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 - 欧洲领先的金融和商业电视频道

CNBC - 欧洲领先的金融和商业电视频道

一、CNBC——欧洲领先的财经商业电视频道(论文文献综述)

魏兵[1](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李宇[2](2019)在《印度电视业发展现状研究(上)》文中提出印度是亚洲重要的国家,经济规模大,人口总数多。印度电视业作为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电视频道总数从2003年的120个增加到了2017年的892个,公营的杜达山电视台和私营的Zee传媒公司都颇具影响力。印度付费电视业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都较大,订户总数有望从2016年的1.77亿增长到2021年的2.15亿。

陈若萱[3](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指出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杨保达[4](2013)在《全媒体时代电视财经新闻生产研究 ——以第一财经频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媒介融合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地席卷全世界,国外财经新闻业在融合媒体技术影响下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发展模式,而在全球性媒介融合进程中,我国电视财经媒体在全球财经媒体融合发展知识地图坐标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当国内传统新闻业仍然深深嵌入在传统媒介结构与文化的土壤里,同时又不得不转身汇入融合新闻业的潮流趋势时,该如何审视媒介融合实践未竟的焦虑与悖论语境,融合研究应当如何有效介入并找到其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本研究把广电全媒体融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同时引入技术的维度,全面、深入探究国内融合新闻业的全媒体新闻模式,即电视业转型为全媒体的身份建构、布局运作理念、新闻生产模式、机制与新闻理念的变革,也就是在传统新闻业既有发展模式突破之上的融合新闻业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建构。第一财经广电全媒体集团发展所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背景下的媒体构造,用户体验得到空前的强化,第一财经全媒体集团如何紧扣时代脉搏,准确把握受众需求,在强化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进行新闻生产流程的再创造、融合机制的再创新,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全媒体新闻生产具有个性化订制:聚合新闻内容、即时性获取:跨界新闻平台、全景式体验:新闻时空观等三重面相。第一财经在从“媒体全”到“全媒体”的新闻生产战略布局中,应更加注重理念创新: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的用户体验驱动:流程再浩,从“时间板块”到“全媒体终端”的聚合生产导向.组织协同:从“台网互动”到“3.0新闻”的全媒体融合理念;体制创薪:从“集权制”到“放权制”的权力扁平化机制等方面的创新。第一财经在走向全媒体过程中所做出积极探索,或将对国内其他传媒集团在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而广泛的借鉴意义。

赵民[5](2012)在《对香港免费电视牌照增发过程的分析——兼论香港广播电视规制的特点》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香港提供本地免费电视广播服务的机构现状与特点进行详细的梳理(也兼顾收费电视服务及作为政府电台的香港电台的特殊情况);并对香港电视("城电")、奇妙电视(香港有线)、电视娱乐(电盈)在免费电视牌照申请过程,及通讯管理局(广管局)的决策延宕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尝试对香港电视广播的规制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度阐释。

李勇[6](2012)在《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围绕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生产的特征、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展开。鉴于电视新闻具有典型的舶来品的特征,因此论文一开始首先理清电视新闻的生产特点、新闻价值观、与社会的关系等,以说明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电视新闻的生产也带有鲜明而强烈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因为它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最为典型的大众传播特点,在生产中因此将全社会所有人群都纳入了进来。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我国电视新闻生产因为国情的不同和历史发展轨迹的差异进行界定,指出我国电视新闻生产在政治占位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这一特点既是一种天然优势,又因为隶属于政治场域而致使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化资本尚处在进一步建构过程中。尽管这一文化资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资本作用下得以逐步加强,并因此在新闻专业主义建构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中争夺自主权的艰难和曲折依然很显着,因此表现出多种资本之间复杂的张力。就在电视新闻的文化资本尚处较为脆弱的阶段,新媒体裹挟着技术和资本的力量在全球化迅速蔓延,致使全球传播呈现出一定的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国处于保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对新媒体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因此资金人才等优势助推互联网迅速发展。国内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以及社交网络比如微博的发展速度和模式迅速构建出一种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其资本力量呈现出转化为政治力量之势,但是对社会的影响形成两种态势,所以对电视新闻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放眼域外,BBC、CNN等全球新闻频道在新媒体时期已作出迅速反应,通过梳理其整合策略,发现它们的一系列反应彰显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期的作用,尽管不同的电视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着电视新闻生产具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总体而言,考察它们与新媒体的合作、融合之道,会发现它们总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与专业化方面保持着创意优先和善于管理的现代化传统。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和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都引起了我国电视新闻生产所处社会的新的变化,这使得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的意义格外重大,尤其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政治经济事件,通过承担起引领民众完成社会启蒙的重任,以促进文化资本的进一步加强并由此巩固已经拥有的政治资本。这是一条迫在眉睫能够获得双赢的路径,这一合作路径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互动和机制层面的融合,更需要从内容层面介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使我国电视新闻生产在社会转型期面对来自民营和境外资本的新媒体挑战之时依旧能够在权威性和公信力建构方面发挥主动性,发挥社会冲突缓冲带的主导作用。

于玉娇[7](2012)在《我国电视制播分离改革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广电制播分离改革是我国广电行业在保障国家主流媒体对主流价值和舆论导向的控制下,以活化广电生产制作机制、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媒体品牌力量、增强国际传播力为改革目标,并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广电体制改革。按照宏观决策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全国范围的广播电视制播分离体制改革正逐步进入实质性阶段。作为此项改革的领跑者,上海、湖南等地通过高层调整、集团改制,积极有效地推行以“局台分离”为核心的制播分离改革,紧随其后,其他省级广播电视台也围绕制播分离改革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首先套用SWOT分析模式,剖析我国广播电视业进行制播分离改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尤其注重改革新变量“三网融合”对制播分离改革产生的影响。随着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增强,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滞后,深受国内外各方面力量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业内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体制壁垒制约电视台进入经营市场,电视节目同质化、低俗化现象严重,受到受众和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质疑。诸多矛盾最终将焦点集中于管理体制和制播体制上。分析认为改革我国电视业制播制度,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是内外环境共同推动下的迫切要求。其后加入比较分析法,分别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这三个广播电视产业发达国家的体制模式及体质改革路径,以及我国制播改革成果突出的三家广播电视台(集团)(分别是湖南广电、上海文广和江苏广电),比较分析得出我国进行制播分离改革的优势劣势和特殊性。通过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的组织形式、制播历史等要素的分析,借鉴国外制播经验,最后一部分对我国广播电视改革路径提出有效的改革路线和改革建议。

杨文延[8](2011)在《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海外本土化战略研究 ——以美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广播电视产业属于媒体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但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必然要通过我国广播电视产业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中国广播电视产业需要“走出去”。本土化是实现广播电视对外有效传播的关键因素。从产业层面出发,探讨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海外本土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以提高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在国外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为目标,界定广播电视产业本土化战略概念,对本土化战略进行分类,探讨企业资源能力因素和制度因素在本土化战略选择中的影响作用,提出本土化战略选择的影响框架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和基础条件,探讨了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竞争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开展中美企业资源能力的比较分析,并设计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进入美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方案。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抓住广播电视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以国际商务理论和国际市场营销学为理论基础,给出广播电视产业本土化概念,围绕内容创作和发行两个价值链主要环节划对本土化进行类型划分,并进行内在属性分析。(2)以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和基于制度的战略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影响广播电视产业海外本土化战略选择的因素框架集,详细探讨了各因素的具体影响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8种不同程度的内容本土化和分销本土化的组合策略,并分别探讨不同组合策略所对应的匹配条件。紧接着,研究以发展中国家广播电视产业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战略联盟在企业本土化经营中使用的合理性和从理论上设计了具体的运作方式。(3)选取典型企业,分析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和归纳所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广播电视产业国际化竞争力是国际化经营的基础和条件,站在基于产业的战略观视角,以波特钻石体系为理论模型,对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分析,识别出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层面的优势和劣势。(4)对美国市场的竞争环境从市场潜力、行业结构作用力、消费者行为、文化环境和政府管制环境五方面展开分析,识别出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在美国经营可能遇到的机会和威胁。(5)以美国主流广播电视网和中国主要电视台为研究对象,围绕频道进入资源、内容产品资源、股权为基础的资源、财务资源实力、多功能经验、观众资源知识、新技术经验和国际化经验8个方面,开展了中美广播电视企业资源能力的比较分析。研究指出,中国主要广播电视企业与美国主流广播电视网相比在资源能力上存在着绝对劣势。(6)根据第三章的本土化战略选择因素框架集,围绕美国制度环境特点、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资源能力距离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中国企业在美国本土化战略构想。研究给出“三阶段”本土化部署。围绕“三阶段”本土化部署,研究对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实施本土化战略所需采取的战略联盟进行设计。研究认为已进入中国市场且与中国企业有合作经历的美国主流广播电视网将是比较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最后,研究从知识要素投入、组织结构本土化支持和政府支持三方面对本土化战略的辅助环节支持体系进行设计。

王嘉[9](2010)在《双重矛盾下中国公共电视发展新思路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初,央视虎年春晚的“广告门”事件,一时间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主要话题。有关广告的争论,引发了人们对公共电视的再次关注。而在法国,为抵制商业势力的侵害,法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进行以“禁播广告”为主的公共电视改革。中外对于广告的不同争论,引发了我国公共电视发展问题的讨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有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泛娱乐化”倾向日渐凸显、对于弱势群体及弱势文化的忽视急需要公共电视的出席。同时,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关注,以及我国社会公共领域建设的需要,同样在呼唤着公共电视的出现。同样,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为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公共电视的发展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阶段。然而,现实中中国公共电视却仍在缺席中。中国公共电视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呈现出一种“共时”的特点。这种“共时性”是指,在当前中国社会中,公共电视同时面对着必要性与缺位性的矛盾(公共电视体制初建的问题)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市场化、数字化冲击下公共电视如何发展的问题)。尽管有公共频道、公共栏目的存在,但这种缺乏体制保证和社会影响力的模式,却很难实现公共电视的功能。同时,中国公共电视发展中遇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化与数字化的冲击,使得中国公共电视发展的矛盾,更难解决。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套中国化的公共电视体制,即通过有选择、有步骤的禁播广告的方法,并积极进行数字化的改革,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双重网络覆盖的、影响力巨大、传统电视与新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的中国公共电视体系。这个公共电视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电视体制下的公共电视体系。它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维护人民利益服务的。对于中国公共电视而言,这样的一条发展之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抵制商业势力对电视业及整个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能更好的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毛慧[10](2010)在《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媒体经营单位以市场细分为理论依据,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定位,传播特定专业领域的内容资源的一种频道运作进程。频道专业化1995年出现在中国,至今已经发展15年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对我国电视媒体产业化和品牌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本文看来,我国频道专业化经历了“节目专业化”、“栏目专业化”和“频道专业化”三个发展阶段。专业频道的出现,是电视产业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因素合力的最终选择。本文在宏观阐述了我国电视频道的产生背景,原创性梳理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专业频道面临新旧媒体挑战的竞争现状,指出“传播者-受众-广告商”三者博弈关系,并提炼出我国专业频道三大发展模式——“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模式、“第一财经频道”模式和“现代房产频道”模式,最后把问题集中在目前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两方面,力图有所见识。目前,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之路可谓荆棘丛生。本文主要对如下六方面问题进行了陈述分析,并就此走访了相关专家和学者,在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六个对策:改善受众水平良莠不齐的状况,提出三分受众市场,加强引导和培育;扭转专业人才匮乏局面,提出岗位聘任制,深化内部改革;结束优质节目源的匮乏现状,提出加快制播分离,快速组建节目交易市场;避免盈利模式单一,提出实施新媒体拓展之路;改变管理机制刻板单一现状,提出注重创新体制;直面专业电视频道生存的三大悖论,提出专业频道的三大路径选择。另外,本文还针对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下的覆盖率瓶颈,提出“跨区域联合”之路,同时提出“坚持内容为王”和“打造品牌栏目”,深化我国专业频道的传播内容。本文最后以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为个案进行佐证,以期对我国专业频道今后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二、CNBC——欧洲领先的财经商业电视频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NBC——欧洲领先的财经商业电视频道(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印度电视业发展现状研究(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电视频道与传媒机构
    (一) 杜达山电视台(DD)
    (二) 印度Zee传媒公司(Zee Media)
    (三)维亚康姆18公司(Viacom 18)
    (四)星空传媒公司(Star)
    (五)阳光电视网(Sun Network)
    (六)印度18新闻频道(News 18 India)
    (七)印度CNN-IBN频道(CNN-Indian
    (八)印度CNBC TV 18频道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4)全媒体时代电视财经新闻生产研究 ——以第一财经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际视野中的媒介融合研究
        二、中国语境下的全媒体面相
        三、全媒体媒介融合研究的发展流变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框架及方法
第一章 技术与财经新闻价值体系的建构与消解
    第一节 技术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机制的变革
        一、电报技术与时空转换
        二、自动化技术与时空压缩
        三、互联网技术与媒介融合
    第二节 技术与新闻理念的升级:从1.0新闻到3.0新闻
        一、1.0 新闻:媒体框架内的新闻业
        二、2.0 新闻:媒体与受众互动、参与式新闻
        三、3.0 新闻: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全媒体新闻
    第三节 全媒体新闻生产的三重面相
        一、个性化订制:聚合新闻内容
        二、即时性获取:跨界新闻平台
        三、全景式体验:压缩新闻时空
第二章 全媒体时代财经新闻生产机制的嬗变
    第一节 全媒体时代财经新闻生产机制特征
        一、整合媒体平台 满足用户体验
        二、聚焦资本市场透析经济走势
        三、挖掘体制根源助推社会发展
    第二节 全媒体财经新闻生产机制的“变”与“不变”
        一、“立言为本”报道宗旨不变
        二、“观点为王”报道理念不变
    三、“品牌竞争”战略重点转移
        四、“受众体验”使用机制升级
第三章 “媒体全”到“全媒体”:第一财经全媒体战略探索
    第一节 “媒体全”与“全媒体”间的鸿沟:第一财经全媒体战略十年问题探析(2003—2013)
        一、受众需求:处于被边缘化的弱势地位
        二、融合机制:缺乏媒体平台间相互融合的激励机制
        三、空间架构:各媒体平台相去甚远而无法协同工作
    第二节 第一财经电视财经新闻的全媒体新闻生产战略探胜
        一、技术升级:从“内容为王”到“用户为王”的用户体验驱动
        二、流程再造:从“时间板块”到“全媒体终端”的聚合生产导向
        三、组织协同:从“台网互动”到“3.0新闻”的全媒体融合理念
        四、机制创新:从“集权制”到“放权制”的权力扁平化机制
附录:第一财经访谈录
    附录1:第一财经证券部主任孙继民访谈录
    附录2:第一财经证券部制片人郝震海访谈
    附录3:第一财经证券部责编蒋慧颖访谈录
    附录4:第一财经证券部责编陈小武访谈录
参考文献

(5)对香港免费电视牌照增发过程的分析——兼论香港广播电视规制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香港电视广播的基本情况
二、香港免费电视的牌照增发
三、香港广播规制的特点
四、结语

(6)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及方法
    1.2 文献综述以及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式的使用说明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暨创新的起点和研究价值
    1.4 内容和结构
2 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的传统场域
    2.1 电视新闻生产的政治和社会资本分析
        2.1.1 电视新闻的生产特点
        2.1.2 电视新闻的生产流程与西方社会新闻价值分析
        2.1.3 电视新闻生产的组织结构和身份背景
        2.1.4 电视新闻的意识形态主导作用
        2.1.5 从外部审查到自我审查的权力意识
    2.2 电视新闻生产的经济资本分析
        2.2.1 电视台企业身份的加强与电视新闻生产场域经济资本的提升
        2.2.2 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的成本、效益与意义分析
        2.2.3 喉舌功能与收视率的关系分析
    2.3 电视新闻生产的文化资本及专业主义文本分析
        2.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新闻探索发展的演进路径
        2.3.2 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的惯习分析
        2.3.3 我国本土化新闻专业主义分析
        2.3.4 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的符号意义
        2.3.5 以《新闻调查》为例的文本分析——新闻生产中政界的参与及记者的政治把握水准和综合素质分析
3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3.1 全球化与媒介融合
        3.1.1 谷歌奇迹与维基百科的崛起
        3.1.2 后现代与后殖民主义时期的电视新闻
        3.1.3 占尽先机与大浪淘沙
    3.2 我国新媒体及其新闻生产的发展现状分析
        3.2.1 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与我国新媒体产业界的市场占领分析
        3.2.2 关于新媒体的放松管制—全球化时期国家利益与商业利益之统一
        3.2.3 资源统合优势与新媒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3.2.4 门户网站视频新闻节目的迅速发展
        3.2.5 微视频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第一视频
    3.3 新媒体对电视新闻生产的解构分析——以自媒体新闻为例
        3.3.1 自媒体中我国微博的发展及其冲击分析
        3.3.2 视频新闻生产场域的建构及其意义
        3.3.3 新媒体技术优势的威胁之根本所在
4 新媒体语境下的西方电视新闻生产
    4.1 全球视野中的西方电视新闻生产
        4.1.1 西方电视新闻生产与社会的关系分析
        4.1.2 英美发达国家电视新闻节目频道的竞争策略
    4.2 西方电视新闻生产的不同路径
        4.2.1 公共电视的生产路径和特点
        4.2.2 商业化电视的生产路径和特点
    4.3 新媒体语境下BBC、CNN应对挑战的异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4.3.1 BBC、CNN新闻生产场域的异同
        4.3.2 BBC与iPlayer
        4.3.3 CNN的CNN.COM LIVE建设
        4.3.4 BBC、CNN媒介融合的新闻专业主义背景分析
5 我国电视新闻生产与新媒体的竞合之道
    5.1 新媒体扩张态势下电视新闻生产所处社会的张力变化
        5.1.1 我国社会转型期与英美社会不同的政治与社会场域
        5.1.2 新媒体新闻生产对发达国家社会和我国社会影响的不同分析
    5.2 我国电视新闻生产场域的专业主义建构路径
        5.2.1 启蒙——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复兴与电视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5.2.2 动员——在政治场域中与政治互动的电视新闻生产
    5.3 电视新闻生产与新媒体融合的案例分析
        5.3.1 与网络的互动和联手——融合案例之一
        5.3.2 创意及其资源扩延——融合案例之二
        5.3.3 占据视频新闻高端市场——融合案例之三
    5.4 电视新闻生产联手新媒体的再思考
        5.4.1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与社会的关系再认知
        5.4.2 与新媒体融合的电视新闻专业主义再建构之意义
6 结语 全球化、新媒体与电视新闻的未来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7)我国电视制播分离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1.1 为我国广电行业的制播分离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1.1.2 有助于整合媒体市场资源,推动我国电视内容产业市场
    1.2 研究方法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制播分离这一概念的界定
        1.3.2 制播分离的发展过程与模式研究
        1.3.3 制播分离对我国电视业的影响
        1.3.4 分析电视产业制播分离推行的困境与局限
        1.3.5 推行制播分离经营举措
第2章 我国制播分离改革的外部环境
    2.1 国外传媒业发展势头迅猛
    2.2 制播分离改革的政策环境
    2.3 "三网融合"为"制播分离"带来机遇和挑战
    2.4 国内新媒体崛起冲击传统媒体
第3章 我国制播分离改革的内部环境
    3.1 我国广电行业的体制短板
    3.2 我国电视台(集团)现行制播制度
        3.2.1 我国现行制播制度形成
        3.2.2 现行制播制度的特点
第4章 国外电视业制播模式探析
    4.1 美国电视业制播模式的比较分析
        4.1.1 美国电视业发展概况
        4.1.2 美国电视产业链
        4.1.3 美国制播模式
    4.2 德国电视制播模式
        4.2.1 "双轨制"形成
        4.2.2 公营电视制播方式
        4.2.3 私营商业电视台制播模式
        4.2.4 德国电视体制经验
    4.3 英国电视制播模式
        4.3.1 英国电视体制发展概况
        4.3.2 C4频道的"制片人委托制度"
        4.3.3 英国电视业的制播分离改革
    4.4 国外制播分离的成功经验
        4.4.1 体制完备、适应发展的电视业法律政策
        4.4.2 规模经济效应,媒体合作
        4.4.3 传媒集团内部、外部制播分离并行,"分离"与"合一"共存
    4.5 我国广电制播分离改革的特殊性
        4.5.1 事业与产业并举
        4.5.2 内容产业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
第5章 我国电视制播分离的改革现状
    5.1 我国三大省级电视台(集团)的改革
        5.1.1 上海文广改革
        5.1.2 湖南广电改革
        5.1.3 江苏广电改革
    5.2 制播分离的改革成效
        5.2.1 先行改革的上海广播电视台和湖南广播电视台迅速展开跨区域合作
        5.2.2 广播影视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
        5.2.3 节目制作和公司运营进入资本市场
    5.3 "增量改革"模式
    5.4 目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5.4.1 政策支持与改革需求不匹配
        5.4.2 播出环节和制作环节的关系重建
        5.4.3 产权责不清晰
        5.4.4 改革集团内部利益格局调整难度大
第6章 我国广播电视业制播分离改革的路径选择
    6.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行业规范
        6.1.1 出台《媒介法》或者《广播电视法》
        6.1.2 细化产业政策
    6.2 人事制度改革
    6.3 打造全国性的节目流通市场
    6.4 鼓励传媒集团跨区域扩张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海外本土化战略研究 ——以美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广播电视产业海外本土化战略的类型和特点
    2.1 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学特性分析
        2.1.1 广播电视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
        2.1.2 广播电视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1.3 广播电视产业的供方特点
        2.1.4 广播电视产业的需求方特点
        2.1.5 广播电视产业特殊经济属性的商业含义
    2.2 广播电视产业本土化定义
        2.2.1 理论基础
        2.2.2 "广播电视产业本土化战略"定义提出
    2.3 广播电视产业本土化战略类型
        2.3.1 战略类型划分
        2.3.2 内容本土化战略的内在属性分析
        2.3.3 分销渠道本土化战略的内在属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播电视产业海外本土化战略设计
    3.1 影响本土化战略选择的因素框架集
        3.1.1 资源因素对本土化战略选择类型的作用机制
        3.1.2 制度因素对本土化战略选择类型的作用机制
    3.2 广播电视产业国外经营本士化战略类型选择的条件匹配
        3.2.1 本土化广告与国内企业播送一体化结合
        3.2.2 当地语言配音或字幕与国内企业播送一体化配合
        3.2.3 本土化节目创作与国内企业播送一体化结合
        3.2.4 本土化广告与企业播送分离的配合
        3.2.5 当地语言配音或字幕标题与企业播送分离的配合
        3.2.6 本土化节目创作与企业播送分离配合
        3.2.7 内容本土化与国外企业播送一体化的结合
    3.3 发展中国家广播电视产业在发达国家市场本土化战略实施路径
        3.3.1 战略联盟存在的合理性
        3.3.2 战略联盟运用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和基础条件
    4.1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4.1.1 典型国际化经营案例分析
        4.1.2 国际化经营现状特点小结
        4.1.3 当前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本土化策略的问题
    4.2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国际化经营的基础条件
        4.2.1 生产要素
        4.2.2 需求条件
        4.2.3 相关和支持产业发展
        4.2.4 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4.2.5 政府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广播电视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5.1 市场环境
        5.1.1 市场总体容量分析
        5.1.2 美国产业结构作用力分析
    5.2 消费者消费行为
        5.2.1 消费者休闲时间资源分配比例
        5.2.2 美国消费者所偏好的节目类型
        5.2.3 消费者选择电视网的差异化和两极化趋势
    5.3 文化环境
        5.3.1 中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差异
        5.3.2 中美工作场所价值观差异
    5.4 政府管制环境
        5.4.1 管理机构特点
        5.4.2 市场准入管理
        5.4.3 对内容限制
        5.4.4 对所有权限制
        5.4.5 节目辛迪加制度框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美广播电视企业资源能力比较
    6.1 频道进入资源的比较
        6.1.1 美国企业频道进入资源
        6.1.2 中国企业频道进入资源
    6.2 内容产品资源比较
        6.2.1 美国企业内容产品资源
        6.2.2 中国企业内容产品资源
    6.3 股权为基础的资源
        6.3.1 美国企业股权为基础的资源
        6.3.2 中国企业股权为基础的资源
    6.4 企业财务资源实力
        6.4.1 美国企业财务资源实力
        6.4.2 中国企业财务资源实力
    6.5 多功能经验
        6.5.1 美国企业多功能经验
        6.5.2 中国企业多功能经验
    6.6 观众资源知识
        6.6.1 美国企业观众资源知识
        6.6.2 中国企业观众资源知识
    6.7 新技术经验
        6.7.1 美国企业新技术经验
        6.7.2 中国企业新技术经验
    6.8 国际经验
        6.8.1 美国企业国际经验
        6.8.2 中国企业国际经验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在美国本土化战略构想
    7.1 本土化战略类型的选择
        7.1.1 美国制度环境所需要的本土化战略类型
        7.1.2 中国企业资源能力决定其所能适用的本土化战略类型
        7.1.3 制度因素和资源能力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的选择
    7.2 本土化战略具体部署
        7.2.1 美国英语观众群体的需求
        7.2.2 本土化战略分阶段安排
    7.3 战略联盟的设计
        7.3.1 良好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条件
        7.3.2 战略联盟合作双方的构想
    7.4 本土化战略的辅助环节支持
        7.4.1 知识要素投入
        7.4.2 组织机构本土化支持
        7.4.3 政府支持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主要结论
        8.1.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8.2 研究展望
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双重矛盾下中国公共电视发展新思路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广告"引发的中外大讨论与公共电视研究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1.2 研究现状、成果与不足
        1.2.1 国内外公共电视研究
        1.2.2 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2.3 中国公共电视发展思路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公共电视研究
        1.4.2 公共领域理论与公共电视
第二章 中国公共电视的必要性与缺位性的矛盾
    2.1 势在必行的中国公共电视
        2.1.1 中国公共电视的现实必要性
        2.1.2 公共领域与公共电视的必要性
        2.1.3 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公共电视的必要性
    2.2 "缺席"的中国公共电视
        2.2.1 "小鱼""虾米"模式的现状与公共电视体制缺位
        2.2.2 体制缺位带来的影响力缺位
第三章 中国公共电视复杂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矛盾
    3.1 现有中国电视体制下公共电视体制的创建
        3.1.1 西方公共电视的创建及其特点
        3.1.2 "非政府"、"非商业"与中国电视体制之间的矛盾
        3.1.3 契合与统一:公共电视原则的中国化
    3.2 市场化、数字化冲击:中国公共电视发展的双重压力
        3.2.1 市场化与数字化对西方公共电视的影响
        3.2.2 市场化与数字化:我国公共电视面临的双重压力
第四章 中国公共电视的发展之路
    4.1 他山之石:英法两国的公共电视改革
        4.1.1 法国:对广告说NO
        4.1.2 BBC的数字化改革
    4.2 中国公共电视发展之路的构想
        4.2.1 禁播广告:应对市场化冲击的最好办法
        4.2.2 技术融合:强占数字化桥头堡
    4.3 中国公共电视发展的新思路
        4.3.1 以"禁播广告"为起点的公共电视体系建设
        4.3.2 数字化公共电视体系的建设
        4.3.3 两级覆盖、传统与数字移动并存的中国公共电视发展之路
结论 中国公共电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基本概念
    0.2.1 电视频道
    0.2.2 电视频道专业化及其分类
0.3 中外文献综述
    0.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0.3.2 国内电视频道专业化研究
0.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0.4.1 理论意义
    0.4.2 实践意义
0.5 研究方法
    0.5.1 田野调查方法
    0.5.2 案例分析法
    0.5.3 理论归纳方法
0.6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0.6.1 本论文逻辑框架
    0.6.2 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与意义
1.1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产生与发展
    1.1.1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产生
    1.1.2 我国频道专业化发展历程
1.2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竞争格局
    1.2.1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竞争背景
    1.2.2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市场竞争现状
1.3 我国专业化频道发展模式分析
    1.3.1 大众化专业频道——"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模式
    1.3.2 分众化专业频道——"第一财经频道"模式
    1.3.3 小众化专业频道——"现代房产频道"模式
1.4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意义与价值
    1.4.1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意义
    1.4.2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价值 第二章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面临的困境
2.1 受众水平良莠不齐
    2.1.1 受众文化程度的制约
    2.1.2 受众审美力的约束
    2.1.3 受众分布不均衡
2.2 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2.2.1 人员结构不合理
    2.2.2 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2.2.3 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2.3 优质节目源的匮乏
    2.3.1 制播机制尚未健全
    2.3.2 自制节目能力不足
    2.3.3 节目购买市场尚未形成
2.4 频道盈利模式单一
    2.4.1 频道创收依赖广告
    2.4.2 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缓慢
    2.4.3 上中下游产业链有待完善
2.5 管理机制刻板单一
    2.5.1 频道市场的行政性垄断
    2.5.2 多层管理体制的局限
    2.5.3 电视产业体系结构不合理
2.6 电视频道生存的悖论
    2.6.1 综合化和专业化的矛盾
    2.6.2 "自我本位"与"观众本位"的二元分立
    2.6.3 计划模式和市场主体的错位 第三章 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对策
3.1 注重创新体制
    3.1.1 制播分离,加快机制创新
    3.1.2 岗位聘任,深化内部改革
    3.1.3 加速组建节目制作交换平台
3.2 把握受众市场
    3.2.1 我国电视受众的市场细分
    3.2.2 专业频道的受众定位
    3.2.3 专业化受众的培育
3.3 坚持内容为王
    3.3.1 专业化节目设置
    3.3.2 专业化节目制作与播出
    3.3.3 专业化节目的反馈与监督
3.4 打造栏目品牌
    3.4.1 品牌立台,节目定位
    3.4.2 培育品牌节目的思路与方法
    3.4.3 着名品牌栏目的成功经验
3.5 实施新媒体拓展
    3.5.1 数字电视改变赢利模式
    3.5.2 网络媒体转向受众定位
    3.5.3 手机媒体丰富内容产业
3.6 探索跨区域联合
    3.6.1 "专业公共频道"模式
    3.6.2 "合资办台"模式
    3.6.3 "合作办台"模式 第四章 个案分析: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
4.1 频道差异化定位
4.2 频道发展现状
    4.2.1 频道产生与发展
    4.2.2 频道的竞争现状
4.3 频道面临困境
    4.3.1 广电政策困惑
    4.3.2 发展空间有限
    4.3.3 节目资源匮乏
    4.3.4 外围竞争加剧
    4.3.5 盈利模式受限
    4.3.6 制作人才匮乏
4.4 频道突围对策
    4.4.1 推进制播分离
    4.4.2 培育品牌栏目
    4.4.3 拓展赢利模式
    4.4.4 联姻新媒体
    4.4.5 打造跨区域联合之路
4.5 长沙女性频道对我国专业频道发展的启示 结语:频道专业化与媒体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CNBC——欧洲领先的财经商业电视频道(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印度电视业发展现状研究(上)[J]. 李宇. 现代视听, 2019(07)
  •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4]全媒体时代电视财经新闻生产研究 ——以第一财经频道为例[D]. 杨保达. 复旦大学, 2013(02)
  • [5]对香港免费电视牌照增发过程的分析——兼论香港广播电视规制的特点[J]. 赵民. 新闻大学, 2012(06)
  • [6]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D]. 李勇. 武汉大学, 2012(05)
  • [7]我国电视制播分离改革路径研究[D]. 于玉娇. 浙江大学, 2012(08)
  • [8]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海外本土化战略研究 ——以美国为例[D]. 杨文延.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
  • [9]双重矛盾下中国公共电视发展新思路的探析[D]. 王嘉. 西北大学, 2010(10)
  • [10]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 毛慧. 中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CNBC - 欧洲领先的金融和商业电视频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