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行赠款计划在中国支持的项目范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宗芳[1](2021)在《机制复杂性背景下国际制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为什么特定议题领域内新建(或转移)的国际制度却沿用了已有制度的规则与设计?随着国际制度扩散,很多议题领域国际机制间形成部分重叠,且不存在等级关系的“机制复合体”,已有研究认为新建重叠的制度是在对现有制度不满的条件下,通过新建或机制转移挑战现有规则、规范,追求实现与现有制度不同的目标。这一视角夸大了制度间竞争,本文发现新建(转移)制度延续了已有制度的规则与设计,并尝试提出分析框架解释这一问题。新旧制度间延续制度设计,主要指延续制度规则、成员资格和决策机制设计。特定议题领域内,现有制度安排会引导和限制新制度规则和设计。本文假定行为体是有限理性和损失规避的,一方面,行为体决策时面临诸多不确定,往往会选择较为满意的结果,而非最优结果;另一方面,相比较未来收益,行为体更在意失去现有收益,因此会冒险规避损失。议题领域内既有制度弹性和制度竞争促成了新旧制度间延续制度设计。制度弹性指制度规则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新行为体重新解释和执行,或者说制度改革者在解释和运用旧规则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大小。制度竞争是指由国家推动发起的,旨在改变制度现状,且与现有制度在制度规则和具体实践方面存在冲突的制度新建或制度转移形式。本文提出了三个假设:当既有国际制度弹性高,新建(转移)制度接受现有规则的可能性高,既有制度弹性低的情况下,新建(转移)制度更可能提出新的规则和设计特征;当既有制度弹性高,议题领域内制度竞争程度激烈的情况下,新制度更倾向于提出新规则;在既有制度弹性高,议题领域内制度竞争程度低的情况下,新建或转移的制度会延续已有制度设计,接受主要规则。因为既有制度弹性高低决定了制度规则可解释性和包容性的强弱,以及能否容纳新制度行为体偏好;制度间竞争程度影响制度“后入者”的竞争成本。在国际发展融资领域,由中国主导倡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接受了世界银行的主要制度规则,成员资格、决策机制也与世界银行相似。一方面,世界银行规则弹性高。世界银行规则可以被亚投行解释、运用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虽然世行没有设置灵活性条款,但其专业权威保证了政策规则的中立性。另一方面,致力于发展融资领域的制度竞争程度低,世界银行享有焦点权威,不利于新制度规则的发展,反而通过与世界银行建立正式的联系,有助于亚投行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国际组织。《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知识产权领域重要的国际机制,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但严格的规则也引起了发展中国家对药品相关专利保护规则的不满,通过将与公共卫生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推上世界卫生组织的议程,发展中国家推动了机制转移,但世界卫生组织依旧在TRIPs规则体系内运行。本文发现,TRIPs设置了灵活性条款,并在发展中国家与非政府组织推动下,TRIPs规则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需要来解释和使用这些条款,保障药品获得;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虽然机制复杂,但由于议题涉及范围广泛,新出现的机制无法挑战TRIPs的优先地位,且TRIPs拥有保障其规则不被挑战的物质资源,对于推动机制转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既有制度体系内,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和进一步议价权力。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本文认为议题领域内,行为体新倡建或推动转移的机制与已有制度间并不一定是竞争的,可能在制度设计过程和结果方面产生协调,有利于双方避免规则冲突,形成专业分工。中国作为当前国际制度领域的“后来者”,在一个高度制度化的环境中推动制度变革与发展,需要认清当前制度背景现状,通过制度内和制度间适应促成国际制度的渐进变革,维持制度变迁过程平稳、缓和发生,避免与现存国际秩序发生重大断裂或冲突。
孙岱玉[2](2020)在《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行贷款项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行贷款项目为研究对象,从项目管理、质量控制两个层面,研究分析了此类世行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过程,以及项目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路径,探索提出了其对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和建议。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行贷款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项目选定、准备、预评估/评估、谈判、实施、后评价等六个阶段。在项目选定阶段,项目的迫切性、知名度、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是世行考虑的主要因素。准备、评估、谈判阶段,是获得世行贷款批准的关键环节,也是项目实施前的必要准备环节。实施阶段,世行定期对项目的管理和质量控制进行监督检查,在这一过程中世行提供人员培训和派遣管理人员与顾问等援助。后评价阶段,根据实际执行费用和有关业务费用及预期收益,重新估计经济利润回收率,从而为以后的类似项目积累经验教训并提供参考依据。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行贷款项目,在内部控制、世行检查团控制、世行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控制等方面,体现出世行项目特有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路径,对于探索研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质量管理,颇有启发。内部控制主要从健全管理执行体系,加强合同、采购与资金管理,进行安全保障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监督机构分内部监督机构和外部监督机构,内部监督机构主要是各项目中聘用的监理公司,监理工作从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开始,贯穿整个工程。外部监督机构主要是世行代表团,对项目的工程、采购、财务、安保等进行全过程管理,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建议,不断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行贷款项目的经验做法,对于仍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作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有PPP模式、奖励型众筹模式、非营利基金模式、创新信贷模式、产权合作开发模式、组合融资模式等六种方式,当下中国有不少有益尝试,但在实际实施中存在投资回报率低、房屋产权复杂、政策法规约束多、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论文结合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行贷款项目的经验,提出了实行项目全周期管理、实行项目质量控制、成立多方参与的管理监督机构、积极制定保护政策、实施基金支持等对策和建议。
季艳艳[3](2019)在《21世纪世界银行与非洲国家科技教育合作项目研究》文中提出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非洲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而发展的前提是非洲科学技术教育的进步。世界银行对非洲人力资本的重视推动其参与到非洲科学技术教育中来。2000年以来,世行与非洲国家的科教合作日益频繁。研究世界与非洲国家的科技教育合作,加强我国对该合作的了解,不仅有利于我国未来与非洲国家科技教育的合作,还有利于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世界银行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科技教育合作项目的研究,梳理并分析该时段内的项目数量、分布情况、项目资金和举措变化,探寻世行与非洲国家科教教育合作的发展轨迹,发现世行与非洲国家的科技教育合作进程经历了萌芽时期(2000-2005),探索时期(2006-2013)发展到如今的系统发展时期(2013--)。通过分析各项目的目标、资金、运行方式将世行与非洲科教合作项目分为世行与单一国家科教合作项目和世行与非洲区域间科教合作项目两类。运用不对称合作理论和新结构经济学的知识梳理了两类项目各自的特点,发现基于达成单一国家科技教育目标的认知而出现的第一类合作项目,体现了明显的新结构经济学特点,强调政府在推动合作项目进展方面的作用,尽管合作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不深,仍能取得明显而直接的合作收益。基于提高非洲大陆科教整体水平的共识而出现的第二类合作项目的各参与方交流更为充分,维持合作的组织与制度完备,协作配合有效,项目影响范围更广且稳定性较强,项目强调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科技教育合作中的作用,强调国际合作且具有强大的国际吸引力。通过对两类项目个案深入探究后归纳分析了两类世行与非洲科技教育合作的模式:“世行-非洲国家”的官方双边合作模式和“世行-非洲区域”的多边合作模式。通过对项目的系统分析后,发现世行与非洲国家的科技教育合作模式由单打独斗走向系统整合,科教合作的重心渐渐由基础教育转向高等教育,投资的重心由硬件建设走向软能力提升,并且越来越重视项目的区域和国际影响力。但是,非洲的大多数国家的贫困仍未解决,一部分非洲国家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非洲本土发展的脆弱性问题仍在。科技产业不发达,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人才储备量不足的缺陷限制了非洲自身科技教育的发展。因此,世行未来与非洲国家的科技教育合作方向可能会更为注重非洲本土科技和文化的积累,重视发展优先学科的科技教育,继续推进区域间的科教合作,吸引私营部门和更多的国际伙伴参与到合作中来。无论对我国未来开展与非洲国家科教合作还是参与世行与非洲国家科教合作项目成为第三方合作伙伴而言,都具有参考意义。我国在与非洲开展科教合作时必须制定明确的合作目标,建立有效且可持续的合作方式和运行制度,在重点领域通力合作,鼓励中非私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到合作中来,利用“软合作”的方式推进中非关系发展。
何丽[4](2018)在《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经验和启示》文中指出文章总结了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三个组织机构对华的金融扶贫项目,梳理了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的基本经验,并从提高扶贫资金的靶向性、探索扶贫开发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新模式、培育相关金融扶贫机构的专业性、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金融扶贫、创新结合"互联网+"助力金融扶贫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郅瑶,董彦岭[5](2018)在《国际金融组织在华金融扶贫实践经验和启示》文中指出金融扶贫是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国际金融组织在金融扶贫开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始于上个世纪,主要参与的国际金融组织有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这些国际金融组织在华金融扶贫历史是一个不断精准化的过程,对现阶段中国金融扶贫具有启发作用。因此,中国的金融扶贫应该根据扶贫援助策略确定重点扶贫领域、探索扶贫开发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新模式、促使政府与市场紧密配合、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金融扶贫、创新结合"互联网+"等措施,不断优化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助力减贫工作。
魏亦山[6](2016)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事情恰恰是边做边研究边完善的。而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周全而深入的剖析,即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及我国自身的各种条件、基础和实力开展各种专项研究。然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及实时动态研究很少,甚至一些相关小国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既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持续了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产能扩张,中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部分产能技术大多数是不落后的,只是供大于求,需要向外转移扩展市场。再者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促使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还能够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也能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战略中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重头戏,所以,本研究就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情,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研究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以财政资金和信贷为主的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以寻找到能够提供给“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资金的供给。由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与很多国家相关,要想顺利地建设好,必须要有这些国家相关人员的合作,而人们的合作行为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这些文化因素,所以,需要还要考虑金融支持的文化影响问题。而这从文化影响(以宁夏为例)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查阅,将现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为指导,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障碍,在借鉴世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持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三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情况以及效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概况以及经验总结:四是分析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文化相似在“一带一路”特殊地位和典型作用。五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需要有金融的支持,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性的做好这些工作: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体系;第二,要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第三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整个经济发展;第四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第五,以文化作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条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与相关国家文化的沟通、融洽与融合的观点。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由政府最高层主导、多部门联合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政策等级,在中国通常意味着相关省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执行中是一路绿灯。这样的支撑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的,但也会因这是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并不太熟悉的国际舞台,风险也特别大,因为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等原因,可能会不仅使中国的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思想文化融洽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中国主导的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达到减少阻力获得共赢。2.本研究做了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研究以金融支持作为一种系统体系,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这是由于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时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的情况。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国际上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寄希望于本国或政府间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上,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欧洲复兴银行。而本文认识基础设施的研究落脚重点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加强跨进征信合作等。三是建议大力促进文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支持,这也是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因为文化活动可以领引金融活动,西方的竞争文化与中国的中庸竞争观有很大差别,金融波动有幅度,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体现,不能把赢利看作是唯一目的。同时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还可转化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使用了目前学术界还有用过的新数据。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新数据论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以及不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并针对此种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案例剖析。目前从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省区来看,宁夏有独特的优势。在沿丝路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主流地位,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绕开的极为重要区域,而这正是宁夏回族文化所有的独特优势,而且,假如通过文化融洽为先导顺利开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省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
何玲[7](2015)在《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着成效。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扶贫开发不仅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推动了全世界减贫进程。中国扶贫开发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同时注重吸收国际社会优秀的减贫经验,并使之本土化。20世纪90年代,国际机构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扶贫开发。中国政府先后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减贫项目合作。外资扶贫机构把国际社会先进的减贫经验、理念和方法应用到中国反贫困实践中,对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提升了扶贫开发水平和效益。同时,中国政府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认可,为国际反贫困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对外援助战略的调整,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开展扶贫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中国扶贫开发的研究成果,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综述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对中国扶贫开发中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论文主要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共分五个部分: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等。第二章,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理论基础。本章研究和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理论;国际组织的反贫困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必然性。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开展扶贫合作是中国农村扶贫实践发展提出的要求,也缘于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关注。笔者从必要性和可行性角度进行分析,围绕国内和国外两个层面论述开展国际扶贫合作的依据。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决定了中国需要国际扶贫合作;国际社会具有先进的减贫理念,丰富的减贫经验和科学的减贫方法,这些也有益于中国扶贫开发实践。第四章,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内容。中国政府先后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联合国机构,英国国际发展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双边机构及国际行动援助、全球基金等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减贫合作。中国政府与这些国际机构合作的内容主要是在贫困地区实施综合性扶贫发开项目和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对扶贫开发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合作加强扶贫开发机构能力建设;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合作举办减贫援外培训班;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援助项目等。第五章,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影响。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扶贫开发缓解了中国扶贫财政投入不高、经验不足等问题。长期的反贫困实践使国际社会在减贫领域积累了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经验。随着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参与式、小额信贷、整村规划、监测评估和精确瞄准等理念和方法广泛应用于扶贫开发实践中,对中国扶贫开发政策、制度、模式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同国际社会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援助,提高了国际影响力。第六章,深化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对策。本章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也是结论部分。在前面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重点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合作。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国际社会纷纷调整对华援助战略,总体上减少或停止对中国扶贫开的援助。这虽然增加了中国利用外资扶贫的难度,但是中国政府继续争取国际扶贫合作也存在一些机遇和有利因素。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通过制定远期规划、推动制度创新、有效使用资金和完善能力建设等对策应对深化国际扶贫合作的困难和挑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研究中国扶贫开发的国际合作问题,在学术观点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概括总结了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内容。即合作开展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合作开展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合作对扶贫开发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合作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合作举办减贫援外培训班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项目援助等七个方面。二是,分析了开展国际扶贫合作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本文认为开展国际扶贫合作对中国扶贫开发的效果、政策、制度、模式和机制等五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推动了中国扶贫开发进程。三是,提出进一步深化国际扶贫合作的建议。本文认为,面对深化国际扶贫合作的挑战,中国政府应积极制定长远规划、创新制度、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贫困地区建设并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确保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宋磊[8](2014)在《林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三十年》文中提出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已利用的世界银行、亚州开发银行、欧州投资银行、欧盟及全球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贷赠款项目及利用情况。到目前为止,贷款金额达13.72亿美元,4.67亿欧元;在我国23个省(市、区)累计造林面积405.02万hm2,抚育更新面积144.27万hm2。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了林业转型发展,保障了生态和木材安全,增加了森林资源储备,促进了减贫增收。今后要在工作方式转变和落实工作环节上再进一步加强。
林楠峰[9](2014)在《我国履行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全氯氟烃淘汰政策效果评估》文中研究指明0前言全球臭氧层保护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当今全球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为保护臭氧层,防止太阳光中有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危害,保护人类健康,国际社会在1985年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于1987年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先后将9类96种消耗臭氧层物质(英文全称Ozone Depletion Substance,简称
曹梦婷[10](2013)在《全民教育背景下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研究》文中认为非洲作为最贫困的大陆,大部分儿童在身体健康与卫生上处于危险边缘。同时,全球学前教育44%的毛入学率数据表明,全球仍有很多儿童被排斥在学前教育大门之外,而大部分非洲国家学前教育毛入学率都低于全球水平,该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与儿童健康成为全民教育与目标达成与否的短板区域,因此,这也吸引了大量的学前教育援助项目。在全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以“反贫困”为使命的全球最大援助机构之一的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经历从无到有的转变,其在对非学前教育援助项目中的经验、成就与问题都将给我国在对非教育援助上的思路与实践上一定的启示。本论文共七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第一章,第三部分即第二章,第四部分即第三章,第五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第六部分即第六章。第一部分为论文提纲挈领的部分,它阐明了论文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并界定了学前教育等主要概念,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之后,确定论文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它梳理了非洲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演进:从独立前三大学前教育系统的遗产到独立后学前教育发展成就再到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进而推理出,尽管非洲学前教育发展情势转好,但仍面临本土化与西方化、领导能力弱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多等三大挑战。因此,援助外力的介入将成为其继续发展的动力。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的依据和现实选择,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进行项目投资主要基于四个理论的考虑,即全民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儿童权利理论及项目管理理论,在全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世界银行对非洲教育援助方向逐渐转向基础教育,对非学前教育援助项目发生从无到有的转变,这些项目主要关注三个重点领域,即增加受学前教育机会,改善幼儿健康卫生状况,以及加强学前教育能力建设。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的实践,它从项目的空间分布、经费来源、运行机制、效率评估四个方面描绘出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的概况。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内容框架,它分别以探索性项目“肯尼亚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和发展性项目“埃及学前教育改善项目”为案例,具体分析世行援助项目的背景、目标、战略、实施、管理、产出、结果与问题。第六部分主要分析了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的评价与思考,主要得出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存在以下特点:要求政府尽责,做出相关承诺,制定相关政策,进行能力建设;强调与非政府组织、当地民间组织的合作,动员当地社区参与;援助内容上强调学前教育与儿童健康相结合;援助对象上关注弱势群体(贫困儿童、女童等等);援助过程中强调教育、卫生、社会事务等部门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进而分析我国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对我国教育援助项目的几点启示:拓宽学前教育发展途径,合理定位项目,完善项目管理系统,注重评估与监督的作用,重视项目各参与方的合作。
二、世行赠款计划在中国支持的项目范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行赠款计划在中国支持的项目范例(论文提纲范文)
(1)机制复杂性背景下国际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理论框架和案例设计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际制度设计理论回顾 |
第一节 中国与国际制度关系研究 |
第二节 国际制度设计理论视角 |
第三节 相似制度设计的理论视角 |
第二章 制度弹性、制度竞争与相似国际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国际制度设计相似性 |
第二节 理论假定 |
第三节 理论分析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建制度与亚投行制度设计 |
第一节 亚洲地区多边开发银行现状 |
第二节 新建国际制度与影响 |
第三节 制度弹性、制度竞争与亚投行制度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制转移与公共卫生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规则设计 |
第一节 知识产权保护兴起与演进 |
第二节 机制转移与影响 |
第三节 制度弹性、制度竞争与规则延续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制度竞争与合作 |
一、国际制度间竞争与合作 |
二、反思制度竞争研究议程 |
三、国际制度间关系的前景 |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行贷款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世行项目管理文献综述 |
二、世行贷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献综述 |
三、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路径与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论文框架 |
第五节 相关概念及数据来源 |
一、世行 |
二、项目管理 |
三、质量控制 |
四、社会资本 |
五、数据来源 |
第二章 世行贷款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
第一节 世行与我国及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 |
一、世行支持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阶段 |
二、世行与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 |
第二节 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行贷款项目组织实施 |
一、项目简介 |
二、项目组织实施 |
第三节 世行项目周期管理及节点分析 |
一、项目周期管理 |
二、项目关键节点分析 |
第三章 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行贷款项目的质量控制 |
第一节 内部控制 |
一、管理执行体系 |
二、合同、采购与资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
三、安全保障管理 |
四、文物保护专业控制 |
五、国际咨询监理 |
六、可持续性控制 |
第二节 世行代表团控制 |
一、世行代表团概况 |
二、世行代表团评价与反馈 |
三、世行代表团工作成效及不足 |
第三节 世行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控制 |
一、与文物部门的合作与控制 |
二、与其他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合作与控制 |
第四章 世行贷款项目启示下的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
第一节 来自世行贷款项目的启示 |
一、来自项目管理的启示 |
二、来自质量控制的启示 |
第二节 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实践探索 |
一、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 |
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
三、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问题 |
四、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21世纪世界银行与非洲国家科技教育合作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非洲的重要国际地位与自身科技发展困境 |
2.知识经济时代中世界银行广泛关注科技教育 |
3.国际组织在国际教育合作中的重大影响力 |
4.“一带一路”战略下中非科技教育合作的考量 |
(二)概念界定 |
1.科学和技术 |
2.科技教育 |
3.科学技术教育项目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外非洲研究趋势 |
2.非洲国家科技教育发展状况 |
3.关于国际组织与非科技教育合作的研究 |
4.关于世界各国与非科技教育合作的研究 |
5.关于世界银行与非洲科技教育合作的研究 |
6.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四)分析框架 |
1.合作理论 |
2.新结构经济学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案例研究法 |
(六)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世界银行与非洲国家科技教育合作的演变历史 |
(一)非洲科技教育意识觉醒,开启与世界银行的合作 |
(二)新世纪以来世界银行与非洲科教合作的历史分期 |
1.第一阶段:萌芽时期(2000-2005) |
2.第二阶段:探索时期(2006-2013) |
3.第三阶段:系统发展时期(2013 年—) |
二、世界银行与非洲科技教育合作的理论基础和战略认识 |
(一)世界银行与非洲科教合作的理论基础 |
1.人力资本理论 |
2.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二)世界银行与非洲科教合作的战略认识 |
1. 注重科教合作的“知识”辐射性 |
2. 关注科教合作的有效性 |
3. 重视科教合作的工具价值 |
4. 强调科教合作的多边合作 |
三、世界银行与非洲科技教育的合作项目概述 |
(一)项目分布:合作地点遍布整个地区,西非尤为密集 |
(二)项目管理方式及其特点 |
1.项目目标:提高整体质量,强调科教创新 |
2.资金来源:世行主导,多方筹资 |
3.项目管理方式:国家-机构(-区域各级管理) |
4.项目特点:发挥政府作用,注重多方参与协作配合 |
四、世界银行与非洲科技教育合作模式分析 |
(一)“世界银行-非洲国家”合作模式—以坦桑尼亚科技教育项目为例 |
1.项目背景: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与技术水平矛盾 |
2.目标与战略: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响应劳动市场需求 |
3.组织与运行:双边官方合作 |
4.效果与评价:收益显着,有利有弊 |
(二)“世界银行-非洲区域”合作模式—以非洲高等教育卓越中心为例 |
1.项目背景:资金限制非洲区域科教水平提高 |
2.目标与战略:加强机构科研能力,应对区域挑战 |
3.组织与运行:多边合作 |
4.效果与评价: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
(三)合作模式反思 |
1.对效率的追求或将拉大非洲科教水平的国家差异 |
2.良好的交流与治理体系将带来更好的合作效果 |
3.新兴国家和经济体在合作中需要获得话语权 |
五、世界银行与非洲科技教育合作的困境与展望 |
(一)世界银行与非洲科技教育合作面临的困境 |
1.贫困问题仍未缓解,科技教育依附性高 |
2.科技产业不发达,无法提供科研创新机会 |
3.基础设施薄弱,限制科技教育发展 |
(二)世界银行与非洲科技教育合作的展望 |
1.科教合作模式由单打独斗走向整合合作 |
2.科教合作重心由基础教育转向高等教育 |
3.科教投资重心由硬建设转向软能力 |
4.科教合作注重私营部门的参与 |
六、对今后我国与非科技教育合作的启示 |
(一)明确定义科教合作目标,建立有效且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 |
(二)鼓励中非私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展科教合作 |
(三)重点领域通力合作,科教“软合作”推进中非关系 |
(四)提高在世行与非洲国家科技教育项目中的参与度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经验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实践 |
(一) 世界银行对我国实施的金融扶贫项目 |
(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我国开展的金融扶贫项目 |
(三) 亚洲开发银行在我国开展的金融扶贫项目 |
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的基本经验 |
(一) 在资金援助的同时提供技术援助、扶贫开发机构能力建设和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 |
(二) 适应金融扶贫的新形势, 不断进行组织创新 |
(三) 完善扶贫工作效率监管体制, 推动建立扶贫项目监测评估系统 |
对我国金融扶贫工作的启示 |
(一) 根据扶贫援助策略来确定重点领域, 提高扶贫资金的靶向性 |
(二) 引入多方资金, 探索扶贫开发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新模式 |
(三) 政府与市场紧密配合, 培育相关金融扶贫机构的专业性 |
(四)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金融扶贫 |
(五) 创新结合“互联网+”, 助力金融扶贫 |
(5)国际金融组织在华金融扶贫实践经验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银行对我国实施的金融扶贫项目 |
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我国开展的金融扶贫项目 |
三、亚洲开发银行在我国开展的金融扶贫项目 |
四、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的基本经验 |
(一) 在资金援助的同时提供技术援助、扶贫开发机构能力建设、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等 |
(二) 适应金融扶贫的新形势, 不断进行组织创新 |
(三) 完善扶贫工作效率监管体制, 推动建立扶贫项目监测评估系统 |
五、对我国金融扶贫工作的启示 |
(一) 根据扶贫援助策略来确定重点领域, 提高扶贫资金的靶向性 |
(二) 引入多方资金, 探索扶贫开发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新模式 |
(三) 政府与市场紧密配合, 培育相关金融扶贫机构的专业性 |
(四)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金融扶贫 |
(五) 创新结合“互联网+”, 助力金融扶贫 |
(6)“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一带一路”战略 |
2.1.2 基础设施与建设 |
2.1.3 金融支持的含义与原理 |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点轴发展理论 |
2.2.3 梯度推进发展理论 |
2.3 基础设施的一般理论 |
2.3.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
2.3.2 基础设施的五大基本属性 |
2.3.3 基础设施的功能 |
2.4 金融支持理论 |
2.4.1 金融支持与约束理论 |
2.4.2 金融发展理论 |
2.4.3 货币政策与调控理论 |
2.5 国际货币理论 |
2.5.1 国际货币流通理论 |
2.5.2 汇率理论 |
3 “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现状、问题与成因 |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现状 |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巨大 |
3.1.2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极为重要 |
3.1.3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必要性 |
3.1.4 支付能力有限需要开发性金融为主导 |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的问题 |
3.2.1 资金需求量大、金融需求迫切 |
3.2.2 投融资期限较长、回报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
3.2.3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效率较低 |
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问题的成因 |
3.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比较难协调 |
3.3.2 目前基础设施不足而需求增长又过快 |
3.3.3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
4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现状、问题与成因 |
4.1 “一带一路”的金融供给现状 |
4.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概况 |
4.1.2 中国目前的金融供给现状、特点与风险 |
4.1.3 沿线国家的金融供给现状与特点 |
4.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问题 |
4.2.1 金融供给水平低、商业贷款不愿介入 |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制度有问题 |
4.2.3 相关国家政府财力弱办事效率低 |
4.2.4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5 汇率波动大 |
4.2.6 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风险大 |
4.2.7 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跨境金融合作协作很难 |
4.3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问题的成因 |
4.3.1 基础设施自身固有的特点 |
4.3.2 中国金融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
4.3.3 来自其他沿线国家的原因 |
4.3.4 跨境合作难度大需要有磨合期 |
5 国际货币组织、部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经验借鉴 |
5.1 洲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
5.1.1 亚开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 |
5.1.2 资金投向基础领域的效果 |
5.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
5.2.1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
5.2.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融资原则、效果与影响 |
5.3 世界银行集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
5.3.1 世行的宗旨、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
5.3.2 世界银行的金融服务 |
5.3.3 对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扶持的效果与问题 |
5.4 国外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
5.4.1 美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2 加拿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3 日本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4 欧洲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5 美、加、日和欧洲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
5.4.6 借鉴的启示 |
6 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与典型作用 |
6.1 宁夏的战略支点优势地位 |
6.1.1 四个对接 |
6.1.2 中阿新通道 |
6.1.3 四个关键点 |
6.1.4 新平台 |
6.2 宁夏的典型作用 |
6.2.1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现状 |
6.2.2 宁夏金融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
6.2.3 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联结 |
6.2.4 文化融合取得的成就与促进的措施 |
7 “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
7.1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需要构建体系 |
7.1.1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合作 |
7.1.2 推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 |
7.1.3 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的障碍 |
7.1.4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跨境合作中的风险 |
7.1.5 建立与沿线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机制 |
7.1.6 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信用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 |
7.2 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 |
7.2.1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
7.2.2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式 |
7.3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各国经济合作 |
7.3.1 交通运输行业 |
7.3.2 通讯行业 |
7.3.3 设备及配套类设施制造业 |
7.3.4 物流业与旅游业 |
7.3.5 文化传媒行业 |
7.4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 |
7.4.1 促成、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 |
7.4.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切实形成资金权益保障体系 |
7.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
7.4.4 加强跨境征信合作 |
7.4.5 吸引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人才 |
7.5 金融支持需要与所在国文化融洽氛围的配合 |
7.5.1 金融与文化密切相连 |
7.5.2 文化产品可转化为金融产品 |
7.5.3 文化活动引领金融活动 |
7.5.4 金融产品扩展需要有文化环境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着 |
(7)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框架结构和创新之处 |
1.4.1 框架结构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2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3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 |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理论 |
2.2.1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反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2.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
2.3 国际组织的反贫困理论 |
2.3.1 国际组织反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2.3.2 国际组织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3 国际组织反贫困理论的参考价值 |
第3章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必然性 |
3.1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必要性 |
3.1.1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状况 |
3.1.2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贫困状况 |
3.2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可行性 |
3.2.1 国际社会先进的反贫困理念 |
3.2.2 国际社会丰富的反贫困经验 |
3.2.3 国际社会科学的反贫困方法 |
第4章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内容 |
4.1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合作实施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 |
4.1.1 世界银行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 |
4.1.2 亚洲开发银行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 |
4.1.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综合性扶贫开发项目 |
4.2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合作实施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 |
4.2.1 世界银行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 |
4.2.2 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 |
4.2.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技术援助扶贫开发项目 |
4.3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合作对扶贫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
4.3.1 世界银行研究项目 |
4.3.2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项目 |
4.3.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项目 |
4.4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合作加强扶贫开发机构能力建设 |
4.4.1 世界银行机构能力建设项目 |
4.4.2 亚洲开发银行机构能力建设项目 |
4.4.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机构能力建设项目 |
4.5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 |
4.5.1 同世界银行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 |
4.5.2 同亚洲开发银行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 |
4.5.3 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 |
4.6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合作举办减贫援外培训班 |
4.7 中国政府及民间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项目援助 |
4.7.1 医疗卫生项目援助 |
4.7.2 科技扶贫项目援助 |
4.7.3 建立减贫示范基地 |
第5章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影响 |
5.1 对中国扶贫开发效果的影响 |
5.1.1 改善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状况 |
5.1.2 推动了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 |
5.2 对中国扶贫开发政策的影响 |
5.2.1 推动了开发式扶贫政策的实施 |
5.2.2 促进了综合扶贫政策的完善 |
5.3 对中国扶贫开发制度的影响 |
5.3.1 促进了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制度的完善 |
5.3.2 推动了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相衔接制度的建立 |
5.4 对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影响 |
5.4.1 以社区为单位的多部门资源整合模式 |
5.4.2 以村级规划为平台农户广泛参与模式 |
5.4.3 以一次规划为基础分年实施操作模式 |
5.5 对中国扶贫开发机制的影响 |
5.5.1 促进了目标瞄准机制的完善 |
5.5.2 推动了贫困监测机制的建立 |
第6章 深化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的对策 |
6.1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深化合作的机遇 |
6.1.1 中国同国际反贫困组织拥有共同的反贫困目标 |
6.1.2 中国同国际反贫困组织拥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
6.2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深化合作的挑战 |
6.2.1 国际社会对中国反贫困的软贷款和技术援助减少 |
6.2.2 贫困地区缺乏按要求对外资进行足额配套的能力 |
6.2.3 贫困地区在利用外资扶贫的过程中面临多重矛盾 |
6.2.4 政府的服务能力限制了外资扶贫项目效益的实现 |
6.3 创新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深化合作的路径 |
6.3.1 制定争取国际社会援助扶贫开发的长远规划 |
6.3.2 推动争取国际社会援助扶贫开发的制度创新 |
6.3.3 探索扶贫开发中外资及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新模式 |
6.3.4 更加重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 |
6.3.5 提高政府向贫困农户提供参与市场竞争所需的服务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林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三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成就 |
1.1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
1.1.1 林业发展项目 |
1.1.2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恢复项目 |
1.1.3 国家造林项目 |
1.1.4 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 |
1.1.5 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 |
1.1.6 林业持续发展项目 |
1.1.7 广西林业综合发展和保护项目 |
1.1.8 山东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项目 |
1.1.9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 |
1.2 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 |
1.2.1 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 |
1.2.2 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保护地区管理部分 |
1.2.3 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 |
1.2.4 广西林业综合发展和保护项目 |
1.2.5 中国森林可持续管理增强应对气候变化适应力项目 |
1.3 欧盟赠款项目 |
1.4 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 |
1.4.1 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项目 |
1.4.2 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 |
1.5 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项目 |
1.5.1 江西生物质能源林示范项目 |
1.5.2 内蒙古碳汇造林项目 |
1.5.3 辽宁省西北地区生态造林示范项目 |
1.5.4 浙江省木本油料发展项目 |
1.5.5 湖南油茶发展项目 |
1.5.6 重庆市林业发展项目 |
1.5.7 林业框架项目 |
1.5.8 筹备中项目 2 林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效果 |
2.1 弥补了项目区资金不足 |
2.2 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林业形象 |
2.3 引领了项目区创新示范 |
2.4 促进了项目区农民脱贫 |
2.5 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
2.6 增加了项目区木材储备 |
2.7 推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
2.8 推动了项目区持续发展 3 积极开拓林业利用国外贷款工作新局面 |
3.1 把握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新形势 |
3.2 抓住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新时机 |
3.3 挖掘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新起点 4 扎扎实实做好新时期林业国际贷款工作 |
4.1 工作方式转变 |
4.2 落实工作环节 |
(9)我国履行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全氯氟烃淘汰政策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政策效果评估 |
1.1政策效益评估 |
1.2政策效率评估 |
2对政策有效性的评估———以CFCs生产淘汰项目绩效评价为例 |
2.1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构建和组织实施 |
2.1.1项目指标体系的构建 |
2.2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
2.3小结 |
(10)全民教育背景下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 概念界定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设计 |
一、非洲学前教育发展模式的演进与挑战 |
(一) 独立前:三大学前教育系统的遗产 |
(二) 独立后:学前教育模式的发展 |
(三) 非洲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
(四) 非洲学前教育发展挑战 |
二、世界银行对非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的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 |
(一) 援助理论基础 |
(二) 援助战略选择 |
三、世界银行对非学前教育援助项目概况 |
(一) 项目的空间分布 |
(二) 项目的经费来源 |
(三) 项目的运行机制 |
(四) 项目的效率评估 |
四、世界银行对非学前教育援助项目案例分析一:肯尼亚儿童早期发展项目 |
(一) 项目背景 |
(二) 项目目标与战略 |
(三) 项目实施与管理 |
(四) 项目产出、结果与问题分析 |
五、世界银行对非学前教育援助项目案例分析二:埃及学前教育改善项目 |
(一) 项目背景 |
(二) 项目目标与战略 |
(三) 项目实施与管理 |
(四) 项目产出、中期效益与问题分析 |
六、世界银行对非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全民教育背景下世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的特点 |
(二) 我国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现状与问题 |
(三) 世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对我国的启示 |
(四) 思考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撒哈拉以南非洲学前教育政策制定情况 |
致谢 |
发表论文情况 |
四、世行赠款计划在中国支持的项目范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机制复杂性背景下国际制度设计研究[D]. 李宗芳. 外交学院, 2021(11)
- [2]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世行贷款项目研究[D]. 孙岱玉. 山东大学, 2020(12)
- [3]21世纪世界银行与非洲国家科技教育合作项目研究[D]. 季艳艳.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4]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经验和启示[J]. 何丽. 甘肃金融, 2018(10)
- [5]国际金融组织在华金融扶贫实践经验和启示[J]. 郅瑶,董彦岭. 海南金融, 2018(02)
- [6]“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魏亦山. 武汉大学, 2016(01)
- [7]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合作问题研究[D]. 何玲. 吉林大学, 2015(05)
- [8]林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三十年[J]. 宋磊. 林业经济, 2014(08)
- [9]我国履行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全氯氟烃淘汰政策效果评估[J]. 林楠峰. 有机氟工业, 2014(02)
- [10]全民教育背景下世界银行对非洲学前教育援助项目研究[D]. 曹梦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