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 移动网络端到端 HA 计算模型

3G 移动网络端到端 HA 计算模型

一、3G移动网络端到端的HA计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阳超[1](2020)在《面向视频应用的网络智能传输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无线接入技术如4G/5G的飞速发展,当前,视频服务已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且越来越多的商用视频服务涌现了出来。同时,用户对视频传输高吞吐率、低时延的需求也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越来越高。不断涌现出的视频服务以及快速增加的用户不仅给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数据流量压力,而且增加了网络拥塞发生的风险。然而,网络的拥塞和不稳定使得用户对视频传输的高吞吐率和低时延需求难以得到保证。波动的网络环境使得高吞吐率的视频传输充满挑战,而用户的低时延需求特别是在交互式视频传输场景下通常因为网络的拥塞而难以得到满足。在进行视频传输优化时,针对用户的高吞吐率需求和低时延需求,往往只能顾此失彼,或者牺牲视频的流畅性而极大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针对上述视频传输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视频的发送到接收整个过程入手,研究了面向视频应用的网络智能传输算法,涵盖了视频发送端的码率控制、传输过程中的网络路由、内容分发过程中的缓存算法以及接收端的自适应码流。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端到端码率控制:在用户对传输时延和吞吐率都有较高要求的视频传输场景中,需要在低时延的前提下传输较高质量的视频,离不了码率的动态调整,视频上传的质量更是直接决定了接收端的播放质量,在上行链路和下载链路波动的网络环境下,发送端的编码器码率控制尤为重要。本文在视频发送端提出了轻量级的、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码率控制模型smart RC;另外针对低时延传输场景中视频接收端缓冲区容量小而导致码率选择容错率低的挑战,本文利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码流模型Adaptive Streaming来实现多码率的选择。相比于基于带宽预测的比较方法,smart RC能够在保持较低传输时延的情况下提升20.88%的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 S);Adaptive Streaming相比于常用的基于缓冲区的方法分别能够降低64.72%的百秒卡顿次数和91.04%的百秒卡顿时长。此外针对计算能力和功耗受限的移动端,smart RC和Adaptive Streaming采用了微调的轻量级深度神经网络,其和基于时序神经网络的模型相比较在维持表现相近的情况下能节省62.63%的运行时间。2.基于深度学习的覆盖网络路由选择:路由的准确选择离不开实时且准确的网络流量信息,为此,本文利用一个结合网络流量预测和路由选择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覆盖网络路由的快速搜索,并针对整体的用户满意率提出了基于regret的覆盖网络路由算法COR。基于深度学习的覆盖网络路由模型能达到90.58%的路由决策准确率且和不做流量预测的方法相比能多节省14.92%的传输时延。相比于传统的基于底层路由协议的算法,COR能提升5%到43%的用户满意率。3.基于内容流行度的自适应缓存算法:针对网络流量压力和数据成本的挑战,本文对包含超过200亿个独立视频的真实数据进行了特征分析,提出了基于流行度的自适应缓存算法ATW。基于真实数据集的仿真实验,ATW相比于内容提供商现行的缓存算法,能节省1%到3%的数据流量。另一方面,其在保持同等命中率的情况下能节省37.5%的缓存容量。

张成伟[2](2017)在《端到端测量辅助的对等网络中继选择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结构、网络终端以及网络接入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互联网端到端的网络特性。对等网络利用应用层的控制协议将网络中的终端节点连接起来,从而构建了在物理网络之上的虚拟网络结构,也称为对等覆盖网络。对等网络为大规模的数据共享、内容分发以及流媒体传输等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网络传输机制。基于特定应用的特殊场景下的对等网络中具有节点性能有限、网络流量特征难以获取、应用服务时延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在提供相应网络服务时,仅仅依赖于通用对等网络的相关技术不足以支持资源节点的发现与最优路径的选择。如果能够及时获取对等网络节点位置信息与链路的时延性能,发现并选择性能较好的节点协助流量传输,可提供一种可行的优化网络链路、提升网络性能的方法。本文提出利用端到端网络测量辅助的方法,在网络资源受限的条件下,有效的实现对等网络参数与性能的测量评估,并结合对等网络的动态规划与结构控制,从而在网络节点中寻找合适的中继路径,在降低网络协议开销的同时,提高网络链路的传输性能。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基于应用服务网络系统的应用层时延测量方法与性能评估。通过基于网页脚本的应用层时延测量平台,利用Javaapplet,FlashAS以及JSP对真实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层时延与网络层时延的相关性与特异性进行了全面的对比与分析,并对3种应用层测量方法的准确度、测量开销以及测量耗时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出应用层时延在节点负载较低的情况下与网络层时延接近,并能够正确反映的网络链路的动态时延特性;Flash AS是测量开销最大,但测量结果最准确的实验方法,而其他2种测量方法的结果与性能则较为相似。2.研究了对等网络中基于随机近似方法的中继节点选择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时延测量与随机网络框架相结合的对等网络中继节点随机路由算法。该算法应用随机近似理论,通过综合权衡本地路径时延以及非本地网络路径的期望时延,从而选择端到端期望时延最短的中继节点所构成的中继路径作为传输路径,以克服源节点与目的节点无法正常建立缺省传输路径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获取并计算非本地路径的期望时延,路由算法通过历史时延测量数据拟合链路的时延分布,以提高路由决策的性能和准确度。基于真实数据集的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在实际网络应用中的准确性与可行性。3.研究了大规模对等网络中位置敏感的中继发现与选择方法。在权衡时效性、复杂度以及准确性的基础上,选择基于网络位置的间接测量方法,对候选中继节点进行初筛,然后利用直接探测的方法从筛选后的候选中继节点集中选择最优的中继节点。利用间接测量与直接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在降低网络与计算开销的同时,通过双阶的中继节点高效发现与精确选择方法,能够在节点对间获得性能较好的中继节点。通过与其他中继选择方法的对比,基于网络坐标系统与分布式哈希表的中继发现与选择方法在准确度与开销上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收益,并且能够应用在基于分布式哈希表的大规模对等网络中以提高网络传输性能。本文较为详尽的分析了端到端网络测量技术,结合对等网络的中继路由实际应用需求,不仅设计了能够工作在应用层的端到端时延测量方法,而且在多种网络测量方法的辅助下,设计研究了应用在不同对等网络环境下的中继节点选择算法。研究结果实现了对等网络路由改进与提升,为提高网络系统性能、优化网络架构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重要参考。

冯妍[3](2015)在《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无线网状网(Wiereless Mesh Network,WMN)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组织和自管理无线架构多跳接入网,是宽带无线接入“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方案。多接口多信道(Multi-radio multi-channel,MRMC)WMN有效克服了单信道WMN的干扰大、网络性能差等诸多缺点,成为国内外无线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关于MRMC WMN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最优信道分配策略、最优路由协议和吞吐量预测还未见文献报道。本文以提高MRMC WMN吞吐量为目标,经理论分析明确了MRMC WMN需研究的关键技术,在Linux环境下利用NS2网络仿真工具构建了2种MRMC WMN模型,建立了LB-TS(Load Balance based on Tabu-search)和LB-GA(Load Balance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信道分配算法,优选了适应2种MRMC WMN模型的路由协议,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的MRMC WMN吞吐量预测模型。本文分别从信道分配算法、路由协议性能分析和吞吐量预测3个方面对MRMC WMN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探明了影响WMN吞吐量的制约因素。在分析WMN结构和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隐蔽终端问题、流内和流间干扰是制约WMN网络吞吐量的关键因素。(2)搭建了MRMC WMN仿真平台。通过比较,提出Ramon方案是网络仿真环境NS2中单接口WMN扩展为MRMC WMN的有效方案。利用Ramon方案,修改网络仿真工具NS2.33代码,使其支持MRMC WMN,建立6节点和13节点的MRMC WMN模型,MRMC WMN中每个Mesh节点配备2个接口卡,3条可用正交信道,为信道分配算法和路由协议性能分析搭建仿真平台。(3)提出了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LB-TS算法和遗传算法的LB-GA算法,降低了信道之间的干扰。这2种信道分配算法通过估计每条链路上的流量负载,实现了信道流量的均衡分配,使信道分配后的链路带宽接近链路的流量需求,提高了MRMC WMN吞吐量,减少了信道间的干扰。在6节点MRMC WMN中,采用LB-TS算法和LB-GA算法比TS在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的吞吐量分别提高了22.06%和35.62%,在IP层的吞吐量分别提高了10.90%和19.41%。在13节点MRMC WMN中,采用LB-TS算法和LB-GA算法比TS在MAC层的吞吐量分别提高了14.66%和12.96%,在IP层的吞吐量分别提高了12.93%和21.10%。(4)优选了适合2种MRMC WMN的路由协议作为NS2.33仿真时默认加载的路由协议。在NS2中采用Ramon方案对DSR、AODV和OLSR 3种无线路由协议的核心代码进行修改,使其支持MRMC WMN。分析了6节点和13节点MRMC WMN中,路由协议在1-4跳之间和0 Mbps-77 Mbps之间负载变化时,LB-TS和LB-GA算法对4个路由协议性能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OLSR路由协议时的网络吞吐量较AODV和DSR分别提高了1.78%和3.25%,LB-TS和LB-GA算法分别对3种路由协议的4个性能指标的影响均无显着差异,表明LB-TS和LB-GA算法对3种无线路由协议的性能影响均无差异。因此,选取OLSR作为NS2运行时所加载的路由协议。(5)建立了基于SVR的MRMC WMN吞吐量预测模型。针对目前常有预测模型因建模样本少而带来预测精度低的问题,在分析SVR核函数的基础上,以径向基核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作为MRMC WMN吞吐量预测模型的核函数,在NS2中建立6种MRMC WMN,在MAC层使用LB-GA信道分配算法,在网络层加载OLSR路由协议。对NS2.33的仿真结果进行数据采集,确定影响MRMC WMN吞吐量的关键因子,建立样本集和测试集。分别采用网格搜索-10折交叉验证法和遗传算法对RBF核函数参数进行优化,选择2种优化结果中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值较小的参数值,建立基于SVR的MRMC WMN的吞吐量预测模型。(6)对基于SVR的MRMC WMN预测模型的预测精确度进行了评估。利用NS2.33采集的数据集建立EWMA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MRMC WMN吞吐量进行预测,并与基于SVR的MRMC WMN的吞吐量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VR的MRMC WMN预测结果比BP神经网络和EWMA模型的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4.90%和36.26%。以上结果为减少MRMC WMN干扰、减低网络拥塞和提高吞吐量预测精度提供了技术支持,突破了限制MRMC WMN应用的瓶颈,而且为将机器学习和优化理论用于MRMC WMN的网络信道分配和吞吐量预测领域提供了借鉴。

刘斌越[4](2015)在《协作波束成形及多用户MIMO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天线系统在现代无线通信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波束成形技术则是实现多天线系统增益的关键方法之一。随着协作通信及多用户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系统的提出,协作中继波束成形技术与多用户下行链路多组多播波束成形技术已成为近年来通信、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随着系统用户数目的增多及移动数据传输业务规模的扩大,传统多用户MIMO系统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 MIMO)则成为解决这些挑战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大规模天线多用户MIMO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基站配置的天线数目使得通信系统具有更高的频谱和功率效率。因此,这一技术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围绕上述三个重要的物理层技术展开,着重研究了:协作中继波束成形技术在两跳与分层多跳中继网络中基于接收信噪比准则的设计与性能分析问题;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链路中基于用户公平性和传输鲁棒性的波束成形设计问题以及大规模天线多用户MIMO系统中上行链路导频传输方案设计及相应的下行链路导频污染预编码方案的设计与系统性能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研究了基于放大-转发的协作波束成形在两跳中继网络中的设计问题。我们首先考察当网络中仅有单个信源节点的情形并在信宿节点接收信噪比最大化准则下给出了当多个中继节点引入等效噪声具有相关性且中继节点受到独立最大发送功率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协作波束成形方案。理论证明显示当中继采用所得到的最优协作波束成形方案时,中继噪声相关性总可以提升网络平均传输速率。接下去我们考察当网络中具有多个信源节点的情形并给出了该中继网络在采用协作波束成形方案时可达速率区域的完整刻画方法。第二部分,我们将协作中继波束成形方案的设计推广至一个分层多跳中继网络中。此时,在信宿节点接收信噪比最大化准则和独立中继发送功率约束下建立出的多层联合协作波束成形优化设计是一个困难问题。我们给出了两种多项式时间可解的逐层中继波束成形优化算法。第一种设计方法采用了交替优化的思想。在该算法的每一步迭代中,多层中继波束成形联合优化问题被限制成一个单层中继波束成形优化问题。该问题可以被等价转化为一个凸二阶锥规划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理论证明显示该方案在广义高信噪比域下是渐进最优的。第二个设计方法采用了逐层和速率最大化设计准则。在这一准则下,每一层中继波束成形方案的选择以最大化其相邻下层节点的等效和速率为目标。在这一准则下建立出的单层中继波束成形优化问题可以通过一种连续凸近似的迭代算法近似求解。理论证明表明连续凸近似算法可以收敛至逐层和速率最大化问题的一个局部最优解。最后,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能够得到比现有方案更优的网络传输速率。第三部分,我们着重研究了蜂窝通信中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多组多播波束成形设计问题。在假设基站完全已知所有下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时,我们采用基于用户公平性的最大-最小化波束成形设计准则。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单组多播波束成形设计问题已经被证明是NP-困难的。因此,我们给出了一种基于半定松弛的Dinkelbach-型算法与一种基于凸二次约束二次规划的连续凸近似算法近似求解所建立的多组多播波束成形优化问题。当基站无法完全获得信道状态信息时,我们采用用户接收SINR约束下系统发送总功率最小化模型进行下行链路波束成形方案设计并提出一种具有鲁棒性的联合Alamouti空时编码的秩-2波束成形方案以进一步提高波束成形方案设计的自由度并获得更高的分集增益。S-Lemma与半定松弛的方法被应用于求解数学建模出的优化问题。最后,我们给出了通过求解半定松弛方法得到的优化问题能够得到秩-2最优解的充分条件。数值仿真展示了所提出方案较传统方案在相同SINR门限值下有更高的系统可行比例。第四部分,我们研究了大规模天线多用户MIMO系统中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导频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时分双工操作,基站可以利用上下行链路信道对称性由上行链路信道估计来获得下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但是由于信道相关时间有限,用户才能选择的正交训练序列的数目也相应受到限制。因此,系统中不同用户可能会采用相同的导频序列。这就会引起基站信道估计时发生导频污染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小区定义的上行链路导频传输方案和一种下行链路导频污染消除预编码方案。通过这样的设计,理论证明显示当基站采共轭波束成形方案发送下行数据时,用户接收SINR可以随基站天线数目增大而趋于无穷大。最后,我们得到了在基站天线数目有限时下行链路用户接收信噪比的闭式解,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上行链路导频传输方案和下行链路导频污染编码方案的性能。

胡安建[5](2014)在《基于3G网络的有限带宽下实时视频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3G网络中传输实时视频是一种典型的应用。相比于其他业务,视频信息的数据量大,传输之前必须经过压缩。目前最常用的压缩标准为H.264,经过H.264压缩后的视频流可以在3G网络信道上获得较好的传输效果。但是由于3G网络带宽不稳定,且抖动明显,因此,如何根据3G网络带宽变化情况,动态调整H.264码率控制策略,以取得更佳的视频传输效果,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是移动网络视频传输技术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论文工作围绕实时视频通信中发送端可能获取的网络状态信息,从网络带宽预测的角度来动态调节视频码率,并根据帧的重要程度不同,实施有选择的丢帧策略,以期取得更好的视频传输体验。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工作:①分析了实时视频通信中视频发送端可能感知的网络带宽参数,建立一种视频编码码率控制的模型。该模型根据发送端缓冲区比特流的大小,预期的网络带宽和变化趋势,来调整和控制相应的H.264码率控制指标。②在以上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模型中不同处理阶段的优化策略。针对编码码率频繁切换对移动终端带来的处理开销问题,实施码率分等级变换方式;通过设定和监测相关参数阈值,实施发送缓冲区管理策略;根据H.264编码后的帧重要性不同,在3G网络出现拥塞情况时,根据帧的重要性不同而采取优先丢弃非关键帧的帧丢弃策略。③采用JM平台和VCEG-N80离线环境,开展了仿真实验,以检验所提出方法在网络带宽预测方面的有效性。通过测量丢包率计算PSNR值的实验,比较了传统传输模式与论文改进模式下实时视频传输效果的不同,验证了论文所提出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苏运坤[6](2014)在《异构无线网络并行传输的多路径路由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无线传感网、短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多种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无线网络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异构并存特性。智能移动终端配置多种无线接口,可以接入多种无线网络,这决定了异构网络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无线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智能终端接入异构特性对并行传输技术提出了技术上的需求,通过并行传输技术可以实现网络负载均衡与带宽聚合,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网络异构融合与协同。近年来无线mesh网络(WMN,Wireless Mesh Netwo rk)作为一种新型宽带接入网络以其组网灵活、兼容性好、成本低廉、抗毁性强等优点而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基于mesh架构组网具有的自组织、自修复、自管理、自优化等优点,多种异构无线网络通过mesh组网方式,可以形成跨异构子网的多跳网络,即异构无线mesh网络.无线网路的异构趋势使得异构无线mesh网络路由研究成为关注热点。为充分利用异构网络资源,提高网络传输性能,本文重点研究异构无线mesh网络并行传输的多路径路由技术,利用异构网络资源,选取相互独立的多条网络路径实现数据的并行传输。面向并行传输的多路径路由,不同于传统的自组网中基于主备份模式的多路径路由,同时网络的异构性给节点选择、子网选择带来了新的问题。该领域的研究亟需进一步开展和深入。本文首先提出一种新的适于异构无线mesh网络的路由度量WCETT-ENLB,该路由度量充分考虑节点负载状况,同时与、WCETT度量相比可以更加真实地度量异构无线mesh网络中的路径内部干扰。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异构无线mesh网络并行传输的多路径路由算法AODV-CDM。同时为充分利用异构网络资源,在路由建立时提出异构子网选择算法为链路选择适合的网络,降低了多条路径之间和路径内部链路之间的相互干扰。通过仿真,证明在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下并行传输的多路径路由比主备份多路径路由更利于提高网络性能,同时验证WCETT-ENLB考虑节点负载状况和路径内部链路干扰状况,比WCETT更好地度量路由,促进网络负载均衡。流量分配问题是多路径并行传输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综合考虑多条可用路径的路径时延和最大可传输带宽等信息,为均衡多条路径负载,充分利用路径带宽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排序时延,提出无线mesh网络中适合并行传输的多路径动态流量分配算法DDRDAS(Dynamic Delay Rate based data allocation scheme)。该算法应用于相互独立的多条无线路径,在充分利用不同的路径时延的前提下,考虑不同路径最大可传输速率完成动态流量分配基于AODV-CDM多路径路由算法对该流量分配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DDRDAS算法可以更好地实现网络负载均衡,降低路径端到端时延,提高路径的分组成功投递率。

徐苑苑[7](2013)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2001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在《时代》杂志上宣布正式启动开放课程计划(MIT OCW)以来,许多世界着名的大学纷纷加入这一行列,开放课程已成燎原之势。近年来,开放课程呈现出新的趋势,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使得开放课程的应用摆脱了传统开放课程应用的一些不足,互动与交流成为开放课程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其具有的灵活性、扩展性、共享性、低成本性和高服务性等特点为开放课程的应用提供新的技术保障。然而,目前开放课程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互动的不足、学习者间协作的匮乏、学习效果跟踪手段欠缺、传统平台缺乏灵活性,都影响了开放课程深入的应用,造成了许多优质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针对这一现状,本论文将从实践出发,对上述的问题提出观点,并进行平台设计以及案例分析。本论文从开放课程实践应用的视角,分析目前开放课程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构建了一个云计算环境下开放课程应用的SECTIONS模式。基于SECTIONS模式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规模实时互动学习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开放课程的特点,从师生实时互动、学习效果跟踪评价、异构终端接入等角度探讨了开放课程的应用模式,构建了一个云计算环境下开放课程应用的SECTIONS模式,从学习支持服务(S)、学习效果评价(E)、知识共享(C)、信息技术(T)、交互性(Ⅰ)、开放获取(0)、网络学习共同体(N)、可持续性(S)等八个角度探索了开放课程应用。2、基于SECTIONS模式设计了一个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规模实时互动学习平台。该平台包含四个针对开放课程的应用模块(开放课程管理模块、实时互动教学管理模块、学习效果评价管理模块、学习进度管理模块)和三个针对开放课程的系统管理模块(用户服务管理模块、学习社区管理模块、运维管理模块),采用了虚拟化、实时迁移、实时互动、智能视频、多媒体检索图像识别等关键技术实现各项功能。3、针对A高校的实际需求,开发并实现了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开放课程学习平台的原型,并且对该校学生进行开放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的资源既包括学校自行开发、生成的开放课程,也包括利用网络中已有的开放课程资源。最后,通过用例分析、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多种方式对平台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研究表明,基于SECTIONS模式设计的云计算环境下开放课程的应用,可以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以各种终端进行大规模在线点播互动学习;还能对学习效果进行跟踪,为“学分”的需求提供技术保障。平台使学习者“移动化”“碎片化”学习更为便利,更可以因此改变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比例,促进学习者自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应用目标。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它使得开放课程的应用从单纯的资源供给向课程与教学的转变。对于云环境下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及教学平台乃至管理机制改革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杨剑波[8](2013)在《多模智能终端在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垂直切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及无线网络系统发展迅猛,以其各自的优点为移动用户提供会话及数据传输业务,而移动终端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多模化等发展趋势,为充分利用和整合目前各种不同的无线接入资源,以最优化用户的业务体验,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征将是多种制式共存支持终端移动的异构无线融合网络垂直切换技术是实现异构无线网络运营的基础,即保证移动用户能够根据无线环境和业务类型,在保持当前会话的前提下实现在异构接入技术之间的切换目前垂直切换技术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由于涉及到不同的运营商网络架构和承载方式,将传统水平切换技术应用于异构无线网络,还存在掉话率和丢包率较高切换时延过长等问题,所以,亟待研究更加灵活高效的垂直切换机制和性能优化算法,以满足移动用户对高传输速率和高业务体验的双重需求垂直切换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到从链路层到应用层等各层协议的支持本文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子课题全IP宽带移动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以多模智能移动终端在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垂直切换技术为研究目标,综合运用跨层协议设计协作分集移动预测和端到端的连接管理等方法,以降低垂直切换过程中的丢包率切换时延和提高无线资源利用率为目的,分别研究了接入网络选择算法链路层切换触发机制,以及网络层和传输层切换优化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针对目前网络选择算法的属性权重求解方法不科学算法辨识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的网络选择算法算法以直觉模糊数的形式建立网络属性的动态决策矩阵,并根据移动终端业务类型,将对属性权重的计算分别转化为权重信息部分可知和完全未知两种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并分别以λ模糊测度和相对熵的形式通过求解线性规划得到网络属性权重,以直觉模糊积分和得分函数的形式对候选网络排序分析及仿真算例表明,该算法在属性权重的求解过程中充分虑主客观因素以及属性之间的关联性,并提高了网络排序的辨识度针对垂直切换过程中如何确定最佳的链路层切换触发时刻以最小化切换丢包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预测的链路层切换触发算法算法通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可使终端提前获取当前链路及目标接入链路的状态信息参数,并通过对切换耗时的估计确定预测步长;依据无线链路的空间传播模型,对丢包概率与切换时刻的关系进行建模,综合分析切换前后链路的丢包概率,依据凸优化理论求解最佳链路层切换触发时刻针对链路层状态信息的快速获取方式问题,算法扩展了介质独立信息服务(MIIS)实体的功能,将链路参数以四元组的形式实时提供给切换终端,并给出了增强服务信息的更新机制和链路状态参数的估测算法,省去终端在切换准备阶段执行网络扫描的时间,有效降低链路层切换时延针对分层移动IPv6协议在跨域切换中的网络层切换时延过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阈值和协作分集的网络层切换机制(T-PHMIPv6)该机制充分利用多模智能终端的蜂窝网络接口和ad hoc网络接口的相互配合,通过探测协作节点,终端可于切换触发前提前完成在目标接入点的转交地址配置,减小网络层的域间切换时延算法给出了协作终端的选择策略及异构协作信道在提高切换过程业务体验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T-PHMIPv6算法的切换时延依赖于移动终端对信号质量的可预测时长ad hoc通信半径及终端向通信对端的绑定更新时长,如果可预测时长大于协作终端的预切换操作时延,则终端的链路层切换可以与网络层的绑定更新并行执行,切换时延仅取决于终端与通信对端的路由距离针对T-PHMIPv6切换算法在终端绑定更新时延较大而导致切换中断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向协作节点的网络层切换算法(B-CDHO) B-CDHO算法在切换过程中,终端先后利用其Ad hoc网络接口探测位于目标接入点的前向协作节点(fPN)和原接入点的后向协作节点bPN终端通过fPN提前执行地址配置等预切换操作,并在链路层切换前通过bPN与原接入点建立多跳中继信道,缩短终端蜂窝网络接口切换过程中的数据不可达时长,降低切换丢包率仿真结果表明,B-CDHO对预测时长的依赖程度较小,算法仅通过bPN转发预切换请求,由目标接入点执行预切换操作,切换时延主要取决于绑定更新时长及终端与bPN的Ad hoc可连接时长,在相同条件下,B-CDHO以牺牲少量的信令负荷和终端能耗为代价,有效降低T-PHMIPv6算法的域间切换丢包率针对基于SCTP协议的传输层垂直切换时延过长数据吞吐量突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MIH辅助和带宽估计的传输层切换机制(MIH-PE-SCTP)该机制参考MIH的跨层设计思想,以端到端的路径为切换粒度,终端利用链路趋势信息提前通知对端主路径切换状态,降低路径切换中的丢包率;结合路径可用带宽的估计策略,最大化初始拥塞窗口,取消隧道建立过程,并通过延时发送机制减少因包乱序而造成的错误重传,提高切换过程中的业务体验在此基础上,针对实时业务对时延敏感允许少量丢包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丢包预测和快速重传的传输层切换算法(LP-SCTP),依据终端移动速度路径传输速率估计主路径切换过程中的丢包范围,并通过快速重传策略降低实时业务在传输层的切换丢包数仿真结果表明,在终端移动速度较快且方向变化不频繁的前提下,LP-SCTP算法能够在保证较低传输层切换时延的同时减小实时业务的切换丢包数

谭文虎[9](2013)在《城市场景车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塞、交通事故、交通污染和能源消耗等已成为世界范围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集成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一体的智能交通(IT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已成为国际公认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ITS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车用自组织网络(VANETs:Vehicular Ad hoc Neworks)目前已成为诸多国家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作为移动无线自组织网络在道路交通网络上的应用,VANETs借助现有的无线通信网络、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和道路基础设施,实现车辆与车辆(IVC:intervehicular communications)、车辆与路旁基础设施(RVC:road-vehicle communications)以及车辆与行人(V2P:Vehicle-to-Pedestrian)之间的通信。通过分布式智能管理和自动化、智能化应用,为用户提供车辆自动缴费、交通信息查询、车辆间语音视频、车辆协同安全驾驶、在线聊天和因特网接入等服务,从而增强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提升车辆驾驶乐趣。由于车辆高速移动、网络拓扑频繁变化、信道衰落、多普勒效应等特性使得VANETs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尽管众多学者在数据传输和路由协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由于VANETs独有的特征和多样性的应用,相对稳定可靠的路由设计仍然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目前针对于高速公路场景路由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但针对更为复杂交通网络环境路由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城市环境车用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设计。全文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如下:1.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阐述了车用自组织网络的基本概念,分析了VANETs的网络结构、特点和协议框架思想,介绍VANETs部分典型应用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综述了路由协议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路由研究所面临的困难,指出城市路由策略设计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2.连通性是网络路由提供可靠服务的前提,本文基于城市道路网络的特征为城市环境通信路由的连通概率和延时建模。基于交通流信息给出面向连接和无连接通信连通概率和延时的计算方法。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模型理论分析正确性。3.提出基于车辆局部区域组簇的路由策略。分析了车辆在交叉路口或事故地点组簇的特点,提出基于热点的组簇和簇维护的方法。通过簇头和簇成员的协同合作实现数据的有效转发。实验验证了基于局部区域组簇的路由性能更优于经典VANETs路由。4.针对网络数据包投递的盲目性,本文提出基于宏观和微观的两级路由。在位置服务系统的辅助下,基于道路连通性为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提供最优的宏观路由,微观路由在宏观路由引导下选择最佳下一跳。5.提出基于车辆队列辅助的数据转发策略,用于应对无线信号功率在交叉路口拐角处急剧衰减问题。应用本文提出的城市环境路径连通概率计算方法为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提供由连续道路段组成的最佳路由。数据在经过交叉路口拐角处时,在动态队列头的支持下最大限度避免信号的快速衰减而引起的频繁链路断开,保证数据在拐角处的顺利投递,从而提高网络的通信性能。6.多路径路由在一定条件下相比单路径路由而言具有更优的网络性能。本文提出优化的多径路由策略,其作为本文队列辅助路由的一个嵌入式延伸模块,在必要时应用该路由机制进一步提高网络性能。

关明琪[10](2012)在《PTN网络规划探讨》文中指出随着各种电信业务的IP化,分组传送网(PTN)将逐渐替代传统传送网。分组传送网以IP技术为基础,并融合了传统传送网的优点,是一个全新的网络。对分组传送网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其技术特点,从网络结构、组网方式、业务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对分组传送网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二、3G移动网络端到端的HA计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G移动网络端到端的HA计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视频应用的网络智能传输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视频传输流程介绍
    1.3 当前视频传输所面临的挑战
        1.3.1 高质量低时延的挑战
        1.3.2 交互式视频传输的挑战
        1.3.3 网络流量压力和成本的挑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1.6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流控和码率自适应
    2.2 覆盖网络路由
    2.3 视频内容缓存
        2.3.1 经典的缓存算法
        2.3.2 基于学习的缓存算法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端到端码率调整
    3.1 本章引论
    3.2 视频发送端码率控制
    3.3 发送端码率控制实验及结果
    3.4 视频接收端自适应码流
    3.5 模型的移动端性能测试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覆盖网络路由
    4.1 本章引论
    4.2 基于regret的覆盖网络路由算法
    4.3 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流量预测和覆盖网络路由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于流行度的自适应内容缓存
    5.1 本章引论
    5.2 基于内容流行度的自适应缓存优化
    5.3 视频内容缓存优化实验结果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与科研成果

(2)端到端测量辅助的对等网络中继选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 课题来源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对等网络概述
    2.2 对等网络路由概述
    2.3 网络测量概述
    2.4 端到端时延测量概述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网页脚本的应用层时延测量
    3.1 引言
    3.2 基于网页脚本的时延测量方法介绍
    3.3 基于网页脚本的应用层时延测量框架设计
    3.4 应用层时延测量结果与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随机近似的对等网络中继选择
    4.1 引言
    4.2 随机网络路由问题的分析
    4.3 动态随机路径时延拟合算法
    4.4 随机动态路由算法仿真设定
    4.5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网络空间位置的对等网络中继选择
    5.1 引言
    5.2 对等网络中继节点选择与发现
    5.3 基于间接测量的中继节点发现与选择
    5.4 为什么间接中继选择性能不佳
    5.5 双阶中继发现与选择方法
    5.6 基于DHT的中继发现与选择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关于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道分配方法研究现状
        1.2.2 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1.2.3 吞吐量预测研究现状
        1.2.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案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多接.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概述
    2.1 WMN基本架构
        2.1.1 WMN特点
        2.1.2 WMN体系结构
        2.1.3 WMN流量模式
        2.1.4 WMN吞吐量
    2.2 信道分配关键技术
        2.2.1 多接.多信道WMN
        2.2.2 隐蔽终端问题
        2.2.3 干扰问题
    2.3 路由协议性能研究
        2.3.1 路由协议多信道扩展
        2.3.2 路由度量
        2.3.3 性能分析指标
    2.4 吞吐量预测关键技术
        2.4.1 数据来源
        2.4.2 影响因子
        2.4.3 预测模型
        2.4.4 预测评价
    2.5 多接.多信道WMN仿真平台
        2.5.1 网络仿真工具
        2.5.2 NS2网络仿真工具
        2.5.3 NS2网络组件
        2.5.4 IEEE 802.11实现
        2.5.5 MAC层多接.的实现
        2.5.6 NS2的运行环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接.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算法研究
    3.1 IEEE 802.11体系结构
        3.1.1 IEEE 802.11b
        3.1.2 IEEE 802.11g
    3.2 CSMA/CA协议
    3.3 多信道MAC协议
    3.4 信道分配算法
    3.5 信道分配模型
        3.5.1 假设
        3.5.2 物理模型
        3.5.3 网络模型
        3.5.4 协议模型
        3.5.5 干扰模型
        3.5.6 网络冲突模型
        3.5.7 网络负载模型
    3.6 信道分配算法
        3.6.1 基于禁忌搜索的信道分配算法
        3.6.2 基于遗传算法的信道分配算法
    3.7 实验方案
        3.7.1 实验条件
        3.7.2 实验对象
        3.7.3 流量模式
        3.7.4 信道分配
        3.7.5 仿真场景
        3.7.6 数据采集
        3.7.7 数据处理
    3.8 实验结果及分析
        3.8.1 6节点MRMC WMN吞吐量
        3.8.2 13节点MRMC WMN吞吐量
        3.8.3 性能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接.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性能分析
    4.1 MRMC WMN路由协议特点
    4.2 常用无线网络路由协议性能比较
        4.2.1 常用无线路由协议
        4.2.2 性能比较
        4.2.3 代码修改
    4.3 路由协议性能评价指标
        4.3.1 路由开销
        4.3.2 数据包投递率
        4.3.3 端到端传输延迟
        4.3.4 吞吐量
    4.4 实验方案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接.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吞吐量预测方法研究
    5.1 吞吐量预测研究方法
    5.2 支持向量回归机SVR
        5.2.1 SVM工作原理
        5.2.2 SVR工作原理
        5.2.3 SVR核函数
    5.3 构建基于SVR的WMN吞吐量预测模型
        5.3.1 实验方案
        5.3.2 核函数参数选取
        5.3.3 建立预测模型
        5.3.4 评估预测精度
    5.4 EWMA预测模型
    5.5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1 预测结果
        5.6.2 预测精度分析
        5.6.3 预测方法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协作波束成形及多用户MIMO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1.1 协作通信
        1.1.2 多用户MIMO系统
        1.1.3 大规模天线系统
    1.2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两跳中继网络中协作波束成形设计与研究
    2.1 引言
    2.2 相关中继噪声下协作波束成形设计与研究
        2.2.1 网络模型及中继协作波束成形问题的数学建模
        2.2.2 基于半定规划的最优波束成形向量求解
        2.2.3 性能分析及中继噪声相关性的影响
        2.2.4 仿真验证及讨论
    2.3 两跳多接入信道中继协作波束成形设计与研究
        2.3.1 网络模型及等效单跳多接入信道的建立
        2.3.2 基于协作波束成形的网络可达速率域的结构
        2.3.3 用于完整刻画网络可达速率域的优化问题的求解
        2.3.4 数值求解及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层中继网络中协作波束成形设计与研究
    3.1 引言
    3.2 网络模型及多层中继协作波束成形联合优化问题的建模
    3.3 基于单层最优中继协作波束成形的方案设计
        3.3.1 单层最优中继波束成形问题的数学建模
        3.3.2 基于凸二阶锥规划的优化问题求解
        3.3.3 单层最优波束成形方案性能分析
        3.3.4 仿真验证及讨论
    3.4 基于逐层和速率最大化的中继协作波束成形方案设计
        3.4.1 逐层和速率最大化的中继波束成形问题的数学建模
        3.4.2 基于连续凸近似迭代算法的DC规划的求解
        3.4.3 连续凸近似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3.4.4 仿真验证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用户MIMO波束成形设计与研究
    4.1 引言
    4.2 多小区联合下行链路多组多播波束成形设计
        4.2.1 基于用户公平性的波束成形设计的数学建模
        4.2.2 基于Dinkelbach型算法的近似求解方法
        4.2.3 基于连续凸近似算法的近似求解方法
        4.2.4 仿真验证及讨论
    4.3 具有鲁棒性的联合Alamouti空时编码波束成形方案设计
        4.3.1 联合Alamouti空时编码波束成形方案的描述
        4.3.2 确定性信道误差模型及数学建模
        4.3.3 基于S-Lemma及半正定松弛的次优解算法
        4.3.4 秩-2最优解存在的充分条件
        4.3.5 仿真验证及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规模天线系统中导频污染消除预编码方案设计
    5.1 引言
    5.2 小区定义的导频方案设计及信号模型
    5.3 渐进域分析及预编码方案设计
        5.3.1 渐进域下行链路接收SINR性能分析
        5.3.2 导频污染消除预编码方案设计
    5.4 有限天线数目下的系统性能分析
    5.5 仿真验证及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3G网络的有限带宽下实时视频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3G 通信技术
        2.1.1 3G 网络概述
        2.1.2 3G/UMTS 分组域结构和协议栈
        2.1.3 3G 移动网络多媒体业务
    2.2 H.264 编码技术
        2.2.1 H.264 编码发展
        2.2.2 H.264 编码结构
        2.2.3 H.264 关键编码技术
    2.3 实时视频传输协议
        2.3.1 实时视频传输协议 RTP
        2.3.2 实时视频传输控制协议 RTCP
    2.4 本章小结
3 3G 网络环境下实时视频传输技术
    3.1 H.264 编码
        3.1.1 H.264 支持的 3G 终端
        3.1.2 3G 视频业务对 H.264 的基本要求
    3.2 视频流的容错
        3.2.1 容错技术简介
        3.2.2 编码器端容错技术
        3.2.3 解码器端容错技术
        3.2.4 编解码器端联合容错技术
    3.3 RTP 打包策略
        3.3.1 RTP 包载荷结构
        3.3.2 RTP 打包方法
    3.4 拥塞控制算法
        3.4.1 基于路由的拥塞控制算法
        3.4.2 基于端到端的拥塞控制算法
    3.5 本章小结
4 3G 网络环境下 H.264 码率控制优化
    4.1 H.264 码率控制算法概述
        4.1.1 率失真理论
        4.1.2 码率控制方式
        4.1.3 3G 信道下实时视频流码率控制
    4.2 H.264 码率控制
        4.2.1 悖论模型
        4.2.2 码率控制步骤
        4.2.3 GOP 层的码率控制
        4.2.4 帧层码率控制
        4.2.5 单元层的码率控制
    4.3 一种改进的码率控制算法
        4.3.1 视频编码码率控制模型
        4.3.2 码率优化基本思路
        4.3.3 码率控制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视频质量评价标准
    5.2 仿真环境搭建
        5.2.1 3G 信道模拟环境
        5.2.2 编码解码器
    5.3 实验结果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异构无线网络并行传输的多路径路由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构无线网络
        1.2.2 并行传输技术
        1.2.3 路由技术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第二章 异构无线mesh网络路由技术
    2.1 异构无线mesh网络概述
        2.1.1 无线mesh网络
        2.1.2 异构无线mesh网络
    2.2 无线mesh网络多路径路由协议
        2.2.1 主备份的多路径路由
        2.2.2 并行传输的多路径路由
    2.3 异构无线mesh路由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构无线mesh网络并行传输的多路径路由算法
    3.1 异构网络模型
    3.2 路由判据
        3.2.1 传统路由判据介绍
        3.2.2 改进路由度量WCETT-ENLB
    3.3 异构子网选择算法设计
    3.4 路由协议设计
        3.4.1 AODV-DM路由协议的优点与不足
        3.4.2 路由算法改进
        3.4.3 AODV-CDM路由协议设计
    3.5 性能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网络并行传输流量分配算法
    4.1 并行传输中的流量分配技术
    4.2 多路径流量分配算法研究
    4.3 流量分配算法DDRDAS
        4.3.1 流量分配模型
        4.3.2 流量分配算法设计
    4.4 性能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论文的框架
第2章 研究与应用综述
    2.1 开放课程的变迁
    2.2 开放课程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远程教育理论
        2.2.4 终身教育理论
        2.2.5 知识共享理论
    2.3 开放课程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开放课程应用现状
        2.4.1 国外应用现状
        2.4.2 国内应用现状
    2.5 开放课程应用存在的问题
        2.5.1 应用模式问题
        2.5.2 技术支撑问题
        2.5.3 其他相关问题
第3章 基于云计算开放课程的应用模式
    3.1 云计算技术与环境
        3.1.1 云计算技术
        3.1.2 云计算环境
        3.1.3 可行性分析
        3.1.4 信息安全保障
    3.2 基于云计算环境开放课程应用模式
        3.2.1 设计原则
        3.2.2 总体设计
        3.2.3 功能设计
    3.3 支持应用模式的云计算环境设计
        3.3.1 设计概述
        3.3.2 体系架构
        3.3.3 硬件组成
第4章 基于云计算开放课程的平台实现
    4.1 教学应用模块
        4.1.1 课程管理
        4.1.2 互动教学
        4.1.3 学习进程
        4.1.4 学习评价
    4.2 系统管理模块
        4.2.1 用户服务
        4.2.2 学习社区
        4.2.3 运维管理
    4.3 平台的关键技术
        4.3.1 虚拟化
        4.3.2 实时迁移
        4.3.3 实时互动
        4.3.4 智能视频监控
        4.3.5 多媒体检索
        4.3.6 图像识别
    4.4 平台的原型实现
        4.4.1 原型架构
        4.4.2 集中管理
        4.4.3 原型运行样例
第5章 A高校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5.1 案例简介
        5.1.1 需求分析
        5.1.2 技术可行性
    5.2 系统的应用
        5.2.1 开放教学
        5.2.2 移动学习
        5.2.3 教学管理
    5.3 应用效果评价
        5.3.1 用例过程
        5.3.2 用户体验
第6章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6.3 论文的不足
    6.4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开放课程使用现状的调查》调查问卷
    附录2:《开放课程云平台应用反馈》调查问卷
    附录3:国内外优质开放课程资源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多模智能终端在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垂直切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及关键技术
        1.1.1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概念
        1.1.2 异构无线网络的特征
        1.1.3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
    1.2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架构
        1.2.1 基于 3GPP SAE 的融合架构
        1.2.2 基于 MIH 的融合架构
        1.2.3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融合架构
    1.3 垂直切换技术及实现方案
        1.3.1 切换的概念
        1.3.2 垂直切换过程
        1.3.3 触发原因及切换控制方式
        1.3.4 垂直切换在不同 OSI 层的实现方案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思路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的接入选择算法研究
    2.1 网络选择算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1 接入选择算法的研究现状
        2.1.2 多属性决策在网络选择中的应用
        2.1.3 目前网络选择算法存在的问题
    2.2 基于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的网络选择算法
        2.2.1 模糊多属性决策机制
        2.2.2 算法的改进思路
        2.2.3 算法架构和流程
    2.3 动态决策矩阵的构建
        2.3.1 网络选择的触发条件分析
        2.3.2 基于负载估计的候选网络筛选
        2.3.3 构建动态决策矩阵
        2.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计算
        2.3.5 隶属函数的构建
    2.4 基于直觉模糊积分的候选网络排序
        2.4.1 直觉模糊集和直觉模糊决策矩阵
        2.4.2 基于直觉模糊积分的权重系数计算
        2.4.3 算法流程
        2.4.4 仿真计算
    2.5 基于区间直觉模糊相对熵的候选网络排序
        2.5.1 区间直觉模糊数
        2.5.2 权重向量的确定
        2.5.3 算法流程
        2.5.4 仿真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提前预测的链路层切换触发机制研究
    3.1 基于链路层状态预测的垂直切换优化思想
    3.2 基于灰色预测的链路层切换触发算法
        3.2.1 算法思想
        3.2.2 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3.2.3 接收信号预处理
        3.2.4 估计切换耗时和预测步长
        3.2.5 确定切换触发时刻
        3.2.6 算法实施步骤
        3.2.7 仿真与性能分析
    3.3 基于 MIH 增强信息服务的介质独立切换机制
        3.3.1 介质独立信息服务架构
        3.3.2 切换过程
        3.3.3 服务信息更新机制
        3.3.4 链路状态估测算法
        3.3.5 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协作中继的网络层垂直切换优化机制研究
    4.1 网络层垂直切换算法的研究现状
    4.2 HMIPv6 协议的切换过程分析
    4.3 基于时间阈值和协作分集的网络层切换机制
        4.3.1 算法思想和切换流程
        4.3.2 时间阈值分析及协作终端选择
        4.3.3 异构协作信道的建立
        4.3.4 切换性能分析
        4.3.5 仿真及结果分析
    4.4 基于双向协作节点的网络层切换算法
        4.4.1 算法的改进思想
        4.4.2 切换场景建模及实施步骤
        4.4.3 切换性能分析
        4.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SCTP 协议的传输层垂直切换机制研究
    5.1 SCTP 协议在传输层垂直切换中的应用
        5.1.1 SCTP 协议的多宿主及多流性
        5.1.2 基于 mSCTP 协议的切换控制流程
    5.2 基于 MIH 辅助及带宽估计的传输层切换机制
        5.2.1 改进思想
        5.2.2 切换流程
        5.2.3 拥塞窗口的初始化机制
        5.2.4 错误重传避免机制
        5.2.5 主路径切换触发策略
        5.2.6 性能分析和仿真
    5.3 实时业务中基于丢包预测和快速重传的传输层切换算法
        5.3.1 算法思想
        5.3.2 切换场景建模及问题分析
        5.3.3 算法的实施步骤
        5.3.4 仿真及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城市场景车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车用自组织网络研究现状
    1.2 车用自组织网络结构
    1.3 车用自组织网络典型应用
        1.3.1 道路安全应用
        1.3.2 环境应用
        1.3.3 交通运输管理运用
        1.3.4 多媒体服务
        1.3.5 在途增值业务
    1.4 关键技术
        1.4.1 常用无线通信技术
        1.4.2 蓝牙技术
        1.4.3 紫蜂协议
        1.4.4 信道共享技术
    1.5 网络特点
    1.6 协议体系框架
    1.7 网络层路由协议
        1.7.1 广播路由
        1.7.2 基于位置路由
        1.7.3 基于分簇的路由
        1.7.4 仿真实验及结果
        1.7.5 基于拓扑和交通信息路由
    1.8 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1.9 论文组织结构
    1.10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环境车用自组织网络连通性
    2.1 研究现状
    2.2 系统模型与假设
    2.3 道路连通概率
        2.3.1 面向连接服务连通模型
        2.3.2 无连接通信道路连通概率
    2.4 延时模型
    2.5 实验分析
    2.6 结论与展望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热点数据转发
    3.1 研究现状
    3.2 热点感知地理转发路
        3.2.1 热点区域概念
        3.2.2 簇头选择
        3.2.3 簇成员加入簇
        3.2.4 数据转发
    3.3 性能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位置服务信息两级路由
    4.1 引言
    4.2 两级路由模型
        4.2.1 道路移动模型
        4.2.2 理想连通度
    4.3 基于地理信息两级路由策略
        4.3.1 宏观最优路由准则与策略
        4.3.2 面向连接最优路由
        4.3.3 无连接最优路由
    4.4 性能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辆队列辅助路由
    5.1 研究背景
    5.2 协议描述
        5.2.1 车辆队列辅助路由
        5.2.2 路由选择准则
    5.3 性能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路径路由
    6.1 多径通信研究现状
    6.2 多路径干扰模型
    6.3 多路径数据分发
    6.4 性能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进一步工作
    7.1 本文的研究内容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完成的论文
致谢

(10)PTN网络规划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PTN技术简介
    2.1 PTN技术产生背景
    2.2 PTN技术发展进程
    2.3 TMPLS技术简介
3 PTN网络规划
    3.1 部署策略
    3.2 网络模型
    3.3 网络结构
    3.4 网管与DCN规划
    3.5 业务和流量规划
    3.6 QoS规划
    3.7 可靠性规划
4 结束语

四、3G移动网络端到端的HA计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视频应用的网络智能传输算法研究[D]. 赵阳超. 南京大学, 2020(04)
  • [2]端到端测量辅助的对等网络中继选择方法研究[D]. 张成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 [3]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冯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4]协作波束成形及多用户MIMO技术研究[D]. 刘斌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5]基于3G网络的有限带宽下实时视频传输技术研究[D]. 胡安建. 重庆大学, 2014(01)
  • [6]异构无线网络并行传输的多路径路由技术[D]. 苏运坤.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7]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D]. 徐苑苑.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8]多模智能终端在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垂直切换技术研究[D]. 杨剑波.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1)
  • [9]城市场景车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 谭文虎. 武汉大学, 2013(07)
  • [10]PTN网络规划探讨[J]. 关明琪. 广西通信技术, 2012(02)

标签:;  ;  ;  ;  ;  

3G 移动网络端到端 HA 计算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