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公共关系”的拓展(论文文献综述)
云薏霏[1](2021)在《大学生对高校危机事件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两个研究共八个实验考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有关高校危机事件的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且学生对这些信息有怎样的认知加工机制。也尝试分析这些认知加工规律对于高校制定回应策略的启示。研究一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维度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考察在报纸新闻报道中,高校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维度信息(连贯性、区别性和一致性)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考察责任归因、惩罚动机(包括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和改正动机)、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实验一发现,⑴三种归因维度信息会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⑵学生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报应、效用动机)可以中介区别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改正动机不能中介归因维度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学生的责任归因和负性情绪不能中介三种归因维度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实验二发现,⑴三种归因维度信息共同影响学生的负性情绪,连贯性信息影响学生对校方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⑵学生的惩罚动机(各维度)和责任归因可以中介连贯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学生的责任归因和负性情绪也可以中介连贯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实验三考察不同调节取向回应策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干预效果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⑴阻止取向回应策略对于气愤组的学生更有效,促进取向回应策略对于恐惧组的学生更有效。⑵促进取向回应策略对于较强情绪体验组的学生更有效。研究二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微博新闻报道、用户评论以及学生在阅读新闻报道后对于危机事件的初始感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评论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五个实验。实验四考察微博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考察责任归因、惩罚动机(包括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和改正动机)、负性情绪、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⑴微博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⑵学生的责任归因与惩罚动机(各维度动机)对于评论责任归因与情绪基调对惩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负性情绪与惩罚动机(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对于评论情绪基调对惩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负性情绪与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对于评论责任归因与情绪基调对二次沟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责任归因与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对于评论责任归因对二次沟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实验五、实验六分别考察微博新闻报道中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维度信息与评论同时呈现时,哪种线索会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两个实验都发现,评论的责任归因仍然影响了学生对校方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实验七考察在学生阅读微博新闻后形成了对危机事件初始感知的前提下,评论线索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⑴在不同的危机反应变量下,学生可能会被独立呈现的与初始感知不一致的评论线索所影响,但也可能仍会维持初始感知。⑵在不同的危机反应变量下,学生可能会在混合评论线索中选择与初始感知一致的信息,但也可能被与初始感知不一致的信息所影响。实验八考察不同情绪应对策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干预效果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⑴认知性应对策略对于气愤组学生更有效,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恐惧组学生更有效,认知性和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悲伤组学生更有效。⑵认知性和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较强情绪体验组的学生更有效。综合两项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⑴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危机事件与公共关系归因维度信息(连贯性、区别性、一致性)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责任归因、惩罚动机、负性情绪间接影响惩罚决策。⑵社交媒体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而且相比于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评论线索的影响更加稳固。评论线索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责任归因、惩罚动机、负性情绪间接影响惩罚决策,以及通过责任归因、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负性情绪间接影响二次沟通决策。⑶不同危机沟通策略的干预效果受到学生所体验到的情绪类型或强度的调节。
徐鹏[2](2021)在《基于扎根理论的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让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以“沟通”为核心的公共关系行业率先感受到“春江水暖”的环境变化,不少企业积极调整自身商业模式对其进行适应。蓝色光标作为其中一员,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本土公关公司与营销机构。本研究借助扎根理论对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展开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了解当前学界对蓝色光标企业发展的研究现状和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现状。接着,笔者对研究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深度访谈、内部通讯等途径收集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手材料。在材料收集后,笔者采用Strauss和Corbin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内容、内部通讯、官方信息、媒体报道等研究材料逐步展开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与选择性编码,在多次循环的编码过程中梳理相关概念和范畴之间的联系,最终凝练出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的完整线路,实现对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与创新要素的探索。本研究发现,战略主张、组织管理、业务创新、科技赋能、资本化运作与盈利模式这六大元素,是蓝色光标在当前行业生态下实现创新优质发展的创新要素。此外,通过对编码展开具体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浮现,笔者进一步总结出各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网、价值共创等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将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与传统行业进行对比,笔者进一步发现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呈现出灵活动态、价值共创的特点。
王敏[3](2020)在《基于公共关系视角的ZY学院招生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2008年开始高考报名人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自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略有回升,但从逐年升高的录取率和不断增加的高校数量来看,高校的招生形势十分严峻。这对完全依赖学费生存和发展的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更是一种生存的考验。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了许多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但在传统的倾向性认识、舆论的导向和民办高校自身发展问题等因素影响下,民办高校的招生依然举步维艰。因此,在市场化竞争的新形势下,招生策略的正确选择和利用对提高生源质量和扩大招生数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国学者对民办高校招生策略进行了广泛研究,大多数的研究是以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本论文从公共关系视角出发对ZY学院招生策略进行研究,为高校招生策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基础上,对ZY学院的招生环境及现行招生策略进行了分析,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发现ZY学院以招生为目标的公共关系由社区公关、教职工公关、在校生公关、高三班主任公关、考生及家长公关、媒体公关和政府公关七个要素构成,结合以往研究进行了问卷设计及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得出ZY学院以招生为目标的公共关系各要素对招生效果有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为ZY学院提出了招生策略,最后建议ZY学院从教学、制度、资金、人力、和危机管理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为学校招生策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ZY学院招生策略的调整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其他民办高校招生提供启迪,这对突破民办高校发展阻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吉昆鹏[4](2020)在《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2017年广州马拉松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马拉松赛历史久远且发展迅猛。近几年,马拉松赛事进行的如火如荼,随着国内马拉松快速发展,广州马拉松作为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以及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体育公共关系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体育公共关系传播又占据着体育公共关系的核心地位。所以,研究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现状及发展对策,是为了促使广州马拉松赛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以及个案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以体育公共关系理论为支撑,以2017广州马拉松赛公共关系传播过程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论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主体、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公众关系、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媒介、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内容、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笔者对各个内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总结其特点和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在实际运营中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公共关系传播主体执行效率低;第二,公共关系传播受众群体模糊;第三,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有待加强;第四,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类型少。根据以上不足之处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提高传播主体的执行效率;第二,明确受众群体加强沟通;第三,提升公共关系媒介的传播效果;第四,举办多样性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
黄莉萍[5](2020)在《众聚互联公司停车库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态势不断激烈和消费者选择多样化需求变化,创新成为21世纪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但是,新产品从创意产生到被消费者接受和采纳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如新产品开发成功率很低,推广新产品挑战较大等问题。因此,如何制定有效的新产品营销策略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众聚互联公司停车库新产品——宇纳立体停车库为研究对象,通过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对停车库的政策环境、行业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宇纳立体停车库需要进一步进行市场开发。但是,由于立体停车库的推广涉及政府土地资源审批、新闻传播媒体参与、经销商合作、竞争者威胁、终端消费者认可等多方面内容,其发展不但需要市场需求的支撑,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基于此,本文依据STP定位理论和6Ps营销组合策略理论,在明确STP定位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宇纳立体停车库新产品营销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在传统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上增加了公共关系和权力营销视角,即采用“6Ps”营销组合策略:突出客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开发策略、突出市场占有率的价格制定策略、突出整合营销的渠道构建策略、突出整合传播沟通的促销增强策略、突出客户良好关系的公共关系策略和突出获取政策性倾向等优势的权力营销策略。同时,为保障营销策略的可执行性,提出了七大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从产品、价格、渠道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本文提出的宇纳立体停车库新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将市场营销理论应用于现实新产品营销策略分析,扩展了新产品营销理论的应用边界,对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新产品营销策略,特别是公共关系营销和权力营销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焦健[6](2020)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的公关对话策略研究 ——基于NVivo12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砥砺奋进,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当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国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必须在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上坚持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史,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的历史为鉴,或可对巩固统一战线、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有所启发。历经多个范式演变的公共关系学,在与对话思想的结合中形成了倡导“事实-价值”对话的公共关系对话范式,为指导公共关系实践或解释、研究以往成功的公共关系活动(准公共关系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更能揭示公共关系学本质的理解框架。本研究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文件共42篇作为研究材料,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该方法做适当调整,使用质性研究软件NVivo12作为研究工具,以公关对话理论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的公关对话活动所蕴含的公关对话智慧、公关对话策略,并形成相应的结论。本研究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选题缘由,介绍研究的历史背景、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并提出本研究关切的问题。旨在引出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公共关系学并未引入中国,但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的传播、沟通实践确是蕴含丰富公关对话智慧的“准公共关系”。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包含了对话思想、对话理论到公共关系的对话范式,再到对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实践和策略相关研究的梳理和相关研究成果,并以此提出研究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的公关对话策略有何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第三章是对研究设计的相关说明,包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四章至第七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四章构建模型,基于NVivo质性研究软件,对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的对话文本进行模型构建,致力于实现研究过程的可视化、证明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第五章模型阐释,列举了包括材料来源数和参考点数的各节点编码频次,通过量化的编码频次,探究各编码节点的重要程度。第六章模型分析是本研究的重点,主要通过“事实导向”和“价值导向”两个维度对18个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本进行质性分析。第七章模型检验,通过对中间力量回应中国共产党的文本的分析,通过对主题、内容、立场的是否一致论证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公关对话的有效性。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以“人民万岁”、“平等姿态”、“共建共享”、“共同理想”四个方面做出结论。在“新政协”的召开、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事实上的利益与价值共同体这一足以作为公关效果评估结论的前提下,以公关对话为切口,总结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公关对话策略的经验、并对公关对话效果加以细化评估,为当前统一战线、公共关系工作提供参考。
李晶[7](2020)在《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乃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然而,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诱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政策行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使政府的各项工作面临新的环境。面对如此情境,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所谓政府网络公关,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网络沟通传播方式引入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和传播信息,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以争取公众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塑造与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公关理念与行为。政府网络公关不仅涉及网络信息技术,而且涉及了一种以网络媒介为手段的崭新政府治理模式,其实质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双向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互利互信的理想公共关系状态。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始于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后开始“三网一库”工程建设,即大力推进政府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网络化、协同化办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又纷纷开设政务微博,将其作为获取社情民意、公开政务信息、推行网络问政、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近几年,以政务APP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快速成长起来,与政务微博一起成为政府网络公关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沟通媒介,其巨大的媒介优势和信息沟通效果,使政府网络公关展现出新的形态、新的活力。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如今正朝着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政府网络公关媒介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迈进。但是,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公众,所涉及的事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舆论压力、信息安全等问题对政府网络公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助新兴网络媒介的优势,利用有效的公关手段,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网络公关策略,使其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现阶段政府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以职能为主线分析我国政府网络公关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实际状况,帮助我们探寻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策略。政府网络公关具有政府形象塑造、公共危机治理、公共政策传播和信息服务等四项基本职能。政府网络公关的首要职能是政府形象塑造,其能够借助多元化网络公关媒介的优势,帮助政府树立沟通型、互动型、创新型等良好的政府形象。不过,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需要不断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与素质,强化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和应用,从而使政府网络公关的政府形象塑造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次,公共危机治理是当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职能。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修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府网络公关意识和专门网络公关部门的欠缺,政府与公众间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通过强化政府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效能。再次,政府网络公关重新定义了公共政策的传播模式,畅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政策传播优化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公共政策传播的封闭性、公共政策传播反馈渠道受阻,以及公共政策传播的舆论场分离,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此,应借助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创新公共政策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实现公共政策传播的优化。最后,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有显着的正向效应,让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让政府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政府在线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公众对信息服务参与度不高、政府信息服务不平衡以及政府与公众沟通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通过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升级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来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明确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也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双向-主动-引导”是未来的发现方向,其既强调了政府网络公关在主客体间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又能明确公关态度上的主动性,还体现了公关手段上的引导性,是未来政府网络公关模式的理想状态。
张燕[8](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快速崛起为引领世界再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公共外交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超越公共外交”的价值理念并积极付诸实践,以实现让世界认识中国、认可中国、认同中国。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必须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理念与价值创新做出理论回应,本研究提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正在孕育出新的理论体系、形态与范式,并将其作为再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公共外交发展的新趋势,进而超越传统公共外交与新公共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主要关照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如何走出去,面对中国的崛起与民族的复兴,如何让世界理解与接受中国,中国需要走出一条新的外交理路,这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实践探索的总方向;二是中国与世界如何一起走,让中国走出去就必须与世界一起走,中国崛起与世界的发展无法割离,这是时代赋予崛起中国的历史使命。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所孕育出的理论体系与范式,其实践源于中国,又超越中国,实现了“三个目的”的统一——以中国为目的、以人类为目的与以生命为目的。本研究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是什么”“来自哪里”“应用在何处”“会遇到什么”“如何应对”的逻辑思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进行了整体剖析,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是在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倡导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与公众共同参与的,以国内外民众为对象的,以促进不同国家历史、制度与文化的交互式对话,实现共享发展,最终建构一个超越普世价值的、包容式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策略选择,分别是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制度运行体系的战略建构、文明对话体系的共识建构以及机制交流体系的实践建构。研究结果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是一场公共外交实践与研究的历史性革命,一方面它超越了公共外交将实现国家利益作为终极目标的价值导向,追求人类以及生命共同体的终极价值,跨越了国家、历史与文明;另一方面它超越了国际关系理论本身,这就意味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将促进公共外交学科的成熟与完善。
杨洋[9](2019)在《GAA公关公司营销战略与策略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着眼当下宏观经济形势,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发展趋势,营销战略和策略的优化升级将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GAA公关公司作为一个中小型公关公司,致力于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品牌营销服务,通过智力产出实现最大价值转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公司高速发展的同时,GAA公关公司面临营销战略及策略制定的挑战。不可否认,受当前市场竞争者不断涌入、市场及客户需求不断变化、传播介质的更新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影响,企业营销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后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本文共分为七章。绪论作为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方法、内容与框架,以及创新思路。第二章总结了公关行业营销战略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公关产业发展、公关营销理念、公关营销模式,为后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综合营销理论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从中小企业营销与营销创新、关系营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第三章是基于GAA公关公司进行营销环境分析,首先介绍了 GAA公关公司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企业所在的公关行业内部及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最后阐述公关营销的作用和影响。第四章对GAA公关公司的营销战略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以及目标市场确定的角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第五章是GAA公关公司的营销策略制定,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有形展示和过程七个方面分析了 GAA公关公司的营销策略,并对7Ps营销组合策略进行了定量排序。第六章是GAA公关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从人力、财力、物力、文化、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营销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相应总结,并最后提出企业公共关系营销未来发展方向,也为我国公关关系营销工作的展开提供一定参考。除此之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站在GAA集团和GAA公关公司角度,探讨公司在公关行业的营销思考。在收集服务营销传播及策略相关文献、了解文献的基础之上,研究探讨营销战略与策略在GAA公关公司中的实际应用,分析现有营销系统,对公司后续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实践参考。
叶佩莹[10](2019)在《基于消费者信服的促销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以OPPO与HONOR为例》文中认为当今,消费者作为营销的标的被进行广泛和深度的研究,越来越多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时主要以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为中心。但消费者面临着促销信息爆炸、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这对企业促销活动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现有企业营销绩效评价研究中,学者们更关注于与企业相关的结果性财务指标,企业在促销活动中达到的销量和营业额等是企业对评价促销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由于消费者在参与企业促销活动的过程中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感知,同时信服感知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变量,因此企业不能忽略影响消费者对促销活动产生信服感知的相关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在以4P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首先对促销方式效果评价和企业营销绩效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初步筛选出影响消费者感知促销效果因素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基于消费者信服的促销效果评价体系框架。其次,运用专家调查法对评价指标进一步筛选确定,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样本调查,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验证。基于消费者信服的促销效果评价体系最终确定,该体系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和人员推销,每个维度包含各自的子维度。最后,本文实证研究以手机行业为例,进行基于消费者信服的手机行业促销效果评价体系研究。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手机行业自身特点对体系各维度的指标赋权重。其次通过随机发放问卷,让220个曾在2018年上半年购买过HONOR或OPPO手机的受访者对两家手机品牌的促销活动效果进行打分。同时,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计算得出两家手机品牌各自的综合评分。最后结合两家手机品牌的促销效果函数结果、消费者信服促销效果的综合评分以及实际销售量(定量指标)进行对比,验证基于消费者信服的促销效果评价体系及促销效果函数。由手机行业各维度权重可知,影响消费者信服感知的变量依次是销售促进变量、人员推销变量、广告效果和公共关系变量。为获取消费者在促销活动中更高的信服度,手机企业在进行营销决策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对促销活动进行相应部分的调整,从而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消费者信服感知视角构建企业促销效果评价体系,提供了较新的研究视野,丰富了企业促销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内容。结合具体行业的实证研究,为其他行业进行促销效果评价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论“公共关系”的拓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公共关系”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对高校危机事件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校园危机沟通的相关概念 |
2 文献回顾 |
2.1 校园危机沟通研究 |
2.2 危机信息加工中的归因 |
2.3 归因对行为决策的直接影响 |
2.4 归因对行为决策的间接影响 |
2.5 危机情绪对读者回应策略偏好的影响 |
2.6 基于社交媒体的危机沟通特点 |
2.7 社交媒体线索对读者危机反应的影响 |
3 理论解释 |
3.1 Yum和 Jeong的危机沟通模型 |
3.2 危机情绪影响回应策略偏好的相关理论 |
3.3 社交媒体线索对读者危机反应的影响机制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1 对前人研究的分析 |
2 本研究的问题 |
3 研究思路 |
4 研究假设 |
5 研究意义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研究一 大学生对报纸新闻报道中高校危机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 |
实验1 危机事件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2 公共关系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3 学生的负性情绪对不同调节取向回应策略偏好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一 讨论 |
研究一 结论 |
研究二 大学生对微博中高校危机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 |
实验4 用户评论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5 新闻中危机事件归因维度信息与用户评论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6 新闻中公共关系归因维度信息与用户评论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7 学生阅读新闻后对危机事件的初始感知与用户评论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8 学生的负性情绪对不同情绪应对策略偏好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二 讨论 |
研究二 结论 |
第四部分 总讨论 |
1 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 |
2 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影响的认知加工机制 |
3 微博评论线索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 |
4 微博评论对学生危机反应影响的认知加工机制 |
5 报纸与微博平台上学生对高校危机事件认知加工机制的异同 |
6 本研究对高校危机沟通实践的启示 |
7 本研究的不足 |
8 研究展望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扎根理论的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框架 |
第一章 研究现状回顾 |
第一节 蓝色光标研究现状 |
一 蓝色光标并购机制研究声量较高 |
二 产业研究视角下的蓝色光标 |
第二节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现状 |
一 商业模式 |
二 商业模式创新 |
三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过程 |
第一节 扎根理论 |
一 扎根理论的研究现状 |
二 扎根理论方法选择:程序化扎根理论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 样本选择 |
二 蓝色光标简介 |
三 研究材料收集 |
四 研究材料整理 |
第三节 材料处理 |
一 开放性编码 |
二 主轴性编码 |
三 选择性编码 |
第三章 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 |
第一节 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第二节 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要素 |
一 战略主张创新 |
二 组织管理创新 |
三 科技赋能创新 |
四 业务创新 |
五 资本化运作创新 |
六 盈利模式创新 |
第三节 价值共创角度:蓝色光标和传统行业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扎根理论研究结果 |
二 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与创新要素 |
三 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原因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一 访谈背景介绍 |
二 访谈问题设计 |
附录B 图表目录 |
致谢 |
(3)基于公共关系视角的ZY学院招生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招生策略方面的研究 |
1.3.2 学校公共关系方面的研究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招生策略 |
2.2 公共关系理论 |
2.2.1 公共关系定义 |
2.2.2 公共关系的要素分析 |
2.3 学校公共关系理论 |
2.3.1 学校公共关系定义 |
2.3.2 学校公共关系对象 |
2.4 危机管理过程理论 |
2.5 环境分析理论 |
2.5.1 PEST分析 |
2.5.2 波特五力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ZY学院现行招生策略研究 |
3.1 ZY学院简介及招生情况 |
3.1.1 ZY学院简介 |
3.1.2 ZY学院招生情况 |
3.2 ZY学院招生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 ZY学院现行招生策略 |
3.3.1 组建以在校生为主体的招生团队 |
3.3.2 以高考咨询服务的方式与考生及家长建立联系 |
3.3.3 与各省高中班主任建立友好关系 |
3.3.4 运用名人效应对学校进行宣传 |
3.3.5 在招生计划方面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
3.4 ZY学院现行招生策略存在的问题 |
3.4.1 在校生和教职工对招生工作的认识亟待提高 |
3.4.2 与高中班主任的关系维护有待加强 |
3.4.3 对考生及家长的宣传工作不到位 |
3.4.4 对媒体的重视有待提高 |
3.4.5 对政府主管部门的公共关系建设缺乏力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招生为目标的公共关系与ZY学院招生效果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1.1 相关变量界定 |
4.1.2 假设的提出 |
4.2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变量测量 |
4.2.1 探索性案例分析方法 |
4.2.2 访谈设计 |
4.2.3 数据收集 |
4.2.4 数据编码及分析 |
4.3 以招生为目标的公共关系问卷调查与分析 |
4.3.1 问卷设计 |
4.3.2 研究样本及描述统计 |
4.3.3 信度分析 |
4.3.4 效度分析 |
4.4 以招生为目标的公共关系对ZY学院招生效果的影响分析 |
4.4.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公共关系与招生效果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3 公共关系与招生效果间的回归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公共关系视角的ZY学院招生策略制定 |
5.1 内部教职工策略 |
5.1.1 优化薪酬待遇及奖励政策,激发教职工招生积极性 |
5.1.2 拓宽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
5.1.3 培育组织文化,增强组织认同感 |
5.2 在校生策略 |
5.2.1 树立正确的团队价值观,增强组织凝聚力 |
5.2.2 开展有针对性的团队培训,提高主管领导能力 |
5.2.3 提升教学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在校生满意度 |
5.3 高三班主任策略 |
5.3.1 邀请校园实地参观,提升学校认可度 |
5.3.2 加强日常联系与互动,保持紧密关系 |
5.4 考生及家长策略 |
5.4.1 提高宣传力度,扩大学校知名度 |
5.4.2 确保信息全面性和真实性,提高咨询满意度 |
5.5 周边社区策略 |
5.5.1 参与社区共建,维护社区良好关系 |
5.5.2 融入社区文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
5.6 媒体策略 |
5.6.1 重视媒体作用,维护媒体关系 |
5.6.2 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展宣传渠道 |
5.7 政府策略 |
5.7.1 积极沟通,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
5.7.2 关注政府动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ZY学院招生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教学保障 |
6.1.1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
6.1.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6.1.3 加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促进教师业务发展 |
6.1.4 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开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
6.2 制度保障 |
6.2.1 继续探索创收政策,缓解学费压力 |
6.2.2 制定合理的学费政策,提升学校市场竞争力 |
6.2.3 建立招生渠道管理制度,扩大招生市场 |
6.3 资金保障 |
6.3.1 做好公关营销费用预算,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
6.3.2 积极寻求社会捐赠,提高办学水平 |
6.4 人力保障 |
6.4.1 做好招生人员的选拔与培训,规范招生队伍 |
6.4.2 做好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提升学校美誉度 |
6.5 危机管理保障 |
6.5.1 成立组织机构,树立危机意识 |
6.5.2 建立危机事件预警机制,防范和减少危机发生 |
6.5.3 妥善处理危机事件,挽回学校公信力 |
6.5.4 积极与媒体沟通,重塑组织形象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ZY 学院公共关系开展情况市场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2017年广州马拉松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广州马拉松概况 |
1.3.1 赛事历史 |
1.3.2 比赛路线 |
1.3.3 参赛情况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马拉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1 国内马拉松研究 |
2.1.2 广州马拉松研究现状 |
2.2 国外马拉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国外马拉松研究 |
2.2.2 国外各地马拉松的现状 |
2.3 公共关系传播的研究现状 |
2.3.1 公共关系的研究 |
2.3.2 公共关系传播的研究 |
2.3.3 公共关系传播在体育赛事中应用的研究 |
2.3.4 公共关系传播的拓展性研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个案分析法 |
3.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 |
4.1.1 公共关系传播主体 |
4.1.2 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主体 |
4.2 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受众关系 |
4.2.1 组织内部受众 |
4.2.2 组织外部受众 |
4.2.3 小结 |
4.3 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媒介 |
4.3.1 自控媒介 |
4.3.2 大众新闻媒介 |
4.3.3 公关活动 |
4.3.4 户外广告 |
4.4 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内容 |
4.4.1 自控媒介的传播内容 |
4.4.2 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 |
4.4.3 公关活动的传播内容 |
4.4.4 户外广告的传播内容 |
4.4.5 广州马拉松各媒介传播的异同和侧重偏好分析 |
4.5 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效果分析 |
4.5.1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 |
4.5.2 传播效果的指标建立 |
4.5.3 传播效果的综合评价 |
4.5.4 小结与思考 |
5 不足与对策 |
5.1 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
5.1.1 公共关系传播主体执行效率低 |
5.1.2 公共关系传播受众群体模糊 |
5.1.3 公共关系传播效果有待加强 |
5.1.4 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类型少 |
5.2 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的发展对策 |
5.2.1 提高传播主体的执行效率 |
5.2.2 明确受众群体加强沟通 |
5.2.3 提升公共关系媒介的传播效果 |
5.2.4 举办多样性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 |
6 研究结论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众聚互联公司停车库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分析法 |
1.4.2 调查问卷法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产品概念 |
2.1.2 新产品营销特殊性 |
2.1.3 互联网企业概念 |
2.2 营销相关理论 |
2.2.1 STP定位理论 |
2.2.2 6Ps营销组合理论 |
2.3 环境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五力分析 |
第3章 众聚互联公司停车库新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众聚互联公司及新产品介绍 |
3.1.1 众聚互联公司介绍 |
3.1.2 宇纳停车库产品介绍 |
3.2 停车库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1 产品策略不够清晰 |
3.2.2 价格策略较为单一 |
3.2.3 营销渠道较为单薄 |
3.2.4 促销政策尚不明确 |
3.2.5 公共关系开展不足 |
3.2.6 权力营销蓄能不足 |
第4章 众聚互联公司停车库新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
4.2.1 行业内竞争 |
4.2.2 潜在进入者 |
4.2.3 替代品的威胁 |
4.2.4 买方的议价能力 |
4.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 消费者分析 |
4.3.1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4.3.2 消费者问卷调查设计 |
4.3.3 消费者调研数据结果分析 |
第5章 众聚互联公司停车库新产品营销方案设计与实施 |
5.1 设计目标 |
5.1.1 近期目标 |
5.1.2 中期目标 |
5.1.3 远期目标 |
5.1.4 营销策略设计目标 |
5.2 设计原则 |
5.2.1 精准新产品目标市场定位 |
5.2.2 全方面构建新产品营销策略 |
5.2.3 提高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知 |
5.3 方案设计 |
5.3.1 新产品STP营销战略设计 |
5.3.2 新产品6Ps营销策略设计 |
第6章 众聚互联公司停车库新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产品策略保障措施 |
6.2 价格策略保障措施 |
6.3 渠道策略保障措施 |
6.4 促销策略保障措施 |
6.5 公共关系策略保障措施 |
6.6 权力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7 其他保障措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宇纳停车——立体停车库市场调研问卷 |
附录 B 宇纳停车——立体停车库消费者调研数据结果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的公关对话策略研究 ——基于NVivo12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一)对话理论的研究 |
(二)公共关系对话范式的研究 |
(三)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五)研究意义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模型构建:基于NVIVO12的对话文本分析 |
(一)文本研究对象的选择 |
1.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2.研究对象概况 |
(二)对文本的编码分析 |
1.开放式编码 |
2.主轴式编码与选择式编码 |
3.编码示例 |
(三)编码结果的检验 |
1.理论饱和度检验 |
2.编码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五、模型阐释:公关对话策略的编码结果 |
(一)编码结构的整体框架 |
(二)编码结构各节点的频次 |
1.核心类属“事实导向”的编码频次 |
2.核心类属“价值导向”的编码频次 |
六、模型分析:对话策略模型的质性分析 |
(一)事实导向 |
1.合法性建构 |
2.宣告真相 |
3.维护权益 |
(二)价值导向 |
1.建立信任 |
2.分享意义 |
七、模型检验:公关对话策略的效果评估 |
(一)研究文本概况 |
(二)基于中间力量文本的公关对话效果评估 |
1.主题一致:对中间力量文本的词频分析 |
2.内容一致:中间力量文本代入模型的节点频次分析 |
3.立场一致:对中间力量文本的质性分析 |
八、结论 |
(一)“人民万岁”:公关对话的根本坚守 |
1.信赖人民:公关对话的世界观 |
2.为了人民:公关对话的价值观 |
3.依靠人民:公关对话的方法论 |
(二)“平等姿态”:公关对话的必要态度 |
1.给予尊重:赋予平等对话可能性 |
2.积极响应:拓展平等对话丰富性 |
3.邀请参与:延伸平等对话持续性 |
(三)“共建共享”:公关对话的必经之路 |
1.共建:对话的来处亦是回响 |
2.共享:对话的归途亦是序章 |
(四)“共同体”:公关对话的目的与归宿 |
1.“‘事实-现实’与‘价值-理想’”公关对话构建共同体的路径 |
2.“乌合之众与乌托邦”:公关对话构建共同体的警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对象清单 |
辅证研究材料的文献清单 |
致谢 |
(7)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政府网络公关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内涵解析 |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涵义 |
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要素 |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特征 |
四、政府网络公关的比较性优势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公关 |
二、电子邮件的针对性公关 |
三、政府网络论坛的引导公关 |
四、“两微一端”的“微时代”实时公关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职能 |
一、政府形象塑造 |
二、公共危机治理 |
三、公共政策传播 |
四、政府信息服务 |
第四节 政府网络公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再造理论 |
二、风险社会理论 |
三、分众传播理论 |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兴起的背景 |
一、信息社会的来临 |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临的机遇 |
一、政府网络公关基础夯实 |
二、政府网络公关动力增强 |
三、政府网络公关能力提升 |
四、发达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
第三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挑战 |
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难度加大 |
二、信息传播速度提升,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反应时间减少 |
三、传受角色模糊,致使政府网络公关针对性不足 |
四、把关人角色弱化,致使政府网络公关信息传播失真 |
第四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历程 |
一、政府网络公关之萌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 |
二、政府网络公关之成长:“三网一库”工程”的建设 |
三、政府网络公关之强化:“政务微博”的实时互动 |
四、政府网络公关之新形态:新兴媒介的开发应用 |
第三章 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信息社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
一、政府形象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
二、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紧迫性 |
三、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新导向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实效 |
一、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
二、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困境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
一、提升政府自身素质与能力,夯实政府形象塑造的基础 |
二、增进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环境 |
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与应用,完善政府形象塑造机制 |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信息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趋势 |
一、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 |
二、要求信息沟通公开透明 |
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
四、要求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突出作用 |
一、沟通信息与引导舆论,塑造应对公共危机的良好环境 |
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 |
三、修复与优化政府形象,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应用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 |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意识狭隘、能力欠缺 |
二、缺少专门的政府网络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 |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沟通不畅 |
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制约政府网络公关 |
第四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 |
一、提升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 |
二、培养合格的“网络公民” |
三、优化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传播优化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 |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传播的内涵 |
二、信息社会公共政策传播的新态势 |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实困境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机理 |
一、两者的建构理论相同 |
二、两者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性能相同 |
三、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策略 |
一、以“共治共享”理念为引领,创新政策传播思维 |
二、以人性化为原则,创新政策传播内容 |
三、以多元化为方向,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政策传播媒介与手段 |
第六章 政府信息服务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
一、政府信息与政府信息服务的内涵 |
二、信息社会政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
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政府信息服务问题的成因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的正向效应 |
一、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
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
三、提升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效能 |
第三节 基于政府网络公关考量的政府信息服务完善对策 |
一、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 |
二、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 |
三、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
四、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信息服务的能力 |
结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趋势 |
一、变单向为双向:强化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 |
二、变被动为主动:提升政府网络公关的主动性 |
三、变牵制为引导: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传统公共外交研究 |
(二)新公共外交研究 |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跨学科研究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方面 |
(二)不足方面 |
第一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内涵拓展 |
1.1 中国共产党公共外交的历史经验 |
1.1.1 依靠人民力量,支持世界革命(1921年——1949年) |
1.1.2 凸显意识色彩,提升国际地位(1949年——1978年) |
1.1.3 超越意识形态,促进经济发展(1978年——1989年) |
1.1.4 缓解冷战余波,塑造国家形象(1989年——2001年) |
1.1.5 提升战略高度,增强国家软实力(2001年——2012年) |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理论 |
1.2.1 公共外交的动因与制约因素 |
1.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概念与内涵拓展 |
1.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 |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背景 |
1.3.1 中国崛起的复兴之势 |
1.3.2 再全球化的世界之势 |
1.3.3 公共外交的再造之势 |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维度 |
1.4.1 超越理论的维度 |
1.4.2 超越实践的维度 |
1.4.3 超越价值的维度 |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结构体系 |
1.5.1 主体多元化 |
1.5.2 对象双重化 |
1.5.3 方式对等化 |
1.5.4 目标共享化 |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形态 |
1.6.1 时空形态 |
1.6.2 理论形态 |
1.6.3 制度形态 |
1.6.4 价值形态 |
1.7 小结 |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
2.1.1 交往的理论性 |
2.1.2 交往的物质性 |
2.1.3 交往的发展性 |
2.2 中国传统公共外交思想 |
2.2.1 中国传统公共外交思想的核心 |
2.2.2 中国传统公共外交思想的超越 |
2.3 治理理论 |
2.3.1 追求全球公共利益 |
2.3.2 追求全球民主治理 |
2.3.3 追求全球公共责任 |
2.4 软实力理论 |
2.4.1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
2.4.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与软实力 |
2.5 国家形象理论 |
2.5.1 国家形象理论的研究路径 |
2.5.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 |
2.6 小结 |
第三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具体实践 |
3.1 中国梦与世界梦 |
3.1.1 中国梦实现中国公共外交的再造 |
3.1.2 中国梦凝聚中国复兴的国内共识 |
3.1.3 中国梦凝聚中国复兴的世界共识 |
3.2 新型国际关系 |
3.2.1 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
3.2.2 亲、诚、惠、容的周边国家关系 |
3.2.3 以正确义利观引领发展中国家关系 |
3.3 人类命运共同体 |
3.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体系 |
3.3.2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 |
3.3.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 |
3.4 “一带一路”战略 |
3.4.1 “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国意义 |
3.4.2 “一带一路”战略的世界意义 |
3.5 生命共同体 |
3.5.1 生命共同体的中国超越 |
3.5.2 生命共同体的世界超越 |
3.5.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自我超越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1 全球治理的“内卷化” |
4.1.1 传统霸权与帝国思维 |
4.1.2 二战后冷战思维的延续 |
4.1.3 传统西方中心论的单线历史思维 |
4.2 新战略机遇期与结构性压力 |
4.2.1 自主发展的中国新战略机遇期 |
4.2.2 机遇背后的结构性压力 |
4.3 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叠加效应” |
4.3.1 公共外交理念对外传播的体系不健全 |
4.3.2 公共外交理念指导实践的能力不足 |
4.3.3 公共外交理念发展的服务保障不到位 |
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方法论”与身份悖论 |
4.4.1 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强国的身份悖论 |
4.4.2 “中国之中国”与“世界之中国”的身份悖论 |
4.4.3 世俗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身份悖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国际经验与公共外交的中国策略 |
5.1 公共外交实践的国际经验 |
5.1.1 美国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 |
5.1.2 日本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 |
5.1.3 欧洲国家公共外交实践与经验 |
5.2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策略选择 |
5.2.1 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 |
5.2.2 制度运行体系的战略建构 |
5.2.3 文明对话体系的共识建构 |
5.2.4 机制交流体系的实践建构 |
5.3 小结 |
结语 |
一、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中国公共外交 |
二、公共外交的自我超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GAA公关公司营销战略与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公关公司的概念 |
2.2 公关营销的模式 |
2.3 营销相关理论 |
2.3.1 PEST分析 |
2.3.2 SWOT分析 |
2.3.3 STP理论 |
2.3.4 7Ps理论 |
2.4 研究综述 |
2.4.1 中小企业营销与营销创新研究 |
2.4.2 关系营销研究 |
2.4.3 公共关系研究 |
2.4.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GAA公关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GAA公关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战略 |
3.1.3 公司现状 |
3.2 GAA公关公司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GAA公关公司SWOT分析 |
3.3.1 内部优势分析 |
3.3.2 内部劣势分析 |
3.3.3 外部机会分析 |
3.3.4 外部威胁分析 |
第四章 GAA公关公司营销战略分析 |
4.1 市场细分 |
4.1.1 客户规模 |
4.1.2 客户类型 |
4.1.3 客户性质 |
4.1.4 客户地域 |
4.2 目标市场选择 |
4.2.1 客户规模选择 |
4.2.2 客户类型选择 |
4.2.3 客户性质选择 |
4.2.4 客户地域选择 |
4.3 市场定位 |
4.3.1 明确自身能力和优势 |
4.3.2 市场定位 |
第五章 GAA公关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
5.1 产品策略 |
5.1.1 公关业务内容分析 |
5.1.2 服务产品决策 |
5.1.3 服务品牌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3.1 服务营销渠道选择 |
5.3.2 GAA公关公司的渠道创新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4.1 人员推销策略 |
5.4.2 公共关系策略 |
5.4.3 广告策略 |
5.4.4 销售促进策略 |
5.5 人员策略 |
5.5.1 内部营销策略 |
5.5.2 建立长期主义价值观 |
5.5.3 完善人力资源体系 |
5.6 有形展示策略 |
5.6.1 传播工具展示 |
5.6.2 宣传资源展示 |
5.6.3 企业环境及团队展示 |
5.7 过程策略 |
5.7.1 服务过程优化 |
5.7.2 业务服务质量 |
5.8 7Ps营销组合策略定量排序分析 |
第六章 GAA公关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实现组织内部结构优化 |
6.2 建立人力资源营销能力保障 |
6.2.1 重视服务营销人才及团队的培养 |
6.2.2 不断强化团队的营销观念和意识 |
6.2.3 完善公司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
6.3 实现营销财务管理保障 |
6.4 塑造GAA公关公司自身的企业文化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于消费者信服的促销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以OPPO与HONOR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企业促销效果评价研究 |
2.1.1 企业促销组合绩效评价 |
2.1.2 促销方式效果评价研究 |
2.2 企业营销沟通理论 |
2.3 国内外手机行业的促销策略相关研究 |
2.3.1 国外手机行业促销策略研究 |
2.3.2 国内手机行业促销策略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消费者信服促销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基于消费者信服的促销效果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
3.1.1 理论基础 |
3.1.2 评价体系框架确定 |
3.2 基于消费者信服的促销效果评价体系子维度的提取 |
3.2.1 理论准备 |
3.2.2 消费者信服促销效果因素子维度研究 |
4 基于消费者信服的促销效果评价体系确定 |
4.1 问卷设计 |
4.1.1 变量的测量 |
4.1.2 数据收集 |
4.1.3 统计方法 |
4.2 消费者信服促销效果评价体系确定 |
4.2.1 描述性统计 |
4.2.2 信效度分析 |
4.2.3 评价体系确定 |
5 实证研究 |
5.1 权重确定 |
5.2 问卷调查 |
5.2.1 描述性统计 |
5.2.2 消费者信服手机品牌促销效果的评价 |
5.2.3 促销效果函数验证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管理建议 |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1 |
附录B 问卷2 |
附录C 问卷3 |
致谢 |
四、论“公共关系”的拓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对高校危机事件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D]. 云薏霏.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扎根理论的蓝色光标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徐鹏.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公共关系视角的ZY学院招生策略研究[D]. 王敏.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4]广州马拉松公共关系传播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2017年广州马拉松赛为例[D]. 吉昆鹏.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5]众聚互联公司停车库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黄莉萍. 华侨大学, 2020(12)
- [6]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力量的公关对话策略研究 ——基于NVivo12的文本分析[D]. 焦健. 西南大学, 2020(01)
- [7]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D]. 李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研究[D]. 张燕. 兰州大学, 2020(01)
- [9]GAA公关公司营销战略与策略分析[D]. 杨洋. 山东大学, 2019(03)
- [10]基于消费者信服的促销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以OPPO与HONOR为例[D]. 叶佩莹.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