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大众体育设施建设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金兴鹏[1](2021)在《大众体育竞赛的多元效应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质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众体育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广场舞、马拉松、3V3篮球赛等群众参与性强的赛事不断发展壮大,大众体育竞赛逐渐兴起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从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众体育竞赛化的趋势对社会和个人行为直接产生联系,探讨大众体育竞赛的多元效应,以求证大众体育竞赛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大众体育工作者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众体育竞赛的发展。本文以大众体育竞赛的参赛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大众体育竞赛的多元效应调查问卷》的研制、发放、回收,以及基于扎根理论的访谈分析,了解开展大众体育竞赛对社会和个人的相关效应,对大众体育竞赛和人们的锻炼行为、消费行为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大众体育竞赛对于参赛者情感的效应包括:理智情感、生活情感、人际情感、审美情感和情绪智力(操作性情感)等五个方面,对于参赛者家庭的影响包括: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家庭和谐的促进作用,家庭成员的共同爱好培养,家庭成员健康水平的提高,家庭健康合理的生活氛围的营造等五个方面,结果显示,均有促进作用。2.大众体育竞赛对提高参赛者的运动技能水平的效应包括:增加每周参加运动锻炼的次数,每次参加运动锻炼时间增加,继续参加大众体育竞赛的次数增加。对人们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创造出更多的人和人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减少工作压力,对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运动观有很好的帮助。3.大众体育竞赛对赞助企业的效应,举办大众体育竞赛可以提高相关行业的营业收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和赛后营销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大众体育竞赛对当地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效应,一部分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赛宣传、竞赛参与等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重新焕发生机。5.大众体育竞赛对学校体育的效应,促进学校对学生教学内容的更新,丰富学生们在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影响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建设,一个运动项目的赛事基础越巩固、越扩大,越能学校体育中课外锻炼和课程调整产生影响,对高校培养相关体育专业人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刘玉兰[2](2021)在《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研究》文中指出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赢得新时代胜利作了报告指出“要广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建设世界体育强国。”发展群众体育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分析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的构成,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的运行机制以及群众体育改革红利发展趋势,结合江西省展开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红利是源自经济领域的现象,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体现。群众体育改革红利是随着江西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群众体育职能由“大而全”向“小而窄”转变,为扩大低强制性工具选择创造现实可能性,不断推进的群众体育管理的分权与赋权制度建设,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健康体魄最直接的表现。(2)分配群众体育改革红利是利益问题。群众体育改革红利需要更多、公平地向社会共享,不同群体和个体都能从中受益,实现群众体育红利覆盖面需要政府与市场互补、创新体育体制、机制,激励社会潜力。(3)群众体育改革红利发展应当基于坚持人民健康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动摇,坚持举国体制不动摇,实施“十一种举措”,实现健康红利、市场红利以及制度红利。(4)群众体育改革红利发展立足于为政府提供更多税收,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优良体育产品和服务,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实现群众体育改革红利需要发挥群众体育多元功能和价值功能来促进红利的最大化。(5)群众体育改革红利是指通过体育体制和体育机制创新,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有益成果的总和,是江西省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的成果,改革是其核心因素,惠民是其重要价值特征。推动江西省群众体育改?红利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这些因素不但可以为群众体育改革提供更集中更充分的物质基础(人力、物力、财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给群众体育改革发展以推动?,也能够影响改?红利发展的?向、速度和规模,增强其内在动力的效率和作用。
陈俊阳[3](2021)在《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邯郸市城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城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及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大众篮球运动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邯郸市城区具备开展大众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同时,邯郸市城区竞技篮球运动发展迅速,而大众篮球运动发展缓慢且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为促进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的广泛开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影响开展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邯郸市城区62.5%的篮球场地分布在各类中学及高校,街道、社区、公共活动场所仅拥有16.3的场地资源,其次,城区各中学拥有42.8%的场地资源,但仅有15.8%的场地对大众开放,且收费率较高。邯郸市城区存在篮球场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与人口密度不匹配、场地管理缺乏监督、篮球场地资源闲置现象严重等问题。2.大众篮球运动在城区的开展具有小范围的大众基础,其中女性参与者极少,参与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含中专)与大学(含大专)的人数最多。3.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参与者在活动场所的选择上,倾向于高校、公共活动场所等地,参与动机以强身健体、消遣娱乐、排泄情绪为主,参与形式以半场娱乐和半场竞技为主。参与频率以每周2次为主,主要在工作日及周末的下午或晚上参与,单次参与的持续时间以0.5~1.5h为主。另外,93.1%的参与者得不到有效的活动指导;赛事组织次数较少,且赛事组织缺乏常态化,赛事管理待优化,大众对赛事组织及管理的满意度较低。4.影响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有场地设施建设与分布、场地设施的管理、大众特别是女性群体的参与意识、活动指导、大众篮球赛事的组织及管理、篮球氛围、经济基础、有关政策等因素,次要因素有其他项目的竞争、天气、气候等因素。针对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增加邯郸市城区篮球场地数量,合理布局及优化管理,营造大众篮球氛围,补齐女性短板,加大活动的指导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常态化组织赛事,优化赛事管理,搭建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共同为大众篮球运动的积极开展增添动力。
郭旗[4](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王化举[5](2020)在《大众体育管理的政府职责与政策执行研究 ——以廊坊市安次区M社区为例》文中提出
王化举[6](2020)在《大众体育管理的政府职责与政策执行研究 ——以廊坊市安次区M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田霆[7](2020)在《新时代大众跑行为机理及调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新时代,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新时代,大众跑步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引导大众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地参与跑步运动,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提升大众跑者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从1995年开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以多种方式鼓励大众参与全民健身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跑步盛行的当今,大众通过跑步运动提升跑步行为水平、促进身心群和谐发展、拓展社会资本的效果与自身需要、社会需要和政府预期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学术界关于跑步行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拉松运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的研究,以及大众健身行为微观层面的研究,而以大众跑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专题研究,特别是在深入调查与数据分析并结合宏观社会环境前提下,针对大众跑问题内在机理、影响因素、调控策略等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基于现实问题与理论研究的需要,本文将大众跑行为决定过程纳入研究视野,以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对大众跑行为进行分析,提出了解释大众跑行为的理论框架,结合跑步项目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研究框架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依据,构建了大众跑行为机理模型,对大众的跑步行为偏好、影响因素和微观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以个人问卷调研的数据为基础,结合PLS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中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以大众跑行为的组织(跑团等)问卷调研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大众跑步环境现状与主要阻碍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大众跑行为的解释框架及其验证模型。提出了大众跑行为受大众跑步能力、跑步意向、跑步资源和时间的正向影响,其中跑步资源和时间对跑步行为的影响最大;验证了各因素对大众跑行为、跑步意向、跑步能力、跑步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第二,大众跑行为的组织环境因素及其重要性分析。提出了大众跑行为的组织环境要素及其重要性和现状,以及大众跑行为组织环境要素与大众跑行为水平的关系模型;指出了管理者支持、财务支持、赛事支持、制度激励、活动安排、训练安排、日常训练指导、比赛期间指导、运动损伤指导和服务保障对大众跑行为的持续性有正向影响。第三,大众跑行为主要阻碍识别及其影响性分析。提出了大众跑行为的阻碍因素来源于个体、跑步项目和环境3个方面,这些大众跑行为的阻碍因素通过影响跑者的跑步意向、时间、跑步资源和跑步能力,对跑者的跑步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宏观层面的大众跑行为水平。第四,大众跑行为优化发展的调控策略研究。在实证分析和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提高跑者的跑步意向,增强其跑步能力与跑步资源,优化时间配置为基本思路的促进大众跑行为的优化策略与建议,包括价值引领与宣传造势、科学训练与服务指导、场地设施建设与服务、培育扶持与组织监管、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与多元运营、规范发展与提升赛事质量。
张友[8](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大众滑雪运动研究热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众滑雪运动以其特有的惊险、娱乐、健身、休闲等魅力一直成为冰雪体育里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但其在火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因素制约,对整个滑雪产业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知识图谱等研究方法,对大众滑雪运动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着眼其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热点、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最终提出解决的建议与方法,在理论上为我国大众滑雪运动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在实践上促进大众滑雪运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借助CitespaceV软件对选取的与大众滑雪运动研究相关的47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特别是对研究热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未来大众滑雪运动发展趋势进行判断。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年发文数量在经历了两个快速增长阶段后,未来还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预计增幅会下降。科研机构、科研者间团队建设、合作不强。科研成果的产出地区、区域间差异明显;2、研究的热点多集中在滑雪旅游、滑雪场、滑雪产业、滑雪教学、运动损伤、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3、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价格因素、滑雪人口因素、滑雪场因素、政府的干预与引导因素、安全因素几个方面,其中以价格因素最为重要;4、未来我国大众滑雪运动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处于增长趋势,但会由爆发式的增长模式逐渐向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品牌、提升服务质量的温和增长模式转变。根据以上结论,为更好促进大众滑雪运动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大众滑雪科研团队建设,加强不同地区滑雪科研团队交流;2、加强滑雪运动的校园推广,加强年轻滑雪人口的培育;3、提高滑雪场的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形成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与价格监督机制,摆脱滑雪场单一雪季运营模式,增加与滑雪运动相配套的娱乐项目;4、加强政府部门的干预与引导,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完善、重大赛事的举办、人才的培养、媒体的推介等措施,推动大众滑雪运动发展;5、提高滑雪运动竞技水平,激发大众参与滑雪的热情,实现竞技滑雪与大众滑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何敬堂[9](2019)在《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体育行为参与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且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在体育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影响体育行为的因素,体育行为的参与方式,在体育参与行为过程中的体验等成为这些研究的重点所在。虽然目前国内关于大众运动行为参与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理论基础也已更加夯实,但具体到对大众在某一运动项目中参与行为的研究方面,则体现为现状描述居多,行为机理阐述的研究偏少。对于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研究,多数聚焦于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现状分析等,部分研究则在促进大众乒乓球运动行为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以及提出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以大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中的乒乓球爱好者为调查对象,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对两类群体进行访谈,进而通过文字整理和编码形成核心范畴,形成理论模型的雏形。同时结合文献分析,找到切实、可靠理论基础进行模型的构建,并提出研究假设。(2)根据乒乓球项目的特点进行题项的设置,对大众乒乓球项目的认知进行测量。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大众参与乒乓球的行为、影响因素、参与体验及自我效能设计调查问卷和量表,创新已有测量工具的内涵。(3)借助SPSS23.0和AMOS23.0软件对问卷和量表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分析,对有效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基于上述研究程序,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核心范畴,结合文献资料进行问卷和量表的制订,进而进行题项的净化和测量维度的明确化,最终形成项目认知、环境影响、技能知识、参与体验、自我效能、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共计七个变量。在模型构建中,确定了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变量,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受自我效能和其它五个变量的影响。(2)环境因素作为影响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物理环境、人际环境和信息环境,其中人际环境对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行为影响最大。在项目认知对参与行为的影响中,交往有益对参与行为的影响大于特点认知、身心有益对参与行为的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乒乓球运动参与过程中,人际交往、人际环境的重要性。(3)在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分析中,自我效能在项目认知与间接参与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效能在环境影响与直接参与、间接参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效能在技能知识与直接参与、间接参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本研究所涉及的多数变量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差异性较为显着。在年龄方面,17-24岁年龄区间与其它年龄区间的参与群体在多个变量上的差异具备显着性。有无参赛经历对参与行为和自我效能变量的影响远大于性别、身份对参与行为和自我效能的影响。
吴明[10](2019)在《河南省新县大众体育健身的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全民健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又一伟大进程,是加强国民体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国家战略。随着1995年《全民健身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打响了全民健身发展的第一枪。为了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国务院于2016年又制订了新的五年全民健身计划,新的五年计划将对以后大众体育健身发展状况的研究、体育行政部门在发展体育健身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以及对以后大众健身发展思路的探索,都起到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新县地属大别山山脉,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作为豫南地区特色县城,它在全民健身事业方面的发展具有先进性,其中地形地貌、红色文化又为自身的体育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位于山区,空间闭塞,体育发展相对于沿海城市较缓慢,而人们落后的健身观念,也严重的阻碍了新县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因此,研究新县体育目前发展状况,分析影响新县大众健身的各种制约因素,分析其发展规律与趋势,构建出适合新县大众体育健身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本研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抽样,以新县城区中社区一共500名群众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新县大众健身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新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全国标准。但是新县大众健身体育设施类型单一且设施管理与维护十分落后,开放力度不够。2、新县居民收入不均衡,体育消费较低。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政府下拨,并缺乏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3、在选择项目上,新县大部分居民都选择了走跑、大球、舞蹈类体育项目;在选择时间上,在下午进行健身的人最多,其次是早上;在选择频率上,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一周每天锻炼的最少。4、影响新县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为缺少良好的锻炼环境,宣传力度不够、经费支持有限以及人群的体育态度和观念的转变。针对新县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本文得出以下几条结论:1、健全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由政府主导,社团协会组织协调,基层群众积极参与的运行模式。2、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统筹资源,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开拓多渠道的筹资方式。3、注重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活动方式,加强体育与红色旅游融合研究,开发特色项目,才能更好加强全民参与的积极性。4、积极发展乡镇体育,加快基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体育服务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对大众体育设施建设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大众体育设施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众体育竞赛的多元效应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大众体育、大众体育竞赛的概念辨析 |
2.1.2 多元效应 |
2.2 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2.2.1 大众体育的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大众体育的研究现状 |
2.2.3 大众体育赛事研究 |
2.2.4 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内容、思路、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问卷调查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大众体育竞赛多元效应维度的划分 |
4.2 问卷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
4.3 大众体育竞赛对参赛者及其家庭的效应 |
4.3.1 大众体育竞赛对参赛者身心健康的效应 |
4.3.2 大众体育竞赛对参赛者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度的效应 |
4.3.3 大众体育竞赛对参赛者家庭的效应 |
4.4 大众体育竞赛与体育设施的互动效应 |
4.4.1 大众体育竞赛对体育场地建设的效应 |
4.4.2 大众体育竞赛对体育场地宣传和利用的效应 |
4.5 大众体育竞赛对地区经济的效应 |
4.5.1 大众体育参赛者的消费情况分析 |
4.5.2 大众体育竞赛对举办地区第三产业的效应 |
4.5.3 大众体育竞赛对赞助企业的效应 |
4.6 大众体育竞赛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效应 |
4.6.1 大众体育竞赛对社区、企事业单位等文化建设的效应 |
4.6.2 大众体育竞赛对举办地体育文化建设的效应 |
4.7 大众体育竞赛对学校体育和传统体育项目的效应 |
4.7.1 大众体育竞赛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效应 |
4.7.2 大众体育竞赛对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效应 |
4.8 大众参与群体竞赛的影响因素及期望效应 |
4.8.1 大众参加群体竞赛的影响因素 |
4.8.2 大众对群体竞赛发展的期望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理论依据 |
1.2.2 现实依据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1.7.1 研究创新之处 |
1.7.2 研究不足之处 |
2 研究综述 |
2.1 红利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分析 |
2.1.2 国内研究分析 |
2.2 群众体育改革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群众体育改革研究 |
2.2.2 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研究 |
2.3 主要概念释义 |
2.3.1 群众体育 |
2.3.2 改革红利 |
2.3.3 运行机制 |
3.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的基本构成 |
3.1 人口红利 |
3.1.1 江西省人口 |
3.1.2 社会指导员 |
3.2 江西省群众体育的经济红利 |
3.2.1 拓展经济增长点 |
3.2.2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
3.2.3 开拓体育和旅游的融合模式 |
3.3 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的社会红利 |
3.3.1 促进社会健康,增强社会动力 |
3.3.2 拓宽群众体育活动场地 |
3.3.3 促进人的社会化 |
3.3.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3.3.5 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 |
3.4 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文化红利 |
3.4.1 促进红色文化传播 |
3.4.2 促进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发展 |
4.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运行机制研究 |
4.1 行政体系 |
4.2 供给机制 |
4.3 服务机制 |
4.4 管办分离机制 |
4.5 保障机制 |
4.6 江西省群众体育约束条件分析 |
5.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发展趋势 |
5.1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 |
5.2 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 |
5.3 提供优良体育服务和产品 |
5.4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3)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邯郸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实施的要求 |
1.1.2 我国篮球运动健康发展的需要 |
1.1.3 满足邯郸市城区居民体育需求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现状 |
3.1.1 场地资源及配套设施现状 |
3.1.2 参与者的相关信息 |
3.1.3 参与者的参与情况 |
3.2 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 |
3.2.1 场地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衡,配套设施待完善 |
3.2.2 场地管理亟待加强,缺乏监督机制与评价体系 |
3.2.3 参与群体基数小,性别结构失衡,参与意识薄弱 |
3.2.4 活动指导乏力 |
3.2.5 赛事组织混乱,赛事管理待优化,缺乏市场化运营 |
3.2.6 大众篮球氛围及文化较匮乏 |
3.2.7 其它因素 |
3.3 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发展对策 |
3.3.1 完善场地设施,优化场地管理,构建监督机制及评价体系 |
3.3.2 营造活动氛围,培育参与意识,补齐女性短板 |
3.3.3 借助城区高校资源,加大活动指导力度,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
3.3.4 增强赛事认识,优化赛事治理,构建评估体系 |
3.3.5 搭建“邯郸市篮球公园”服务平台,整合城区资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 (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2 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问卷 (参与者调查问卷) |
附件3 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管理者调查问卷) |
附件4 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访谈提纲 |
个人简介 |
(4)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1 健康 |
1.4.2 大众体育建筑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
2.2.1 建议模式对比 |
2.2.2 场地标准对比 |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新时代大众跑行为机理及调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2.1.1 计划行为理论 |
2.1.2 社会资本理论 |
2.2 关键概念释义 |
2.2.1 大众跑的概念 |
2.2.2 大众跑的分类 |
2.2.3 大众跑行为机理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大众跑研究的不同视角 |
2.3.2 全民健身领域的马拉松行为机理研究 |
2.3.3 大众健身行为机理研究 |
2.3.4 相关研究述评 |
3 大众跑行为影响因素及其行为机理研究框架 |
3.1 大众跑行为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假设提出 |
3.1.1 大众跑行为影响机理的分析框架 |
3.1.2 影响机理的变量选择与假设提出 |
3.2 大众跑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
3.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
3.3.1 问卷题项设计与数据收集 |
3.3.2 模型检验的方法 |
3.3.3 模型检验的结果 |
3.3.4 小结 |
4 大众跑组织环境现状与主要阻碍 |
4.1 大众跑组织环境现状分析 |
4.1.1 数据获取与分析 |
4.1.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3 小结 |
4.2 大众跑组织环境的宏观影响 |
4.2.1 数据获取与关系模型 |
4.2.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2.3 小结 |
4.3 大众跑行为的阻碍分析 |
4.3.1 大众跑行为阻碍因素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
4.3.2 大众跑行为阻碍因素排序 |
4.3.3 小结 |
5 新时代大众跑行为优化发展的调控策略 |
5.1 加强宣传引导,彰显大众跑步运动的存在与成为的体育价值 |
5.1.1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
5.1.2 在参与中获得认同 |
5.1.3 形成跑步价值共识 |
5.2 加强科学普及,构建大众跑科学化训练与指导服务体系 |
5.2.1 加强跑步运动知识与技能储备,实现大众跑科学化训练的整体施控 |
5.2.2 注重日常训练与比赛服务指导,实现大众跑科学化训练的动态调控 |
5.2.3 重视训练过程中跑步损伤预防,实现大众跑科学化训练的应急处理 |
5.3 优化政府职能,完善大众跑基础公共服务建设 |
5.3.1 合理规划跑步场地,增添人性化的设施 |
5.3.2 加强跑场设施监管,推进跑场综合治理 |
5.3.3 以需求为导向,培育跑步服务专业人才 |
5.4 培育与扶持,加快形成现代大众跑组织机制 |
5.4.1 规范现代大众跑组织监管机制 |
5.4.2 构建现代大众跑组织支持机制 |
5.4.3 培育共存共生共荣的合作机制 |
5.4.4 完善现代大众跑组织治理机制 |
5.5 “互联网+跑步”融合共生,构建大众跑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 |
5.5.1 搭建大众跑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 |
5.5.2 拓展“互联网+跑步”服务功能 |
5.5.3 创新“互联网+跑步”运营模式 |
5.6 加强行业科学发展,提升国内马拉松赛事品质 |
5.6.1 把握规律,促进自律规范发展 |
5.6.2 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全国赛事 |
5.6.3 突显地方特色,打造精品赛事 |
5.6.4 融全球潮流,拓展赛事国际化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大众滑雪运动研究热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知识图谱和大众滑雪运动概念阐述 |
2.1.1 知识图谱 |
2.1.2 大众滑雪运动 |
2.2 国内大众滑雪运动相关研究 |
2.2.1 大众滑雪运动教学的研究 |
2.2.2 大众滑雪运动损伤预防及安全对策研究 |
2.2.3 大众滑雪运动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
2.2.4 大众滑雪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
2.2.5 大众滑雪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 |
2.3 国外大众滑雪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知识图谱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大众滑雪运动的年发文数量及变化趋势研究分析 |
4.2 我国大众滑雪运动核心研究机构分析 |
4.3 我国大众滑雪运动核心研究人员分析 |
4.4 我国大众滑雪运动研究热点分析 |
4.5 我国大众滑雪运动影响因素分析 |
4.5.1 大众滑雪运动的价格因素分析 |
4.5.2 大众滑雪运动的人口因素分析 |
4.5.3 滑雪场地因素分析 |
4.5.4 政府干预与政策引导因素分析 |
4.5.5 安全因素分析 |
4.6 我国大众滑雪运动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4.6.1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
4.6.2 我国近4年滑雪人数的分析 |
4.6.3 我国滑雪场建设趋势的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大众滑雪运动科学研究方面 |
5.1.2 大众滑雪运动影响因素方面 |
5.1.3 大众滑雪运动发展趋势方面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现状不容乐观 |
1.1.2 对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研究需深化 |
1.1.3 目前对某一特定项目参与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流程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大众体育 |
2.1.2 运动参与、体育行为、运动行为在体育研究领域中的概念辨析及关系解读 |
2.1.3 乒乓球运动 |
2.2 在体育领域,参与行为的维度构成研究 |
2.3 在体育研究领域,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1 意愿、动机、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对运动行为影响的研究 |
2.3.2 综合类因素影响参与行为的研究 |
2.4 在体育研究领域,有关参与行为机理模型构建的研究 |
2.5 对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相关研究 |
3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行为模型构建 |
3.1 扎根理论的基本介绍、思想及使用流程 |
3.2 研究样本选取 |
3.3 数据收集 |
3.3.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3.2 访谈过程及访谈方式 |
3.4 数据编码与类别合并 |
3.4.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2 访谈资料扎根理论编码分析 |
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6 模型的构建 |
3.6.1 基于扎根理论的模型构建 |
3.6.2 通过扎根理论探索出理论模型中的路径关系 |
4 问卷题项的形成及模型的修正、假设 |
4.1 问卷设计流程及主要内容 |
4.1.1 问卷设计流程 |
4.1.2 问卷主要内容 |
4.2 主要变量测量 |
4.2.1 参与行为的定义与测量 |
4.2.2 价值感知的定义与测量 |
4.2.3 特点认知的定义与测量 |
4.2.4 环境影响的定义与测量 |
4.2.5 技能知识的定义与测量 |
4.2.6 参与体验的定义与测量 |
4.2.7 自我效能的定义与测量 |
4.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
4.3.1 测试过程及样本描述 |
4.3.2 问卷测量题项修正 |
4.3.3 正式问卷的形成 |
4.4 模型的修正与假设 |
4.4.1 项目认知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
4.4.2 技能知识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假设 |
4.4.3 环境影响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假设 |
4.4.4 参与体验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假设 |
4.4.5 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假设 |
5 实证分析与模型检验 |
5.1 样本量选取和调查方式 |
5.2 调研方案设计与数据收集 |
5.3 大样本描述性分析 |
5.3.1 接受访谈样本来源的基本情况分析 |
5.3.2 大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基本情况 |
5.3.3 乒乓球运动参与者打球原因的基本描述 |
5.4 正态检验 |
5.5 正式调研数据的信度检验 |
5.5.1 内容信度检验 |
5.5.2 内容效度检验 |
5.5.3 构建效度检验的指标及标准 |
5.6 正式测量项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6.1 乒乓球项目认知维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6.2 环境影响维度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6.3 技能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6.4 参与体验维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6.5 参与行为维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6.6 自我效能维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7 正式测量项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5.7.1 项目认知维度验证性因子分析 |
5.7.2 环境影响维度验证性因子分析 |
5.7.3 技能知识维度验证性因子分析 |
5.7.4 参与体验维度验证性因子分析 |
5.7.5 参与行为维度验证性因子分析 |
5.7.6 自我效能验证性因子分析 |
5.8 控制变量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
5.8.1 性别差异影响分析 |
5.8.2 身份差异影响分析 |
5.8.3 参赛经历差异影响分析 |
5.8.4 年龄差异影响分析 |
5.8.5 转化变量后的差异性分析 |
6 结构模型与检验假设 |
6.1 参与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验证 |
6.1.1 项目认知细分维度对参与行为的影响 |
6.1.2 技能知识对参与行为的影响 |
6.1.3 环境影响细分维度对参与行为的影响 |
6.1.4 参与体验细分维度对参与行为的影响 |
6.1.5 自我效能对参与行为的直接影响 |
6.2 因素二阶模型对参与行为的直接影响 |
6.2.1 项目认知对参与行为的影响 |
6.2.2 环境影响因素对参与行为的直接影响 |
6.2.3 参与体验对参与行为的直接影响 |
6.3 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检验与分析 |
6.3.1 自我效能在项目认知与参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6.3.2 自我效能在环境影响与参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6.3.3 自我效能在技能知识与参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
6.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及模型修正 |
6.5 结果讨论 |
6.5.1 乒乓球运动具备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优势属性 |
6.5.2 环境对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行为的影响 |
6.5.3 技能知识水平高低对参与行为有重要影响 |
6.5.4 各取所需是业余乒乓球参与者打球体验的重要动因 |
6.5.5 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预调查问卷 |
附录4 正式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10)河南省新县大众体育健身的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大众体育概念界定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资料法 |
2.2 问卷调查法 |
2.2.1 问卷的设计 |
2.2.2 问卷的效度 |
2.2.3 问卷的信度 |
2.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 专家访谈法 |
4 实地调查法 |
5 数理统计法 |
四 结果与分析 |
1 新县大众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 |
1.1 新县大众体育健身的政策制定及实施情况分析 |
1.1.1 大众体育健身的政策制定情况 |
1.1.2 大众体育健身的实施情况 |
1.2 新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
1.2.1 新县学校场地设施的建设情况 |
1.2.2 新县社区场地设施的建设情况 |
1.2.3 新县公共场所设施的建设情况 |
1.2.4 新县收费场所设施的建设情况 |
1.3 新县大众体育健身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1.3.1 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 |
1.3.2 健身房指导员现状 |
1.4 新县体育经费资源来源现状分析 |
1.5 新县大众健身项目的开展情况分析 |
1.5.1 国家级大别山登山步道一期二期工程 |
1.5.2 新县第二届市民运动会 |
1.5.3 大别山体育馆的建设 |
2 新县居民全民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
2.1 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
2.1.1 新县大众健身参与者的性别年龄特征 |
2.1.2 新县大众健身参与者的职业结构情况调查与分析 |
2.1.3 大众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 |
2.2 调查人群对体育锻炼认知的情况 |
2.2.1 大众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 |
2.2.2 新县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认知分析 |
2.3 调查人群对体育锻炼参与情况 |
2.3.1 新县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分析 |
2.3.2 新县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分析 |
2.3.3 新县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 |
2.3.4 新县社区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分析 |
2.3.5 新县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地点分布分析 |
2.4 影响大众体育开展的因素 |
2.4.1 政策的引导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因素分析 |
2.4.2 大众健身活动经费因素分析 |
2.4.3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因素分析 |
2.4.4 体育社会指导员因素的分析 |
2.4.5 家庭、群体因素 |
2.4.6 参与者自身的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 |
3 新县大众体育健身的发展路径分析 |
3.1 新县大众体育健身的路径发展的原则 |
3.1.1 全民参与是大众体育健身的前提条件 |
3.1.2 发挥特色是大众体育健身的必然选择 |
3.2 打造体育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结合的发展定位 |
3.2.1 注重新县全民健身需求 |
3.2.2 健全新县体育文化,改善大众健身环境 |
3.2.3 打造体育文化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大众体育健身发展模式 |
3.3 创新发展大众体育健身运行模式 |
3.3.1 政府支持、引导作用 |
3.3.2 社团协会的组织与协调作用 |
3.3.3 基层群众自发组织促进作用 |
3.4 整合体育健身设施、人力资源及经费来源方式 |
3.4.1 科学的管理大众健身体育场地设施,实现体育设施合作共享 |
3.4.2 统筹规划,健全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
3.4.3 探索发展大众体育的多元化经费筹资途径 |
3.5 完善体育管理体制,缩小城乡差距 |
3.5.1 健全全民健身的组织管理体制 |
3.5.2 全面完善乡镇体育管理,缩小城乡差异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对大众体育设施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众体育竞赛的多元效应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金兴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江西省群众体育改革红利研究[D]. 刘玉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邯郸市城区大众篮球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陈俊阳.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4]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大众体育管理的政府职责与政策执行研究 ——以廊坊市安次区M社区为例[D]. 王化举.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6]大众体育管理的政府职责与政策执行研究 ——以廊坊市安次区M社区为例[D]. 王化举.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7]新时代大众跑行为机理及调控策略研究[D]. 田霆.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8]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大众滑雪运动研究热点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友.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9]大众参与乒乓球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D]. 何敬堂.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10]河南省新县大众体育健身的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研究[D]. 吴明. 温州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