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蜡包埋组织超薄切片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石蜡包埋组织超薄切片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一、用石蜡包埋组织制做超薄切片在病理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川[1](2021)在《高精度高内涵小鼠全脑图谱构建及其在阿尔兹海默症小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全脑范围同时获取多种结构的高分辨图谱对于深入揭示脑功能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成像技术和方法在实现大尺度、高分辨率的多种脑结构元素同步成像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常伴随广泛的脑组织学和病理学变化:一方面,脑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在A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得到认可,在全脑尺度介观水平上,脑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在AD病理中的形态和解剖学改变仍有待阐明;另一方面,已有多种成像手段揭示了 Aβ斑块的结构和分布特征,也有多通道荧光标记等方法观察到Aβ斑块对脑结构的影响,然而依然缺乏在全脑范围内针对Aβ斑块及其周围环境三维构筑的高精度、跨尺度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发展了一种全脑成像策略,并采用此策略构建了 AD小鼠多种脑结构的高精度图谱。本文第一部分进行了小鼠全脑成像技术的平台搭建及后续图像处理分析,以完成全脑高精度图谱绘制方法的建立。为了实现全脑高分辨率成像以及成像后海量复杂数据的处理与解读,本文首先开展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Micro-Optical Sectioning Tomography,MOST)技术的应用以及构建高效数据分析流程,主要包含样本制备、数据采集、图像预处理与优化、海马分割、三维可视化重建与定量分析、虚拟内窥等环节,解决了低信噪比图像增强、噪声图像质量优化、高空间复杂度三维数据的快速渲染和量化分析等在数据处理方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的难题。对C57BL/6小鼠的全脑血管网络精细可视化显示了皮层、丘脑和海马等区域具有各自独特血管模式,其中海马的平均血管直径、血管长度密度、血管体积分数均最低。完整海马的高精度重建揭示了其“耙”式血管分布模式,齿状回(DG-ml)分子层的主要血管在直径和分支角度上均发生突变,呈现出独特的梳状毛细血管分布模式。对单枝海马血管的虚拟内窥从独特的视角观察血管腔的内表面形态、平滑度以及分岔模式,可以提供常规可视化手段不能涉及的血管腔内信息。本文第二部分对APP/PS1转基因小鼠的全脑血管系统进行了高分辨的可视化重建和定量分析,首次在亚微米级别分辨率上系统性地描述了 AD病理相关的海马血管分布和形态模式的变化。运用已建立的MOST技术平台及数据分析路线率先获得了 APP/PS1转基因AD小鼠及其野生型对照的Nissl染色全脑数据集,构建了包含从直径几十微米的大血管到小于2微米的毛细血管的完整小鼠全脑跨尺度三维血管图谱。通过系统定量分析野生型与APP/PS1小鼠的脑血管网络,发现APP/PS1小鼠海马血管的平均血管直径、血管体积分数均显着降低。进一步对海马不同亚区的比较分析揭示了齿状回分子层(DG-ml)的平均血管直径、血管长度密度及血管体积分数的降低程度最为显着。对单枝血管分支模式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APP/PS1小鼠血管分支角度显着变小,导致单枝海马血管的血液灌注面积减少。最后虚拟血管内窥检查揭示了 APP/PS1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在血管管腔内壁粗糙度、分支节点平滑度上均有显着差异。上述结果证明了对小鼠脑血管的高分辨率跨尺度评估的能力,并系统揭示了海马微循环尤其是齿状回在AD病理中的损伤。本文第三部分对5×FAD转基因AD小鼠全脑Nissl染色数据集进行高精度的三维重建,首次实现基于Nissl染色的小鼠全脑Aβ斑块分布可视化,首次在同一小鼠全脑中构建了 Aβ斑块及其周围胞体、神经树突、神经束和血管的高精度全景图。针对高通量明场图像背景复杂、灰度异质性导致的高难度信号提取和图像处理问题,设计了包含“虚拟通道分割”和“特征融合”的多种结构信号提取和同步可视化方法,并据此开展多种结构的高精度跨尺度的全脑构筑研究。全脑Aβ斑块密度最大区域及大尺寸斑块分布最密集区域均为内嗅皮层和邻近的海马腹侧下托区域,提示Aβ病理可能最早出现在这些最密集的区域。在全脑范围,Aβ斑块分布较密集的区域通常具有相对较多的胞体且处于血管远端,而神经纤维束在Aβ斑块相对稀疏的区域较为密集;在局部脑区,皮层区域可视化和定量分析均显示Aβ斑块密集区靠近胞体丰富的深部区域,而海马内的Aβ斑块成层状分布在锥体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附近;在亚微米分辨水平,海马辐射层内Aβ斑块周围的神经树突显示出明显的弯曲或截断,海马下托的毛细血管穿过斑块内部或附近,也呈现一定程度截断或变形且表面粗糙度高。此外,本文最后选取了可能影响血管的舒尼替尼、西地那非和可替宁进行给药实验及行为学测试,然后选取行为学变化趋势最明显的可替宁给药小鼠进行多结构同步可视化方法,发现给药后皮层Aβ斑块数量呈下降趋势,而海马区域无明显变化;垂直于脑表面的较粗的皮层血管在给药后呈增多趋势,且皮层血管体积分数显着增加,而海马区域给药后血管形态参数无明显变化。这些结果显示了基于MOST技术的三维可视化方法可能用于研究药物效应。本文提供了一种针对高通量灰度图像进行信息提取和可视化重建的方法,从而完成了对全脑范围内多种结构元素的高精度同步可视化。对全脑范围内多种结构信息的清晰展示为深入理解AD相关病理状态下的大脑解剖结构特征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正常小鼠全脑血管网络尤其是海马血管分布模式的清晰描绘、对AD小鼠脑血管的系统评估和Aβ斑块及其周围多结构的同步可视化,不但促进了在介观水平对正常以及AD病理状态下的小鼠脑基本结构的深入认识,也可能为AD相关药物临床前开发提供新参考。

蒋秋艳[2](2021)在《探讨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病因。IMN病程主要有三种转归形式:(1)自发缓解;(2)蛋白尿持续但肾功能保持稳定;(3)蛋白尿持续伴肾功能衰竭。目前普遍以尿蛋白和肾功能作为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然而这些指标不能准确反映IMN免疫活动度,可能造成不合理治疗。Beck于2009年报道了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Receptor,PLA2R)及血清抗PLA2R抗体为IMN主要的靶抗原及抗体,是对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突破性认识。随后大量研究确定了抗体在IMN的诊断价值,如何更好地将PLA2R抗体用于疾病活动度评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尚无统一意见,仍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为依据。目的:通过前瞻性检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基线水平并随访其动态变化,分别分析抗PLA2R抗体基线水平与临床参数、抗体与IMN疾病状态、抗体与免疫抑制剂治疗IMN患者疗效及预后、抗体与疾病自发缓解的相关性,以探讨抗PLA2R抗体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为膜性肾病病情评估、精准治疗、预测预后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份至2020年6月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4医院肾脏科诊治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肾穿刺活检术,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并完善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彩超等有关检验和检查,经临床评估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收集患者详细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清抗PLA2R抗体、总胆固醇、肾组织病理等,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根据血清抗体结果,将患者分为抗PLA2R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抗体阳性组又分为高滴度抗体组(≥1:200)及低滴度抗体组(≤1:100)两亚组,探讨诊断时基线抗PLA2R抗体和IMN患者基线临床参数相关性。收集以激素+环孢素作为初始治疗方案且抗PLA2R抗体阳性的IMN患者44例,按抗体滴度分为高滴度抗体组(≥1:200)20例及低滴度抗体组(≤1:100)24例,予前瞻性监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后、6个月后的尿蛋白、血肌酐、抗PLA2R抗体等检验结果,分析抗体滴度水平与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收集并随访仅保守支持治疗的IMN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抗PLA2R抗体与IMN自发缓解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68例IMN患者,其中男性49例,占72.1%。57例患者抗PLA2R抗体阳性,11例患者抗体阴性。与抗体阴性组患者相比,抗体阳性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44.2±14.1)岁VS(58.9±9.3)岁,P<0.05),抗体阳性组平均24小时尿蛋白水平更高((5.2±1.7)g VS(3.4±0.9)g,P<0.05),血清白蛋白更低((20.1±4.0)g/L VS(24.0±3.7)g/L,P<0.05),胆固醇水平更高,达肾病综合征所占比例也更高,尿酸、肌酐、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理表现方面,两组患者均以II期膜性肾病为主,与抗体阴性组患者相比,肾组织免疫荧光显示抗体阳性组患者Ig G4沉积阳性率更高,而肾组织Ig G1、Ig G2、Ig G3、Ig A、Ig M、C1q、C3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57例抗PLA2R抗体阳性患者分为两个亚组:高滴度抗体组(≥1:200)及低滴度抗体组(≤1:100),与低滴度抗体组相比,高滴度抗体组平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更高,平均血清白蛋白低于低滴度抗体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性别构成比、年龄、胆固醇、血肌酐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收集环孢素联合激素治疗的抗PLA2R抗体阳性IMN患者44例,分为低滴度抗体组24例(≤1:100)及高滴度抗体组20例(≥1:200),低滴度抗体组在治疗3个月时及6个月时的总缓解率均大于同期高滴度抗体组,在治疗3个月时其抗体阴转率大于同期高滴度抗体组(P<0.05),在治疗6个月时抗体阴转率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将这44例患者维持治疗6个月后,根据治疗结果分为缓解组与非缓解组,缓解组的基线抗PLA2R抗体滴度显着低于非缓解组,基线尿蛋白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缓解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抗体阴转率均大于同期非缓解组;收集保守支持治疗的IMN患者15例并随访6个月,抗PLA2R抗体阴性组自发缓解率为62.5%(5/8),高于抗体阳性组自发缓解率28.5%(2/7),无统计学差异。按治疗效果分为缓解组与非缓解组,缓解组治疗前抗体阴性率为71.4%(5/7),高于非缓解组37.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缓解组抗体阴性率为100%,高于同期非缓解组抗体阴性率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基线抗PLA2R抗体与尿蛋白及血清白蛋白、胆固醇指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相比抗体阴性IMN患者,血清抗体阳性患者表现为更大量尿蛋白、更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更高的胆固醇血症;在抗体阳性IMN患者中,基线抗体滴度水平与IMN患者诊断时病情是否相关,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来研究。2.以激素联合环孢素方案治疗抗PLA2R抗体阳性IMN患者,基线抗体滴度低者其缓解率更高、短期预后更好。3.基线抗PLA2R抗体对预测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自发缓解的判断具有很大的潜力。4.抗体动态变化与IMN疾病活动相关,对病情评估包括预后、对疾病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孙满强[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20年中国的癌症新发病例中,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一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的最主要类型。大量的中药被用于肿瘤治疗,丹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益气活血的功效,常用来治疗症瘕积聚等疾病。临床研究表明,丹参及其相关制剂具有联合放化疗增效减毒的作用,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限制丹参的临床应用和药品研发。研究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403250)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化钠注射液可通过下调Twist基因表达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但由于丹参酮ⅡA磺化钠注射液杂质过多、毒性较强等综合因素,难以明确发挥作用的物质成分和作用机制,而且Lewis肺癌细胞来源于C57BL小鼠,并非人源性肺癌细胞。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并筛选丹参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以人源肺腺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活性成分和抗NSCLC的分子靶点。方法为:通过TCMSP数据库查询丹参的活性成分,依据ADME(OB≥30%,DL≥0.18,Caco-2≥-0.4,BBB≥-0.3)原则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丹参酮 ⅡA(Tanshinone ⅡA,Tan ⅡA)的度值(degree)最高。采用 Swiss Target Prediction 和 PharmMapper 数据库预测 Tan ⅡA 的作用靶点,采用 DisGeNET、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预测NSCLC疾病靶点。将两个数据集进行映射处理,筛选重复靶点,构建“TanⅡA—NSCLC—靶点”数据集,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reaction,PPI)网络,将 PPI 网络导入 Cytoscape 3.5.1 软件中,通过Network Analyzer(Cytoscape内置插件)进行网络拓扑参数分析计算。获取网络信息,包括节点度、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采取以上三个信息的中位数作为卡值筛选核心靶点。采用Metascape作为核心靶点的注释分析工具,分析TanⅡA抗NSCLC的主要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第二部分是通过细胞实验对网络药理学分析出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方法为:细胞实验以A549细胞作为NSCLC的模型,通过CCK-8实验、葡萄糖摄入实验、ATP含量实验、乳酸含量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荧光探针检测,观察Tan ⅡA对细胞增殖、有氧糖酵解代谢、细胞侵袭转移、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PCR、ELISA实验观察TanⅡA对网络药理学分析出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的分子调控。第三部分是通过动物实验探究TanⅡA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为:以Balb/c裸鼠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作为模型,分为模型组、顺铂组、TanⅡA低剂量组(TanⅡA-L)和TanⅡA高剂量组(TanⅡA-H),药物干预方式均为腹腔注射。药物干预28天后,观察对裸鼠体重变化、肿瘤体积变化和肿瘤重量的影响,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组织情况和肺部转移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药物对上述分子机制的调控。研究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Tan ⅡA抗NSCLC的主要作用机制有葡萄糖摄入调控、葡萄糖代谢过程、细胞凋亡过程、细胞迁移过程、缺氧刺激反应的生物过程和PI3K/AKT/mTOR、HIF-1α、VEGF 和 Bcl-2/Bax/Cleaved-Caspase 3 等信号通路。2.细胞实验中CCK-8实验结果表明,TanⅡA对A549细胞的毒性呈剂量依赖关系,随着药物浓度增高,细胞活力逐渐下降,Tan ⅡA作用于A549细胞48h的IC50=4.19μg/ml。3.细胞实验中有氧糖酵解代谢相关实验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ⅡA 1μg/ml组、Tan ⅡA2μg/ml组、Tan ⅡA 4μg/ml组的葡萄糖摄入量、ATP产量和乳酸产量均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细胞实验中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ⅡA 1μg/ml组、Tan ⅡA 2μg/ml组和Tan ⅡA 4μg/ml组的细胞迁移距离和转移至小室下壁的细胞数目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细胞实验中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使A549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凋亡,可见染色质出现破碎,并聚集浓缩成块状、团状;细胞质出现浓缩、体积变小;细胞膜表面出现大量小空泡或小泡样突起。6.细胞实验中线粒体膜电位JC-1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 1 μg/ml 组、Tan ⅡA 2μg/ml 组和 Tan ⅡA4μg/ml 组的 FL2/FL1 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细胞实验中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MPTP荧光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 1μg/ml组、Tan ⅡA 2μg/ml组和Tan ⅡA 4μg/ml组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细胞实验中Western Blot和ELISA实验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ⅡA 1μg/ml 组、Tan ⅡA 2μg/ml 组和 Tan ⅡA 4μg/ml 组的PI3K、P-AKT/AKT、P-mTOR/mTOR、HIF-1α、GLUT1、HK2、PKM2、LDHA、MMP-9、VEGF-A、Bcl-2 的蛋白表达显着减少,Bax和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细胞实验中PCR结果表明,与0.1%DMSO组相比,Tan ⅡA 1μg/ml组、TanⅡA 2μg/ml 组和 Tan ⅡA 4μg/ml 组的 GLUT1、HK2、PKM2、LDHA 的 mRNA 表达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动物实验中裸鼠体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裸鼠的体重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an ⅡA-L组和Tan ⅡA-H组未见体重减轻,无统计学差异(P>0.05)。11.动物实验中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Tan ⅡA-L组和Tan ⅡA-H组裸鼠的肿瘤体积显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动物实验中肿瘤抑瘤率结果表明,顺铂组的抑瘤率为50.18%,Tan ⅡA-L组的抑瘤率为22.26%,Tan ⅡA-H组的抑瘤率为37.40%。比较各组裸鼠的肿瘤重量,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Tan ⅡA-L组和Tan ⅡA-H组的肿瘤重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动物实验中肺脏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的肺脏出现肿瘤细胞转移的情况,肿瘤细胞结构紧密但是排列无序,其周围的纤维组织遭到破坏。实验组并未发现癌细胞转移的情况,镜下观察主要为正常肺脏组织,其结构疏松且肺泡细胞排列有序。14.动物实验中肿瘤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肿瘤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大小不一,呈类圆形或圆形,细胞核染色较深,分布均匀,排列紧密,呈条索状或腺状结构。实验组的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弥散分布,部分组织出现碎片状干酪样坏死或模糊不清的现象。15.动物实验中肿瘤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Tan ⅡA-L组和TanⅡA-H 组的 PI3K、P-AKT、P-mTOR、HIF-1α、GLUT1、HK2、PKM2、LDHA、MMP-9、VEGF-A、Bcl-2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Bax和Cleaved 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网络药理学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丹参酮ⅡA作用于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体外试验和体内实验结果,验证了网络药理学对丹参酮ⅡA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的预测结果。丹参酮ⅡA主要通过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氧糖酵解过程,进一步抑制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同时诱导细胞的凋亡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HIF-1α转录因子,进而下调有氧糖酵解过程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糖酵解限速酶HK2、PKM2、LDHA的表达,进一步下调肿瘤转移相关分子VEGF-A、MMP-9和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上调促凋亡因子Bax 和 Cleaved-Caspase 3 的表达有关。除此之外,部分文献报道活血化瘀药物具有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动物实验部分的肺部HE染色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可抑制皮下移植瘤的肺部转移,结合免疫组化结果,丹参酮ⅡA可抑制肿瘤的VEGF-A和MMP-9蛋白表达。本研究表明了丹参酮ⅡA作为活血化瘀药物丹参的提取物具有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

陶宁宁[4](2021)在《Liproxstatin-1缓解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详的、高致死性间质性肺疾病,其诊断后平均生存期仅2-3年。在遗传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肺泡上皮细胞反复出现破坏,再上皮化修复异常,大量促纤维化介质释放,诱导成/肌成纤维细胞异常激活,促进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过度累积,最终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目前大量数据表明,氧化还原失衡(氧化应激增加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在IPF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不仅在空气中可检测到氧化的蛋白质和脂质,而且在来源于IPF患者的样本(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中亦可检测到大量氧化及过氧化代谢物的产生及抗氧化介质含量的降低、活性的减弱等。研究发现,通过干预重塑小鼠肺组织内氧化还原平衡后,小鼠肺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可得到缓解。然而乙酰半胱氨酸等抗氧化治疗在进一步的临床试验中被认为无明显抗纤维化作用。抗氧化药物在肺纤维化治疗中的研究仍道阻且长。Liproxstatin-1(Lip-1)是一种强有效的细胞自氧化抑制剂,其通过直接抑制自由基链增殖反应发挥效用。已有研究发现,Lip-1可减轻急性辐射所致小鼠肺损伤,抑制香烟烟雾提取物引起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死亡等。Lip-1是否可以缓解IPF目前尚无相关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Lip-1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及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是否具有缓解作用,并阐明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给予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气道注射BLM构建肺纤维化模型。全部小鼠随机被分为4组:Con组(对照组),BLM组(博来霉素:3.5mg/kg处理组),Lip-1 组(Lip-1:10mg/kg 处理组),BLM+Lip-1 组(博来霉素+Lip-1 处理组)。建模21天,称量小鼠体重及肺重,计算肺重/体重比;收获小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促炎因子水平;收获小鼠肺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马松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结构改变、胶原产生及分布情况;通过Tunel染色,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程度;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评估肺泡上皮细胞分布范围;借助透射电镜观察肺细胞超微形态;提取小鼠肺组织蛋白,评估氧化还原相关指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酶活性;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氧化应激相关通路(ROS/p53)。2.给予不同浓度的 BLM(0、10、40、80、160、320、640、80()ug/ml)刺激肺泡上皮细胞(A549细胞),采用MTT检测法评估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活力变化情况;给予不同刺激时间长,筛选BLM诱导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的适宜时间。3.体外构建BLM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模型,将A549细胞分为4组:Con组(对照组),BLM组(BLM:40ug/ml处理组),Lip-1组(Lip-1:2UM处理组),BLM+Lip-1 组(Lip-1:2UM 预给药 30min,BLM:40ug/ml 处理组)。采用 MTT法检测A549细胞的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法检测细胞毒性物质的释放;通过细胞荧光染色,评估ROS的产生情况;裂解细胞蛋白,检测氧化还原相关指标(MDA、GSH、CAT、T-SOD)的变化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ROS/p53相关靶点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BAX)、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muscleactin,α-SMA)及 p21 表达水平,探讨Lip-1的肺泡上皮细胞保护机制。研究结果:体内实验部分1.构建小鼠肺纤维化模型,HE染色发现BLM可诱导小鼠肺组织炎症浸润、肺泡结构破坏,Lip-1干预可减轻BLM诱导的小鼠肺组织损伤。2.Lip-1干预还可减轻BLM诱导的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白介素 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 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释放(p<0.05)。3.马松染色、天狼星染色及羟脯氨酸检测(hydroxyproline,HYP)检测发现Lip-1干预可减轻BLM诱导的小鼠肺组织胶原分泌。4.氧化应激相关检测发现,在BLM刺激下小鼠肺组织氧化产物ROS、MDA水平升高,抗还原相关介质GSH、CAT、T-SOD的酶活性降低,Lip-1干预可重塑小鼠肺组织氧化还原的平衡。5.Lip-1干预可缓解BLM诱导的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肺泡上皮细胞减少以及线粒体破坏。6.BLM可激活小鼠肺组织氧化还原相关通路ROS/p53,Lip-1干预可降低上述通路激活水平,减轻肺纤维化。体外实验部分1.BLM可引起A549细胞生存力减低,且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发挥作用,浓度越高细胞生存力越低。2.BLM可诱导A549细胞发生上皮样向间质样细胞的改变,且以时间依赖的方式发挥作用,刺激24h细胞形态改变明显。3.Lip-1可改善BLM引起的A549细胞活力减低,并减少LDH的产生。4.Lip-1可减轻BLM造成的A549细胞氧化损伤,降低ROS及MDA的产生。5.Lip-1可缓解BLM对A549细胞还原能力的破坏,提升GSH水平,但对CAT及T-SOD的酶活力影响不大。6.BLM可激活A549细胞氧化还原相关通路ROS/p53,Lip-1干预可减弱ROS/p53下游BAX(凋亡相关)及α-SMA(纤维化相关)的表达,但不影响p21(衰老相关)的表达。研究结论:1.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中,肺组织炎症浸润广泛、氧化还原紊乱、胶原分泌增加、细胞凋亡增加、肺泡上皮细胞破坏并减少。2.Lip-1可以改善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进程中炎症反应,重塑氧化还原平衡,抑制胶原分泌,保护肺泡上皮细胞及线粒体,减轻肺纤维化程度。3.Lip-1可以减弱BLM诱导的A549细胞破坏,减轻氧化损伤,提高抗氧化能力。4.Lip-1缓解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及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对氧化还原相关通路ROS/p53的调控有关。

文韵玲[5](2021)在《PCM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检测中心粒旁物质1(Pericentriolar material 1,PCM1)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粘膜中的水平,在临床层面初步探索PCM1与UC的相关性。在细胞层面,探索PCM1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在临床样本中,验证上述机制涉及的通路因子与UC的相关性。旨在阐明PCM1在UC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找UC治疗的新靶点奠定基础。[方 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临床层面):1.选取健康对照者30例,UC患者98例,其中轻度UC患者32例、中度UC患者34例、重度UC患者32例,收集其肠粘膜。通过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PCM1在肠粘膜中的表达和定位,初步探索PCM1与UC的相关性。2.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轻度、中度及重度UC患者各10例,收集其肠粘膜。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CM1在肠粘膜中的转录及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PCM1与UC的相关性。第二部分(细胞层面):1.研究PCM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1.1采用梯度浓度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分别构建THP-1细胞和Caco-2细胞的炎症模型,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PCM1蛋白水平,探索PCM1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1.2构建稳定表达或干扰PCM1基因的THP-1细胞株和Caco-2细胞株;1.3分别在THP-1细胞和Caco-2细胞中,干扰和过表达PCM1水平,采用LPS刺激细胞模拟炎症环境,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及IL-18)和抗炎因子(TGF-β和IL-4)的含量,明确PCM1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2.研究PCM1调控炎症的免疫通路基于上一步研究结果提供的线索,进行PCM1在免疫调控中的机制研究。2.1干扰和过表达THP-1细胞中的PCM1水平,LPS+ATP处理细胞,Western blotting 检测 PCM1 对 NLRP3 炎症小体(NLRP3、ASC 及 caspase-1)的影响。2.2干扰和过表达THP-1细胞中的PCM1水平,LPS+ATP构建细胞焦亡模型,Western blotting检测焦亡介导蛋白gasdermin D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焦亡相关因子(IL-1β和IL-18)的含量,明确PCM1对细胞焦亡的作用。2.3干扰和过表达THP-1细胞中的PCM1水平,LPS+ATP构建细胞焦亡模型,运用三种技术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验证PCM1对焦亡的影响:(1)TUNEL染色实验检测PCM1对细胞DNA损伤的影响;(2)PI染色实验检测PCM1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3)LDH释放实验检测PCM1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第三部分(临床层面):1.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健康对照者和不同疾病严重程度UC患者肠粘膜组织的超微结构和细胞焦亡水平。2.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轻度、中度及重度UC患者各10例,收集其肠粘膜,制作蜡块、切片。采用TUNEL染色检测肠粘膜中细胞DNA损伤情况;利用 IHC 检测 PCM1 激活的 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IL18 通路蛋白在肠粘膜中的表达和定位。3.选取健康对照者8例,UC患者16例,收集其肠粘膜,提取总RNA和总蛋白,通过 qRT-PCR 和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PCM1 激活的 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IL18通路因子在肠粘膜中的转录及表达水平。[结 果]第一部分(临床层面):1.IHC染色显示PCM1表达于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的细胞质中,在肠粘膜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强表达。PCM1阳性细胞比例在健康对照组和轻、中、重度 UC 组中分别为(0.12±0.17)、(1.31±1.59)、(0.97±1.54)、(0.27±0.38),PCM1的表达具有差异性,F(P)=7.711(<0.0001)。组间比较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UC患者肠粘膜内PCM1水平显着升高(P均<0.05),重度UC组PCM1水平低于轻度UC组(P<0.01)。2.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UC患者肠粘膜组织内PCM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进一步分析PCM1与UC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发现PCM1在轻、中度UC患者中含量最高,在重度UC患者中呈现下降趋势。上述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二部分(细胞层面):1.在THP-1细胞和Caco-2细胞中,PCM1表达水平随LPS浓度升高而增加,达到峰值后降低。2.成功构建稳定表达或干扰PCM1基因的THP-1细胞株和Caco-2细胞株。3.在LPS诱导的THP-1和Caco-2细胞炎症模型中,PCM1促进促炎因子(TNF-α、IL-1β及IL-18)分泌,抑制抗炎因子(TGF-β、IL-4)分泌,且该趋势在THP-1细胞中更为显着。提示PCM1可促进炎症反应。4.在LPS+ATP诱导的THP-1细胞中,干扰PCM1可降低NLRP3、caspase-1及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水平;反之,过表达PCM 1可升高NLRP3、caspase-1及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水平。提示PCM1可促进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5.在LPS+ATP建立的THP-1细胞焦亡模型中,干扰PCM1可降低gasdermin D、gasdermin D-N的表达水平,抑制IL-1β、IL-18的释放;反之,过表达PCM1可升高gasdermin D、gasdermin D-N的表达水平,促进IL-1β、IL-18的释放。提示PCM1可触发gasdermin D介导的细胞焦亡。6.TUNEL染色显示,在LPS+ATP建立的THP-1细胞焦亡模型中,加入LPS+ATP后,TUNEL阳性细胞比例增加(P<0.001)。干扰PCM1组(shPCM1+LPS+ATP)的TUNEL阳性细胞比例较干扰对照组(shCtrl+LPS+ATP)降低(P<0.01);反之,过表达PCM1组(mPCM1+LPS+ATP)的TUNEL阳性细胞比例较过表达对照组(mCtrl+LPS+ATP)升高(P<0.001)。加入焦亡抑制剂NSA后,可降低TUNEL阳性细胞比例(mPCM1+LPS+ATP+NSA vs mPCM1+LPS+ATP,P<0.001)。提示PCM1可加重细胞DNA损伤,加重细胞焦亡。7.PI染色显示,在LPS+ATP建立的THP-1细胞焦亡模型中,加入LPS+ATP后,PI阳性细胞比例增加(P<0.05)。干扰PCM1组(shPCM1+LPS+ATP)的PI阳性细胞百分比较干扰对照组(shCtrl+LPS+ATP)降低(P<0.001);反之,过表达PCM1组(mPCM1+LPS+ATP)的PI阳性细胞比例较过表达对照组(mCtrl+LPS+ATP)升高(P<0.05)。加入焦亡抑制剂NSA后,可降低PI阳性细胞比例(mPCM1+LPS+ATP+NSA vs mPCM1+LPS+ATP,P<0.001)。提示PCM1可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加重细胞焦亡。8.LDH释放实验显示,在LPS+ATP建立的THP-1细胞焦亡模型中,加入LPS+ATP后,LDH释放量显着增加(P<0.001)。干扰PCM1组(shPCM1+LPS+ATP)的LDH释放量较干扰对照组(shCtrl+LPS+ATP)降低(P<0.001)。加入焦亡抑制剂NSA后,可降低LDH释放量(mPCM1+LPS+ATP+NSA vsmPCM1+LPS+ATP,P<0.001)。提示降低PCM1可减小细胞膜的通透性,减轻细胞焦亡。第三部分(临床层面):1.透射电镜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UC患者肠粘膜内的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均发生了焦亡形态学改变。同时,随着UC疾病严重程度加重,肠屏障结构损伤加重,细胞焦亡水平升高。2.TUNEL染色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轻度、中度及重度UC患者肠粘膜中TUNEL阳性细胞比例均增加(P均<0.05)。其中,重度UC患者肠粘膜中的TUNEL阳性细胞比例高于轻度UC患者(P<0.05)。提示UC患者肠粘膜发生了 DNA损伤和细胞焦亡,且重度UC患者的焦亡水平最高。3.IHC 结果显示 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及 IL-18 表达于肠粘膜腺体和炎症细胞中,其中,caspase-1、gasderminD、IL-1β及IL-18在隐窝脓肿中强表达,caspase-1和IL-1β在肠粘膜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强表达。统计IHC阳性细胞比例,相较健康对照者,NLRP3、caspase-1、gasderminD、IL-1β及IL-18在UC患者肠粘膜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4.qRT-PCR检测显示,相较健康对照者,UC患者肠粘膜中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及IL-18的转录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相较健康对照者,UC患者肠粘膜中NLRP3、cleaved caspase-1、gasdermin D-N、IL-1β及 IL-18 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1.UC患者肠粘膜组织中PCM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其主要表达于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中,在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呈现强表达,提示PCM1可能参与了 UC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控。2.在THP-1、Caco-2细胞中,PCM1的表达水平与LPS具有一定浓度依赖性。在LPS诱导的THP-1和Caco-2细胞炎症模型中,PCM1促进促炎因子分泌,抑制抗炎因子分泌,提示PCM1可促进炎症反应。在LPS+ATP诱导的THP-1细胞焦亡模型中,PCM1 通过激活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IL18 免疫通路,促进焦亡发生。3.UC患者肠粘膜组织发生了细胞焦亡和细胞DNA损伤,PCM1激活的NLRP3/caspase-1/gasdermin D/IL-1β、IL18通路因子在UC患者肠粘膜中高水平表达。总结论:PCM1异常表达可激活NLRP3炎症小体,触发gasdermin D介导的细胞焦亡,引发促炎因子IL-1β和IL-18的释放,促进UC的炎症发生。

于天宇[6](2021)在《糖尿病肾病肾脏病理改变与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全球约10%的医药卫生方面的支出用于负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作为DM的一种严重和危险的微血管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病因。在我国,DN患者数量迅猛增加,已成为肾病科常见住院病因,同时也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替代治疗的第二大病因。目前常规治疗为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 ARB),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过度激活,来延缓DN的进展。这其中包括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及Mas受体(MasR)是最为普遍且公认的三个受体,还有近几年逐渐被人们关注的MrgD受体,其作为RAS系统的新成员,在DN中的表达和对预后的影响目前我们知之甚少。此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cotransporter 2,SGLT2)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物,也是目前研究热点。它可以通过抑制上述转运体,抑制尿液中大部分葡萄糖和钠的重新吸收,从而起到控制高血糖的目的。而这一过程是否会对DN患者的肾脏局部RAS系统有所影响?这些都是目前临床中亟待回答的问题。目的:(1)探讨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membrane,GBM)增厚与DN的关系。(2)探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4期DN病理改变、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与预后关系。(3)SGLT2抑制剂对肾脏局部AT1R、AT2R、MasR和MrgD受体表达的影响,以及对肾脏纤维化的影响和机制的初步探索。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治疗且经肾活检穿刺的患者,结合临床病史和病理诊断分为四组:对照组、高血压组、糖尿病组、DN组,通过电子显微镜测量各组的GBM厚度。同时对61例单纯DN患者的GBM厚度与肾脏病理、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2)选取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单纯DN的患者,入院后检测肾功能 15 mL/(min·1.73m2)<eGFR<30mL/(min·1.73m2),共 46例。收集临床及病理数据,用药治疗史等,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T1R、AT2R、MasR和MrgD表达情况,并比较其在肾功能进展组与稳定组中表达的差异。(3)利用自发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确定DN模型成立的周龄,并将db/db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n=15)和达格列净组(n=15),与m/m正常对照组(n=15)分为3组。在12周龄、16周龄、20周龄时分别取材5只,收集血、尿样本进行检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石蜡肾组织中RAS系统受体:AT1R、AT2R、MasR 和 MrgD 的表达,同时检测 fibronectin、laminin、Collagen Ⅳ 和 α-SMA 的表达。结果:(1)122例患者中,对照组23例,高血压组18例,糖尿病组20例,单纯DN组61例,GBM平均厚度在基线时分别为367.9±46.2nm,458.1±82.1nm,427.7±50.2nm,684.5±158.1nm。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中分别有8例和7例GBM厚度超出正常范围。61例单纯DN患者中,肾小球病理分型Ⅲ+Ⅳ型组患者的GBM厚度大于Ⅰ+Ⅱa型组患者的GBM厚度,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整体中位随访期为16.7个月(5-43个月)。尿蛋白定量、糖尿病病程等临床参数与GBM厚度无相关性和统计学意义。(2)稳定组17例,进展组29例。其中使用ARB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5.3个月,不使用ARB组则为12.7个月。整体肾脏中位生存期为17.3个月,29例发生主要终点事件。CKD4期DN患者的肾小球、肾小管和肾血管中AT1R、AT2R、MasR和MrgD受体的表达水平在稳定组和进展组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db/db模型组小鼠12周龄时,出现高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增加、GBM增厚表现,证实糖尿病肾损伤出现,DN模型成立。SGLT2抑制剂干预12周(20周龄)后,不仅可以降糖、降低血压和尿微量白蛋白,还可降低肾脏组织中AT1R的表达,刺激MasR表达增加,使肾小球laminin和collagen Ⅳ等细胞外基质的表达的下降。结论:(1)电镜下DN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GBM)表现增厚,而部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GBM也出现不同程增厚。故单一 GBM增厚并非DN早期特异的病理表现。高血压和糖尿病也可导致GBM增厚。DN患者肾小球基底膜厚度与肾脏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糖尿病肾病CKD4期患者中,有63.0%的人群在中位生存时间17.3个月内发展成ESRD或死亡,不同肾活检病理分型的患者进入ESRD的时间无明显差别。使用ARB药物,大黄或目标血压<130/80mmHg、以及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等,均不能有效的延缓糖尿病肾病CKD4期向终末期肾脏病的进展,肾活检病理分型与治疗疗效已无密切关联。对于糖尿病肾病CKD4期的患者,治疗的重点在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3)db/db小鼠在12周龄出现DN早期病理改变。SGLT2抑制剂治疗db/db小鼠12周后,能有效降低血糖、收缩压和尿微量白蛋白,减少肾小球laminin和collagen Ⅳ等细胞外基质产生,有效地延缓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系膜病变的进展。同时降低了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小动脉AT1R表达、上调了 MasR表达。

赵磊[7](2021)在《干眼的中医证型及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德国K5M眼表分析仪用于干眼泪膜分度诊断的诊断价值,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干眼临床常见中医证型与K5M眼表检查结果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总结干眼临床常见中医证型的眼表检查及危险因素的规律性。总结左韬教授运用杞参方论治“气阴两虚证”干眼的经验。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思路,探究杞参方治疗干眼的分子网络调控机制,筛选出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主要成分、作用靶点、生物过程、信号通路等。基于中药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的主要信号通路,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杞参方对高渗诱导的干眼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1.收集门诊干眼患者35例,再随机抽取35例非干眼者,通过K5M眼表分析仪采集即时眼表参数,包括NI BUT f、NI BUT av、TMH,进行K5M眼表分析仪与常规眼表检查对干眼泪膜相关指标分度的诊断效能试验。2.收集门诊干眼患者160例,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危险因素情况、OSDI评分;判定中医证型,使用K5M眼表分析仪采集TMH、NIBUT f、NIBUT av、睑板腺缺失情况评分、睑板腺堵塞情况、眼红指数、脂质情况,进行干眼临床常见中医证型与K5M眼表检查结果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3.(1)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杞参方中14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2)应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杞参方入血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3)通过Gene Cards、Dis Ge Net、Human Phenotype Ontology、OMIM四大疾病数据库检索当前已知的与干眼发病明确相关的靶点。(4)通过bioinformatics在线工具筛选杞参方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与干眼差异基因的交集基因及对应的药物有效成分;并运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基因进行PPI网络构建,运用Cytoscape3.8.0筛选核心网络。(5)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杞参方作用于干眼的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4.取60只SPF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BC组),模型组(HO组),西药组(HO+SH组),杞参方颗粒高、中、低剂量组(HO+HD组、HO+MD组、HO+LD组),每组10只。除BC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使用高渗盐水建立干眼小鼠模型。14d后进行模型评价,剔除不符合成模标准的小鼠。HO组继续点眼,方法同前,维持干眼状态;HO+SH组给予高渗盐水联合0.3%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HO+HD组、HO+MD组、HO+LD组分别给予高渗盐水点眼联合杞参方高、中、低剂量灌胃,每日一次。所有干预因素均连续施加14d。末次干预后2h,测定SⅠT、BUT及FL。进HE染色观察角膜层间结构;透射电镜观察角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角膜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泪液炎性因子IL—lβ、IL-6、IL-8、TNF-α的表达情况;IHC法检测小鼠角膜组织中凋亡因子caspase-1、caspase-3及AQP5、JNK、p-JNK、p38MAPK、p-p38MAPK、ERK、p-ERK的表达;WB法检测角膜组织中AQP5、JNK、p-JNK、p38MAPK、p-p38MAPK、ERK、p-ERK蛋白表达水平。5.通过500m Osm/L浓度渗透压作用于HCECs制造干眼细胞模型,将空白血清、玻璃酸钠滴眼液、杞参方颗粒高、中、低剂量的含药血清作用于已造模的干眼HCECs,CCK-8法检测不同药物刺激对HCECs存活率的影响;ELISA法检测细胞外液炎性因子IL—lβ、IL-6、IL-8、TNF-α的表达情况;ICC法检测凋亡因子caspase 1、caspase 3及AQP5的表达变化;WB检测HCECs的AQP5、JNK、p-JNK、p38MAPK、p-p38MAPK、ERK、p-ERK表达情况。结果:1.K5M眼表分析仪对干眼组与非干眼组组间NIBUT f、NIBUT av、TM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BUT f与BUT、NIBUT av与BUT、TMH与SⅠT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5、0.809、0.711,且在置信度(双测)为0.01时,相关性是显着的。K5M眼表分析仪的NIBUT f与常规检查诊断BUT的符合率为76.8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标准误为0.036,P<0.01,95%置信区间为(0.767,0.908);NIBUT av与BUT的符合率为76.09%,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标准误为0.027,P<0.01,95%置信区间为(0.851,0.955);TMH与SⅠT的符合率为92.75%,ROC曲线下面积为0.712,标准误为0.043,P<0.01,95%置信区间为(0.628,0.796)。2.(1)不同中医证型干眼患者的生物学指标分布比较:证型人数占比由高到低为:气阴两虚证>肺阴不足证>肝经郁热证>邪热留恋证。不同证型组间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证型组间年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肺阴不足证的患者合并其他部位干燥、眼睛环境敏感、免疫系统疾病史的风险因素占比高于其他证型。肝经郁热证的患者睡眠不佳、眼药水滥用、长期用药史的风险因素占比高于其他证型。气阴两虚证的每日平均视屏终端使用时间超过5小时、糖尿病病史、角膜屈光手术史或白内障手术史的风险因素占比高于其他证型。邪热留恋证的配戴隐形眼镜、过敏性眼病史的风险因素占比高于其他证型。(3)不同中医证型与OSDI评分、NIBUT f、NIBUT av、TMH、睑板腺缺失、睑板腺开口堵塞情况、眼红指数、脂质情况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筛选出杞参方活性成分127个,中药-活性成分关系217个,共得到335个作用靶点,1292种成分-靶点关系。其中作用靶点最多的3个成分依次为槲皮素、鲁期可皂甙元、山柰酚,效应靶点分别为254、84、65个。四大疾病数据库检索当前已知的与干眼发病明确相关的靶点共计3549个。取交集后得到杞参方治疗干眼的211个靶点基因;采用网络拓扑参数进行核心网络筛选,获得AKT1、IL6、VEGFA、TP53、TNF、CASP3等15个关键靶点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包括了血液循环、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活性氧代谢过程、MAPK级联通路的正调节、细胞增殖负调控、凋亡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KEGG信号通路富集后,与干眼相关的主要包括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凋亡、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等。4.给药干预后,所有组间小鼠干眼评价指标SⅠT、BUT、FL进行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BC组角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上皮完整连续。基底层细胞排列紧密,分布整齐;HO组及各治疗组角膜上皮均存在不同程度表层细胞丝状分离,角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伴有表层上皮细胞损伤、脱落,角膜表面欠光滑,角膜基质细胞排列无序,胞核固缩。其中HO+HD组要好于HO+MD组,其次依次为HO+SH组、HO+LD组、HO组。电镜:BC组角膜上皮细胞向外伸出丰富的微绒毛,呈指状突起,排列整齐规则;HO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可见明显减少,微绒毛形态也与BC组有很大差别,偶见指状突起,大部分微绒毛变短,可见脱落,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杞参方各治疗组微绒毛数量多于HO组,形态较HO组排列规则、整齐;HO+SH组微绒毛数量略多于HO组,形态较HO组排列规则、整齐,但整体差于杞参方各治疗组。角膜细胞凋亡结果显示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ELISA法检测泪液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的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IHC检测小鼠角膜组织中凋亡因子caspase-1、caspase-3和AQP5、JNK、p-JNK、p38MAPK、p-p38MAPK、ERK、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JNK、p38、ERK蛋白表达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法检测角膜组织中;WB法检测角膜组织中AQP 5、p-JNK、p-p38MAPK、p-ERK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JNK、p38MAPK、ERK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CCK-8法检测不同药物对HCECs存活率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ELISA法检测细胞外液炎症因子IL-1β、IL-6、IL-8、TNF-α的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ICC检测不同给药后的HCECs的凋亡因子caspase-1、caspase-3及AQP5的表达的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WB法检测不同干预后的HCECs的AQP 5、p-JNK、p-p38MAPK、p-ERK蛋白表达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JNK、p38MAPK、ERK所有组间one-way ANO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K5M眼表分析仪用于干眼的单一泪膜指标分度诊断时,能够为临床应用于分度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准确可靠的价值。2.干眼患者的风险因素情况、OSDI评分及K5M眼表分析仪检查结果情况能够为干眼的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一定的辅助参考依据。3.杞参方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改善血液循环及氧代谢,抑制细胞凋亡等多途径共同发挥治疗干眼的调控作用,其中以调控MAPK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途径最为明显。4.杞参方可有效改善高渗诱导小鼠干眼模型的SⅠT、BUT、FL、角膜上皮形态及角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形态,降低泪液炎症因子IL-1、IL-6、IL-8、TNF-α,减少角膜组织JNK、p38MAPK、ERK的磷酸化和凋亡因子caspase-1、caspase-3及AQP5的蛋白表达,最终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减轻角膜上皮细胞损伤。5.杞参方可有效提高500 m Osm高渗诱导HCECs干眼模型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外液炎症因子IL-1、IL-6、IL-8、TNF-α,减少HCECs的JNK、p38MAPK、ERK的磷酸化和凋亡因子caspase-1、caspase-3及AQP5的蛋白表达,最终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

杨杰顺,叶云[8](2017)在《TO型生物制片透明剂在石蜡组织块脱蜡转透射电镜标本制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利用TO型生物制片透明剂替代二甲苯在石蜡组织块脱蜡转透射电镜标本制备的可行性。方法将石蜡组织块分为常规脱蜡组和快速脱蜡组,采用TO型生物制片透明剂代替二甲苯进行脱蜡后作透射电镜标本制备和观察,并与采用二甲苯按照常规脱蜡步骤进行脱蜡后作透射电镜标本制备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O型生物制片透明剂常规脱蜡步骤与二甲苯常规脱蜡后转透射电镜标本的切片与观察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型生物制片透明剂可用于石蜡组织块转透射电镜标本制备时脱蜡,以减少二甲苯对环境和实验者的危害,但其难度略大,标本观察效果略差。

李锋[9](2004)在《骨外尤因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与分子诊断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研究骨外尤文氏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骨外ES/pPNET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探讨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1;22)及其融合基因EWS-FLI1/ERG等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 法:采用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对55例骨外ES/pPNETs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运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0例骨外ES/pPNETs和70例对照肿瘤组常规石蜡包埋组织中EWS-FLI1/ERG和其它软组织肉瘤特异性易位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应用显色原位杂交(CISH)技术对15例骨外ES/pPNETs和4例对照肿瘤组织中22号染色体EWS基因易位进行了检测并与EWS-FLI1/ERG融合基因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 果:55例骨外ES/pPNETs年龄17月~59岁(平均21.9岁);男性28例,女性22例;肿瘤发生最常见部位是四肢(52.7%,29/55)、胸肺区(14.5%,8/55)和躯干部(9.1%,5/55),另外头颈部4例(7.3%),腹膜后、盆腔各2例,腹股沟和睾丸各1例。肿瘤多呈结节或分叶状,本组获得资料的25例中,肿瘤最大直径 2.0~20.0cm (平均7.0cm)。组织学上,骨外ES/pPNETs由未分化或分化差的小圆细胞主要呈弥漫性(65.5%)、小叶状或片巢状排列(47.3%)排列,也可呈腺泡状(32.7%)、器官样(10.9%)、乳头状(16.4%)等结构,约80%的病例中存在二种以上上述排列结构。细胞学上,瘤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浆少或透明、空泡状,核染色质粗颗粒或细粉尘状,本组21例(38.2%)瘤细胞胞浆呈不规则空泡状或透明,22例(40.0%)瘤细胞呈PAS阳性。Homer-Wright菊形团仅见于19例(44.2%)的pPNET,而9例(16.4%)中可见Flevner-wintersteiner菊形团;69.1%的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本组43例pPNET、7例骨外尤因肉瘤和5例Askin瘤之间无形态学上明确界限。免疫组化染色CD99呈弥漫的细胞膜强阳性,阳性率为85.5%, NSE、Vim、S-100和Syn的阳性率分别为80.0%、63.6%、4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编号:39860073)资助<WP=5>21.3%,弥漫或局灶性表达,本组56.4%(30/55)的病例表达2种以上神经标记;CK呈局灶弱阳性表达 (16.7%)。36例骨外ES/pPNETs中FLI1阳性率为77.8%(28/36),69例对照组肿瘤FLI1阳性率为33.3%(23/69),包括横纹肌肉瘤(10/20)、神经母细胞瘤(2/5)、滑膜肉瘤(4/20)、恶性淋巴瘤(1/5)、粘液性脂肪肉瘤、粒细胞肉瘤、间叶性软骨肉瘤、未分化肉瘤和平滑肌肉瘤均可呈FLI1阳性表达。 4例骨外ES/pPNETs的超微结构主要表现细胞器少或缺乏,糖原较丰富,偶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和细胞间连接样结构。本组30例石蜡包埋骨外ES/pPNETs组织中25例成功提取RNA,其中20例肿瘤(80.0%)中检测到融合基因EWS-FLI1/ERG mRNA表达,而其它融合基因均为阴性。对照组20例横纹肌肉瘤中6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4例表达PAX3/PAX7-FKHR mRNA,其余14例胚胎型和多形性横纹肌肉瘤为阴性;16例滑膜肉瘤组织中SSX-SYT mRNA表达阳性率为87.5%(14/16);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中5例(62.5%)检测出COL1A1-PDGFB mRNA表达;4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均为ASPL-TFE3融合基因mRNA阳性表达。运用CISH技术在66.7%的(10/15)的10例骨外ES/pPNETs中检测到EWS基因易位阳性信号,结果与本组病例中特异性易位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相一致。而对照组均为阴性。结 论:1、骨外ES/pPNETs好发于儿童、青少年,最常见于四肢、躯干部等部位;组织形态属未分化或分化差的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主要呈弥漫性、小叶或片巢状排列,也可形成腺泡状、器官样等特殊结构;瘤细胞大小可有差异,浆少或透明空泡状,核染色质粗或细粉尘状,可有或无H-W菊形团或F-W菊形团。pPNET、骨外尤因肉瘤和Askin瘤三者在病理形态、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等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叠表现。 2、骨外ES/pPNETs的免疫诊断应联合CD99/FLI1、vim、NSE和其它神经标记如S-100、Syn、CgA等标记物。FLI1蛋白可能具有与CD99相同的诊断价值。 3、EWS-FLI1/-ERG等和其他特异性易位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是骨外ES/pPNETs家族肿瘤与其它小圆细胞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分子指标。4、一步法RT-PCR是一种适用于检测常规石蜡包埋软组织肉瘤组织中特异性融合基因表达的有效方法。CISH技术是一种在常规石蜡切片上检测染色体易位的新方法。

刘育艳,张彰[10](2000)在《用石蜡包埋组织制做超薄切片在病理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用石蜡包埋组织块精选典型病变部位 ,通过脱蜡脱水包埋改制成超薄切片 ,电镜观察组织细胞超微结构清晰可辨 ,为临床病理鉴别诊断及回顾性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方法操作简捷 ,效果好 ,值得推广

二、用石蜡包埋组织制做超薄切片在病理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石蜡包埋组织制做超薄切片在病理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精度高内涵小鼠全脑图谱构建及其在阿尔兹海默症小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全脑尺度成像和标记技术的发展
    1.2 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用于全脑高分辨成像
    1.3 AD相关的脑血管研究
        1.3.1 AD相关脑血流变化
        1.3.2 AD相关脑血管结构性变化
        1.3.2.1 脑血管细胞病理变化
        1.3.2.2 脑血管基底膜病理变化
        1.3.3 全脑血管成像技术简述
        1.3.3.1 脑血流变化的检测
        1.3.3.2 全脑尺度血管构筑成像
    1.4 淀粉样斑块及其周围多种结构的研究
        1.4.1 Aβ斑块成像方法研究
        1.4.2 Aβ斑块形态特征及分布
        1.4.3 Aβ斑块对神经结构的影响
    1.5 本文立题依据
    1.6 本文研究内容
        1.6.1 MOST技术应用平台与高通量图像数据分析流程搭建
        1.6.2 获取高分辨全脑血管图谱跨尺度研究AD病理中脑血管的变化
        1.6.3 全脑尺度多种结构信息的同步可视化
        1.6.4 其他工作
第2章 MOST技术应用拓展与高通量数据分析流程搭建
    2.1 实验动物
    2.2 材料与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Nissl染色小鼠全脑样本制备方法
        2.3.2 小鼠全脑样本数据采集
        2.3.3 图像预处理与优化
        2.3.4 海马结构的手动分割
        2.3.5 血管网络的可视化
        2.3.6 血管网络的定量分析
        2.3.7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MOST系统整体工作流程
        2.4.2 MOST图像预处理与优化处理
        2.4.3 冠状面厚切片的直接体绘制与MIP渲染
        2.4.4 海马结构手动分割及信息提取
        2.4.5 海马内血管分布模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D模型小鼠全脑血管构筑研究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WT与APP/PS1小鼠海马血管网络的系列可视化与比较分析流程
        3.2.2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APP/PS1小鼠海马血管系统异常
        3.3.2 APP/PS1小鼠海马血管灌注面积降低
        3.3.3 APP/PS1小鼠虚拟血管内窥影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脑Aβ斑块及其周围多结构同步可视化
    4.1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5×FAD小鼠全脑Nissl染色样本的制备与采集
        4.2.2 荧光标记方法验证全脑Nissl染色方法显示Aβ斑块的正确性
        4.2.3 石蜡切片常规Nissl染色
        4.2.4 全脑多种结构信息的同步可视化
        4.2.5 5×FAD小鼠灌胃给药实验及后续图像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MOST结合小鼠全脑Nissl染色获得多结构信号的同步显示
        4.3.2 不同灰度分布的多结构信号的同步可视化方法
        4.3.3 Aβ斑块分布的全脑可视化
        4.3.4 全脑Aβ斑块及其周围胞体、神经束、血管的同步可视化
        4.3.5 皮层和海马局部区域Aβ斑块、胞体及血管的空间分布关联性
        4.3.6 Aβ斑块周围神经树突的结构异常
        4.3.7 Aβ斑块相关的血管损伤
        4.3.8 全脑多种结构同步可视化评价可替宁对AD小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内容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意义
    5.4 展望
第6章 其他工作:MOST/FMOST技术应用于肺脏研究
    6.1 材料与试剂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小鼠全肺Nissl染色样本的制备与采集
        6.2.2 小鼠全肺荧光样本的制备与采集
        6.2.3 全肺数据集的处理与可视化
    6.3 实验结果
        6.3.1 MOST结合全肺Nissl染色实现小鼠全肺气道和血管系统的高精度重建
        6.3.2 小鼠气道和血管系统的三维形态特征分析
        6.3.3 全肺尺度可吸入制剂颗粒分布的高精度分析
        6.3.4 局部区域呼吸道内表面聚集的可吸入颗粒分析
    6.4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或授权专利
致谢
附录Ⅰ 英文缩写词表

(2)探讨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资料的收集
        1.1.1 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抗PLA2R抗体阳性IMN患者资料的收集
        1.1.2 保守支持治疗的IMN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
    1.2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标本的收集、检测方法及操作步骤
    2.1 血液标本采集流程及检测
    2.2 血清抗PLA2R抗体血液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2.3 尿液标本的收集
    2.4 肾脏活检组织标本的采集
        2.4.1 肾组织光学显微镜标本的制作流程
        2.4.2 肾组织染色
        2.4.3 用于电子显微镜检查的肾组织标本制作
        2.4.4 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流程
        2.4.5 肾组织PLA2R抗原沉积的检测
3 结果
    3.1 本课题收集IMN患者基本情况
        3.1.1 IMN患者病理分期及抗PLA2R抗体分布概况
        3.1.2 抗PLA2R阳性组患者临床特征
        3.1.3 抗PLA2R抗体阴性组患者临床特征
        3.1.4 抗PLA2R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的一般情况及基线指标比较
        3.1.5 不同抗PLA2R抗体滴度水平IMN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各项基线指标比较
        3.1.6 临床表现为NS和非NS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比较
    3.2 抗PLA2R抗体与免疫抑制剂治疗IMN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3.2.1 低滴度抗体组与高滴度抗体组一般情况及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
        3.2.2 不同抗体滴度水平的疗效及预后、抗体阴转率
        3.2.3 免疫缓解与临床缓解的关系
        3.2.4 缓解组与非缓解组的抗PLA2R抗体比较
    3.3 抗PLA2R抗体与膜性肾病自发缓解的相关性研究
        3.3.1 仅接受保守支持治疗IMN患者中抗体阴性组与抗体阳性组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
        3.3.2 自发缓解组与非自发缓解组基线尿蛋白及抗PLA2R抗体比较
4 讨论
    4.1 特发性膜性肾病研究概况
    4.2 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PLA2R
    4.3 血清抗PLA2R抗体的在IMN中的诊断价值
    4.4 抗PLA2R抗体与发病年龄
    4.5 抗PLA2R抗体与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肌酐等基线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4.6 抗PLA2R抗体与肾脏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相关性
    4.7 基线抗PLA2R抗体与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
    4.8 血清抗体水平与IMN疾病活动的关系
    4.9 血清抗PLA2R抗体与IMN自发缓解的相关性
    4.10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4.11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综述一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危险因素
        3. 肺癌筛查
        4. 诊断和分期
        5. 治疗方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丹参抗肿瘤研究进展
        1. 丹参抗肿瘤作用的本草考证
        2. 丹参的活性成分
        3. 丹参抗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
        4. 丹参抗肿瘤的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代谢重编程与肿瘤的关系
        1. 代谢重编程的内容
        2. 代谢重编程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3. 代谢重编程过程中大分子的生物合成
        4. 代谢重编程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5. 代谢重编程与肿瘤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采用网络药理学概述丹参主要成分对NSCLC的作用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丹参化学成分检索和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节 丹参酮ⅡA药物-靶点和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靶点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三节 丹参酮ⅡA -NSCLC-核心靶点网络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四节 核心靶点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细胞实验
    前言
    实验一 TanⅡA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Tan ⅡA对A549细胞葡萄糖摄入量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三 Tan ⅡA对A549细胞ATP产量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四: 丹参酮ⅡA对A549细胞乳酸产量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五 Tan ⅡA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六 Tan ⅡA对A549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七 Tan ⅡA对A549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八 Tan ⅡA对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九 Tan ⅡA对A549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十 Tan ⅡA对A549细胞有氧糖酵解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十一 Tan ⅡA对A549细胞有氧糖酵解相关分子机制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十二 Tan ⅡA对A549细胞VEGF-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小结
第四章 动物实验
    实验一 裸鼠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Tan ⅡA对荷瘤裸鼠体重和肿瘤大小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分组和给药
        3. 取材与固定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6. 小结
    实验三 通过HE染色观察TanⅡA对荷瘤裸鼠肺脏组织和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1. 组织切片
        2. HE染色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免疫组化检测Tan ⅡA对肿瘤有氧糖酵解相关分子机制的影响
        1.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小结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Liproxstatin-1缓解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形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Lip-1缓解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及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试剂
        (三) 主要仪器
        (四) 实验试剂配制
        二、实验分组及流程
        (一) 分组
        (二) 流程
        (三) 技术路线
        三. 试验方法及步骤
        (一) 小鼠肺纤维化模型
        (二) 一般情况记录
        (三) 取材
        (四) 苏木精-伊红(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
        (五) 马松(Masson)染色
        (六) 天狼星红(Sirius Red)染色
        (七) 肺组织羟脯氨酸(HYP)水平检测
        (八)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九) 细胞凋亡( Tunel)染色
        (十)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十一) 丙二醛(MDA)水平检测
        (十二) 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检测
        (十三)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检测
        (十四) 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检测
        (十五) ELISA
        (十六) 透射电镜
        四.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小鼠一般情况
        1.1 行为
        1.2 体重、肺重/体重比
        2. 肺组织形态学观察
        2.1 大体形态
        2.2 光镜下形态
        3. 纤维化相关指标
        3.1 Masson染色
        3.2 Sirius Red染色
        3.3 HYP水平
        3.4 α-SMA水平
        4. 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
        5. 氧化还原相关检测
        5.1 ROS水平
        5.2 MDA水平
        5.3 GSH水平
        5.4 CAT酶活性
        5.5 T-SOD酶活性
        6. Tunel水平
        7. SP-C染色
        8. 氧化应激相关通路
        9. 电镜学
    实验讨论
    实验结论
第二部分 Lip-1缓解BLM引起A549细胞破坏及其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对象及材料
        (一) 实验对象
        (二) 实验试剂
        (三) 主要仪器和设备
        (四) 实验试剂配制
        1.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2. MTT检测相关试剂
        3. 免疫荧光相关试剂
        4. 细胞内ROS水平检测相关试剂
        二、试验方法及步骤
        (一) 细胞培养
        1. 细胞复苏
        2. 细胞传代
        3. 细胞冻存
        4. 细胞计数
        (二) 细胞毒性/细胞增殖(MTT)检测
        (三)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
        (四)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五) 免疫荧光染色
        (六) 细胞ROS水平检测
        (七) MDA、 GSH、 CAT、 T-SOD检测(详见第一部分)
        三、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浓度梯度
        2. 时间梯度
        3. 细胞形态学
        4. 细胞计数
        5. MTT水平
        6. LDH活性
        7. 氧化还原相关检测
        7.1 ROS水平
        7.2 MDA水平
        7.3 GSH水平
        7.4 CAT酶活性
        7.5 T-SOD酶活性
        8. ROS/p53下游靶点的检测
        8.1 Western Blot
        8.2 免疫荧光
    实验讨论
    实验结论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IPF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写词
个人信息
就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PCM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PCM1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差异性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PCM1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控中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PCM1激活的焦亡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验证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细胞死亡在肠上皮炎症发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糖尿病肾病肾脏病理改变与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尿病肾病CKD 4期肾脏病理改变、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GLT2抑制剂延缓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病理早期病变进展的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Alamandine及其受体MrgD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干眼的中医证型及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K5M眼表分析仪对干眼泪膜分度的诊断试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干眼常见中医证型与K5M眼表指标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基于“气津关系”运用杞参方论治干眼
    1 人体脏腑与泪膜稳态
    2 眼表微环境的气津关系
    3 基于“气津关系论”运用杞参方论治干眼
研究四 基于中药网络药理学探讨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五 基于MAPK通路研究杞参方对干眼小鼠模型眼表保护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六 基于MAPK通路研究杞参方对高渗诱导的角膜上皮细胞保护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医学对干眼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TO型生物制片透明剂在石蜡组织块脱蜡转透射电镜标本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分组
        1.2.1 对照组
        1.2.2 实验组Ⅰ
        1.2.3 实验组Ⅱ
        1.2.4 实验组Ⅲ
        1.2.5 实验组Ⅳ
    1.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 结果
    2.1 各组制片方法的制作和效果比较
    2.2 各组制片在透射电镜下的效果比较
3 讨论

(9)骨外尤因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与分子诊断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骨外尤因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和超微结构观察
    正 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骨外尤因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特异性染色体易位及其融合基因表达的分子诊断学意义
    正 文
    参考文献
总 结
附 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题录
    文献综述
        正 文
        参考文献
    致 谢

四、用石蜡包埋组织制做超薄切片在病理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精度高内涵小鼠全脑图谱构建及其在阿尔兹海默症小鼠中的应用[D]. 张小川.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探讨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D]. 蒋秋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孙满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Liproxstatin-1缓解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及其机制研究[D]. 陶宁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PCM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与机制研究[D]. 文韵玲.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6]糖尿病肾病肾脏病理改变与预后关系的研究[D]. 于天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干眼的中医证型及杞参方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TO型生物制片透明剂在石蜡组织块脱蜡转透射电镜标本制备中的应用研究[J]. 杨杰顺,叶云.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13)
  • [9]骨外尤因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与分子诊断学研究[D]. 李锋. 复旦大学, 2004(01)
  • [10]用石蜡包埋组织制做超薄切片在病理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 刘育艳,张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06)

标签:;  ;  ;  ;  ;  

石蜡包埋组织超薄切片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