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学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俞国良[1](2021)在《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观:体系建设探微》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全面推进和深化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观,包括对价值体系、理论体系、发展体系、服务体系、实践体系和生态体系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具体而言,价值体系是一组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和价值目标的集合体,包含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生命至上和责任为重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要素;理论体系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指导下,囊括中国特色、健康第一、健康中国和幸福中国等概念的理论支撑系统;发展体系是一种兼顾纵向和横向发展的系统的渐进过程,有效实现育心育德、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有机整合;服务体系是遵循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向师生员工提供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服务,包括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内容;实践体系则从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危机干预和医教协同等实践途径入手,落到实处、抓到痛处、收到成效;生态体系重在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态环境,即生态课堂、生态校园、家校协同和社教一体,真正实现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朱莉雅[2](2021)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中,新生将面临整个环境全方位的改变。随着这一系列变化,新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不适症状,但同样地,这个特殊的适应过程也会为新生带来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性。因此,小升初阶段的“入学适应”对新生未来中学生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的“入学适应”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而本研究试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编的角度出发,基于“入学适应”主题对Y中学初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校本开发。在生命全程发展观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观理论指导下,本研究借鉴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结构,在理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凯米斯行动研究经典模式,并运用协同式行动研究法对成都市Y中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入学适应”主题进行校本开发。研究包括两阶段性循环行动,具体从以下七个主要行动研究步骤展开对“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第四环节到第七环节为循环圈:情境分析;问题界定;总构想(总计划);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问题的提出背景、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和概念界定以及方法与思路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即研究合作者们共同进行协同式行动研究的具体研究历程。该章包括行动前合作双方的知识准备、对Y中学初中“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情境分析、“入学适应”方案的编制与实践观察、期中后对上一阶段行动的反思与改进以及“入学适应”方案再实践等方面。第三章是研究结果,提炼“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包括“入学适应”主题的四个开发内容和协同式行动研究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第四章对研究进行反思,反思现阶段研究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并提供改进思路;分析Q老师在此次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分析研究合作双方“合作关系”;分别就协同式行动研究“计划”、“行动与观察”、“反思”三环节进行思考来进一步明晰后续研究方向,从而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开发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陈思琪[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理育人既是一种育人理念,也是一种育人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念和实践是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心理育人模式。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肯定了心理育人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心理育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功能和目标指向,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借鉴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论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对策。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为研究出发点,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内容和特征为研究基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现实境遇为研究重点,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实效为研究落脚点,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如下所示:第一部分主要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发展历程及科学内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探究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把握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内容及特征。从育心、育德和育人三个层面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内容,即知识性教育、适应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特征,即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现实境遇。在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念和实践逐渐深化,实施载体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融合,使心理育人工作受阻;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矫治性,未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呈现新的变化,增加了心理育人工作的难度;心理育人未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工作优势。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对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对策:首先,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基本原则,促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其次,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重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评价。第三,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实施途径,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活动体系,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侧重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第四,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化平台建设三个方面论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平台建设的具体路径;第五,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方位三个层面探究有效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对策;第六,促进心理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通过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科学把握二者的契合点,推进心理育人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走向成熟。
陈倩[4](2020)在《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人民不再因为温饱问题挣扎之后,人们的心理需求逐渐被重视起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在过去的许多年,学校教育大多由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组成,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被忽视。十九世纪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出现,二十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学校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到四五十年代已具规模。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初出现在中国台湾及中国香港地区。而八十年代之前,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到了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心理素质这一概念。而后的许多年,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法规,以引导教育者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现如今,国内社会飞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早已和国际接轨,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总体来说,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弱地区落后于经济实力较强地区。四川省遂宁市处于成都市及重庆市之间,是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成渝后花园,除了经济,教育也是遂宁市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因此,发展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便是遂宁教育绕不开的话题。本研究是为了解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整改措施的研究。在对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为背景的基础上,本论文分为五个研究进行,第一个研究是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间差异情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两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着,且条件较好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2)两校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在心理健康课程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用地设备及校领导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方面评价差异显着,且条件较好的学校获得学生的评价更高;(3)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教师情绪、领导心理健康意识、课程效果显着相关;(4)条件较好学校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显着优于条件较差学校;(5)条件较好学校学生家长亲子沟通情况显着优于条件较差学校学生家长。第二个研究是对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教师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较高;(3)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动性较高;(4)教师队伍建设滞后;(5)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情况不佳;(6)教师对教师作用评价较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收效评价一般。第三个研究是对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设施设备投入不足;(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第四个研究是对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2)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第五个研究是对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够,家校联系不紧密;(2)家长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诉求。根据以上五个研究的结果,对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和问题成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整改措施,主要有:(1)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2)落实条件保障;(3)优化学校师资配置;(4)注重教师群体素质提升;(5)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6)强化管理考核;(7)扎实开展活动;(8)建立预警干预体系;(9)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10)实施家校共育。希望通过以上策略来推动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本研究也可为其他地区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沈庆[5](2020)在《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依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六项具体要求,在教育管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以及实地考察调研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现状。通过调研总结出以下经验成效: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制度进行了有效的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视培训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名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的领航作用得到发挥;学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熏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心理健康教育材料较丰富,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较多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不够完善;心理咨询室基本配置建设校际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存在“专职不专业,专业不专职”的现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普及面不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参与度有待加强等。本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系列改进措施。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校际均衡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制度;全面普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调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校管理者建立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把心理咨询室基本配置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之中;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激励机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合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建立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模式;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家长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等。
王缓缓[6](2020)在《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个自发、个别的助人方式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教育工作,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导向与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第一部分,对心理育人相关概念,以及心理育人提出的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阐释了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从心理育人的德育定位、内容任务、目标方向、原则要求四个层面,剖析了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论证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8所高校为例,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结果,从高校心理育人取得的实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进行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第三部分,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任务和要求、思路和举措进行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
孙小悦[7](2019)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重要保障。为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的发展方向,深刻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本研究采用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查问卷”,对我国152名中小学、高职和大学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工作内容、队伍建设、条件保障、效果评价、发展建议6个方面。调查结果发现: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起步-发展-成熟”并存的橄榄型结构,结构发展路径是从大学到高职再到中小学。学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必修课程,三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形式和途径有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形式为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主要有心理辅导、心理教育和休学治疗等方法。2、心理健康教师以兼职为主,心理老师呈现年轻化、学历较高、持职业证书率较低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普遍较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场地面积偏小,高职处于中等水平,大学间有较大的差异性。3、学校对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工作、工作机制和条件保障的评价较低;专兼职教师在认可自己工作能力的同时,对工作条件保障、职业技能方面有强烈的需求;三类学校都需要更多形式来丰富心理健康工作内容。为此,本研究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为有效助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标准化方向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陈慧琴[8](2019)在《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文中指出七年级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学段,已经进入了青春初期。七年级的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学校之间的转换,还有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学习要求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学生还要面对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各种变化和以及对自身形成地影响。所有这些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让学生疲于应对。本文尝试设计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课堂的形式,连贯体系的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在相对的时间里能最大面积的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提升。同时也为一线的教师提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素材和实施借鉴。本文在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定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同时还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以及教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义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培养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通过活动、体验、讨论、训练、讲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人际、生活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辅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其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能有效的应对来自学习、生活、人际的各种状况,顺利的渡过青春期的健康心理的教育活动。鉴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统一教材和实施标准”,“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等现状,本文对当地中小学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的自编网络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足,在学习、情绪、人际和青春期等方面的需求较高,心理教师开展工作力不从心和管理人员以应对考核为开展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本文结合当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依据《指导纲要》要求,对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开发和实施。课程以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积极品质塑造的要求,结合心理咨询会团体辅导的心理学方法为理论依据;在《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进行开发,遵循设计原则,明确设计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交往情况、学习情况和自律情况等确定课程的主题,以及每节课要塑造的关键心理品质。对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确定课程将围绕“学会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人际和学会自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课程开发将以“体验——交流——探索——问题解决”为主线进行设计,兼顾趣味性、体验性、启发性等原则,将收集到学生发展“问题”的素材进行整理,开发一套科学合理、连贯体系的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开发的课程在当地学校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确保课程符合七年级学生现实的心理需求,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检验课程设计的适用性。通过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本文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推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所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重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渗透或结合。
周丽[9](2019)在《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虽然中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具备了作为成人的大部分功能,但心理上却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懵懂状态。近年来,不同主体的调研数据均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存在心理问题者持续增多。目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倡学校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本研究以Y初级中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学者俞国良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维度的划分,将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分为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四个部分,通过对Y中学服务体系内部各组成系统进行调研,以了解中学现阶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开展现状。笔者将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在Y中学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3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Y中学部分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发现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在开展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测评机制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心理健康档案未实现数据化管理;毕业班心理健康课时数不足;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对象未包括教职工;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制度不健全以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各系统间未形成合力等。通过对Y中学现存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监管不到位、应试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以及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有限,这些客观上都阻碍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可见,Y中学作为在同类学校中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较为领先的学校,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由个性见共性,在本研究的最后,笔者以Y中学为参照,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优化体系内部各组成系统、促进系统间合力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同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周晓莹[10](2018)在《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中学中逐渐显着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整体素质教育问题中占比逐步增高。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种改善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式渐渐使学生和家长了解,并且逐渐被人们接受。在此类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以及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接纳程度上升的背景下,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和中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管理工作。陕西省中学在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下成立了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机构,开展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问题的教育活动以及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安排的管理工作。本文作者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陕西省34所中学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调研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和机构,对其在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就本文作者所学所想对产生的问题提出较为实践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并且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本研究正文包括五个部分:一、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概念界定。本部分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相关管理概念,通过对学校管理概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概念的界定确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概念界定。并且简述了国内外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领域的发展历程,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的论述以及对我国在中学阶段教育管理领域的启示,由此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概念以及开展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管理的意义。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含义和特点进行阐述,在本部分中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所拥有的特点加之总结并且将之与学校中的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进行对比,将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的特点区分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二者的相似以及不同之处。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特点的总结以及与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二者的对比,从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三、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陕西省初中学校和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本部分通过研究方法的使用,将调查结果以柱状图和表格等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对陕西省34所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机构设置、师资人员的配备、制度建设和监测机制设置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四、根据前一部分对陕西省34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的调查,在本部分中提出调查目标在机构设置、学校管理人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认识、师资人员专业化程度以及配套措施方面的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五、针对加强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提出的建议措施。通过提升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和意识、创新学校机构组织模式以及其他辅助措施的构建等方面,对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二、论学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学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观:体系建设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体系建设 |
1. 立德树人 |
2. 以生为本 |
3. 生命至上 |
4. 责任为重 |
二、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 |
1. 中国特色 |
2. 健康第一 |
3. 健康中国 |
4. 幸福中国 |
三、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体系建设 |
1. 育心育德 |
2. 全面发展 |
3. 创新发展 |
4. 特色发展 |
四、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建设 |
1. 制度建设 |
2. 机构建设 |
3. 师资队伍建设 |
4. 课程体系建设 |
五、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体系建设 |
1. 个别咨询 |
2. 团体咨询 |
3. 危机干预 |
4. 医教协同 |
六、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体系建设 |
1. 生态课堂 |
2. 生态校园 |
3. 家校协同 |
4. 社教一体 |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2 Y中学“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过程 |
2.1 研究现场的进入——合作关系建立、行动时间规划 |
2.2 前期调研与问题明确——Y中学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
2.2.1 Y中学概况——城郊中学 |
2.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
2.2.3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 |
2.2.4 初一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明确 |
2.3 行动前的知识准备——理论知识以及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
2.3.1 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取向的选择 |
2.3.2 生命全程发展观中的“入学适应” |
2.3.3 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 |
2.3.4 协同式行动研究方法的学习 |
2.4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计划与实施——方案编制与实践 |
2.4.1 “入学适应”主题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拟定 |
2.4.2 “入学适应”子主题的选择与具体活动设计 |
2.4.3 “入学适应”主题的活动实施方式确定 |
2.4.4 “入学适应”主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选择 |
2.4.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方案的实施 |
2.5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案的调整 |
2.5.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问题反思 |
2.5.2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改进 |
2.6 “入学适应”主题的校本开发方案再实施——方案的再实践 |
2.6.1 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
2.6.2 课上实施——多种方法观察课堂“活动” |
2.6.3 课后总结——五人小组会议 |
2.6.4 期末评价——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 |
3 研究结果 |
3.1 “入学适应”主题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 |
3.2 “入学适应”主题具体活动进行“螺旋式”设计 |
3.3 “入学适应”主题实施“活动教学” |
3.4 “入学适应”主题以“发展性”评价取向为主 |
3.5 协同式行动研究法是进行课程校本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
4 研究反思 |
4.1 “入学适应”主题校本开发的未来改进 |
4.1.1 增强“入学适应”主题的子主题和具体活动的可选择性 |
4.1.2 “活动教学”课堂中需要纪律控制 |
4.1.3 建构“入学适应”主题教育的评价体系 |
4.2 Q老师在协同式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 |
4.2.1 教育理念的改变 |
4.2.2 课程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知识的改变 |
4.2.3 课程开发能力与反思能力的改变 |
4.2.4 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改变 |
4.3 协同式行动研究下课程校本开发的“合作关系” |
4.3.1 合作双方的角色定位 |
4.3.2 开发中的“协同合作关系” |
4.3.3 开发中的“深度协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
1.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发展过程 |
1.萌芽阶段 |
2.快速发展阶段 |
3.规范发展阶段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思想 |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要论述 |
3.积极心理学理论 |
(四)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1.心理育人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体系 |
2.心理育人有助于创新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载体 |
3.心理育人有助于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
4.心理育人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内容及特征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 |
1. “育心”——基础目标 |
2. “育德”——重要目标 |
3. “育人”——终极目标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内容 |
1.知识性教育 |
2.适应性教育 |
3.预防性教育 |
4.发展性教育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特征 |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
2.强化学生的体验性 |
3.关注学生的成长性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现实境遇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取得的成效 |
1.心理育人理念与实践逐步深化 |
2.心理育人的实施载体不断完善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 |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融合 |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矫治性,忽视发展性 |
3.复杂环境增加高校心理育人的难度 |
4.未能有效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对策 |
(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基本原则 |
1.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
3.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
4.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 |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 |
1.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 |
2.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 |
3.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评价 |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实施途径 |
1.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活动体系 |
2.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
3.侧重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 |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平台建设 |
1.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 |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化平台建设 |
(五)有效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
1.加强高校心理育人的队伍建设 |
2.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过程衔接 |
3.推进高校心理育人的有机联动 |
(六)促进心理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2.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
3.推进心理育人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走向成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教职工) |
附录二 访谈提纲(学生)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设计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2 研究一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间差异情况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3 研究二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调查 |
3.1 研究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4 研究三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情况调查 |
4.1 研究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5 研究四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情况调查 |
5.1 研究目的 |
5.2 调查对象 |
5.3 研究方法 |
5.4 结果 |
5.5 讨论 |
5.6 小结 |
6 研究五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情况调查 |
6.1 研究目的 |
6.2 调查对象 |
6.3 研究方法 |
6.4 结果 |
6.5 讨论 |
6.6 小结 |
7 总的讨论 |
8 完善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
8.1 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的可能原因 |
8.2 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
9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
附录B 遂宁市安居区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研问卷(一) |
附录C 遂宁市安居区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研问卷(二) |
附录D 遂宁市安居区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研问卷(三) |
附录E 遂宁市安居区全区中小学 |
附录F 学校组织管理调查及硬件设施调查记录卷 |
附录G 教师网络问卷 |
附录H 家长网络问卷 |
致谢 |
(5)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研究 |
1.3.2 国内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1.4.2 组织实施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设计 |
1.6.1 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
1.6.2 调查样本的选择 |
1.6.3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2章 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成效 |
2.1 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成效 |
2.1.1 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制度进行了有效的建设 |
2.1.2 对心理健康教育联合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2.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方面的成效 |
2.2.1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重视对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进行培训 |
2.2.2 心理名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的领航作用得到发挥 |
2.3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效 |
2.3.1 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熏陶 |
2.3.2 学校管理者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
2.4 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管理方面的成效 |
2.4.1 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
2.4.2 心理健康教育材料较丰富,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途径较多 |
第3章 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
3.2 心理咨询室基本配置建设校际不均衡 |
3.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存在“专职不专业,专业不专职”的现象 |
3.4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普及面不广 |
3.5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
3.6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参与度有待加强 |
第4章 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
4.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不够完善问题的改进措施 |
4.1.1 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 |
4.1.2 学校管理者建立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模式 |
4.1.3 班主任建立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模式 |
4.2 心理咨询室基本配置建设校际不均衡问题的改进措施 |
4.2.1 教育行政部门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校际均衡发展 |
4.2.2 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基本配置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 |
4.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不专业,专业不专职”问题的改进措施 |
4.3.1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不专业”问题的改进措施 |
4.3.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不专职”问题的改进措施 |
4.4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普及面不广问题的改进措施 |
4.4.1 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普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
4.4.2 学校管理者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
4.4.3 激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
4.5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问题的改进措施 |
4.5.1 教育行政部门调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
4.5.2 学校管理者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激励机制 |
4.5.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
4.6 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参与度有待加强问题的改进措施 |
4.6.1 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合心理健康教育 |
4.6.2 家长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概况 |
2.国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1.研究的重点、难点 |
2.研究的创新点 |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
(一)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
1.心理育人的含义 |
2.心理育人提出的意义 |
(二)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 |
1.心理育人的德育定位 |
2.心理育人的内容任务 |
3.心理育人的目标方向 |
4.心理育人的原则要求 |
(三)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1.理论基础 |
2.实践依据 |
二、高校心理育人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 |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现状分析 |
1.高校对心理育人的重视程度 |
2.高校心理育人的开展情况 |
3.心育对象的体验感受 |
(二)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 |
1.心育和德育的契合点把握不准确 |
2.心育的“三全育人”落实未到位 |
3.心育重“矫治”轻“发展” |
(三)原因分析 |
1.传统育人思想的影响 |
2.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 |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 |
(一)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机遇与挑战 |
1.恰逢的机遇 |
2.面临的挑战 |
(二)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任务与要求 |
1.完善心育主渠道,加强课程建设 |
2.整合心育师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
3.优化心育途径,加强载体建设 |
4.综合多学科,加强心育的理论支撑 |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思路与举措 |
1.明确心育理念,实现“育心”向“育人”的转化 |
2.尊重德育和心育的独特性,把握好二者的契合点 |
3.尊重规律,提高心理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
4.发展中国特色,做好本土化研究 |
5.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谋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战略意义 |
1.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化 |
1.1.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 |
1.2 基本概念 |
1.2.1 心理健康 |
1.2.2 心理健康教育 |
1.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1.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 |
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 |
1.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原理 |
1.3.3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借鉴 |
1.4 研究综述 |
1.4.1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
1.4.2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 |
1.4.3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 |
1.4.4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
1.5 问题提出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工具 |
1.6.3 施测过程 |
1.6.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 |
2.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
2.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
2.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 |
2.1.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 |
2.1.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设置 |
2.1.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
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情况 |
2.2.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情况 |
2.2.2 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情况 |
2.2.3 心理咨询服务情况 |
2.2.4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情况 |
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情况 |
2.3.1 心理健康教师基本情况 |
2.3.2 心理健康教师学历情况 |
2.3.3 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背景情况 |
2.3.4 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情况 |
2.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情况 |
2.4.1 学校心理健康师生比情况 |
2.4.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情况 |
2.4.3 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场地情况 |
2.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 |
2.5.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 |
2.5.2 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效果评价 |
2.5.3 心理咨询服务的效果评价 |
2.5.4 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的效果评价 |
2.5.5 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和条件保障评价 |
2.5.6 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能力评价 |
第3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建议的调查结果 |
3.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 |
3.2 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的发展 |
3.3 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发展 |
3.4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发展 |
3.5 心理健康工作条件保障的发展 |
3.6 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
第4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4.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 |
4.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
4.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分析 |
4.2.1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开展情况 |
4.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开展情况分析 |
4.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分析 |
4.3.1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 |
4.3.2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分析 |
4.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情况分析 |
4.4.1 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情况 |
4.4.2 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情况分析 |
4.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与建议分析 |
4.5.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评价与发展建议情况 |
4.5.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评价与发展建议分析 |
第5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
5.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
5.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
5.3 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完善心理辅导机制 |
5.4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机制 |
5.5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 |
5.6 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
1.3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
1.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研究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设计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研究的目的 |
2.3 研究的方法 |
2.4 研究意义 |
2.5 研究方案 |
第3章 信丰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工具 |
3.4 调查过程 |
3.5 调查结果 |
3.6 讨论与分析 |
第4章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设计 |
4.1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
4.2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依据 |
4.3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选择依据 |
4.4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的 |
4.5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 |
第5章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
5.1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素材采集 |
5.2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策略 |
5.3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 |
5.4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反馈 |
第6章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
6.1 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6.2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
6.3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展望 |
附录 |
问卷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卷) |
问卷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专兼职心理教师卷) |
问卷三: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课程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
(二)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已引起社会关注 |
(三) 学校正在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转变 |
(四) 建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成为时代趋势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心理健康 |
(二) 心理健康服务 |
(三)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系统论对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启示 |
(二) 协同论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启示 |
(三) 人本主义理论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 |
第二章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历程 |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沿革 |
(一) 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 |
(二) 尝试、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 |
(三) 探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世纪末期 |
(四) 推进、繁荣期——20世纪末期至今 |
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演变 |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 |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文件的出台 |
(三) 现阶段出台的心理健康服务文件 |
三、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模式转化 |
(一) 医学模式 |
(二) 教育模式 |
(三) 服务模式 |
第三章 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以Y中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工具 |
(四) 调查实施 |
二、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调查 |
(一) 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 |
(二) 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 |
(三) 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 |
(四) 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
第四章 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
(一) 测评机制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 |
(二) 心理档案尚未实现数据化管理 |
(三) 课程的课时数与授课内容缺乏保障 |
(四) 辅导与咨询的对象及途径定位不准确 |
(五) 危机预警及干预制度不完善 |
(六) 心理健康服务内部系统未形成合力 |
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所存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监管不到位 |
(二) 应试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
(三) 校领导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有限 |
第五章 对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
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 |
(一) 建立三级组织保障机制 |
(二) 建立双重经费保障机制 |
(三) 建立师资队伍人员保障机制 |
二、优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各系统 |
(一) 健全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制度 |
(二) 改进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
(三) 拓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对象及途径 |
(四) 加强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中的网络化建设 |
三、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系统间形成合力 |
(一) 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间组建数据链 |
(二) 心理测评与心理危机预警形成网络化 |
(三) 心理健康课程与团体心理辅导互为补充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
1.1.1 使教育管理人员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
1.1.2 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基本含义 |
1.2.2 学校管理的来源及其含义的不同解释 |
1.2.3 学校心理咨询概念的确定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1.3.2 实现学生的“有限性”、“生成性”、“共生性”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美国等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
1.4.2 我国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访谈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依据 |
2.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
2.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特点 |
2.1.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应符合“以育人为目的”的特点 |
2.1.3 管理方式“灵活化”的特点 |
2.1.4 管理方法“综合化”的特点 |
2.1.5 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
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德育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
2.2.1 德育管理的内涵与任务 |
2.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学校德育管理之联系 |
2.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德育管理的区别 |
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教学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
2.3.1 教学管理的内涵与任务 |
2.3.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教学管理的联系 |
2.3.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区别 |
2.3.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学生医疗卫生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
第三章 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状况调查 |
3.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状况 |
3.1.1 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情况 |
3.1.2 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学校的隶属关系 |
3.1.3 学校心里社团设立情况 |
3.2 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教师状况 |
3.2.1 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教师基本情况 |
3.2.2 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情况 |
3.2.3 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情况 |
3.3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建设状况 |
3.4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监测机制建设状况 |
3.4.1 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工作效果评价方式 |
3.4.2 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管理目标的设定 |
第四章 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4.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不足 |
4.2 对学生心理问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
4.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专业化程度不足 |
4.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配套组织和措施不足 |
第五章 提升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5.1 确立“阳光校园”的管理目标 |
5.1.1 确立“阳光校园”的管理目标 |
5.1.2 创设阳光物质设施 |
5.1.3 举办阳光活动 |
5.1.4 创设阳光学习氛围 |
5.1.5 丰富阳光精神文化 |
5.2 更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 |
5.2.1 在岗前培训中融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观念 |
5.2.2 增加学校管理者校外进修的机会 |
5.3 建立完善和覆盖学校的三级互动网络管理组织 |
5.3.1 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 |
5.3.2 在毕业年级中设立心理辅导站 |
5.3.3 学校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5.4 其他辅助管理措施的实施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成果 |
6.1.1 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
6.1.2 为解决陕西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提出对策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2.1 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调查问卷尚需进一步完善 |
6.2.2 研究方法需多样化、综合化 |
6.2.3 对策的有效性有待在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和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论学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观:体系建设探微[J]. 俞国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07)
-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 ——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D]. 朱莉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研究[D]. 陈思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D]. 陈倩. 西南大学, 2020(06)
- [5]岳阳城区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实施的现状研究[D]. 沈庆.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D]. 王缓缓.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8)
-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 孙小悦.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4)
- [8]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D]. 陈慧琴.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D]. 周丽. 扬州大学, 2019(02)
- [10]陕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问题研究[D]. 周晓莹.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