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卖官鬻爵者的结局(论文文献综述)
李若溪[1](2021)在《电影剧本《剑胆琴心》创作阐述》文中指出本片作为一部武侠电影的剧本,讲述了北宋末年,以铸剑为业的翠湖山庄少爷柳清少年意气,一心梦想着成为名扬一方的大侠。在他行侠仗义时总被认为是“闯祸”后被父亲送到君山书院管束,结识了同样心怀天下的书生杨云殊。二人为保护朝廷忠骨惹怒奸佞权相蔡京,导致家破人亡,被迫飘零。柳清为了报复蔡京,独上开封府寻找机会;杨云殊则选择假意投奔蔡京,二人因此决裂。柳清暗中发现蔡京勾结金人,破坏蔡京计划,杨云殊借着一场科举舞弊案将蔡京拉下高位。杨云殊因此殒命,蔡京遭到贬谪,柳清在蔡京贬谪途中终结了奸佞之臣的性命。最终金人入侵宋朝,战事四起,柳清加入了北上抗金的队伍。笔者通过“文化自信”对于艺术创作的要求和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了武侠电影作为了创作类型。笔者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观摩影视作品,理清武侠电影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总结各个时期武侠电影的代表作。然后分析武侠电影在创作上的审美流变,在题材上,武侠电影经历了从类型纯粹到多元汇聚的冗杂;在画面上,武侠电影的拍摄从真实打斗到数字特效泛用;在主题上,武侠电影原本所表述的家国情怀渐渐向个人意识嬗变。由此,笔者明确了创作背景,并得出结论:创作一部武侠电影,“武”的动作画面不可少,“侠”的精神内涵不可废。以此结论为依据,笔者开始创作剧本的过程。剧本阐述部分则是通过剧本创作的时代背景、主题立意、叙事模式、人物设计、武打戏的设置等方面,详细阐释了创作过程。剧本以北宋末年为故事背景,希望借北宋末年佞臣当道的内部政治环境制造剧本的主要矛盾与冲突;借金人入侵宋朝的外部政治环境来表达本剧“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题立意。叙事模式吸取了中西方戏剧创作的经验,在结构上采用西方戏剧的经典“三幕式”叙事方式;在内核上则是以中国古典悲剧为根基。人物设计围绕着主角柳清、杨云殊和反派蔡京展开。武打戏作为武侠电影创作的重头戏,笔者根据剧情张力、人物特征、地点空间来设置武打戏。最后通过这次剧本创作,来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笔者希望能为中国的武侠电影做出自己的贡献,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陆瑶[2](2021)在《《女聊斋志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聊斋志异》又名《女聊斋》,是民初一部专述女性故事的文言小说选集,编者署名古吴靓芬女史贾茗。《女聊斋志异》的故事题材、叙事特征,语言风格都极力仿效“聊斋”,虽然其整体艺术成就不及《聊斋志异》,但也具备了独特的女性价值。这部书长期以来未受到学界重视,直至陈汝衡先生的《说苑珍闻》才正式提及,故前人对此书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于其成书年代以及选材来源的考证,对其编录制度、删改情况、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涉及较少。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空白,试图对《女聊斋志异》研究进行一次全面补充,涉及该书的成书时间、编者身份、版本、篇目来源、编录制度、删改情况,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除绪论和结语外,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女聊斋志异》的编录问题。主要论述作者的编录原则,勾稽《女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揭示《女聊斋》的编纂意义。综合学界研究成果可知《女聊斋志异》成书在1893-1913年之间,编者可能是一名女性。《女聊斋志异》故事来源颇广,对其选材来源考索发现编者统一以人名命篇,史传形式结构全文,通过对原篇故事地增删修改宣扬了女性独立、妇女解放的编纂主旨。《女聊斋志异》的编纂不仅反映了编者所代表知识女性的阅读视野,还展现了其对读者的阅读期待,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早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第二部分为《女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通过对编者编选思想主题数量的分析,主要分为《女聊斋志异》的理想女性观,《女聊斋志异》的女性爱情观,《女聊斋志异》的社会政治观念。首先通过挖掘女性才华、智慧、品德、侠义精神在社会上的功用探寻女性意识,传达出独立自主的女性观。其次通过女性在讲门第、论资财,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的悲苦命运控诉古代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提出了自由平等、忠诚专一的婚恋观。最后聚焦社会黑暗,揭露封建统治腐朽,以同情之笔赞扬人物的美好品行,表达出编者对自由安定生活的向往。第三部分为《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从奇幻的艺术风格、简洁与宏富的叙事特征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展开,探寻该书的艺术魅力。首先从书中人物之奇、情节之幻探究其整体呈现出的奇幻艺术风格。其次从史传文学的叙事类型,跌宕起伏的叙事特征以及文诗兼备的叙事模式探求《女聊斋志异》的叙事特征。最后分析编者编选作品呈现出的简练含蓄、古朴雅致的语言艺术魅力。第四部分为《女聊斋志异》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和发展。通过与《聊斋志异》的对比,分析其编选对《聊斋志异》的继承、传播以及女性意识的发展,挖掘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女聊斋志异》编选尽力追求与《聊斋志异》相同的趣味,又迎合晚清女性解放思潮宣扬了女性的社会功用,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价值及时代烙印。全文对《女聊斋志异》进行了全面考察,以期对《女聊斋志异》的研究起到一些补充作用。当然由于笔者才力有限,在很多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深入,仍具有很大的改正空间,但这并不能掩藏《女聊斋志异》这部仿书独立的文学价值。
赵雨竹[3](2021)在《《醒世姻缘传》中恶人形象研究》文中认为《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之后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全书共一百回,以两世姻缘的故事为框架,按照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塑造了大大小小的恶人形象几十个。在塑造恶人形象的同时,小说对晚明社会的官场黑暗、世风浇漓、民风堕落的现象都有所揭露。小说中恶人形象的塑造手法以及讽刺艺术,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拟对《醒世姻缘传》中的恶人形象进行整体研究,力求探讨恶人形象的内在意义及创作价值。第一章对《醒世姻缘传》中的恶人形象进行分类整理,将其按照官僚系统、儒林士子、底层百姓分成三大类,再将每类进行细分,对小说中的恶人形象进行整体介绍。第二章深入剖析《醒世姻缘传》中的恶人形象,寻找恶人形象的共性,对小说中恶人形象的心理活动、受到的惩罚及方式等进行剖析。第三章对《醒世姻缘传》中恶人形象的塑造手法进行举例分析,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划分小类,加以举例说明,并对小说的讽刺手法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醒世姻缘传》中恶人形象的创作价值,从恶人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恶人形象对现实的意义以及恶人形象创作的不足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赵栢欣[4](2020)在《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古代神怪小说,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它以神怪鬼魅等非人世、非现实事物为描写对象,以隐喻和折射现实生活的方式,寄寓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和人类对天地万物的关注。神怪小说发展至清初、中期,受“世情书”的影响发生了蜕变,诞生了一批“变种之作”。此间神怪小说的创作意图,与之前真正“为神怪而神怪”的小说有别,多是借神怪讽刺世态人情、寓意喻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本文以清中期神怪小说为研究对象,拟从背景分析、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清中期神怪小说的寓意讽刺主题进行研究,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深层寓意,并探寻创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深沉的救世意识。清中期寓意讽刺主题神怪小说的作者,面对清中朝表面繁荣昌盛,而实则腐朽没落的现实社会,介于森严的文化政策的羁绊,不得不以“曲笔”的形式,抱着“以文为戏”和“以文为哭”的创作心态,借助神怪小说的外衣,寄寓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讽刺和批判。这些神怪小说的讽刺锋芒,触及市井、官场、寺庙、道观等众多场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着小说创作者对世人卑劣癖性、畸形的宗教观、以及腐败的官场的嘲弄与揶揄。神怪小说的作者们在传达这一寓意讽刺主旨时,还借助荒诞式和解构式的独特表达,在“消解”和“颠覆”中展现各自对当时社会的认知和感受,既传达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与忧虑,也饱含其对未来朗朗乾坤、清明世界的殷切期望。
刘洋[5](2020)在《试论忠肃王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文中提出高丽忠肃王(1294年-1339年)为高丽第二十七代王。忠肃王王焘其父为忠宣王,母为蒙古女也速真。忠肃王一生先后迎娶三位元朝公主,分别是濮国长公主、曹国长公主、庆华公主,是高丽国王中与元朝联姻最多的高丽王,意图通过与元朝联姻来强化自己的势力。忠肃王即位初期政治势力薄弱,一方面权力仍然掌握在身居元朝的上王手中,直至上王被谪吐蕃,忠肃王才掌握实权。另一方面沈王王暠觊觎高丽王位已久,于忠肃王八年向元朝告发忠肃王,称其对元朝心怀不满,导致忠肃王被扣留在元朝长达四年之久,直到元泰定帝即位,忠肃王才得以归国。元朝的干涉以及国内政局的动荡,使高丽的王权不断受到威胁。因此为了稳定高丽政局及加强高丽王权,忠肃王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本论文对忠肃王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进行研究,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忠肃王改革的背景。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了忠肃王五年改革的背景,元朝对高丽的内政干涉及上王对高丽政权的掌控。第二节分析了忠肃王十二年改革的背景,元朝皇位交替频繁对高丽王权干涉发生变化,以及高丽国内政局动荡威胁王权。第三章,忠肃王改革的内容及过程。本章主要论述了忠肃王五年改革与十二年改革的内容及过程。忠肃王五年改革主要机构及人员皆由上王掌控,改革主要在经济方面展开的。由于上王被流放、忠肃王被元朝扣押,这次改革被迫终止。忠肃王十二年改革是忠肃王掌握高丽实权后主导的一次改革,没有设立专门的改革机构,任用忠肃王一派的官员。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展开的。由于元干涉下忠肃王退位,十二年改革被迫中止。第四章,忠肃王改革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了五年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五年改革改善了高丽民生,但是监察机构废立不定及改革用人不当,使改革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节分析了十二年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十二年改革强化了忠肃王的王权,同时为高丽后世的反元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王党势力,影响了改革效果。第五章,结论。通过对高丽忠肃王的两次改革进行分析,总结出改革对忠肃王加强王权以及高丽后世改革所发挥的作用。
尹莹[6](2020)在《唐代公主的宗教信仰与生活》文中指出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并以其自由开放着称,不论是中国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在唐代大放异彩,吸引无数信众,其中尤以佛、道二教最为流行。唐代公主是唐代社会中的上层阶级,也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在妇女地位普遍提高的唐代,她们凭借着自身的特殊身份地位获得了普通妇女不曾拥有的自由和权力。也正因如此,唐代公主才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她们的所拥有的财富也能进一步支撑起宗教生活的开支,她们的宗教生活也比普通妇女更加丰富多彩。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唐代公主信教的社会环境进行介绍,首先是各大宗教发展的概况,主要是在唐代比较流行的佛、道二教以及其他宗教,在宗教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唐代公主信教成风,而这种风气的形成又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统治者信教以及公主的受教育水平提高息息相关。第二部分是在墓志资料以及史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公主的宗教信仰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佛教信仰、道教信仰以及巫术信仰,以及一些史料无法肯定其宗教信仰,只能从文献中推断出其宗教信仰的唐代公主。第三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公主的宗教生活,包括信教公主的经济来源、宗教的修行与活动等,其中对唐长安城内公主道观的数量和位置进行了考证,并介绍了入道公主在道观内的生活情况。
戴宗凯[7](2020)在《阿合马的历史书写研究》文中指出阿合马是元代初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其生前因理财等事宜而备受争议。有关阿合马的言行主要记载于汉地史籍《元史》《心史·大义略叙》和域外史籍《史集》《马可波罗行纪》四书之中。但是“四书”对阿合马为人行事的书写却不尽相同,《元史》文本裁取前朝文字,意在明善恶是非、示褒贬劝惩,多记述阿合马擅权嗜利、无恶不为,其文本沿袭了传统史传书写中一本于礼的话语体系;《心史》记述多为民间传闻,重在强调阿合马通敌外国、贪婪无德而为人所杀,言词间往往流露出对故国亡宋的思恋和夷夏之防的申发;《史集》文本依照亲历者的忆述变化而来,字句中常体现出作者拉施特对阿合马行事的赞赏与同情,着重记述阿合马被汉地文人的嫉妒谋害经过;《马可波罗行纪》从外部视角记述阿合马的罪恶行径与被刺经过,将其视为社会群体间的民族、宗教冲突,反映出色目人群体对这段历史的独到见解。不同的书写文本反映了相应作者史料来源、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及情感倾向的不同,这些因素使得文本呈现出了不同面貌。如汉地史着和拉施特《史集》对阿合马和赛典赤的差异化书写就是一个适例;“四书”对阿合马被刺身亡的文本书写,产生了张易“谋反”和阿合马“谋逆”两种说法。历史书写具有复杂性,在相关研究中要对史料文本进行史学分析,合理运用。
王雅欣[8](2020)在《“后聊斋”时代的狐鬼世界》文中认为明清两朝是小说的繁盛期,诞生了大批优秀作品,也使得小说的续仿现象蔚为大观。清人蒲松龄的文言志怪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付诸梨枣后,其仿书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仿书围绕原书展开,呈现出众星拱月之势。本文把《聊斋志异》之后直至清末受其影响而产生的文言小说称作“后聊斋”,把这些小说中的狐形象统称为“狐鬼”形象。论文以“后聊斋”时代小说中狐鬼形象为研究对象,从狐鬼世界的构筑、借狐讽喻世情、狐鬼形象艺术上的新变与不足三个层面进行探讨,重点将仿书与《聊斋志异》中的狐形象进行对比剖析,找寻出仿书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的闪光点,总结出续仿之书创作的一些规律。论文的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侧重于对“后聊斋”小说及其狐鬼形象做总体观照。首先厘清续仿概念、界定“后聊斋”小说,由于“后聊斋”小说数量较多,本文从作品的影响力、艺术成就、思想内涵等方面加以限定择选,着重介绍“后聊斋”小说和作者的大致情况。其次,梳理狐形象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历程及其每个时期的狐之特点。最后,确定将狐形象居多且艺术性较强的《萤窗异草》《夜谭随录》《夜雨秋灯录》《影谈》《益智录》等八部“后聊斋”小说作为讨论的重点。第二章,侧重于对“后聊斋”小说中狐鬼形象做具体分析,并进行分类归纳。从狐之形态、狐之异能、狐之性格三方面,以及从静态到动态全方位的展示仿书中的狐鬼世界。一方面,由于“后聊斋”小说中狐鬼形象大多从蒲氏书中传承而来,故而同以往狐形象有着类似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狐鬼形象也在漫长的时代中,衍生出新变,充分展现了“后聊斋”小说对艺术表现力的探求。第三章,侧重于论述“后聊斋”小说借狐鬼形象来讽喻世情百态。从针砭时弊与呼唤清明、讽喻世情与呼唤人性、固守礼教与讴歌爱情这三方面将“后聊斋”小说与《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做对比剖析,寻找仿书中从狐鬼形象上展现的思想闪光点。第四章,侧重于以狐鬼形象为立足点,将“后聊斋”小说与《聊斋志异》对比研究,探寻“后聊斋”小说的艺术成就。“后聊斋”小说在狐鬼形象上对于原书继承的成分较大,从狐女形象、诗化的语言特点,到塑造狐形象的方法上,对原书都有所效仿。但也由于对于原书摹拟痕迹太重,导致过犹不及,甚至为了寻求新意,以致叙事重心偏移等弊病频现。不过“后聊斋”小说也存有自己的新变和独有特色,才能流传至今,不至被于湮没在浩瀚书海中。
汤怡枫[9](2020)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新历史主义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是能够启发人们把握处理历史与文学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实践。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历史和文学同样都具有文本性,它们具有相似的虚构成分和叙事方式,并不存在历史决定文学的必然性,历史和文学之间存在着互文性关系。将新历史主义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是一种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尝试。本研究致力于实现新历史主义视角与名着阅读教学相融通,在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研究高中语文古典名着阅读,具体说来选择《红楼梦》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新时期红学的相关研究,设计出角度新颖、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名着阅读教学,以深化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厚植当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阅读需要基于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个角度。一方面需要从文本的历史性之《红楼梦》的作者遭遇、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需要从文本的历史性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进行对比分析。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需要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细化。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指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应当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进行规划。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指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程设计需要重点把握。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指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应当注重“文史一家”下的整体感知、多元开放的精读探究、“文化诗学”下的拓展升华。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评价需要统筹教学评价目的、原则和方式。
陈姝羽[10](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共分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简要介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爲简文集释,尽量全面地收集2020年4月之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做集释的一般方法,对清华八各篇做详尽的集释,相关争议或取舍尽可能以按语形式进行总结说明;第三部分爲相关问题研究,以劄记的形式对《摄命》和《治邦之道》篇中几处文句的断读释义进行探讨。本文撰写主要偏重於资料收集整理,以期爲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便利。
二、一个卖官鬻爵者的结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卖官鬻爵者的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1)电影剧本《剑胆琴心》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创作缘起 |
1.2 创作背景 |
1.2.1 武侠电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1.2.2 武侠电影创作的审美流变 |
1.2.2.1 题材:从类型纯粹到多元汇聚的冗杂 |
1.2.2.2 画面:从真实打斗到数字特效的泛用 |
1.2.2.3 主题:从家国情怀到个人意识的嬗变 |
1.3 创作意义 |
1.4 创作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影片分析法 |
1.4.3 实地考察法 |
2.剧本创作阐述 |
2.1 故事大纲 |
2.2 关于片名 |
2.3 故事背景 |
2.4 主题立意 |
2.4.1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
2.4.2 坚守内心,吾道不孤 |
2.5 叙事模式 |
2.5.1 “西方戏剧三幕式”的剧本结构 |
2.5.2 “中国古典悲剧式”的叙事内核 |
2.6 人物设计 |
2.6.1 柳清角色设定分析 |
2.6.2 杨云殊角色设定分析 |
2.6.3 蔡京角色设定分析 |
2.7 武打戏的设置 |
2.7.1 根据人物身份特征武打戏 |
2.7.2 按照剧情张力设置武打戏 |
2.7.3 围绕地点空间设置武打戏 |
3.创作反思与不足 |
4.致谢 |
5.参考文献 |
6.参考作品 |
附录 |
附录1:故事梗概 |
附录2:人物小传 |
附录3:《剑胆琴心》完整剧本 |
(2)《女聊斋志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及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论旨及创新 |
四、研究方法及路径 |
第一章 《女聊斋志异》的编录 |
第一节 《女聊斋志异》的编者、版本情况 |
一、关于《女聊斋志异》编者 |
二、《女聊斋志异》成书时间、版本及选集 |
第二节 《女聊斋志异》的编录原则 |
一、以女性人名命篇为主 |
二、统一行文体例 |
三、对原篇的删改 |
第三节 《女聊斋志异》的作品来源考 |
一、《女聊斋志异》的作品来源情况 |
二、《女聊斋志异》作品来源辨证 |
三、《女聊斋志异》中以男性名篇者 |
第四节 《女聊斋志异》的编纂意义 |
一、女性小说选本视野下的《女聊斋》 |
二、《女聊斋志异》的编纂价值 |
第二章 《女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
第一节 《女聊斋志异》的理想女性观 |
一、赞赏女性技艺超群、着书立说的才华 |
二、推崇女性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智慧 |
三、宣扬女性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 |
四、关注女性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 |
第二节 《女聊斋志异》的女性爱情观 |
一、肯定女性敢爱敢恨的行为 |
二、追求至真至纯至情之爱 |
三、主张出于至情的节烈观 |
四、批判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
第三节 《女聊斋志异》的社会政治观念 |
一、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 |
二、官僚制度的黑暗腐败 |
三、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
四、自由安定生活的向往 |
第三章 《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
第一节 《女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 |
一、人物之“奇” |
二、情节之“奇” |
三、奇幻与现实相结合 |
第二节 《女聊斋志异》的叙事特征 |
一、“史笔”与“文笔”的结合 |
二、韵文与散体的结合 |
第三节 《女聊斋志异》的语言艺术 |
一、简练含蓄、质朴雅致的叙事语言 |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
三、修辞的广泛运用 |
第四章 《女聊斋志异》对《聊斋志异》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女聊斋志异》对《聊斋志异》的继承 |
一、相似的故事主题 |
二、相似的艺术风格 |
第二节 《女聊斋志异》对《聊斋志异》的发展 |
一、增设了巾帼英雄类型 |
二、反对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
三、女性自主性和现实批判性更强 |
第三节 《女聊斋志异》对《聊斋志异》的传播作用 |
第四节 《女聊斋志异》的独特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醒世姻缘传》中恶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醒世姻缘传》恶人形象分类 |
第一节 官僚系统 |
一、“枉法受赃”的地方官吏 |
二、欺压乡里的乡约里长 |
第二节 儒林群丑 |
一、不学无术的生员监生 |
二、师德不在的教书先生 |
第三节 底层刁民 |
一、社会层面 |
二、家庭层面 |
第二章 《醒世姻缘传》恶人形象剖析 |
第一节 恶人们的共性 |
一、相同或相似的心理活动 |
二、无法感化的执着为恶 |
第二节 恶人遭受到的惩罚 |
一、恶人遭受惩罚的时效性 |
二、多样的惩罚方式 |
第三节 恶行之外 |
一、良知未泯 |
二、恶人的成功之道 |
三、恶人的行为动机 |
第三章 《醒世姻缘传》恶人形象塑造 |
第一节 生动鲜活的恶人形象刻画 |
一、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 |
二、精准连贯的动作描写 |
三、逼真生动的语言描写 |
四、勾画灵魂的心理描写 |
第二节 辛辣犀利的讽刺手法 |
一、白描 |
二、夸张 |
三、侧揭 |
四、对比 |
五、叙议结合 |
第四章 恶人形象的创作价值 |
第一节 恶人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
一、推动情节发展 |
二、宣扬果报思想 |
三、作者情感的投射 |
第二节 恶人形象的意义 |
一、揭露封建官僚制度的黑暗 |
二、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 |
三、《儒林外史》之先声 |
第三节 恶人形象塑造的局限 |
一、善恶未必有报 |
二、好人胜利的不确定性 |
三、僧尼形象的破灭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选题意义 |
第一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学传统:对前代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因袭与发展 |
一、对清代以前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因袭 |
二、对清代初年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发展 |
第二节 社会因素:为神怪小说寓意讽刺提供契机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科技环境 |
四、文化环境 |
第三节 主观因素:创作主体的心态 |
一、以文为哭,忧世愤世 |
二、以文为戏,寓教于乐 |
第二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内容呈现 |
第一节 讥诮世间卑劣癖性的众生相 |
一、贪婪癖性:对世道人心的腐蚀 |
二、淫欲癖性:堕入欲壑难填之渊 |
第二节 讽刺统治者操控下腐败的官场世相 |
一、统治者残暴无德,对寻常百姓的戕害 |
二、统治者昏聩暗昧,对饱学士子的埋没 |
三、统治者懦弱无能,对群众起义的镇压 |
第三节 嘲弄世人畸形的宗教观 |
一、揭露儒士群体欺世盗名的丑态行径 |
二、戳穿佛道门徒清心寡欲的虚伪假象 |
第三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表达方式 |
第一节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荒诞式表达 |
一、人物形象的荒诞色彩 |
二、叙事情节的荒诞特质 |
三、语言的荒诞风格 |
第二节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解构式表达 |
一、解构之一:反传统、反神圣、反权威话语 |
二、解构之二:反结构的逆向诉求,开放式结尾的不确定性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试论忠肃王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忠肃王改革的背景 |
2.1 忠肃王五年改革的背景 |
2.1.1 元朝对高丽内政的干涉 |
2.1.2 上王对高丽政权的掌控 |
2.2 忠肃王十二年改革的背景 |
2.2.1 元朝政局变化对高丽的影响 |
2.2.2 高丽国内政局的变化 |
第三章 忠肃王改革的内容及过程 |
3.1 忠肃王五年改革 |
3.1.1 忠肃王五年改革的人员 |
3.1.2 忠肃王五年改革的内容 |
3.1.3 忠肃王五年改革的结局 |
3.2 忠肃王十二年改革 |
3.2.1 忠肃王十二年改革的人员 |
3.2.2 忠肃王十二年改革的内容 |
3.2.3 忠肃王十二年改革的结局 |
第四章 忠肃王改革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
4.1 忠肃王五年改革 |
4.1.1 忠肃王五年改革的成效 |
4.1.2 忠肃王五年改革的局限性 |
4.2 忠肃王十二年改革 |
4.2.1 忠肃王十二年改革的成效 |
4.2.2 忠肃王十二年改革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6)唐代公主的宗教信仰与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唐代公主概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唐代公主信仰宗教的背景 |
第一节 唐代的宗教发展情况 |
一、佛教 |
二、道教 |
三、其他宗教 |
第二节 唐代公主信教风气形成的客观原因 |
一、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
二、教育水平的提高 |
三、统治者的信教风潮 |
第二章 唐代公主的宗教信仰情况 |
第一节 唐代公主与佛教信仰 |
一、信佛公主人数考证 |
二、信佛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唐代公主与道教信仰 |
一、入道公主人数考证 |
二、入道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其他宗教信仰情况 |
第四节 唐代公主宗教信仰的特点 |
一、女冠与女尼公主之差异 |
二、集中于佛道二教 |
三、公主信教的时间分布特点 |
第三章 唐代公主的宗教生活 |
第一节 经济来源 |
一、“食实封”制度 |
二、皇帝赏赐与嫁妆 |
三、其他收入 |
第二节 宗教活动 |
一、公主的佛教活动与修行 |
二、公主的道教活动与道观生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阿合马的历史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反思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重难点 |
第一章 汉地史籍书写中的阿合马 |
第一节 “知人论事”:阿合马的生平 |
第二节 《元史》对阿合马的历史书写 |
一、“权臣奸臣”:《元史》书写中的阿合马 |
二、“褒贬善恶”:《元史》文本的书写话语 |
第三节 《心史·大义略叙》对阿合马的历史书写 |
一、“凶恶奸佞”:《心史·大义略叙》文本中的阿合马 |
二、“明辨华夷”:《大义略叙》的文本书写情境 |
第二章 域外史籍对阿合马的历史书写 |
第一节 《史集》书写中的阿合马 |
一、“因才见妒的肃丞相”:《史集》文本中的阿合马 |
二、“看似言他实为自况”:《史集》书写的表与里 |
第二节 《马可·波罗行纪》对阿合马的书写 |
一、“官逼民反”:《行纪》叙事中的阿合马 |
二、“族群冲突”:《行纪》文本的书写语境 |
第三节 着史何为:赛典赤与阿合马历史书写的文本寓意 |
一、“良德之人与无德奸臣”:汉地史文中的赛典赤和阿合马 |
二、“功名兼备与不得善终”:《史集》中的赛典赤与阿合马 |
第三章 文本中的历史建构:“阿合马之死”相关史事三题 |
第一节 “言人人殊”:阿合马之死的多重书写 |
第二节 “萧墙之忧”:张易“谋反”之说释疑 |
第三节 “人臣无将”:阿合马“谋反”之说发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后聊斋”时代的狐鬼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后聊斋”小说的综合性研究 |
二、“后聊斋”小说的个案作品分析研究 |
三、“后聊斋”小说中狐形象的研究 |
第一章 仿聊斋 画“狐鬼” |
第一节 “后聊斋”小说之界定 |
第二节 “后聊斋”小说中的狐鬼 |
第二章 “后聊斋”小说中的狐鬼世界 |
第一节 狐鬼形态 |
第二节 狐鬼异能 |
第三节 狐鬼性格 |
第三章 “后聊斋”小说借狐鬼讽喻世态 |
第一节 针砭时弊与企盼清明 |
第二节 讽喻世情与呼唤人性 |
第三节 固守礼教与讴歌爱情 |
第四节 “后聊斋”小说与《聊斋志异》的思想对比 |
第四章 “后聊斋”小说画“狐鬼”的艺术手法 |
第一节 对《聊斋志异》的继承与新变 |
第二节 较《聊斋志异》的缺憾与不足 |
结语 |
余论:“画狐不成”的原因 |
征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一:《聊斋志异》中涉狐篇目 |
表二:“后聊斋”小说中涉狐篇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述 |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缘起 |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内涵 |
一、“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 |
二、相互塑造的文学与历史 |
三、多元开放的文化历史观 |
四、整体性把握文学 |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的实践探索 |
一、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 |
二、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应用 |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对高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
一、开拓高中阅读教学的全新视野 |
二、对优化高中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
第二章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阅读 |
第一节 文本的历史性之《红楼梦》的诞生 |
一、《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
二、曹雪芹的家世身世 |
第二节 历史的文本性之《红楼梦》的场景 |
一、从大观园的兴衰看封建礼教 |
二、从“女儿国”的形成看理想追求 |
第三节 历史的文本性之《红楼梦》人物形象解读 |
一、贾宝玉: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新人萌芽 |
二、林黛玉:美丽的诗性与沉痛的挽歌 |
三、薛宝钗: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与受害者 |
四、王熙凤:封建统治阶层的文学镜像 |
第三章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整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
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
第二节 优化《红楼梦》整本书的学程设计 |
一、教学资源推荐 |
二、阅读计划设置 |
第三节 丰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 |
一、“文史一家”下的整体感知 |
二、多元开放化的精读探究 |
三、“文化诗学”下的拓展升华 |
第四节 改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评价 |
一、教学评价目的 |
二、教学评价原则 |
三、教学评价方式 |
结语 |
附录一 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简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研究综述 |
第二章 集释 |
凡例 |
摄命 |
邦家之政 |
邦家处位 |
治邦之道 |
心是谓中 |
天下之道 |
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 |
虞夏殷周之治 |
第三章 读简札记三则 |
引文简称表 |
参考文献 |
後记 |
四、一个卖官鬻爵者的结局(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影剧本《剑胆琴心》创作阐述[D]. 李若溪.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2]《女聊斋志异》研究[D]. 陆瑶. 扬州大学, 2021(09)
- [3]《醒世姻缘传》中恶人形象研究[D]. 赵雨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D]. 赵栢欣. 江南大学, 2020(01)
- [5]试论忠肃王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D]. 刘洋. 延边大学, 2020(05)
- [6]唐代公主的宗教信仰与生活[D]. 尹莹. 安徽大学, 2020(07)
- [7]阿合马的历史书写研究[D]. 戴宗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后聊斋”时代的狐鬼世界[D]. 王雅欣.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9]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汤怡枫.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D]. 陈姝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