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膀胱部分切除加膀胱粘膜广泛电灼术治疗膀胱肿瘤26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相[1](2021)在《光动力治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膀胱癌作为泌尿系统最为人所熟悉的肿瘤,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恶性程度较高且难以根治,长期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绝大多数(75%),目前尽管经尿道膀胱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BT-ESD)被报道说一种治疗NMIBC的有效手段,膀胱癌易反复的特点仍然使得术后复发率和进展率居高不下。光动力治疗是一种医治膀胱肿瘤的新手段,能对肿瘤病灶及术后残存肿瘤细胞的杀伤有不错的效果,让人们看到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新曙光。本研究旨在探讨与BT-ESD相比,在此基础上辅助性加用光动力治疗(PDT),研究光动力治疗对肿瘤术后复发率、进展率的意义,同时明确患者在PDT治疗后的并发症,分析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入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人一共39例,均来自本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所获取,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即为试验组,方法是BT-ESD联合PDT,共计数16例病人;B组作为对照,方法是单纯使用BT-ESD,共计数23例;A组光动力治疗时间于BT-ESD术后1月实施,A组在皮试无过敏现象后即按75mg/kg计量将血卟啉混入50ml生理盐水中,经尿道灌注进入膀胱。2小时后经尿道置入630nm激光行全膀胱内激光照射治疗60min,其他治疗同B组。试验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对照B组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出院后,所有患者均给予为期1年膀胱灌注化疗。结果:A组患者经过BT-ESD和光动力治疗后肿瘤复发率为18.8%(3/16),由NMIBC发展成MIBC的进展率为12.5%(2/16);B组患者经BT-ESD治疗后肿瘤复发率26.1%(6/23),由NMIBC发展为MIBC的进展率为17.4%(4/23);两组之间肿瘤的复发率和进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光动力治疗后全部患者当中87.5%(14/16)的人会出现并发症,在所有并发症中发生较严重情况(严重血尿一例)为7%(1/14);此外,93%(13/14)的患者为膀胱刺激征、轻微血尿、膀胱痉挛、排尿不畅等常见不良反应,给予及时对症治疗后症状消退且均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BT-ESD联手PDT能有效抑制膀胱肿瘤的反复和浸润;尽管PDT术后易产生并发症,但多数症状较轻且均可控,是一种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较好的治疗措施。
姚立锋[2](2020)在《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与传统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应用三种方式(等离子针状电极、粘膜下剥离(bladder tumor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BT-ESD)、钬激光)行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及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优劣,为膀胱肿瘤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化的诊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我中心诊治的137例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T-ESD组31例,针状电极组35例,钬激光组31例,TURBT组40例,观察四组患者术中有无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情况、统计单枚肿瘤切除时间、手术总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术后随访复发情况行Kaplan-Meire生存分析。结果 137例患者在年龄、肿瘤位置、数量及大小上无统计学差异,且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出现不可控大出血及膀胱穿孔情况,三组整块切除组相较于TURBT组其闭孔反射概率更低(p<0.05),而在手术时间上,TURBT相较于整块切除手术,不管是总手术时间还是不同直径单个肿瘤切除时间均更短(p<0.05)。整块切除术在术后观察指标上来看,其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TURBT组短。术后随访18个月,BT-ESD组复发3例(3/319.7%),针状电极组复发3例(3/35 8.6%),钬激光组复发4例(4/3112.9%),TURBT组复发5例(5/40 12.5%),四组患者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93)。结论 膀胱肿瘤的整块切除手术因其术后效果与传统TURBT一致,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接受,虽然手术时间较TURBT长,但其术中闭孔神经反射概率低,降低了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可能,且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不失为膀胱肿瘤经济、有效、安全的微创手术方式。
韩国辉[3](2020)在《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别应用等离子柱状电极和传统方法膀胱肿物切除,全面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疗效,探究以上两种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2年来收集自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共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TURBT组行传统手术切除,另一组为ERBT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每组各40例。术中用0.9%Nacl为冲洗液,记录每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时长、消耗的冲洗液总量、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病理标本合格率(是否含有肌层组织)、以及3个月随访复查时复发的例数。将以上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两种器械在切除膀胱肿瘤方面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术前ERBT组和TURBT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输血病例,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膀胱穿孔、大血管损伤)发生;ERBT组住院天数、尿管留置时间虽然短于TURB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几率、术中失血、灌洗液用量、术后病理合格率、3个月后肿瘤复发率方面ERBT组要优于TURB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组术式均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方面二者没有优劣之别。2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3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病理标本肌层含有率更高从而分期更加精准,3个月复发率较传统术式低。图10幅;表3个;参197篇。
张开[4](2020)在《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自2015年01月至2018年01月收治的85例NMIBC合并BPH病例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PVBT+PVP组(38例)、PVBT组(21例)、TURBT+TURP组(26例),分别比较PVBT+PVP组与PVBT组、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与术后并发症、IPSS、Qmax、Qol评分、IIEF-5评分及术后肿瘤复发率、进展率等多项指标。结果: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在年龄、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PVBT组的平均前列腺体积(71.91±15.67ml)小于PVBT+PVP组(95.71±9.36ml)(P<0.01)。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且术后均未行膀胱连续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VBT+PVP组患者术后的Qmax(17.51±1.34ml/s)、IPSS(5.33±1.21分)和Q o L评分(1.12±0.53分)较术前(分别为11.22±2.73ml/s、26.81±2.42分、4.74±0.72分)均显着改善(P<0.01)。术后随访一年,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38)31.58%、(7/21)3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部位均位于膀胱内。两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26%和4.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远处转移。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患者年龄、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以及前列腺体积、术前IPSS、术前QoL、术前Qmax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手术治疗,相比于TURBT+TURP组,PVBT+PVP组平均手术时间延长27.4min(分别为49.73±5.51min和77.12±6.82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减少14.0ml(分别为38.81±3.32ml和24.81±3.13ml)(P<0.05)。TURBT+TURP组发生2例闭孔神经反射和1例膀胱穿孔,PVBT+PVP组无闭孔神经反射和膀胱穿孔发生。TURBT+TURP组术后平均留置尿管时间(4.62±0.41天)较PVBT+PVP组(3.44±0.24天)延长1.2天(P<0.01),平均住院天数(7.34±0.62天)较PVBT+PVP组(4.91±0.24天)延长2.4天(P<0.01)。PVBT+PVP组和TURBT+TURP组术后尿失禁分别为0例、1例(P>0.05),尿道狭窄分别为1例、2例(P>0.05)。PVBT+PVP组术后3月平均IIEF-5评分(22.40±1.21分)显着高于TURBT+TURP组(21.32±1.21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TURBT+TURP组1例术中发生膀胱穿孔的病例外,两组其他病例均于手术后常规行膀胱灌注化疗,无严重不良反应。PVBT+PVP组和TURBT+TURP组患者术后Qmax(分别为17.51±1.34ml/s、18.83±1.34ml/s)、IPSS(分别为5.33±1.21分、5.83±1.22分)和QoL评分(分别为1.12±0.53分、1.34±0.73分)较术前(Qmax分别为11.22±2.73ml/s、10.22±1.91ml/s,IPSS分别为26.81±2.42分、27.71±2.24分,QoL评分分别为4.74±0.72分、4.72±0.73分)均显着改善(P<0.01),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38)31.58%、(8/26)30.77%(P>0.05),肿瘤复发部位均在膀胱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26%和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远处转移。结论:PVBT联合PVP手术没有显着增加膀胱肿瘤在PU部的种植和复发几率以及肿瘤进展率,同时改善BPH患者下尿路症状。PVBT联合PVP手术与TURB T联合TURP相比疗效相当,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安全、有效。
谢汉平[5](2019)在《经尿道激光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随着激光的广泛应用,很多医院开展了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但尚无研究比较两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EBRbt)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比较。研究方法:临床资料:检索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2月诊断为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患者。入选标准:肿瘤直径小于3cm;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侵及肌层,无肺部转移,骨转移及周围淋巴结肿大(Cis,Ta及T1期肿瘤);复发、多发膀胱肿瘤以及术前检查有绝对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均排除在外。研究指标:(1)术前资料:分别收集EBRbt组与TURbt组患者年龄、性别、KPS评分(The Karnofsky score)、肿瘤直径、位置及中医分型;(2)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发生率、膀胱冲洗时间,拔除尿管时间,术后病理分期;(3)术后随访资料:门诊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胸腹部盆腔CT,随访时间1年,观察肿瘤是否复发或者转移,并记录复发的位置及复发转移时间。统计方法: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X±s描述,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描述。两组数据比较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共80例患者入组,病理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男性58例,女性22例;T1G1期有69例,T1G3期有9例,Ta期2例,无Cis。2.中医分型:湿热蕴结型38例,瘀血内阻型18例,阴虚内热24例。3.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818);和TUBRbt组比较,EBRbt组的出血量(P=0.000)、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P=0.000)、膀胱穿孔发生率(P=0.000)、术后膀胱冲洗时间(P=0.000)、留置尿管时间(P=0.000)、住院时间(P=0.000)有显着性差异。4.术后随访:随访第3个月时,两组均无肿瘤复发;第6个月时EBRbt组有1例膀胱癌复发,TURbt组有3例复发(P>0.05);第12个月时EBRbt组有2例膀胱癌复发,TURbt组有8例复发(P<0.05)。研究结论:1.同TURbt相比,EBRbt出血少、住院时间短、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发生率低,膀胱癌复发率低。2.同瘀血内阻型和阴虚内热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相比,湿热蕴结型膀胱癌的复发率较其他分型的复发率高。
刘宏刚[6](2019)在《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腺性膀胱炎(cystitis adenularis,CG)是膀胱粘膜的一种异常增生性病变,1761年,Morgagni等[1]首次对本病进行了描述。近年来,腺性膀胱炎发病率逐渐上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膀胱肿瘤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治疗方案也不统一。部分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生理现象,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消除致病因素,定期随访;另一种观点认为CG为癌前病变,主张手术干预配合膀胱灌注治疗,手术方式有开放手术治疗(膀胱粘膜剥脱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膀胱全切术)和经尿道手术治疗(经尿道电切/电灼、激光及等离子等),后者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成为目前的主要手术治疗方式,但远期疗效不佳。随着手术设备的不断创新发展,使得临床探索新的治疗方式成为可能。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术治疗腺性膀胱炎,并对其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07月2018年12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2例CG患者,分别行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术及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收集两组围术期相关临床数据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该新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膀胱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针状电极组在出血量及围术期血色素下降差值较对照组低,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带尿管时间、术中闭孔神经反射、术后膀胱刺激症状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在术后随访时间为3月12月不等,实验组改善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改善率(77.8%),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灌注化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表明,经尿道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代替传统电切的潜能。针状电极在累及输尿管口的CG患者中有独特优势,是一种治疗CG的新术式。
王翔宇[7](2019)在《“无瘤技术”在腹腔镜下上尿路肿瘤根治手术中的改良应用》文中提出目的:结合临床对改良后的腹腔镜下上尿路肿瘤根治手术与原腹腔镜下上尿路肿瘤根治手术进行比较,探讨新手术方式在上尿路肿瘤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3月-2016年1月54例上尿路肿瘤患者病例,其中肾盂癌30例,输尿管癌24例,男性25例,女性29例,年龄43~72岁。对54例上尿路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7例患者采用先导尿行THP膀胱灌注,夹闭尿管后,留置THP在膀胱内约30min,后开放尿管。改侧卧位,行后腹腔镜下上尿路肿瘤根治术,改截石位后先经蒸馏水反复冲洗后,经尿道膀胱镜下针状电极切除输尿管壁全层,再取患侧下腹部切口,取出手术标本。対照组27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先取截石位,选择经尿道膀胱镜下针状电极电切输尿管壁全层并留置尿管,后行后腹腔镜下上尿路肿瘤根治术,再取患侧下腹部切口,取出手术标本。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化学性膀胱炎、尿道狭窄、骨髓抑制、膀胱容量、膀胱肿瘤1年发生率、膀胱肿瘤3年发生率等观测指标。结果:两组共54名患者,均按术前手术计划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均无术中并发症。研究组与対照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53.14±19.386min,対照组组手术时间为125.62±13.764min,两组相比较,対照组手术用时较少(P<0.05);研究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4±0.6天,対照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6±0.7天,两组间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1.5±0.3天,対照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2±0.3天,研究组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比対照组的患者延后,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患者有21例患者出现了膀胱刺激症状,対照组方面,有16例患者出现了膀胱刺激症状,两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中,出现尿道狭窄、骨髓抑制及膀胱容量降低副作用的例数为2例、2例及16例,与对照组中的1例、3例及14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対照组患者1年膀胱肿瘤复发人数为12例,占対照组总人数的44%,研究组患者1年膀胱肿瘤复发人数为4例,占研究组总人数的15%,两组相比,1年内膀胱肿瘤复发率明显较低,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3年膀胱肿瘤复发人数为12例,占研究组总人数44%,対照组患者3年膀胱肿瘤复发人数为17例,占対照组总人数的63%,两组患者3年膀胱肿瘤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和经尿道膀胱镜下针状电极电切输尿管壁全层,后腹腔镜下上尿路肿瘤根治术方式相比,改进后的以“无瘤技术”为原则的后腹腔镜手术方式虽然手术时间较原腹腔镜手术方式延长,但由于其手术部位及获取病理标本入路基本一致,对患者术后恢复无明显影响。研究组的术前预灌注1次不会患者产生额外的副作用。研究组由于手术方式的改进,在术中最大程度的确保了无瘤化,使得术后1年内膀胱肿瘤复发率较A组明显降低。这可在上尿路肿瘤,特别是肾盂及中上段输尿管肿瘤的治疗中选择应用。
詹凤丽,奚卫珍,李亚伟,朱睿[8](2019)在《经尿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行肿瘤粘膜下剥离术(BT-ESD)的护理经验。方法:收集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32例行BT-ES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出院随访等。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即刻行膀胱灌注药物治疗,保留时间0.5~1 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53 d,总平均住院日11 d;有34%(11/32)的患者术后第1 d出现淡血性尿液,3%(1/32)的患者术后第3 d血尿较为严重;3%(1/32)的患者术后第2 d出现膀胱痉挛;3%(1/32)的患者术后当天膀胱灌注化疗后出现明显膀胱刺激症状;在术后长期随访中有6%(2/32)的患者出现尿道狭窄;无患者出现膀胱穿孔。其中有6%(2/32)的患者因术后病理示膀胱切缘癌累及,于术后1个月行二次电切;术后随访有6%(2/32)的患者分别于半年、1年后复发,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回肠代膀胱术。结论:膀胱肿瘤粘膜下剥离术(BT-ESD)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是安全有效的,通过临床的精心护理,完善的出院随访,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膀胱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王一哲[9](2018)在《BT-ESD技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行性及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尿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BT-ESD)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微创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首次发病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从膀胱肿瘤个数、大概的肿瘤直径范围、膀胱镜活检病理分期进行术前评估。将具有可比性的患者纳入,并根据手术方式以及学习曲线对统计资料的影响分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组、BT-ESD学习组和BT-ESD学习后组,将BT-ESD手术患者区分为主刀医师开展前期15例和后续病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前期15例BT-ESD手术患者纳入BT-ESD学习组病例计入BT-ESD A组,其余手术患者归入BT-ESD学习后组病例计入BT-ESD B组,将行TURBT术式患者病例计入TURBT组。记录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持续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变化、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和1年肿瘤复发率。最终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膀胱癌患者有121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89例、女性32例;年龄范围2485岁,中位年龄63岁;其中82例行TURBT术式病例作为TURBT组,主刀医师的前15例BT-ESD手术患者作为BT-ESD A组(BT-ESD学习组病例),其余24例作为BT-ESD B组(BT-ESD学习后组病例)。三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持续时间方面TURBT组(48.84±28.15min)、BT-ESD A组(74.33±24.78min)、BT-ESD B组(52.92±14.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血红蛋白方面TURBT组(125.45±11.58g/l)、BT-ESD A组(126.87±16.88g/l)与BT-ESD B组(128.71±12.24g/l)患者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血红蛋白方面TURBT组(124.23±10.71g/l)、BT-ESD A组(124.4±16.48g/l)与BT-ESD B组(125.83±11.33g/l)患者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膀胱冲洗方面TURBT组(1.88±0.74d)、BT-ESD A组(1.7±0.65d)、BT-ESD B组(1.44±0.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留置导尿管方面TURBT组(3.91±1.53d)、BT-ESD A组(3.6±1.5d)、BT-ESD B组(2.42±0.9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TURBT组(4.95±1.66d)、BT-ESD A组(4.27±0.96d)、BT-ESD B组(3.29±0.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发症方面TURBT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共计15例(5例出血闭孔神经反射,2例出现膀胱穿孔,6例出现术后膀胱出血,2例出现膀胱输尿管开口处狭窄),BT-ESD A组为1例(术后膀胱出血),BT-ESD B组为0例。TURBT组(18.29%)、BT-ESD A组(6.67%)、BT-ESD B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膀胱肿瘤复发率方面TURBT组(15.85%)、BT-ESD A组(7.14%)、BT-ESD B组(4.17%)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T-ESD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的新型手术方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BT-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不仅减少了肿瘤的播散和残留,更加有利于肿瘤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的判断。符合肿瘤的外科治疗原则;3.与TURBT术式相对比BT-ESD具有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优势;4.经过学习曲线后,BT-ESD存在的优势更加突出,可以证明在病例合理、术前评估完善时,可以对患者进行BT-ESD,并且安全性较高。
刘伟[10](2017)在《BT-ESD与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利用海博刀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BT-ESD)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疗效,探索BT-ESD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安全可行性及有效性,评价BT-ES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54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24例患者经BT-ESD治疗,30例经TURBT治疗,记录手术时间、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出血情况、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等相关并发症、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随访术后1年内复发状况。术后定期膀胱灌注化疗。结果:两治疗组手术均顺利完成。BT-ESD组24例患者切除独立病灶31处,直径为10-40mm,28个肿瘤完整取出,3个切碎取出;BT-ESD组手术时间(73.33±34.06)min与TURBT组(52±39.73)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ESD组膀胱冲洗时间(0.667±0.817)d,TURBT组(1.33±0.9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ESD组导尿管留置时间(3.375±1.24)d少于TURBT组(5.40±1.9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ESD术后住院时间少于TUR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T-ESD组有1例出血,无其他并发症;TURBT组闭孔神经反射7例,膀胱穿孔2例,出血5例,术后住院时间>7天11例,总共11位患者发生并发症。两组间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T-ESD组闭孔神经反射、术后住院时间大于7天的发生率与TURB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膀胱穿孔、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ESD组15例随访12个月,尚未见复发。TURBT组19例患者经12个月随访,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1.58%(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T-ESD作为浅表性膀胱癌的腔内微创治疗是安全可行有效的;2.BT-ESD完整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保存完好,使病理医师更加精确了肿瘤分期分级,对后续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BT-ESD与TURBT相比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4.短期随访BT-ESD可显着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
二、膀胱部分切除加膀胱粘膜广泛电灼术治疗膀胱肿瘤26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部分切除加膀胱粘膜广泛电灼术治疗膀胱肿瘤2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光动力治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资料收集 |
1.3 治疗方法 |
1.4 PDT术前和术后注意事项 |
1.5 PDT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1.6 评价方法 |
1.7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肿瘤复发及进展结果 |
2.2 A、B两组BT-ESD围手术期相关情况比较 |
2.3 PDT的相关不良反应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光动力学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与传统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中相关指标 |
2.3 术后相关指标 |
2.4 四组患者术后随访复发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3)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1 患者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主要手术设备及材料 |
1.1.5 术前准备 |
1.1.6 手术方法 |
1.1.7 观察指标及标准 |
1.1.8 术后治疗及复查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术中及术后情况 |
1.2.3 术后病理结果 |
1.2.4 术者主观感受 |
1.3 讨论 |
1.4 展望与不足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治疗进展 |
2.1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
2.1.1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发展 |
2.1.2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问题与不足 |
2.2 二次电切 |
2.3 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 |
2.3.1 膀胱肿瘤剜除理念 |
2.3.2 膀胱肿瘤剜除能量分类 |
2.3.3 膀胱肿瘤剜除优点与前景 |
2.4 新兴内窥镜技术 |
2.5 膀胱部分切除术 |
2.6 消除闭孔神经反射的研究 |
2.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排标准 |
1.3 仪器设备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1.6 观察指标 |
1.7 随访 |
1.8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
2.1.1 一般情况 |
2.1.2 手术结果 |
2.1.3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2.1.4 排尿的改善情况 |
2.1.5 肿瘤结局 |
2.2 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
2.2.1 一般情况 |
2.2.2 手术结果 |
2.2.3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2.2.4 排尿的改善情况 |
2.2.5 肿瘤结局 |
3.讨论 |
3.1 同期行PVBT和 PVP的安全性分析 |
3.2 同期行PVBT和 PVP的疗效分析及影响因素 |
3.3 绿激光的优势及不足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经尿道激光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整理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膀胱肿瘤的认识及治疗 |
第二节 统医学对膀胱肿瘤的认知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论 |
附录 (一) |
文献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二) |
膀胱肿瘤的TNM分期中的T分期 |
附录 (三)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
研究生期间参与竞赛情况 |
致谢 |
(6)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发病一般情况 |
1.1.2 临床表现 |
1.2 辅助检查 |
1.2.1 一般检查 |
1.2.2 实验室检查 |
1.2.3 影像学检查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4 手术方法 |
1.5 膀胱内灌注化疗 |
1.6 观测指标 |
1.7 疗效评价 |
1.8 统计学 |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无瘤技术”在腹腔镜下上尿路肿瘤根治手术中的改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尿路上皮肿瘤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经尿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1.3 护理方法 |
1.3.1 术前护理 |
1.3.2 术中配合 |
1.3.3 术后护理 |
1.3.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1.3.5 出院随访 |
2 结果 |
3 讨论 |
(9)BT-ESD技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行性及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 一般资料 |
3 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 |
4 手术设备和器械 |
4.1 TURBT手术设备和器械 |
4.2 BT-ESD手术设备和器械 |
5 手术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
5.1 TURBT手术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
5.2 BT-ESD手术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
6 术后处理 |
7 观察指标及随访 |
8 统计学方法 |
9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BT-ESD与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资料、内容)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TURBT组 |
2.2 BT-ESD组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及随访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膀胱部分切除加膀胱粘膜广泛电灼术治疗膀胱肿瘤26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动力治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王相. 延安大学, 2021(09)
- [2]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与传统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对比研究[D]. 姚立锋. 宁波大学, 2020
- [3]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韩国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D]. 张开.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经尿道激光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D]. 谢汉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6]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刘宏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无瘤技术”在腹腔镜下上尿路肿瘤根治手术中的改良应用[D]. 王翔宇.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19
- [8]经尿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护理[J]. 詹凤丽,奚卫珍,李亚伟,朱睿.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01)
- [9]BT-ESD技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行性及疗效的临床研究[D]. 王一哲. 皖南医学院, 2018(01)
- [10]BT-ESD与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疗效对比研究[D]. 刘伟. 皖南医学院,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