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省1996~2002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珍,田慧子,王允荟[1](2021)在《安徽省淮南市2015-2019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安徽省淮南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方法选取2015-2019年淮南市9家国家级和省级出生缺陷监测医院的围产儿资料,分析5年来出生缺陷的变化情况,城乡、性别分布情况,≥28周出生缺陷发生率,缺陷种类以及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5-2019年共监测围产儿90 46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9.87/万,安徽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9.74/万;<28周平均占全孕周出生缺陷的比例为30.93%,2015-2019年呈现逐年升高趋势,构成比分别为14.84%、31.69%、34.83%、32.84%、34.02%。2015-2019年出生缺陷顺位:前5位分别为多指(趾)189例(20.89/万),总唇裂96例(10.61/万),外耳畸形79例(8.73/万),先天性心脏病65例(7.19/万),并指(趾)40例(4.42/万)。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2.77/万,女性为85.28/万。城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7.38/万,农村为79.60/万。结论淮南市≥28周出生缺陷发生率低于全省水平,不同年份存在差异;男性高于女性;从2016年起城镇高于乡村;出生缺陷种类以多指(趾)、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并指(趾)为主,<28周缺陷儿检出率逐年增加,及早发现<28周缺陷儿,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缺陷的发生率,提高淮南市出生的人口素质。
许文婧,魏莉莉,王莹,魏颖,王剑,毛宝宏,陶仲宾,杨克虎,刘青[2](2020)在《我国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我国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发病情况。方法:通过计算机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搜集关于我国围生儿CHD发病率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20年1月。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对纳入研究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篇原始文献,涵盖8 327 724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围生儿CHD发病率为2.9‰(95%CI:2.2‰~3.8‰)。亚组分析显示,室间隔缺损为CHD的主要表现亚型;男性围生儿的CHD发病率(2.9‰)高于女性(2.2‰);城市围生儿CHD发病率(2.5‰)高于农村(1.1‰);南方围生儿CHD发病率(3.5‰)高于北方(2.1‰);母亲年龄≥35岁者围生儿CHD发病率(2.8‰)高于母亲年龄<35岁者(2.0‰);围生儿CHD发病率在2007—2012年出现下降,随后呈现上升趋势。结论:我国围生儿CH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采取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期降低CHD的发生率。
李明[3](2020)在《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河南省西平县和山东省汶上县出生缺陷(BDs)与自然流产(SA)发生的空间分布,探索BDs与SA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ArcGIS软件创建泰森多边形模拟村边界,并对BDs和SA的发生进行可视化描述,使用GeoDa软件对BDs和SA的原始发生率进行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主要在村层面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GISA)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原始指标进行降维,在乡镇层面对BDs和SA的发生进行全局空间回归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所用出生、BDs、SA数据皆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项目,所用环境资料主要通过西平县卫健委、汶上县妇计中心协调当地县疾控、乡政府、乡镇卫生院等进行收集。结果:1.2014-2018年河南省西平县共收集围产儿45188例,山东省汶上县共收集围产儿58201例,2014-2018年西平县BDs总发生率为259.36/万,汶上县BDs总发生率为242.95/万,2017年8月-2018年12月西平县SA的总发生率为3.88%,汶上县SA的总发生率为4.09%。BDs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发生率高;SA多发生在孕早期、孕妇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患儿母亲和流产孕妇的高龄比例较高。2.西平县2014年-2018年BDs发生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脐疝、多指(趾)、鞘膜积液;汶上县2014年-2018年BDs发生前五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睾丸未降(隐睾)、多指(趾)、其他畸形(写明病名或详细描述)。3.西平县BDs的发生自东北向西南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东北部存在明显的低聚集,西南部存在明显的高聚集,汶上县BDs的发生北部明显高于南部;两区县SA的发生多聚集在县城及其周边区域。4.西平县和汶上县2014年-2018年BDs、2017年8月-2018年12月SA发生率的GISA指数(全局Moran’sI自相关系数)均大于0,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BDs和SA的发生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具有空间聚集性。LISA分析结果显示:西平县BDs与SA发生的低聚集区有重合区域,主要位于人和乡、五沟营镇、焦庄乡;汶上县BDs与SA发生的高聚集区、低聚集区都有重合区域,高聚集重合区域主要位于次丘镇、郭楼镇、郭仓乡,低聚集重合区域主要位于康驿镇、义桥乡、白石乡。5.全局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西平县BDs的发生与经济状况(本研究中主要指当地人口数和财政收入)有关,经济状况越好,BDs发生率越低;汶上县BDs的发生与饮用水、环境污染、经济状况等有关,饮用水、经济状况越好,BDs发生率越低,环境污染越严重,BDs发生率越高;各影响因素对SA的影响未发现统计学意义。GWR结果显示:西平县BDs的发生受经济状况的影响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汶上县BDs的发生受影响因素的作用空间异质性不明显。结论:监测地区BDs和SA发生的患儿性别、孕周、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的分布有明显规律;BDs和SA的发生具有空间聚集性,且聚集区域有重合;BDs的发生可能与饮用水、环境污染、经济等因素有关,且具有空间异质性,以上因素对SA发生的影响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
张红艳,胡孟彩,陈露,惠晓庆,师灿南,薛会影,陈晓霖,夏俊芬,孙利环[4](2019)在《河南省2008-201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河南省2008-2017年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和完善出生缺陷的预防对策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2008-2017年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数据采用SAS 9. 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河南省2008-2017年共监测围产儿2 615 71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4. 11/万,各年度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χ2=9. 45,P <0. 001)。城市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农村,男性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产妇年龄<20岁、20岁~、25岁~、30岁~、≥35岁所出生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0岁、≥35岁产妇更易发生围产儿出生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和多指(趾)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总唇裂和脊柱裂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且先天性心脏病和脊柱裂的变化幅度较大。结论河南省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有增加的趋势。随着高龄孕产妇的增加,应加强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提高出生缺陷发现能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赵得雄,尚秋明,栾海晶,代闯闯,李瑞琳,何小雨,韩鑫胤,祝海栋,何志鹏,牛北方,迟学斌,陆忠华[5](2019)在《以青海为代表的全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探究影响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因素。[方法]采用了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新生儿的出生缺陷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在胎儿性别、地域、产妇年龄等方面有显着性差异:男性出生缺陷率高于女性出生缺陷率,农村出生缺陷率明显高于城市出生缺陷率,产妇年龄低于20岁以及高于35岁出现出生缺陷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出生缺陷的主要因素有:妊娠期患病、孕妇年龄、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分娩季度、孕期服用避孕药、孕期发热、异常生育史、家族遗传病、行为习惯等九大因素。[结论]孕产妇做好孕期保健,进行常规产前检查,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降低出生缺陷率的有效举措。
牛建钢[6](2017)在《2012~2015年郑州市二七区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122015年郑州市二七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出生缺陷类型及变化趋势,并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病因学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1.资料来源:从郑州市二七区妇幼保健所监测数据库,下载2011年10月1日2015年9月30日郑州市二七区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和《围产儿数季报表》数据。监测医院包括郑大一附院、郑大三附院、郑大五附院及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等,共10家医院。2.监测对象和方法: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流行病学特征等的研究以该时期住院分娩的所有妊娠满28周至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为研究对象。出生缺陷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所有出生缺陷儿为研究对象。监测的出生缺陷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腭裂、唇裂、腭裂伴唇裂等23种;出生缺陷的诊断按照ICD-10的诊断标准。各医院按照《中国人群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填写《医疗机构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和《围产儿数季报表》,各监测点医院按季度上报。3.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计数资料用n(%)描述;计算出生缺陷发生率;不同特征人群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Possion分析,OR值(95%CI)表示关联强度,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发生率:共监测围产儿62551例,检出出生缺陷儿2841例,出生缺陷人群平均发生率为45.42‰。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各年度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不同,分别为32.65‰、41.30‰、35.94‰、65.00‰,发生率有随时间增高的趋势(线性χ2趋势检验χ2=169.095,P<0.001)。2.流行病学特征: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在4个季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农村人群发生率(50.32‰)高于城市(41.72‰),P<0.001;男性(49.91‰)高于女性(44.34‰),P=0.002。早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72.75‰)高于足月产(39.55‰),也高于过期产(34.19‰),均P<0.001。3.主要出生缺陷疾病及顺次:四年出生缺陷前五顺位疾病种类及发生率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922例(14.74‰)、先天性脑积水121例(1.93‰)、尿道下裂103例(1.65‰)、唇裂合并腭裂100例(1.60‰)、多指(趾)96例(1.53‰),共占出生缺陷构成的47.24%;20122015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4.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在调整其它因素的影响后,围产儿性别男[男vs女:调整OR值(95%CI)1.006(1.002,1.009),P=0.001];早产儿[早产儿vs足月产:调整OR值(95%CI)1.031(1.027,1.042),P<0.001];孕母年龄[≥35岁vs<25岁:调整OR值(95%CI)0.987(0.980,0.994),P=0.001];及孕母居住地农村[农村vs城市:OR值(95%CI)1.009(1.005,1.012),P<0.001]4个因素是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1.20122015年郑州市二七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较高,4年间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生率存在地区、性别差异。2.出生缺陷疾病顺位前五的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脑积水、尿道下裂、唇裂合并腭裂、多指(趾);尤其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3.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围产儿性别男、早产儿、孕母年龄小于25岁以及孕母居住地农村。
黄纬美[7](2017)在《2015年~2016年福建省出生缺陷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了解福建省出生缺陷的发生现状,探讨主要出生缺陷类型、影响因素及变化特点,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抽取福建省9个设区市和81个县(区)中分娩量最大的医疗机构为监测医院。出生缺陷儿监测截止时限为产后42天。收集2014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103所监测医院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经审核后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8.0。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两年内监测669,099例围产儿,妊娠满28周至产后42天内的出生缺陷儿11,775例,发生率为175.98/万。出生缺陷发生率疾病顺位前五是:先天性心脏病(47.32/万)、多指(趾)(18.74/万)、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11.58/万)、马蹄内翻足(7.97/万)、总唇裂(6.04/万)。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在所有出生缺陷中占到26.89%。2.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高于乡村(RR=1.37),沿海高于内陆(RR=1.52),男性高于女性(RR=1.41),多胎高于单胎(RR=1.92),高龄孕母高于非高龄孕母(RR=1.25)。3.出生缺陷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出生缺陷发生率最高的设区市是福州市(263.42/万),最低的是三明市(117.27/万)。神经管畸形在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发生率较高,腹裂、唐氏综合征和唇裂并(或)腭裂在泉州市发生率较高。外耳畸形的高发地区是福州市,多指(趾)和并指(趾)的高发地区是龙岩市,尿道下裂的高发地区是厦门市。4.两年间围产儿死亡4429例,围产儿死亡率为6.62‰。围产儿死亡原因中,出生缺陷死因构成占31.09%(1377例)。5.出生缺陷的产前检出率:重大出生缺陷中的无脑畸形、脑膨出、脊柱裂、完全型心内膜堑缺损、腹裂、软骨发育不良和唐氏综合征的产前检出率分别为97.61%、97.87%、83.22%、89.73%、88.99%、93.33%和91.14%。产前检出率较低的出生缺陷有:尿道下裂(0)、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0)、多指(趾)(0.46%)、并指(趾)(1.39%)。6.出生缺陷的治疗性引产:出生缺陷的治疗性引产率是33.83%。重大出生缺陷中的无脑畸形、脑膨出、脊柱裂、完全型心内膜堑缺损、腹裂、软骨发育不良和唐氏综合征的治疗性引产率分别是:97.08%、97.87%、81.82%、84.79%、88.07%、93.33%和90.00%。经治疗性引产后,活产婴儿的出生缺陷顺位发生明显改变,顺位改变较大的是神经管畸形、唐氏综合征、先天性脑积水,分别由原来的第6位、第7位、第8位退至10位以外。研究结论:1.福建省出生缺陷发生率略高于全国。2.出生缺陷发生率在地域分布、性别、胎数和孕母年龄上存在差异。3.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4.产前诊断及治疗性引产对降低活产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和改变活产婴儿出生缺陷疾病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王情,杜艳君,史文娇,王蛟男,李湉湉[8](2016)在《2012—2014年太原市出生缺陷空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太原市2012—2014年出生缺陷发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出生缺陷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街道、乡镇尺度的太原市2012—2014年出生缺陷数据库,利用Arc GIS软件,对全市的出生缺陷作空间分布格局的可视化分析;基于热点分析,探讨太原市出生缺陷发生的空间集聚性和热点区和冷点区。结果太原市出生缺陷发生较多的地区为人口密度较大的中心城区,郊区县出生缺陷发生相对较多的只集中在县城街道,人口稀疏的乡镇出生缺陷发生数量较少。出生缺陷率最高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郊区的古交市和阳曲县,城区的乡镇、街道出生缺陷率相对较低。南部的清徐县出生缺陷率相对较低。中心城区的出生缺陷率的空间差异较小,而郊区县市出生缺陷率的空间差异较大。热点分析结果表明,阳曲县东北部具有相对较明显的出生缺陷热点区(Z>1.96,P<0.05),娄烦县东北部有较为明显的冷点区(Z<-1.96,P<0.05)。结论太原市2012—2014年出生缺陷率整体而言郊区高于市区,存在明显的出生缺陷高发热点区和低发冷点区,应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姚慈将[9](2016)在《某市空气污染暴露与出生缺陷相关性的时间序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某市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空气污染情况以及空气污染物对出生缺陷的急性影响等,探讨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防治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围生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人口素质。方法本研究采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将2013.102015.09期间某市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气象资料及大气污染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围生儿和产妇资料来源于某市妇幼保健所,根据各监测医院上报的《出生缺陷登记卡》和《围生儿数季报表》收集相关数据;同期气象因素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包括气压、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同期大气污染资料来源于某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空气质量日报数据。监测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氧化碳(CO)、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各污染物对出生缺陷的影响用Poisson回归广义相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出生缺陷情况:2013年10月2015年9月期间,共监测围生儿47046例,出生缺陷儿有1000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21.26‰。不同年龄组间和不同孕妇的文化程度组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家庭人均收入组和不同季节之间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婴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高于女婴,发生率分别为20.15‰和18.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十位出生缺陷顺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41.2%)、外耳其它畸形(小耳、无耳除外)(7.0%)、多指(多趾)(6.4%)、先天性脑积水(3.1%)、尿道下裂(2.8%)、唇裂合并腭裂(2.6%)、小耳(包括无耳)(2.3%)、肢体短缩(2.2%)、唐氏综合症(2.0%)、并指(并趾)(1.9%)。2气象数据和空气污染物数据分析结果:研究期间该市日平均气压为1013.5h Pa,标准差为9.2h Pa;日平均气温为16.6℃,标准差为9.0℃;日平均风速为2.0m/s,标准差为0.9m/s;日平均相对湿度为75%,标准差为13%。SO2日平均浓度为19.48μg/m3,标准差为10.1μg/m3;NO2日平均浓度为30.86μg/m3,标准差为13.73μg/m3;PM10日平均浓度为108.49μg/m3,标准差为58.72μg/m3;CO日平均浓度为1.006mg/m3,标准差为0.37mg/m3;O3日平均浓度为60.56μg/m3,标准差为27.01μg/m3;PM2.5日平均浓度为78.89μg/m3,标准差为52.07μg/m3。3出生缺陷的单污染物GAM模型分析结果:各种污染物对逐日出生缺陷总数的影响中,SO2的滞后效应最强在1d,即SO2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新生儿日出生缺陷数的RR值为1.016(95%CI:1.007-1.024);NO2的滞后效应最强在5d,RR值为1.013(95%CI:1.008-1.019);PM10的滞后效应最强在1d,RR值为1.002(95%CI:1.001-1.003);PM2。5的滞后效应最强在2d,RR值为1.005(95%CI:1.004-1.007);O3和CO的滞后效应在当天至7d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种污染物对男婴逐日出生缺陷数的影响中,SO2的滞后效应最强在2d,RR值为1.019(95%CI:1.007-1.030);NO2的滞后效应最强在6d,RR值为1.010(95%CI:1.003-1.018);PM2。5的滞后效应最强在1d,RR值为1.004(95%CI:1.002-1.007);PM10、O3和CO的滞后效应在当天至7d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种污染物对女婴逐日出生缺陷数的影响中,SO2的滞后效应最强在2d,RR值为1.028(95%CI:1.018-1.038);NO2的滞后效应最强在当天,RR值为1.020(95%CI:1.013-1.027);PM2。5的滞后效应最强在1d,RR值为1.002(95%CI:1.000-1.004);O3的滞后效应最强在5d,RR值为1.005(95%CI:1.000-1.009);PM10和CO的滞后效应在当天至7d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4出生缺陷的多污染物GAM模型分析结果:全污染物模型拟合分析结果显示,SO2和PM2.5两种污染物对新生儿逐日出生缺陷总数影响的RR值分别为1.014(95%CI:1.004-1.024)和1.009(95%CI:1.008-1.011);NO2和PM10无影响。PM2.5污染物对新生儿男婴逐日出生缺陷数影响的RR分别为1.003(95%CI:1.001-1.006);SO2和NO2无影响。O3污染物对新生儿女婴逐日出生缺陷数影响的RR分别为1.005(95%CI:1.000-1.009);SO2、NO2和PM2.5无影响。结论空气污染对城镇围生儿出生缺陷存在急性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虽然危险度的增长量相对较小,但成千上万的适龄妇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暴露于高浓度的空气污染,其公共卫生问题不容忽视。
孔亚敏,向坤,雒瑶,朱宝生[10](2015)在《中国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地区差异及干预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回顾了近5年在国内外发表的中国大陆各主要省市出生缺陷监测及神经管缺陷(NTDs)资料,2006-2013年全国NTDs总发生率加权平均为6.18/万,其中甘肃省的发生率为30.05/万,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生率[(2.120.1)/万]。通过统计分析,我国NTDs发生率的地区差异显着,并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规律,可能与自然地理的生存环境有关,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预防干预强度有关。建议全国仍应持续加强NTDs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措施,尤其在中西部和北方地区更需进一步加强预防措施。发生率在8/万以下的地区进一步降低NTDs发生率的关键是二级预防。
二、河南省1996~2002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1996~2002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文献检索策略 |
1.3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1.4纳入研究的偏倚评价 |
1.5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我国围生儿CHD发病率 |
2.3.2亚组分析 |
2.4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检测 |
3讨论 |
(3)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
1. 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 |
2. 监测地区环境污染、出生及出生缺陷监测现状 |
3. GIS在疾病发生空间聚集性及回归分析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 五、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地区 |
2. 研究对象 |
3. 资料来源 |
3.1 出生、出生缺陷、自然流产数据 |
3.2 图层数据 |
3.3 乡镇环境数据 |
4. 资料的预处理 |
4.1 出生、出生缺陷及自然流产的数据处理 |
4.2 村边界的定位 |
4.3 空间权重矩阵 |
4.4 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 |
5. 统计分析方法 |
5.1 空间自相关 |
5.2 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 |
5.3 空间回归分析 |
5.4 主成分分析 |
6. 实现软件 |
7. 质量控制 |
7.1 研究设计阶段 |
7.2 研究准备阶段 |
7.3 项目督导与培训 |
7.4 资料分析阶段 六、结果 |
1. 不良妊娠结局的人口学特征 |
1.1 出生与出生缺陷人数 |
1.2 出生缺陷的分布 |
1.3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
1.4 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及分布 |
2. 不良妊娠结局的空间分布 |
2.1 村层面出生缺陷发生粗率与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率 |
2.2 村层面自然流产发生粗率与空间经验贝叶斯平滑调整率 |
2.3 全局空间自相关 |
2.4 局部空间自相关 |
3.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3.2 乡镇层面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3.3 全局空间回归分析 |
3.4 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 七、讨论 |
1. 不良妊娠结局的人口学特征 |
2. 不良妊娠结局的空间分布 |
3.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八、结论 九、建议 十、研究的特色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附录一、西平县和汶上县企业分布 附录二、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发生聚集类型村落占比(%) 附录三、西平县和汶上县各村落出生缺陷和自然流产发生率(粗率) 附录四、出生信息登记卡 附录五、出生缺陷信息登记卡 个人简历 致谢 |
(4)河南省2008-201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监测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出生缺陷总体发生情况 |
2.2 出生缺陷城乡发生情况 |
2.3 出生缺陷性别发生情况 |
2.4 产妇年龄与出生缺陷发生情况 |
2.5 主要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 |
3 讨论 |
(5)以青海为代表的全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出生缺陷 |
1.1 常见的出生缺陷病症 |
1.1.1 先天性心脏病 |
1.1.2 神经管缺陷 |
1.1.3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
2 新生儿出生缺陷概况 |
2.1 我国出生缺陷的总体发生水平 |
2.2 新生儿出生缺陷主要种类及其次序 |
2.3 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在不同性别上的分布 |
2.4 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在城市/农村的分布 |
2.4.1 总体分布情况 |
2.4.2 地域分布情况 |
2.5 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在不同孕母年龄上的分布 |
2.6 出生缺陷诊断级别分布 |
2.7 青海省的出生缺陷概述 |
2.7.1 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状况 |
2.7.1. 1 对医院出生缺陷的监测 |
2.7.1. 2 对人群出生缺陷的监测 |
2.7.1. 3 出生缺陷影响因素 |
2.7.2 青海省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在不同民族上的分布 |
3 新生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 |
3.1 遗传因素 |
3.2 环境因素 |
3.2.1 生物因素 |
3.2.2 化学因素 |
3.2.3 物理因素 |
3.3 我国主要省市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 |
4 结语 |
(6)2012~2015年郑州市二七区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监测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相关定义及分析变量说明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
3.2 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 |
3.3 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学特征 |
3.3.1 季度分布 |
3.3.2 地区分布 |
3.3.3 性别分布 |
3.3.4 胎龄分布 |
3.3.5 孕母年龄分布 |
3.3.6 孕母的文化程度 |
3.4 出生缺陷的主要类型、发生率及顺位 |
3.4.1 出生缺陷的主要类型及发生率 |
3.4.2 顺位 |
3.4.3 主要类型出缺陷的年度变化趋势 |
3.5 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 |
3.5.1 单因素Possion回归分析结果 |
3.5.2 多因素Possion回归分析结果 |
3.6 出生缺陷儿结局 |
4 讨论 |
4.1 郑州市二七区监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
4.2 男童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高于女童 |
4.3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存在孕周和居住地差别 |
4.4 郑州市二七区监测的出生缺陷前五顺位种类发生变化 |
4.5 先天性心脏病居郑州市二七区监测出生缺陷第一顺位 |
4.6 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 |
4.7 出生缺陷儿结局 |
4.8 本研究的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2015年~2016年福建省出生缺陷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2. 出生缺陷发生率情况 |
3. 出生缺陷诊断情况 |
4. 出生缺陷的干预和转归 |
讨论 |
1. 出生缺陷总体情况分析 |
2. 出生缺陷分布特征分析 |
3. 出生缺陷疾病顺位比较 |
4. 出生缺陷区域性分布特点探讨 |
5. 出生缺陷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
6. 出生缺陷干预的评价 |
7. 研究的创新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2012—2014年太原市出生缺陷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数据预处理与空间化 |
1.3 出生缺陷率计算 |
1.4 出生缺陷数据空间化 |
1.5热点分析 |
2 结果 |
2.1 整体情况 |
2.2 空间格局分析 |
2.3 热点分析 |
3 讨论 |
(9)某市空气污染暴露与出生缺陷相关性的时间序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围生儿出生缺陷基本情况 |
3.2 出生缺陷构成比及顺位 |
3.3 气象资料基本情况 |
3.4 空气污染物资料基本情况 |
3.5 大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 |
3.6 出生缺陷的单污染物GAM模型滞后效应 |
3.7 出生缺陷的多污染物GAM模型滞后效应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中国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地区差异及干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统计学方法 |
2 全国各省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 |
3 全国各省市神经管缺陷发生率 |
4 全国各主要城市神经管缺陷发生率 |
5 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在我国大陆的地理分布规律 |
6 二级预防措施的作用及干预对策建议 |
四、河南省1996~2002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淮南市2015-2019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分析[J]. 苏珍,田慧子,王允荟. 中国基层医药, 2021(08)
- [2]我国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Meta分析[J]. 许文婧,魏莉莉,王莹,魏颖,王剑,毛宝宏,陶仲宾,杨克虎,刘青.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20(04)
- [3]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李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4]河南省2008-201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情况分析[J]. 张红艳,胡孟彩,陈露,惠晓庆,师灿南,薛会影,陈晓霖,夏俊芬,孙利环.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9(02)
- [5]以青海为代表的全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研究综述[J]. 赵得雄,尚秋明,栾海晶,代闯闯,李瑞琳,何小雨,韩鑫胤,祝海栋,何志鹏,牛北方,迟学斌,陆忠华.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9(02)
- [6]2012~2015年郑州市二七区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D]. 牛建钢. 郑州大学, 2017(02)
- [7]2015年~2016年福建省出生缺陷情况分析[D]. 黄纬美.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8]2012—2014年太原市出生缺陷空间特征研究[J]. 王情,杜艳君,史文娇,王蛟男,李湉湉.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6(11)
- [9]某市空气污染暴露与出生缺陷相关性的时间序列研究[D]. 姚慈将.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10]中国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地区差异及干预对策[J]. 孔亚敏,向坤,雒瑶,朱宝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