向度
        一、重审边缘化创作主体:保罗·若普的明清青楼诗歌研究
        二、“男性主体视角”与“越界说”:方秀洁的朱彝尊情词研究
        三、“情”与“忠”合一的诗学主张:孙康宜的陈子龙诗词研究
    第五节 叶嘉莹的清词研究: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研究模式
第三章 新世纪之交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深入期
    第一节 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李惠仪对清诗研究的文化视角
        一、历史记忆与审美超越
        二、易代创伤与清诗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诗歌研究透现缙绅阶层的文化心理
        一、方秀洁:洪亮吉怀旧诗研究
        二、孙康宜:钱谦益的诗歌创作与历史地位
        三、曼素恩:完颜恽珠与《正始集》
        四、舒衡哲:奕寰诗歌研究
    第四节 “物”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口:施吉瑞《随园:袁枚的人生、文学批评与诗歌创作》(2003)
    第五节 宗教文化作为清代诗歌研究的进路
        一、严志雄:流放诗僧函可
        二、齐皎翰:基督教诗歌研究
        三、管佩达:比丘尼诗歌研究
    第六节 女性诗歌研究的里程碑:伊维德、管佩达《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2004)
第四章 近十年北美清代诗词研究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视野中的诗词研究学术对话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中英文版本的跨文化反响
        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第三节 施吉瑞的郑珍自然诗研究——跨文化生态主义视角
    第四节 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
        一、易代女性诗学:国族创伤性别越界
        二、拓展闺阁视阈:文化视角历史视角
        三、主题研究细化:女性游历女性编者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近十年国际继续教育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由
        1.顺应教育实证研究趋势
        2.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症结亟待攻克
        3.个人兴趣使然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评价与反思
    (四) 相关概念界定
        1.国际继续教育
        2.知识图谱
        3.可视化分析
    (五) 研究方法及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
    (二) 数据处理
        1.应用软件选择
        2.CiteSpace图谱绘制基本操作步骤
三、国际继续教育研究主体分析
    (一) 期刊分析
    (二) 国家(地区)分析
    (三) 机构共现分析
    (四) 作者共现分析
    (五) 作者共被引分析
    (六) 高中心性共被引作者分析
    (七) 学术团体分析
四、国际继续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一) 成人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备受关注
        1.英国难民的社会流动
        2.澳大利亚女性群体的学习转移
    (二) 成人的能力提升、身份转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1.成人就业计划的执行及其影响
        2.成人培训框架的探讨
    (三) 成人学习者的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环境分析
        1.成人学生的压力源
        2.低素质员工的学习意愿
        3.成人学生的学习环境
    (四) 继续教育相关理论的完善
        1.质变学习的交互机制
        2.体验式学习的分析工具
五、国际继续教育知识基础分析
    (一) 共被引文献分析
    (二) 共被引期刊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启示
        1.引入科学标准化量表,构建理论分析模型
        2.注重批判性学术态度,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
        3.构筑学术共同体,集中攻克重大学术问题
        4.充分解读领军人物优秀学术思想,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理论
        5.密切关注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研究热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产业发展视阈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理论
        2.1.1 马克思列宁产业结构理论
        2.1.2 配第——克拉克定理
        2.1.3 库兹涅茨经济结构学说
        2.1.4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2.1.5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1.6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2.2 国际贸易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相互需求理论
        2.2.3 H-O理论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6 内生贸易理论
3 金砖国家产业发展分析
    3.1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模型
        3.1.1 基础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3.1.2 模型的设定
    3.2 金砖国家国内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3.2.1 金砖国家国内总体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2 中国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3 巴西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4 俄罗斯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5 印度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6 南非产业结构D-SSM分析
    3.3 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影响
        3.3.1 产业结构演进与贸易合作的相互促进作用
        3.3.2 产业结构演进效果引起贸易合作的不确定性
        3.3.3 产业结构演进对贸易合作的抑制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发展分析
    4.1 新形势下中国与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4.1.1 新形势下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挑战
        4.1.2 新形势下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机遇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合作
        4.2.1 初级产品进口贸易合作
        4.2.2 工业制品进口贸易合作
        4.2.3 高科技产品进口贸易合作
    4.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合作
        4.3.1 初级产品出口贸易合作
        4.3.2 工业制品出口贸易合作
        4.3.3 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合作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潜力分析
    5.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总体贸易潜力测度
        5.1.1 实证模型设定
        5.1.2 变量的解释及数据的来源
        5.1.3 模型适用性检验
        5.1.4 实证分析
        5.1.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总体贸易潜力分析
    5.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潜力测度
        5.2.1 实证模型设定
        5.2.2 变量的解释及数据的来源
        5.2.3 模型适用性检验
        5.2.4 实证分析
        5.2.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潜力分析
    5.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测度
        5.3.1 实证模型设定
        5.3.2 变量的解释及数据的来源
        5.3.3 模型适用性检验
        5.3.4 实证分析
        5.3.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对策
    6.1 推进金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措施
        6.1.1 明确产业定位,突显产业优势
        6.1.2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6.1.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产业运行环境
        6.1.4 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6.1.5 打造先导性产业园区,强化产业实力
    6.2 推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升级的对策措施
        6.2.1 健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保障贸易合作稳步推进
        6.2.2 完善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增进贸易合作互联互通
        6.2.3 创新并深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领域
        6.2.4 合理布局贸易价值链体系,增强贸易合作联动性发展
        6.2.5 推动金砖国家自贸区建设,促进贸易合作深度交融
7 结论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近十年国内信息组织研究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能源市场波动溢出的网络效应测度、情景演化与节点管理[D]. 陈瑾.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均等化研究(2008-2017)[D]. 陈丹.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 [5]美国当代插画艺术及风格研究 ——以《American Illustration》(2008-2018)为中心[D]. 孟若兰.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禁止洋垃圾入境后我国典型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 苑凯.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7]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D]. 邹丽丹. 吉林大学, 2019(02)
  • [8]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近十年国际继续教育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D]. 周尧.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10]产业发展视阈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研究[D]. 陆佳琦.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标签:;  ;  ;  ;  

近十年国内信息组织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