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多发性嗜酸性肉芽肿1例

骨多发性嗜酸性肉芽肿1例

一、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飞,贾延劼,赵莘瑜[1](2021)在《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6例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8~61岁,平均年龄52.6岁;3例入院时初步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变,1例TIA、1例颅内病变性质待查、1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除神经系统外,易受累系统依次为呼吸系统(4例)、皮肤(3例)、消化道系统和肾脏(2例)、心血管系统(1例)。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均增高,鼻窦CT均提示鼻窦炎,2例病理提示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例病理提示血管炎细胞浸润或纤维素样坏死。3例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随访中2例失访,3例病情缓解,1例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加量后病情稳定。结论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在临床中并不多见,易造成误诊、漏诊,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哮喘、鼻窦炎等疾病的患者,应注意考虑此病。

徐强,李家祥,韩冬煦,吴晓东[2](2020)在《骨嗜酸性肉芽肿16例误诊分析及诊治策略》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特点、诊治要点、误诊原因及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对骨嗜酸性肉芽肿23例中曾误诊1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率69.6%,以不同程度疼痛为首发症状11例,以病理性骨折为首发症状2例,以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1例;行X线检查偶然发现2例。外院误诊11例,我院误诊5例。误诊为原发性恶性骨肿瘤9例,骨转移瘤4例,骨髓炎2例,结核1例。误诊时间1~3(2.1±0.8)周。16例均经骨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骨嗜酸性肉芽肿,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提示S-100及CD1α均(+)。16例中4例给予患肢支具保护,行观察、定期随访;8例行病灶刮除植骨术,必要时辅以内固定增强稳定;3例采用椎体次全切联合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例采用病灶刮除后骨水泥填充术。行观察、定期随访4例出院后6~12个月局部骨破坏消失,出现骨愈合并发生骨重塑;行手术治疗12例随访期间均无复发及恶变,预后良好。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与恶性肿瘤及骨髓炎类似,极易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认识,遇及类似本文患者时要发散诊断思维,综合全面对病情进行分析,并规范行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

孙祥水[3](2018)在《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说明骨盆的功能是传导躯体的重量和参与构成髋关节。骨盆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变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缺失,常为肿瘤、炎症等直接或间接引起破骨活动增强的结果,皮质骨或松质骨均可受累。由于骨盆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复杂,血供丰富,侧支循环多,因而此处肿瘤常具有病理组织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例临床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多数见于个案报道。由于骨盆部位复杂的解剖关系,盆腔内脏器重叠等原因,故临床上往往很难早期发现骨质破坏改变。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相结合是诊断骨质破坏的基础。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表现各异,多数病例术前难以依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得到正确诊断,漏诊及误诊时常发生。儿童骨盆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坐骨、耻骨及骶骨也有累及。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骨盆解剖结构复杂,与多个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相毗邻,骨盆肿瘤的切除与重建一直是骨肿瘤外科领域的难点。3D(three-dimensional)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类型,将计算机生成的3D图像转换为物理模型,采用不同材料打印的骨肿瘤实体模型、个性化手术导板和个体化仿真金属植入体能够实现完全的个性化定制,对骨肿瘤治疗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借助3D打印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骨盆肿瘤的位置和边界,骨科医师能够在术前直观地观察到骨盆肿瘤侵袭的范围,从而确定肿瘤的界限,把握病变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并事先规划手术过程,进行复杂手术的术前规划、手术模拟及手术设计,尽可能避免手术失误的发生。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于儿童骨盆肿瘤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甚少。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借助3D打印的解剖模型,探索其应用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价值。第一部分 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髂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2例儿童髂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32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14例,下肢跛行8例,髋部疼痛伴低热6例,外伤后摄X线片无意中发现4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为5.2±2.2岁;病变累及部位:左侧髂骨11例,右侧髂骨19例,双侧体骨2例。病程为2天~1个月,平均为12.6±4.3天。32例患儿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28例行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18例患儿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髂骨不同形态的骨质破坏,发生在髂骨翼29例,髋臼3例。溶骨性骨质破坏(2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8例),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病灶边界清楚(19例),边界模糊(13例)。10例患儿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4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骨嗜酸性肉芽肿14例,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9例,骨髓炎4例,尤文氏肉瘤2例,骨囊肿1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非霍金氏淋巴瘤1例。结论: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翼,以单发为主。骨嗜酸性肉芽肿和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各异,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8例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本组8例患儿,以髋部疼痛伴低热为首发症状3例,髋部疼痛2例,下肢跛行2例,臀部包块1例。男6例,女2例;年龄3岁~13岁,平均为9.4±3.2岁;病变累及部位:坐骨4例(左侧坐骨3例,右侧坐骨1例),耻骨2例(左侧耻骨1例,右侧耻骨1例),右骶骨1例,累及左髂骨及左骶骨1例。病程为7天~1个月,平均为16.2±6.2天。8例患儿均常规摄骨盆前后位DR片及下肢全长DR片、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及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骨质不同形态的破坏,发生在坐骨4例,耻骨2例,骶骨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混合性骨质破坏(2例),病灶边界清楚(2例),边界模糊(6例)。2例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3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共有5个病种: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结核2例,慢性骨髓炎1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尤文氏肉瘤1例。结论:儿童耻骨、坐骨及骮骨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临床表现以髋部疼痛伴低热和下肢跛行为首发症状居多。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高,确诊需行病理检查。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6例骨盆肿瘤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11个月~13岁,平均6.8±3.8岁,右侧4例,左侧2例。按照Enneking和Dunham骨盆肿瘤部位分型,累及骨盆范围:Ⅰ型3例,Ⅱ型1例,Ⅳ型2例。术前经活检或病灶活检明确病理诊断:骨盆尤文肉瘤1例,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髂骨软骨瘤1例,髂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术前进行32排CT连续扫描骨盆,根据CT数据使用Mimics和Geomagic Design Direct软件。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的STL格式文件数据导入3D打印机,采用树脂及石膏材料打印出1:1骨盆物理模型,分析骨盆解剖、术前评估并进行术前模拟,结合三维重建数据,在3D打印骨盆模型指导下行精准病灶切除。结果:6例患儿均成功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及骨盆3D打印,3D打印骨盆模型能清晰显示骨盆及病灶组织解剖形态、肿瘤与骨盆血管结构毗邻关系,准确计算病灶体积等。6例患儿均精准切除病灶,实际手术过程与术前手术规划完全符合(6/6),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3D打印技术可清晰显示儿童骨盆肿瘤复杂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术前规划出合理的手术方式,能精准切除病灶及骨盆重建。

郑磊,谢来平,罗朝学,厉红民,陈杰,黄定德[4](2015)在《易被误诊为多发骨转移瘤的全身骨显像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总结易被误诊为多发骨转移瘤的疾病的全身骨显像特征,为核医学医师鉴别诊断这些疾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4年5月我科以骨骼多发病变为表现的全身骨显像病例,重点分析易被误诊为多发骨转移瘤的病例,总结各类误诊疾病的骨显像特征。结果: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发性骨结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所致骨病、侵犯骨骼的淋巴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等疾病可出现类似于多发骨转移瘤的全身骨显像表现,易被误诊。但分析总结后发现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结核、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所致骨病具有一些不同于骨转移瘤的全身骨显像特征。结论:类似多发骨转移瘤骨显像表现的部分疾病具有一些骨显像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核医学医师鉴别骨转移瘤与上述疾病。

孙庆海[5](2014)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设计:病例报告。病例: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活动后加剧,休息后缓解不明显,疼痛与体位变化无明显关系。伴有乏力、厌食、消瘦等全身症状,无发热及夜间盗汗。胸椎MRI提示:胸椎生理曲度欠佳,T4椎体形态变扁,骨质密度异常,T1内可见低密度影;椎间隙无狭窄,椎间软组织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胸椎各椎体及小关节骨质边缘毛糙,椎管和双侧椎间孔未见明显狭窄。诊断:术后标本经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干预:完成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后,行病灶清除活检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给予营养对症支持,并给予1个疗程低剂量放射治疗。结果: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类罕见的具有自限性的良性骨肿瘤样疾病,是一种典型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脊柱后凸、局部炎症反应和发热,椎体常被累及,常见特征性的病变损害是“扁平椎”。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沉等非特异性指标不同程度升高。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CD1a和S100呈阳性反应或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具有诊断标志性意义的Birbeck颗粒,即可诊断为该病。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鉴别诊断包括脊柱结核、椎体缺血性坏死、椎体转移瘤、非典型脊柱血管瘤、化脓性脊柱炎、脊柱骨巨细胞瘤。本病的治疗方式多样,保守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固定观察、药物治疗、化疗、放疗、病灶内注射激素等;若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应考虑选择外科手术干预。结论:由于脊柱嗜酸性肉芽肿较少见,临床工作中缺乏明确的治疗指南及治疗有效的确凿证据,常导致误诊、误治。选择适当的诊断方式和正确的治疗方案,可以明显的改善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预后。

王伟中,师毅冰,姚振威,马亦红[6](2012)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颅骨6例,长骨1例,脊柱2例,骨盆1例,锁骨1例,肩胛骨1例。单发者11例,多发者1例。主要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清晰,无反应性骨硬化。部分病例可见骨膜增生、软组织肿胀或肿块。病变在病理学上表现为局限性肉芽肿形成,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和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嗜酸性肉芽肿CT表现与病理学分期有相一致的对应关系,且病变同时具有肿瘤和炎症的特征。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具有特殊的病理基础,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李伟龙[7](2011)在《18F-FDG PET/CT显像对疑似骨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常规影像学检查疑诊为骨转移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资料,评估FDG PET/CT对骨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确定肿瘤原发灶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不同类型转移瘤的PET/CT特点,评价SUVmax在不同类型骨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对101例常规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CT、MRI或SPECT)疑诊为骨转移瘤的患者,为寻找肿瘤原发灶并明确骨病变性质行体部18F-FDGPET/CT检查,男性55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16~84岁,平均年龄63.6±14.0岁。PET图像经衰减校正、迭代重建得到断层图像,与CT断层图像融合后进行多方位显示。对PET图像上病变示踪剂浓集程度的判断采用目测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应层面低剂量CT图像和两者的融合图像判断病变性质。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主要依据PET/CT对肿瘤原发灶的检出及骨病变的PET/CT表现:根据PET/CT图像上疑似原发肿瘤的CT形态特征、PET上示踪剂分布特点及病变的全身分布情况,综合肿瘤转移的一般规律及患者病史等信息加以确定原发灶;骨转移灶的诊断结合PET上示踪剂分布特征及同机CT所示病变的部位、分布特点及破坏类型(溶骨、成骨及混合型)进行确定。对未发现确切原发肿瘤的骨病变,从CT所示病变部位、数量、分布、骨破坏形态特征、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及PET上示踪剂分布特点并结合病人全身PET/CT所示所有病变分布特点及病史资料等信息进行确定病变是否为原发骨病变并鉴别其良恶性。对每例患者的PET/CT图像进行详细记录,横断面图像上选取视觉分析异常的病灶放射性浓集最高的层面测量病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患者的最终诊断通过组织病理或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随访证实。患者水平计算PET/CT对骨转移瘤、骨原发恶性肿瘤及良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病变水平计算不同类型骨病变间的SUVmax差异。结果根据最终诊断结果,101例患者分为骨转移瘤组、骨原发恶性肿瘤组和骨良性病变组。1.最终诊断为骨转移瘤50例(49.5%,50/101),PET/CT对骨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0%(47/50)、94.12%(48/51)、94.06%(95/101)、94.00%(47/50)、94.12%(48/51)。PET/CT对肿瘤原发灶的检出率为90%(45/50),其中肺癌23例(23/45,51.11%),前列腺癌7例(7/45,15.56%),胃癌3例(6.67%,3/45),淋巴瘤3例(6.67%,3/45),肾癌2例(4.44%,2/45),肝癌2例(4.44%,2/45),双原发肿瘤2例(4.44%,2/45),子宫肉瘤、乙状结肠癌及甲状腺癌各1例(各占2.22%,1/45)。50例骨转移瘤患者PET/CT检出溶骨性转移灶483个,SUVmax为9.21±4.46,成骨性转移灶374个,SUVmax为3.80±1.56,溶骨性转移与成骨性转移灶的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9,P=0.000)。PET/CT检查发现原发灶的45例骨转移瘤患者,27例(60%,27/45)患者除发现骨转移瘤和肿瘤原发灶之外,还发现了额外组织器官转移。2.最终诊断为骨原发恶性肿瘤25例(24.8%,25/101),其中多发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16例(64%,16/25),骨原发淋巴瘤6例(24%,6/25),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4%,1/25),软骨瘤恶变1例(4%,1/25)。PET/CT对骨原发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4/25)、93.42%(71/76)、94.06%(95/101)、82.76%(24/29)、98.61%(71/72)。16例骨髓瘤患者PET/CT共检出病灶996个,SUVmax为4.1±1.9,其余9例骨原发恶性肿瘤共检出11个病灶,SUVmax为13.1±8.0,两组SUVmax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P=0.04)。3.最终诊断骨良性病变26例(25.7%,26/101),其中良性骨折15例(57.69%,15/26),骨结核7例(26.92%,7/26),脊柱血管瘤2例(7.69%,2/26),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3.85%,1/26),胸椎嗜酸性肉芽肿1例(3.85%,1/26)。PET/CT对良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2%(22/26)、100%(75/75)、96.04%(97/101)、100%(22/22)、94.94%(75/79)。26例良性病变,PET/CT共检出96个病灶,其中肉芽肿性34个,SUVmax为8.82±4.1,余下良性病灶62个,SUVmax为4.03±1.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9,P=0.000)。4.本研究101例患者,PET/CT共检出骨恶性病灶1864个,SUVmax为5.5±3.8,良性病灶96个,SUVmax为5.7±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7)。1864个骨恶性病灶中,骨转移灶857个,SUVmax为7.2±4.5,骨原发恶性病灶1007个,SUVmax为4.2±2.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骨转移灶与骨原发恶性病灶和骨良性病变间、骨原发恶性病灶与骨良性病变间SUVmax均具有显着差异。溶骨性转移瘤、除外MM的骨原发恶性病灶及骨肉芽肿性病变间两两比较,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骨性转移瘤、MM病灶及除外肉芽肿性的良性病灶间两两比较SWVmax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前三种病变与后三种病变间两两比较,SWVmax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本研究23例多发溶骨性转移瘤,PET/CT共检出溶骨性病灶341个,SUVmax为8.9±4.3,多发溶骨性转移瘤与多发骨髓瘤间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84,P=0.000)。分析骨髓瘤和多发溶骨性骨转移瘤病灶SUVmax值的ROC曲线,取5.65作为鉴别诊断的分界点,敏感性为75.6%,特异性为80.6%。结论18F-FDG PET/CT对骨转移瘤、骨原发恶性肿瘤及骨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对骨转移瘤肿瘤原发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可在明确原发灶的同时了解肿瘤性病变的分布范围。PET/CT对多发溶骨性骨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具有潜在的价值,多发性骨破坏病灶SUVmax值较低和低剂量CT特征性的骨破坏可提示骨髓瘤。SUVmax可以有效将溶骨性骨转移瘤、多发骨髓瘤外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及骨肉芽肿性病变与骨的非肉芽肿性良性病变加以鉴别,但对前三者的鉴别诊断则比较困难,需结合PET/CT图像的视觉分析、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加以判断,部分病例仍需活检,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明确诊断。18F-FDG PET/CT在骨转移瘤肿瘤原发灶及骨病变性质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结果以减少误诊。

陈炜,黄仲奎[8](2007)在《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附11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共计41处病灶,其中脊椎13处、颅骨11处、骨盆6处、锁骨4处、肋骨4处、四肢长骨3处。病灶最多之病例累及12骨,共16处病灶。本病基本影像学表现相似,但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论:X线平片是不可缺少的首选检查。CT在显示复杂骨骼解剖、病灶细微结构方面优于X线平片,有利于早期发现病变及帮助定性与鉴别诊断。MRI对于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及邻近组织改变有明显优势。

赵金禄[9](2006)在《骨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骨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着重总结其MRI表现特点,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2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骨LCH的影像学资料,观察其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特点,将MRI征象与X线平片和/或CT征象进行对比,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12例病人共19个病灶。X线平片和CT表现:非脊柱部位8个病灶均表现为溶骨性破坏,CT上2例可见线样硬化边;4例见死骨,X线平片上未显示;1例见条带状骨膜反应;2例病灶周围见骨质硬化;3例见软组织肿块;1例见软组织肿胀。脊柱部位11个病灶均位于椎体,9个病变椎体呈不同程度的扁平椎,轻度变扁者呈边缘不清的溶骨性破坏,最薄者呈钱币样。3例颅骨病灶和2例次脊柱病灶处于早期,其余病灶均为中期。MRI表现:非脊柱部位病灶:MR T1WI上,病灶呈低信号者3例次,中等信号者5例次,信号均较均匀。行T2WI检查者4例,均呈较均匀高信号。所有病灶在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边缘低信号者3例,其中2例在CT上可见硬化边。病灶周围见骨髓水肿者5例次,在X平片和CT上均属于早、中期病变,其中2例病变周围在CT上可见骨质硬化区,1例见条状骨膜反应。软组织水肿6例,其中5例在CT未显示。在CT上破坏皮质累及骨外引起软组织肿块者3例次,在MRI上均可清楚显示。11例次病变椎体在T1WI上信号强度与肌肉类似,在T2WI上呈均匀略高信号。9例次呈不同程度的扁平椎,病变椎体上下方椎间盘信号强度均正常,21个椎间盘高度正常者9例次,增高者12例次,硬膜囊轻度受压3例次。结论骨LCH的影像学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及疾病分期。在早期,骨破坏侵袭性较强,呈虫噬状或穿透性,边缘模糊,穿透骨皮质可形成软组织肿块,可伴有层状骨膜反应和病理骨折。随着病变的进展,病灶边缘清楚,可形成膨胀样外观,骨膜反应减轻。病变进展到最后可完全愈合,或者因新生骨形成而出现硬化。MRI上骨LCH部位表现为骨髓置换,在T1WI上多呈中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信号较均匀。脂肪抑制像上病灶可见低信号边。病灶周围可见骨髓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与正常骨髓界限可清楚或不清楚,病灶邻近软组织可见肿胀。对于诊断骨LCH来讲,X线平片、CT和MRI各具优势和缺陷,不可相互取代。应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资料,并结合临床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罗志军,叶招明[10](2004)在《骨多发性嗜酸性肉芽肿探讨(附5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二、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初诊情况
    1.3 临床表现
    1.4 辅助检查结果
    1.5 影像学检查
    1.6 病理学检查
    1.7 治疗及随访
2 讨 论

(2)骨嗜酸性肉芽肿16例误诊分析及诊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医技检查结果
        1.3.1 实验室检查:
        1.3.2 影像学检查:
    1.4 误诊及确诊情况
    1.5 治疗及预后
2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诊断及鉴别诊断
    3.3 治疗方法
    3.4 误诊原因分析
    3.5 防范误诊措施

(3)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骼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儿童耻骨、坐骨及骶骨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骨盆肿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简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4)易被误诊为多发骨转移瘤的全身骨显像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检查方法
    1.2临床资料与图像判读
2 结果
3 讨论

(5)脊柱嗜酸性肉芽肿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报告
    1. 一般资料
    2. 主诉
    3. 现病史
    4. 既往史
    5. 个人史
    6. 月经婚育史
    7. 家族史
    8. 专科检查
    9. 影像学辅助检查
    10. 鉴别诊断
    11. 初步诊断
    12. 诊疗经过
    13. 出院诊断
病例分析
经验总结
本研究的局限性
临床讨论
    一.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二.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特点
    三.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
    四.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五.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1. 一般资料
    2.实验室检查
    3.CT检查
    4.病理学检查
结果
    1. EGB的CT检查结果
    2. EGB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讨论
    1.病因及病理
    2. CT表现
        2.1 颅骨:
        2.2 椎体:
        2.3 扁骨:
    3. 鉴别诊断

(7)18F-FDG PET/CT显像对疑似骨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方法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骨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论文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二、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三、致谢

(10)骨多发性嗜酸性肉芽肿探讨(附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及X线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4 诊断与治疗结果
2 讨论

四、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分析[J]. 李燕飞,贾延劼,赵莘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1(05)
  • [2]骨嗜酸性肉芽肿16例误诊分析及诊治策略[J]. 徐强,李家祥,韩冬煦,吴晓东. 临床误诊误治, 2020(08)
  • [3]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D]. 孙祥水. 苏州大学, 2018(04)
  • [4]易被误诊为多发骨转移瘤的全身骨显像病例分析[J]. 郑磊,谢来平,罗朝学,厉红民,陈杰,黄定德.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01)
  • [5]脊柱嗜酸性肉芽肿1例及文献复习[D]. 孙庆海. 兰州大学, 2014(03)
  • [6]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J]. 王伟中,师毅冰,姚振威,马亦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2(03)
  • [7]18F-FDG PET/CT显像对疑似骨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D]. 李伟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8]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附11例分析)[J]. 陈炜,黄仲奎. 放射学实践, 2007(03)
  • [9]骨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诊断[D]. 赵金禄. 青岛大学, 2006(01)
  • [10]骨多发性嗜酸性肉芽肿探讨(附5例报告)[J]. 罗志军,叶招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04(02)

标签:;  ;  ;  ;  ;  

骨多发性嗜酸性肉芽肿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