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形资产中商誉内涵的会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成沛瑶[1](2021)在《CD公司并购商誉减值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证监会在2014年发布修订版《上市企业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企业收购管理办法》。随着企业相关办法的实施,证监会开始从更多方面推动我国上市企业并购重组的活动,此后中国并购市场无论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规模,都呈现出井喷式的爆发。而随着企业并购活动日渐活跃,合并报表中商誉的规模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2018年,众多的上市企业发布了商誉计提公告,很多公告中均出现了亏损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商誉减值情况,巨额的商誉减值计提如惊雷一般划破金融市场的天空,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导致众多公司发生巨额亏损,同时也将成为冲击公司股价、干扰资本市场秩序的巨大隐患。同年11月,证监会《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文件的下发再次将商誉减值问题提升到新的高度,高商誉和高商誉减值究竟为何产生?它该如何确认、计量和披露?这一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聚焦文娱行业公司,文娱公司因为其轻资产的特性,并购中更加容易形成高额商誉,本文选取文娱行业典型公司CD公司,探讨并购商誉大额减值的原因及其经济后果。文中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财务指标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对CD公司的商誉减值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商誉相关文献及并购相关理论等内容进行分析阐述,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着名理论。其次,以CD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介绍了公司的一系列并购事件以及公司对并购商誉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情况。接着,运用财务指标法和事件研究法分析公司的商誉减值问题,包括巨额商誉的来源、商誉减值造成的影响以及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准备的原因等内容。最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应对巨额商誉减值的建设性策略,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为企业和资本市场合理规避巨额商誉减值、应对商誉减值风险提供一些思路。
李明,彭川[2](2021)在《商誉理应减值还是摊销?——兼评IASB《讨论稿》》文中研究指明商誉资产在企业合并报表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但会计界对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问题一直颇存争议。本文通过对"持续经营假设"内涵的深入分析,论证了商誉资产是消耗性资产这一命题,并从理论合理性、实务可操作性及会计方法导致的经济后果等多个方面,分析比较了减值测试及摊销处理两种方法的优劣。鉴于目前准则体系中缺乏有效计量无形资产的方法,减值与摊销在度量商誉真实价值及其变动方面的有效性都有不足。但摊销不仅能够消除仅减值模式下的不良经济后果,还可以在合理成本下实现理论上及实务上的增量效益。因此,有必要重新引入商誉摊销处理。
穆雍韬[3](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后续计量问题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经济环境不断变化,我国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市场化的并购以及产业升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并购企业从而进行垂直、水平整合成为市场中受到青睐的举措,也成为上市公司提升行业份额、提高战略地位、达成战略目的以及实现多元化经营、上下游整合的有效措施。然而,伴随着并购活动的大幅增加,因为并购所产生的企业商誉也在进一步扩大。商誉作为一种难以衡量的资产,成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不稳定因素,对广大投资者以及上市公司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着眼于上市公司中受到商誉影响较大的公司在并购中出现的商誉减值问题,试图为会计准则的完善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我国对商誉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在国外研究基础上,对商誉的本质、确认方面较多,对争议较大的商誉减值方法选择和各种方法的优劣比较较少,而且我国没有单独对商誉减值进行规范的准则。本文结合A公司商誉减值案例,通过多角度分析企业和监管方对商誉减值情况的分歧、动机和原因等,补充商誉减值标准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规范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拟对A公司并购商誉减值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商誉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多的考虑当时的经济背景,并通过制定契合特定时期企业发展的相关准则,帮助提升企业在并购活动中的竞争力。(2)将商誉后续计量的方法由减值测试法更改为综合摊销法将对企业净利润、财务指标及资本市场表现造成负面影响,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减值测试法是较适当的选择(3)现行的减值测试法存在步骤要求不够明确、主观性强等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对减值法的步骤要求进一步细化(2)减少企业管理层主观判断(3)加强对商誉减值测试的监督。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对商誉后续计量各种方法的历史演进进行研究对比,发现各种方法在实际采用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通过对A公司大幅计提商誉减值进行分析,发现现行后续计量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将我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进行横向对比,选择在我国实务中起到影响的部分进行重点分析,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角度对准则的实用性及优劣进行选择。不足之处是本文只是对某个公司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其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进一步探讨完善。
刘静婷[4](2020)在《上市公司并购商誉会计计量研究 ——以天神娱乐并购幻想悦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并购重组行为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达到了快速成长壮大的目的。并购活动往往会产生商誉,很多企业在频繁的并购活动中积累了高额的商誉,商誉在总资产中占有的份额不断加大。会计准则至今没有给出商誉的明确定义,使得企业在对商誉进行识别与计量时存在困难。近年来持有高商誉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一些企业标的不能在承诺期内完成业绩承诺,引发了高额的商誉减值损失。是什么导致了巨额商誉的产生,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和后果,如何准确计量商誉价值等围绕商誉展开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广大会计学者讨论的话题。本文选取天神娱乐并购幻想悦游作为案例分析,对商誉会计计量的过程进行阐述,同时判断其在进行商誉初始及后续计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次研究一共有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梳理关于商誉计量的相关文献,发现现阶段关于商誉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商誉性质、商誉减值风险和商誉后续计量;第二部分是与商誉会计密切相关的制度介绍,在现阶段中关于商誉的初始计量没有太大的争议,不论是中国会计准则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认同企业合并的商誉应该确认为一项资产,其数值通过合并成本与被收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之间的差额倒挤出,在进行商誉后续计量时,是进行减值还是进行摊销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会计准则性质中的政治程序观与经济后果观会对准则的制定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三部分介绍了天神娱乐并购幻想悦游的过程,重点讲述了此次并购中商誉的确认过程和不久天神娱乐计提了大额商誉减值损失这一事实;第四部分分析了高商誉形成的原因即并购时天神娱乐对幻想悦游的估值方法的使用,因为会计准则是有经济后果的,所以同时对比了减值测试法、摊销法、摊销加减值测试法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第五部分结合案例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得出现行关于商誉的计量方法存在不足的结论,认为初始计量中现金流量折现法得出的结果可靠性不高,应结合多种方法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估值,商誉后续计量可以考虑将减值测试法与摊销法结合使用,减值测试法没有摊销法稳定,留给企业可操作的盈余管理空间很大,摊销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为均衡,利润变化趋势更为平缓,操作简单,但是不能反映商誉价值经济实质,因此可以考虑将两者结合使用使得商誉后续计量更加理性。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监管的缺失都会加大商誉减值的风险,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与制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有利于减小商誉减值风险。最后提出了案例研究的不足与展望,在分析不同商誉后续计量方法产生的经济后果时,如果能选取一个在规模和业务方面与天神娱乐相近的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可以使分析更加直观和具体,得出的结论也更具有推广性。
冯超宇[5](2020)在《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 ——以爱使股份并购游久时代为例》文中认为商誉作为企业众多资产中辨认难度最高的资产,其会计处理不仅困扰着实务界,也是理论界现行的一大难题,一旦企业实施外部并购,多数会产生商誉。近年来高额商誉的产生及其大幅度减值现象的发生都给企业经营造成严重负担,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受到严峻损害,资本市场秩序也遭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聚焦于准则现行商誉减值测试法中存在操作难度大、审计风险高、股市波动强等问题,探讨不同的商誉计量方法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以理论基础加实际案例的形式展开,并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全文分为六个章节。前两章分别是文章的绪论和理论基础,第一章介绍文章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文章的创新与不足,并以商誉初始计量、商誉后续计量、商誉的列报、商誉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为线索,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第二章则对商誉相关理论与计量方法进行阐述。后四章分别对案例公司进行介绍,描述案例公司商誉的处理方法,以及不同后续计量方法所对应的财务绩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结论。第三章系统性介绍文章所选取的爱使股份、游久时代两家案例公司,全面梳理并购商誉的产生过程及减值计提过程,并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巨额商誉减值现象资本市场的反应。第四章则在前文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分析案例公司商誉的处理方法,梳理不同商誉计量方法的账务处理及其财务结果。第五章对比不同的商誉计量方法,对企业总资产、营业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水平值及波动率产生的影响。引入EVA评价法,对比现有商誉后续计量方法与本文提出结合法的经济增加值结果,认为由于高额商誉的初始确认,当前减值测试法会对企业财务业绩带来较大的波动。第六章则系统性地总结本文相关研究结论,归纳当前商誉准则减值测试法的劣势,提出减值测试与系统摊销结合法的可行性及现行商誉准则完善的方向。
陈晨[6](2020)在《大洋电机商誉减值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并购成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自2010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走出去”。自此以后并购市场逐渐升温,参与主体持续增加,高溢价、高估值成为了并购市场的新常态,由此也产生了巨额商誉。随着上市公司商誉金额的不断膨胀,前期积累的商誉减值风险开始逐步释放,商誉减值问题愈发凸显。2016—2018年,因计提大额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导致公司业绩突变的案例层出不穷,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大洋电机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准备的案例展开研究。在对商誉及相关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对大洋电机并购案例背景、并购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大洋电机商誉的产生及减值过程。通过分析发现,本案例中,大洋电机存在商誉初始确认金额偏高、后续减值过程不合理、减值过程披露不完整等问题,对其财务业绩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支付方式及资产评估方法导致了巨额商誉的产生;其次,受经营环境的影响,被并购方业绩承诺连续不达标;最后,企业可能存在盈余管理动机,利用现行准则的不完善之处进行业绩操纵。通过对大洋电机商誉减值案例的研究,本文得到三个启示:第一,上市公司应审慎做出并购决策,对被并购方发展前景做出前瞻性预判;第二,应警惕收益法下的估值风险,关注高溢价并购下的商誉减值风险;第三,应理性看待业绩承诺,重视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提高被并购方实现业绩承诺的可能。此外,本文还从准则层面、监管层面提出完善商誉减值的相关建议:建议完善商誉确认及计量的相关会计准则,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增强商誉减值透明度,提高商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陈蓉[7](2020)在《雷柏科技并购商誉会计处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关于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行为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无疑成了会计理论及实务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并购商誉是企业最难辨认、最难处理的资产之一。学者们无论是在商誉的会计处理,还是计量方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国内外会计界积极致力于商誉处理方式的探索,以期对这种无法辨认的商誉本质进行客观、真实地反映。基于对商誉理论发展及准则制度变化情况的梳理和分析,笔者发现学者们无论是在商誉的初始确认,还是后续计量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争议,而这一争议却是因行业差异所致,关于商誉会计处理准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为后续的实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针对商誉比重排名靠前的传媒娱乐行业,选取雷柏科技并购乐汇天下作为研究案例,从商誉的初始确认、后续计量、披露等方面着手,对商誉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归纳,并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和策略,使用案例分析法可以更直观的发现企业会计处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对整个行业的同类型企业也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本文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商誉初始确认过程中标的公司的估值方法选用不当,企业存在推高并购溢价的动机,导致商誉初始确认的金额被盲目高估。(2)商誉后续计量的处理中,商誉减值的确认时点不当,减值金额确认的方式过于草率,疑似存在盈余管理、“洗大澡”的动机。(3)商誉评估信息披露不完善。针对案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1)外部监管与企业内控双管齐下,监管机构可以为评估机构制定出商誉确认时所用的每种评估方法的行业指标作为参考,企业内部可以特设重大并购管理机制,针对了解标的企业,保证商誉初始确认的客观性。(2)商誉后续计量中,可以合理利用系统摊销法,细化减值测试时点及减值测试单元,压缩相关人员的判断空间。(3)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大对商誉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姜彦竹[8](2020)在《传统企业新能源转型并购商誉问题研究 ——以露笑科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产生商誉。近些年宏观经济形势低迷,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影响下,大批传统企业开始踏上并购转型之路。2018年我国A股市场商誉集体“爆雷”事件的发生,让商誉问题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引发了业界的关注与讨论。其中,商誉问题集中反映在多起传统企业新能源转型并购的事件中,暴露了这一新的并购现象背后隐含的商誉问题和潜在风险,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商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至今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怎样进行商誉确认和计量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商誉的经济实质?本文通过对2018年我国A股市场并购商誉整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企业并购的动机、商誉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的现状,进而锁定传统企业新能源转型并购这一类并购事件。新能源行业是在政策导向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政策的变化给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传统企业转型新能源并购过程中,标的企业具有鲜明的技术型特征,无形资产占比较重。本文选取露笑科技为案例公司,对它接连并购三家新能源企业的过程和商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厘清新能源转型并购的情况和特点、高溢价并购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中商誉会计暴露的问题。研究发现,在露笑科技的新能源转型并购事件中,商誉确认存在表外资产评估不充分、合并对价溢价偏高等问题,后续计量采用减值测试法存在主观性、滞后性等缺陷。鉴于此,本文提出在商誉初始确认时采用实物期权模型优化收益法评估以规避风险,丰富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范畴来充分识别表外资产,根据企业并购获取的资源类型来分类来决定商誉后续计量的方法是选择摊销还是减值,以及将商誉减值进入“其他综合收益”来抑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动机等建议。新能源产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并购是行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的必由之路。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后续企业转型并购的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帮助投资者降低投资风险,有助于监管部门提高监管质量,丰富了商誉会计问题的案例研究内容。
邱钰婷[9](2020)在《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问题研究 ——以富春股份为例》文中提出从2014年以来,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完善以及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我国并购市场日趋活跃,成交量与交易额呈逐年攀升的态势,并购重组成为众多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创业板的上市公司由于其自身规模的局限性,想要通过内生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度巨大,为了防止被市场淘汰,并购的欲望更为强烈,市场也一度迎来繁荣。但是,随着并购事件的井喷式增长,其中不乏许多高溢价案例的出现,带来的结果是商誉的大量累积,商誉规模急剧扩张。目前,由于商誉爆雷而引起当期经营业绩滑坡的公司数正在增多,这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动荡的重要诱因,其背后隐藏的商誉减值风险不容小觑。因此,如何减少商誉的形成以及后续妥善处理商誉减值是当前诸多企业需要引起重视的,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在对商誉减值的文献展开整理和总结,以及对我国商誉相关的会计准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我国创业板商誉规模发展及商誉减值现状,在对整体市场有了一定了解后,引入富春股份并购上海骏梦的典型案例。其次,从标的公司资产估值、业绩承诺的设计、并购后被并购方可持续性盈利能力以及盈余管理动机四个角度剖析合并商誉减值的原因,同时结合理论对富春股份所采取的防范举措进行有效性分析,结果发现富春股份在多环节的风险防控上都存在漏洞。再者,通过总结其可取经验与不足之处,联系创业板特点提出普适性的防范措施,以期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给企业的管理层和市场投资者一点启示。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提出展望。本文希望在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为其他创业板公司的并购实践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参考意义的经验支持。
刘孝霞[10](2020)在《深大通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以来,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下,加之政策的扶持,资本市场中并购重组活动如火如荼。随着并购重组步伐的不断加快,上市公司确认的合并商誉金额越来越高,合并商誉后续发生减值的风险也逐步增大。2006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虽然新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与颁布的目的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由于受执行环境的影响,上市公司进行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时存在诸多问题,会给上市公司及利益相关者带来各种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深大通合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研究。本文以深大通全资收购冉十科技和视科传媒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介绍了深大通合并商誉及其减值的形成,进而从合并商誉初始确认与计量和后续确认与计量两个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在分析合并商誉初始确认与计量时,根据合并商誉的确认逻辑,分别研究合并成本与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因素;在分析合并商誉后续确认与计量时,保持了与初始确认与计量分析的一致性,从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和承诺业绩分析商誉减值,同时考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深大通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规范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的相关建议。本文研究发现,深大通在合并商誉初始确认与计量阶段存在过高确认与计量合并商誉的问题,在合并商誉后续确认与计量方面,存在延时计提合并商誉减值、一次计提过多商誉减值的问题,有盈余平滑、“洗大澡”的可能性。深大通合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对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以及公司股价造成了影响,不仅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若能从案例公司自身层面、监管层面以及准则层面对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进行相应的规范,便能有效减少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无形资产中商誉内涵的会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形资产中商誉内涵的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D公司并购商誉减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贡献 |
第二章 并购商誉减值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并购商誉的定义 |
2.1.2 并购商誉减值的定义 |
2.1.3 业绩承诺 |
2.2 并购商誉减值的基本理论 |
2.2.1 并购理论 |
2.2.2 资产减值理论 |
2.2.3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
2.3 并购商誉减值的计量方法 |
2.3.1 立即注销法 |
2.3.2 永久保留法 |
2.3.3 系统摊销法 |
2.3.4 减值测试法 |
第三章 CD公司并购商誉的形成及减值情况 |
3.1 文娱行业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现状 |
3.1.1 我国文娱行业近年发展特征 |
3.1.2 文娱行业商誉减值情况 |
3.2 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 |
3.2.1 并购方介绍----CD 公司 |
3.2.2 并购标的公司介绍 |
3.3 并购动因分析 |
3.3.1 跨界并购寻找利润增长点 |
3.3.2 构建“漫游互动”业务体系 |
3.4 并购过程及被并购方的业绩承诺方案 |
3.4.1 并购过程 |
3.4.2 被并购方业绩承诺方案及完成情况 |
3.5 CD公司并购商誉的形成与减值 |
3.5.1 并购商誉的形成 |
3.5.2 并购商誉的减值 |
第四章 CD公司并购商誉减值的原因及经济后果分析 |
4.1 CD公司并购巨额商誉减值原因分析 |
4.1.1 并购估值溢价过高 |
4.1.2 业绩承诺完成情况较差且后期业绩表现不佳 |
4.1.3 缺乏理性战略规划 |
4.1.4 人才流失严重 |
4.1.5 存在盈余管理动机 |
4.2 CD公司并购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分析 |
4.2.1 并购商誉减值短期市场反应----事件研究法 |
4.2.2 财务绩效分析 |
第五章 规范并购商誉减值的对策建议 |
5.1 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并购商誉 |
5.1.1 丰富并购融资方式 |
5.1.2 谨慎选择支付方式 |
5.1.3 分步收购股权 |
5.2 谨慎对待业绩承诺 |
5.3 合理评估标的资产 |
5.4 加强监管与信息披露 |
5.5 多角度完善并购商誉后续计量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商誉理应减值还是摊销?——兼评IASB《讨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商誉的内涵 |
(一)商誉的价值内涵 |
(二)合并商誉的价值确认 |
三、商誉减值测试的有效性问题 |
(一)商誉减值测试的应有目标 |
(二)商誉减值测试的失效 |
四、商誉减值确认的滞后性问题 |
(一)减值确认滞后的成因 |
1.掩护效应 |
2.管理层过度乐观 |
(二)减值确认滞后的经济后果 |
1.加剧商誉资产信号的混乱程度 |
2.扩大金融风险 |
五、商誉摊销的重新引入 |
(一)摊销处理更符合会计理论体系的自洽性要求 |
1.自创商誉的不可确认性 |
2.并购商誉向自创商誉的转化 |
3.现行商誉减值测试方法损害会计理论体系自洽性 |
(二)摊销处理能促进利益相关者对商誉资产达成一致性理解 |
(三)摊销处理有助于投资者更有效地促使管理层对其并购决策承担责任 |
六、引入摊销的成本效益考量 |
七、商誉后续计量的美国影响与中国顾虑分析 |
八、结论 |
(3)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后续计量问题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商誉的内涵 |
2.2 商誉初始确认 |
2.3 商誉后续计量 |
2.4 概括性评论 |
3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对比研究 |
3.1 美国商誉会计准则历史沿革 |
3.2 我国商誉会计处理发展 |
3.3 中美商誉会计处理方法对比 |
3.4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探讨 |
3.4.1 决定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影响因素 |
3.4.2 商誉后续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
4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及计量现状研究 |
4.1 我国并购市场整体状况分析 |
4.2 我国A股公司商誉现状分析 |
5 A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
5.1 案例选择原因阐述 |
5.2 并购背景及公司介绍 |
5.2.1 并购背景 |
5.2.2 案例双方介绍 |
5.3 并购过程 |
5.4 并购结果 |
5.5 并购影响 |
6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改进研究 |
6.1 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变更对净利润的影响 |
6.2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变更对财务指标影响 |
6.3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变更对企业资本市场表现影响 |
6.4 小结:商誉后续计量变更对企业影响 |
7 研究结论及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7.2.1 对减值测试法的步骤要求进一步细化 |
7.2.2 减少企业管理层主观判断 |
7.2.3 加强商誉减值测试的监管 |
8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上市公司并购商誉会计计量研究 ——以天神娱乐并购幻想悦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的贡献 |
2 商誉会计的制度背景 |
2.1 会计准则的性质 |
2.2 并购商誉初始计量 |
2.3 并购商誉后续计量 |
2.4 商誉会计准则新动态 |
3 案例介绍:天神娱乐并购幻想悦游 |
3.1 双方企业概况 |
3.2 并购过程 |
3.3 并购商誉发生减值 |
4 案例分析:并购商誉计量处理 |
4.1 商誉初始计量的依据 |
4.2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经济后果比较 |
5 案例分析结果与启示 |
5.1 案例分析结果 |
5.2 案例启示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 ——以爱使股份并购游久时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誉初始确认 |
1.2.2 商誉后续计量 |
1.2.3 商誉列报与披露 |
1.2.4 商誉与公司绩效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商誉的概念 |
2.1.2 商誉的减值迹象判断 |
2.1.3 商誉的初始确认方法 |
2.1.4 商誉的后续计量方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无形资源观理论 |
2.2.2 超额盈利观理论 |
2.2.3 剩余价值观理论 |
第3章 案例介绍 |
3.1 案例并购过程简介 |
3.1.1 并购方与被并购方 |
3.1.2 并购过程 |
3.2 案例并购商誉的减值 |
3.2.1 游久时代发生巨额亏损 |
3.2.2 游久游戏股价持续下跌 |
3.3 商誉减值的市场反应 |
第4章 游久游戏不同商誉处理方法及其比较 |
4.1 商誉的初始确认 |
4.1.1 游久时代的整体价值 |
4.1.2 爱使股份的合并成本 |
4.2 采用减值测试法进行商誉后续计量 |
4.3 采用系统摊销法进行商誉后续计量 |
4.4 采用减值测试与系统摊销结合法进行商誉后续计量 |
第5章 游久游戏不同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绩效分析 |
5.1 基于资产总额、营业利润的财务绩效分析 |
5.2 基于净资产收益率的财务绩效分析 |
5.3 基于资产负债率的财务绩效分析 |
5.4 基于总资产周转率的财务绩效分析 |
5.5 基于EVA的业绩对比评价 |
5.5.1 减值测试法下的经济增加值 |
5.5.2 减值测试与系统摊销结合法下的经济增加值 |
5.5.3 两种方法下EVA结果对比 |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现行商誉减值方法有较大的波动性 |
6.1.2 巨额商誉减值现象较难把控 |
6.1.3 畸高的业绩承诺往往带来商誉减值 |
6.2 案例启示 |
6.2.1 商誉初始确认遵循谨慎性原则 |
6.2.2 加强企业商誉减值的信息披露 |
6.2.3 商誉后续计量采用减值测试与系统摊销结合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大洋电机商誉减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商誉的本质 |
二、商誉的会计处理 |
三、商誉减值的影响因素 |
四、商誉的经济后果 |
五、文献评述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商誉相关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信号传递理论 |
四、协同效应理论 |
第三章 大洋电机并购案例概述 |
第一节 案例背景及选择依据 |
一、案例背景 |
二、案例选择依据 |
第二节 并购双方简介 |
第三节 并购过程 |
第四节 标的公司业绩承诺情况 |
第五节 合并商誉的产生及减值 |
一、合并商誉的产生 |
二、合并商誉的减值 |
第四章 大洋电机商誉减值分析 |
第一节 合并商誉及其减值影响 |
一、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二、对中小投资者的影响 |
第二节 商誉及其减值过程存在的问题 |
一、商誉初始确认金额偏高 |
二、商誉后续减值不合理 |
三、商誉减值信息披露不完整 |
第三节 高额商誉及其减值成因探究 |
一、支付方式的影响 |
二、评估方法的影响 |
三、被并购方业绩未达预期 |
四、商誉减值准则不完善 |
五、企业存在盈余管理动机 |
第五章 案例启示及建议 |
第一节 大洋电机商誉减值案例启示 |
一、审慎做出并购决策 |
二、警惕企业估值中的风险 |
三、理性看待业绩承诺 |
第二节 完善商誉减值的建议 |
一、对准则层面的建议 |
二、对外部监管的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雷柏科技并购商誉会计处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研究综合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 |
2 概念界定及商誉相关准则 |
2.1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准则 |
2.2 商誉的相关准则 |
2.2.1 商誉初始确认 |
2.2.2 商誉后续计量 |
2.2.3 商誉会计披露 |
3 雷柏科技并购案基本情况 |
3.1 行业背景 |
3.1.1 行业现状 |
3.1.2 行业特点 |
3.2 并购双方简介 |
3.2.1 购买方企业介绍 |
3.2.2 标的方企业介绍 |
3.3 并购流程简述 |
3.4 雷柏科技并购商誉的会计处理 |
3.4.1 商誉初始确认的会计处理 |
3.4.2 商誉后续计量及减值的会计处理 |
4 雷柏科技并购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雷柏科技并购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商誉初始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
4.1.2 商誉后续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
4.1.3 商誉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4.1.4 商誉减值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
4.2 雷柏科技并购商誉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4.2.1 高估利润增长,低估整合难度 |
4.2.2 背负高业绩承诺,缺乏有效内部控制 |
4.2.3 用商誉减值进行利润调节 |
5 雷柏科技并购商誉会计处理的建议 |
5.1 完善商誉初始计量过程 |
5.2 调整商誉后续计量方法 |
5.3 加强商誉信息披露监管 |
5.4 吸取经验教训,注重商誉减值风险防范 |
5.5 考虑人为动机,保证会计处理的客观性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商誉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
6.1.2 我国实际执行中对于商誉信息披露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传统企业新能源转型并购商誉问题研究 ——以露笑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与本文创新 |
1.2.1 研究意义 |
1.2.2 本文创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总体研究框架 |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回顾 |
2.1.1 商誉的本质 |
2.1.2 商誉与资本市场 |
2.1.3 商誉的初始确认 |
2.1.4 商誉的后续计量 |
2.1.5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过度自信理论 |
3 传统企业新能源转型并购特点及商誉现状 |
3.1 我国A股上市公司并购情况及商誉现状 |
3.2 新能源行业特点 |
3.2.1 目前发展阶段依赖政策导向 |
3.2.2 行业并购整合速度加快 |
3.2.3 资金流动性差,风险较高 |
3.3 传统企业新能源转型并购特点 |
3.3.1 并购方企业特点 |
3.3.2 被并购方特点 |
3.3.3 传统行业新能源转型并购动机分析 |
3.4 传统企业新能源转型并购商誉会计问题 |
3.4.1 商誉初始确认问题 |
3.4.2 商誉后续计量问题 |
4 案例分析 |
4.1 案例分析整体框架 |
4.2 案例概况 |
4.2.1 案例公司介绍 |
4.2.2 案例背景与并购动机 |
4.2.3 案例选择依据 |
4.3 并购概况 |
4.3.1 并购时间线 |
4.3.2 标的企业介绍 |
4.3.3 并购过程及商誉形成 |
5 商誉成因及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的问题分析 |
5.1 商誉初始确认问题 |
5.1.1 高溢价偏离商誉本质 |
5.1.2 表外无形资产未能充分识别 |
5.1.3 收益法评估结果导致估值偏高 |
5.2 商誉后续计量问题 |
5.2.1 商誉减值存在主观性和滞后性 |
5.2.2 商誉会被企业自身产生的“内部净空”所掩护 |
5.2.3 商誉减值测试法助长了并购溢价的产生和盈余管理动机 |
6 传统企业新能源转型并购商誉问题对策和建议 |
6.1 初始确认充分识别表外无形资源 |
6.1.1 加强对新能源行业的政策解读和市场引导 |
6.1.2 丰富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定义范畴 |
6.1.3 用实物期权模型优化收益法评估 |
6.2 商誉后续计量改进建议 |
6.2.1 后续计量引入摊销法分类进行计量 |
6.2.2 将企业整体或发生协同效应的多个资产作为减值对象 |
6.2.3 建议商誉减值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问题研究 ——以富春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制度背景、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制度背景 |
2.1.1 商誉减值的相关制度规定 |
2.1.2 商誉计量的制度变迁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会计目标理论 |
2.2.2 超额收益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盈余管理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商誉及商誉减值的本质 |
2.3.2 商誉的初始确认与后续计量 |
2.3.3 商誉减值的原因 |
2.3.4 商誉减值风险及防范 |
2.3.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商誉现状及减值路径分析 |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的规模及减值现状 |
3.1.1 合并商誉整体存量持续上升 |
3.1.2 商誉减值集中大额计提 |
3.1.3 业绩承诺完成率逐年下降 |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的减值路径分析 |
3.2.1 商誉初始金额过高 |
3.2.2 业绩承诺设置不合理 |
3.2.3 存在盈余管理动机 |
第四章 富春股份合并商誉的产生背景及特征分析 |
4.1 富春股份案例选择原因 |
4.2 富春股份并购概况 |
4.2.1 富春股份基本情况 |
4.2.2 富春股份并购概况 |
4.2.3 并购事件对富春股份的影响 |
4.3 富春股份并购上海骏梦方案介绍 |
4.3.1 富春股份并购上海骏梦的背景及目的 |
4.3.2 上海骏梦基本情况 |
4.3.3 富春股份并购上海骏梦方案设计 |
4.3.4 富春股份并购上海骏梦对股价和财报的影响 |
4.4 富春股份并购上海骏梦商誉形成及减值情况 |
4.4.1 商誉的初始确认与计量情况 |
4.4.2 商誉的减值及补偿情况 |
4.4.3 商誉减值原因的披露情况 |
第五章 富春股份合并商誉的成因及风险防范策略分析 |
5.1 富春股份合并商誉的形成原因 |
5.1.1 标的企业价值评估过高 |
5.1.2 业绩承诺标准设置不合理 |
5.1.3 标的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不足 |
5.1.4 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
5.2 富春股份合并商誉的风险防范策略 |
5.2.1 采用股份与现金相结合的支付方式 |
5.2.2 设置业绩承诺与补偿协议 |
5.2.3 签订资产减值补偿承诺 |
第六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措施 |
6.1 加强内外部分析,理性决策 |
6.2 合理确定标的资产估值参数 |
6.3 制定有效的业绩承诺和补偿条款 |
6.4 加强标的监管,提高并购整合能力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深大通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商誉本质 |
2.2 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 |
2.2.1 合并商誉初始确认与计量 |
2.2.2 合并商誉后续确认与计量 |
2.2.3 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
2.3 文献述评 |
3 案例介绍 |
3.1 合并商誉及其减值的形成基础介绍 |
3.1.1 合并各方公司介绍 |
3.1.2 并购活动介绍 |
3.2 合并商誉及其减值的形成介绍 |
3.2.1 合并商誉形成介绍 |
3.2.2 合并商誉减值形成介绍 |
4 深大通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分析 |
4.1 合并商誉初始确认与计量分析 |
4.1.1 合并成本的确定 |
4.1.2 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
4.1.3 深大通合并商誉初始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 |
4.2 合并商誉后续确认与计量分析 |
4.2.1 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角度考虑商誉减值 |
4.2.2 业绩不达标引发商誉减值 |
4.2.3 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商誉减值 |
4.2.4 深大通合并商誉后续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 |
5 深大通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的影响分析 |
5.1 对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
5.2 对合并利润表的影响 |
5.3 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
6 规范深大通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的建议 |
6.1 案例公司自身层面 |
6.1.1 全方面考虑,理性并购 |
6.1.2 做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以增强协同效应 |
6.2 监管层面 |
6.2.1 加强对评估机构评估行为的监管 |
6.2.2 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
6.3 准则层面 |
6.3.1 改进商誉后续计量方法 |
6.3.2 联系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和商誉减值 |
7、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无形资产中商誉内涵的会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D公司并购商誉减值问题研究[D]. 成沛瑶.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商誉理应减值还是摊销?——兼评IASB《讨论稿》[J]. 李明,彭川. 会计研究, 2021(01)
- [3]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后续计量问题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穆雍韬.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上市公司并购商誉会计计量研究 ——以天神娱乐并购幻想悦游为例[D]. 刘静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 ——以爱使股份并购游久时代为例[D]. 冯超宇.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6]大洋电机商誉减值问题研究[D]. 陈晨.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雷柏科技并购商誉会计处理问题研究[D]. 陈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8]传统企业新能源转型并购商誉问题研究 ——以露笑科技为例[D]. 姜彦竹.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创业板上市公司合并商誉问题研究 ——以富春股份为例[D]. 邱钰婷. 苏州大学, 2020(03)
- [10]深大通合并商誉确认与计量研究[D]. 刘孝霞.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