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指导校园辩论赛工作的框架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田雪[1](2021)在《济宁市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能否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能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与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新课标将社会责任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之一,说明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社会责任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是当前生物学教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培养的研究,能够明确当前社会责任培养的水平,发现社会责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从而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社会责任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鉴于此,开展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培养的研究,旨在了解济宁地区社会责任培养现状,提高对社会责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培养的有效性。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收集到的书籍和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分析,深入把握“社会责任”的内涵,理清相关概念。采用问卷法对济宁地区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指明方向。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进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社会责任培养的素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结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教材挖掘社会责任教育资源,以及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和实践方面,目前的研究还不够详尽,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采用的方法和途径较单一、教师认为开展社会责任教育面临一定困难;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足、学生希望教师对其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来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完善评价制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生物科学史、课后习题、实验以及社会热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和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分析教材中相关资源并基于策略进行了新授课、实验课、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实践结果说明,这些策略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是行之有效的。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学教学与社会责任培养有着紧密联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是可行的并且是有效的。
樊怡[2](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包含了政治认同素养、科学精神素养、法治意识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在核心素养提出之前,我国经历了双基教学、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的改革,随着时代变迁,教育需求发展,最终迎来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为了培养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进步的必备能力。高中三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通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但还是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人选择走入社会,有人选择继续深造,不管何种选择,都需要有正确的信念作为支撑。因此,本文选取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研究方向,旨在为广大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提供帮助。本文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支撑,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对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为了了解现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的培养现状,本文对焦作市Y中学和信阳市S中学进行调查,对这两所校高一学生及高二、高三文科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不完善;“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机会不足;“第四课堂”:网络新媒体运用不到位。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本文以“四个课堂”立足点,提出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对策: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精心打造“第二课堂”文化平台;积极开展“第三课堂”教学实践;高效利用“第四课堂”教育资源;联动“四个课堂”,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王纲[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王思源[4](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江嘉儿[5](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应用研究 ——以上海市Q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两大重要主题,同时,也是当今我国教育界的两大重要主题。随着深刻的时代变化发展,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伴随着《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和深入研究,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也朝着改进学科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改革。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我们可以发现它更强调教育应该聚焦核心素养的达成,使学生在获得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具备自主探究与合作精神,发展适应时代发展和生存需求的能力。在此背景下,聚焦核心素养为本的大单元教学应运而生,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知识框架的建构、导学案等方式更加深入学习和巩固学科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改进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和思维,以更加积极、开放、主动的方式探究知识。鉴于此,笔者以上海市Q中学为例,对大单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应用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大单元教学当前的实施现状的数据分析,找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追根溯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实施对策,使其研究成果能够有效促进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施与发展。本文总共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依据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整合了大单元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大中小思政一体等理论介绍了大单元教学的相关理论支撑,并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知行统一的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四个方面分析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Q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单元教学实施的现状以及教师对于大单元教学的实施与建议。在此基础上,了解大单元教学在实践中去取得的成效,具体体现在:第一,大单元教学所掌握的知识点更持久、更深刻;第二,学生在大单元教学课堂上的课堂参与程度较高;第三,大单元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但是,大单元教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第一,教师备课难度大,知识储备不足;第二,教师对教学时间把握经验不足,出现延迟下课现象较多;第三,大单元课堂教学的内容综合性较大,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断层。根据第三部分的调查数据结果分析,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原则和实施策略,为大单元教学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可行性建议。首先,笔者依据自身教学经验、教学观察和专业知识对问卷调查中大单元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原因探析,并结合课程改革现状,对如何实施大单元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原则和实施策略。其次,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课型的选择、教学活动的选择与设计、课前导学案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完善以及作业巩固等方面来开展。最后笔者选择了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大单元教学主题《成为一名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中学生》为例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张帅[6](2021)在《通过BP辩论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研究》文中认为口语交际能力在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标中提到,辩论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BP辩论在全世界广为流行,也被广泛运用于英语口语教学中,但是在语文教育中鲜少有过尝试。基于此,笔者将研究内容确定为“通过BP辩论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研究”,探索在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如何组织BP辩论以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首先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阐释,分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应对能力。通过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口语交际部分的阐释,得出了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要求。再对BP辩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BP辩论的赛制、职位分配和辩位职责、评价规则以及其主要的优势特点。其后,详细地描述了研究设计的流程、具体的操作以及实施的细节。本文随机选取了高一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班开展BP辩论,控制班则不做处理。研究周期为三个月,探究BP辩论的实施策略和培养效果。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从前后测成绩的对比,问卷结果反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能够得出,BP辩论能够提升倾听能力,包括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口语理解能力;增强表达能力,包括提升表达自信心、提升表达逻辑性、提升表达流畅度、提升副语言掌控能力;强化应对能力,包括掌握话题调整策略、学习情境适应策略。由此可见,经过BP辩论的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显着提高,且提升速度更快,提高幅度更大,BP辩论能够有效地、全面地促进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
关若男[7](2020)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外阅读已成为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加强学生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本人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对通辽市科尔沁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主要明确课外阅读调查的必要性、意义以及相关的理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对问卷进行预调查的信度效度分析。第二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随机选取通辽市科尔沁区七、八、九年级50名教师和118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阅读的目的与动机、途径和载体、投入、内容与方法以及指导评价等五个方面归纳分析了通辽市科尔沁区开展课外阅读的实际状况,同时对通辽市科尔沁区课外阅读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了通辽市科尔沁区初中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为通辽市科尔沁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一些指导建议与方法。经过研究分析后,本文为提升通辽市科尔沁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出了以下建议:包括观念的转变、环境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以及评价机制的健全。以兴趣为抓手,提升阅读品味;以阅读质量为保证,扩大阅读数量;以线下阅读为基础,开发线上指导;以篇章为根本,延伸整本书阅读等。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昕[9](2020)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文中指出在本论文中,我们针对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这一问题,探讨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的理论依据,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要注重遵循杜威“从做中学”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生活教育”的学习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对物理学习美的感受、教师美育意识薄弱、教师美育知识缺乏、忽略设置美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缺乏美育教育、美育没有同德育相融合、学校对美育不够重视等八个方面。针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研究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目标、原则以及如何有效渗透美育的途径和策略,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四大策略,它们分别是:注重美育的教学理念、营造美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优化渗透美育、增强教师美育能力以及增强美的心理体验。本文的突出工作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了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构建美育环境,做到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学会吸收美的经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以及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有趣的物理实验,如:“魔法塑料袋之杯内提水杯”、“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之柔弱女孩单挑两位壮士等”;我们也开发了一系列高中物理教具,如:“电磁阻尼之时光隧道”、“神奇的带电粒子运动轨迹”、“摩擦力的方向判定装置”等。接着,我们设计了三个注重渗透美育的教学案例,它们分别是:“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案例、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设计案例。最后,采用了“等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对本论文提出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教育实验,教育实践的结果表明:利用本论文提出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审美意识和能力,而且对培养高中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苑新洁[10](2020)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从几千年前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当代核心素养中提倡的“责任担当”,都可以看出我国对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视程度。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对优秀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着重凸显了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其中社会责任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相并列成为生物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应紧跟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落实到生物教学实践之中,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达成。因此,为更好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开展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先,概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对核心素养、生物学核心素养及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STSE教育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为研究依据,并根据当前社会背景分析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价值及意义。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初中生物教师及学生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方面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归纳了当今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存在问题及仔细研读初中生物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主要包括: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深教师对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深度挖掘教材资源,灵活开展责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进行教学设计,突出课堂育人的主阵地;突出实验和实践的教育功能,增加社会责任培养的途径;采用多元化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为更好地将策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依据提出的教学对策对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案例设计和实践教学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培养是非常重要且势在必行;二,当前初中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较为浅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会责任教育;三,当前教师在社会责任培养的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培养途径单一等问题;四,通过对初中生物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梳理发现,初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社会责任教育;五,实践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教学策略可有效的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
二、教师指导校园辩论赛工作的框架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指导校园辩论赛工作的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济宁市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节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优势 |
第四节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原则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学校管理层面的培养策略 |
第二节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 |
第三节 高中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 |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资源分析与案例设计 |
第一节 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资源分析 |
第二节 新授课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三节 实验课案例设计与实践 |
第四节 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践-以调查《日常生活中糖类摄入量》为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 |
一、学科核心素养 |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特征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终身学习理论 |
三、通识教育理论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
一、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三观”的需要 |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
三、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可行性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重要平台 |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文化支撑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核心素养培养相辅相成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内容分析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 |
二、“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不完善 |
三、“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机会不足 |
四、“第四课堂”:网络新媒体运用不到位 |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
第一节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 |
一、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协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二、完善课堂评价制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
三、强化学生学习力,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
第二节 精心打造“第二课堂”文化平台 |
一、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
三、提升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第三节 积极开展“第三课堂”教学实践 |
一、加强劳动教育,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
二、课堂教学实践化,促进学生全过程学习 |
三、提高学生审美力,展现学生精神面貌 |
第四节 高效利用“第四课堂”教育资源 |
一、整合网络资源,守好网络安全门 |
二、依托网络多媒体,引领学生全方位学习 |
三、增强学生自制力,彰显学生人格魅力 |
第五节 联动“四个课堂”,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
一、深化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
二、坚持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 |
三、组织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
四、普及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B 访谈提纲(教师) |
致谢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应用研究 ——以上海市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状况及水平 |
(二)国外研究状况及水平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单元教学相关理论概述及意义 |
一、概念界定 |
二、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应用意义 |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新课程改革 |
(二)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 |
(三)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知行统一的能力 |
(四)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取得的成效 |
(一)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为持久和深刻 |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三)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
(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大单元教学内容组织混乱 |
(二)教师对大单元教学时长把握不足 |
(三)教师备课难度大 |
(四)学生自身素养与大单元教学实施要求有差距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实施的路径探索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模式实施原则 |
(一)知识、能力、素养相结合原则 |
(二)主题、内容、结构相结合原则 |
(三)情境、任务、生活相结合原则 |
(四)教学、学习、评价相结合原则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
(一)精选大单元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学习序列 |
(二)研读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
(三)打磨教学设计,聚焦核心素养 |
(四)建立科学的大单元教学评价 |
(五)大单元作业设计与巩固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设计——以《成为一名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中学生》为例 |
一、教学对象与学情分析 |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重构 |
三、教学目标分析及确定 |
(一) 《课程标准》中的大单元教学目标依据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
五、教学方法 |
六、大单元教学设计 |
七、大单元课堂教学活动评价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模式应用现状”调查问卷设计(学生) |
附录B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模式应用现状”调查问卷设计(教师) |
致谢 |
(6)通过BP辩论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核心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和BP辩论内容阐释 |
2.1 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要求 |
2.1.1 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 |
2.1.2 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 |
2.2 BP辩论相关内容 |
2.2.1 BP辩论的赛制 |
2.2.2 BP辩论辩位和职责 |
2.2.3 BP辩论的相关规则 |
2.3 BP辩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优势 |
2.3.1 即时组织开展,程序操作简单 |
2.3.2 结合演讲辩论,强化培养效果 |
2.3.3 创设多样情境,培养角色意识 |
2.3.4 内容开放多元,激发学生兴趣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设计 |
3.3.1 研究计划 |
3.3.2 BP辩论的组织策略改进 |
3.4 实施过程 |
3.4.1 数据收集情况 |
3.4.2 研究实施情况 |
4 结果整理与分析 |
4.1 问卷调查结果 |
4.1.1 研究前问卷调查情况 |
4.1.2 研究后问卷调查情况 |
4.2 口语交际测评结果 |
4.2.1 数据概况分析 |
4.2.2 研究前两个班级口语交际能力的同质性检验 |
4.2.3 实验班口语交际能力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分析 |
4.2.4 实验班和控制班口语交际能力后测对比分析 |
4.3 访谈结果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分析 |
5.1.1 BP辩论提升倾听能力 |
5.1.2 BP辩论增强表达能力 |
5.1.3 BP辩论强化应对能力 |
5.2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7)通辽市科尔沁区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课外阅读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章 通辽市科尔沁区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选择与实施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
一、调查目的 |
二、对象选择 |
三、问卷编制 |
四、调查过程 |
第二节 课外阅读环境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
一、调查目的 |
二、对象选择 |
第二章 通辽市科尔沁区课外阅读具体调查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与讨论 |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与动机 |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途径和载体 |
三、初中生对课外阅读的投入 |
四、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和方法 |
五、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评价 |
第二节 基于课外环境调查结果的分析 |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社会环境分析 |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学校环境分析 |
三、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家庭环境分析 |
第三节 通辽市科尔沁区初中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
一、阅读目的受外界刺激影响,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
二、阅读时间不够,阅读量不足 |
三、课外阅读缺乏有效性指导 |
四、学校、家庭与学生难以形成统一 |
五、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 |
第四节 通辽市科尔沁区初中生课外阅读问题成因分析 |
一、流行文化的盛行影响着初中生课外阅读 |
二、阅读评价体系不健全 |
三、家长的读书热情影响初中生课外阅读 |
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初中生课外阅读 |
第三章 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建议 |
第一节 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
一、树立正确观念,明确阅读目的 |
二、形成家校合力,营造阅读环境 |
三、活用多种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
四、健全指导系统,提升阅读效率 |
五、建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 |
一、趣味与品位相结合 |
二、质量与数量相结合 |
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
四、自主与规范相结合 |
五、单篇与整本书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内关于美育的研究综述 |
2.1.1 关于美育内涵及特点的概述 |
2.1.2 关于美育的目标及功能研究 |
2.1.3 关于渗透美育的重要性研究 |
2.1.4 关于美育所遵循原则的研究 |
2.1.5 关于美育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
2.2 国外关于美育的研究综述 |
2.2.1 关于美育内涵的概述 |
2.2.2 关于美育功能的研究 |
2.2.3 关于美育目标的研究 |
2.2.4 关于美育策略的研究 |
第3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理论基础 |
3.1 杜威“从做中学”的学习理论 |
3.2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3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4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习理论 |
3.5 国家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文件 |
3.6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美育要求 |
第4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现状调查 |
4.1 调查问卷的制定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理论研究 |
5.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目标 |
5.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基本原则 |
5.3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策略 |
5.3.1 倡导美育教学理念 |
5.3.2 塑造美育教学环境 |
5.3.3 优化美育教学设计 |
5.3.4 增强教师美育能力 |
5.3.5 增强美的心理体验 |
第6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素材开发 |
6.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文学美 |
6.1.1 诗中有画和物理的多元表征 |
6.1.2 感受诗词到物理的一题多解 |
6.1.3 挖掘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
6.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简单美 |
6.3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统一美 |
6.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思想美 |
6.4.1 变量控制之美 |
6.4.2 图像处理之美 |
6.4.3 建模思想之美 |
6.5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格美 |
6.6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对称美 |
第7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案例 |
7.1 “静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案例 |
7.2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
7.3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设计案例 |
第8章 在高中物理渗透美育教学的教育实验 |
8.1 教育实验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高中生物理美育的实施基础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关于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与一线老师访谈的问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优势及意义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节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 |
第一节 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原则 |
第二节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 |
第五章 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新授课案例设计及实施分析——以《尿的形成》一节为例 |
第二节 复习课案例设计及实施分析——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为例 |
第三节 实验课案例设计及实施分析——以《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节为例 |
第四节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及实施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致谢 |
四、教师指导校园辩论赛工作的框架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市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 田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策研究[D]. 樊怡.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大单元教学应用研究 ——以上海市Q中学为例[D]. 江嘉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通过BP辩论培养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研究[D]. 张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通辽市科尔沁区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D]. 关若男.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与实践[D]. 陈昕.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10]初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 苑新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