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裂霉素C抗性基因(mcr)的克隆与高表达

丝裂霉素C抗性基因(mcr)的克隆与高表达

一、丝裂霉素C抗性基因(mcr)的克隆及其高效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张绍勇[1](2016)在《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竹子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日趋严重,经济损失大,生态风险高,但其防治却无专用药剂可用。天维菌素(Tenvermectin)是由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011产生的一类新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活性更优,毒性更低。论文以天维菌素为有效成分,研制竹林专用剂型,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开展林间药效试验及使用技术研究;对天维菌素等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活性位点进行结构衍生、合成系列化合物;以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等竹林主要害虫为供试靶标,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研究结果将为竹子虫害防治开发专用的绿色农药产品。(1)测定了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室内活性。天维菌素具较高杀虫活性,优于阿维菌素、米尔贝霉素等同类化合物,LC50值分别为2.99、0.07、276.52、20.32 mg/L,是开发竹子专用杀虫剂的首选化合物;以松节油、油酸甲酯为绿色溶剂,研制了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两种溶剂能够很好的抑制天维菌素在阳光下的降解作用,对天维菌素能够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研制了2%天维菌素微乳剂配方研究,建立了质量指标检测,各项指标合格。以2%天维菌素微乳剂、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分别对竹织叶野螟、毛竹叶螨、竹金针虫进行林间试验。2%天维菌素微乳剂注干防治竹织叶野螟,防治90 d后,在安吉、临安等3个试验园区防治效果分别为85.79%、87.97%、91.78%。天维菌素可在竹体内快速传导,注干后5天在竹体含量最高为0.45±0.03 mg/kg。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喷雾防治毛竹叶螨,以20mg/kg剂量防治15 d后防治效果达93.12%,与普通2%天维菌素乳油相比,持效期更长;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撒施防治竹金针虫,40 kg/hm2剂量撒施1年后防效仅为68.29%。天维菌素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快,对竹笋无残留,因此可根据害虫的发生期灵活选择施药时间。(2)采用衍生合成等方法,获得天维菌素类化合物96个。收集天维菌素产生菌S.avermitilis MHJ1011工程菌代谢物产物及其他同类化合物36个;根据类同合成法和亚结构连接法原理、酸催化水解等方法,在活性修饰位点C-4’、C-4’、C-13、C-5进行合理的结构改造,合成氨化,肟化等60个衍生物。以天维菌素为原料,建立了乐平霉素,甲氨基天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氨基天维菌素的合成路线,新衍生物的结构经1H NMR,LC-M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测定了96化合物对竹子虫害竹笋夜蛾、竹螟、竹金针虫、竹螨杀虫活性,杀虫活性较好。乐平霉素A4、4’’-epi-NHCH3-天维菌素B苯甲酸盐对试虫活性较优;天维菌素B对竹织叶野螟活性、毛竹叶螨活性最好,LC50值分别为2.99mg/L、0.07 mg/L;4’’-epi-NHCH3-天维菌素B苯甲酸盐对笋夜蛾、竹金针虫活性最优,LC50值19.52 mg/L、265.47 mg/L。(3)阐明了化合物结构与杀虫活性的构效关系。天维菌素类化合物,C-13位二糖基对该类化合物活性较重要。对竹织叶野螟,毛竹叶螨,竹笋夜蛾,竹金针虫,母体单体化合物活性LC50值分别是单糖基取代单体化合物、C13-OH-单体糖苷类化合物的2-3.5、3.5-8倍;羟基或者氨基极性基团取代C-13,活性下降;在4"-位引入酰基、氨基等官能团进行修饰,不仅可保持母体化合物的所有性质,还可改变化合物的溶解性、传导性、稳定性,并扩大其杀虫活性;C5-OH的保持对该类化合物活性较重要。母体化合物活性对竹笋夜蛾、竹金针虫与5-肟化单体化合物活性LC50值相当,5-羰基取代单体化合物较差;C-25的取代基链长保持适度长度,活性更优,当杂环取代基团对其活性影响不大,天维菌素B、阿维菌素B1a对四种靶标害虫的活性更优。理想分子天维菌素结构为C-13保持二糖基;C-5保持羟基;C-25保持2碳、3碳烷基链长或引入杂环基团;4’-引入脂溶性基团或其他利于母体化合物传导性的基团如氨基酸等,对天维菌素结构溶解性、传导性、稳定性及杀虫谱更有意义。论文研发出叶面喷雾施用的2%天维菌素绿色乳油、竹腔注射的微乳剂产品、开展4%天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对地下害虫的防治。阐明其结构与杀虫活性的构效关系,筛选出对竹子害虫有高活性的天维菌素B,乐平霉素,甲氨基天维菌素苯甲酸盐、乙酰氨基天维菌素等化合物。论文研究对竹林害虫专用杀虫剂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杨长友[2](2014)在《向日葵离体再生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紫苏为材料,利用RT-PCR及常规PCR从紫苏种子中分别克隆得到紫苏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d3及fad7的cDNA全长序列,并利用克隆得到的目的基因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在此基础上,以向日葵常规品种大清花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向日葵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目的基因序列的相关序列分析表明,目的基因序列与紫苏及其他植物的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度(﹥80%)。同时,利用克隆得到的目的基因,以pCAMBIA1301质粒为载体成功构建了pCAMBIA1301-fad3和pCAMBIA1301-fad7植物表达载体,并成功转化农杆菌GV3101。2、通过探讨不同浓度的不同植物激素及不同处理方式等对向日葵子叶愈伤组织诱导、无菌苗/芽茎段生长及其根诱导、子叶节芽诱导及其根诱导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向日葵子叶愈伤组织诱导方法,成功建立了向日葵无菌苗/芽茎段培养体系和向日葵子叶节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向日葵子叶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0.1或0.2mg·L-1NAA+1.0mg·L-1KT+1.0或2.0mg·L-16-BA,此条件下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97.8%,而愈伤组织的褐化率则较低,仅为17.5%;向日葵无菌苗/芽茎段生长最适培养基为MS+2.0mg·L-16-BA;向日葵子叶节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0.05mg·L-1NAA+1.0mg·L-1KT,子叶节处理方式为不纵切,此条件下子叶节芽诱导率及芽的平均高度分别高达93.1%和3.5cm;向日葵无菌苗/芽茎段及子叶节再生苗最适根诱导培养基为MS+0.1-0.2mg·L-1NAA,此条件下向日葵无菌苗茎段的生根率、平均得根数、平均根系长度分别达到93.3%、5.3根和8.3cm;向日葵无菌芽茎段的生根率、平均得根数及平均根系长度分别为95.6%、7.5根和9.8cm;子叶节再生苗的生根率、平均得根数及平均根系长度分别为90.8%、5.4根和8.3cm。将生根完好的再生苗炼苗后进行移载,移栽成活率为71.9%。3、利用已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fad3及pCAMBIA1301-fad7,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菌株为GV3101),对向日葵常规品种大清花无菌苗茎段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初步建立了无菌苗茎段遗传转化体系。其最佳转化条件为,农杆菌侵染液浓度:OD600=0.6-0.8,侵染时间:10min,共培养温度:26℃,共培养时间: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天,共培养基:MS+2.0mg·L-16-BA+150μmol·L-1AS,筛选培养基:MS+2.0mg·L-16-BA+50mg·L-1Kan+500mg·L-1Cef,伸长培养基:MS+2.0mg·L-16-BA+250mg·L-1Cef,生根培养基:MS+0.2mg·L-1NAA+250mg·L-1Cef,抗性植株种子的筛选培养基:MS+350mg·L-1Kan。4、向日葵抗性植株生根条件的优化:将经过Kan筛选的向日葵抗性植株基部切去1.0cm左右小段后转入伸长培养基中培养15天;将伸长培养后的向日葵抗性植株基部再切去1.0-2.0cm左右小段后转入生根培养基进行根诱导。

吴伟[3](2013)在《耐辐射球菌PprI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发酵和纯化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耐辐射奇球菌PprI蛋白,对pxxx/YYY毕赤酵母重组工程菌株诱导表达,并对PprI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应的表达、纯化和发酵技术路线,获得大量的PprI蛋白,为进一步研究PprI蛋白的作用机理及生物效应提供实验资料。材料与方法:构建毕赤酵母重组表达质粒pxxx-His-pprI,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xxx6×His-pprI经Sal I酶切线性化,电转化毕赤酵母YYY感受态细胞并进行筛选,挑取经鉴定为阳性的pxxx-6×His pprI毕赤酵母转化子进行培养,加入甲醇至终浓度为1%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ting,质谱鉴定目的蛋白。采用离子交换、SFF(Ni)镍鳌合亲和层析、凝胶层析过滤和咪唑洗脱进行蛋白纯化,SDS-PAGE电泳检测。采用Bradford法进行His-PprI蛋白质浓度测定。外源蛋白表达条件,诱导时间、补加甲醇浓度、溶氧、发酵液pH值等方面逐个进行实验优化。用SDS-PAGE电泳检测蛋白表达量,以蛋白含量高低及蛋白电泳条带明暗为优化标准,以标准品的浓度与相应的OD值做出标准曲线,计算待测蛋白样品的浓度。结果:DNA测序结果表明合成的耐辐射奇球菌pprI基因编码序列正确,毕赤酵母转化菌株的培养上清液中经SDS-PAGE、Western blotting和质谱检测证实PprI蛋白成功在毕赤酵母YYY中表达。实验结果显示在甲醇至终浓度0.8-1.2%,温度28-30℃,PH5.5-6.5时蛋白表达量最高为28-32g/L。用离子交换、SFF(Ni)镍鳌合亲和层析、凝胶层析过滤和咪唑洗脱进行蛋白纯化,经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和质谱检测证实为PprI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3KD,蛋白量为0.35mg/mL,bradford法检测浓度为95%。结论:1.成功构建了耐辐射奇球菌PprI蛋白的毕赤酵母分泌表达工程菌株,并建立了其相应的表达技术路线2.本研究成功的优化诱导PprI蛋白高效表达条件,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路线。3.本研究成功探讨了PprI蛋白的分离纯化条件及鉴定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路线。以上工作为进一步研究PprI蛋白抗放作用和生物学效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裴海云[4](2008)在《人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终末期肝衰竭仍然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类顽疾,目前,它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但是供体的极度短缺、移植及手术本身相关的死亡、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及其所致的致死性并发症等一系列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这一治疗手段的广泛开展。细胞移植与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替代、补充治疗方法,不仅为患者寻求合适的供肝来源争取到宝贵的时机,甚至可以帮助患者平安渡过危险期,通过肝再生而自然恢复。令人遗憾的是,细胞来源受限、数量不足以及功能欠缺等仍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发育全能性的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向各种组织细胞分化,有望为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移植、甚至肝组织工程等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然而,影响人ES细胞向肝细胞有效分化的因素及其调控机制、诱导分化效率及分化细胞的功能状态等均存在许多不确定性,ES细胞应用于临床尚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本研究探讨了诱导人ES细胞分化为具有合成、代谢、分泌及贮存等功能的肝细胞的方法,并通过遗传修饰建立稳定转染pAlb-EGFP的人ES细胞株,提供了纯化目的细胞的手段,为人ES细胞在以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为基础的肝脏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细胞因子联合胞外基质诱导人ES细胞向肝系细胞分化我们采用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MEF)作为饲养层,并摸索了两种传代方法(机械法和胶原酶法),建立了标准的人ES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进一步探讨人ES细胞肝向分化的潜能,我们在培养初期先将人ES细胞悬浮培养形成包含三胚层结构的拟胚体(embryoid body,EB),然后将其接种到预先包被有Ⅰ型胶原的培养板上,以含有地塞米松、胰岛素等的条件培养液进行肝系诱导。形态学、细胞表型变化及功能检测等多方面结果表明,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基本符合肝细胞的特征,证明人ES细胞具有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的潜能。二、分阶段富集联合转基因基质细胞共培养诱导人ES细胞向肝脏细胞分化在前述试验研究中,我们证实了人ES细胞能够在特定环境中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但事实上分化的结果仍存在一定争议。因为与成体干细胞有所不同,ES细胞具有更为特异的全能分化潜能,可以向内、中、外三个胚层乃至胚外组织进行分化,而脏壁内胚层(visceral endoderm)可以表达许多与肝细胞相似的基因,但它只能够参与形成胚外卵黄囊结构,并不能分化发育成肝脏或胰脏等实质性器官,这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肝细胞造成障碍。为此,本研究根据人ES细胞全能分化的特点及肝发育机制,设计了阶段性富集联合转基因基质细胞共培养的新策略。首先形成包含了外层的原始内胚层和内层的原始外胚层的早期发育的简单EB,在低血清的条件下,以高浓度的activin A诱导其向定型内胚层的分化。RT-PCR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ctivin A作用3d的细胞高表达(>80%)内胚层标志SOX17,而同时脏壁内胚层的标志α-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表达缺失,证明所获细胞为定型内胚层细胞。为进一步探讨定型内胚层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与机制,我们利用转基因基质细胞共培养系统模拟肝发育时的微环境。共培养11d后,形态学、细胞表型变化及功能检测等多方面结果表明,定型内胚层细胞可以在bFGF和胎肝基质细胞共同创造的环境中向肝系分化,并在HGF、OSM和Dex的作用下进一步分化成熟,这一研究为获得大量真正意义上的肝细胞开创了新的出路。三、建立pAlb-EGFP遗传修饰的人ES细胞株如前所述,新的诱导策略排除了相似细胞的干扰,但所得细胞仍为一混合体,其致瘤、致癌等不可预知的风险不容忽视。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拟通过基因修饰人ES细胞,从而为今后的应用研究提供纯化目的细胞的手段。白蛋白(albumin,Alb)在肝脏发育早期及成体肝脏中均有所表达,是识别肝细胞的一个较为特异的标志。我们设计将含Alb启动子调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的质粒pAlb-EGFP转入人ES细胞,由于该载体中含有一段neo抗性基因,所以可以通过G418条件培养进行抗性筛选。通过条件培养基杀灭试验我们首先确定了G418筛选的最佳浓度(200μg/ml)。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EXGen 500转染试剂进行转染并实施抗性筛选,PCR结果证实筛选到的阳性克隆内确实含有Alb-EGFP这段序列,证实为稳定转染,这一研究可能为日后的应用增添新的纯化肝细胞的工具。人ES细胞向成熟的、有生理功能的肝细胞分化,为肝脏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病毒性肝炎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终末期肝病高发的国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具有发育全能性的人ES细胞将为生物人工肝、肝(干/祖)细胞移植和以肝(干/祖)细胞为载体的基因转移治疗等提供优良的种子细胞,借助核移植技术和现有的ES细胞库等资源有望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现代生物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势必将加快其在临床移植修复治疗中的应用进程。

黄银久,黄荣茂,金林红,陈卓,许瑞卿[5](2007)在《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在植物源和微生物农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农药源植物和微生物进行遗传改造,从而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同时阐述了发酵工程在微生物农药产业化生产方面的巨大作用。简述了在植物源和微生物农药生产中应用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的基本流程。

刘力强[6](2006)在《玫瑰黄链霉菌几丁质酶基因及抗生素合成基因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链霉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阳性菌,是重要的天然抗生素和几丁质酶产生菌。几丁质酶可通过催化几丁质的水解,破坏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分,从而起到抑制植物病害发展的作用。本研究应用平板稀释法从棉花根围土壤样品中分离到了360株链霉菌,采用双层平板法测定它们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此外还对本实验室保存的24株生防链霉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这24株生防链霉菌对棉花黄萎菌都表现出很好的抑菌效果。 对表现抑菌活性的185株拮抗链霉菌菌株使用透明圈法测定,发现其中115株有几丁质酶活性。采用水煮法、STE法、SDS法、微波法等4种方法提取链霉菌的DNA,并以链霉菌16SrDNA引物来扩增提取到的DNA。结果表明除STE法外,其他3种方法所提样品都能扩增出预想的约1.6Kb的片段,且利用水煮法可以更快速、有效的提取出适用于PCR分子探测的链霉菌DNA。 从GenBank中检索到26个链霉菌几丁质酶基因序列,根据保守序列,设计了两对PCR引物(Chi-1/Chi-2和Chi-3/Chi-4)。对115株有几丁质酶活性的菌株进行PCR扩增,有112株可以扩增出预期的特异片段。其中48株菌株对两对引物都有扩增产物,92株对Chi-1/Chi-2引物有产物,68株对Chi-3/Chi-4引物有产物。分别选择两菌株的两对引物组合的扩增产物测序,BLAST比较发现这些产物与其对应的几丁质酶基因类型一致,从而证明了两对引物的可靠性,建立了一套可以快速鉴定几丁质酶产生菌的PCR探测方法。 Men-myco-93-63菌株是从马铃薯疮痂病自然衰退土壤中分离得到链霉菌菌株,经鉴定为玫瑰黄链霉菌。该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不同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菌及其它多种植物病原菌均表现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该菌株生防相关基因克隆的研究: 1.克隆了Men-men-93-63几丁质酶基因C的催化域区域;PCR扩增得到包含信号肽区、纤维素结合区、几丁质结合区三个结构功能域的变铅青链霉菌几丁质酶C(S.lividans ChiC)基因片段,此片段与催化域部分、质粒pET23b(+)连接,构建成表达载体pLCH转化大肠杆菌,转化子诱导表达后在几丁质酶培养基上表现几丁质酶蛋白活性。

岳相辉[7](2006)在《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抑制IAPs调控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中国人UP1b基因启动子的克隆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克隆人类UP1b基因启动子。方法:文献检索获得UP1b基因启动子全长序列及其核心启动序列,使用计算机引物设计程序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引物,采用分子克隆方法,从一例膀胱肿瘤病人血液标本中提取总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方法扩增得到启动子基因片断。结果:核酸序列分析证实成功克隆出中国人Uroplakin Ib基因启动子核心启动序列DNA片断,经检索发现与美国国立卫生图书馆基因库所公布的UP1b启动子全长序列(Accession number AF324865)有2个碱基不同,同源性高达99%,与Olsburgh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同源性高达100%。结论:中国人UPlb基因启动子克隆成功,为靶向性基因治疗膀胱癌提供了试验基础。第二部分含人类UPlb基因启动子的Smac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目的:利用己成功克隆的人类UP1b基因启动子,构建含人类UP1b基因启动子的Smac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方法:检测已获得的含Smac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3.1(-),采用分子克隆方法,分别用核酸内切酶Xba1和Nhe1双酶切人类UPlb基因启动子片断和质粒载体,纯化回收有效片断进行T4DNA连接反应,将UP1b基因启动子正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mac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XbaI、Nhe1之间,完成基因重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JMl09,进行扩增并鉴定。结果:重组质粒PCR法初步筛选,进行质粒DNA酶切电泳分析,证实UPlb基因启动子重组入Smac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Smac中。结论:含人类UPlb基因启动子的Smac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UPlbpromoter-Smac构建成功,为靶向性基因治疗膀胱癌提供了试验依据。第三部分中国人UP1b基因启动子活性检测目的:利用已成功克隆的人类UP1b基因启动子,构建含人类UP1b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载体质粒pGL 3-Enhancer-UPlb promoter。在人膀胱肿瘤细胞系BIU-87中分析UP1b启动子活性。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方法,分别用核酸内切酶Nhe1酶切人类UPlb基因启动子片断和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质粒pGL 3-Enhancer,纯化回收有效片断进行T4DNA连接反应,将UP1b基因启动子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GL 3-Enhancer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Nhe1之中,完成基因重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JMl09,进行扩增并鉴定后,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将质粒pGL 3-Enhancer-UP1b promoter瞬时转染入人膀胱肿瘤细胞系BIU-87中进行细胞培养,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检测荧光表达情况。结果:重组质粒PCR法初步筛选,进行质粒酶切分析,证实UP1b基因启动子重组入载体质粒pGL3-Enhancer中,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载体质粒pGL 3-Enhancer-UP1b promoter转染组细胞荧光表达良好。结论:含人类UP1b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载体质粒pGL 3-Enhancer-UP1bpromoter质粒构建成功,人类UPlb基因启动子具有良好的启动活性。第四部分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风险多因素分析目的:探讨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时间相关的显着性因素,建立预测复发的数学模型。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对212例行手术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表现、治疗、病理特点等方面16项指标与复发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区域淋巴结转移是与复发时间相关的最显着因素,相对危险(Hr)为6.6,其次为多发性肿瘤(Hr=2.255)、三角区及膀胱颈肿瘤(Hr=2.053)、病理分期(Hr=2.057)、病理分级(Hr=1.569);膀胱灌注治疗(Hr=0.559)和血尿程度(Hr=0.762)为保护性因素。据此建立影响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预测方程:PI=0.81305X4+0.71935X6(1)+0.36979X7+0.4507X8+0.72117X9+1.88711X10+(-0.58079)X14+(-0.2713)X15。利用此防方程代入原始数据,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比较,其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83.5为%、67.6%、80.1%,两者基本相符。结论:根据上述模型可对移行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董立,孟庆芳,刘大群[8](2002)在《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农用抗生素生产上常用的几种高产菌株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 :自然选育、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育种、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并对各种技术尤其是的原生质体融合及研究热点———生物工程育种技术从技术原理及应用上作了较为详细介绍。通过对当前各种农用抗生素育种技术在生产应用上存在问题的讨论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认为通过细胞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原生质体融合和生物工程育种技术构建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的多元育种途径 ,是今后农用抗生素育种发展的重要方向

刘占良,岳艳玲,刘大群[9](2002)在《链霉菌的抗生素耐药基因》文中指出链霉菌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在抗生素生物合成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又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在产抗生素的链霉菌中 ,耐药基因一般与抗生素合成基因紧密连锁 ,可能是合成基因簇的一部分 ,在抗生素合成过程中起调节作用。耐药基因可以通过垂直进化 (自身突变和选择 )和水平进化 (基因交换 :转化 ,转导 ,接合转移 )而获得 ,通过与染色体 DNA重组而整合入受体染色体 DNA中 ,或定殖于质粒中。耐药基因一般早于抗生素合成基因表达 ,诱导耐药性的表达受相应抗生素的诱导。对耐药基因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抗生素合成调控途径 ,筛选抗生素高产菌株 ,设计更有效的药物

马红霞,邓旭明,欧阳红生[10](2002)在《细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已严重影响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疗效 ,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重点介绍近年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特别是与外排泵有关的多重耐药机制 ,包括外排泵的五大家族及其特点 ,部分革兰氏阳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干酪乳酸菌 ,枯草芽孢杆菌 ,棒杆菌 ,酿脓链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氏菌 ,伯克霍尔氏菌 ,变形菌 ,阴沟肠杆菌、淋病耐瑟氏球菌 ,克雷伯氏菌 ,副溶血弧菌 ,沙门氏菌 )及真菌 (白假丝酵母 ,酿酒酵母 )的药物外排的分子机制 (包括上述细菌存在的外排泵种类 ,各种外排泵外排的底物谱 ,外排泵的结构特点 ,部分细菌外排泵的动力 ,与外排泵表达水平有关的调控基因 ,部分外排泵的抑制剂等 )及抑制药物外排引起的多重耐药可能采取的方法的研究进展

二、丝裂霉素C抗性基因(mcr)的克隆及其高效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丝裂霉素C抗性基因(mcr)的克隆及其高效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竹子病虫害研究进展
        1.1.1 竹子病害发生与危害概况
        1.1.2 竹子害虫发生和危害概况
        1.1.3 竹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
        1.1.4 竹子病虫害的防治
    1.2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发展情况
        1.2.2 十六元大环内酯抗生素发展概况
    1.3 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合成及活性概况
        1.3.1 阿维菌素类结构修饰
        1.3.2 米尔贝霉素结构修饰
    1.4 杀虫构效关系研究
    1.5 农林业应用概况
    1.6 天维菌素研究现状
    1.7 论文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7.1 论文的提出
        1.7.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7.3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天维菌素对竹林害虫室内活性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结论与讨论
    2.3 天维菌素制剂研制
        2.3.1 材料与方法
        2.3.1.2 仪器
        2.3.1.3 制剂配制方法
        2.3.1.4 冷贮和热贮含量检测
        2.3.2 结果与分析
        2.3.2.1 2 %天维菌素绿色乳油配方研究及质量指标
        2.3.2.2 2 %天维菌素微乳剂配方研究及质量指标
        2.3.2.3 2 %天维菌素微乳剂指标检测
        2.3.3 结论与讨论
    2.4 天维菌素林间试验及残留动态分析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衍生合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
        3.1.2 试剂与材料
        3.1.3 合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和讨论
第四章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杀虫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天维菌素类化合物室内活性测定
        4.2.2 杀虫构效关系研究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附图

(2)向日葵离体再生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向日葵离体再生及转基因研究
    1.2 多不饱和脂肪酸
        1.2.1 α-亚麻酸
        1.2.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与代谢
        1.2.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1.2.4 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展望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紫苏ω-3 FAD 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紫苏ω-3 FAD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1.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农杆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紫苏ω-3 FAD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2.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农杆菌
    2.3 讨论
3 向日葵离体再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培养条件
        3.1.4 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向日葵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
        3.2.2 向日葵茎段培养
        3.2.3 向日葵子叶节离体培养
        3.2.4 向日葵再生苗的移栽
    3.3 讨论
4 农杆菌介导的向日葵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抗性种子的筛选
        4.1.4 培养条件
        4.1.5 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无菌苗苗龄对向日葵茎段转化的影响
        4.2.2 农杆菌侵染浓度及侵染时间对向日葵茎段转化的影响
        4.2.3 共培养时间及共培养温度对向日葵茎段转化的影响
        4.2.4 不同浓度乙酰丁香酮(AS)对向日葵茎段转化的影响
        4.2.5 不同浓度卡那霉素(Kan)对向日葵茎段转化的影响
        4.2.6 不同浓度头孢霉素(Cef)对农杆菌及茎段生长的影响
        4.2.7 向日葵抗性植株生根条件的优化
        4.2.8 抗性苗移栽
        4.2.9 抗性种子的筛选
    4.3 讨论
5 结论
    5.1 紫苏ω-3 FAD 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
    5.2 向日葵离体再生研究
        5.2.1 向日葵子叶愈伤组织诱导
        5.2.2 向日葵茎段培养
        5.2.3 向日葵子叶节离体培养
    5.3 向日葵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3)耐辐射球菌PprI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发酵和纯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耐辐射球菌 PprI 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的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pxxx- pprI/YYY 毕赤酵母重组工程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耐辐射球菌 PprI 蛋白纯化方法及鉴定的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耐辐射球菌 PprI 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中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附录
致谢

(4)人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人胚胎干细胞培养及其肝向分化潜能的初步探究
    第一节 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节 细胞因子联合胞外基质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向肝系细胞分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分阶段富集联合转基因基质细胞共培养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向肝脏细胞分化
    第一节 定型内胚层细胞的定向分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节 hFLSCs/bFGF 饲养层的制备及其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节 hFLSCs/bFGF 饲养层诱导定型内胚层细胞向肝系分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建立pAlb-EGFP 遗传修饰的人胚胎干细胞株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试剂
    主要仪器
个人简历
致谢

(6)玫瑰黄链霉菌几丁质酶基因及抗生素合成基因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拮抗链霉菌几丁质酶基因分子探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链霉菌菌株的分离
        2.2.2 拮抗链霉菌菌株的筛选
        2.2.3 链霉菌菌株的保藏
        2.2.4 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
        2.2.5 链霉菌DNA提取方法
        2.2.6 几丁质酶基因保守引物设计、合成和扩增
        2.2.7 PCR扩增测序
        2.2.8 PCR扩增片段的BLAST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拮抗链霉菌分离
        3.2 拮抗链霉菌菌株的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3.3 快速提取链霉菌DNA的方法
        3.4 几丁质酶基因保守引物设计
        3.5 几丁质酶基因的PCR探测
        3.6 PCR产物序列分析
        3.6.1 Men-myco-93-63菌株PCR产物序列分析
        3.6.2 S93菌株PCR产物序列分析
    4 讨论
        4.1 拮抗链霉菌菌株的筛选
        4.2 产几丁质酶生防链霉菌菌株的筛选
        4.3 几丁质酶的PCR检测
    5 结论
第二章 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几丁质酶基因ChiC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与酶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链霉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2.2.2 链霉菌DNA提取:
        2.2.3 Men-myco-93-63几丁质酶基因ChiC催化域的扩增
        2.2.4 Men-myco-93-63几丁质酶基因ChiC催化域的克隆
        2.2.5 E.coli质粒DNA小量提取
        2.2.6 E.coli质粒DNA大量提取
        2.2.7 限制酶切反应
        2.2.8 去磷酸化反应
        2.2.9 DNA连接反应
        2.2.10 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1 质粒DNA转化E.coli
        2.2.12 E.coli转化子的快速鉴定
        2.2.13 Men-myco-93-63 ChiC基因的表达及活性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Men-myco-93-63几丁质酶基因ChiC催化域的克隆和表达
        3.1.1 Men-myco-93-63几丁质酶基因ChiC催化域的克隆
        3.1.2 表达载体的构建
        3.1.3 SDS-PAGE分析
        3.1.4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3.2 Men-myco-93-63几丁质酶基因ChiC拼接后表达
        3.2.1 几丁质酶基因ChiC催化域PCR扩增
        3.2.2 几丁质酶前端序列的PCR扩增
        3.2.3 表达载体的构建
        3.2.4 SDS-PAGE分析
        3.2.5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4 讨论
        4.1 几丁质酶催化域的克隆及E.coli表达
        4.2 几丁质酶基因拼接表达
    5 结论
第三章 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初步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链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 链霉菌DNA提取:
        2.2.3 E.coli质粒DNA提取
        2.2.4 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5 质粒酶切、去磷酸化、连接
        2.2.6 总DNA的Sau3AI不完全酶切
        2.2.7 蔗糖浓度梯度离心
        2.2.8 噬菌外壳蛋白包装
        2.2.9 E.coli LE392感受态细胞制备
        2.2.10 噬菌体转导
        2.2.11 挑选转化子
        2.2.12 文库的筛选
        2.2.13 Southem印迹杂交
        2.2.14 链霉菌质粒提取
        2.2.15 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转化及再生程序
        2.2.16 转化子活性检测
        2.2.17 抗性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基因文库的建立
        3.1.1 总DNA的Sau3AI不完全酶切
        3.1.2 DNA片段的蔗糖梯度离心
        3.1.3 质粒载体pKC505的处理
        3.1.4 载体与外源片段的连接、包装及侵染
        3.1.5 文库质量分析
        3.2 鸟枪法克隆抗生素合成基因簇
        3.3 探针的获得
        3.3.1 PKS类引物的合成和扩增
        3.3.2 糖苷类引物的合成和扩增
        3.3.3 NRPS类引物的合成和扩增
        3.3.4 抗生素抗性基因引物的合成和扩增
        3.4 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β-内酰胺酶基因的克隆
        3.4.1 质粒文库的构建
        3.4.2 文库筛选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7)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抑制IAPs调控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
引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第一部分 中国人UP1b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1.主要材料
        2.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含人类UP1b基因启动子的Smac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1 主要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国人UP1b基因启动子活性检测
        1.主要材料
        2.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风险多因素分析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选育
2 诱变育种
3 基因重组育种技术
    3.1 常规杂交育种技术
    3.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3.2.1 技术原理
        3.2.2 在农用抗生素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
4 生物工程技术育种
    4.1 技术原理
    4.2 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5 展望

(9)链霉菌的抗生素耐药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位置
    1.1 多数抗生素耐药基因与抗生素合成基因成簇存在于染色体DNA上
    1.2 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抗生素选择性与其位置的关系
    1.3 耐药基因可能是抗生素合成基因簇的一部分, 在抗生素合成过程中起限速作用
2 抗生素耐药机制
3 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转移和定殖
    3.1 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转移
    3.2 转移后的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定殖
        3.2.1 同源重组
        3.2.2 非同源重组
        3.2.3 作为质粒的一部分存在
4 抗生素合成基因与耐药基因的协调表达
    4.1 抗生素耐药基因一般早于抗生素合成而表达
    4.2 诱导耐药性
    4.3 抗生素合成基因与耐药基因的协调表达
5 已经分离的抗生素耐药基因
6 研究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意义
    6.1 有助于阐明抗生素合成调控的途径
    6.2 用作载体选择标记
    6.3 减少基因污染
    6.4 先分离耐药基因, 再分离合成基因簇, 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克隆策略
    6.5 筛选高耐药菌株以分离抗生素高产菌株
    6.6 应用于药物设计

(10)细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外排泵分子机制
    1.1 铜绿假单胞菌
    1.2 大肠埃希氏菌
    1.3 伯克霍尔德氏菌
    1.4 其它革兰氏阴性菌
2 几种革兰氏阳性菌的外排泵分子机制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2.2 肺炎链球菌
    2.3 干酪乳酸菌
    2.4 枯草芽孢杆菌
    2.5 棒杆菌
    2.6 酿脓链球菌
3 几种真菌的外排泵分子机制
    3.1 白假丝酵母
    3.2 酿酒酵母

四、丝裂霉素C抗性基因(mcr)的克隆及其高效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维菌素对竹子害虫防治及其衍生物杀虫构效关系研究[D]. 张绍勇.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2]向日葵离体再生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D]. 杨长友. 重庆师范大学, 2014(12)
  • [3]耐辐射球菌PprI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发酵和纯化技术的研究[D]. 吴伟. 苏州大学, 2013(S2)
  • [4]人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D]. 裴海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5]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在植物源和微生物农药中的应用[J]. 黄银久,黄荣茂,金林红,陈卓,许瑞卿.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9)
  • [6]玫瑰黄链霉菌几丁质酶基因及抗生素合成基因簇研究[D]. 刘力强.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8)
  • [7]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抑制IAPs调控膀胱癌细胞凋亡的研究[D]. 岳相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8]农用抗生素高产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 董立,孟庆芳,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S1)
  • [9]链霉菌的抗生素耐药基因[J]. 刘占良,岳艳玲,刘大群.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2(03)
  • [10]细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 马红霞,邓旭明,欧阳红生.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02(03)

标签:;  ;  ;  ;  ;  

丝裂霉素C抗性基因(mcr)的克隆与高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