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煤气转换为空混气时的供气方式及管网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韩一学[1](2017)在《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的实验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目前燃气行业的发展已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但随着城市供应气源种类的增多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燃气互换性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学习国内外燃气互换性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气源和灶具为例,通过大量实验来对国外互换性预测方法在我国的适应性进行实验研究与探索,旨在归纳概括出一套完善的适用于我国城市燃气互换性预测的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燃气互换性综合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在研究国内现有实验系统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民用大气式燃具,设计了一种用于实验室科研的燃气互换性综合实验系统,其由动态配气子系统、灶具性能测试子系统两部分组成。该实验系统配气精度高、配气灵活、连续可调、响应速度快,尤其在测定燃具适应域方面独具优势;解决了现有系统混气不均、滞后性大、排空浪费气源、占地面积大等问题。2.城市燃气互换域的实验研究。燃气互换域在预测燃气互换方面具有较好的直观性与准确性,因此在国际上应用范围广泛。本文采用德尔布方法,以北京市气源和典型燃气具为例,实验确定出北京市燃气互换域,为城市引进或掺混气源提供参考。3.LNG与管输气的互换性实验研究。LNG若直接进入城市燃气管网,常常会导致灶具出现CO排放超标等现象。本文以北京市典型燃气具为例,测试其分别在LNG与管输气不同掺混比例下的燃烧性能,确定出了可互换的临界掺混比例,使在该比例下,所有灶具燃烧性能表现良好,从而使我国顺利地实现LNG与管输气的互换,避免出现过高的成本转换问题。4.A.G.A和Weaver指数法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美国A.G.A36号公告法和Weaver指数法,在我国的适应性已遭到质疑,因此以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等各大省市的气源和典型燃气具为例,通过大量实验对A.G.A和Weaver指数法在我国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修正了其中部分指数极限。
赵伟[2](2013)在《沼气掺混天然气使用的互换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天然气的用户和用量也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大中规模养殖场的兴起,禽畜粪便、工业废水等难以处理。如果能利用人畜粪便、工业废水等制取沼气,与管网天然气、LNG等进行掺混,作为调峰气源使用,不但能增加一种城镇气源,还实现了废物利用,响应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策。相比于其他燃气,沼气资源原料来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循环利用,规模可大可小。根据这些特点和优势,将其与其他燃气掺混利用,可以弥补天然气的消费缺口,作为燃气调峰的手段和实现城乡统筹的抓手。用华白数法、燃烧势法、A.G.A法和韦弗指数法等互换性判定方法研究了沼气掺混重庆天然气、沼气掺混澳洲LNG两种情况下的互换性问题。将沼气组分简化为60%CH4+40%CO2,分别将不同掺混比例的沼气+重庆天然气,沼气+澳洲LNG作为置换气,与12T天然气(基准气)进行理论计算。当某一掺混比例下的互换性判定指数超出其允许的范围,即认为沼气的掺混比例已达到允许的掺混上限。研究结果表明:华白数法、燃烧势法、A.G.A法和韦弗指数法允许的沼气掺混上限分别为21.6%,12.8%,6.68%,6%。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编制了燃气互换性计算软件,解决其他燃气之间的互换性计算问题。以理论计算为基础,对沼气与重庆天然气的混合气在天然气灶具上进行燃烧特性实验,研究沼气以不同的比例混入重庆天然气后的燃烧火焰特性,热效率,热负荷和烟气成份等。研究结果表明:当沼气的掺混比例不超过16%时,各项指标都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在本生灯上进行掺混沼气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实验,研究混入沼气后火焰高度、火焰传播速度等的具体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一次空气系数相同时,混合气(84%重庆天然气+16%沼气)比100%重庆天然气的火焰传播速度降低9%左右。以某存栏量1200头的奶牛养殖场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为例,分析了其将所产沼气并网利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该工程每年可盈利41.33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其沼渣、沼液是优质农作物肥料,绿色环保。
施政[3](2011)在《贵阳市城市燃气气源结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贵阳市燃气供应和燃气资源情况,提出了该城市燃气结构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措施。
高文学[4](2010)在《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燃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我国的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基于互换性原理的配气技术;进行燃气互换性综合测试实验系统平台的设计、建设、装配与调试,测定典型燃气具适应域;并提出未来工作的展望。燃气互换性理论及应用研究,理论上采用了综合分析、对比论证和归纳研究方法;实验上采用建立实验装置,进行探索性实验的方法。通过动态实时流量测控技术,建立不同燃气具燃烧性能曲线的测定装置,得出典型燃气具的燃气适应域和典型城市的燃气互换域。根据不同配气方法得出的置换气和基准气的燃烧工况,推出了影响试验配气的主要燃烧特性指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理论方面的研究。城市燃气互换性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包括城市燃气气源的互换性和燃气用具的气质适应性。本文介绍了燃气组分变化对燃气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影响燃烧火焰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燃气互换性判别方法;并分析了与燃气互换性有关的主要燃烧特性指数。2.燃气互换性测试实验研究。研发了燃气具适应性测试实验系统与装置,建立了多气源互换性及燃气具气质适应性测试实验平台;实验确定了燃气具的气质适应性区间,提出了城市燃气互换域的确定方法;开发出实时连续、流量可调可控、燃气组分随机调整、无需缓冲罐,自动化、小流量配制各种燃气,进行燃气具燃烧特性测试的实验装置。该系统与装置形成了量化燃气具设计质量、性能测试的实验手段,为我国燃气具行业的产品设计和质量评定、技术升级提供了实验测试平台。3.基于互换性原理的燃气配气技术研究。基于互换性原理,对传统的燃气配气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其局限性;对燃气实验配气方法提出了修正,并进行实验测试和验证;建立了“多组分、多指数”的配气实验方法。指出:燃气互换性的主要特性指数可以选择华白数W、燃烧势CP、黄焰指数Ij。
管延文[5](2010)在《生物质制燃气及其城镇供应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的燃气供应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质能源具有分布广、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化石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生物质燃气作为小城镇气源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以不同生物质原料为对象,在自行设计的上吸式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生物质的热解、水蒸气气化及催化气化实验研究,探讨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气化特性;建立了以生物质微米燃料为热源的外热式生物质热解催化气化工程示范系统,探讨其工程应用推广价值;对生物质燃气城镇供应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为生物质燃气在小城镇供应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自制的电热式热解气化炉和催化气化炉,分别对城镇固体有机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及木屑等生物质原料进行热解催化气化实验研究,探讨生物质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原料为城市生活垃圾时气体产量可达到1.97Nm3/kg,产生的焦油可完全消除,H2、CO、CH4在生成物的含量分别达到了50.8%、9.32%和13.3%,热值最高达24.4 MJ/m3;当反应原料为木屑时,产气量达到1.80Nm3/kg,焦油含量最低2.9%, H2、CO、CH4的含量分别达到49.6%、10.4%和12.2%,热值可以达到20.2 MJ/m3。(2)建立生物质气化小城镇供应示范工程,采用外热式热解催化气化工艺,研究利用生物质微米燃料加热生物质热解催化气化炉,生产中热值燃气的可行性。运行结果显示,燃烧室温度可达1100℃,气化室、催化室温度达800~900℃,能够满足工艺要求。系统气化效率可达80%,燃气成分、热值、焦油含量等能够满足城镇燃气要求。(3)利用图论及数学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计算效率高、适用性好、计算稳定、对初值要求低的管网分析数学模型。研究表明,牛顿节点法模型及牛顿管段方程法模型是两种较理想的模型,二者都有数据准备量少、只涉及节点-管段关联矩阵、对初值要求低、计算较稳定、收敛性较好等优点。据此模型开发的燃气管网分析软件,可为城镇燃气管网的设计、运行调度、管网改造等提供技术保障。(4)分析探讨城镇生物质燃气供应的不同模式,对1千户至1万户不同规模、不同管网结构的城镇输配管网系统的压力工况进行研究,确定各类城镇的管网压力级制、供气方式。研究表明,3000户以下的小城镇可采用低压管网系统供气,对于较大的城镇,生物质燃气可与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混合供应。(5)讨论生物质燃气与焦炉煤气、天然气等常规燃气之间的互换性问题及燃具的适应性问题,研究表明,上述三种燃气没有互换性,生物质燃气作为城镇燃气时,应采用专用燃具;若利用其它燃具加以改造,除了对喷嘴需要更换外,对火孔部位也要进行调整,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生物质燃气作为城镇气源及其供应系统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
左永亮[6](2007)在《包头市天然气配气管网(含CNG加气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包头市能源消耗仍以煤炭和燃油为主,能源结构欠合理,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煤炭和燃料需求缺口逐年上升,2004年后煤炭和汽油涨价幅度超过40%,能源的供应逐渐成为制约包头经济发展的瓶颈。1997年市区主要空气污染物、TSP、氮氧化和物、CO的年日均值分别为0.1毫克/立米、0.44毫克/立米、0.049毫克/立米、4.536毫克/立米,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日均超标率分别为18.36%、82.08%、3.12%、38.72%。可见包头市的城区环境空气已严重污染。包头市的大气污染以煤烟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为主,全市年耗煤量近1100万吨,烟尘排放量152998吨/年,粉尘排放量74546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563吨/年,氟化物排放量15.3吨/年,CO排放量71400吨/年,属重度污染城市,大气环境亟待解决。包头市的城市燃气发展始于1980年,是利用包钢焦化厂的副产品——焦炉煤气,经二次净化输送给城市用户,热值较低为4200千卡/立米。2004年底包头市燃气公司已为一机、二机、铝厂等工业用户提供天然气,并将液化石油气混空气民用户2万户和部分公建用户置换为天然气用户。效果良好。天然气入包,优先解决居民及公共建筑用气,积极发展工业用气,并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项目。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在我国储量较大,包头市天然气的引入正是“西气东输”组成部分之一,它将为包头市提供高效清洁的能源,无论工业、民用,还是公共事业都将受益非浅。本论文研究包头市城市现状,充分考虑包头市的现有燃气输配系统能力及利用情况,结合远期和近期发展情况,使研究结果满足安全、均衡、平稳的供气要求。另外,运用项目投资分析方法,以项目经济上合理,运行系统达到较先进水平为目标,分析了项目投资效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国家计委和内蒙古关于天然气的总体规划的若干文件,并调阅了包头市燃气总公司提供的相关图纸、档案、生产经营状况汇总资料等,咨询了燃气设备的合格供货商,并对行业内兄弟单位的天然气输配系统运行和改造活动进行了调研。
陈放,汪欣荣[7](2007)在《绍兴天然气利用与转换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绍兴天然气利用工程和管网改造转换的一些情况,并对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徐良,李颜强[8](2006)在《城市燃气工程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城市燃气工程技术发展概述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加快发展城市燃气和节能政策的指导下,城市燃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城市燃气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是确定了以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城市燃气的方针。合理利用能源、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促进了城市燃气较快的发展, 建成了一批以余气利用为主的节能项目。第二是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国家准许进口液化石油气并且无配额的限制。在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和缺能地区首先使用进口液化石油气。1999年用于城镇的进口液化石油气超过500万t。国内和国外两个液化石油气资源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成为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
颜志山[9](2005)在《天然气转换与储气方案的分析》文中提出分析了厦门市现有气源(液化石油气混空气)向天然气转换后,燃气灶具、输配管网、调压装置再利用的可能性,对储气方式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推荐了高压球罐与高压、次高压管道相结合的储气方案。
徐晓斌,王杏芳[10](2005)在《杭州市燃气气源转换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探讨了气源转换时原有输配系统的管道设施、调压设备、计量设备、用气设备与天然气系统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分析了天然气门站置换、天然气置换空混气和人工煤气等气源置换技术。
二、水煤气转换为空混气时的供气方式及管网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煤气转换为空混气时的供气方式及管网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的实验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我国城市燃气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 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基础 |
1.2.1 燃气互换性与燃具适应性 |
1.2.2 燃气互换理论相关参数介绍 |
1.2.3 燃气互换性技术研究现状 |
1.2.4 主流燃气互换性方法分析 |
1.2.5 燃气互换性判定方法的比较 |
1.3 我国燃气配气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1 传统燃气配气技术 |
1.3.2 新型燃气配气方法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燃气互换性综合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
2.1 实验系统介绍 |
2.2 实验系统装置与原理 |
2.2.1 动态配气子系统 |
2.2.2 灶具性能测试系统 |
2.2.3 实验系统主要设备 |
2.3 实验系统测试 |
2.3.1 实验系统精度测试 |
2.3.2 实验系统响应度测试 |
2.4 实验系统优缺点分析 |
2.4.1 国内外现有配气系统 |
2.4.2 本实验系统优缺点评价 |
第3章 北京市燃气互换域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目的与内容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内容 |
3.2 实验准备 |
3.2.1 配气原料气的选择 |
3.2.2 样本灶的选择 |
3.2.3 北京市气源性质参数数据库的建立 |
3.3 实验步骤 |
3.3.1 初始状态调节 |
3.3.2 极限工况点的测定 |
3.3.3 极限曲线的测试流程 |
3.4 实验结果 |
3.4.1 灶具1实验 |
3.4.2 灶具2实验 |
3.4.3 灶具3实验 |
3.4.4 灶具4实验 |
3.4.5 灶具5实验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5.1 灶具性能评价 |
3.5.2 北京市多气源互换性判定 |
3.5.3 我国燃烧势公式的研究 |
3.6 实验结论 |
第4章 LNG与管输气的互换性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的与方案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方案 |
4.2 测试方法 |
4.2.1 灶具热负荷的测定 |
4.2.2 灶具热效率的测定 |
4.2.3 干烟气中CO含量的测定 |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热负荷变化 |
4.3.2 热效率变化 |
4.3.3 灶具CO排放性能变化 |
4.4 实验结论 |
第5章 A.G.A和Weaver指数法的适应性研究 |
5.1 实验目的与方案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方案 |
5.2 理论预测结果 |
5.3 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1 测试CO排放与Weaver指数预测结果对比 |
5.3.2 离焰指数预测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 |
5.3.3 热负荷指数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 |
5.4 实验结论 |
5.5 各地区A.G.A和Weaver指数法适应性研究结果比较 |
5.5.1 A.G.A和Weaver指数法在广东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
5.5.2 A.G.A和Weaver指数法在上海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
5.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沼气掺混天然气使用的互换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沼气并入天然气管网使用可行性分析 |
1.2.1 中国沼气应用现状 |
1.2.2 中国当前主要气源及互换性问题 |
1.2.3 沼气并入天然气管网使用的优越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沼气并网技术 |
1.3.2 “沼气+其它燃气”互换性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沼气掺混其他气源使用互换性理论计算 |
2.1 研究方法概述 |
2.2 指数法互换计算 |
2.2.1 华白数计算 |
2.2.2 燃烧势计算 |
2.2.3 A.G.A 法计算 |
2.2.4 韦弗指数法 |
2.2.5 判定结果分析 |
2.3 燃气互换性计算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沼气掺混重庆天然气燃烧试验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CO_2掺混方式 |
3.2.1 掺混比例控制方法 |
3.2.2 控制方法的比较选择 |
3.2.3 混气方案的确定 |
3.2.4 混气装置的设计 |
3.3 试验系统简介 |
3.3.1 试验控制系统 |
3.3.2 试验测试系统 |
3.4 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 |
3.4.1 小气体流量计 |
3.4.2 烟气分析仪 |
3.4.3 其他仪器设备 |
4 沼气掺混重庆天然气燃烧试验及结果分析 |
4.1 沼气掺混重庆天然气燃烧特性试验及数据分析 |
4.1.1 掺混沼气对一次空气系数的影响 |
4.1.2 掺混沼气对火焰状态的影响 |
4.1.3 掺混沼气对热负荷的影响 |
4.1.4 掺混沼气对热效率的影响 |
4.1.5 掺混沼气对烟气成份的影响 |
4.2 沼气掺混重庆天然气燃烧火焰稳定性研究 |
4.2.1 火焰稳定性试验 |
4.2.2 掺混沼气燃烧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5 沼气混入天然气管网的方法与经济性评价 |
5.1 掺混方法 |
5.1.1 常见的燃气掺混装置 |
5.1.2 沼气与天然气的掺混方法探究 |
5.2 案例分析 |
5.2.1 经济效益评价 |
5.2.2 环境及社会效益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建议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互换性软件计算结果 |
B. 试验装置及数据表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贵阳市城市燃气气源结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燃气市场现状 |
1.1 基础设施 |
1.2 市场现状 |
1.3 管道煤气气源供应与需求矛盾 |
2《贵阳市城市燃气发展规划》气源规划方案 |
3 将进入贵州省的天然气资源和管线建设情况 |
3.1 将入黔的天然气资源情况 |
3.2 缅甸-中国天然气项目管线建设 |
3.3 宁夏中卫-贵阳天然气项目管线建设 |
4 贵阳市气源结构发展建议 |
5 落实贵阳市气源结构发展建议, 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
5.1 充分利用现有煤制气资源, 保障民生需求 |
5.2 充分利用现有的液化天然气资源, 培育好天然气市场 |
5.3 制定燃气利用规划, 合理配置天然气与煤制气资源 |
5.4 大力发展煤化工, 利用好煤制气资源 |
5.5 积极配合国家和贵州省, 落实好入黔天然气资源 |
5.6 高度重视, 做好天然气引进的前期工作 |
5.7 燃气供应企业多元化, 保障燃气供应 |
(4)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研究背景概述 |
1.1.2 城市燃气发展趋势 |
1.1.3 燃气具适应域与燃气互换域概述 |
1.1.4 研究必要性 |
1.2 我国城市燃气基本分类 |
1.2.1 我国的燃气分类概况 |
1.2.2 我国的燃气分类标准概况 |
1.2.3 我国各地气源的基本参数及特性 |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本文选题目的 |
1.3.2 具体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研究主要意义 |
第二章 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分析 |
2.1 燃气燃烧火焰特性研究 |
2.1.1 预混可燃气的燃烧 |
2.1.2 预混火焰稳定机理分析 |
2.2 燃气互换性技术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情况 |
2.2.2 国内情况 |
2.3 与燃气互换性相关的主要燃烧特性指数分析 |
2.3.1 燃气热值 |
2.3.2 燃气密度和相对密度 |
2.3.3 燃气燃烧理论空气量 |
2.3.4 燃气华白数 |
2.3.5 燃气火焰传播速度 |
2.3.6 燃气燃烧势 |
2.3.7 黄焰指数和结碳指数 |
2.4 燃气互换性方法理论分析 |
2.4.1 美国常用的燃气互换方法 |
2.4.2 法国——德尔布(Delbourg)指数法 |
2.4.3 英国——燃气互换性判别法 |
2.4.4 其他国家的燃气互换性方法 |
2.4.5 常用的互换性方法比较和分析 |
2.5 燃气互换性指数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气互换性测试实验系统 |
3.1 实验目的与意义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意义 |
3.2 实验系统原理 |
3.2.1 实验方法和思路 |
3.2.2 实验系统原理 |
3.3 实验内容与装置 |
3.3.1 实验内容 |
3.3.2 实验系统主要设计参数 |
3.4 实验流程设计 |
3.4.1 实验准备 |
3.4.2 实验测试流程 |
3.4.3 实验工作流程图 |
第四章 燃气互换性测试实验研究与分析 |
4.1 实验系统测试精度 |
4.1.1 两组原料气运行时系统精度测试 |
4.1.2 三组原料气运行时系统精度测试 |
4.1.3 四组原料气运行时系统精度测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灶具1 实验 |
4.2.2 灶具2 实验 |
4.2.3 灶具3 实验 |
4.2.4 灶具4 实验 |
4.2.5 灶具5 实验 |
4.3 燃气配气区间研究 |
4.3.1 CH_4、H_2、N_2三组分配气区间 |
4.3.2 C_3H_8、H_2、N_2三组分配气区间 |
4.3.3 n-C_4H_(10)、H_2、N_2三组分配气区间 |
4.3.4 i-C_4H_(10)、H_2、N_2三组分配气区间 |
4.3.5 CH_4、C_3H_8、n-C_4H_(10)、i-C_4H_(10)等三组分共同配气域 |
4.3.6 小结 |
4.4 实验研究结论 |
4.4.1 燃气燃烧特性参数的适用性 |
4.4.2 燃气具的共同燃烧适应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互换性原理的燃气配气技术研究 |
5.1 燃气试验配气的理论 |
5.1.1 燃气配气的研究现状 |
5.1.2 传统的燃气配气技术 |
5.2 配气试验与分析 |
5.2.1 配气试验技术方案 |
5.2.2 配气试验系统及仪器 |
5.2.3 燃气具燃烧器的配气燃烧试验 |
5.2.4 燃气配气燃烧试验综合结论 |
5.3 燃气配气三指数公式的提出 |
5.3.1 互换性理论在燃气配气中的应用 |
5.3.2 燃气配气的三指数公式 |
5.4 燃气配气计算方法的实验验证 |
5.4.1 不同指数控制配气方法的实验测试 |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本文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生物质制燃气及其城镇供应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能源与生物质能 |
1.2 生物质制气技术及应用概况 |
1.3 城镇燃气供应技术概况 |
1.4 本文研究背景 |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生物质制燃气实验研究 |
2.1 实验物料 |
2.2 实验装置和过程 |
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外热式生物质水蒸气催化气化工艺研究 |
3.1 生物质制气概况 |
3.2 生物质气化生产城镇燃气存在的技术问题 |
3.3 以微米燃料为热源的外热式生物质制城镇燃气工艺研究 |
3.4 示范工程 |
3.5 本章小结 |
4 燃气管网分析与软件开发 |
4.1 管网分析的理论基础 |
4.2 燃气管网分析的数学模型 |
4.3 节点法数学模型的管网分析 |
4.4 管段方程法数学模型的管网分析 |
4.5 管网分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生物质燃气城镇输配系统研究 |
5.1 引言 |
5.2 小城镇生物质燃气输配系统研究 |
5.3 生物质燃气与其它燃气掺混供应 |
5.4 本章小结 |
6 生物质燃气的互换性研究 |
6.1 大气式燃烧器的运行特性 |
6.2 生物质燃气与现有常规燃气的互换性 |
6.3 生物质燃气燃具的适应性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包头市天然气配气管网(含CNG加气站)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包头市概况及研究内容 |
1.1 城市人文地理简介 |
1.1.1 城市概况及城市人口规模 |
1.1.2 城市能源供应及环境现状 |
1.2 城市燃气现状 |
1.2.1 焦炉煤气 |
1.2.2 天然气 |
1.2.3 液化石油气 |
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3.1 改变能源结构的需要 |
1.3.2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需要 |
1.3.3 建设文明城市的需要 |
1.4 工程建设内容、投资及建设进度 |
1.4.1 工程规模 |
1.4.2 工程建设内容 |
1.4.3 工程建设进度 |
2 气源基础数据 |
2.1 气源简介 |
2.2 长庆气田第二净化厂天然气产品的基本参数 |
2.3 供气压力及调峰 |
3 用气市场、用气量及储气量 |
3.1 供气范围 |
3.2 供气原则 |
3.3 各类用户用气量指标 |
3.3.1 城市管网用户用气指标 |
3.4 各类用户用气不均匀系数 |
3.4.1 各类用户用气月不均匀系数 |
3.4.2 各类用户日用气不均匀系数 |
3.4.3 各类用户时用气不均匀系数 |
3.5 各类用户用气量调查统计 |
3.5.1 城市管网用户 |
3.5.2 天然气加气站汽车(出租车、公交车、小轿车) |
3.6 各类用户年用气量计算 |
3.6.1 城市管网用户用气量 |
3.6.2 天然气加气站用气量 |
3.7 用气量平衡 |
3.8 储气量及储气方式的确定 |
3.8.1 储气系数的确定 |
3.8.2 储气量 |
3.8.3 储气方式的确定 |
4 输配系统 |
4.1 压力级制的确定 |
4.2 输配系统组成及工艺流程 |
4.2.1 输配系统组成 |
4.2.2 工艺流程 |
4.3 供气方式 |
5 天然气门站 |
5.1 简述 |
5.2 包钢门站 |
5.2.1 站址 |
5.2.2 工艺设计 |
6 高压管道设计原则 |
7 高中压调压计量站设计 |
8 中压输配管网 |
8.1 概述 |
8.2 流程及压力级制 |
8.3 管材 |
8.4 调压设施 |
9 燃气置换和管网改造工程 |
9.1 现状人工煤气输配系统的改造和利用 |
9.1.1 压力级制及供气方式 |
9.1.2 储气设施 |
9.1.3 调压设施 |
9.1.4 管材 |
9.1.5 附属设施 |
9.1.6 用户设施 |
9.2 燃气置换工程 |
9.2.1 置换天然气工程的基本程序 |
9.2.2 转换起点方案 |
10 CNG汽车加气站 |
10.1 概述 |
10.2 CNG母站 |
10.2.1 母站选址与布局 |
10.2.2 母站规模 |
10.2.3 母站总图与建筑 |
10.3 CNG加气子站 |
10.3.1 CNG加气子站选址及布局原则 |
10.3.2 加气子站设计规模 |
10.3.3 子站工艺流程 |
10.3.4 子站总图与建筑 |
11 工程进度安排 |
12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12.1 投资估算 |
12.1.1 编制依据 |
12.1.2 编制内容 |
12.1.3 有关说明 |
12.2 资金筹措 |
13 财务分析 |
13.1 编制依据 |
13.2 基础资料 |
13.2.1 成本费用 |
13.2.2 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 |
13.2.3 利润分配 |
13.3 财务分析 |
13.3.1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
13.3.2 清偿能力分析 |
13.3.3 盈亏平衡分析 |
13.3.4 敏感性分析 |
1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7)绍兴天然气利用与转换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绍兴天然气工程介绍 |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3.1 天然气的供气指标问题 |
3.2 天然气项目的政策问题 |
3.2.1 工程建设 |
3.2.2 市场拓展 |
3.2.3 销售价格 |
3.3 天然气管道保护的法律依据 |
3.4 天然气转换的技术问题 |
3.4.1 关于过渡气源和应急气源 |
3.4.2 原有输配系统的利用改造 |
(1)管网压力级制的确定 |
(2)地下燃气管道的改造 |
(3)地上与户内管道的改造 |
(4)调压、计量系统的更换及改造 |
(5)燃器具系统的改造 |
3.4.3 天然气转换的区域划分 |
4 结语 |
(9)天然气转换与储气方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气源的互换性分析 |
2 输配管网的适用性分析 |
① 工艺流程 |
② 压力级制 |
③ 管网的置换 |
④ 调压与计量装置 |
3 储气方案 |
① 储气方式的确定 |
② 高压干管管径的确定 |
③ 高压管道材质的选择及壁厚的确定 |
④ 储气方案的经济比较 |
4 结论 |
(10)杭州市燃气气源转换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网、设施接纳天然气的可行性分析及改造 |
1.1 管网、设施 |
1.2 调压设备 |
1.3 计量设备 |
1.4 用气设备 |
2 天然气置换 |
2.1 门站的置换 |
2.2 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 |
2.3 天然气置换空混气 |
3 结论和体会 |
四、水煤气转换为空混气时的供气方式及管网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的实验研究与应用[D]. 韩一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2]沼气掺混天然气使用的互换性问题研究[D]. 赵伟. 重庆大学, 2013(03)
- [3]贵阳市城市燃气气源结构发展研究[J]. 施政. 城市燃气, 2011(06)
- [4]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及应用研究[D]. 高文学. 天津大学, 2010(05)
- [5]生物质制燃气及其城镇供应系统的研究[D]. 管延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6]包头市天然气配气管网(含CNG加气站)工程可行性研究[D]. 左永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9)
- [7]绍兴天然气利用与转换若干问题研究[J]. 陈放,汪欣荣. 城市燃气, 2007(06)
- [8]城市燃气工程篇[A]. 徐良,李颜强.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9]天然气转换与储气方案的分析[J]. 颜志山. 煤气与热力, 2005(06)
- [10]杭州市燃气气源转换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 徐晓斌,王杏芳. 城市燃气,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