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S生态废水处理先锋

ETS生态废水处理先锋

一、ETS生态污水处理的先锋(论文文献综述)

丁辉[1](2021)在《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发展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实现“双碳”目标,要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为坚实导向,以系统化的政策标准、政策体系为支撑,创新模式、勇敢实践,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发展,引导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有序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拓新市场、设计新机制、完善标准,逐步建立起以能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本文从针对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研究出发,采用因果推断和问卷调研的方法对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市场主体参与气候投融资的动因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一手的调研资料总结了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政策需求框架,总结了金融机构在政策层面所需求的准入机制、信息机制、绩效机制、激励机制等多种要素机制。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气候投融资发展演进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评估发现尽管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但相关政策举措已经在试点范围内对碳减排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针对政策发展,由于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尚在建设中,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一致、系统的结论,对于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讨论尚不充分。本文进而梳理和总结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研究和政策体系建设经验,结合调研结果,本文对系统化研究政策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归纳,明确了分析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在总结和提炼有关政策体系要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进行建构的六个要素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政策体系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最后,本文借鉴已有的政策体系结构化评价的理论方法,从六项要素出发设计了针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并具体讨论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场景,以实现对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构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总体评价。通过上述研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经验和思考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我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为发展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形成气候投融资长效政策保障机制提供科学建议。

杨尚乐[2](2021)在《松花江哈尔滨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分布规律研究与解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抗生素在生活和生产中过度地使用,使抗生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中,并促进了环境中抗性基因的产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威胁人类健康。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和高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分析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及支流阿什河中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3类10种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林肯酰胺类-链阳性菌素B类、四环素类、多重耐药类和万古霉素类8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原件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抗生素与水质指标、抗性基因与水质指标和抗性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原件的相关关系。研究了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污染状况,为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污染治理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种抗生素中在松花江哈尔滨城区入境断面仅检测到6种抗生素并且检测浓度相对较低,但在出境断面检测出9种抗生素仅磺胺甲嘧啶未检出,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加最为显着,其次为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哈尔滨城区内三条支流汇入是导致松花江水体抗生素浓度增加的直接原因。除磺胺吡啶和磺胺甲嘧啶外其余8种抗生素在阿什河各水样中的检出率均达100%,在阿什河上游断面仅磺胺吡啶未检出,但在阿什河入松花江处10种抗生素均检出,除诺氟沙星外其余9种均为各断面最高。阿什河沿岸4个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是影响阿什河中抗生素浓度的重要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系中磺胺类抗生素与氨氮和总有机碳、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与氨氮和总磷、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氨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阿什河水系中三类抗生素与氨氮和总磷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及阿什河水体水质指标与其抗生素浓度密切相关。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及阿什河水系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8类抗性基因在S9点位仅检测到53种,可移动遗传原件检测到13种,并且二者绝对丰度较低,但在S15点位检测到了 75种抗性基因和19种可移动遗传原件并且丰度较高,新增抗性基因主要为β-内酰胺酶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哈尔滨市内3条支流中检测到的抗性基因多样性和丰度明显高于干流,3条支流汇入也是导致松花江哈尔滨段抗性基因丰度和多样性增长的主要原因。阿什河支流源头断面仅检测到13种抗性基因和13种可移动遗传原件,其中主要为氨基糖苷类抗性基因,但在阿什河入松花江的河口地区检测到114种抗性基因和29种可移动遗传原件,除四环素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以为其余6类抗性基因丰度和多样性均为个断面最高。阿什河沿岸4座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是重要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以及阿什河水样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氨氮、总有机碳和可移动遗传原件均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及阿什河水体水质指标与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密切相关,同时流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存在水平转移的风险。

曾巧红[3](2021)在《钙质土壤上先锋植物骆驼蓬的繁育及其对重金属的修复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是西北干旱区钙质土壤上的先锋植物,不仅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的生物学特性,而且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在环境生态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是在西北干旱区先锋植物骆驼蓬人工繁育难和该区域部分农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严重难以继续种植农作物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以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Cd、Cu、Pb和Zn)和生长在上面的先锋植物骆驼蓬作为研究重点。利用盆栽实验和大田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先锋植物骆驼蓬的人工繁育及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的修复机制研究,同时研究在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下骆驼蓬的富集机制,以期为西北干旱区钙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浸种剂KMnO4可以显着提高骆驼蓬种子的发芽率及其幼苗的生长(P<0.05),是本实验中筛选出的骆驼蓬长势最理想的浸种剂,并且5%浓度的KMnO4溶液浸泡种子10 min的处理效果最佳。单一拌种剂新美洲星、高巧、敌委丹、绿亨1号和复合拌种剂磷酸钙+咯菌腈、磷酸钙+新美洲星也显着提高了骆驼蓬种子的发芽率及其幼苗的生长(P<0.05),并解决了骆驼蓬根基腐烂的问题,尤其新美洲星处理后骆驼蓬种子表现出高发芽率和生长率。综合分析得出KMnO4为骆驼蓬种子最优浸种剂,新美洲星为骆驼蓬种子最优拌种剂。(2)先锋植物骆驼蓬对重金属具有高耐受性,低浓度时骆驼蓬的萌发和生长被促进,高浓度时则明显被抑制,甚至造成死亡(P<0.05)。所研究重金属中Cd是影响骆驼蓬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重金属元素。然而相比于盆栽实验,大田条件下生长的骆驼蓬对重金属具有更高的耐受性。(3)骆驼蓬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因重金属的种类而存在差异,其中对Cd的富集和迁移能力要远大于Cu、Pb和Zn。且骆驼蓬一年生幼苗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能力比成熟植株要强。在盆栽实验下,重金属主要富集在骆驼蓬根部,Cd、Cu、Pb和Zn的最大富集量达到了79.86、201.54、55.64和453.41 mg/kg,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大于1,迁移系数(TF)小于1,Cu、Pb和Zn的TF和BCF均小于1。而在大田实验下,重金属在骆驼蓬器官中的富集能力差异不显着,Cd、Cu、Pb和Zn的最大富集量达到34.96、36.47、33.66和84.77 mg/kg,并且Cd的BCF和TF基本大于或者接近1,而Cu、Pb和Zn的BCF和TF基本小于或者接近于1,说明骆驼蓬对Cu、Pb和Zn向上迁移的能力较弱,Cd则是污染区潜在的生态安全元素。而在盆栽实验条件和大田条件下,骆驼蓬对四种重金属的富集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且综合分析了骆驼蓬的耐性特征、富集和迁移系数等特征说明骆驼蓬也不是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因此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骆驼蓬对Cd、Cu、Pb和Zn具有植物固定的潜能,可以作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但由于其对Cd的高积累量和迁移能力,在未来的研究应该考虑调控土壤特性等措施,防止重金属的活化带来的环境风险。(4)骆驼蓬在生长过程中会造成土壤理化属性的改变,从而起到调控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作用,使得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存在差异,造成Cd的活化。因此,在利用骆驼蓬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也应该考虑重金属的淋滤风险,以及注意成熟骆驼蓬植株种子和落叶等的收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综上所述,拌种剂和浸种剂对人工繁育骆驼蓬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骆驼蓬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以及解决根基腐烂的问题,使得骆驼蓬可以被广泛种植。同时,骆驼蓬作为西北干旱区先锋植物,对重金属具有高耐受性,可以作为西北干旱区钙质土壤上植物固定的潜能植物,用于修复Cd、Cu、Pb和Zn污染土壤,但由于Cd的高富集量,在未来的研究应该考虑到Cd的活化风险,通过调控土壤以达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李云熙[4](2021)在《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研究 ——以成都市三个典型区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使得农村宅基地出现闲置浪费、面积超标、一户多宅、隐性市场交易活跃、农民财产权利缺失等问题。鉴于此,中央政府于2014年10月,在全国部分区域推行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宅基地退出作为本次的改革重点任务之一。成都作为宅基地退出先行示范点之一,其内部多个区域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宅基地退出,这些试点区域宅基地退出绩效成果如何,不同的宅基地退出模式之间的绩效有何差异,以及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与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对比为核心内容,以参与宅基地退出的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宅基地退出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基础设施、行政管理等6个维度,共选取的32项指标,构建了“6+32”的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成都市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邛崃市三个区域试行的宅基地退出绩效成果进行检验,并对三种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寻求宅基地退出进程中的现存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从宅基地退出信息披露机制、资金平衡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与监测机制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绩效提升的保障机制。通过以上研究发现:(1)通过构建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从而综合检验宅基地退出绩效水平,有利于对该区域宅基地退出绩效水平进行检验,也有利于对不同模式宅基地退出绩效水平进行对比。通过实证分析,以生态移民为依托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综合绩效得分>以产业规划为引导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综合绩效得分>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综合绩效得分,不同模式所带来的效益大多呈现为经济维度效益>社会维度效益>基础设施维度效益>生态维度效益>行政管理维度效益>文化维度效益。(2)通过对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单一绩效对比分析得出,以生态移民为依托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绩效水平在社会效益维度、经济效益维度、基础设施效益维度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以产业规划为引导的宅基地退出模式在生态效益维度与文化效益维度具有较好的优势。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的宅基地退出模式在行政管理维度效益相对较好,但优势不够明显。(3)但是,某一单项的维度来说,一种宅基地退出模式带来的单一维度的绩效不一定同时优于另外一种宅基地退出模式,不同的宅基地退出模式具有不同维度的绩效优劣。因此,不能单独以宅基地退出综合绩效来评判一种模式的好坏,应该分析不同的宅基地退出模式在各自维度的优势与劣势。同时,其他地区在进行宅基地退出模式学习时,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户自身意愿以及地理经济区位等多重因素选择最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宅基地退出模式。

晏娇[5](2020)在《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学界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研究集中在演进路径和具体机制的研究上。演进路径的研究集中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问题上,以及具体的诸如“共区原则”、“资金与技术”或者“气候融资”等问题上;气候治理机制的研究则试图从之前的京都机制中寻找机制设置的缺陷,进而对机制的完善提供思路。但这些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诸如“公地悲剧问题”的研究,限制了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治理问题的思维。因为这些研究成果都无法解释两个问题:“为什么全球气候治理不是在‘自上而下’的京都机制式治理路径上进行自我完善,而是在《巴黎协定》的设计下发生了‘自下而上’的转型”以及“为什么美国在京都进程中退出,到了巴黎进程再次退出”。气候治理路径转型之后的“后巴黎时代”的谈判仍然艰难。无论是从合作理论还是从制度主义视角都很难对这种现象给予很合理的解释。因此,研究跳出现有研究成果的限制框架,在全球气候治理走向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背景、梳理气候治理路径转型的现象、得出治理权威动态变化的结论,最后探讨其对中国的意义。首先,当前的全球治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背景:全球治理总体上呈现出了多层次的特性。各个国家不但更多时候选择进行区域一体化进程,也更多地选择在特定的议题上进行联合,还有日渐活跃的非国家行为体与传统的主权国家共同拉开了全球治理的大网。因而文将多层次治理框架引入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中,搭建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为支撑,大国气候治理行动为基石,跨国气候治理网络为辅助的全球气候治理架构。其次,通过以“服从”为核心特征的治理权威这一关键因素,探求气候治理路径转型的根原因及实际意义。分析发现,在气候治理路径的转变过程中,权威在全球气候治理系统中产生了动态变化。这种变化一是国家的权威得以增强;二是非国家行为体组成的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权威已经兴起且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产生影响。在对“自上而下”气候治理路径的梳理中发现,《京都议定书》的惨淡收场实际上并非是其机制设置的问题,原因在于该多层次治理体系没有一个实质凌驾于所有主权国家之上的“超级政府”,因而就无法确保一个机制得到所有国家的遵守。在审视《巴黎协定》安排的气候治理路径时,可发现所谓的“自下而上”路径实质上依靠的是主权国家各自的节能减排行动。由于还没有明确的不遵约机制,因此该路径的治理效果取决于各国最后对国的定位和对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识。协定对签约国实际上的约束力非常小,既无法强制国家履约,也无法在国家能履约的情况下进行惩罚。这就是国家层次在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这一超国家层次的互动博弈过程中,权威在全球气候治理系统中产生的动态变化——国家权威的强势回归。这是一种全球气候治理重心的再平衡,同时也是对强法律约束力减排框架的再定位。再次,在国家权威回归、超国家权威势弱,且缺乏强制性法律效力的减排协议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实力、发展方向、治国理念以及中国当前在全球气候治理上展现出的积极态势,文认为目前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展现出了方向型领导力。因此通过与国直接相关的气候行动以获得领导力,增加中国的话语权,是合理且可行的。最后,结合当前针对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谈判进程,文认为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强法律效力的全球性减排协议,全球层面的国家间合作会持续性艰难。因此国家自主气候治理行动最终将会落在次国家层次,而各国是否能顺利地将气候治理政策内化及下沉是气候治理的关键。国家内部的次国家层次的区域化合作、国际层面的次国家合作以及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参与,可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多可能性。

张泽航[6](2020)在《浙江省未来社区水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以亚运村社区为例》文中提出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要求的政治初心,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勇立潮头的时代使命,引领浙江社会治理创新走在前列的改革要求,浙江省于2019年4月开展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水环境作为未来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是未来社区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尚未有针对浙江省未来社区水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亟需开展相关研究,为浙江省未来社区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建议。本文通过收集分析国外内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英国等先进国家城市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资料,筛选其中与未来社区相关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归纳整理出包括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城市水环境设施评价与城市水环境管理评价在内的各项评价体系内容,并深刻剖析未来社区水环境内涵,同时遵循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一套浙江省未来社区水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构建的浙江省未来社区水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包括水环境质量、水文水动力、水景观、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公众满意度在内的6项准则层,包括地表水质、河道底泥污染指数与防洪能力等在内的14项指标层,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指标权重,结合相关研究与规划确定了指标的评价标准。2、选取杭州市亚运村未来社区作为评价对象,证明了所构建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实用性。评价主要结果为:杭州市亚运村未来社区最终得分为83.8分,水环境总体情况较好,其中评价得分较低的是水生生物等相关指标与水域面积率指标,水生生物相关指标得分较低的原因是先锋河刚刚经过一系列的生态治理还未形成新的生态体系,水域面积率指标得分较低的原因是亚运村未来社区还正处于建设阶段,多处水系还未连通同时有部分河道被堵塞。3、根据亚运村未来社区的评价结果提出浙江省未来社区水环境整治与管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快引配水工程的实施、加快完善水生生物多样性、继续深化截污纳管工作、定期开展清淤工作、未来社区水环境治理引入海绵理念、开展社区内河道与海绵城市长效管理工作、加大水质监测力度、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水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护坡工程、建立互联网+水环境信息平台等。

刘强[7](2020)在《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和控制机制研究 ——以重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我国作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合作的引导者,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的集聚区,是碳排放重点区域,2020年突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虽然导致城市碳排放暂时下降,但是对长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构成了威胁,特别是重创了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城市二氧化碳减排的实施节奏,因此,将城市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和全国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的目标愿景,通过对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和控制路径的研究,为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论文通过构建城市碳排放“双维度四环节”一般分析框架,合理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对城市碳排放投入产出、影响因素、碳排放峰值预测、“十三五”碳排放总量控制等四个环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政府考核和市场机制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碳排放控制机制,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并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基于经济学理论,推演了碳排放最优排放水平-碳排放驱动因素-碳减排最佳路径的逻辑过程,通过分析城市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生活方式等与碳排放的理论关系,构建了城市碳排放“双维度四环节”理论分析框架,搭建起研究的四梁八柱,后续章节均是以重庆为例,基于该分析框架展开研究。第三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一是对重庆市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分布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对比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保障。二是从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协同推进的角度,通过编制碳排放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了重庆市国民经济42个部门经济产出和碳排放机理关系,按照碳排放水平、潜在水平与经济产出水平的组合,对行业部门进行分类。三是利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就人口发展(规模和结构)、经济水平(规模和质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政策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各自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四是着重详细分析总结国内部分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在碳排放达峰规划的实践经验和具体做法,通过构建碳排放峰值预测的宏观、中观、微观模型,对重庆市未来碳排放进行了预测,探寻到重庆市碳排放达峰坐标。五是在重庆市峰值预测的基础上,对重庆市2020年碳排放总量进行分析,为后面章节的总量控制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在重庆市“十三五”期末的碳排放总量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考核和市场机制两个维度,控制城市碳排放。其中:基于政府考核维度的控制机制注重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双控”目标的分解方法、分解结果以及考核内容设计和考核机制建立等内容;基于市场机制维度的控制机制注重分析了碳市场配额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的分配方式,以重庆为例评价分析了碳交易对城市碳减排的作用等。第五部分是第八章,围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部署,结合研究结论,提出碳减排的总体要求,分别从低碳能源、低碳产业、城乡发展、试点示范、创新支撑、能力建设以及组织保障等方面分类提出对策建议。发展、试点示范、创新支撑、能力建设以及组织保障等方面分类提出对策建议。论文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分析框架上的创新,从经济学成本-收益和环境经济学传统计量模型,构建“碳排放最优水平—碳排放驱动因素—碳减排最佳路径”的理论推演过程,建立区域碳排放分析的一个分析框架。第二是研究思路的创新,建立了“双维度四环节”的城市碳排放控制分析一般分析框架,从政府和市场两个维度,着重对城市碳排放投入产出、影响因素、峰值预测以及控制机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探寻城市控制碳排放的对策。第三是研究内容的创新,响应国家对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对区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环节、实施重点、控制机制、治理体系等进行系统化研究。第一是做到点位识别。研究内容能够从经济产出、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城市碳排放,识别出城市碳排放的关键环节。第二是做到目标体系构建。研究能够对城市远期的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建立远景目标体系,又能从近处着手,贴近国民经济社会五年规划,预测规划近阶段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对城市碳排放实施阶段性的总量控制,建立城市碳排放的目标管理体系。第三是做到控制机制设定。从政府管控和市场交易两个维度构建城市碳排放控制机制,能够系统性、整体性的构建城市碳排放的控制机制。

范冰艳[8](2019)在《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宜阳县李沟矿生态公园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人们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建设的过程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废弃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必须进行有效的修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案例资料,笔者初步掌握了国内外废弃地生态环境修复的研究现状。在对矿区废弃地、生态公园、生态修复等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目的、方法等,同时结合国内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益阳市会龙山生态公园与国外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等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原则,特别是在生态修复中成功的方法和策略,借鉴其规划设计的亮点,指导应用于实践项目中。同时本论文将矿区废弃地生态公园的相关建设理论应用于宜阳县李沟矿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中。根据场地现状及土壤采样分析,将公园的场地分为一区和二区,其中一区植被稀少,土壤中氮元素含量低、磷元素含量偏高,土壤理化性质差,但重金属含量未超标;二区土壤中氮、磷元素含量正常,植物可正常生长。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设定该公园的整体规划设计以“修生境,流碧树,彰宜韵,尽芬芳”为设计概念,以“休闲、灵动、趣味、生态”为设计理念,集休闲娱乐、游览休憩等功能为一体,从景观节点、交通、植物、照明、铺装、公共配套设施、智能化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设计。该公园从土壤修复、植被修复、铺装设计、竖向设计、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生态修复,提升矿区废弃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张紫畅[9](2019)在《嵌入净化装置效果的城市河网水环境模拟模型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城市河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然而城市内河流多为封闭型水体,水质交换少,自净能力差,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河道治理技术种类繁多,各种治理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净化效果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生态浮床组合装置的净化效果,构建天津市中心城区河网水环境数值模拟模型,对城市河道水质改善和保障优质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河干支流河网联动水循环净化综合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本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河网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MABR-生态浮床组合装置对河网水质的提升效果,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为:(1)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MABR、生态浮床及其组合装置的净化效果。综合各污染物指标,组合装置在动水中的净化效果最好,生态浮床净化效果相对较弱;组合装置对NH4+-N的净化速率在20m/h的水动力条件下最大,为0.14 mg/(L·d);对CODMn和TP的净化速率在10m/h的水动力条件下最大,分别为0.2mg/(L·d)和0.024mg/(L·d)。(2)基于圣维南方程组和一维输移扩散方程建立了天津市中心城区河网水环境模拟模型,将MABR-生态浮床组合装置净化速率K嵌入计算模型。根据2018年4月-2019年8月针对天津市中心城区河道开展的现场勘查与水质监测,分析了天津市中心城区河网水环境现状。天津市中心城区内河道在非雨季(10月-次年5月)水质情况基本达标,而在雨季(6月-9月)则普遍为V类或劣V类,NH4+-N及COD严重超标;针对建立的河网水环境模拟模型,利用2015年5月连续监测水质数据对河网水环境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较好。(3)针对天津市中心城区河网存在的水质问题,按照河道联通情况、水质变化情况和流速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域划分为6个片区;研究了天津市中心城区河网在不同调水方案和净化装置布设情况等多类型调控策略下的污染物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净化方案相叠加的共同作用工况对净化效果更好。浓度堆积严重且流速相对较缓的位置,该类型河道建议非紧急情况下,以开启净化装置代替补水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的改善水质情况,另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节水量。在缓滞水体中长期运行净化装置可以有效达到净化效果。布设净化装置的小流量补水用水量最小,为360.972万m3,比大流量单一补水工况节约214.488万m3;并依此提出了河网污染较严重时的净化装置布置方案。

张凯伦[10](2019)在《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废弃化工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的工厂面临关闭或搬迁。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污染环境、破坏城市景观整体性等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2010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都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而重要性。因此,用生态的手段对城市工业废弃地进行景观更新至关重要。本文以北京废弃化工厂为研究对象,结合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实地调研的手段,对工业废弃地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提出生态修复与景观更新的一系列设计策略。通过研究,本文从两大方面对城市工业废弃地提出更新改造策略。首先从生态的角度,对土壤、水体、植被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更新保护。其次从景观的角度对场地建筑物和构筑物提出更新改造策略。生态角度:首先针对污染土壤,采用表格分析法,对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在面积较大,人类活动不频繁的区域选择生态的植物修复法进行土壤修复。在面积较小,人类活动多的区域采用物理化学方法与植物修复法综合治理的策略进行修复。而针对贫瘠的土壤则通过种植地被植物,逐渐加入先锋灌木及先锋乔木,最终形成乔灌草共同生长的复合群落以此恢复土壤肥力;其次对于水体的净化通过对边界效应的分析采用湿地泡构建湿地系统、在尊重场地地形的前提下利用场地高差净化水体、设置海绵设施防止水体污染地表径流这三种方式进行净化,同时搭配种植湿生与水生植物增强净化效果;对于污染植物针对北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提出了以修复污染为主的和以观赏为主的两种植物配植模式。通过打造丰富的林冠线和林缘线,丰富植物层次打造优美的景观效果。根据污染场地的位置以及风向在下风向设置防护林;通过廊道连接各斑块,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性上:在空间中营造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景观;对景观风貌利用工业元素统一协调新旧风格。对于场地废弃材料进行重组结合文化将其设计为景观小品。将这些策略最终体现在北京东方化工厂的景观更新改造中。论文最后将最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北京废弃东方化工厂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设计上,论证文章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工业废弃地+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的构建模式。为今后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与景观更新研究提供借鉴。

二、ETS生态污水处理的先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TS生态污水处理的先锋(论文提纲范文)

(1)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研究方法
        1.3.2 定量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4.1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与政策绩效
        1.4.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与演进
        1.4.3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气候投融资
        2.1.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
        2.1.3 面向低碳转型的气候投融资政策
    2.2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测度和影响
        2.2.1 气候投融资的内涵与概念演进
        2.2.2 气候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2.2.3 气候投融资的管理
        2.2.4 气候投融资的影响
    2.3 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
        2.3.1 气候投融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
        2.3.2 气候投融资“自下而上”发展模式
    2.4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候投融资发展与评价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
        3.1.2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
    3.2 研究方法
        3.2.1 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
        3.2.2 气候投融资活动问卷调研
    3.3 气候投融资发展动因分析
        3.3.1 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现状
        3.3.2 金融机构绿色(气候)金融产品和服务现状调研
        3.3.3 金融机构气候风险管理
        3.3.4 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
        3.3.5 研究结论
    3.4 气候投融资发展评价分析
        3.4.1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3.4.2 计量模型和估计
        3.4.3 假设检验
        3.4.4 模型结果分析
        3.4.5 稳健性检验
        3.4.6 实证结论
第4章 气候投融资政策发展与演进
    4.1 气候投融资政策的演进和研究现状
        4.1.1 国外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4.1.2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研究现状
    4.2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2.1 气候谈判下的资金机制
        4.2.2 国际气候投融资体系现状
        4.2.3 国际气候投融资政策评估制度
    4.3 国内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现状概述
        4.3.1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3.2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发展现状
        4.3.3 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的管理体制
    4.4 国内外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的经验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碳背景下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与设计
    5.1 总体政策需求
        5.1.1 气候投融资政策需求量化分析
        5.1.2 规范气候投融资准入的政策需求
        5.1.3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需求
        5.1.4 气候投融资市场发展的政策需求
        5.1.5 完善气候信息的政策需求
        5.1.6 强化协同机制的政策需求
    5.2 政策体系建设路径
        5.2.1 基于准入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2 基于绩效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3 基于激励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4 基于市场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5 基于信息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5.2.6 基于协同机制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路径优化
    5.3 监督评价体系
        5.3.1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思路
        5.3.2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方法
        5.3.3 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评价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加强气候投融资准入机制政策保障
        6.2.2 强化气候投融资政策绩效和激励机制管理
        6.2.3 优化气候投融资政策市场机制建设
        6.2.4 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信息机制设计
        6.2.5 打造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协同效应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气候投融资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领导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二: 调研问卷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2)松花江哈尔滨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分布规律研究与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抗生素及抗性基因介绍
        1.1.1 抗生素
        1.1.2 抗性基因
    1.2 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来源
        1.2.1 环境中内在的抗生素及抗性基因
        1.2.2 城市污水处理厂
        1.2.3 畜禽养殖行业
    1.3 环境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污染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水质条件分析
    2.4 抗生素分析
        2.4.1 样品前处理
        2.4.2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4.3 质谱条件
        2.4.4 质量控制与保证
    2.5 抗性基因分析
        2.5.1 DNA提取
        2.5.2 高通量荧光定量PCR
3 松花江哈尔滨段典型抗生素分布特征
    3.1 哈尔滨段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3.1.1 哈尔滨段干流水质变化规律
        3.1.2 阿什河支流典型水质变化规律
    3.2 哈尔滨段典型抗生素分布特征
        3.2.1 哈尔滨段干流典型抗生素变化特征
        3.2.2 阿什河支流典型抗生素变化特征
    3.3 相关性分析
    3.4 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价
    3.5 讨论
    3.6 本章小节
4 哈尔滨江段抗生素抗性基因变化规律研究
    4.1 哈尔滨江段干流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规律
        4.1.1 抗生素抗性基因浓度分布特征
        4.1.2 抗生素抗性基因数量变化特征
        4.1.3 抗生素抗性基因热图分析
        4.1.4 抗生素抗性基因差异性分析
    4.2 哈尔滨江段干流可移动遗传原件变化规律
    4.3 阿什河支流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规律
        4.3.1 抗生素抗性基因浓度分布特征
        4.3.2 抗生素抗性基因数量分布特征
        4.3.3 抗生素抗性基因热图分析
        4.3.4 抗生素抗性基因差异性分析
    4.4 阿什河支流可移动遗传原件变化规律
    4.5 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钙质土壤上先锋植物骆驼蓬的繁育及其对重金属的修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西北干旱区污灌农田的污染现状及修复
        1.2.2 西北干旱区先锋植物骆驼蓬的研究
        1.2.3 先锋植物骆驼蓬的繁育研究
        1.2.4 先锋植物骆驼蓬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的应用研究
    1.3 利用骆驼蓬修复重金属污染钙质土壤的可行性分析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实验研究内容及目的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4 创新点
        1.5.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方案
        2.2.1 育苗实验
        2.2.2 盆栽实验
        2.2.3 大田实验
    2.3 样品处理及分析
        2.3.1 样品处理
        2.3.2 指标测定
    2.4 实验试剂和仪器
        2.4.1 实验试剂
        2.4.2 实验仪器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章 外源添加剂对骆驼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不同浸种剂对骆驼蓬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不同浸种剂对骆驼蓬幼苗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拌种剂对骆驼蓬种子萌发的影响
    3.4 不同拌种剂对骆驼蓬幼苗生长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程度多金属污染情形下骆驼蓬的富集特征
    4.1 不同程度多金属胁迫下骆驼蓬的耐受性
    4.2 不同污染程度下骆驼蓬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4.3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与骆驼蓬吸收的关系
    4.4 不同污染程度下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4.5 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及其相关性分析
    4.6 土壤p H和磷含量与骆驼蓬叶锰含量的相关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骆驼蓬在重金属污染钙质土壤上的主要根际过程
    5.1 大田条件下骆驼蓬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5.2 大田条件下根区和非根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其重金属含量
    5.3 大田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5.4 控制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环境因素
    5.5 骆驼蓬对重金属的吸收在盆栽和大田实验间的差异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研究 ——以成都市三个典型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基本概念和相关模式
        1.4.1 基本概念
        1.4.2 相关模式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农村土地市场方面
        2.1.2 国外土地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土地管理绩效评估研究
        2.2.2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研究
    2.3 宅基地退出研究热点
    2.4 研究评述
3 案例状况与调查设计
    3.1 研究区选择原则
        3.1.1 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性
        3.1.2 宅基地退出模式具有稳定性
        3.1.3 宅基地退出模式具有典型性
    3.2 研究区宅基地退出案例状况
        3.2.1 以生态移民为依托的宅基地退出模式——龙泉驿区
        3.2.2 以产业规划为引导的宅基地退出模式——青白江区
        3.2.3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的宅基地退出模式——邛崃市
    3.3 数据来源与调查设计
        3.3.1 数据获取
        3.3.2 调查方法
        3.3.3 调查设计
        3.3.4 调查结果
4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框架构建及计算
    4.1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的目的
    4.2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的原则
        4.2.1 有效性和真实性原则
        4.2.2 系统性和独立性原则
        4.2.3 可操作性和可比较性原则
    4.3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理论框架构建
        4.3.1 理论来源
        4.3.2 理论框架的构建
    4.4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4.4.2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选取的步骤
        4.4.3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内涵
        4.4.4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指标获取
    4.5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及权重计算
        4.5.1 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法)
        4.5.2 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
        4.5.3 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客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
        4.5.4 主客观赋权法综合确定总权重(综合赋权法)
        4.5.5 综合评价法对绩效评估综合结果的计算
5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5.1 以生态移民为依托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结果
        5.1.1 社会维度效益分析
        5.1.2 经济维度效益分析
        5.1.3 文化维度效益分析
        5.1.4 生态维度效益分析
        5.1.5 基础设施维度效益分析
        5.1.6 行政管理维度效益分析
    5.2 以产业规划为引导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结果
        5.2.1 社会维度效益分析
        5.2.2 经济维度效益分析
        5.2.3 文化维度效益分析
        5.2.4 生态维度效益分析
        5.2.5 基础设施维度效益分析
        5.2.6 行政管理维度效益分析
    5.3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的宅基地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结果
        5.3.1 社会维度效益分析
        5.3.2 经济维度效益分析
        5.3.3 文化维度效益分析
        5.3.4 生态维度效益分析
        5.3.5 基础设施维度效益分析
        5.3.6 行政管理维度效益分析
    5.4 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对比分析
        5.4.1 宅基地退出对当地产生的影响
        5.4.2 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的综合绩效对比分析
        5.4.3 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的绩效优劣对比分析
    5.5 宅基地退出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5.5.1 宅基地退出进程中存在的个性问题
        5.5.2 宅基地退出进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6 提升宅基地退出绩效保障机制的构建
    6.1 建立和完善宅基地退出信息披露机制
        6.1.1 建立宅基地退出档案管理系统
        6.1.2 建立宅基地退出信息平台
    6.2 建立和完善宅基地退出资金平衡机制
        6.2.1 扩宽宅基地退出资金筹措渠道
        6.2.2 平衡宅基地退出资金的使用
        6.2.3 构建宅基地价格评估机制
    6.3 建立和完善宅基地退出社会保障机制
        6.3.1 基础社会保障机制“兜底”
        6.3.2 长效产业联动机制“拔高”
    6.4 建立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
        6.4.1 基础硬件设施一体化
        6.4.2 基础软件设施一体化
    6.5 建立和完善在宅基地退出动态机制
        6.5.1 宅基地退出置换指标动态交易平台构建
        6.5.2 宅基地退出绩效评估平台构建
        6.5.3 宅基地退出动态监督机制
    6.6 针对个性问题构建绩效提升保障机制的探讨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特色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AHP结果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调研图片
致谢

(5)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全球治理中的权威的研究
        (二)关于气候治理路径的研究
        (三)关于多层次全球治理的研究
        (四)关于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研究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文的主要创新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全球气候治理的权威重构
    一、全球治理权威的重置与分解
    二、全球治理权威的分层
        (一)国家让渡权威给区域一体化组织
        (二)国家让渡权威给国际组织
        (三)非国家行为体逐步形成权威
    三、多层次全球气候治理的思路与架构
        (一)全球气候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同源性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思路
        (三)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架构
第二章 “自上而下”气候治理路径
    一、“自上而下”的实质
        (一)“自上而下”的内涵
        (二)“上”与“下”之间的“服从”关系
        (三)全球气候治理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原因
    二、“自上而下”治理思路的源起与实践
        (一)总量控制与排放贸易
        (二)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
        (三)欧盟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体系
        (四)臭氧层治理与削减战略武器谈判
    三、“自上而下”思路安排下的京都机制
        (一)联合履约机制
        (二)清洁发展机制
        (三)排放交易机制
第三章 “自下而上”的全球气候治理路径
    一、“自下而上”的实质
        (一)“自下而上”的内涵
        (二)“下”与“上”之间的相对关系
    二、《巴黎协定》“自下而上”的气候治理安排
        (一)国家自主贡献
        (二)国家自主贡献的内容
        (三)国家自主贡献的特点
    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外的“自下而上”路径
        (一)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兴起
        (二)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范例
    四、美国国内“自下而上”气候治理实践
        (一)加州经验
        (二)康州经验
第四章 两种气候治理路径下的权威分析
    一、全球气候治理的权威结构
        (一)以国家为权威基础的气候治理
        (二)不以国家为权威基础的气候治理
    二、动态的气候治理权威的变化
        (一)京都机制的衰弱——国家权威让渡受限
        (二)《巴黎协定》——国家权威增强
        (三)跨国气候治理网络的知影响
    三、权威的动态变化带来的结果
        (一)国家权威在转向过程中增强
        (二)全球气候治理重心的再平衡
        (三)强法律约束力减排框架的再定位
第五章 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中国应对
    一、中国与京都机制的互动
        (一)中国参与的CDM项目
        (二)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
        (三)京都时期中国体现的大国担当
    二、中国在“自下而上”时代的大国风范
        (一)日益进取的中国治理
        (二)中国地方政府与城市的治理实践
    三、中国在后巴黎时代的角色定位
        (一)中国以积极作为发挥“领导”作用
        (二)中国的准备
        (三)中国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路径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致谢

(6)浙江省未来社区水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以亚运村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1.1 浙江省未来社区水环境建设背景
        1.1.2 浙江省水环境治理发展历程
        1.1.3 浙江省水环境管理成效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1.2.2 国外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1.2.3 国内城市水环境设施评价研究
        1.2.4 国外城市水环境设施评价研究
        1.2.5 国内城市水环境管理评价研究
        1.2.6 国外城市水环境管理评价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未来社区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水环境评价的内涵
    2.2 指标选取原则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2.4 指标体系的构建
    2.5 指标体系的意义、量化方法
        2.5.1 水环境质量指标
        2.5.2 水文水动力
        2.5.3 水景观
        2.5.4 水生态保护程度
        2.5.5 水生生物
        2.5.6 公众满意度
    2.6 评价标准的确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未来社区水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与指标权重确定
    3.1 未来社区水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社区水环境综合调查研究
    4.1 水环境质量调查
        4.1.1 监测分析方法
        4.1.2 评价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2 水文水动力调查
        4.2.1 分析方法与评价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水景观调查
        4.3.1 分析方法与评价
        4.3.2 结果与讨论
    4.4 水生态保护程度调查
        4.4.1 分析方法与评价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水生生物调查
        4.5.1 分析方法与评价
        4.5.2 结果与讨论
    4.6 公众满意度调查
        4.6.1 分析方法与评价
        4.6.2 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杭州市亚运村未来社区水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5.1 区域概况
    5.2 分指标评估
        5.2.1 水环境质量
        5.2.2 水文水动力
        5.2.3 水景观
        5.2.4 水生态保护程度
        5.2.5 水生生物
        5.2.6 公众满意度
    5.3 综合评价
    5.4 评价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6.1 潜在问题分析
    6.2 对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介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和控制机制研究 ——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逻辑结构
        一、主要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逻辑结构
        四、重要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碳排放的产业分布
        二、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三、碳排放的峰值预测
        四、碳排放的总量控制
    第五节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分析
        一、国际政策行动
        二、国内政策行动
        三、国内外新转变
第一章 城市碳排放理论建构: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节 城市碳排放理论推演
        一、碳排放最优水平
        二、碳排放驱动因素
        三、碳减排最佳路径
    第二节 城市发展与碳排放理论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碳排放
        二、人口集聚与碳排放
        三、生活方式与碳排放
    第三节 城市碳排放:一般框架的提出
        一、一般框架的提出
        二、要素间关系分析
        三、一般框架的应用
第二章 重庆市碳排放测度
    第一节 重庆市人口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情况
        一、人口发展情况
        二、经济发展情况
        三、资源环境情况
    第二节 重庆市能源消费情况
        一、能源消费总体情况
        二、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三、能源消费分行业分析
    第三节 重庆市碳排放核算分析
        一、碳排放总量核算方法
        二、碳排放总量数据核算
第三章 重庆市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
    第一节 投入产出分析基本原理
        一、基本模型
        二、基本参数
    第二节 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及分析原理
        一、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
        二、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原理
    第三节 重庆市碳排放投入产出
        一、重庆市碳排放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二、重庆市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
        三、分行业碳排放特性综合评价
第四章 重庆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
        一、因素分解模型
        二、基础数据核算
        三、LMDI因素分解模型
        四、因素分解结果
    第二节 碳排放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分析
        一、人口因素与碳排放
        二、人均GDP与碳排放
        三、能源强度与碳排放
        四、能源结构与碳排放
        五、产业结构与碳排放
第五章 重庆市碳排放达峰预测分析
    第一节 城市碳排放达峰实践分析
        一、我国达峰面临的情况及进程安排
        二、中国达峰先锋城市峰值目标情况
        三、典型案例及预测模型
    第二节 分城市达峰经验综述
        一、成都
        二、青岛
        三、天津
        四、广州
        五、武汉
    第三节 峰值预测模型构建
        一、预测模型的选择及关联
        二、碳排放峰值宏观驱动因素情景分析模型解析
        三、能源需求情景分析模型的解析
    第四节 重庆市分领域碳排放量的预测
        一、综合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预测
        二、化石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预测
        三、产业活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预测
    第五节 重庆碳排放峰值预测
        一、情景指标的预测
        二、碳排放峰值结果
        三、2020 年碳排放总量
第六章 基于政府考核碳排放控制机制
    第一节 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模型设计
        一、分解思路
        二、模型构建
        三、指标选取
        四、分解计算方法
    第二节 重庆市总量目标分解实证分析
        一、总量分配目标确定
        二、分解指数确定
        三、区县分解结果
    第三节 碳强度下降目标分解方法
        一、分解思路
        二、数据选择及分析
        三、碳强度目标分解结果
    第四节 碳排放目标考核机制
        一、考核指标设计原则
        二、考核对象与内容
        三、考核方法及流程
        四、考核奖惩措施
        五、考核组织管理
第七章 基于市场交易的碳排放控制机制
    第一节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述
        一、碳交易理论基础
        二、国际碳市场
        三、国内碳交易
    第二节 碳排放权配额无偿分配方式
        一、配额分配理论基础
        二、委托-代理人模型
        三、重庆碳配额无偿分配结果
    第三节 碳排放权配额有偿分配方式
        一、有偿分配的理论基础
        二、有偿分配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重庆市碳市场运行成效
        一、碳市场交易情况
        二、碳市场经验总结
        三、碳市场减排成效
第八章 控制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主要目标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建立低碳能源体系
        二、推动产业低碳转型
        三、统筹城乡低碳发展
        四、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五、加强低碳科技支撑
        六、加强低碳能力建设
        七、强化低碳实施保障
主要结论及展望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宜阳县李沟矿生态公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矿区废弃地的生态建设
        1.3.2 国内矿区废弃地的生态建设
        1.3.3 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2.1 矿区废弃地
        2.1.1 矿区废弃地的概念
        2.1.2 矿区废弃地的现状
        2.1.3 矿区废弃地的特征
    2.2 生态公园
        2.2.1 生态公园的概念
        2.2.2 生态公园设计的原则
        2.2.3 生态公园设计的意义
    2.3 生态修复
        2.3.1 生态修复的概念
        2.3.2 生态修复的原则
        2.3.3 生态修复的方法
第3章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3.1 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目的
    3.2 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3.3 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的方法和策略
        3.3.1 水体整治
        3.3.2 边坡护理
        3.3.3 渣石处理
        3.3.4 土壤修复
        3.3.5 植物修复
        3.3.6 人文景观重建
第4章 相关案例分析
    4.1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设计内容
        4.1.3 可借鉴之处
    4.2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内容
        4.2.3 可借鉴之处
    4.3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内容
        4.3.3 可借鉴之处
    4.4 益阳市会龙山生态公园
        4.4.1 项目概况
        4.4.2 设计内容
        4.4.3 可借鉴之处
    4.5 小结
第5章 宜阳县李沟矿生态公园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
        5.1.2 气候条件
        5.1.3 人文旅游资源
        5.1.4 社会基础
        5.1.5 场地现状
    5.2 宜阳县李沟矿生态公园发展SWOT分析
        5.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5.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5.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5.2.4 挑战分析(Threats)
        5.2.5 SWOT分析小结
    5.3 设计目标、定位与策略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定位
        5.3.3 设计策略
    5.4 设计依据和原则
        5.4.1 设计依据
        5.4.2 设计原则
    5.5 总体设计
        5.5.1 设计概念
        5.5.2 空间结构布局
        5.5.3 功能分区
    5.6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5.6.1 特色景墙与休闲广场
        5.6.2 仙奕亭
        5.6.3 树阵广场与中心广场
        5.6.4 集思苑
        5.6.5 太阳广场与植物迷宫
        5.6.6 林荫步道
        5.6.7 论语隅
    5.7 专项设计
        5.7.1 交通系统设计
        5.7.2 竖向设计
        5.7.3 植物种植设计
        5.7.4 景观照明设计
        5.7.5 铺装设计
        5.7.6 景观建筑设计
        5.7.7 生态停车场设计
        5.7.8 公共配套设施设计
        5.7.9 智能化设计
    5.8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9 生态修复在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5.9.1 生态修复在土壤中的体现
        5.9.2 生态修复在植物设计中的体现
        5.9.3 生态修复在铺装中的体现
        5.9.4 生态修复在竖向设计中的体现
        5.9.5 生态修复在公共配套设施中的体现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嵌入净化装置效果的城市河网水环境模拟模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河道治理技术
        1.2.2 生态浮床与曝气净化装置
        1.2.3 河网水环境数学模拟模型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改进河网水环境模型的净化装置效果参数化
    2.1 改进河网模型的净化装置物理模型试验
        2.1.1 物理模型试验装置
        2.1.2 试验方案及分析测试方法
    2.2 不同净化装置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分析
    2.3 改进河网水环境模型的净化装置效果参数计算
        2.3.1 组合净化装置的净化速率
        2.3.2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的净化速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入净化装置效果的城市河网水环境模拟模型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天津市中心城区河网概况
        3.1.2 天津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现状
    3.2 嵌入净化装置效果的水环境数值模型
        3.2.1 水动力模型构建
        3.2.2 水质模型构建及净化效果的嵌入
        3.2.3 天津市中心城区河网水环境模型构建
    3.3 天津市中心城区河网水环境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入净化装置效果的城市河网水环境模拟模型的应用
    4.1 河网水质净化调控工况设定
    4.2 不同装置作用下的河网水质分析
        4.2.1 补水作用下的河网水质分析
        4.2.2 净化装置作用下的河网水质分析
        4.2.3 补水与净化装置联合作用下的河网水质分析
    4.3 净化装置布设位置与密度分析
        4.3.1 净化装置布设位置分析
        4.3.2 净化装置布设密度分析
    4.4 天津市中心城区河网水环境改善综合调控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情况及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10)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废弃化工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城市工业废弃地相关理论基础
    2.1 城市工业废弃地概述
        2.1.1 城市工业废弃地定义
        2.1.2 城市工业废弃地类型
        2.1.3 城市工业废弃地构成
        2.1.4 城市工业废弃地现状
        2.1.5 城市工业废弃地潜在价值
    2.2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相关理论概述
        2.2.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景观再生规划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理论概述
        2.3.1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定义
        2.3.2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模式
        2.3.3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案例研究
    3.1 国内外改造概述
        3.1.1 国外工业废弃地改造
        3.1.2 国内工业废弃地改造
    3.2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案例分析—(斑块、廊道、基质)
        3.2.1 历史背景
        3.2.2 设计目标及原则
        3.2.3 生态修复策略
        3.2.4 构筑物保留再利用
        3.2.5 借鉴思考
    3.3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案例分析—(人工湿地系统)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理念
        3.3.3 设计策略
        3.3.4 遗产保护
        3.3.5 借鉴思考
    3.4 海盐中兴公园案例分析—(海绵模式系统)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理念
        3.4.3 设计规划
        3.4.4 设计策略
        3.4.5 借鉴思考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方法与策略研究
    4.1 城市工业废弃地更新原则
        4.1.1 生态修复原则
        4.1.2 景观再生原则
    4.2 土壤生态修复策略
        4.2.1 土壤基质的恢复
        4.2.2 土壤的生态处理
        4.2.3 土壤修复的景观措施
        4.2.4 地形的整治
    4.3 水体净化策略
        4.3.1 湿地系统的构建
        4.3.2 场地自然优势的利用
        4.3.3 海绵理念的应用
        4.3.4 净水植物配植
    4.4 植物多样性生态修复策略
        4.4.1 植物的组团类型及尺度
        4.4.2 植物的空间设计
        4.4.3 植物景观的层次设计
        4.4.4 植物配植模式
    4.5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4.5.1 空间格局
        4.5.2 景观途径
    4.6 废弃构筑物景观更新策略
        4.6.1 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4.6.2 景观风貌设计策略
        4.6.3 废弃材料景观转化策略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设计策略的化工厂废弃地景观再生设计
    5.1 背景概况
        5.1.1 东方化工厂背景
        5.1.2 改造契机
        5.1.3 区位背景
        5.1.5 文化背景
        5.1.6 场地现状
    5.2 设计目标
    5.3 总体规划设计
        5.3.1 “城市绿心”设计
        5.3.2 先行示范区设计
    5.4 基于生态理念的景观更新设计
        5.4.1 场地的生态恢复
        5.4.2 废弃构筑物的保留再利用
        5.4.3 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5.5 本章总结
6 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ETS生态污水处理的先锋(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碳背景下中国气候投融资政策与发展研究[D]. 丁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
  • [2]松花江哈尔滨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分布规律研究与解析[D]. 杨尚乐.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钙质土壤上先锋植物骆驼蓬的繁育及其对重金属的修复机制[D]. 曾巧红. 兰州大学, 2021(09)
  • [4]宅基地不同退出模式绩效评估研究 ——以成都市三个典型区域为例[D]. 李云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关于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变化的研究 ——基于多层次治理中的权威视角[D]. 晏娇. 吉林大学, 2020(08)
  • [6]浙江省未来社区水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以亚运村社区为例[D]. 张泽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和控制机制研究 ——以重庆为例[D]. 刘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8]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宜阳县李沟矿生态公园设计研究[D]. 范冰艳. 河南科技大学, 2019(06)
  • [9]嵌入净化装置效果的城市河网水环境模拟模型研究及应用[D]. 张紫畅. 天津大学, 2019(01)
  • [10]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废弃化工厂为例[D]. 张凯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ETS生态废水处理先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