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志物研究

生物标志物研究

一、有关生物学标志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佳炜,徐雄峰,易鹏,邱波[1](2022)在《骨关节炎滑膜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关键基因的验证结果》文中认为背景: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目前除手术治疗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与骨关节炎相关的调控基因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而骨关节炎的基因调控网络尚未建立完全。目的:对骨关节炎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骨关节炎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并对MYC和JUN基因进行实验验证。方法:采用GEO数据库在线分析工具GEO2R对GSE55457和GSE55235芯片数据集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取2个数据集共同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以Cytoscape 3.8.0软件得到关键基因,最后以RT-PC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骨关节炎与正常滑膜组织(滑膜标本取自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6例关节疾病患者的滑膜标本,3例骨关节炎患者标本归为骨关节炎组,3例半月板损伤患者标本归为对照组)MYC,JUN基因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1)GSE55457数据集上调基因704个,下调基因113个;GSE55235数据集上调基因492个,下调基因723个;两者共同上调基因89个,下调基因30个;(2)功能富集解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发挥应答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结合糖皮质激素受体等功能,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MAPK信号通路、氨基酸代谢等途径;(3)根据PPI蛋白互作网络得到10个关键靶基因:MYC,JUN,MCL1,CDKN1A,HNRNPA1,VEGFA,NCOA3,ATF3,BTG2和CD44;(4)根据PPI互作网络图算法评分较高和蛋白互作线数量得到2个关键基因MYC和JUN;(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MYC和JUN在骨关节炎组滑膜组织相比对照组的m RN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m RNA:MYC P=0.0352,JUNP=0.0156;蛋白:MYCP=0.027 2,JUNP=0.0266);(6)结果证实,综合多种生物信息数据库和R语言分析筛选的差异基因均涉及骨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找出的10个关键基因均参与骨关节炎发生的关键环节,其中上调MYC与JUN可促进骨关节炎的发生,已在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中得到了验证。

严静怡,陈业群[2](2022)在《预测心肌梗死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血液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肌梗死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s)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及时进行血液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可预测心肌梗死后MACEs的发生,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本文对预测心肌梗死后MACEs发生的血液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这些血液生物学标志物不仅涵盖了心肌肌钙蛋白、脑钠肽、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和肽素等经典外周血标志物,而且也包含近20年来新发现的蛋白质、非编码RNA。

郑华光,李雯博,王瑞青,王拥军[3](2022)在《脑健康服务:组织、结构和实施的挑战——脑健康服务用户手册(第1部分)》文中提出痴呆可给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带来毁灭性影响,并造成巨大的社会花费。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预防痴呆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治疗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延缓痴呆发病将带来巨大的个人和社会效益。经验性证据表明,在高收入国家,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使痴呆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这些观察性研究的结果支持痴呆是可以被预防的,而且一些预防措施已经在发挥作用。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痴呆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审慎的预防措施来降低痴呆的发病率。越来越多认知功能正常的个体到记忆门诊就诊,以寻求评估痴呆风险、预防痴呆或提高认知功能的方法。不断有证据提示,这些人群中确实有部分个体存在痴呆的风险。新的健康需求要求我们将服务对象从认知障碍患者转变为担心自身认知功能但没有认知损害的个体。不过,目前的记忆门诊并没有合适的流程和方案服务于这种新的对象群体。我们设想发展新的脑健康服务(brain health services,BHSs)来满足那些没有认知损害但担心自身认知功能的个体的健康需求。BHSs的任务包括:痴呆风险评估、痴呆风险沟通、降低痴呆风险和认知改善。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建立BHSs将面临的组织和结构挑战。

徐硕,贾杰[4](2022)在《基于生物学标志物的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通过对大脑施加脉冲磁场,引起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及神经电活动。近年来TMS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语言、吞咽、认知等功能障碍的康复评估和治疗中,是脑调控研究的一大热点。然而TMS作用于脑卒中的机制尚不明确,生物学标志物作为可测量的客观指标,常用于分析治疗效果。本文首先介绍TMS应用的理论基础,接着以治疗前后生物学标志物指标变化作为切入点,探讨TMS治疗脑卒中的疗效机制,从神经电生理、功能性核磁共振、组织细胞因子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四个角度出发,总结并归纳TMS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朱鹏,张志明,雍文兴,王功臣,呼永华,宋忠阳,吴亚娜,苏欢,杜婷婷[5](2021)在《外泌体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ch cancer, 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约占肺癌比例的85%,尽管NSCLC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和预后等对本病的认识较强,但因其早期特异性诊断标志物的缺乏、对放化疗药物的耐药及转移扩散迅速等原因,现已成为全球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外泌体(exosomes)是由微环境中的各种细胞分泌的直径30~100nm的外囊泡,含有核酸、蛋白质等,能传递microRNAs、脂类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并通过调节肿瘤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等途径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较大的潜在价值。本文就外泌体在NSCLC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周惠黠,刘欢,韩雪,聂胜洁,张荣平,于建云,李树华[6](2021)在《应用UPLC-QTOF-MS分析滇乌头碱中毒大鼠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滇乌头碱慢性中毒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变化,探讨滇乌头碱中毒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滇乌头碱大鼠中毒模型,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获得尿液代谢轮廓,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依据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1、变化倍数(fold change,FC)>3或<0.33、P<0.05筛选出与滇乌头碱毒性相关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通过MetaboAnalyst网站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同时观察相关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筛选出L-异亮氨酸等16个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主要涉及缬氨酸、亮氨酸与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降解,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丙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6条代谢通路。病理学研究可见滇乌头碱导致的大鼠神经系统、肝和心脏毒性病变。结论滇乌头碱可能通过影响氨基酸和糖代谢,产生神经系统、肝和心脏等毒性。

刘宝山,张辉,徐又佳[7](2021)在《骨质疏松症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进展》文中指出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越来越高,但发病机制依然比较复杂,相关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热点。目前,蛋白组学正逐渐被应用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领域,其优势在于蛋白是细胞功能的直接执行者,通过高通量、高自动化的组学技术,能够对直接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分子进行筛选,有助于厘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此外,蛋白组学分析结果可以为建立疾病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重要参考,也为一些新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或骨质疏松骨折预测手段的开发提供重要实验基础。本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骨质疏松症相关的蛋白组学研究文献,按物种和组织来源不同进行分类,对人体蛋白组学(包括单核细胞、血清血浆、外泌体和骨组织)和动物蛋白组学在骨质疏松症研究领域中的进展作文献梳理。此外,根据不同人种、性别和年龄等背景下的蛋白组学结果,本文针对一些重要差异蛋白在人体骨代谢过程或细胞体外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为骨质疏松症相关领域的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启发,为后续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潘锋,张浩臣[8](2021)在《生物学标志物指导心衰精准管理——访江苏省人民医院黄峻教授》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CIHFC)暨2021亚太心力衰竭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7月9日—11日在北京召开,年会设置了10个分会场,共38场论坛近200余个精彩讲题,内容涵盖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心肌病和心血管重症疾病相关领域内容。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介绍说:"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始终秉承专业的学术正脉,恪守‘大医精心,护佑病患’的服务宗旨和共创学术新篇章的理念。

聂雨,邓咏妍,张宾[9](2021)在《神经影像作为精神障碍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精神障碍是一类病因和机制不明确的疾病,会对患者造成终身的影响。寻找精神障碍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基于神经影像学分析大脑结构、功能及化学物质变化的异常,探索精神障碍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进展。本文拟从特定精神障碍的生物学标志、同一精神障碍的生物学亚型标志物及突破现有诊断标准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精神障碍的精准诊疗提供参考。

苗莉,韩卫[10](2021)在《肝脏疾病生物学标志物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高尔基体73(GP73)、总胆汁酸(TBA)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Ⅰ)在原发性肝癌(PHC)早期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模型,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宝应县人民医院及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PHC患者为肝癌组,5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50例乙肝患者为肝炎组;另外选择宝应县人民医院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组人员均进行血清肝脏疾病生物学标志物(包括IL-33、GP73、TBA、PIVKA-Ⅰ)检测,收集、比较并分析各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的计算值以比较相应检测指标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诊断效能。结果肝癌组IL-33、GP73、TBA和PIVKA-Ⅰ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和健康对照组[IL-33(ng/L):51.76±8.61比46.56±16.34、11.32±5.73、5.34±2.24,GP73(μg/L):269.62±43.42比215.54±26.15、123.42±14.67、55.60±25.67,TBA(μmol/L):41.57±17.64比30.42±9.74、15.47±7.64、3.24±1.64,PIVKA-Ⅰ(U/L):96.54±42.31比26.09±3.57、24.64±3.24、21.39±5.46,均P<0.05]。IL-33诊断PHC的AUC在各指标中最大,为0.935[95%可信区间(95%CI)为0.882~0.987],其次为TBA(AUC为0.914,95%CI为0.862~0.966)、PIVKA-Ⅰ(AUC为0.904,95%CI为0.833~0.975)、GP73 (AUC为0.842,95%CI为0.762~0.921)。单一指标中,IL-33诊断PHC的特异度最高,为100.0%;PIVKA-Ⅰ的敏感度最高,为88.0%。结论血清IL-33、GP73、TBA和PIVKA-Ⅰ等肝脏疾病相关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在PHC的早期诊断中均有一定临床意义,可用于PHC的诊断和肝脏受损程度的临床评估。

二、有关生物学标志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生物学标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预测心肌梗死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血液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的血液生物学标志物
    1.1 心肌肌钙蛋白
    1.2 脑钠肽和NT-pro BNP
    1.3 D-二聚体
    1.4 高敏C反应蛋白
    1.5 和肽素
2 近20年来新发现的血液生物学标志物
    2.1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
        2.1.1 炎症相关蛋白质
        2.1.2 基质重塑相关蛋白质
    2.2 非编码RNA
        2.2.1 微小RNA
        2.2.2 长链非编码RNA
        2.2.3 环状RNA
    2.3 其他
3 总结

(3)脑健康服务:组织、结构和实施的挑战——脑健康服务用户手册(第1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脑健康服务组织
    2.1 名称的含义
    2.2 用户
    2.3 任务
        2.3.1 痴呆风险评估
        2.3.2 痴呆风险沟通
        2.3.3 降低痴呆风险
        2.3.4 认知改善
    2.4 个体和专家
    2.5 初级和高级脑健康服务
    2.6 设施
    2.7 脑健康服务实施的环境
    2.8 相似的方案
3 脑健康服务的挑战
    3.1 公平和社会挑战
    3.2 个体干预和大规模人群干预
    3.3 持续性
    3.4 研究
4 讨论
    4.1 脑健康服务的未来
        4.1.1 痴呆风险评估
        4.1.2 痴呆风险沟通
        4.1.3 降低痴呆风险
        4.1.4 认知改善
    4.2 结论

(4)基于生物学标志物的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脑卒中后TMS应用的理论基础
    半球间竞争模型
    TMS的常用参数
TMS与神经电生理指标
    TMS治疗后MEP变化
    TMS治疗后RMT变化
    TMS治疗后脑电图变化
TMS与功能性核磁共振
    TMS治疗后BOLD信号及f ALFF变化
    TMS治疗后FC及脑网络变化
TMS与组织细胞因子
    TMS治疗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变化
    TMS治疗后神经递质及其他细胞因子变化
TMS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结语

(5)外泌体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泌体概述
    1.外泌体的起源、结构、组成及分布:
    2.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
二、外泌体在NSCLC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1.外泌体相关miRNA与NSCLC的诊断:
    2.外泌体相关蛋白质与NSCLC的诊断:
    3.其余外泌体相关内容物与NSCLC的诊断:
三、外泌体在NSCLC治疗中的作用
    1.外泌体所介导的肿瘤疫苗的开发:
    2.外泌体可抑制原癌基因表达:
    3.降低NSCLC细胞外泌体及其内容物的含量:
    4.外泌体可增强NSCLC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度:
四、展 望

(6)应用UPLC-QTOF-MS分析滇乌头碱中毒大鼠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动物分组及药液配制
    1.4 动物染毒与样品采集
    1.5 组织病理学检验
    1.6 UPLC-QTOF-MS分析
        1.6.1 样品处理
        1.6.2 UPLC-QTOF-MS分析条件
    1.7 数据处理
        1.7.1 峰物质鉴定
        1.7.2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组织病理学检验
    2.2 代谢组学研究
3 讨论

(7)骨质疏松症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标志物和蛋白组学
2 骨质疏松症领域人体蛋白组学研究
    2.1 单核细胞蛋白组学
    2.2 血清、血浆蛋白组学
    2.3 外泌体蛋白组学
    2.4 骨组织蛋白组学
3 动物骨质疏松症领域蛋白组学研究
4 小结

(8)生物学标志物指导心衰精准管理——访江苏省人民医院黄峻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为心衰诊治提供帮助
ST2具有重要价值
HFp EF诊断应以方便为宜
HFp EF治疗需关注的问题
专家简介

(9)神经影像作为精神障碍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定精神障碍的生物学标志
2 同一精神障碍的生物学亚型标志物
3 突破现有疾病的诊断
4 小结

(10)肝脏疾病生物学标志物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伦理学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不同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肝脏疾病相关生物学标志物水平比较
    2.3 IL-33、GP73、TBA和PIVKA-Ⅱ对PHC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四、有关生物学标志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骨关节炎滑膜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关键基因的验证结果[J]. 姚佳炜,徐雄峰,易鹏,邱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8)
  • [2]预测心肌梗死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血液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J]. 严静怡,陈业群.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2(01)
  • [3]脑健康服务:组织、结构和实施的挑战——脑健康服务用户手册(第1部分)[J]. 郑华光,李雯博,王瑞青,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2(01)
  • [4]基于生物学标志物的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徐硕,贾杰.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2
  • [5]外泌体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J]. 朱鹏,张志明,雍文兴,王功臣,呼永华,宋忠阳,吴亚娜,苏欢,杜婷婷. 医学研究杂志, 2021(11)
  • [6]应用UPLC-QTOF-MS分析滇乌头碱中毒大鼠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J]. 周惠黠,刘欢,韩雪,聂胜洁,张荣平,于建云,李树华. 法医学杂志, 2021(05)
  • [7]骨质疏松症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进展[J]. 刘宝山,张辉,徐又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10)
  • [8]生物学标志物指导心衰精准管理——访江苏省人民医院黄峻教授[J]. 潘锋,张浩臣. 中国医药导报, 2021(28)
  • [9]神经影像作为精神障碍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聂雨,邓咏妍,张宾. 巴楚医学, 2021(03)
  • [10]肝脏疾病生物学标志物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苗莉,韩卫.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1(03)

标签:;  ;  ;  ;  

生物标志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