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注意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赵盈[1](2021)在《中医外治疗法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因较传统开腹手术术式创口小,患者接受度高,已成为具备手术指征的胆囊良性疾病首选手术方式,但仍会因其不可避免的创伤性操作出现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症状,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对此传统西医常规治疗手段单一,治疗费用高,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中医外治疗法即穴位贴敷联合通腑承气汤灌肠疗法,观察其能否治疗LC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帮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加快胃肠功能康复,提高术后胃肠功能评分,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为中医药辅助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方面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术后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0.5 h开始在双侧合谷穴、足三里穴以大黄+肉桂为药对进行穴位贴敷,每天一次,每次贴敷时间为2 h;同时术后8小时开始进行通腑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每日1剂,水煎400 ml,每次取200 ml进行保留灌肠,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保留30min。上述治疗方案以出现第一次排便为治疗截点,最长治疗时间为5天,5天仍无自主排便则采取其他治疗措施。记录两组临床疗效、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胃肠功能恢复评分、术后VAS评分。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信息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对比,基线具有可比性。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首次自主排气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的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9.70±15.30 h,对照组的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50.70±17.82 h,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试验组患者术后12h、24h、48h的胃肠功能恢复总体疗效评分高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5)。5.在术后12 h、24 h、48 h与对照组相比,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降低LC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可以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及通腑承气汤灌肠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缩短治疗时间,且其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旺勇[2](2021)在《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制虚拟助手辅助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USILC)在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心得体会,总结相关经验,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6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患者资料,全部患者资料完整,符合本研究的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其中30例采用自制虚拟助手TUSILC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采用传统四孔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等临床资料,对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两组数据组间采用t检验或?2检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均无额外加孔或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术中疗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7.06±14.12)min长于对照组的(33.33±9.46)min,观察组的手术失血量(12.73±5.99)m L少于对照组的(17.90±7.68)m L(P<0.05)。两组术后恢复疗效:观察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d)和术后住院时间(d)分别为(1.23±0.50)d和(2.60±0.81)d,均少于对照组的(1.57±0.56)d和(3.26±1.06)d(P均<0.05)。患者主观评分:观察组的患者对腹部切口满意度及术后1d的NRS疼痛评分分别为(4.47±0.57)分、(4.40±0.81)分,优于对照组的(3.60±0.62)分、(4.97±0.66)分(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d的NRS疼痛评分为(3.16±0.87)分和(3.36±0.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目前开展较为成熟的四孔法LC,新型改进的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患者恢复、切口满意度调查、减轻疼痛等方面体现着其独有的优势,自制虚拟助手设计巧妙,使用简单,操作灵活。内置入式牵引装置为单孔腹腔镜术中牵引暴露提供了全新的解决办法,有效地降低了术者操作的难度,节省了人力,为胆囊疾病治疗的术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但其目前只适用于相对简单情况的胆囊切除,对于复杂情况下尤其胆囊三角粘连严重时的胆囊切除仍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局限性。是否选择单孔手术还要术者根据术中具体情况来决定,预计手术难度大时,建议尽早加孔或中转开腹。
张浩[3](2020)在《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在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肝脏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肝切除手术治疗,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剖性肝切除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使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作为荧光剂的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作为新兴的导航手段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临床病例的手术资料,比较吲哚菁绿染色导航方法与循肝静脉入路、循缺血线等其他方法施行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及在肝癌治疗中的疗效,从而评价吲哚菁绿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选取更合适的手术方式,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采集并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2018年6月~2019年10月因原发性肝癌在我科行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病人3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导航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即应用吲哚菁绿行半肝的正染、反然(荧光组),21例行非荧光导航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即应用循肝脏表面解剖标志法、循肝静脉法、预先控制目标肝段肝蒂,循缺血界面法(对照组)。最后排除部分患者后,纳入数据分析的共有包括FIGFI组14例和对照组1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1)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术前肝功水平、肿瘤大小、Child-Pugh分级、肝炎情况及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等;(2)术中情况:手术切除范围,染色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情况;(3)术后情况:第1、3、6天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肝功水平,术后凝血指标,术后最高体温,术后病理类型等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4)预后情况: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统计患者术后1、2、3个月的复发率。结果:两组病人围手术期均无死亡。术前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水平、肿瘤体积、Child-Pugh分级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行手术治疗,FIGFI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门阻断时间较对照组显着缩短(P<0.05)。两组在术后第1、3、6天总胆红素水平、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等肝功能的指标水平和恢复情况均为FIGFI组优于对照组,术后第1、3天的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FIGFI组最高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FIGFI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短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ICG的近红外荧光导航技术可以实时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有助于提高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治疗的精准度,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单纯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相比,使用荧光导航技术引导的解剖性肝切除可清楚界定肝切除范围,有效辅助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手术的进行。2、荧光导航技术可使肝实质离断过程中的断肝平面的界定更加简便、术中出血量少,但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的延长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荧光导航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于术中,而术后的优势不明显。4、荧光导航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组术后体温较对照组低,考虑为残留死肝更少,减轻患者术后吸收热。
左钢钢[4](2020)在《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AC)患者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时机。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唐山工人医院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2例),其中85例患者在PTGBD后又接受了LC治疗,在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有54例患者在PTGBD后512天内接受LC(平均时间7天),为早期手术组;31例患者于66100天内行LC(平均时间79天),为延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胆囊水肿程度、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人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PTGBD引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早期手术组患者胆囊水肿程度分级:28例“+”,26例“++”;延期手术组26例“-”,5例“+”,两组比较,早期手术组患者胆囊水肿高于延期手术组(P<0.01)。早期手术组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分级:48例“-”,6例“+”;延期手术组1例“-”,12例“+”,18例“++”,两组比较,延期手术组患者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高于早期手术组(P<0.01)。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46.9±9.3)min较延期手术组(75.6±9.0)min短(P<0.01);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1.1±9.3)ml较延期手术组(12.5±6.4)ml多(P<0.01);两组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情况;早期手术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延期手术组术后胆漏1例、术后腹腔出血1例(P=0.13);早期手术组患者的人均住院日(13.6±2.7)d短于延期手术组(16.7±2.7)d(P<0.01);早期手术组人均住院费用为(2.6±0.49)万元,明显少于延期手术组(3.2±0.65)万元(P<0.01);早期手术组无PTGBD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延期手术组脱管3例,堵塞1例(P=0.016)。结论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配合规范的内科治疗后炎症明显缓解。7天左右,患者即可行LC治疗,此时胆囊炎症主要以充血水肿为主要病理变化,纤维化程度较低,组织松脆易于分离,手术难度相对较小。早期手术能使患者在一次住院周期内就能彻底治愈,避免了二次住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图5幅;表6个;参131篇。
段鑫鑫[5](2020)在《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胆石症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成人中的发生率为10%-15%。根据结石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胆囊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其形成与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代谢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手术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但存在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等缺点,正逐渐被微创的方法所取代。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同期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革新,使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的序贯式治疗,也为病人带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最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另一种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阶梯式治疗。但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单期的LC+LCBDE与两期的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9年9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将进行单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作为LC+LCBDE组,共84例。将进行两期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ERCP/EST+LC组,共8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净石率、腹腔引流管放置情况、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在LC+LCBDE组中有76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0.5%,有6例(7.1%)中转为开腹胆总管探查。在ERCP/EST+LC组中有71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87.7%。ERCP/EST+LC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放置例数、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等方面,均优于LC+LCBDE组。LC+LCBDE组在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以及患者整体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ERCP/EST+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残石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期手术(LC+LCBDE)和两期手术(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方式,两者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是单期治疗在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约成本方面更优。
兰益[6](2020)在《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及胃肠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将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载体,运用体针结合头部长留针的针刺方式进行干预,与盐酸格拉司琼对比,观察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检测干预前、后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差异,评价针刺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探究针刺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期为针灸防治术后恶心呕吐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2例),药物组(42例),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处理措施相同,手术后基础治疗相同。术后30min时,针刺组予以针刺干预(体针留针30分钟后取下,头针留针6小时后取下),药物组予以盐酸格拉司琼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并抽取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0min、术后24h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饥饿素、胃动素水平的改变。所有采集的数据运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体重、BMI、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生命体征各项指标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基线基本均衡一致,具有可比性。2、恶心呕吐疗效评定(1)针刺组与药物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24h内,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明显低于药物组;在术后0-2h及术后24-48h内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后6-24h内针刺组恶心呕吐评分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明显低于药物组;在术后0-6h、24-48h内针刺组恶心呕吐评分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肠激素检测结果分别对针刺组及药物组术前、术后30min、术后24h三个时间点胃肠激素水平进行组内两两比较:(1)针刺组中,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术后30min与同组术前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h与同组术后30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同组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药物组中,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术后30min与同组术前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h与同组术后30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同组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总的来说,针刺与盐酸格拉司琼在术后恶心呕吐总发生率上防治作用相当,但在术后2-24h内针刺防治恶心呕吐疗效优于盐酸格拉司琼。(2)体针结合头部长留针的针刺方式可以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与盐酸格拉司琼相当,且针刺的持续作用时间更长。(3)体针结合头部长留针的针刺方式可以改善术后胃肠激素水平,加速术后胃肠激素水平的恢复,促进胃肠功能的快速康复。
杨晓婷[7](2020)在《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利胆排石汤对保胆术后患者(证属肝胆湿热型)血清中IL-4、IL-6、TNF-α及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试验方法,选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住院病人中符合西医保胆取石条件及中医诊断标准中肝胆湿热型辨证标准的60例胆囊结石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后,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除术后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外,不做其他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按疗程口服中药利胆排石汤,每日两次,早晚各1次,均于饭后半小时服用,一共持续三个疗程,每个疗程持续2周后,停止口服药物2周,再开始下一疗程。随访观察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收集患者血样并以ELISA检测血清中IL-4、IL-6、TNF-α及EGF水平,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12周观察组血清中IL-6、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血清中IL-6、TNF-α浓度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周观察组血清中IL-4、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血清中IL-4、EGF浓度均有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周观察组胆囊相对收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组术后12周相较术前胆囊相对收缩率均有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证实利胆排石汤能够有效调节血清IL-4、IL-6及TNF-α含量,通过提高抑炎因子IL-4的同时使促炎因子IL-6、TNF-α的浓度下降而实现维持炎症因子平衡的目的,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经验方利胆排石汤能够预防结石及一定程度溶石的可能机制之一;2.本实验证实通过测定血清中EGF含量的高低,有助于评价保胆术后患者的胆囊粘膜修复情况,可作为预测结石复发率的可参考指标之一,并且对于预防胆结石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虞浩[8](2019)在《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研究目的:腹腔镜肝切除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是在展现其微创、安全的同时,中转开腹作为其伴随的手术方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的关注。有部分研究报道中转开腹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但是对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或其与腹腔镜患者的不同点的研究报道不多且意见存在一定分歧。本研究通过收集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及其术中中转开腹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旨在针对术前的一些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试探索中转开腹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回顾了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计1285例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验结果及病理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腹腔镜肝切除,并有一部分患者接受了术中的中转开腹。对所有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描述。并着重针对中转开腹患者,运用Logistic回归对患者的术前各项指标进行其中转开腹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所有患者资料均经过了 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了 1285例符合条件的肝切除患者,共计中转开腹率为13.1%。中转开腹的描述性分析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胆管细胞癌(P<0.001)、胆囊癌(P<0.001)、右半肝切除(P<0.001)、右后叶切除(P=0.014)、肿瘤直径较大(>10cm)(P=0.004)、谷氨酰转肽酶(P<0.001)、碱性磷酸酶(P<0.001)、总胆红素(P=0.027)以及直接胆红素(P=0.021)升高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良性病灶(P<0.001)、左外叶切除(P<0.001)、左肝非解剖性切除(P=0.004)、ASA情况较好(Ⅰ级)(P=0.027)、肝功能较好(Child A级)(P=0.033)是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右半肝切除、右后叶切除、胆囊癌、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是腹腔镜患者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左外叶切除是腹腔镜患者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本研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包括:暴露困难(42.9%)、腹腔粘连(28.6%)、难以控制的术中出血(12.5%)、保证切缘阴性(14.9%)以及气腹影响血流动力学(1.2%)。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腔积液(12.5%)、腹腔积液(1 1.3%)、切口感染(6.5%)、膈下脓肿(4.8%)、胆漏(2.4%)、腹腔内出血(2.4%)、肝功能衰竭(1.2%)、肝梗死(1.8%)以及门静脉血栓(1.2%)。结论:对于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患者,其与未中转开腹组相比,各方面的构成包括疾病的种类、手术切除范围、肿瘤最大直径、ASA分级、肝功能Child分级均有显着性差异。对于因手术需要腹腔镜切除高难度肝段的患者,或是胆囊癌等的患者,术者需根据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及血清学指标综合评估,结合术者自身的经验,酌情提前考虑开腹手术的可能性,尽量降低中转开腹的发生。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病例对照分析研究目的: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在腹腔镜手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术中可能因为出血、腹腔粘连、病灶暴露不清等原因而导致中转开腹的发生,中转开腹率大约占10%。相较于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手术,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可能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于不同患者情况、不同手术切除范围的中转开腹带来的影响亦暂不明确,本研究将针对中转开腹,进行手术预后方面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带来借鉴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本中心所有符合条件的1990例腹腔镜肝切除组(未中转开腹)、腹腔镜中转开腹以及开腹肝切除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六项基本指标,将中转开腹组分别与腹腔镜组及开腹肝切除组患者进行1:1配对,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索肝切除患者中转开腹的整体预后以及各种不同亚分类患者的中转开腹预后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计配对成功的腹腔镜中转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患者140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组患者相较于腹腔镜组患者有显着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1),更多的术中出血量(P<0.001),更高的术中输血率(P=0.001),更多的术中输血量(P=0.001),以及显着更长的术后住院时间(P=0.049),而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103)。两组间远期生存上无显着差异(P=0.396)。配对成功的中转开腹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110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组患者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3),术中出血、输血、并发症情况等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远期生存亦无显着性差异(P=0.586)。在良性疾病中,中转开腹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显着高于腹腔镜组(P<0.05)。对于胆道恶性肿瘤患者,中转开腹组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率显着高于腔镜组;且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亦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2)。远期预后上,中转开腹组与另外两组在各种疾病上远期生存均无显着差异。对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延长手术时间(P=0.010),并且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P=0.034);对于左外叶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术中出血(P<0.05);对于左半肝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手术时间(P=0.047)。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在右半肝切除中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9)及更多的术中出血(P=0.041)。各不同手术范围三种手术方式的远期预后无显着差异。对于非肝硬化患者,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组,有显着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1),更多的术中出血(P=0.001)及更高的术中输血率(P=0.001)。且对于非肝硬化的患者,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亦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9)。对于肿瘤直径<5cm的患者,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组会延长手术时间(P=0.005),增加术中出血(P=0.038),增多术中输血量(P=0.024)并延长住院时间(P=0.041)。且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会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15)。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或多发肿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术中出血或输血率(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手术会导致更差的围手术期短期预后,包括更长的手术时间,更多的术中出血量,更高的术中输血率,更多的术中输血量以及显着更长的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与开腹肝切除手术相比,有更长的手术时间,其余各项指标及远期预后无显着性差异。手术医师无论是对于高难度手术或是对于较为简单的手术,对于术中中转开腹时机的把握都显得较为重要。
陈亚[9](2018)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效果,评价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地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76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经腹腔镜肝切除70例,开腹肝切除690例。为了资料的可比性,从开腹的病例中选取与腹腔镜肝切除术匹配相同数量的开腹肝切除术70例,分为腹腔镜组(n=70例)及开腹组(n=7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对70例腹腔镜肝切除的患者,根据手术切除方式分为:规则性肝切除组(n=29例),非规则性肝切除组(n=41例),对这两组病例进行分层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进腹病例,所有手术无术中死亡病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62.9±58.2min,开腹组手术时间为142.8±51.5min,两者存在差异(P=0.03);腹腔镜组术中总出血量为204.4±278.1ml,开腹组术中总出血量为292.7±152.6ml,两者存在差异(P=0.02);两组患者的术中输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6±3.7天,开腹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7.8±7.9天,两者存在差异(P=0.003);而两组在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7%、73.3%、55.7%,开腹组患者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2.8%、68.6%、54.3%;腹腔镜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8%、77.4%、65.3%,开腹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4%、71.2%、64.7%。应用Log rank检验,在无瘤生存时间上,df=1,X2=0.040,P=0.84;在总生存时间上,df=1,X2=0.001,P=0.97,二组在无瘤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规则性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的分层分析中,规则切除组手术时间为189.66±57.84min,非规则切除组手术时间为144.02±51.05min,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01);规则切除组术中总出血量为143.79±125.1ml,非规则切除组术中总出血量为248.78±263.74ml,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3);而两组的术中输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规则切除组与非规则切除组在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ALT,规则切除组为108.19±24.43 U/L,非规则切除组为142.83±61.84U/L,两者有显着差异(P=0.006);术后第三天ALT,规则切除组为90.07±19.88U/L,非规则切除组为121.49±55.04U/L,两者有显着差异(P=0.005);术后第一天AST,规则切除组为112.80±25.59U/L,非规则切除组为135.99±36.25U/L,两者有显着差异(P=0.003);术后第三天AST,规则切除组为93.05±21.7U/L,非规则切除组为115.72±34.98U/L,两者有显着差异(P=0.001);而在TBIL、ALB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规则切除组的患者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2%、70.7%、44.3%,非规则切除组的患者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4%、66.9%、55.5%;规则切除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1%、82.2%、66.1%,非规则切除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7%、79.6%、68.2%。应用Log rank检验,在无瘤生存时间上,df=1,X2=0.35,P=0.55;在总生存时间上,df=1,X2=0.026,P=0.87,二组在无瘤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癌治疗中临床效果显着,它具有创伤小的优势,患者所受痛苦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手术切口美观等,因此腹腔镜肝切除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HCC的治疗。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建议优先考虑解剖性肝切除,因为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有效减少建侧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肝脏淤血、肠道细菌移位、肠黏膜损伤、术后肝功能的损伤。
向文仙[10](2013)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文中指出总结了2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情况,主要包括术前访视、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认为护士熟练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配合要点,熟悉腹腔镜设备、器械的性能、使用方法,做好术前准备,且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注意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注意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外治疗法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一、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
1.3 小结 |
2. 祖国医学对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2.1 祖国医学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的认识 |
2.2 中药内服治疗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 |
2.3 中医外治法治疗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 |
2.4 中医内外结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障碍 |
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3.1 穴位贴敷对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
3.2 中药灌肠对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引言 |
二、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图 |
3. 临床干预 |
3.1 常规治疗措施 |
3.2 干预治疗措施 |
4. 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
5. 治疗疗程 |
6. 结局观察指标 |
6.1 一般病例信息 |
6.2 综合疗效 |
6.3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
6.4 术后疼痛(VAS)评分 |
6.5 术后胃肠功能评分 |
6.6 不良反应评价 |
6.7 安全性评价 |
7. 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
8. 质量控制 |
9. 数据统计 |
三、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病例信息情况 |
2. 两组手术相关资料 |
2. 组引流管留置时长对比 |
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5.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
6. 干预措施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评分比较 |
7. 干预措施术后VAS评分情况比较 |
8. 不良反应 |
9. 安全性评价 |
四、讨论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 |
附录B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
附录C 综述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在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围手术期处理 |
3. 术中操作 |
4. 研究指标采集 |
5.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术前资料 |
2. 术中资料 |
3. 术后资料 |
4. 随访资料 |
经典病例资料 |
1. ICG反染腹腔镜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 |
2. ICG正染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设备资料 |
1.1.3 治疗方法 |
1.1.4 观察指标 |
1.1.5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
1.2.2 术中情况比较 |
1.2.3 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3.1 PTGBD相关问题 |
1.3.1.1 PTGBD的时机 |
1.3.1.2 PTGBD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1.3.1.3 PTGBD时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
1.3.1.4 PTGBD的拔管指征 |
1.3.2 PTGBD后LC手术时机的选择 |
1.3.3 胆管损伤的因素、预防及治疗 |
1.3.3.1 胆管损伤的因素 |
1.3.3.2 胆管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
1.3.4 血管损伤的因素、预防及治疗 |
1.3.4.1 血管损伤的因素 |
1.3.4.2 血管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
1.3.5 注意事项及不足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胆囊炎的外科治疗 |
2.1 开腹胆囊切除术 |
2.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2.3 胆囊次全切术 |
2.4 胆囊造瘘术 |
2.5 保胆取石术 |
2.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ASA分级标准、CCI评分标准、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标准 |
附录 B 急性胆囊炎诊疗流程(2013版东京指南) |
附录 C 急性胆囊炎诊疗流程(2018版东京指南)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及胃肠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研究材料与药物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用药物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观察指标 |
3.3 伦理 |
3.4 不良事件处理 |
3.5 数据分析 |
3.6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两组LC患者治疗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对PONV的认识 |
1.1 中医学理论对PONV的认识 |
1.2 中医对PONV的治疗 |
2 西医对PONV的研究 |
2.1 PONV发生率高,影响其严重程度的原因较多 |
2.2 现代常用西医止吐药物 |
3 胃肠激素 |
3.1 兴奋型胃肠激素 |
3.2 抑制型胃肠激素 |
3.3 小结 |
4 本研究方案的设计 |
4.1 阳性药物的选择 |
4.2 针刺组方案的设定 |
5 本研究结果分析 |
5.1 基线分析 |
5.2 恶心呕吐疗效分析 |
5.3 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研究现状与评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的综述 |
1.1 胆及胆石症的中医定义 |
1.2 胆石症的病因病机 |
1.3 祖国医学对胆石症治则治法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
2.1 胆结石的发病率 |
2.2 胆结石的发病机制 |
2.3 胆结石的诊断 |
2.4 胆结石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病例资料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保胆取石手术的病例选择 |
2 主要实验材料 |
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2 实验所需设备 |
3 临床实验 |
3.1 手术方式 |
3.2 服药方式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4.1 胆囊相对收缩率 |
4.2 IL-4、IL-6、TNF-α及EGF的检测 |
4.3 随访 |
4.4 数据处理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利胆排石汤方药分析 |
2 IL-4、IL-6、TNF-α与胆结石 |
3 胆囊粘膜与胆结石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质量控制 |
1.2.4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组及未中转开腹组情况描述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1.3.2 腹腔镜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1.3.3 腹腔镜中转开腹原因及并发症的主要组成描述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2 研究方法 |
2.2.3 质量控制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病例特点 |
2.3.2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与腹腔镜肝切除病例对照分析 |
2.3.3 开腹肝切除与中转开腹肝切除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70例腹腔镜肝切除患者资料 |
附典型病例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2.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
致谢 |
(1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护理 |
2.1术前准备 |
2.2术中配合 |
2.3术后护理 |
3讨论 |
四、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注意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外治疗法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D]. 赵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D]. 李旺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在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张浩. 山东大学, 2020(09)
- [4]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D]. 左钢钢.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D]. 段鑫鑫. 郑州大学, 2020(02)
- [6]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及胃肠激素水平影响的研究[D]. 兰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利胆排石汤调节保胆取石术后炎症因子平衡及促进胆囊粘膜修复的临床对照研究[D]. 杨晓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D]. 虞浩. 浙江大学, 2019(03)
- [9]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对比[D]. 陈亚.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1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 向文仙.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07)
标签:胆囊切除术论文; 腹腔镜论文; 腹腔镜手术注意事项论文; 手术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