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水文化之经济价值观(上)(论文文献综述)
项伙珍[1](2021)在《中华水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水文化的特征,阐述了水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并从单元主题、语法知识学习、词汇教学和翻译实践等方面探讨了水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李煦红,晏石娟,陈金峰,秦红杰,邹春萍,尤毅,吴昊平,杨思雨[2](2021)在《潮汕乡村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三水融合式发展路径研究——以潮州龙湖古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对潮汕地区乡村的产业、生态和文化发展提出了挑战。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生态环境改善和文化振兴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丰富精神生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潮汕地区丰富的水资源、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基础,以水为脉络,提出了一种协同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的"三水"融合式发展模式。该模式摒弃了以往顾此失彼的发展方式,以水生态修复为抓手,以水文化建设为主导,以水经济发展为目标,促进水经济、水生态、水文化协同发展,形成正向循环。文章以潮州古村落龙湖古寨为例,分析了龙湖古寨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以及水环境、水生态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提高古寨水生态环境质量、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深入挖掘并强化龙湖水文化,再以良好的水生态和水文化为基础发展水经济的路径。
张建彬[3](2020)在《山水画“水”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以“天下黄河富宁夏”系列创作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山水画中的“水”这一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内涵以及传播效果的文本研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禅等哲学思想以及笔者创作作品中的一些感悟,在梳理“水”文化的基础上,谈对山水画中“水”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并进一步挖掘宁夏黄河“水”文化的深层内涵,就山水画创作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禅宗等哲学思想,都是各家先贤们通过自然之水为契机进一步升华出抽象的“水”文化,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着历代王朝社会的发展以及运转,并通过山水画艺术表现语言和美学思想映射出不同的艺术创作理念。通过“天下黄河富宁夏”系列创作引出两方面的深层思考,一是在艺术创作层面来讲,当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注入更多的精神追求,要以世间万物的尊严为出发点,通过中国“水”文化这一抽象思维去理解对“道”的体悟和“超然物外”的自由,便真正能达到人格的独立与意志的自由。二是从精神层面来讲,中华儿女要自强不息,传承和发扬“水”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彰显黄河儿女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吕娟[4](2019)在《水文化理论研究综述及理论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水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一词自1988年一经提出,便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响应,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释。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自身对水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对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对水文化概念、结构、分类及作用进行了初步界定,目的是丰富和推动水文化理论体系建设,为水文化实践提供参考。
娄雅宁[5](2019)在《河流生态修复的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命脉。在人水关系日益紧张的当前社会,河流生态修复对于推进河流生态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凸显人类对河流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促进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审视和思考河流生态修复,进而构建系统的河流生态修复伦理体系十分必要。河流生态修复是利用河流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原理辅以工程措施、生物化学手段来改善、改良、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科学治理方式,具有长期实践性、科学系统性、因地制宜性和景观审美性的特点,在促进人河关系改善、推动人与自然相和谐,以及弘扬“真善美”上具有积极的伦理价值。河流生态修复作为促进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蕴含着丰富的西方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包括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利奥波德大地共同体的思考、“自然价值”的探寻以及深生态学的理念。河流生态修复的自然观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思想,对于河流的尊重表征着古代生态道德中崇尚水敬畏水的思想内涵,顺应河流自然规律的治理手段彰显着道家“自然无为”的实践观。在确证河流生态修复是中西伦理思想资源的多元并融后,河流生态修复作为践行生态伦理的科学治理手段,必然存在伦理依据作为其理论支撑。河流生态修复以河流的生命论、价值论以及权利论为伦理理论依据,以尊重保护、整体统筹、公平正义、共治共享等标准为伦理实践原则,从伦理层面显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环境友好性和生态合理性。对于伦理基础的理论性探索延伸至现实层面,必然寻求完善河流生态修复伦理的伦理路径。从政府、企业、公众和媒体四个角度探寻河流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河流生态修复的伦理路径。政府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者和主导者,必须具备生态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企业要树立环境友好和绿色生产的观念,推动生态修复效果的实现,公众应自觉内化人与河流的道德关系,做河流生态修复的促进者,媒体因其广泛的传播效力,是引导全民关注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力量。
吴怡璇[6](2016)在《我国当代水文化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根基。中华水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水文化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中以水为核心的教育集合体。开展水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推进人类事业进步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重要载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开展水文化教育,对于弘扬传承中华水文化、宣传普及基本国情水情、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华夏历史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水文化教育为主题,以倡导全民参与为原则,以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论述,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和郑州、南阳、邓州等地三十余个社区为例进行调研,从而探析当前水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水文化教育深入开展的原因,探索加强和改进水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认为应该创新水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建立党政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研发互补、全社会互动的水文化教育工作格局,形成水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罗春芳[7](2016)在《当前我国水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甚至全球都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关于利用水、治理水、爱护水、认识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水文化与其他先进文化一样,具有心理认同、信念认同、行为认同及凝聚与培育民族精神等作用,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传播水文化,弘扬水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也是提高水利部门行政管理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水文化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和专家研究的课题,它的当代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我国的水文化传播虽在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水文化仍然没有走出狭小的学术圈子,很多理论成果只是书斋飘香、墙内开花,没有真正走进群众。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水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等,为我国水文化宣传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提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介绍了国内外水文化传播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从思想教育、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角度阐述水文化传播的意义。第三部分是我国当前水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法、传播载体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水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我国水文化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从传播的主体、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分析我国水文化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推进我国水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胡丽芬[8](2016)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与水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其对于中国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的中国梦中的文化建设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加彰显出文化建设的滞后和缺失,水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们建设美丽中国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原因,水文化研究与建设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长期被我们忽视,与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生活要求不相适应。在人水矛盾日渐突出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水文化的普及,大力弘扬水文化,使全社会都认识到水的文化价值,转变用水观念,达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与水文化。研究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水文化元素,弘扬水文化、传播水文化,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社会发展。
王英[9](2014)在《浅析南水北调对中国水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水文化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南水北调水文化,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本文对南水北水文化的探讨,南水北调水文化形成后对中国水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程宇昌[10](2014)在《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国内水文化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水文化研究风生水起,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从水文化内涵、区域水文化、水资源、水文化遗产及水利社会四个方面对水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水文化研究存在着理论性不够、普查性不全,合力不足的问题,提出水文化研究的三个重要方面,即水文化科学研究、水文化传承与水精神弘扬、水应用与水文化创新。
二、中国水文化之经济价值观(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水文化之经济价值观(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水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文化的主要特征 |
2 水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
2.1 提升中国文化输出率 |
2.2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
3 水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
3.1 结合教材单元主题融入水文化 |
3.2 在语法知识学习中融入水文化 |
3.3 在词汇教学中渗入水文化 |
3.4 在翻译实践中渗入水文化 |
(2)潮汕乡村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三水融合式发展路径研究——以潮州龙湖古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相关概念阐释 |
1.1 水生态 |
1.2 水文化 |
1.3 水经济 |
2“三水”融合式发展的内在机制 |
3 龙湖古寨“三水”融合式发展路径分析 |
3.1 古寨水生态环境提质增效 |
3.2 深入挖掘并强化龙湖水文化 |
3.2.1 用水文化 |
3.2.2 防水文化 |
3.2.3 赏水文化 |
3.2.4 护水文化 |
3.3 以良好的水生态和水文化发展水经济 |
4 结论 |
(3)山水画“水”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以“天下黄河富宁夏”系列创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中国传统哲学与“水”文化 |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中的“水”文化 |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中的“水”文化 |
第三节 禅宗思想中的“水”文化 |
第二章 中国山水画中“水”文化美学探析 |
第一节 山水画美学思想概论 |
一、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形成 |
二、山水画美学思想的理论支撑 |
三、山水画美学思想在山水画中的艺术表现 |
第二节 山水画中“水”的文化意蕴 |
第三节 山水画中“水”的审美表现 |
第三章 “天下黄河富宁夏”系列创作 |
第一节 创作缘起 |
第二节 宁夏黄河“水”的文化意蕴 |
第三节 “天下黄河富宁夏”系列创作感悟 |
一、“天下黄河富宁夏”系列创作的艺术表达 |
二、“天下黄河富宁夏”系列创作的深层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水文化理论研究综述及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文化研究综述 |
1.1 文化概念的历史追溯 |
1.2 水文化概念的源流 |
1.2.1 水文化概念的提出 |
1.2.2 各方学者对水文化的解读 |
2 水文化理论探讨 |
2.1 对水文化的界定 |
2.2 水文化的结构和分类 |
2.2.1 水文化的结构 |
2.2.2 按地域分类 |
2.2.3 按民族分类 |
2.2.4 按团体分类 |
2.3 水文化的作用 |
2.3.1 存史记录功能 |
2.3.2 认知提高功能 |
2.3.3 传承传播功能 |
2.3.4 资治教化功能 |
2.3.5 凝聚人心功能 |
2.3.6 维护秩序功能 |
3 结语 |
(5)河流生态修复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依据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四、研究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六、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河流生态修复的内涵与伦理意义 |
第一节 河流生态修复的内涵 |
一、生态修复与河流生态修复 |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特点 |
三、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 |
第二节 河流生态修复的伦理意义 |
一、河流生态修复有助于人河关系的改善 |
二、河流生态修复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三、河流生态修复有助于真善美的弘扬 |
第二章 河流生态修复的伦理思想资源 |
第一节 河流生态修复的伦理可能性 |
一、伦理道德关系的拓展 |
二、从机械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的转变 |
三、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 |
第二节 河流生态修复中的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
一、“瓦尔登湖”的启示——人水道德情感萌发 |
二、“大地伦理”的思考——河流生态整体思维发端 |
三、“寂静春天”的警示——尊重保护河流意识萌发 |
四、“自然价值”的发问——河流价值意识逐步形成 |
五、“深生态学”的智慧——启发河流治理理念改变 |
第三节 河流生态修复中的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 |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自然观基础——天人合一 |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价值观基础——水德论 |
三、河流生态修复的实践观基础——顺应自然 |
第三章 河流生态修复的伦理依据与伦理原则 |
第一节 河流生态修复的伦理依据 |
一、河流生态修复中的生命论 |
二、河流生态修复中的价值论 |
三、河流生态修复中的权利论 |
第二节 河流生态修复的伦理原则 |
一、尊重保护 |
二、整体统筹 |
三、公平正义 |
四、共治共享 |
五、可持续发展 |
六、人水和谐 |
第四章 河流生态修复中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对策 |
第一节 河流生态修复中的伦理问题 |
一、政府生态伦理责任缺失 |
二、企业本位主义思想严重 |
三、公众生态参与意识淡薄 |
四、媒体忽视生态实践引导 |
第二节 河流生态修复问题的伦理对策 |
一、政府——河流生态修复的主导者 |
二、企业——河流生态修复的促进者 |
三、公众——河流生态修复的参与者 |
四、媒体——河流生态修复的引导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我国当代水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3. 创新点 |
一、水文化教育的学科属性和重要意义 |
(一) 水文化教育的相关概念 |
1. 文化 |
2. 水文化 |
3. 水文化教育 |
(二) 水文化教育的学科属性 |
1. 水文化教育是一个交叉学科 |
2. 水文化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
3. 水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 |
(三) 水文化教育的意义 |
1. 水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 水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人水和谐理念 |
3. 水文化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
4. 水文化教育有利于推动水利事业发展 |
二、当前我国水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我国水文化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1. 水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
2. 水文化职工培训多有开展 |
3. 学校水文化教育得到开展 |
4. 以水文化教育为载体创建活动广泛开展 |
5. 教材建设得到加强 |
6. 水文化教育设施得到加强 |
7. 一批品位较高的水文化工程相继建成 |
(二) 当前水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社会认同度不高 |
2. 覆盖面不广 |
3. 教育效果不理想 |
4. 学科属性不明确 |
5. 教育对象的针对性不强 |
6. 教育内容陈旧、单一 |
7. 教育队伍力量薄弱 |
三、制约水文化教育深入开展的原因分析 |
(一) 总体部署和统筹规划不够 |
(二) 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不健全 |
(三) 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落后 |
(四) 水文化教育的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 |
(五)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六) 水文化教育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不到位 |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水文化教育的对策 |
(一) 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做好顶层设计 |
(二) 坚持全民水文化教育基本原则 |
1. 强化水文化的社会认同 |
2.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
3. 注重践行群众路线 |
(三) 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1. 强化水文化教育的领导责任 |
2. 明确水文化教育的实施主体 |
3. 完善水文化教育的协同机制 |
4. 完善水文化教育的社会参与机制 |
5. 完善水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 |
(四) 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
1. 明晰水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层次 |
2. 把握好学校教育这一水文化教育的重心 |
3. 凸显水利行业这一水文化教育的关键 |
(五) 切实加强水文化教育课程建设 |
1. 构建完整的水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
2. 深刻把握水文化教育的教学目的 |
3. 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
(六) 加强水文化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
1. 坚持开展业务培训 |
2. 畅通人才成长渠道 |
3. 确保干部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 |
(七) 创新教育载体和手段 |
1. 广泛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
2. 充分依托现代传媒手段 |
3. 积极创新水文化传播形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当前我国水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点 |
(四) 相关概念 |
1. 文化与水文化 |
2. 水文化传播 |
3. 水文化传播的载体 |
一、水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
(一)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重要支撑 |
1. 有助于"三观"教育 |
2. 有助于科学发展观教育 |
(二)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
1. 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2. 有助于提升水工程与水环境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
(三) 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
二、当前我国水文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领导重视不够 |
(二) 传播队伍不强 |
(三) 传播内容单一 |
(四) 传播渠道单一,手段落后 |
(五) 传播活动载体单一 |
(六) 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
三、我国水文化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
(二) 队伍培训力度不够 |
(三) 资金投入不足 |
(四) 制度文化不发达 |
(五) 技术手段支撑不够 |
(六) 水文化市场不完善 |
四、推进水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
(一) 水文化传播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二) 加强水文化传播的领导 |
(三) 加强传播队伍建设 |
(四)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
(五) 加强水文化研究,丰富传播内容 |
(六) 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
(七) 培育有利于水文化传播的制度文化 |
(八) 丰富水文化传播活动的载体 |
(九) 培育水文化市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与水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
(二) 国内外水文化研究现状 |
1. 国内水文化研究现状 |
2. 国外水文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点 |
一、文化与水文化概述 |
(一) 文化与先进文化概念 |
1. 文化的含义 |
2. 先进文化的含义 |
(二) 水文化的理论 |
1. 水文化的范畴研究 |
2. 水文化专题研究 |
3. 水文化的研究机构与基地建设 |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
(一)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
(二) 邓小平理论的文化建设思想 |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先进文化建设 |
(四) 科学发展观之和谐社会文化建设思想 |
(五) 中国梦与中国文化复兴之路 |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建思想对水文化研究的指导意义 |
(一) 建立先进的水文化研究理论体系 |
(二) 实现水工程和水文化的完美统一 |
(三) 使水文化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 实现人水和谐,建设美丽中国 |
四、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 |
(一) 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水工程文化研究 |
1. 都江堰工程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 |
2. 红旗渠与中国精神 |
3. 南水北调工程与人水和谐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水文化思想 |
1. 水传说、水神话、水寓言、水典故 |
2.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 |
3. 诸子百家中的水文化 |
(三) 水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
1. 水文化数据库建立不完善 |
2. 水文化教育知识薄弱 |
3. 水文化传播意识淡薄 |
五、中国水文化的研究方法与传播手段 |
(一) 建立水文化电子数据库 |
1. 中国水文化数据库的数据来源 |
2. 建立水文化电子数据库的意义 |
(二) 引入多学科研究方法 |
(三) 建立水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
(四) 运用多种方式传播水文化 |
1. 定期举办水文化博览会及论坛 |
2. 建立水文化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 |
3. 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传播水文化 |
六、总结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浅析南水北调对中国水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水文化的丰富内涵 |
2 中国水文化需要创新发展 |
3 南水北调对中国水文化的生动诠释 |
4 南水北调文化的构建与运作 |
(10)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国内水文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文化内涵 |
二、区域水文化 |
三、水资源与水文化遗产 |
四、水利社会 |
五、存在的问题 |
1. 理论性不够 |
2. 普查不全 |
3. 合力不足 |
六、水文化研究前景 |
四、中国水文化之经济价值观(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水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J]. 项伙珍.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2]潮汕乡村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三水融合式发展路径研究——以潮州龙湖古寨为例[J]. 李煦红,晏石娟,陈金峰,秦红杰,邹春萍,尤毅,吴昊平,杨思雨. 农业与技术, 2021(19)
- [3]山水画“水”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以“天下黄河富宁夏”系列创作为例[D]. 张建彬.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4]水文化理论研究综述及理论探讨[J]. 吕娟. 中国防汛抗旱, 2019(09)
- [5]河流生态修复的伦理研究[D]. 娄雅宁.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6]我国当代水文化教育研究[D]. 吴怡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6)
- [7]当前我国水文化传播研究[D]. 罗春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6)
- [8]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与水文化研究[D]. 胡丽芬.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6)
- [9]浅析南水北调对中国水文化的创新与发展[J]. 王英. 科技视界, 2014(31)
- [10]现状与趋势:近年来国内水文化研究述评[J]. 程宇昌.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