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出口观赏鸟血液原虫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程如[1](2020)在《河南省部分地区鸟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是三种常见的人畜共患肠道寄生虫,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可感染人类、哺乳动物和多种鸟类。感染这三种寄生虫均可引起宿主发生腹泻,免疫力正常的宿主可发生自限性腹泻,免疫缺陷的宿主可发生持续性水样腹泻,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这三种肠道寄生虫对公共卫生、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鸟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与鸟的接触更加频繁,但是鸟作为许多肠道寄生虫的宿主,不但活动范围广泛,而且种类繁多,大大增加了人畜共患寄生虫向人类传播的风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为了解河南省地区鸟肠道寄生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样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水漂浮法对河南省404份鸟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查,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73.51%。3.96%(16/404)的样品混合感染2种寄生虫。本研究共检测出6种肠道寄生虫,其感染率分别为球虫63.37%、圆线虫5.45%、细颈线虫0.50%、毛细线虫2.72%、蛔虫3.96%和吸虫1.49%,球虫为优势虫种。为了解河南省地区鸟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流行情况和虫种/基因型,从河南省7个地区采集1005份鸟粪便样品,基于SSU rRNA基因位点,进行巢式PCR扩增隐孢子虫,结果发现21份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2.09%。不同地点鸟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3.80%,感染率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开封感染率最高为3.80%,濮阳、驻马店和南阳未发现阳性样品,郑州、洛阳和漯河的感染率分别为2.95%、3.70%、1.32%;共发现5种隐孢子虫,分别为C.meleagridis(4/21)、C.galli(5/21)、C.baileyi(10/21)、C.andersoni(1/21)和 C.parvum(1/21)。C.baileyi为优势虫种。C.meleagridis、C.andersoni和 C.parvum具有人畜共患性。基于ITS基因位点,通过巢式PCR共扩增出45份毕氏肠微孢子虫,总感染率为4.48%,仅在鸽子和斑鸠粪便样品中检测到阳性样品。其感染率分别为8.18%和27.78%。共鉴定出2种基因型即Peru 6(44)和PtEb Ⅰ(1),Peru 6是优势基因型,且属于Groupl,具有人畜共患性。基于SSU 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十二指肠贾第虫,总感染率为3.28%。经鉴定发现阳性样品均属于集聚体E。综上所述,通过对河南省地区的鸟进行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人畜共患风险评估,为人和动物隐孢子虫病、微孢子虫病和贾第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曾菊英[2](2016)在《福州动物园圈养鸟类肠道寄生虫调查》文中认为为调查福州动物园圈养鸟类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集16种禽类31份粪便样品,应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自然水洗沉淀法收集虫卵,麦克斯特计数法对采集的粪便样本进行虫卵测定。检查结果显示,寄生虫感染阳性样品数有23份,占样品总数的74%。总共检出6种寄生虫感染,按感染例数从大到小排序为:球虫(9例)、吸虫(7例)、绦虫(6例)、线虫(5例)、鞭虫(4例)、纤毛虫(3例)。感染寄生虫的禽类中,孔雀的感染强度最高,EPG为9 150个/g;其次是巨嘴鸟,EPG为4 500个/g;第三是东方白鹳,EPG为3 300个/g。其他鸟类的EPG分布在02 100个/g。该调查结果为福州动物园圈养鸟类寄生虫病的防治以及制定科学的驱虫程序提供可靠的依据。
李榴佳[3](2014)在《上海部分鸟类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类鉴定》文中提出原虫是寄生于鸟类的常见寄生虫,不仅危害鸟的生长发育,还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我国感染鸟类的原虫达70种,其中隐孢子虫、弓形虫、阿米巴、芽囊原虫等可感染人类。上海鸟类资源丰富,仅花鸟市场交易的鸟类接近200种,而有关上海鸟类原虫的调查资料却十分有限。本论文拟通过对上海市部分鸟类原虫感染情况及种类的调查,为做好鸟类原虫病的防控和保护乌类资源提供基础数1.上海部分鸟类寄生虫虫卵检查情况为调查上海市部分鸟类寄生虫感染情况,于2012年2、5、8、11月分别从上海市花鸟市场采集部分鸟类粪便,共采集46种鸟的231个粪样,釆用漂浮法、沉淀法和麦氏虫卵计数法确定其寄生虫虫卵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结果显示:有39种鸟(84.78%)的171个粪样(74.03%)检出寄生虫虫卵阳性,其中5月、11月的检出率均高于2月、8月,粪便中的寄生虫虫卵以球虫卵囊和线虫虫卵为主。每克粪便中的球虫卵囊数(OPG)或线虫虫卵数(EPG)最大值均出现在11月份,分别为168750个和3375个。结果表明,上海市花鸟市场鸟类感染寄生虫的种类较多、感染率高。检查结果为掌握上海市鸟类寄生虫的感染状况和做好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2.上海部分鸟类血液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类鉴定为了解上海市部分鸟类血液原虫的感染现状,于2012年1?12月间,采集上海市部分花鸟市场雀形目、鸡形目、鸽形目共计19种76只鸟类的血液样本,采用镜检与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鸟类疟原虫和血变虫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杏。结果显示:在鸟类血液样品中,显微镜检出原虫的阳性率只有13.16%(10/76),而分子检测原虫的检出率达54.05%(40/74);在74只受检鸟中,疟原虫感染率为21.65%(16/74),血变虫感染率为32.43%(24/74);在灰背鸫血液中鉴定出一鸟类血变虫新种,命名为枢锐血变虫(Haemoproteus shvrii n.sp.)?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鸟类感染血液原虫较为普遍,调査结果为上海市鸟类血液原虫病防治提供了一定依据。3.上海部分鸟类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类鉴定为了解上海市部分鸟类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对2012年2、5、8、11月采集的38种177个鸟类粪样,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鸟类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结果显示:有9种22个鸟类样品检测出隐孢子虫,平均阳性率为12.43%,其中原鸽的5个样品全部检出阳性;经序列比对,鉴定出3种隐孢子虫,即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火鸡隐孢子虫(C. meleagridis)、鸡隐孢子虫(Cgalli),鸡隐孢子虫为上海地区首次检出。结果表明,上海市鸟类隐孢子虫的感染率虽不是很高,但存在人畜共患的火鸡隐孢子虫,提示人们在饲养、观赏鸟类时,要切实注意做好相关防范工作。4.上海部分鸟类球虫种类鉴定及环孢子虫调查为了解上海市部分鸟类的球虫种类及环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从已通过镜检检测为球虫阳性的粪便中筛选13种感染强度较高的鸟类粪便,经培养后对球虫进行形态学观察,最终鉴定为5种球虫,即拉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labbeana)、原鸽艾美耳球虫(Eimeria columbarum)、鹎等孢球虫(Iospora pycnonotae)、拉氏等孢子球虫(Isospora lacazei)、噪鹛等他球虫(Isospora garrulae),并发现1种疑似环孢子虫的卵囊。而后,对2012年2、5、8、11月采集的38种鸟174个粪样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有27种鸟114个粪样的分子检测为球虫阳性,未检出环孢子虫;调查结果为鸟类球虫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数据。
李榴佳,黄兵,舒凡帆,吴有陵[4](2013)在《我国鸟类原虫种类与感染状况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原虫是寄生于鸟的一类常见寄生虫,不仅危害鸟的生长发育,还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为了解我国鸟类原虫种类与感染状况,作者查阅了近几十年我国在鸟类原虫调查方面的文献。经归类整理,在我国鸟类中共发现原虫70种,隶属于3门、4纲、5目、9科、12属。其中,顶器复合门(Apicomplexa)、孢子虫纲(Sporozoa)、真球虫目(Eucoccidiorida)的原虫有26种,包括艾美耳科(Eimeiridae)的艾美耳球虫属(Eimeria)20种和等孢球虫属(Isospora)2种、隐孢子虫科(Cryptosporidiidae)的隐孢子虫属(Cryptosporidium)3种、住肉孢子虫科(Sarcocystidae)的弓形虫属(Toxoplasma)1种;孢子虫纲、血孢子虫目(Haemospororida)的原虫39种,包括疟原虫科(Plasmodiidae)的疟原虫属(Plasmodium)23种和血变虫属(Haemoproteus)1种、住白细胞虫科(Leucocystozoidae)的住白细胞虫属(Leucocytozoon)15种;肉足鞭毛门(Sarcomastigophora)、动物鞭毛虫纲(Zoomastigophora)、毛滴虫目(Trichomonadorida)的原虫2种,包括单尾滴虫科(Monocercomonadidae)的组织滴虫属(Histomonas)1种、毛滴虫科(Trichomonadidae)的毛滴虫属(Trichomonas)1种;肉足鞭毛门、叶足纲(Lobosasida)、阿米巴目(Amoebida)、内阿米巴科(Entamoebidae)的原虫2种,即内阿米巴属(Entamoeba)1种和内蜒阿米巴属(Endolimax)1种;芽囊原虫新亚门(Blastocysta)、芽囊原虫纲(Blastocystidea)、芽囊原虫目(Blastocystida)、芽囊原虫科(Blastocystidae)的芽囊原虫属(Blastocystis)1种。球虫、疟原虫、隐孢子虫是鸟类中的常见原虫,球虫、疟原虫、血变虫、毛滴虫在鸟中的感染率较高,隐孢子虫、弓形虫、阿米巴、芽囊原虫等为可感染人类的原虫。了解我国鸟类的原虫种类与感染状况,对做好鸟类原虫病的防控和保护鸟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均达[5](2013)在《东北地区笼养鹤类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于2012年对扎龙自然保护区、沈阳森林动物园、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向海自然保护区、长春动植物园等东北地区主要鹤类饲养单位进行了鹤类胃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在粪样中共发现6种虫卵,分别是钩虫(hookworm)卵、尖尾线虫(Oxyuridea)卵、禽蛔虫(Ascaridiiae)卵、膜壳绦虫(Hymenolepis)、毛细线虫(capillariasis)卵和棘口吸虫(Echinostomatidae)卵,未发现原虫、棘头虫类感染及虫体。总体检出率分别为:沈阳森林动物园(23%)、北方森林动物园(16%)、扎龙自然保护区(12%)、向海自然保护区(12.5%)、长春动植物园(3.8%)。各个地区感染寄生虫种类有所不同,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和北方森林动物园发现有鹤类动物寄生虫感染是禽蛔虫和毛细线虫的混合感染,感染强度均为禽蛔虫较高,毛细线虫较低;此外还发现了不同类型的寄生虫混合感染,其中北方森林动物园鸟语林为棘口吸虫、毛细线虫、膜壳绦虫三种不同类型的寄生虫混合感染,向海地区为膜壳绦虫和毛细线虫的混合感染。研究表明在传统笼舍中饲养的鹤类的检出率要低于散放笼舍鹤类的检出率;渗水性强的材料构成地面的笼舍的鹤类检出率要低于以土壤为地面的笼舍的鹤类;人为导致的饲养环境与饲料因素可能是导致成鸟的检出率高于亚成体和雏鸟的原因。本文根据相应的分析结果与现实情况,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刘均达,田秀华,张成林[6](2013)在《中国动物园鸟类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文中指出寄生虫是对动物园鸟类危害较严重的一类疾病。本文对1978~2012年中国动物园行业相关文献资料中所有关于鸟类寄生虫感染的部分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包括鹤形目、鹳形目、鸡形目、雁形目、隼形目、鹦形目、雀形目、鸵形目、鹈形目、楔翼总目等总目共10目70种鸟类有感染记录,包括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类和节肢动物共25种寄生虫。通过分析发现,动物园鸟类寄生虫感染的发生规律和寄生虫与鸟类的自身特性、所在动物园的气候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都有一定关系,符合寄生虫流行病学的规律。同时对以后的防治工作提出做好日常检查、加强饲养管理与防疫措施等建议。
陈永红,李国清,陈红玲,向飞宇,肖淑敏,周荣琼,郭远忠,梁刚,陈敏健,苏遂琴,张云桥[7](2004)在《我国出口观赏鸟血液原虫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显微镜检查对来源于全国各地的37种出口观赏鸟进行了血液原虫调查。共检查血样1144份 ,结果为 :血液原虫的检出率为2.1 % ,主要是血变原虫和/或疟原虫。感染季节以秋冬两季为主 ,易感鸟品种主要是白腰文鸟、红喉歌鸲、蓝歌鸲、暗绿绣眼鸟、豆冠、白燕、情侣鹦鹉。
陈永红,李国清,梁刚,陈敏健,苏遂琴,张云桥[8](2004)在《我国出口观赏鸟新城疫病毒血清抗体的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月11月 -2002年12月间 ,用血凝抑制试验 (HI)对28种出口观赏鸟的600份血清进行了NDV血清抗体监测。结果∶阳性抗体1∶2滴度的检出率为69.8 %、1∶4的为15.3 %、1∶8(含1∶8以上 )的为4.8 % ;冬春两季的检出率比夏秋两季高。被检雀形目的10个科28种观赏鸟中全部检出不同程度的NDV血清阳性抗体 ,抗体滴度在1∶4以上的有9个科 ,分别是雀科、梅花雀科、绣眼科、鸫亚科、鹎科、巫鸟科、书眉画科和百灵科 ,其中以梅花雀科和百灵科的检出率最高。
二、我国出口观赏鸟血液原虫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出口观赏鸟血液原虫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部分地区鸟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隐孢子虫 |
1.1 隐孢子虫的病原学 |
1.1.1 病原分类 |
1.1.2 病原形态 |
1.2 隐孢子虫的生活史 |
1.3 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 |
1.3.1 宿主 |
1.3.2 传播途径 |
1.3.3 人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 |
1.3.4 鸟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 |
2 毕氏肠微孢子虫 |
2.1 毕氏肠微孢子虫病原学 |
2.1.1 病原分类 |
2.1.2 病原形态 |
2.2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生活史 |
2.3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流行病学 |
2.3.1 宿主 |
2.3.2 传播途径 |
2.3.3 人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流行情况 |
2.3.4 鸟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流行情况 |
3 十二指肠贾第虫 |
3.1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病原学 |
3.1.1 病原分类 |
3.1.2 病原形态 |
3.2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生活史 |
3.3 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流行病学 |
3.3.1 宿主 |
3.3.2 传播途径 |
3.3.3 人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流行情况 |
3.3.4 鸟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流行情况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河南省部分地区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5 实验方法 |
2.6 虫种鉴定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虫卵和卵囊形态学鉴定 |
3.2 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及感染率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河南省部分地区鸟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耗材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5 粪便样品DNA的提取 |
2.6 PCR扩增 |
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8 阳性样品测序 |
2.9 核苷酸序列分析及虫种鉴定 |
2.10 分子种系发育分析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
3.2 不同地区的鸟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
3.3 不同品种的鸟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 |
3.4 鸟是否驱虫与隐孢子虫感染的关系 |
3.5 粪便性状不同的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
3.6 不同饲养条件下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
3.7 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河南省部分地区鸟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2.1 常用试剂 |
2.2.2 常用耗材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5 粪便DNA的提取 |
2.6 PCR扩增 |
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8 阳性样品测序 |
2.9 核苷酸序列分析及鉴定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鸟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 |
3.2 不同地区的鸟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 |
3.3 不同品种的鸟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 |
3.4 鸟是否驱虫与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的关系 |
3.5 粪便性状不同的鸟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 |
3.6 不同饲养条件下鸟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 |
3.7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鉴定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河南省部分地区鸟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2.1 常用试剂 |
2.2.2 常用耗材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5 粪便DNA的提取 |
2.6 PCR扩增 |
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8 阳性样品测序 |
2.9 核苷酸序列分析及鉴定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鸟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 |
3.2 不同地区鸟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 |
3.3 不同品种的鸟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 |
3.4 鸟是否驱虫与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的关系 |
3.5 粪便性状不同的鸟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 |
3.6 不同饲养条件下鸟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 |
3.7 十二指肠贾第虫集聚体鉴定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六部分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2)福州动物园圈养鸟类肠道寄生虫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鸟类及粪样的采集 |
1.2 试验方法 |
1.2.1 饱和食盐水漂浮 |
1.2.2 自然水洗沉淀法 |
2 结果 |
2.1 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率 |
2.2 鸟类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强度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福州动物园鸟类肠道寄生虫感染种类 |
3.2福州动物园鸟类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 |
3.3 小结 |
(3)上海部分鸟类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球虫 |
1.1.1 孔雀球虫 |
1.1.2 鸽球虫 |
1.1.3 鹤球虫 |
1.1.4 鹌鹑球虫 |
1.1.5 麻雀球虫 |
1.1.6 其他鸟类球虫 |
1.2 疟原虫 |
1.3 隐孢子虫 |
1.3.1 鸽子 |
1.3.2 鹌鹑 |
1.3.3 鸵鸟 |
1.3.4 其他鸟类 |
1.4 弓形虫 |
1.5 住白虫 |
1.6 其他原虫 |
1.6.1 火鸡组织滴虫 |
1.6.2 毛滴虫 |
1.6.3 阿米巴 |
1.6.4 血变原虫 |
1.6.5 芽囊原虫 |
第二章 上海部分鸟类寄生虫虫卵检查情况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来源 |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3 检查方法 |
2.3 结果 |
2.3.1 鸟类寄生虫虫卵检查情况 |
2.3.2 四个季度寄生虫虫卵检查结果 |
2.3.3 鸟类粪便寄生虫虫卵 |
2.4 讨论 |
2.4.1 鸟类寄生虫虫卵感染情况 |
2.4.2 鸟类寄生虫虫卵感染的季节性 |
第三章 上海部分鸟类血液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类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2.5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预处理 |
3.2.6 血涂片的制作、观察及测量 |
3.2.7 鸟类血液 DNA 提取 |
3.2.8 Nested PCR |
3.2.9 PCR 产物胶回收 |
3.2.10 回收产物的连接转化 |
3.2.11 阳性克隆的鉴定及测序 |
3.2.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上海部分鸟类血液原虫感染情况 |
3.3.2 上海部分鸟类血液原虫染虫率 |
3.3.3 上海部分鸟类血液原虫分子检测结果 |
3.3.4 鸟类血液原虫 cyt b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5 鸟类血变虫新种鉴定 |
3.4 讨论 |
3.4.1 鸟类血液原虫感染情况 |
3.4.2 鸟类血变虫虫种鉴定及鉴定依据 |
3.4.3 血变虫新种——枢锐血变虫(Haemoproteus shvrii n.sp.)的鉴定 |
3.4.4 鸟类疟原虫种类鉴定 |
第四章 上海部分鸟类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类鉴定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2.5 鸟类粪便 DNA 提取 |
4.2.6 Nested PCR |
4.2.7 PCR 产物胶回收 |
4.2.8 回收产物的连接转化 |
4.2.9 阳性克隆的鉴定及测序 |
4.2.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上海部分鸟类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
4.3.2 上海部分鸟类隐孢子虫的分子检测结果 |
4.3.3 上海部分鸟类隐孢子虫 18s rDNA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4 讨论 |
4.4.1 鸟类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
4.4.2 鸟类隐孢子虫感染的季节性 |
第五章 上海部分鸟类球虫种类鉴定及环孢子虫调查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动物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5.2.5 球虫种类的鉴定 |
5.2.6 Nested PCR |
5.2.7 酶切 PCR 产物 |
5.3 结果 |
5.3.1 上海部分鸟类球虫的种类鉴定 |
5.3.2 上海部分鸟类环孢子虫和艾美耳球虫的分子检测结果 |
5.3.3 上海部分鸟类环孢子虫和艾美耳球虫 PCR 产物的酶切鉴定结果 |
5.4 讨论 |
5.4.1 鸟类经分子检测球虫感染情况 |
5.4.2 鸟类球虫孢子化情况 |
5.4.3 鸟类球虫种类鉴定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我国鸟类原虫种类与感染状况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球虫 |
1.1 孔雀球虫 |
1.2 鸽球虫 |
1.3 鹤球虫 |
1.4 鹌鹑球虫 |
1.5 麻雀球虫 |
1.6 其他鸟类球虫 |
2 疟原虫 |
3 隐孢子虫 |
3.1 鸽子 |
3.2 鹌鹑 |
3.3 鸵鸟 |
3.4 其他鸟类 |
4 弓形虫 |
5 住白虫 |
6 其他原虫 |
6.1 火鸡组织滴虫 |
6.2 毛滴虫 |
6.3 阿米巴 |
6.4 血变原虫 |
6.5 芽囊原虫 |
7 结语 |
(5)东北地区笼养鹤类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鹤类研究现状 |
1.2.1 国内鹤类研究现状 |
1.2.2 国外鹤类研究现状 |
1.3 国内鹤类迁地保护现状 |
1.3.1 国内鹤类迁地保护种类与数量 |
1.3.2 圈养繁殖状况 |
1.3.3 圈养鹤类疾病情况 |
1.3.4 国外鹤类疾病研究现状 |
1.4. 寄生虫研究现状及致病作用 |
1.4.1 寄生虫研究现状 |
1.4.2 寄生虫致病作用 |
1.4.3 我国寄生虫研究基本现状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试验样本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虫卵的检测 |
2.2.2 虫卵形态记录 |
2.3 虫卵的感染强度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东北地区鹤类寄生虫阳性样本检出率 |
3.2 不同鹤类寄生虫感染情况 |
3.3 寄生虫分类感染情况 |
3.4 不同地区寄生虫感染情况 |
3.5 不同年龄个体寄生虫感染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4 感染与环境因素分析 |
4.1 检测地的环境 |
4.2 各地区总体检出率对比 |
4.3 检测到寄生虫的流行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5.1多种寄生虫的混合感染 |
5.2 毛细线虫感染范围 |
5.3 未发现原虫类的感染 |
5.4 成年检出率高于幼鸟 |
5.5 人畜共患病的可能性 |
5.6 防治策略 |
5.6.1 一般性防治策略 |
5.6.2 一般性防治策略 |
5.7 存在问题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我国出口观赏鸟血液原虫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采样及样本处理 |
1.3 镜检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8)我国出口观赏鸟新城疫病毒血清抗体的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和讨论 |
四、我国出口观赏鸟血液原虫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部分地区鸟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程如. 河南农业大学, 2020
- [2]福州动物园圈养鸟类肠道寄生虫调查[J]. 曾菊英. 福建畜牧兽医, 2016(01)
- [3]上海部分鸟类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种类鉴定[D]. 李榴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4]我国鸟类原虫种类与感染状况研究进展[J]. 李榴佳,黄兵,舒凡帆,吴有陵.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3(04)
- [5]东北地区笼养鹤类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及分析[D]. 刘均达.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6]中国动物园鸟类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J]. 刘均达,田秀华,张成林. 野生动物, 2013(01)
- [7]我国出口观赏鸟血液原虫的调查与分析[J]. 陈永红,李国清,陈红玲,向飞宇,肖淑敏,周荣琼,郭远忠,梁刚,陈敏健,苏遂琴,张云桥. 中国动物检疫, 2004(01)
- [8]我国出口观赏鸟新城疫病毒血清抗体的监测[J]. 陈永红,李国清,梁刚,陈敏健,苏遂琴,张云桥. 中国动物检疫,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