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媒体服装网络远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石林[1](2020)在《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检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应用的基础条件。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作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之一的Flash动画是传递信息内容的重要媒体,更是一种重要的网络学习资源,其内容由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交互、动态效果等组成。因其强大的多媒体交互及表现能力,Flash动画被广泛应用于远程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慕课平台等领域。网络上积累了海量的Flash动画资源,给动画需求者的检索带来了很多的干扰。学习者如何迅速精准地获取自己需要的Flash动画,是Flash动画搜索引擎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网络Flash动画检索一般是基于关键词、元数据特征或者网页上下文,检索准确率不理想。于是人们展开了对Flash动画内容特征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本研究的选题正是基于SWF格式的文件组织结构,对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如场景结构特征、组成元素特征和画面情感特征等进行分析。论文依据Flash动画语义提取的四层框架(即元数据、组成元素、场景、语义层)分别研究了场景特征提取、组成元素特征提取、画面情感特征提取等多项关键技术。该研究的意义主要是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和网络自学习者以及Flash动画爱好者提供快速、精准的Flash动画搜索服务,从而提高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教育应用效率,充分发挥其教育特性。论文首先给出了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定义,分析并建立了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然后构建出场景结构模型,提出场景的分割算法以及场景特征的提取过程;再后,分析并完成了组成元素特征的提取;最后建立了Flash动画的情感分类模型,利用机器学习获得低层视觉特征(主要为颜色和纹理)到高层情感语义的映射关系,从而完成Flash动画的情感分类,并分别用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情感识别,分析不同学科、学段和教学类型的Flash动画画面情感特征的区别。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最终将前期提取的场景特征、组成元素特征、情感特征存入索引数据库,建立基于内容的Flash动画检索系统,用于网络用户的Flash动画检索。基于此数据库,论文最后还通过实验,利用灰色关联法验证了Flash动画包含的各内容结构特征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的关联度。结果表明Flash动画中的动态效果特征与学习兴趣的关联度最高,在激发学习者兴趣、集中学习者注意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Flash动画中,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唤起起关键作用的内容结构特征是不一样的。实验结果能够为Flash动画课件创作者在开发Flash动画课件时按照不同学段和学科进行视觉特征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基于前期研究者开发的网络动画爬取程序,本研究从网络上下载了大量Flash动画,从中筛选出教育特征明显、能辅助进行知识学习的4808个Flash动画学习资源作为本研究的样本库。参考教育理论和查阅文献,本文将这4808个样本按学科、学段来划分,并且提取的视觉场景、组成元素特征、情感特征都按照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进行分析,获得不同学段和学科的Flash动画的特征,为后期的Flash动画自动分类工作提供指导。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并从学段、学科、教学类型三个维度分析了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建立了场景结构模型,并提出了基于颜色直方图和边缘密度相结合的视觉场景分割算法;建立了情感分类模型,分别基于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完成Flash动画的情感语义识别;分析了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联度。
林坤[2](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苏超[3](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杨森[4](2014)在《数字媒体与泛动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媒体泛动画是更广泛自由的动画,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动画,还包括网络动画、电视动画、手机动画等等,它具有交互性、技术性、艺术性、娱乐性、教益性、商业性、共享性、多样性,利用数码媒体营造动画奇观,设计可交互的大千世界,在建构中求得发展。泛动漫视觉清晰地反映了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生活的内涵。本文浅谈技术,详谈艺术,融合了信息学科和人文学科对新媒体泛动画的最好诠释和论证,完成了一次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数字历程,不回避目前国内外极具争议的泛动画技术性及艺术性敏感话题,试图论证新数字媒体与泛动画的普及性问题,技术性与艺术性问题,精确性问题,真实性问题,文化性问题,便捷性问题,可持续性问题。本文重点在第一、三、四章,第一章是对泛动画概念的剖析:当今新数字媒体主要内容即是泛动画,我们强烈推崇“泛动画”的这一提法,拓展了传统动画历史的概念范畴,确定了对传统动漫产业的发展空间进行拓展的新思路。“通用自由的泛动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第三章泛动画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辨析指出了:新数字技术应该是一个主流文化艺术的催化剂,新的数字媒体和泛动画是“数码艺术”和“数码科技”的结合,也是传统艺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完美融合的结晶产物,只有艺术性而缺少科技手段的动画会黯然失色,黯淡无光;没有技术性的泛动画制作效果差强人意、效率极低;新媒体和泛动画是融汇技术之光和艺术之韵的综合体。新媒体和泛动画是理性认知世界技术性与感性情感抒发艺术性的契合与生成。技术并非为艺术而生,艺术家只是利用了它们,我们要让技术为艺术服务,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第四章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应用:应该在国内对新媒体和泛动画产业发起一场广泛深入的革命才能结束传统动画产业萎靡不振、滞后萧条的僵局,新媒体革命必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媒体和泛动画及衍生品产业带动民族创意文化产业迎来第二个繁荣昌盛的春天!针对国内动漫产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些良好的改进建议及方法。应巩固加强二维动漫,积极开发三维动漫,着力打造成人动漫,大力发展泛动画衍生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让技术为艺术服务,艺术为人民的生活服务,深刻改善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促进各国民族文化大融合。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本文试图提出了文化艺术数字重构论,强调了艺术家、人文学者、技术工程师参与数字媒体与泛动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关注国内创意文化产业,追逐未来高新数码科技尖端,除普通程度上的理论层面的调察研究以外,还增强了对新数码媒体和泛动画创意文化产业的探索,有目的分析了新媒体对市场经济领域的巨大影响,考察了动漫产业的运作、管理、组织、协调、远景等,借助新媒体艺术的媒介作用广泛应用传播遍及世界行业各个专业领域,通过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实现盈利,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与经济效益。还提出了国内泛动漫数码艺术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弃粗取精,弃假存真,精泛共存,相得益彰,试图打造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切合中国国情的新媒体和泛动画产业发展之路,光耀华夏民族的数字动画品牌。鼓舞全民热爱动画,让生活无处不动画。正是动画百家创意改变生活,新媒体数码科技成就未来。
张艳超[5](2013)在《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网络课程的实践探索》文中指出目前,地方高校在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市场受到冷遇,很大原因在于所提供的课程体系内容不能满足员工综合能力提高的需要,教学方式不适合新生代企业员工的学习习惯,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网络课程体系可以看作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文章从远程教育视阈出发,系统说明了校企共建共享网络课程可行性建设原则,并结合温州大学开展的企业教育,对共建共享机制进行了实践探索。
许艳丽[6](2012)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品课程是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的要求。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网站中的视频资源从内容上看通常包括:教学视频、实验视频、讲座视频、专题视频、片段视频以及各种视频锦集等,其功能主要用于课堂内容的系统讲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展示实验过程以及辅助教学或扩大学生的视野等。各高校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将这些优质的教学视频资源上网并共享,目的是使全国各类高校在实施同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鉴赏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通过对03-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调研发现,目前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多为形式视频、视频资源不尽完备、资源共享有瓶颈、画面质量参差不齐,不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标准要求。文章首先提出转变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加强资源共享建设,保证资源的可获取性;进而从教学视频的表达形式设计、知识内容设计和拍摄过程中教学视频的界面视觉设计,包括光线、构图、色彩、节奏和字幕的设计等;拍摄准备阶段、拍摄过程和后期剪辑阶段的技术要求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设性策略改善教学视频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论文的创新点是指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面临非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产品并不总是处处精品,本研究从实践层面上聚焦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质量问题,提出了目前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多为形式视频,较少内容视频。同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教学视频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多条改进的意见和理念来提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应用。
慈冉冉[7](2010)在《视频教学资源在网络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的视频资源越来越多,网络视频资源在教学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不断推进,视频课程所占比重逐渐提升。但是目前的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有的视频教学资源画面不清晰,质量不高,有的视频资源甚至无法播放;很多视频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只是简单的课堂搬家,在形式上传统单一,色彩搭配或单调或混乱,同时缺少必要的交互,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心理,学习兴趣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视频教学资源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依据相关的网络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视觉传播理论等相关理论,为视频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尤其是交互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期优化教学视频的教学效果。同时依据美学理论、平面设计理论、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理论等为视频教学资源的视听设计提供艺术指导,提高其艺术性。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视频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的相关概念,概括了网络课程和流媒体视频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现在网络课程中视频教学资源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网络课程中的视频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所依据的相关理论以及该理论对其指导作用。论文第三章主要研究了视频教学资源教学设计的原则、一般过程以及应该考虑的要素,总结了交互的概念和分类,并为视频教学资源的交互设计尤其是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论文第四章主要借鉴了电视教材设计中的摄像理论、编导理论以及镜头组接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视频教学资源的视听造型设计提供了指导建议,主要包括界面设计、前期准备阶段相关设计、拍摄阶段相关设计和后期编辑阶段相关设计,以期提高视频教学资源的艺术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论文第五章依托笔者参与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中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举例分析了第三章和第四章中设计原则和理论指导的实际应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总结了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出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论文的创新点是提出了网络课程中教学视频教学设计的原则和一般过程,并为教学视频的交互设计提供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指导思想。同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的相关知识,用于指导教学视频的拍摄和编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网络课程中视频教学资源质量的优化提供帮助。
李晓[8](2009)在《面向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大多数中小企业削减了培训开支,逐渐倾向于采用E-learning方式的员工培训。调查发现,中小企业在导入E-learning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例如,课程媒体表现形式多以文本为主,员工的E-learning学习内容缺乏个性化推荐、员工学习过程缺乏互动交流等。如何设计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型E-learning教学系统成为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首先系统地总结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以系统科学方法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逻辑推理,发现面向中小企业的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构建基于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中小企业E-learning模型。该理论模型详细地论述了中小企业在流媒体视频教学环境中实施E-learning的方法与技术,包括目标制定、员工特征分析、教学内容组织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培训绩效的评估等。然后,以基于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中小企业E-learning模型为指导,设计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功能模型。该系统包括四项核心功能:(1)员工学习计划推荐,依照中小企业员工的学习需求为员工个性化推荐流媒体视频学习资源;(2)基于讨论式的视频点播,满足了中小企业员工非正式学习的需求,实现了在不脱离视频播放界面的情况下开展协商讨论;(3)视频课程的指导,依据员工使用视频文件学习知识点的速度、时间等参数,基于策略库的规则调用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视频学习指导;(4)异步学习交流,支持员工在视频学习后的异步交流。最后,使用流媒体、Web编程和数掘库等技术实现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并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本研究主要使用Windows Media流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了流媒体视频点播,使用基于MVC的Web开发模式实现了面向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设置Apache服务器正向、反向代理保证了视频教学系统的多用户的并发访问。LoadRunner压力负载测试结果证明,本研究研发的基于流媒体的视频教学系统满足当前中企业开展E-learning的需求。综上所述,本研究的成果能指导中小企业设计有效的基于流媒体的E-learning学习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在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开展员工培训,促进中小企业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曹红方[9](2008)在《服装企业中流媒体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网络及其一些相关应用来拓展自身的市场,以在线视频为主的流媒体业务的引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流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互联网的呆板形象,丰富了互联网的功能,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新媒体。它凭借自身的优点以及互联网提供的强大市场动力,正变得日益流行。服装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无论是在改善内部管理还是在网络产品推广方面,许多都建立了相关的流媒体服务平台。目前,流媒体在服装企业的应用主要包括员工培训、产品发布、视频会议、远程监控、客户服务等方面。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流媒体应用相关理论进行论述的基础之上,对我国服装企业应用流媒体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论文还以服装企业应用流媒体的六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从流媒体在服装企业的应用意义、方式出发,阐述了流媒体在服装企业应用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流媒体应用的发展前景。
毕维明[10](2008)在《流媒体业务发展与盈利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宽带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宽带增值业务已经逐步推向市场,其中以流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视频应用发展非常迅速。本文试图运用管理学知识,对整个流媒体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本文首先从流媒体业务的市场状况入手,具体分析了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关系,不同的运营模式催生出不同的盈利模式。接着主要分析了当前几种盈利模式,分别以www.tudou.tom、www.cintv.cn、IPTV和移动流媒体为例,从产业规模、传播方式、技术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好地盈利。
二、流媒体服装网络远程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媒体服装网络远程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检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 |
2.2 多媒体信息内容管理理论 |
2.3 学习资源的语义分析 |
2.4 元数据描述 |
2.5 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技术 |
第三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概述与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 |
3.1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分析 |
3.1.1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特点 |
3.1.2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分类 |
3.1.3 网络Flash动画在互联网中的存在形式 |
3.1.4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搜索 |
3.2 网络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2.1 网络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
3.2.2 网络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属性分析 |
3.3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样本集分析 |
3.4 网络Flash动画的内容结构特征描述模型 |
第四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场景特征分析 |
4.1 网络Flash动画的文件结构 |
4.2 网络Flash动画的场景结构模型 |
4.3 逻辑场景分割 |
4.3.1 逻辑场景 |
4.3.2 逻辑场景分割 |
4.4 视觉场景分割 |
4.4.1 视觉场景 |
4.4.2 视觉场景分割 |
4.5 场景分割实验与场景特征分析 |
第五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组成元素特征分析 |
5.1 组成元素特征概述 |
5.2 静态视觉特征提取 |
5.2.1 静态视觉特征定义方式 |
5.2.2 静态视觉特征提取方法 |
5.2.3 静态视觉特征分析 |
5.3 动态效果提取 |
5.3.1 动态效果定义方式 |
5.3.2 动态效果提取方法 |
5.3.3 动态效果分析 |
5.4 交互特征提取 |
5.4.1 交互方式与交互特征 |
5.4.2 交互定义方式 |
5.4.3 交互特征提取 |
5.4.4 交互特征分析 |
第六章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画面情感特征分析 |
6.1 多媒体画面情感研究现状 |
6.2 多媒体画面情感描述模型 |
6.2.1 情感分类模型 |
6.2.2 画面特征提取 |
6.3 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画面情感识别 |
6.3.1 视觉特征数据预处理 |
6.3.2 情感特征数据获取 |
6.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情感识别 |
6.3.4 基于SVM的学习过程情感识别 |
6.3.5 基于CNN的情感识别 |
6.4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内容结构的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检索系统 |
7.1 检索系统研究现状 |
7.2 检索系统设计 |
7.2.1 系统需求分析 |
7.2.2 功能模块设计 |
7.2.3 数据库设计 |
7.3 检索系统实现 |
7.3.1 环境要求 |
7.3.2 模块实现 |
7.3.3 检索界面 |
7.3.4 系统测试 |
7.4 检索系统的应用 |
7.4.1 系统面向对象 |
7.4.2 系统应用案例 |
7.4.3 案例分析 |
第八章 Flash动画内容结构特征与学习兴趣关联度分析 |
8.1 实验设计 |
8.2 实验平台开发 |
8.3 实验实施过程 |
8.4 实验分析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论文工作总结 |
9.2 工作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谢辞 |
(2)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核心概念 |
(一)苗族文化 |
(二)课程整合 |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
(一)苗族文化课程 |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
四、文献综合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
一、样本学校深描 |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
(一)技术标准 |
(二)元数据规范 |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
(一)课程导航作用 |
(二)课程导航内容 |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
(五)智慧教学模式 |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的反思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数字媒体与泛动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数字媒体及“泛动画”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数字媒体概念的界定 |
一、 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 |
二、 数字媒体的分类 |
三、 数字媒体的表现特性 |
第二节 泛动画概念的界定 |
一、 泛动画的概念 |
二、 泛动画的产生 |
三、 传统动画与泛动画的比较 |
第二章 新数字媒体与泛动画的主要形式 |
第一节 基于互联网络的泛动画 |
一、 互联网的特征 |
(一) 传播方式特征 |
(二) 传受关系特征 |
二、 网络媒体动画类型 |
(一) 交互式动画 |
(二)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动画 |
(三) 网页动画 |
第二节 基于手机的泛动画 |
一、 移动媒体—手机的现状及发展 |
(一) 手机的现状 |
(二) 手机与互联网 |
(三) 3G 手机时代 |
(四)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
二、 基于手机媒体的动画类型 |
(一) 界面动画 |
(二) 基于移动流媒体技术的手机动画 |
(三) 彩信动画 |
第三节 基于数字电视的泛动画 |
一、 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
(一) 数字电视的出现 |
(二) 数字电视概念的发展 |
(三) 从直播到 VOD |
二、 基于数字电视的泛动画 |
(一) 电视界面动画 |
(二)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内容动画 |
(三) 切换效果动画 |
第三章 数字媒体与泛动画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
第一节 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化艺术 |
第二节 传统美学和文化是基础 |
第三节 数码艺术是保证 |
第四节 艺术性与真实性 |
第五节 艺术性与技术性 |
第四章 泛动画的发展及应用 |
第一节 我国动漫产业的现状 |
一、 我国动漫产业的特点 |
二、 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三、 我国动漫产业相关政策举措 |
第二节 动漫与数字媒体结合发展 |
第三节 泛动画衍生产品的开发 |
一、 泛动画衍生品的概念及其意义 |
二、 世界各国泛动画衍生产品开发的现状 |
三、 泛动画衍生产品的类型 |
四、 泛动画的市场分析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网络课程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教育现状分析 |
1.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
2.培训方式过于简单、枯燥 |
3.培训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
二、网络课程共建共享可行性 |
1.国家教育政策导向 |
2.远程教育快速发展 |
3.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
4.高校成人教育教改的需要 |
三、网络课程共建共享原则 |
1.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突出学以致用 |
2.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课程互用, 便于学分互认 |
3.考核方式多样化、人性化, 提倡证书顶替 |
4.精雕细琢, 提高网络课程的制作质量 |
四、网络课程共建共享实践 |
1.明确课程建设方向 |
2.构建网络课程合作开发模式 |
3. 重社会效益, 轻短期经济回报 |
4. 网络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
(6)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知识经济时代召唤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
1.1.2 终身教育思想的需要 |
1.1.3 教育公平的需要 |
1.1.4 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状况 |
1.2.2 国家精品课程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教育资源中教学视频的应用比较研究 |
1.2.4 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教学视频在精品课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心理学基础 |
2.2.3 巴甫洛夫学说 |
2.2.4 “经验之塔”理论 |
2.2.5 色彩原理 |
第3章 精品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应用调查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2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教学视频的共享有瓶颈 |
3.3.2 教学视频的导航设计需要加强和改进 |
3.3.3 教学视频多是形式视频,应加大内容视频的应用 |
3.3.4 画面变化少,视觉平淡,缺乏美感 |
3.3.5 质量参差不齐 |
3.4 教学视频应用建设理念的反思 |
3.4.1 转变精品课程建设理念 |
3.4.2 重视前期分析,加强教学设计 |
3.4.3 加强教师培训,还原现场授课氛围 |
3.4.4 建立专业的摄制环境,优化声光效果 |
3.4.5 改变速成开发理念,重视后期编辑制作 |
3.4.6 完善评价标准,保证教学视频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融合 |
第4章 教学视频应用的形式与内容设计 |
4.1 教学视频应用的基本原则 |
4.1.1 情境性原则 |
4.1.2 多样化表达形式原则 |
4.1.3 自主性原则 |
4.1.4 多媒体原则 |
4.1.5 交互性原则 |
4.2 教学视频的编制流程图及要求 |
4.2.1 现场教学录像的制作人员 |
4.2.2 现场教学录像的编制过程 |
4.2.3 稿本的编写 |
4.3 形式与内容设计 |
4.3.1 前期分析 |
4.3.2 表达形式设计 |
4.3.3 总体结构设计 |
4.3.4 表现手法设计 |
4.3.5 编写稿本 |
4.3.6 评审 |
4.4 视频界面布局设计 |
4.4.1 界面设计的原则 |
4.4.2 精品课程中视频界面布局的类型及比较 |
4.4.3 构建新的界面布局模式 |
第5章 教学视频应用的艺术与技术设计 |
5.1 拍摄过程中界面视觉设计 |
5.1.1 视觉表现设计 |
5.1.2 光线的设计 |
5.1.3 构图的设计 |
5.1.4 色彩与影调的运用 |
5.1.5 节奏的设计与把握 |
5.1.6 画面字幕的设计 |
5.2 拍摄教学视频的技术要求 |
5.2.1 拍摄准备阶段 |
5.2.2 拍摄过程阶段 |
5.2.3 后期编辑阶段 |
5.3 案例分析 |
5.4 提升精品课程资源质量的几点策略 |
5.4.1 在评估指标方面,增加精品课程评估体系在应用维度的引领性 |
5.4.2 在建设与更新方面,注重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获取性 |
5.4.3 在战略转移方面,强化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性 |
5.4.4 在资金来源方面,实现来源途径的多元化 |
5.4.5 在知识产权方面,建立完善的版权共享利用机制 |
5.4.6 在开放共享方面,加大精品课程的监督和宣传力度 |
5.4.7 在管理机制方面,加强管理机制创新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6.3 未来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视频教学资源在网络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内外网络课程的发展现状 |
1.2.2 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视频教学资源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视频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的理论基础 |
2.1 教育学基础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视频教学资源设计 |
2.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视频教学资源设计 |
2.2 心理学基础 |
2.2.1 注意与视频教学资源设计 |
2.2.2 感知与视频教学资源设计 |
2.2.3 记忆与视频教学资源设计 |
2.2.4 思维与视频教学资源设计 |
2.3 艺术与美学基础 |
2.3.1 色彩原理 |
2.3.2 平面设计相关原理 |
第三章 网络课程中教学视频的教学设计 |
3.1 网络课程中教学视频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3.1.1 情境性原则 |
3.1.2 多样化表达原则 |
3.1.3 小步子原则 |
3.1.4 积极参与原则 |
3.1.5 交互性原则 |
3.2 网络课程中教学视频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
3.2.1 分析 |
3.2.2 表达形式的选择 |
3.2.3 总体结构的设计 |
3.2.4 表现手法的设计 |
3.2.5 编写稿本 |
3.2.6 分析评价 |
3.3 网络课程中教学视频的交互设计 |
3.3.1 交互的概念和分类 |
3.3.2 人机界面交互设计 |
3.3.3 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设计 |
3.3.4 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设计 |
第四章 网络课程中教学视频的视听造型设计 |
4.1 界面设计 |
4.1.1 界面设计的原则 |
4.1.2 常见界面布局及优缺点 |
4.1.3 界面布局设计改进建议 |
4.2 前期准备阶段相关设计 |
4.2.1 摄制环境的选择与设计 |
4.2.2 背景及幕布设计 |
4.2.3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
4.3 拍摄阶段相关设计 |
4.3.1 机位的安排 |
4.3.2 景别的运用 |
4.3.3 镜头的运用 |
4.4 后期编辑阶段相关设计 |
4.4.1 镜头的剪辑与组接 |
4.4.2 字幕设计 |
4.4.3 片头设计 |
4.4.4 音效设计 |
第五章 视频教学资源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
5.1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简介 |
5.2 《如何设计与教学情境相适应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的教学设计 |
5.2.1 分析 |
5.2.2 教学方法的选择 |
5.2.3 表达形式的选择 |
5.2.4 总体结构的设计 |
5.2.5 交互设计 |
5.3 《多媒体CAI 课件简介》教学视频的视听造型设计 |
5.3.1 界面设计 |
5.3.2 前期准备阶段相关设计 |
5.3.3 拍摄阶段相关设计 |
5.3.4 后期编辑阶段相关设计 |
第六章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面向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中小企业E-learning现状 |
2.2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视频教学系统 |
2.2.1 流媒体技术 |
2.2.2 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组成 |
2.2.3 流媒体在视频教学系统中应用方式 |
2.2.4 国内外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产品 |
2.2.5 流媒体解决方案比较 |
2.3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 |
2.4 个性化教学系统综述 |
2.5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
2.5.1 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 |
2.5.2 成人学习的特点与动机 |
2.5.3 非正式学习理论 |
2.5.4 系统型培训模式 |
2.6 相关研究启示 |
2.7 小结 |
第3章 基于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中小企业E-learning理论模型 |
3.1 中小企业E-learning模型 |
3.2 模型构建思路 |
3.3 基于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中小企业E-learning理论模型的构建 |
3.3.1 中小企业E-learning目标的制定 |
3.3.2 中小企业及其员工特征分析 |
3.3.3 教学内容的组织方法 |
3.3.4 教学策略的选择 |
3.3.5 学习环境的设计 |
3.3.6 媒体选择与设计 |
3.3.7 培训绩效的评估 |
3.4 基于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中小企业E-learning理论模型的特色 |
3.4.1 对传统中小企业E-learnig的改善 |
3.4.2 对传统的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改善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 |
4.2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需求分析 |
4.2.1 用户需求分析 |
4.2.2 系统流程分析 |
4.2.3 系统性能要求 |
4.2.4 系统的运行环境 |
4.3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设计 |
4.3.1 系统的逻辑结构 |
4.3.2 系统的数据库模型 |
4.3.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3.4 系统部署方案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实现 |
5.1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实现方案 |
5.1.1 Windows Media流媒体解决方案 |
5.1.2 基于MVC的开发模式 |
5.2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关键技术 |
5.2.1 视频学习过程指标的提取 |
5.2.2 设置服务器正向代理、反向代理 |
5.3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核心功能实现 |
5.3.1 流媒体视频课程的制作与发布 |
5.3.2 学习计划推荐 |
5.3.3 基于讨论式的视频点播 |
5.3.4 视频学习指导 |
5.3.5 异步学习交流 |
5.4 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测试 |
5.4.1 系统功能测试 |
5.4.2 流媒体点播方式性能测试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9)服装企业中流媒体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流媒体概述 |
1.1 互联网与流媒体 |
1.1.1 互联网的发展与流媒体技术的产生 |
1.1.2 流媒体与互联网的关系 |
1.2 流媒体 |
1.2.1 流媒体定义 |
1.2.2 流媒体的特点 |
1.2.3 流媒体的优点 |
第二章 流媒体的应用 |
2.1 视频点播 |
2.1.1 视频点播定义 |
2.1.2 视频点播的发展现状 |
2.2 视频会议 |
2.2.1 视频会议定义 |
2.2.2 采用视频会议系统的优势 |
2.2.3 流媒体技术在视频会议中的应用 |
2.3 远程教育 |
2.3.1 远程教育定义 |
2.3.2 流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
2.4 网络直播 |
2.4.1 网络直播定义 |
2.4.2 流媒体技术在网络直播中的应用 |
2.5 流媒体的企业应用 |
2.5.1 流媒体在企业应用现状 |
2.5.2 流媒体在企业的应用前景 |
第三章 服装企业与流媒体 |
3.1 互联网与流媒体应用于当今服装企业的意义 |
3.1.1 传播与接收及时信息 企业站在时尚前沿 |
3.1.2 推广产品 减少库存 增强企业竞争力 |
3.1.3 提高客服质量 提升企业形象 |
3.2 服装企业应用流媒体的模式 |
3.2.1 以流媒体应用形式划分的模式 |
3.2.2 以流媒体平台的归属划分的模式 |
3.3 流媒体在服装企业的应用现状 |
3.3.1 国内品牌服装企业应用流媒体现状分析 |
3.3.2 天津服装企业应用流媒体现状分析 |
第四章 流媒体在服装企业的具体应用 |
4.1 员工培训 迈好第一步 |
4.1.1 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
4.1.2 服装企业员工培训的难题 |
4.1.3 利用流媒体进行员工培训的优越性 |
4.2 信息发布 产品介绍 |
4.2.1 网上信息发布已成为现代服装企业的重要宣传渠道 |
4.2.2 利用流媒体进行产品发布的优点 |
4.2.3 服装企业发布流媒体视频方式 |
4.3 视频会议 |
4.3.1 企业视频会议的优点 |
4.3.2 视频会议应用前景 |
4.4 远程监控 |
4.4.1 远程监控优点 |
4.4.2 远程监控的作用与功能 |
4.5 客户服务 |
4.5.1 客户服务的重要性 |
4.5.2 客户服务的目标及标准 |
4.5.3 流媒体客户服务的优越性 |
4.6 网上在线招聘 |
4.6.1 企业招聘人才存在的问题 |
4.6.2 网上在线招聘的优越性 |
4.6.3 网上在线招聘方式的选择 |
第五章 服装企业应用流媒体所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
5.1 流媒体应用于服装业的问题 |
5.1.1 企业领导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中小型服装企业普及率低 |
5.1.2 发布信息内容单一 |
5.1.3 企业网站带宽 影响视频效果 |
5.1.4 对网上推广产品 信心不足 |
5.1.5 服装产品特殊性的制约 |
5.1.6 专业人才匮乏 影响应用推广 |
5.2 服装企业应用流媒体的前景 |
5.2.1 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 |
5.2.2 服装企业的网络信息化与流媒体平台的建设 |
5.2.3 流媒体在服装企业的应用前景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流媒体业务发展与盈利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第二章 流媒体及流媒体技术介绍 |
2.1 流媒体及流媒体播放方式 |
2.2 流媒体技术的兴起 |
2.3 流媒体产业链介绍 |
2.4 流媒体的应用 |
2.4.1 远程教育 |
2.4.2 宽频网视频点播VOD(Video On Demand) |
2.4.3 互联网直播 |
2.4.4 视频会议 |
第三章 流媒体消费市场分析 |
3.1 消费者市场分析 |
3.1.1 家庭个人用户 |
3.1.2 商务/企业用户 |
3.1.3 行业用户 |
第四章 流媒体业务类型分析 |
4.1 IPTV |
4.1.1 IPTV技术现状 |
4.1.2 IPTV产业链 |
4.2 P2P流媒体 |
4.2.1 P2P流媒体技术现状 |
4.2.2 P2P流媒体市场现状 |
4.3 网络视频分享 |
4.4 移动流媒体 |
第五章 流媒体盈利模式思考及发展方向 |
5.1 视频分享网站——土豆网 |
5.2 网络电视台——新新网视 |
5.3 IPTV——互动增值 |
5.4 移动增值服务 |
第六章 综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流媒体服装网络远程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Flash动画学习资源的内容结构特征与检索研究[D]. 石林.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4]数字媒体与泛动画研究[D]. 杨森.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4)
- [5]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网络课程的实践探索[J]. 张艳超. 成人教育, 2013(01)
- [6]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教学视频的应用研究[D]. 许艳丽. 江苏师范大学, 2012(06)
- [7]视频教学资源在网络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D]. 慈冉冉.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8]面向中小企业流媒体视频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李晓. 浙江工业大学, 2009(S1)
- [9]服装企业中流媒体的应用[D]. 曹红方. 天津工业大学, 2008(09)
- [10]流媒体业务发展与盈利模式的研究[D]. 毕维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