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乙酸及其含量测定

过氧乙酸及其含量测定

一、过氧乙酸及其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崔亚南,李光超,曾敏,朱派友,付高兵,张俊梅[1](2021)在《纳米氧化铝催化合成制备4-萜品醇》文中提出经环氧化、开环重排、选择性氢化3步反应合成了4-萜品醇。以异松油烯(■)为起始原料,廉价的双氧水和醋酸制备过氧乙酸氧化得到环氧异松油烯(■), ■在2-甲基四氢呋喃溶剂中以纳米级氧化铝催化环氧开环重排得到1-异丙烯基-4-甲基-环己-3烯醇(■),然后在乙酸乙酯中用二氧化铂对■择性催化氢化得到4-萜品醇(■)。该工艺总收率37%,纯度98%以上,具有商业化价值。

肖红艳,郭荣辉,施亦东,任二辉[2](2021)在《大豆蛋白针织物漂白工艺实验设计》文中指出织物漂白实验是纺织品染整的必要前处理工艺,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能掌握常用漂白剂漂白的工艺及漂白主要作用原理,掌握织物漂白效果的测定方法,了解漂白对织物强力的影响。实验设计以大豆蛋白平纹针织物的漂白实验为例,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几种常用漂白剂针对大豆蛋白织物漂白最优工艺,并分析讨论其工艺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喻健良,姜磊,闫兴清[3](2017)在《过氧乙酸生产过程热失控超压因素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利用过氧化工艺生产过氧乙酸过程中易发生热失控反应,造成反应器超压。文中采用高压反应装置,以反应体系最大压升速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用量及已反应时长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反应体系超压危险性的影响。发现反应物配比对最大压升速率有显着影响,已反应时长对其有影响但不十分显着,而浓硫酸体积分数及3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其无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忽略无显着影响的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进一步分析了反应物配比和已反应时长对体系超压危险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反应失控阶段,若双氧水占比较低,则过氧乙酸分解主导气体生成,随着双氧水占比增大,双氧水分解逐渐主导气体生成,且失控反应更加剧烈;随着已反应时长的增大,用于造成热失控的反应热减少,体系超压危险性降低。

姜磊[4](2017)在《过氧乙酸生产工艺热失控及泄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氧乙酸生产常利用醋酸氧化法。由于该工艺过程涉及对热极为敏感的过氧化物,因此较低温度下即可发生失控反应,产生高温、高压,造成反应容器破坏。但与多数过氧化物一样,目前研究集中于过氧乙酸的存储及运输安全,针对其生产安全的研究相对缺乏。相比存储及运输过程,生产过程包含反应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多,如外部高温、生产因素变化等诸多因素对过氧乙酸生产体系反应失控及泄放特性影响均有待研究。基于此,本文以过氧乙酸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过氧乙酸生产工艺热失控及泄放特性。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高温情形下不同受热温度对反应体系热失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受热温度越高,其失控过程所能达到的温度、压力、温升速率及压升速率值越高。进一步,对失控反应体系危险性等级进行评定,发现给定实验条件下当体系受热温度达到或高于100?C时,失控反应严重度及可能性均为最高等级。此外,在不同受热温度下,失控反应体系呈现了不同的泄放类型。当受热温度较低时,反应体系为非调和混合体系;而当受热温度较高时,反应体系为调和混合体系。这是由于高受热温度下会发生剧烈沸腾,产生大量蒸气,使蒸气压占比提高,导致反应体系类型发生变化。(2)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实验,就生产因素对失控反应体系超压危险性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最大压升速率为指标的评价结果表明,反应物配比有显着影响,已反应时长有一定影响但不十分显着,而催化剂体积分数及三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无显着影响。以具体影响而言,反应物配比较小时,反应体系最大压升速率差别不大;配比较大时,双氧水占比越大,最大压升速率越大。催化剂用量高于理论下限时,反应体系最大压升速率始终随其体积分数增大而降低。反应时长较短时,过氧乙酸生成热作用显着,在泄放设计中不可忽略。(3)利用DIERS方法对实验工况下的反应釜进行了安全泄放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收集罐的工作状态,对比研究了敞开泄放与密闭泄放特性的不同。结果表明,泄放开始后,在收集罐敞开情形下,反应釜内压力会快速且全部泄出;而在收集罐密闭情形下,反应釜内压力也会快速下降,但不会全部泄出,且在其下降同时,收集罐内压力会快速上升,极短时间内二者达到相同压力值并在反应结束前保持共同上升。(4)在密闭泄放情形下,改变泄放体系的初始背压,研究了背压变化对泄放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初始背压较小时,泄放过程中未出现二次升压现象。而初始背压较大时,出现了二次升压,且该过程中反应釜内最高压力超过了泄放压力。这是因为在DIERS泄放设计中进行背压修正时,考虑到背压变化,应比较最大背压值与临界压力值,而不是初始背压值与临界压力值。否则会导致泄放面积设计值偏小。本文给出了最大背压的计算式,误差小于5%。

张仲达[5](2017)在《聚酰胺酯织物的漂白工艺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合成纤维聚酰胺酯纤维(即仪纶纤维),与生俱来的黄色外观,使其难以达到漂白产品和浅色产品的质量要求,必须进行漂白处理,而常规漂白剂漂白效果较差,影响了仪纶纤维的推广应用,因此,研究适合聚酰胺酯织物及其混纺织物的漂白工艺势在必行。课题从聚酰胺酯纤维及织物的理化性能、漂白工艺、聚酰胺酯/棉混纺织物的漂白工艺及漂白机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筛选合适的漂白剂,优化漂白工艺,对其泛黄原因进行分析。课题研究结果对仪纶纤维的进一步研究及科学制定漂白工艺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课题对聚酰胺酯纤维及织物的理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纤维横截面为实心的圆形结构,纵向表面光滑均匀,无明显沟壑或横节等特殊结构;纤维具有良好的耐酸及有机溶剂腐蚀性,耐碱性差;燃烧测试结果显示,纤维的极限氧指数(LOI)为23.55,属于难燃纤维;断裂强度为24.81~29.09cN/tex,与棉纤维接近,低于涤纶、锦纶;回潮率及含水量较低,与涤纶相近;透湿性较好,优于棉织物,具有吸湿速干性能;热性能分析显示,在TG测试中纤维的起始分解温度Ti为398.1℃,最大失重速率温度Tp为430.5℃,纤维最终失重率达到79.06%;DSC测试显示,纤维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67℃,结晶温度Tc为135℃,熔融温度Tm为238.8℃、熔融完全温度为243.3℃,总的峰面积为-25.94J/g。课题对多种漂白剂进行筛选实验,过氧乙酸效果突出,确定为仪纶纤维漂白剂;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过氧乙酸浓度、漂白时间、漂白温度、pH值、焦磷酸钠浓度、浴比对聚酰胺酯织物漂白效果的影响规律;用响应面法优化漂白工艺,并对聚酰胺酯纤维泛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过氧乙酸对聚酰胺酯织物具有良好的漂白效果,织物CIE白度可达60左右;响应面法优化后工艺为:过氧乙酸18g/L,pH值为3,漂白温度100℃,漂白时间120min,浴比1:10,焦磷酸钠用量为8g/L;XRD测试结果显示,漂白前后织物的特征峰所在的位置变化较小,聚酰胺酯的结晶晶型改变不显着,纤维大分子无定形区增加和结晶度下降;XPS测试结果显示C-C键和含氧基团C-O-C均出现明显减少,O-C=O增加;官能团N-C=O和C=N均出现明显减少,这可能是聚酰胺酯织物经过氧乙酸漂白后白度增加的原因。课题使用过氧乙酸对聚酰胺酯/棉混纺织物进行漂白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过氧乙酸浓度、漂白时间、漂白温度、pH值、焦磷酸钠浓度、浴比对聚酰胺酯/棉混纺织物漂白效果影响;对比漂白后使用清水、无水碳酸钠、过氧化氢酶等不同水处理工艺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乙酸对

阿尔娜·海萨尔,贾剑平,任定益,廖银念,汪金龙,赵梦奇[6](2016)在《类Fenton氧化技术去除聚丙烯酰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模拟部分解聚丙烯酰胺(HPAM)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过氧乙酸氧化法和淀粉-碘化镉法,研究了类Fenton试剂对HPAM的氧化降解作用。考察了氧化时间、初始浓度、pH值等对HPAM降解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其最佳操作条件为:[CH3COOOH]=10mg/L,[Fe2+]=400mg/L,pH=3,反应时间为15min时,去除率可达81%。研究表明,CH3COOOH为氧化剂的类Fenton氧化法对聚丙烯酰胺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王彩霞[7](2016)在《钛盐/钛盐复合化学调理对活性污泥絮体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在迅速增长,而且污泥含水率高、体积庞大,所以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小污泥体积成为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发高效的污泥脱水工艺在环境工程领域也成为一个热点。本文研究了过氧乙酸和亚铁联用、钛盐及钛盐复合混凝剂化学调理对污泥脱水效率的影响,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和高效体积排阻色谱分析了钛盐混凝剂对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分布和组成的影响,解析了化学调离对污泥絮体物理及化学性质变化的影响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过氧乙酸和亚铁联用来改善活性污泥过滤脱水干化效率,分析了调理过程中污泥比阻(SRF)和泥饼含水率、絮体粒径分布以及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和分布的变化特征,深入研究了过氧乙酸(peracetic acid,PAA)和亚铁离子联合调理污泥对其脱水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投加适量PAA后,污泥p H降至2.54,加入亚铁离子会与PAA解离后产生的H2O2形成Fenton氧化体系,从而有效地氧化裂解污泥,降解EPS中蛋白质和多糖,促使其中结合水的释放。当亚铁与过氧化氢摩尔比和PAA投加量分别为2:1和0.1g/g TSS时,污泥脱水性能达到最佳。最后,将污泥p H值调为中性后,由于反应过程中原位形成的三价铁的混凝作用,污泥脱水性能进一步改善。2.研究了预制的不同形态钛盐混凝剂对污泥的调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碱化度(B值,即OH/Ti摩尔比)聚合氯化钛(PTC)单一调理污泥时,在相同投加量时,PTC0.5调理后污泥比阻、可压缩性以及EPS中有机物含量均低于其他形态钛盐,其最佳投加量为0.005g/g TSS,该投加量远低于传统的铁盐和铝盐混凝剂。不同B值PTC调离污泥脱水能力的强弱顺序为:PTC0.5>PTC1.5>Ti Cl4>PTC2.5。同时分析了调理过程中污泥絮体粒径(d0.5μm)和分形维数(DF)的变化特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高效体积排阻色谱,解析了钛盐混凝剂对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分布和组成的影响。3.探讨了纳米Fe2O3+PTC复合调理以及PTC+PAM复合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调理过程中污泥絮体粒径(d0.5μm)和分形维数(DF)的动态变化特征。又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和高效体积排阻色谱分析了纳米Fe2O3+PTC复合调理污泥EPS的组成和分布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当Fe2O3投加量为0.03g/g TSS,PAM投加量为0.005(V/V)时,两组实验的污泥脱水性能均达到最佳状态。

任莉,林秋婵,邓金花,吴清平[8](2015)在《过氧乙酸杀灭细菌芽孢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过氧乙酸杀灭细菌芽孢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过氧乙酸杀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效果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结果随过氧乙酸浓度降低,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所需时间延长;随作用温度的提高,过氧乙酸杀灭细菌芽孢所需浓度降低;p H值在7.0以下,基本不影响过氧乙酸杀灭芽孢的效果;菌悬液内含30 g/L小牛血清基本不影响过氧乙酸杀灭细菌芽孢的效果。结论过氧乙酸浓度和作用时间是杀菌效果的决定因素,温度、p H值偏碱性都会影响过氧乙酸杀菌效果。

尚梦[9](2009)在《污泥破解预处理技术和破解后污泥厌氧消化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内,活性污泥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具有技术成熟、工艺种类多、污水处理效果良好等特点。但是活性污泥法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一直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剩余污泥中含有病原体、重金属及有机物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处置不当会引起环境的二次污染。目前的处置处理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农用、土地利用、焚烧等,随着法律法规对污泥处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污泥问题。针对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多种技术路线,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是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污泥生物处理方法之一,对大型污水处理厂而言也是最为经济的污泥处理方法,消化过程中不需供氧,相对好氧稳定工艺而言耗能少,同时又产生沼气能源,在当今能源紧缺的背景下,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处理技术。但是该技术在污泥处理工艺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污泥固体属难生物降解物质,因此厌氧消化降解速率低、停留时间长,一般在20-30天的停留时间下才能达到中等程度的降解。研究认为,厌氧消化过程的限速步骤是水解反应,对污泥进行厌氧前预处理可以提高水解速率,其目的就是破坏污泥的结构及细胞壁,使污泥絮体结构发生变化,减小污泥粒径,细胞内的内含物溶出,进入水相,在胞外酶的作用下快速水解为小分子化合物,从而提高污泥的水解速率和厌氧消化的效率。但是,污泥预处理技术在实现污泥破解过程中能否与现有的污水处理厂的工艺相适应,在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应用经济、能源效益如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选用超声波、高温和过氧乙酸三种预处理方法对污泥进行破解,以研究破解的效果和对厌氧消化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声能密度为0.4w/ml的超声波破解污泥,SCOD的溶出率、VFA的含量、TSS和VSS的减少率随时间延长线性增长,但污泥的破解率仍维持在5%以下的水平。70℃处理2天的高温可以使SCOD溶出率达22.8%;TSS和VSS去除率分别为17.5%和31.5%,破解效果显着,但污泥的沉降性能略为变差。过氧乙酸预处理所用的过氧乙酸浓度越高,破解效果越好,但是单位浓度引起的SCOD增加值急剧下降,且初始浓度大于0.012%的过氧乙酸在反应进行了12h后,均仍有不利厌氧消化的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残留。过氧乙酸预处理污泥以0.01%浓度左右比较合适,12h后TSS去除率达21%,污泥的沉降性也得到改善,但污泥的pH值下降至4.66。将破解后污泥进行厌氧消化。0.4w/m1声能密度的超声波处理污泥10min,厌氧消化的产气率提高了14%,污泥有机质的去除率为29%。高温预处理后产气率提高了95%,污泥有机质的去除率为34%。由于过氧乙酸预处理后,污泥呈酸性,在实验选择了合适的pH后,预调pH值9.50,0.011%浓度的过氧乙酸预处理污泥的产气率提高了77%,即使在扣除投加过氧乙酸引入的乙酸所产生的理论最大产气量后,增幅为17%。尽管过氧乙酸预处理引入了COD到污泥中,但是有机质的去除率效果还是以过氧乙酸最好,为42%。剩余污泥的初始pH值调节到碱性后,可促进VFA的生成,SCOD值增加。调节初始pH值到4.02也能大量促进有机物的溶出,但是不利VFA的产生。综合SCOD、VFA和微生物对pH值得适应能力,初始pH值8.69最有利于厌氧消化产气。厌氧消化的产气组成会受到污泥初始pH值的影响,初始pH值越高,其产气组成中的甲烷比例越高。以超声波和高温预处理后,虽然增加了产气,有助于回收能源,但是预处理方式本身要消耗能源,在理论上来说,与普通厌氧消化体系相比,扣除产生的能量,超声波预处理多耗能236 kJ/L污泥;高温预处理在余热利用良好的情况下,仅增产能源3.2kJ/L污泥,并且均须要在工艺流程中增添一个反应池。过氧乙酸预处理方式不需额外耗能,反应可以在浓缩池进行,还能增产能量23kJ/L污泥。

陈林,马妮,冯小虎,兰小兵,顾敏[10](2008)在《假紫罗兰酮与间氯过氧苯甲酸的选择性环氧化反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假紫罗兰酮与间氯过氧苯甲酸的反应,反应的主要产物是9,10-环氧-6,10-二甲基十一碳-3,5-二烯-2-酮,并用IR,UV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二、过氧乙酸及其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氧乙酸及其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氧化铝催化合成制备4-萜品醇(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合成路线
    2.2 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步骤
        2.3.1 环氧异松油烯(3)的制备
        2.3.2 1-异丙烯基-4-甲基-环己-3烯醇(2)的制备
        2.3.3 4-萜品醇(1)的制备
3 结果与讨论
    3.1 活性氧化铝对反应的影响
    3.2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4 结论

(2)大豆蛋白针织物漂白工艺实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蛋白纤维
2 实验目的
3 实验材料及仪器
4 实验部分
    4.1 过醋酸漂白
        4.1.1 漂白原理
        4.1.2 漂白工艺参数
        4.1.3 漂白实验
        (1)pH值对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1所示。
        (2)PAA用量对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2所示。
        (3)漂白时间对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3所示。
        (4)漂白温度对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4所示。
    4.2 保险粉漂白
        4.2.1 漂白原理及参数设定
        4.2.2 保险粉漂白实验
        (1)保险粉用量对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5所示。
        (2)pH值对保险粉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6所示。
        (3)漂白温度对保险粉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7所示。
        (4)漂白时间对保险粉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8所示。
    4.3 双氧水漂白
        4.3.1 双氧水漂白原理及参数设定
        4.3.2 双氧水漂白实验
        (1)pH值对双氧水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9所示。
        (2)双氧水用量对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10所示。
        (3)漂白时间对双氧水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11所示。
        (4)漂白温度对双氧水漂白结果的影响,结果见表12所示。
5 结果与讨论
    5.1 小组实验结果
    5.2 分组讨论
6 结语

(3)过氧乙酸生产过程热失控超压因素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装置
    1.2 实验试剂及方案
2 正交试验设计
    2.1 正交试验指标及因素水平选取
    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反应物配比的影响
    3.2 已反应时长的影响
4 结论

(4)过氧乙酸生产工艺热失控及泄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化学反应热失控
        1.2.1 化学反应热失控原理
        1.2.2 化学反应系统热失控特性研究现状
    1.3 化学反应失控超压泄放
        1.3.1 超压泄放原理
        1.3.2 化学反应失控泄放类型
        1.3.3 化学反应失控泄放技术研究现状
    1.4 过氧乙酸热失控及泄放特性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实验装置
    2.1 实验装置流程
    2.2 实验装置结构
        2.2.1 反应系统
        2.2.2 泄放收集系统
        2.2.3 数据采集系统
    2.3 试剂及实验步骤
        2.3.1 实验试剂
        2.3.2 热失控实验步骤
        2.3.3 泄放实验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高温情形过氧乙酸生产体系热失控特性
    3.1 高温情形下过氧乙酸生产热失控反应过程
        3.1.1 反应失控判定
        3.1.2 反应失控过程
    3.2 受热温度对反应体系热失控特性影响
        3.2.1 失控反应体系温度及压力变化
        3.2.2 失控反应危险性评估
    3.3 受热温度对失控反应体系泄放类型影响
        3.3.1 失控反应体系泄放类型判定
        3.3.2 泄放类型转换过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以低超压危险性为目标的的过氧乙酸生产因素优化
    4.1 生产因素及反应失控超压危险性指标选取
    4.2 生产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超压危险性影响
        4.2.1 试验设计及结果
        4.2.2 极差分析
        4.2.3 方差分析
    4.3 单因素对超压危险性影响及分析
        4.3.1 反应物配比影响
        4.3.2 催化剂体积分数影响
        4.3.3 已反应时长影响
    4.4 基于安全考量的生产因素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过氧乙酸生产热失控泄放特性
    5.1 泄放情形选择及泄放设计
    5.2 密闭系统泄放特性
    5.3 有背压情形泄放设计
        5.3.1 有背压情形反应体系泄放特性
        5.3.2 有背压情形泄放设计修正
        5.3.3 修正泄放设计准确性验证
    5.4 过氧乙酸生产安全泄放设计建议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聚酰胺酯织物的漂白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2.1 课题研究意义
        1.2.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部分
    2.1 聚酰胺酯纤维
        2.1.1 聚酰胺酯织物简介
        2.1.2 聚酰胺酯织/棉混纺织物简介
        2.1.3 聚酰胺酯纤维
        2.1.4 聚酰胺酯纤维基本特性及优点
        2.1.5 聚酰胺酯纤维的不足
    2.2 常用漂白剂
        2.2.1 保险粉漂白
        2.2.2 二氧化硫脲漂白
        2.2.3 过氧化氢漂白
        2.2.4 次氯酸钠漂白
        2.2.5 亚氯酸钠漂白
        2.2.6 过碳酸钠漂白
        2.2.7 过硼酸钠漂白
        2.2.8 高锰酸钾漂白
        2.2.9 臭氧漂白
        2.2.10 活化过氧化氢漂白
        2.2.11 生物酶漂白
        2.2.12 过氧乙酸(PAA)漂白
    2.3 统计学方法在工艺优化中的应用
第三章 仪纶纤维与织物理化性能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药品与设备
        3.1.2 燃烧性能测试
        3.1.3 含水率、回潮率测试
        3.1.4 透湿量测试
        3.1.5 单纤维断裂强力测试
        3.1.6 热性能测试
        3.1.7 聚酰胺酯纤维外观形态
        3.1.8 聚酰胺酯纤维化学性能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聚酰胺酯纤维外观形态
        3.2.2 聚酰胺酯纤维化学性能分析
        3.2.3 燃烧性能
        3.2.4 回潮率、含水率测试
        3.2.5 透湿量测试
        3.2.6 单纤维断裂强力测试
        3.2.7 热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酰胺酯织物漂白工艺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药品与设备
        4.1.2 实验内容及工艺
        4.1.3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漂白剂的筛选
        4.2.2 过氧乙酸制备及其含量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4.2.3 过氧乙酸漂白工艺研究
        4.2.4 过氧乙酸漂白聚酰胺酯织物的工艺优化
        4.2.5 漂白机理探索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酰胺酯/棉混纺织物的漂白工艺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药品与设备
        5.1.2 单因素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5.1.3 漂白后不同的水洗处理对染色的影响
        5.1.4 测试与表征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过氧乙酸单因素漂白影响实验
        5.2.2 正交试验
        5.2.3 不同后处理工艺对染色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类Fenton氧化技术去除聚丙烯酰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过氧乙酸的制备及其含量的测定
    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1.5 CH3COOOH氧化降解HPAM
2 结果与讨论
    2.1 初始pH对HPAM降解效果的影响
    2.2 降解时间对HPAM降解效果的影响
    2.3过氧乙酸的用量对HPAM降解效果的影响
    2.4 Fe2+浓度对HPAM去除效果的影响
    2.5 氧化降解前后HPAM的结构分析
3 结论

(7)钛盐/钛盐复合化学调理对活性污泥絮体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1.2 剩余污泥中的水分
    1.3 污泥的化学组成对其脱水性能的影响
        1.3.1 EPS来源、组成及其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1.3.2 污泥EPS的提取方法
        1.3.3 EPS的分析表征方法
    1.4 污泥的脱水调理技术
        1.4.1 传统化学调理技术
        1.4.2 高级调理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方法及研究路线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分析方法
        2.2.1 污泥脱水性
        2.2.2 污泥EPS的提取及分析方法
        2.2.3 污泥物理性质分析
        2.2.4 水质指标测定
        2.2.5 数据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过氧乙酸和亚铁联用调质强化污泥脱水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活性污泥的来源与性质
        3.2.2 过氧化氢H_2O_2亚铁离子不同摩尔比例实验
        3.2.3 不同投加量过氧乙酸(PAA)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A与不同投加量的Fe~(2+)协同处理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3.3.2 不同投加量的PAA与Fe~(2+)协同调理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钛盐混凝剂调理对活性污泥絮体理化性质的影响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聚合氯化钛(PTC)的制备
        4.2.2 不同碱化度PTC投加量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B值PTC处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B值PTC投加量处理对EPS分布和组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钛盐分别与纳米Fe_2O_3和PAM复合调理对活性污泥絮体理化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不同投加量Fe_2O_3 + PTC0.5 实验
        5.2.2 不同投加量PAM + PTC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投加量Fe_2O_3+PTC复合调理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5.3.2 PAM+PTC复合调理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5.4 本章总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8)过氧乙酸杀灭细菌芽孢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悬液制备
        1.2.2 中和剂鉴定试验
        1.2.3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1.2.4 影响因素观察
2 结果
    2.1 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
    2.2 杀菌效果
    2.3 影响因素观察结果
        2.3.1 作用时间和浓度的影响
        2.3.2 温度的影响
        2.3.3 p H值的影响
        2.3.4 有机物影响
3 讨论

(9)污泥破解预处理技术和破解后污泥厌氧消化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剩余污泥的产生和特性
        1.1.1 剩余污泥的产生
        1.1.2 剩余污泥的特性
        1.1.3 污泥对环境的危害
    1.2 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技术路线
        1.2.1. 污泥处置技术路线
        1.2.2 污泥处理技术路线
        1.2.3 国内外污泥的处理处置现状
    1.3 污泥处理的方法
        1.3.1 堆肥化
        1.3.2 好氧消化
        1.3.3 厌氧消化
    1.4 污泥的厌氧消化
        1.4.1 厌氧消化的原理
        1.4.2 污泥中不同有机质厌氧消化的过程
        1.4.3 厌氧消化主要影响因素
        1.4.4 厌氧消化技术特点
    1.5 污泥的预处理技术
        1.5.1 物理法
        1.5.2 化学法
    1.6 过氧乙酸
        1.6.1 过氧乙酸的基本性质与制备
        1.6.2 过氧乙酸的反应残留
        1.6.3 过氧乙酸破解细胞的机理
        1.6.4 过氧乙酸破解污泥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背景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2.1 污泥来源
    2.2 试验方法
        2.2.1 高温预处理污泥实验
        2.2.2 超声波预处理污泥试验
        2.2.3 过氧乙酸的制备
        2.2.4 过氧乙酸预处理污泥实验
        2.2.5 污泥的厌氧消化实验
        2.2.6 调节pH值的污泥厌氧消化实验
    2.3 测定方法
        2.3.1 化学需氧量(COD)
        2.3.2 挥发性脂肪酸(VFA)
        2.3.3 总悬浮固体(TSS)、挥发性悬浮固体(VSS)
        2.3.4 pH值
        2.3.5 溶解氧
        2.3.6 污泥沉降(SV)
        2.3.7 过氧乙酸、过氧化氢
        2.3.8 沼气成分
第三章 剩余污泥破解技术研究
    3.1 超声破解污泥实验
        3.1.1 COD的变化
        3.1.2 TSS、VSS的变化
        3.1.3 VFA的变化
        3.1.4 pH值变化
        3.1.5 污泥沉降性的变化
    3.2 高温破解污泥实验
        3.2.1 COD的变化
        3.2.2 TSS、VSS的变化
        3.2.3 pH值和VFA的变化
        3.2.4 污泥沉降性的变化
    3.3 过氧乙酸破解污泥实验
        3.3.1 COD的变化
        3.3.2 TSS、VSS的变化
        3.3.3 污泥外观与沉降性的变化
        3.3.4 pH值和VFA的变化
    3.4 过氧乙酸破解反应副产物的浓度变化
        3.4.1 过氧乙酸浓度的变化
        3.4.2 过氧化氢浓度的变化
        3.4.3 乙酸浓度的变化
        3.4.4 溶解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的厌氧消化实验
    4.1 污泥的厌氧消化实验
        4.1.1 产气量
        4.1.2 COD
        4.1.3 VFA
        4.1.4 pH值
        4.1.5 沉降性能
        4.1.6 小结
    4.2 污泥超声预处理后的厌氧消化实验
        4.2.1 产气量
        4.2.2 COD
        4.2.3 VFA
        4.2.4 pH值
        4.2.5 沉降性能
        4.2.6 小结
    4.3 污泥高温预处理后的厌氧消化实验
        4.3.1 产气量
        4.3.2 COD
        4.3.3 VFA
        4.3.4 pH值
        4.3.5 沉降性能
        4.3.6 小结
    4.4 污泥调节pH值后的厌氧消化实验
        4.4.1 产气量
        4.4.2 COD
        4.4.3 VFA
        4.4.4 pH值
        4.4.5 气体组成
        4.4.6 小结
    4.5 污泥过氧乙酸预处理后的厌氧消化实验
        4.5.1 预处理条件的选择
        4.5.2 产气量
        4.5.3 COD
        4.5.4 VFA
        4.5.5 pH值
        4.5.6 厌氧消化效果
        4.5.7 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能源效益分析
    5.1 超声预处理
    5.2 高温预处理
    5.3 过氧乙酸预处理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问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过氧乙酸及其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氧化铝催化合成制备4-萜品醇[J]. 崔亚南,李光超,曾敏,朱派友,付高兵,张俊梅.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21(06)
  • [2]大豆蛋白针织物漂白工艺实验设计[J]. 肖红艳,郭荣辉,施亦东,任二辉. 实验室科学, 2021(05)
  • [3]过氧乙酸生产过程热失控超压因素影响研究[J]. 喻健良,姜磊,闫兴清. 化学工程, 2017(06)
  • [4]过氧乙酸生产工艺热失控及泄放特性研究[D]. 姜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6)
  • [5]聚酰胺酯织物的漂白工艺研究与应用[D]. 张仲达. 天津工业大学, 2017(10)
  • [6]类Fenton氧化技术去除聚丙烯酰胺的研究[J]. 阿尔娜·海萨尔,贾剑平,任定益,廖银念,汪金龙,赵梦奇. 精细石油化工, 2016(06)
  • [7]钛盐/钛盐复合化学调理对活性污泥絮体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 王彩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8]过氧乙酸杀灭细菌芽孢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 任莉,林秋婵,邓金花,吴清平.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06)
  • [9]污泥破解预处理技术和破解后污泥厌氧消化效能研究[D]. 尚梦. 武汉大学, 2009(09)
  • [10]假紫罗兰酮与间氯过氧苯甲酸的选择性环氧化反应研究[J]. 陈林,马妮,冯小虎,兰小兵,顾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标签:;  ;  ;  ;  ;  

过氧乙酸及其含量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