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清肺汤联合三瑞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百草清肺汤联合三瑞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一、白草清肺饮联合三蕊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岳怡彤[1](2021)在《肺经风热型痤疮中医用药规律与保健软糖研究》文中提出肺经风热证是痤疮极为常见的一种证型,发病率很高。中医文化丰富多彩,许多名家医者对于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治疗有着不同的看法及方剂配伍。目前有一些探寻痤疮用药规律的研究,但专门针对近20年来肺经风热型的痤疮方剂用药规律还未曾研究过。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药理学统计研究手段,二者结合更有助于探寻复杂中药组方的作用规律及机制。因此本文在数据挖掘统计基础上探寻中药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组方用药规律,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核心组方医治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潜在机制,另外选取高频药物中几味药食同源中药进行保健软糖的开发制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搜集整理近20年间医治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文献及专利中的中药方剂,得到处方137首、药物167味。使用Excel 2010进行频次统计,得出药物使用频率≥20%的药物17种,高频中药依次为黄芩、甘草、桑白皮、枇杷叶、连翘、金银花、生地黄等;中药类别使用最多的有清热解毒类、清热凉血类、清热燥湿类、止咳平喘类等。2.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得到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常用药对为“桑白皮-枇杷叶”、“黄芩-栀子”、“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桑白皮-枇杷叶-甘草”。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高频药物的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6个聚类药物群,3个新方组合。综合数据挖掘结果得出治疗该证型痤疮的核心组方为黄芩、甘草、桑白皮、枇杷叶、地黄、牡丹皮、栀子7味药。3.探寻剂量搭配规律可知,在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用药中,黄芩、栀子、枇杷叶、桑白皮、连翘、黄连之间互相搭配剂量比通常为1:1。黄芩10g、栀子10g、枇杷叶10g、桑白皮10g的用药剂量常常出现在处方中。初步探寻了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配伍规律,为临床用药的剂量搭配提供参考。4.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组方的作用机制。得到治疗痤疮的核心靶标AKT1、IL6、TP53、TNF、VEGFA等,主要通过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麻疹、弓形虫病、EB病毒感染、IL-17、MAPK、NF-k B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5.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法优化中药保健软糖工艺配方,得知中药:木糖醇:低聚异麦芽糖:复配胶:水最佳配比为35.21:21.66:20.27:11.58:11.28(m:m:m:m:m)。在此条件下软糖产品的感官评分为97.32。6.通过人体试食试验,对照组痤疮患者用维A酸乳膏进行治疗,试食组服用保健软糖,结果显示试食组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80%),得知保健软糖对防治痤疮的效果良好。

杜新亮[2](2021)在《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对经表皮失水率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2.检测中药面膜在改善湿热蕴盛型痤疮经表皮失水率(TEWL)方面的作用。方法1.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湿热蕴盛型痤疮患者,采取自身左右对照法,以面部中线为界,设定受试者面部左侧为治疗组,面部右侧为对照组,治疗组外敷中药面膜,对照组外敷安慰剂面膜,两组基础用药为口服维胺酯胶囊和外用夫西地酸乳膏。2.观察方法:观察疗程为6W,于初次治疗及治疗后的第2W、4 W、6W分别观察痤疮皮损改变和TEWL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3.数据处理:试验观察结果数据统计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对疗效变化用总有效率比较,对TEWL的变化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根据皮损统计结果显示:经过对湿热蕴盛痤疮2W、4W、6W的治疗,前后对比疗效变化,发现第4W与第2W相比,第6W与第2W相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而第6W与第4W相比,两组总有效率相当,无明显差异;在试验观察疗程的同期相比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疗效方面综合看来,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都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自制中药面膜在治疗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中药面膜。2.关于对TEWL统计结果显示:对第4W和第6W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前后对比分析发现:治疗组前后对比,卡方值均为004*,P<0.05,代表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对TEWL改善明显,而对照组卡方值均大,P>0.05,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对照组对TEWL的无改善作用;在试验观察自身同期对比中,治疗组卡方值为001*和003*,说明P<0.05,而对照组卡方值大,说明P>0.05,前者有显着性差异而后者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自制中药面膜在改善湿热蕴盛型痤疮的TEWL方面优于安慰剂中药面膜。3.本次试验中,中药面膜在治疗湿热蕴盛型痤疮的整个疗程中,均未出现红肿、灼热、瘙痒等不适反应。结论1.中药面膜对治疗湿热型痤疮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其面部皮损。2.中药面膜能明显改善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经表皮失水率。3.本临床观察试验证明中药面膜安全性可靠,而且能有效缩短中度痤疮的治疗疗程,减轻治疗负担。

魏冰[3](2020)在《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使我们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能够针对病人的临床问题,选择与应用当前最佳证据(知识),作出科学的诊治决策,并付诸于临床实践,以期获得良效,求得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进步。循证医学通过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的方法,将符合既定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合并进行Meta分析,增加样本量、提高检验效能,减少偏倚。痤疮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痤疮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具有一定的损容性,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可产生抑郁、社会孤立和自杀意念。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痤疮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可能是治疗痤疮的一个方法。本研究拟对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新的证据。目的:系统评价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service system,CBM)、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文献筛检纳入诊断为痤疮的患者,干预措施为丹参酮胶囊或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丹参酮胶囊,对照组为安慰剂、不治疗或者常规西药;结局指标为痊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血清性激素水平(T、FSH、LH、E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皮脂分泌率。纳入的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运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敏感性分析,当文献数大于9篇,绘制漏斗图以检测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异质性过大时应该进行亚组分析,对纳入文献不足或其它无法进行Meta分析时应用描述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1684篇文献,最终纳入26篇文献,全部为中文发表。在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与西药对比的情况下,治疗组共有1062例,对照组共有1005例,在丹参酮胶囊单纯与西药对比的情况下,研究组共有840例,对照组共有814例,均符合痤疮的诊断标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6篇文献,通过对纳入文献的观察,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主要采用了以下两个标准,分别为:(1)疗效标准一:痊愈:皮损消退率≥90%;显效:皮损消退率60%89%;有效:皮损消退率20%59%;无效:皮损消退率≤19%或损害增多。(2)疗效标准二:痊愈:皮疹消退≥90%,没有新皮疹出现;显效:皮疹消退率70%90%,可有5个以下新皮疹出现;进步:皮疹消退率40%69%,可有10个以下新皮疹出现;无效:皮疹消退在40%以下,或不断出现新皮疹出现,炎症没有控制。所以本次研究对按照不同标准分别进行Meta分析,以减少文献的异质性来源。1痊愈率疗效标准一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痊愈率高于西药组[RR=1.88,95%CI(1.58,2.22),Z=7.24,p<0.00001]。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痊愈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0.97,1.42),Z=1.62,p=0.10]。疗效标准二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痊愈率高于西药组[RR=1.65,95%CI(1.07,2.53),Z=2.28,p=0.02]。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痊愈率高于西药组[RR=1.45,95%CI(1.03,2.03),Z=2.14,p=0.03]。2总有效率疗效标准一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RR=1.10,95%CI(1.07,1.13),Z=6.17,p<0.00001]。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03,95%CI(0.98,1.09),Z=1.17,p=0.24]。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总有效率与西药组(口服)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98,1.12),Z=1.25,p=0.21]。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总有效率与西药组(外用)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91,1.10),Z=0.00,p=1.00]。疗效标准二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RR=1.05,95%CI(1.01,1.10),Z=2.20,p=0.03]。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98,1.17),Z=1.58,p=0.11]。3复发率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复发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44,95%CI(0.16,1.26),Z=1.53,P=0.13]。4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96,95%CI(0.66,1.40),Z=0.20,P=0.84]。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82,95%CI(0.49,1.36),Z=0.79,P=0.43]。5血清性激素水平5.1睾酮水平(T)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降低睾酮水平优于单纯西药组[RR=-14.88,95%CI(-18.05,-11.72),Z=9.21,P<0.00001]。5.2血清黄体生成素(LH)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血清黄体生成素水平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06,95%CI(-1.69,-1.81),Z=0.07,P=0.94]。5.3促卵泡素(FSH)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促卵泡素水平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49,95%CI(-0.39,1.38),Z=1.09,P=0.28]。5.4雌二醇(E2)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组治疗痤疮的雌二醇水平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07,95%CI(-7.73,9.86),Z=0.24,P=0.81]。6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只纳入一篇文献,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在降低痤疮患者的皮脂分泌率方面优于单独西药治疗。结论1.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的效果。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且不增加复发率、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2.丹参酮胶囊单独用药治疗痤疮的疗效呈现优于西药治疗的趋势,而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呈现低于西药治疗的趋势。此结论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实验来证实。3.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睾酮水平优于单独西药的治疗效果;在血清黄体生成素水平、雌二醇水平、促卵泡素水平方面,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与单独西药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脂分泌率方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只纳入一篇文献,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在降低痤疮患者的皮脂分泌率方面优于单独西药治疗。

李璇[4](2019)在《达郁调冲汤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冲任不调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的变化情况,比较达郁调冲汤与维胺酯胶囊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冲任不调型)的临床疗效,评价二者在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面的差异,并从中医辨证论治和现代药理学角度讨论达郁调冲汤治疗冲任不调型女性迟发型痤疮的理论依据,探索中医药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冲任不调型)的新方法。方法:病例均来自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来河北省中医院皮肤二科门诊就诊的病人,将临床符合女性迟发型痤疮的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冲任不调证型的6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每日2次;治疗组给予达郁调冲汤水煎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对照组给予维胺酯胶囊口服,50mg,每日两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开始和治疗4周时记录患者的皮损积分(皮损数量、皮损形态、皮损颜色、皮损性质)情况,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并观察复发情况。且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率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在本研究过程中,经过病例的剔除和失访,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病例共63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入选标准,经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皮损严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经过4周的治疗后,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皮损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临床疗效比较如下:1.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13%。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4.52%。两组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有效率方面高于对照组。2.治疗组共2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8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2例出现中度不良反应。经秩和检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3.治疗组中痊愈加显效患者共17例,复发2例;对照组痊愈加显效患者共7例,复发4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4.两组不良反应均未经其他特殊处理,自行好转,两种疗法均比较安全。结论:达郁调冲汤治疗冲任不调型女性迟发型痤疮临床疗效优于维胺酯胶囊,其复发率及不良反应也低于维胺酯胶囊。该疗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曲韵,黄尧洲,佘远遥,陈少君,刘青云,姚春海[5](2017)在《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古典医籍以及近20年来发表文献的检索研究,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07 Excel电子表对文献进行信息的提取与整理,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来阐述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目前已有少数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疗效,从已有研究可知火针治疗痤疮的安全性及患者的耐受性均已得到肯定。因此认为,火针疗法治疗痤疮,不仅能够减少皮损,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贺一[6](2017)在《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型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TNF-α、IL-1β水平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升阳散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对TNF-α、IL-1β水平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升阳散结汤加减内服疗法,对照组采用异维A酸胶丸内服联合阿达帕林凝胶外涂法。1、治疗组:升阳散结汤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20g、鹿角胶10g、茯苓15g、肉苁蓉12g、黄芪20g、附子15g、白术12g、当归12g、甘草6g。用法:每日一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内服。对照组:异维A酸胶丸(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50021842)内服,10mg/粒,阿达帕林凝胶(法国高德美国际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656),30g/每支;用法:异维A酸胶丸,每次一粒,每天分两次与食物同时服用。阿达帕林凝胶每天一次,睡前清洁患处并等干燥后使用,涂一薄层于皮肤患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TNF-α、IL-1β水平检测。以上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每组均连续治疗一个疗程。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痤疮疗效判定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情况和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皮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4周后,观察总体疗效,并对疗程结束后的愈显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随访调查,观察他们的病情有无复发,计算皮损评分疗效指数以及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复发率,观察俩组人员的血清TNF-α、IL-1β值,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作出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皮肤情况总体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2)入选病例80例,实际完成80例。治疗4周后,治疗组完成40例,痊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对照组完成40例,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5%。两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经卡方检验,Χ2=5.18,P=0.02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经治后治疗组患者总积分为5.12±4.25,对照组总积分为11.89±5.35,经t检验,t=-6.26,P=0.0000,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自身比较,经配对t检验,t治疗=24.98,P治疗=0.0000,t对照=13.71,P对照=0.0000,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明显治疗效果,可显着改善患者皮损状况。(4)治疗组治愈例数为10例,复发1例;对照组治愈显例数为4例,复发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与75%。在本次试验过程中,治疗组患者未出现不适,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轻度脱皮症状,不良反应皆轻微可控,未经治疗加强调护后自行缓解。(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趋于减小。结论: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证型痤疮可显着改善痤疮患者皮损状况,其疗效优于异维A酸胶丸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该型痤疮。升阳散结汤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血清TNF-α、IL-1β水平趋于正常。总之,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证型痤疮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与借鉴。

田俊[7](2018)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中重度(痰瘀互结型)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加味桃红四物汤与维胺酯胶囊治疗中重度(痰瘀互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探讨二者在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探索中医药治疗寻常型痤疮的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共纳入62例患者;分为西药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各31例;西药对照组给予维胺酯胶囊,中药治疗组给予加味桃红四物,2组均外用夫西地酸乳膏。2组疗程均为6周,每周复诊一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6周后观察记录患者皮损及临床证候总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并于研究结束后一个月复诊,观察其复发情况。所有获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 21软结果:加味桃红四物汤可有效降低中重度痤疮患者皮损的临床证候积分分值,其疗效显着。(1)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2%,西药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2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得出P<0.05,2组间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中药治疗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共19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10.53%,西药对照组中痊愈及显效的患者共9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44.44%,2组复发率经卡方检测,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故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3)治疗组共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共10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本次研究不良反应经卡方检验,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优于维胺醋胶囊,同时其复发率及不良反应也低于维胺酯胶囊,值得临床推广。

宋艳丽[8](2012)在《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皮脂分泌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加自制消痘面膜外用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通过检测其对皮肤性状、皮脂溢出率、睾酮及睾酮受体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通过观察其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方法:临床部分1.按入选病例的先后顺序,将痤疮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根据辨证标准不同将试验组分为肺经风热证组、肺胃湿热证组和痰瘀互结证组。除去脱落和剔除的病人,最后总计395例病人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试验组304例,对照组91例。2.治疗方法:试验Ⅰ组(肺经风热证组)120例,给予粉刺1号方加中药消痘而膜治疗;试验Ⅱ组(肺胃湿热证组)135例,给予粉刺2号方加中药消痘面膜治疗和试验Ⅲ组(痰瘀互结证组)49例,给予粉刺3号方加中药消痘面膜治疗。对照组91例,采用丹参酮胶囊口服加加0.3%维胺酯乳膏外用,所有患者均治疗6周。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在初诊、治疗2周、4周、6周后分别填写观察表格,记录皮疹的性质及数目,如炎症性皮损(丘疹,脓疱,结节)和非炎症性皮疹(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同时要询问用药的依从性,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4.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参照1997年10月中华医学会美学与美容分会皮肤美容学组制定的《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分级和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根据治疗2周、4周、6周前后痤疮患者皮损的数目来计算疗效指数;根据综合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对照组炎症性皮损和非炎症性皮损的变化,每2周进行一次皮损的比较。参照PillSbury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进行临床轻重分级,比较治疗前后痤疮分级的变化。5.安全性指标:根据与入组时比较,试验过程中患者新出现或加重的症状、体征和疾病,通过观察其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实验部分1.皮肤性状变化的研究:试验组304例患者在其面部同样的部位检测皮脂的分泌、毛孔大小、皮肤弹力度及水分含量。①用油份测定海绵分别在面部T型区(额头及鼻周)及U型区(两侧面颊)的部位轻轻按压6秒钟吸取油脂,经皮肤分析仪测试后,记录数据。②毛孔大小的检测:用数码显微镜射口,以观察窗内5cm2面积为测试区,记录可视的毛孔的大小及数量。③皮肤含水量的测定:用水分感应器测定患者靶部位皮肤的水分数据,将数值输入电脑系统内分析。④皮肤弹性的测定:将皮肤分析仪的探头对准靶部位的皮肤进行测定并记录数据。2.皮脂溢出率(the sebum excretion rate, SER)(?)勺检测:对象为从试验组随机抽取的60例患者,利用海绵擦试,用有机溶剂提取收集皮脂:应用Looking bill及Cunliffe改良测定法测定SER。①将洗净的称量瓶及1cm×1cm×2cm大小的海绵条放入60℃干燥箱内烤3h,取出后冷却至室温。②每3块海绵条为1组,装入一个经脱脂处理过的塑料袋里。30min后在固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室温18~22℃,相对湿度10%~20%)下称量其重量,设为质量Ⅰ。③用5%肥皂水清洗受试者前额的皮肤大约6cm×12cm大小的面积,用消毒纱布擦干,再用无水乙醇和正己烷各擦一遍。④嘱被检测的患者静坐,避免用手或其他物品触及前额。1h后用4cm×10cm开窗的塑料膜贴于额头部位原来消毒过的皮肤上。⑤每例被检者各用1组海绵条蘸取正己烷,擦拭前额开窗内皮肤3遍,然后装回原塑料袋,等待正己烷挥发完毕。⑥将海绵条置于60℃干燥箱烤,1h后取出冷却至室温。30min后于同样固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同法测出海绵质量,设置为质量Ⅱ。⑦根据公式计算SER。3.血睾酮的检测对象为试验组304例患者,由西苑医院检验科生化室进行检测并提供化验结果。4.血清睾酮受体的检测:试验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抽取静脉血3ml,其中男性患者采血时间为早晨6~7时,女性患者采血.时间为月经后5~7天,肝素抗凝,采用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统计学方法:临床与实验部分计量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for window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F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临床部分1.临床有效率的比较:在治疗2周的观察点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9.1%和32%,两组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X2=0.29,P>0.05)。在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有效率59.7%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49.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5.10,P<0.05)。在治疗6周后,试验组的有效率为83.7%明显高于对照组71.2%(X2=6.63,P<0.05)。试验三组治疗6周后的有效率分别为85%、83.7%、80%均明最高于对照组71.2%(P<0.05)。2.皮损计数的比较结果:①肺经风热证组治疗后炎症性皮损,非炎症性皮损数及总皮损数均比治疗前减少(t=6.29、5.29、7.71,P<0.05)。②肺胃湿热证组治疗后炎症性皮损,非炎症性皮损数及总皮损数均比治疗前减少(t=7.00、3.82、6.42,P<0.05)。③痰瘀互结证组治疗后炎症性皮损,非炎症性皮损数及总皮损数均比治疗前减少(t=4.89、2.8、4.75,P<0.05)。④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各种皮损均有明显差异(t=2.71、4.08、4.04,P<0.05)。3.痤疮分级的比较:①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分级无明显差异(X2=4.37,P>0.05)。②治疗结束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痤疮的分级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P<0.05)。实验部分1.皮肤性状的比较结果:①试验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皮肤状况的比较,治疗2周后,T型区皮脂量、U型区皮脂量和皮肤毛孔大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肤水分和皮肤弹性变化不明显(P>0.05)。②治疗4周后,T型区皮脂量、U型区皮脂量和皮肤毛孔大小均明显变小(P<0.05),而皮肤水分和皮肤弹性变化不明显(P>0.05)。③治疗6周后,T型区皮脂量、U型区皮脂量和皮肤毛孔大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水分仍然变化不明显(P>0.05),而皮肤的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2.SER:试验组中60例患者治疗2周后SER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4周后SER变化仍旧不明显(P>0.05),治疗6周后SER显着减少(P<0.05)。3.血睾酮比较结果:试验组的三组(肺经风热组、肺胃湿热组、痰瘀互结组)男性患者在治疗前后睾酮的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于女性患者睾酮的量明显降低了(P<0.05)。4.血清中睾酮受体检测结果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6周后血清中睾酮受体明显下降(P<0.05)。结论:1.中药联合消痘面膜对痤疮患者各种皮损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可提高有效率,改善痤疮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3.改善皮肤的性状,减少T型区及U型区皮脂量,缩小毛孔。4.可能通过降低SER、女性患者血睾酮的水平以及睾酮受体的水平来达到治疗作用。5.中药联合消痘面膜治疗痤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刘久利[9](2011)在《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探索》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文献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部分:综述一痤疮的中医学认识概况:主要从痤疮病名演变、病因病机、中药内治等方面论述了痤疮的中医学认识概况。综述二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现状:主要从痤疮的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等方面对痤疮的中医外治法进行综述。文献研究部分:研究一目的:系统的评价传统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系统、全面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鉴定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对纳入试验的特征及质量进行评价,进而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结果:共计51篇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但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结果表明,中药及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均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现有中低等级别的证据表明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寻常痤疮有一定的疗效,但鉴于现有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确切的疗效尚需要多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研究二目的:分析并探讨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用药规律。方法:作者通过全面、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然后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性评价,总结并探讨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68篇文献,192首方剂,167种中药,用药2028次。清热药最多,占45.02%。前四位中药为黄芩、甘草、丹参、生地。四气以寒为主。肝经药居十二经之首。结论: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清热药及黄芩、甘草、丹参、生地应用最多;中药治疗寻常痤疮具有疗效确切和副作用低的特点。

李仑智[10](2011)在《刺血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青春发育期,好发于颜面、颈、胸背部,呈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等多种损害,常伴皮脂溢出。临床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多因风热犯肺;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或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湿热;或痰瘀互结;或外邪侵入。本法根据痤疮的病因病机以热为主的情况,确定以督脉-相关脏腑俞穴-相关经络井穴为主线的刺血疗法。以大椎穴做为刺血疗法的主要腧穴,再结合不同证型选择相应的背俞穴以及相应经脉的井穴刺血疗法,通过清热泻火,活血通络取得治疗痤疮的效果。1目的观察刺血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2方法选取在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针灸美容中心的门诊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刺血疗法加局部挑刺的方法:①刺血疗法以大椎为主穴。肺经风热证加肺俞、少商;脾胃湿热证加胃俞、厉兑;血瘀痰凝证加心俞、少冲;冲任不调证加肝俞、大敦或足大指端。操作:取背部腧穴时嘱患者俯卧,暴露后背,用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后用采血针点刺出血,然后用小号玻璃罐拔于背部腧穴约10min左右,取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出血,再75%酒精消毒局部;取手足腧穴时嘱患者仰卧,用75%酒精常规消毒穴位后采血针点刺,挤压出血,约0.2ml。②局部挑刺:选较明显的丘疹或脓疱,进行常规消毒后用采血针点刺皮损中心,用消毒棉签在脓疱附近挤压,将脓液、坏死组织及粉渣样物彻底排除干净,直到脓腔内挤出新鲜血为止。对照组只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局部挑刺方法。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有①主症变化情况,包括皮损的出油情况、皮损的性质、皮损的颜色变化,皮损计数(采用同部位、同面积治疗前后计数方法)及皮损肿痛等5项。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2疗程及治疗后1个月三阶段各评价1次。②次症变化情况,包括全身症状及舌象、脉象变化,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3结果3.1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各项皮损治疗前样本评分均值水平最高,治疗1疗程后评分水平明显降低,治疗2疗程后评分继续降低至最低水平,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时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回升,但均值水平不超过治疗1疗程后时。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出油情况、痤疮皮损性质、痤疮皮损数量、痤疮皮损颜色、痤疮皮损肿痛以及总分治疗后各阶段评分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组经治疗后痤疮皮损状况明显好转,证明观察组法与对照法对于本病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3.2两组之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在显效、有效、无效各项、2个疗程以及1个月后随访时,两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各项的综合差别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痤疮病情总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1疗程后两组间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于痤疮皮损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为好。治疗2疗程、1个月后随访时两组评分之间均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治疗2疗程后及随访时观察组在痤疮皮损改善的程度以及改善的持续程度方面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痤疮病情评分的5项指标(出油情况、痤疮皮损性质、痤疮皮损数量、痤疮皮损颜色以及痤疮皮损肿痛)中,观察组较对照组优势明显的依次是皮损颜色(三阶段均有明显优势)、出油情况、皮损性质和皮损肿痛(两个阶段优势明显)、皮损数量(一个阶段)4讨论局部挑刺法是治疗痤疮比较有效的外治法。“郁”为痤疮形成的重要病机。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不通畅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郁”的表现。根据中医“郁者发之”、“结者散之”的理论,采用发郁散结的治疗方法可以快速缓解本病,而局部挑刺就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局部挑刺不仅可以泻皮肤郁热,凉血活血,同时可破血散结,疏通经络,使痤疮快速消散。所以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观察组在局部挑刺放血的基础上加上刺血疗法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强化了泻热排毒,活血祛瘀的功效,大椎穴点刺拔罐以利于血出,使血去热退,对清泄上焦火热之邪尤为适宜。点刺背俞穴拔罐出血可疏通瘀滞之气血,清泻血中之郁热,清热散结、活血祛癖,使气血通达。少商、厉兑、少冲、大敦刺血疗法可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通调经气,协调阴阳。因此获得了比对照组更好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刺血疗法可以很快改善皮损颜色、皮损性质和皮损肿痛,其中皮损颜色持续时间较久;皮损性质有反复,但持续有效,皮损肿痛则远期疗效较差;出油情况改善较慢,但远期疗效较好;皮损数量改善的效果则最慢,但呈逐渐强化之势。5结论刺血疗法能过够有提高寻常痤疮的治愈率及有效率,且对于各证型寻常痤疮的治疗均有好的疗效。刺血疗法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副作用也少,是治疗寻常痤疮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二、白草清肺饮联合三蕊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草清肺饮联合三蕊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肺经风热型痤疮中医用药规律与保健软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肺经风热型痤疮的研究进展
        1.1.1 痤疮的发病情况及危害
        1.1.2 中医对肺经风热型痤疮的认识
        1.1.3 中医对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治疗
    1.2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1.2.1 研究中药-疾病治疗规律
        1.2.2 探索方药搭配体系
        1.2.3 研究方剂量效关系
    1.3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1.3.1 预测中药及复方的活性成分及靶标
        1.3.2 阐述中医方剂配伍
        1.3.3 探析中药作用的通路
    1.4 药食同源祛痤疮软糖的开发前景
        1.4.1 中药保健软糖的研究现状
        1.4.2 中药保健软糖的成分辅料
        1.4.3 药食同源保健糖果的研究现状
        1.4.4 祛痤疮软糖开发前景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1.8 创新点
2 基于数据挖掘的肺经风热型痤疮用药
    2.1 硏究方法
        2.1.1 文献筛选
        2.1.2 数据整理及药物的录入
        2.1.3 方剂组成中药的标准化
        2.1.4 中药频次统计
        2.1.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1.6 中药剂量分析
        2.1.7 高频药物系统聚类
    2.2 结果
        2.2.1 中药频次与性味归经统计
        2.2.2 中药类别分析
        2.2.3 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2.2.4 中药方剂中的搭配使用剂量研究
        2.2.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2.3 讨论
3 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核心方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方法
        3.1.1 中药活性成分及对应靶标的筛选
        3.1.2 痤疮特异性靶标的筛选
        3.1.3 核心中药对寻常性痤疮潜在作用靶标的获得
        3.1.4 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网络图的构建
        3.1.5 药物-疾病共有靶标蛋白互作网络图的构建
        3.1.6 靶标功能与通路的富集分析
    3.2 结果
        3.2.1 中药化合物成分分析及对应靶标的筛选
        3.2.2 核心中药对寻常性痤疮潜在作用靶标的获得
        3.2.3 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3.2.4 药物-疾病核心靶标的蛋白互作网络图分析
        3.2.5 靶标功能与通路的富集分析
    3.3 讨论
4 基于高频药物的药食同源祛痤疮软糖的开发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中药粗提浓缩液的制备
        4.2.2 软糖的制作工艺
        4.2.3 操作要点
        4.2.4 软糖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4.2.5 响应面实验设计
        4.2.6 感官评定标准
        4.2.7 理化及微生物指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4.3.2 软糖配方的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4.3.3 最佳工艺配方的确定和验证
        4.3.4 软糖产品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
        4.3.5 产品使用疗效
    4.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2)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对经表皮失水率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对照方法
        3 基础治疗
        4 记录项目与观察指标
        5 结果判读标准
    (三)痤疮皮损资料收集和TEWL值的检测
        1 痤疮皮损资料收集
        2 TEWL值的检测
    (四)中药面膜的采购、初加工、制备、保存、贴敷及特色
        1 中药面膜组成中药的采购和初加工
        2 中药面膜的制备
        3 中药面膜的保存
        4 中药面膜的贴敷
        5 中药面膜特色
    (五)中药面膜安全性评估
    (六)质控与不可控因素
        1 质控
        2 不可控因素
    (七)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脱落病例及原因
    3 统计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对比
        3.2 两组自身同期对比
第三章 中西医病因病机、中药面膜和结果分析
    (一)中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 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二)中药面膜分析
        1 中药面膜分析
        2 安慰剂面膜分析
        3 基础治疗选药依据分析
    (三)结果分析
        1 疗效分析
        2 TEWL变化分析
        3 综合分析
    (四)创新性、局限与扩展
        1 创新性
        2 局限
        3 扩展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文献综述 论中医外治法对痤疮疗效及经表皮失水率改变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达郁调冲汤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冲任不调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皮损积分标准表
附录2:女性迟发型痤疮记录表
综述 女性迟发型痤疮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从古籍认识痤疮的特征
    1.1 皶与痤疮
    1.2 面疱与痤疮
    1.3 粉刺与痤疮
    1.4 粉花疮与痤疮
2 痤疮的火针疗法研究现状分析
    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
        2.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资料提取
        2.1.4 统计学处理
    2.2 研究结果描述
        2.2.1 文献筛选结果
        2.2.2 文献发表情况
    2.3 辨证论治结果分析
        2.3.1 辨证分型研究
        2.3.2 痤疮分型研究
    2.4 治疗规律探讨
        2.4.1 单用火针治疗
        2.4.2 火针配合中药治疗
        2.4.3 火针配合体针治疗
        2.4.4 火针配合拔罐及放血治疗
        2.4.5火针配合灸法治疗
        2.4.6 火针配合中药面膜治疗
        2.4.7 火针配合耳针或耳穴压豆治疗
        2.4.8 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线治疗
        2.4.9 火针配合光疗法
        2.4.1 0 综合疗法

(6)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型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TNF-α、IL-1β水平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1.1 中医对痤疮病名由来和认识
        1.2 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认识
    2 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疗法
        2.2 针灸疗法
        2.3 穴位埋线疗法
        2.4 穴位敷贴疗法
        2.5 刮痧疗法
        2.6 刺血疗法
        2.7 火针疗法
        2.8 刺络拔罐
    3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和治疗
        3.1 病因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治疗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情分级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1.7 复发率诊断标准
        1.8 受试者权益保护
    2 分组方法
        2.1 分组
        2.2 随机方法
        2.3 分组基本情况
    3 实验方案
        3.1 研究方法
        3.2 疗效观察
        3.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4 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中医对脾虚湿盛型痤疮认识
    2 升阳散结汤汤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3 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形成中的作用及与TNF-α、IL-1β的关系,及指标确立意义
    4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简称 DLQI)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中重度(痰瘀互结型)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痤疮病情临床轻重程度分级: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与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方法
        3.2 样本量的计算
        3.3 病例分组
        3.4 技术路线图
        3.5 用药方案
        3.6 观察指标
        3.7 疗效评定标准
        3.8 不良反应评价
        3.9 安全性评价
        3.10 随访
        3.11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4.3 两组年龄情况分析
    4.4 两组病程情况
    4.5 两组治疗前后总评分情况
    4.6 两组治疗前后周期评分情况
    4.7 两组各自组间治疗周期评分情况
    4.8 两组总体疗效情况
    4.9 复发情况
    4.10 不良反应情况
    4.11 主要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
    2 痰瘀互结型痤疮立证依据
        2.1 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痰瘀互结型痤疮的认识
    3 加味桃红四物汤的组方依据
    4 组方具体药物浅析
        4.1 桃仁、红花、法半夏、陈皮为君
        4.2 当归、赤芍、生牡蛎、浙贝母为臣
        4.3 川芎,熟地,夏枯草,皂荚刺,银花,连翘,茯苓为佐
        4.4 生甘草为使
    5 选用维胺酯胶囊依据
        5.1 维胺酯的作用机制
        5.2 维胺酯治疗痤疮的用药方法
    6 选用夫西地酸乳膏依据
        6.1 微生物与痤疮
        6.2 抗生素的选择
        6.3 夫西地酸在痤疮中的运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附件2 皮肤不良反应分度表
附件3 不良反应分级表
附件4 知情同意书
附件5
附件6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皮脂分泌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痤疮的中医研究概况
        1.1 古籍文献中对痤疮病名的记载
        1.2 中医的病因病机研究
        1.3 现代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1.4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实验研究
        1.5 痤疮的中医治疗
        1.6 中医外治
        参考文献
    2 痤疮的西医研究概况
        2.1 概况
        2.2 流行病学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
        2.5 治疗
        2.6 不同类型痤疮的治疗选择
        2.7 物理治疗及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1.3 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临床疗效的比较
        2.3 皮损的比较
        2.4 治疗后痤疮分级的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3.1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3.2 安全等级评价结果
    4. 脱落情况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机理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入选方法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试验组304例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状况的比较结果
        2.2 试验组中60例患者治疗前后SER的结果
        2.3 睾酮水平比较
        2.4 睾酮受体水平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9)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痤疮的中医学认识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现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结果
        6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料提取表格
    附录2 质量评价标准
    附录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估指标列表
    附录4 纳入研究列表
    附录5 纳入研究的原始文献数据表
    二:中药内治寻常痤疮的用药规律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2 纳入研究特征和循证医学评价
        3 研究结果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药物分类及性味归经(参照以下两本文献)
    附录2 寻常痤疮用药排序(名次-药物名称-用药频次)
致谢
个人简历

(10)刺血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痤疮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针刺治疗痤疮的研究概况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收集
    2 样本分组
    3 观察方法
    4 资料采集与统计学处理
    5 观察流程
结果
    1 基本情况比较
    2 疗效比较
    3 痤疮病情评分比较
    4 不良事件及脱落剔除病例
讨论
    1 关于座疮的研究现状
    2 关于刺血疗法
    3 关于观察指标
    4 研究结果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四、白草清肺饮联合三蕊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肺经风热型痤疮中医用药规律与保健软糖研究[D]. 岳怡彤.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9)
  • [2]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对经表皮失水率影响的临床观察[D]. 杜新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魏冰.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4]达郁调冲汤治疗女性迟发型痤疮(冲任不调型)的临床观察[D]. 李璇.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5]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J]. 曲韵,黄尧洲,佘远遥,陈少君,刘青云,姚春海. 中国医药科学, 2017(20)
  • [6]升阳散结汤治疗脾虚湿盛型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TNF-α、IL-1β水平影响[D]. 贺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中重度(痰瘀互结型)痤疮的临床研究[D]. 田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中医药“内外合治”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皮脂分泌影响的研究[D]. 宋艳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9]中药治疗寻常痤疮文献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探索[D]. 刘久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刺血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仑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百草清肺汤联合三瑞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