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膜外腔注射磷脂酶A_2对大鼠疼痛相关行为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寒[1](2019)在《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针刺治疗,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是否基本恢复正常,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是否降低;通过光镜观察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学变化,探讨针刺对神经修复的作用;通过对疗效的分析,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材料与方法:健康SD大鼠雄性40只,为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肾俞组(n=10)、非经非穴组(n=10)。正常组不造模、不予针刺、正常饲养。模型组造模方法:麻醉后断尾,切开尾部椎间盘,取髓核制成混悬液。对L4-L5棘突间隙进行穿刺,使用9号腰椎穿刺针实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将自体髓核混悬液注射入大鼠体内。造模后正常饲养。肾俞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肾俞穴,每天一次,治疗五次。非经非穴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3天后针刺大鼠非经非穴(取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与肾俞连线中点),每天一次,治疗五次。在造模前一天、造模后三天、治疗五天后分别测量各组大鼠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以及模型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取2mm L5神经根组织,苏木精-伊红(H-E)溶液染色,观察神经根形态改变;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P物质(SP)含量。结果:1.造模后三天,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与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下降,正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痛觉敏感这一特点,故造模成功;治疗五天后,肾俞组与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有所提升,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缓解大鼠对痛觉的敏感,能够减轻大鼠疼痛。2.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造模后三天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前一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造模成功;肾俞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同组造模后三天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治疗五天后的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肾俞组治疗五天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治疗效果优于非经非穴组。3.神经根HE染色可见:肾俞组与模型组对比,出现再生髓鞘,整体排列规律,大小一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细胞水肿不明显;而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对照,依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界限不清楚,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细胞水肿明显。提示针刺肾俞穴能有效减轻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与水肿。4.模型组、肾俞组和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正常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P物质含量增高,造模成功;肾俞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模型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明显降低,治疗有效;非经非穴组的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与同部位肾俞组P物质含量对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肾俞组对脊髓P物质和下丘脑P物质的含量的改变明显高于非经非穴组,证明针刺肾俞穴对疼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结论:1.大鼠进行造模后,热痛刺激缩爪阈值较正常大鼠明显降低,对痛觉存在过敏反应,故非压迫性LDH髓核突出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的改善,说明针刺肾俞穴能够改善神经的传导功能。3.通过针刺肾俞穴治疗后,大鼠模型的脊髓和下丘脑P物质含量显着降低,说明针刺肾俞穴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4.通过光镜观察各组治疗前后L5神经根形态变化,治疗后的神经根形态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对比亦有明显的促进神经根修复作用。5.通过针刺疗效分析,肾俞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说明针刺肾俞穴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更好的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经穴的特异性。
张伟夫[2](2016)在《针刀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内神经肽类物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次实验通过观察经针刀神经触激术干预非压迫性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模型大鼠后,背根神经节内的P物质、CGRP含量和背神经节切片HE染色后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及模型大鼠痛阈的变化,明确针刀神经触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症状提供实验依据,探讨针刀神经触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症状改善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清洁级SD健康雄性大鼠40只,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然后采用陆志东所设计的非压迫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大鼠模型,将大鼠尾部髓核取出,再将取出的髓核经腰椎穿刺的方法注射到硬膜外腔以获得实验所需模型,造模3天后,开始对针刀组给予针刀治疗,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其他组不予治疗。治疗结束后1天,每组随机抽取2只大鼠进行心脏灌注,并取出L5背根神经节,HE染色后光镜观察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形态学变化。每组余下8只,直接取材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CGRP和SP的含量,并测得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大鼠的热痛刺激缩爪潜伏期。研究结果:1造模后,注射到硬膜外腔的髓核致使大鼠后肢出现痛觉过敏,热痛刺激缩爪潜伏期变短,经针刀治疗后,其热痛刺激缩爪潜伏期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升高(P<0.01)。2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HE染色光镜观察:模型组神经细胞皱缩,排列紊乱不规则,细胞间隙增宽,尼氏小体减少,细胞核固缩,核仁模糊、神经纤维排列混乱;针刀组神经细胞核部分溶解,细胞排列较整齐,细胞间隙增宽不明显,神经纤维排列较整齐;电针组大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少部分细胞核溶解,细胞排列紊乱且细胞间隙增宽,神经纤维排列较混乱。3各组大鼠L5背根神经节中SP含量的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和电针组比较时SP含量也显着降低(P<0.01);CGRP含量的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针刀组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但和电针相比时,两者CGRP的含量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结论:1针刀神经触激术可以减轻模型鼠背根神经节内细胞的水肿、变性等病理改变,促进组织的修复、减少神经节内的炎症反应且优于电针。2针刀神经触激术能通过减少模型鼠背根神经节内P物质、CGRP的含量,使得模型鼠的痛觉过敏、痛易化的病理现象得以改善,从而缓解疼痛且优于电针。
刘世玲[3](2012)在《针刺配合骶裂孔硬膜外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寻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选取实之有效的相关穴位进行针刺,选取适当的药物、部位及注射手法来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针刺配合常规穴位注射的治疗手段相对比,观察本方法在临床治疗上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毫针针刺法,主穴取病变椎体相应夹脊穴,配穴取患侧秩边、环跳、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配合使用0.9%生理盐水15ml,加醋酸曲安奈德20mg和加20%利多卡因4ml,骶裂孔硬膜外注射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与毫针针刺上述穴位,配合使用骨肽注射液每穴位0.5ml对夹脊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相对比,10天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于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通过对照,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两组性别经过卡方检验得到X2=1.0714<X0.052,P>0.05;(2)两组年龄(治疗组为48.3000士14.1547岁,对照组为45.4667士12.6293岁)经过t检验得到t=0.8181<t0.05,P>0.05;(3)两组病程(治疗组为8.2819士8.7935年,对照组为11.2293士8.4784年)经过t检验得到t=1.3328<t0.05, P>0.05。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统计学上差异,故具有可比性。(4)治疗组30例中治愈11例(36.67%)、显效14例(46.67%)、有效4例(13.33%)、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30例中治愈5例(16.67%)、显效10例(33.33%)、有效7例(23.33%)、无效8例(26.67%),总有效率达73.33%。经卡方检验得到X2=4.7059> X0.052,P<0.05,两组疗效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过治疗,两组病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过研究验证针刺配合骶裂孔硬膜外注射疗法可有效地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改善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体征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
杨波[4](2012)在《骶管注射疗法中激素种类、浓度及碱化溶液选择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糖皮质激素是骶管注射疗法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最易滥用导致诸多临床意外发生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易导致钠水潴留,以及引起肝脏肿大和哮喘等不良反应,不同的激素引起以上不良反应的程度不同。为此,考察不同的糖皮质激素在骶管注射疗法中的安全性十分必要。但既往文献多为临床病例的报道或不同激素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基础研究匮乏。故本课题组设计实验一主要研究临床常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及曲安奈得硬膜外腔注射对SD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为规范化的激素安全选择与药物配伍提供实验依据。二、骶管注射疗法是从麻醉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遍认为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糖皮质激素注入硬膜外腔直接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阻断化学刺激因了对神经根的刺激,并抑制无菌性炎症,消除水肿及抑制粘连而达到治疗目的,以致临床上有人随意加大局麻药或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以期增加临床疗效。关于麻药用量的安全性已有相关的深入研究,且已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但关于激素的用量,由于其部分不良反应并非立即出现,比如对血糖、血脂及电解质的影响等,需要经过数天甚至数周才有一定变化,故有许多医师盲目加大激素的用量,甚至将两种激素一起使用,对于激素的用量没有严格的控制。针对以上情况设计实验二主要研究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泼尼松对SD大鼠血糖、血脂及股骨头形态学的影响,为硬膜外注射激素的浓度选择提供实验依据。三、目前,注射不同的复合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已成为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且运用肌电图等检查手段对骶管注射前后患者神经、肌肉功能进行的研究,已进一步证实了骶管内药物注射疗法是肯定的。常用的复合药液一般多从神经根阻滞、炎症消除、血管扩张、粘连剥离及神经营养等角度考虑,但也有学者从改变骶管内环境的pH值角度着手,在治疗药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直接提高pH值,通过减轻局部组织酸中毒,降低H+和局部致痛物质的生成,以增强治疗效果。根据pH值的分配学说,如果pH值越大,则离解度越小,非离子状态的局麻药物浓度就会愈高,继而抵达神经细胞发挥作用的非离子局麻药物明显增多,最终使局麻药物的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全时间均明显缩短。这种碱化溶液疗法从临床报道看来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此碱性液体是否会对硬膜外腔内的组织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尚缺乏基础实验的支持,故本课题组设计实验三初步地探索硬膜外腔注射碱化溶液对SD大鼠神经根功能及组织学的影响,为硬膜外注射碱化溶液提供依据。方法:一、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前3组为实验组,其中第1组为泼尼松组,硬膜外腔注射醋酸泼尼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1ml:2ml:17m1;第2组为地塞米松组,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lml:2m1:17ml;第3组为曲安奈得组,硬膜外腔注射醋酸曲安奈得+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lml:2m1:17m1.第4组为对照组,硬膜外腔注射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2m1:18ml,各组药液用量均为1ml/kg/次。第5组为正常组,仅参与麻醉,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硬膜外腔给药每周1次,连续注射3周,注射及评估方法参照文献介绍的硬膜外穿刺造模及评估方式,将药液由腰椎5、6间隙注入到大鼠硬膜外腔。第4周统时间段采取大鼠血液,离心后仔细收集上清,用大鼠皮质醇(Cortisol)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并取各组大鼠双侧肾上腺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常规方法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肾上腺皮质厚度及束状带所占的比例。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LSD法)进行统计处理,比较各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均数,肾上腺皮质厚度及束状带所占比例。二、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前3组为实验组,分别为泼尼松低、中、高浓度组,其中泼尼松低浓度组的药物配伍为醋酸泼尼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用药比例为lml:2ml:17ml,泼尼松中浓度组的药物配伍为醋酸泼尼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用药比例为2ml:2ml:16ml,泼尼松高浓度组用药配伍为醋酸泼尼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4ml:2ml:14ml。第4、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正常组。对照组硬膜外腔注射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比例为2ml:18ml,各组药液用量均为lml/kg/次。第5组为正常组,仅参与麻醉,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硬膜外腔给药每周1次,连续注射3周,第1次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1周均取血1次,连续对比观察各组的血糖(GLU)、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的变化,于第4周用过量的10%水合氯醛麻醉处死所有实验大鼠,取双侧股骨头,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脱钙,清水浸泡过夜,梯度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采用多重比较方法(LSD方法)。用药前的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比较;用药后同一时间点的组间比较由于需要考虑用药前的因素,故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为实验组,即碱化溶液组,不加碱化溶液的对照组,以及正常组。碱化溶液组的药物配伍为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碳酸氢钠,用药比例为lml:2ml:12ml:5ml,对照组的药物配伍为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用药比例为lml:2ml:17ml,各组药液用量均为lml/kg/次。正常组仅参与麻醉,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硬膜外腔给药每周1次,连续注射3周。测量实验前及第4周大鼠对机械刺激缩爪阈值,与马尾神经传导速度,并于第4周将经电生理检测完毕的大鼠取各组大鼠脊膜脊髓及神经根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常规方法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用药前的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比较。用药后的组间比较由于需要考虑用药前的因素,故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第1、4、5组均分别与第2组、3组比较,血清皮质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肾上腺组织HE染色观察测量显示,2组和3组的束状带所占皮质的比例与1、4、5组相比下降明显(P<0.01)。实验过程中动物死亡数:第3周(即第2次注射后)泼尼松组死亡大鼠1只,地塞米松组和曲安奈得组均先后死亡2只,均表现为腹部膨隆,尸检发现腹部大量腹水,肠管胀气,推测应是钠水潴留引起的心衰致死。对照组与正常组各有1只大鼠死于实验过程中麻醉药物过量。二、(1)泼尼松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用药后1周GLU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2)高浓度组的血清CHO, TG均在用药后1周其升高趋势就开始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用药后2周达到峰值,中浓度组CHO, TG用药后2周其升高变化趋势高于低浓度组、对照组和正常组,而低浓度组相对于对照组和正常组也有轻微升高血清TG的作用;(3)高浓度组股骨头出现空骨陷窝,骨小梁排列紊乱,变短变细的情况比中、低浓度组更多见、更严重。实验过程泼尼松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各有1只大鼠出现钠水潴留且均死亡,对照组和正常组各有1只大鼠由于麻醉药物过量致死。钠水潴留的大鼠均表现为腹部膨隆,尸检发现腹部大量腹水,肠管胀气。三、实验前后各组大鼠机械刺激后肢缩爪阈值及马尾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神经根病理切片也未见明显损害改变。在实验过程中碱化溶液组中的钠水潴留发生率较其他组别高,有4只大鼠出现钠水潴留,其中3只死亡,而对照组中有2只出现钠水潴留且均死亡,正常组有1只大鼠由于麻醉药物过量致死。钠水潴留的大鼠均表现为腹部膨隆,尸检发现腹部大量腹水,肠管胀气,推测应均为钠水潴留引起的心衰致死。结论:一、硬膜外腔注射对全身影响大的长效激素,如地塞米松和醋酸曲安奈得会引起雄性SD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并导致肾上腺组织学上的萎缩改变,而使用对全身影响较小的中效激素醋酸泼尼松不会引起此类变化,可能是由于长效激素的半衰期时间较长,连续给药导致药物浓度蓄积过高,长期抑制肾上腺的正常功能所致,也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激素其效价不同引起。而且醋酸泼尼松引起钠水潴留风险较低,故进行硬膜外腔激素注射治疗时,选用以局部效应为主的中效制剂醋酸泼尼松,相对于对全身影响较大的长效制剂地塞米松和醋酸曲安奈得而言更为安全。硬膜外激素注射还存在一些少见的、潜在的、甚至严重的神经系统、周围组织器官及其他系统等并发症,如脑和脊髓梗塞、硬膜外血肿、椎间隙感染、月经紊乱、过敏等。部分并发症机制仍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面对以上的不安全因素,应该尽快制定一套标准的规范化操作程序来指导临床应用。在以后的科研实践中关注硬膜外注射的基础研究,并在将来的临床试验中运用标准统一的疗效监测指标与时间评估终点,且长期观察临床反应的相关因素,并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效果差异,建议多个临床中心联合研究,集合有效的资料进行循征医学分析,用科学的结论指导临床应用。二、高浓度泼尼松硬膜外腔注射对血糖、血脂产生不良影响,并使股骨头产生类似坏死的病理学变化,故行硬膜外腔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疼痛相关疾病时,应注意严格把握适应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肥胖或血脂较高的患者,以及严重的骨质疏松,主要靠单侧股骨头负重,应力较为集中的患者应慎用硬膜外类固醇激素治疗,并注意不可多次注射。在多次硬膜外腔注射的其他患者中,应注意常规监测血糖、血脂、血小板及血浆黏度等这些对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防治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便捷指标。就目前的研究结果,硬膜外腔少次低浓度的激素使用是更为安全的选择。三、碱化药液组、常规硬膜外注射药液的普通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神经根功能未发生明显敏感或迟钝的改变,也未见到明显的神经根组织学损害。表明本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药物组成并不会造成明显的神经根功能及组织学影响,是相对安全的药物选择,即碱化溶液骶管注射不会造成神经根功能及组织学的有害影响,可作为安全的配方选择。但由于长效激素有易导致钠水潴留的可能,若再加入碱化溶液更容易导致体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从而引发钠水潴留或使钠水潴留的情况加重。考虑到钠水潴留风险的存在,相信通过减少目前临床常规的5%碳酸氢钠5ml的用量能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至于具体的理想用量需进一步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指导,从而更好地在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其临床价值。
刘益善,吴闻文,郭伟,兰立峰,唐家广[5](2011)在《硬膜外不同时期麦帕克林治疗对实验性神经根性疼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硬膜外应用选择性磷脂酶A2(PLA2)抑制剂麦帕克林(mepacrine)治疗对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建立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性疼痛动物模型。硬膜外置管,采用早期预防性给药及晚期治疗性给药方法,观察麦帕克林对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影响;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及磷酸盐缓冲液组(PBS)作为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和PBS组相比,早期预防性硬膜外给予麦帕克林完全抑制了大鼠1周内双侧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而当术后3周机械刺激阈值降到最低时治疗性硬膜外给予麦帕克林对疼痛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在椎间盘突出的早期阶段,PLA2在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硬膜外应用PLA2抑制剂麦帕克林可以有效地减缓早期疼痛的产生;当椎间盘突出到一定阶段,压迫因素成为致痛的主因,这时硬膜外再给予麦帕克林对疼痛无明显缓解。
王旭东[6](2010)在《X光下靶位穿刺胶原酶溶解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对1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X光下采用经侧隐窝或椎间孔路径行靶位穿刺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38岁。所有病例均为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且都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临床症状、客观体征与影像学检查完全一致。18例患者中行开放手术15例,其中曾行一次手术13例,二次手术2例。以往最后一次手术术式为:椎板开窗10例,半椎板切除3例,全椎板切除2例。另有3例患者行微创手术后复发,其中行经皮椎间盘切吸术2例,经皮穿刺医用臭氧治疗1例。所有患者均按照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从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活动限制情况和排尿功能四个方面进行评分,结果为-2—19分,平均15分。最后一次手术时间距本次住院时间为8个月-12年,平均3.5年。术后进行18-24个月随访,重点记录JOA评分和CT片上IDH指数和CT值改变情况。结果:(1)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65分钟(40-90分钟),无穿刺失败病例。其中一例患者于术后第二天出现迟发性化学性脑膜炎,经脑脊液置换及大剂量甲强龙冲击、脱水消肿和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三周后排尿正常。一例患者出现尿潴留,予保留导尿,一周后正常,另有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腰痛加重,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2)所有患者术后第二日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和下肢痛缓解,直腿抬高试验平均改善约20度,至术后一周时平均改善约30度。所有患者均接受18-24个月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JOA评分和CT上IDH指数和CT值改变情况。随访中发现一个月后可见到突出物缩小、IDH指数减小,CT值明显降低,JOA评分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提高,一年后上述指标保持稳定。最后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26分(18-29分),其中13例患者突出髓核完全溶解,5例患者突出髓核明显缩小并软化,IDH指数减小50%以上。结论: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可有效地用于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准确的靶位穿刺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合适的穿刺路径、有效的影像学监测、严格的麻药试验是手术安全的保障。
李振宙,侯树勋,董玲,商卫林,吴闻文[7](2008)在《胶原酶对大鼠急性坐骨神经痛模型体内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胶原酶对体内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盐水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胶原酶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第0天造模前,第7天治疗前,第14天处死前)用vonFrey纤维测量双侧后肢机械刺激回缩阈值。第0天,每组随机抽取1只共3只大鼠处死,测量双侧坐骨神经节段磷脂酶A2活性为基线,其余39只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制作急性坐骨神经痛模型(Maves改良的Bennet-Xie模型),对侧行Sham手术;第7天,每组随机抽取3只处死,测量治疗前模型和Sham坐骨神经节段的磷脂酶A2的活性;第14天,剩余大鼠处死后测量各组模型和Sham坐骨神经节段的磷脂酶A2的活性。结果所有大鼠在术后24~72h均出现炎症性单根神经病相关的行为学改变:包括步态紊乱、受累后肢的屈曲畸形和机械刺激痛觉过敏。术后7天时组间痛觉过敏的机械刺激强度类似。术后14天,机械刺激痛觉过敏在地塞米松和胶原酶组明显比生理盐水组低(P<0.01);磷脂酶A2活性在胶原酶组和地塞米松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地塞米松组和胶原酶组在机械刺激回缩阈值和磷脂酶A2活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胶原酶在体内有抑制炎症反应特性,在炎症性坐骨神经痛活体模型中可以降低磷脂酶A2活性,改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症状。
李娟红[8](2007)在《丹参硬膜外腔注射对髓核移植大鼠疼痛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头痛、肩背痛及坐骨神经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其发病原因为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导致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神经源性疼痛和痛觉过敏,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长期以来,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痛机制存在两种学说:神经根压迫学说和炎症学说。1934年Mixter和Barr报道了神经根压迫所致的坐骨神经痛,首次提出了腰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机械性压迫脊神经根导致根性疼痛。随后Olmarker K和Rydevik BL等人研究证实,椎间盘突出机械性压迫马尾可引起马尾神经形态学、功能学方面的改变,进一步肯定了神经根压迫这一学说。但是,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许多严重根性疼痛的病人并没有明显的椎间盘突出的证据,由此提出另一种假设一炎症学说,即在髓核中存在另外的致病因素或免疫反应与神经根炎有关,并引起椎关节炎和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基于后一种假说,一些研究显示突出到硬膜外腔的髓核可引起神经根和背根神经节形态、功能及血管变化。Anzai H等研究显示,实验性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和神经根处加入髓核都可引起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放电增加,提示髓核是导致痛觉过敏的关键性物质。髓核溢出后释放大量化学介质,继发无菌性神经根炎而产生神经痛和神经损伤,已取代了单纯机械压迫学说。将猪的自体髓核注入其骶尾硬膜外腔,引起明显的马尾神经根炎症性损伤,包括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与神经纤维变性。Kawakami M等把大鼠自体纤维环或髓核移植入大鼠硬膜外腔,可分别产生热痛觉过敏与机械痛觉过敏,其机制与磷脂酶A2和一氧化氮(NO)释放增加有关。给实验动物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后,髓核对神经的损害作用明显减轻。椎间盘内的致炎物质随椎间盘退变漏逸至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各种化学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并作用于神经末梢伤害感受器引起疼痛,同时神经系统也发生一些相应变化,如释放神经肽(包括SP,CGRP等)、神经生长因子等,构成正反馈回路加重炎症反应,形成神经根炎,导致持续性疼痛和神经损伤。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也促进和参与神经根痛及损伤的发生过程。随后Onda A等又发现,椎间盘突出可导致受累背根神经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合成增加,这可能与髓核炎症性痛觉过敏有关。SP,CGRP作为主要的肽能神经递质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在疼痛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重要的参与疼痛传导的神经递质。背根神经节细胞能够合成SP,CGRP,当受到伤害性刺激的时候向脊髓背角释放。疼痛疾病的发生与感觉神经系统释放SP,CGRP变化有关,是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内的神经递质和或神经调质。它们在痛觉信息的传递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共同参与痛觉信息的传递和调制。总之,目前普遍认为,髓核物质引发的免疫炎症反应是造成慢性神经源性疼痛、痛觉过敏及中枢敏化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对上述环节的研究有助于阐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为开辟除手术治疗以外的其他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丹参注射液在临床应用广泛,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中有临床报道,但目前国内外在疼痛治疗中未见基础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丹参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尤其对急性和亚急性炎症有良好治疗作用;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和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这使丹参具有硬膜外腔注射的优势。尤其对具有激素禁忌症患者有替代作用,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异体髓核植入大鼠硬膜外腔,观察不同时间大鼠对各种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SP和CGRP的表达,以期为椎间盘源性疼痛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硬膜外腔注入自体尾椎髓核匀浆,观察术后硬膜外腔及神经根周围免疫炎症反应,并通过硬膜外腔置管注入中药丹参注射液14天,观察不同时间大鼠对各种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细胞SP和CGRP的表达,观察研究其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作用、安全性及其可能机制;以期为椎间盘源性疼痛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提供细胞生物学基础。方法1.选择SD雄性大鼠24只(体重260—280g),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脂肪组、和髓核组,每组6只。另外3只雄性SD大鼠用来提供异体脂肪和髓核。假手术组硬膜外腔无植入物植入,脂肪组植入异体大鼠腹膜外脂肪(约3.0~4.0mg),髓核组硬膜外腔植入尾椎髓核(约3.0~4.0mg)。在术前、术后3,7,15,30d分别测定鼠尾对温度刺激(观察自浸入至出现甩尾的间期,即温度刺激甩尾潜伏期)及机械刺激(观察大鼠后肢足底Von Frey触针机械性刺激反应)的反应。术后第30天取L4-L6脊髓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髓核对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细胞肽类神经递质SP和CGRP表达的影响。2.选择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60—280g),均硬膜外腔植入尾椎髓核(约3.0~4.0mg)后硬膜外腔植管备用。随机分为四组:髓核+未用药组(WG),髓核+生理盐水组(SG),髓核+地塞米松组(MG);髓核+丹参组(DG),每组n=6。四组均硬膜外腔植管,术后第6天开始注药治疗,髓核+丹参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丹参注射液50μl,髓核+地塞米松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25ug/50μl,髓核+生理盐水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0μl,未注药组硬膜外腔无药物注入处理。在术前、术后每天分别测定各组大鼠机械刺激(观察大鼠后肢足底Von Frey触针机械性刺激反应)的反应。连续用药14天后第15天取L4-L6脊髓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髓核对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细胞肽类神经递质SP和CGRP表达的影响。结果1.术后假手术组和脂肪组大鼠对温度刺激及机械刺激的痛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髓核组在硬膜外腔植入异体髓核5天后对机械刺激和温度刺激均表现为痛觉过敏(P<0.05);术后30天脂肪组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细胞SP和CGRP表达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髓核组与脂肪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细胞SP和CGRP表达显着增加(p<0.05)。2.WG组(髓核+未用药组)与SG组(髓核+生理盐水组)、MG组(髓核+地塞米松组)、DG组(髓核+丹参组)在术后1-5天内对机械刺激均产生明显的痛觉过敏,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4天后WG组(髓核+未用药组)与SG组(髓核+生理盐水组)、MG组(髓核+地塞米松组)、DG组(髓核+丹参组)相比背根神经节细胞SP和CGRP表达显着增加(p<0.05);DG组大鼠与MG组相比,背根神经节细胞SP和CGRP表达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SG组大鼠与DG组、MG组相比,背根神经节细胞SP和CGRP表达有增加,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硬膜外腔注入异体髓核组织可造成大鼠痛觉过敏;硬膜外腔植入异体髓核可引起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细胞SP和CGRP表达增加。这可能是椎间盘突出引起根性神经痛的原因之一。2.硬膜外腔注射丹参注射液或地塞米松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可改善硬膜外腔移植异体髓核大鼠的痛觉过敏;可降低硬膜外腔移植异体髓核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细胞SP和CGRP表达增加。这可能是治疗椎间盘突出引起根性神经痛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李振宙[9](2007)在《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动物模型体内试验分别研究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对正常及突出模型椎间盘的溶解作用,椎管内注射胶原酶对椎管内移植的椎间盘组织的溶解作用,胶原酶对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实验一:9只成年山羊,共54个腰椎间盘(L1-7)随机等分到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椎间盘左前外侧纤维环用直径2.5mm的微型环锯限深5mm造成柱状纤维环缺损。术后2、4、6个月时对正常及模型椎间盘观察X线片上的椎间盘高度指数、MRIT2加权相上的椎间盘高信号区的面积和平均T2驰豫时间、椎间盘纤维环损伤区的形态学变化、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Masson三色胶原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上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生物化学变化和组织学评分等指标。实验二:18只成年山羊,共108个腰椎间盘按椎间盘性质(正常或模型椎间盘)和注射药物(空白对照、生理盐水、胶原酶)共分6个处理组。椎间盘内注射前10周,按实验一方法建立腰椎问盘突出模型并经MRI证实。胶原酶注射后1天、1周、2周、4周、12周观察X线片上椎间盘高度指数、MRI T2加权相上椎间盘高信号区面积及平均T2驰豫时间、标本的组织学等变化。实验三:9只成年山羊,从腰椎前方取自体椎间盘组织(包括纤维环和髓核组织),经腰椎后路右侧L6-7、左侧L3-4椎板间隙移植于椎管内神经根腋部;2个间隙随机选择向移植物周围灌注胶原酶300U/0.3ml或生理盐水0.3ml。观察术后1天、1周和2周胶原酶注射后椎管内移植椎间盘组织的溶解作用及组织学演变过程。实验四:42只Wistar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建立Maves改良的Bennet-Xie模型,7天后按分组分别灌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或胶原酶溶液,术后14天处死。测量各组模型和Sham坐骨神经节段在各时间点的磷脂酶A2活性的变化;并在各时间点用von Frey纤维测量大鼠双侧后肢机械刺激回缩阈值的变化。结果实验一:模型椎间盘在损伤后2个月即出现明显退变,包括椎间盘高度指数降低、椎间盘MRI T2加权高信号区面积和平均T2驰豫时间减低、组织学退变评分增高;MRI和组织学均发现损伤纤维环外侧1/3修复,内2/3出现髓核组织突出充填。损伤后4、6个月模型椎间盘退变加重,但与损伤后2个月的指标无显着性差异;椎问盘突出形态稳定。实验二:胶原酶对正常和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均具有溶解作用。胶原酶在突出模型椎问盘中央和髓核突出部位均溶解髓核组织并形成空腔,对终板损伤小;对正常椎间盘溶解部位集中在髓核和内层纤维环,并严重破坏终板。实验三:胶原酶处理的髓核组织基质1天后明显溶解,1周后出现大量巨噬细胞浸润,髓核结构明显破坏,2周后被肉芽组织替代;而生理盐水处理的髓核组织1天后无明显变化,1周后髓核组织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2周后出现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胶原酶对纤维环的溶解作用有限。实验四:所有大鼠在术后24-72小时均出现炎症性单根神经病相关的行为学改变:包括步态紊乱、受累后肢的屈曲畸形和机械刺激痛觉过敏。术后7天时各组间痛觉过敏的机械刺激强度类似。术后14天,机械刺激痛觉过敏阈值在地塞米松和胶原酶组变得不明显(P<0.01,vs生理盐水组);磷脂酶A2活性在胶原酶组和地塞米松组明显降低(P<0.01,vs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和胶原酶组的机械刺激回缩阈值和磷脂酶A2活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以成年山羊为对象,应用微型环锯对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定量损伤可以获得快速、有效、重复性好的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盘内注射胶原酶能有效溶解山羊突出模型椎间盘的中央和突出部位髓核组织,而对正常椎间盘溶解部位集中在中央髓核、内层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能直接溶解椎管内髓核移植物,并能激发机体炎症反应过程加速髓核组织的破坏和吸收。胶原酶在体内有抑制炎症反应特性,在炎症性坐骨神经痛活体模型中可以降低磷脂酶A2活性,改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症状。
康乐[10](2006)在《田胡止痛颗粒对大鼠模型髓核磷脂酶A2及神经根炎性细胞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田胡止痛颗粒对自体椎间盘移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髓核磷脂酶A2活性和神经根炎性细胞数目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根炎性反应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发神经根性疼痛的相关机理,为其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确切的实验依据。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芬必得组、田胡止痛颗粒组,每组18只,采用自体尾椎椎间盘髓核植入右侧腰5神经根背侧的方法,将模型对照组、芬必得组、田胡止痛颗粒组的大鼠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压迫性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显露右侧腰5神经根。各组大鼠于术后1天开始给予不同的药物灌胃,测定1、3、7、14、28d五个时相点大鼠右足机械刺激回缩阈值的变化,并于灌胃后的7、14、28d分别从各组中随机抽取6只大鼠并处死,取出各自的原移植椎间盘髓核组织(假手术组取残留尾椎的椎间盘髓核),0℃下保存。应用微量酸滴定法检测其磷脂酶A2的活性,对腰5神经根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及炎性细胞计数。结果:造模后的大鼠右足术后均有较明显的机械刺激过敏行为,然后逐渐缓解,而田胡止痛颗粒组和芬必得组大鼠的机械刺激过敏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田胡止痛颗粒组和芬必得组大鼠髓核PLA2的活性和神经根炎性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0.01);组织学观察显示田胡止痛颗粒组和芬必得组大鼠神经根损伤轻于模型组,前2组神经纤维束排列轻度紊乱,轻度水肿、纤维束保存完整。结论:田胡止痛颗粒能够降低大鼠突出髓核磷脂酶A2的活性,减轻神经根的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而明显缓解模型大鼠患肢的痛觉过敏程度,体现了田胡止痛颗粒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镇痛作用;磷脂酶A2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发神经根性疼痛中起重要作用,抑制磷脂酶A2活性可明显减轻神经根的炎性损伤。
二、硬膜外腔注射磷脂酶A_2对大鼠疼痛相关行为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外腔注射磷脂酶A_2对大鼠疼痛相关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针刀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内神经肽类物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突出髓核在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中的免疫炎性致痛机制 |
1 髓核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
2 突出髓核在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中的免疫炎性致痛机制 |
2.1 突出髓核与自身免疫反应 |
2.2 突出髓核所含的炎症介质和致痛因素 |
3 小结 |
综述二 针刀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进展 |
1 纳入标准 |
2 针刀器具的选择 |
3 腰椎间突出症针刀治疗部位及操作方法 |
3.1 关节突、关节囊点 |
3.2 椎间孔内口、黄韧带点、侧隐窝点 |
3.3 横突点 |
3.4 椎间孔外口点 |
3.5 棘突点 |
4 针刀与辅助疗法的联合治疗 |
5 临床试验对照组的设立 |
6 针刀治疗疗程设置 |
7 诊疗标准 |
8 机制探讨 |
9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针刀疗法的介绍 |
3 针刀神经触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
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器械和相关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模型制备 |
2.3 各实验组的干预方法 |
2.4 取材 |
2.5 指标检测与观察 |
2.6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痛阈变化 |
3.3 针刀干预对背根神经节中SP和CGRP含量的影响 |
3.4 背根神经节HE染色光镜观察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制备和评估 |
5.2 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和CGRP与疼痛关系的探讨 |
5.3 大鼠的腰椎结构解剖观察分析 |
5.4 针刀神经触激术对非压迫性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的影响 |
第三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针刺配合骶裂孔硬膜外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4 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正文 |
1 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骶管注射疗法中激素种类、浓度及碱化溶液选择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硬膜外腔注射不同糖皮质激素对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及组织学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泼尼松对大鼠血糖、血脂及股骨头组织学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硬膜外腔注射碱化溶液对大鼠神经根功能和组织学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综述 |
一、骶管注射疗法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二、经骶管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6)X光下靶位穿刺胶原酶溶解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胶原酶对大鼠急性坐骨神经痛模型体内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一、动物分组 |
二、试剂及仪器 |
三、实验步骤 |
四、机械刺激回缩阈值的测量 |
五、PLA2活性测定 |
六、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机械刺激痛觉过敏测试 |
二、s PLA2活性 |
讨论 |
(8)丹参硬膜外腔注射对髓核移植大鼠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正文章节 |
丹参对髓核移植大鼠疼痛的影响 |
引言 |
第一部分 硬膜外腔植入异体髓核对大鼠痛阈及脊髓背根神经节SP和CGRP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附图表)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丹参注射液硬膜外腔注射对硬膜外腔移植异体髓核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SP和CGRP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附图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
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第一部分: 新型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对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溶解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胶原酶对山羊腰椎管内移植的自体椎间盘组织的溶解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胶原酶对大鼠急性坐骨神经痛模型体内的磷脂酶 A2活性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化学髓核溶解术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田胡止痛颗粒对大鼠模型髓核磷脂酶A2及神经根炎性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药品、试剂 |
三、主要仪器 |
四、主要溶液配制 |
五、实验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 |
2 机械刺激回缩阈值变化 |
3 椎间盘髓核PLA2活性变化 |
4 神经根炎性细胞数目变化与组织学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 田胡止痛颗粒的组方特点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4. 有关本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 |
5. 田胡止痛颗粒治疗PLID的相关机制探讨 |
结论 |
致谢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四、硬膜外腔注射磷脂酶A_2对大鼠疼痛相关行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神经传导速度、P物质影度响度的实验研究[D]. 张寒.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针刀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内神经肽类物质的影响[D]. 张伟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针刺配合骶裂孔硬膜外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世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 [4]骶管注射疗法中激素种类、浓度及碱化溶液选择的安全性研究[D]. 杨波.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5]硬膜外不同时期麦帕克林治疗对实验性神经根性疼痛的影响[J]. 刘益善,吴闻文,郭伟,兰立峰,唐家广.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1(02)
- [6]X光下靶位穿刺胶原酶溶解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研究[D]. 王旭东. 苏州大学, 2010(01)
- [7]胶原酶对大鼠急性坐骨神经痛模型体内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J]. 李振宙,侯树勋,董玲,商卫林,吴闻文.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8(01)
- [8]丹参硬膜外腔注射对髓核移植大鼠疼痛的影响[D]. 李娟红. 郑州大学, 2007(04)
- [9]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D]. 李振宙.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7(02)
- [10]田胡止痛颗粒对大鼠模型髓核磷脂酶A2及神经根炎性细胞的影响[D]. 康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